民主精神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09:41: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主精神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主精神

民主精神本质研究论文

摘要:发扬民主精神是实现公民社会与政府部门合作治理的有效途径。我国政府当前面临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需要寻求既能满足公众需要又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方法。本文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入手来探讨该模式体现的民主精神及其对政府部门实现向治理转变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民主精神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政府治理

一、民主精神的本质

虽然学术界对民主的界定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但在其核心内容上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即民主就是按照人民的意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制度。[1]公众需要能为自己提供服务的政府,政府是公众需要的受托人,其存在目的和意义在于维护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

让民主精神贯穿于政府治理过程始终,其实就是要求政府的各项活动应该而且必须将公众的利益和要求放在首位,政府从主体地位撤离,做到名义与形式的“还权于民”。民主精神意义下的政府部门实质是一个社会稳定器,在对社会的治理过程中,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支点位置从而实现社会管制与公众需要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中的民主精神

查看全文

浅谈民主精神下政府整治

一、民主精神的本质

虽然学术界对民主的界定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但在其核心内容上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即民主就是按照人民的意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制度。公众需要能为自己提供服务的政府,政府是公众需要的受托人,其存在目的和意义在于维护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

让民主精神贯穿于政府治理过程始终,其实就是要求政府的各项活动应该而且必须将公众的利益和要求放在首位,政府从主体地位撤离,做到名义与形式的“还权于民”。民主精神意义下的政府部门实质是一个社会稳定器,在对社会的治理过程中,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支点位置从而实现社会管制与公众需要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中的民主精神

民主精神与目前的一些政府改革理论与模式是契合的,或者说,目前很多具有革新精神的治理理论与治理模式实际是一种供求关系的反映,由公众对民主的诉求发展而来,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就是其中的代表。无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追求的目标还是整个绩效管理各个实施环节表现出来的特征,都很明显地贯穿着一条主线发扬民主精神。

(一)从绩效管理的目标来看,民主精神的影响作用一直延续。

查看全文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内民主建设的进程和质量,事关党的活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要不断增强内在活力,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发展党内民主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条件。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只有发扬民主,党才会有旺盛的活力;只有坚持改革创新,党内民主建设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源泉。

第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时展的迫切要求。民主是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和共同追求,建立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社会反霸权、求民主、促合作的呼声日趋高涨,各国人民希望独立自主决定本国的事情,世界各国要求平等协商解决世界的事情,发展中国家争取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已经成为时展的鲜明特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势不可挡。我们必须自觉地把握世界民主发展大势,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继续高高举起民主的旗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勇于革除与时代潮流不相适应、与党内民主原则不相符合的观念和做法,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党的建设要改革创新,党内民主建设尤其要改革创新。这是因为,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生命工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建设好党内民主这项“生命工程”,党的团结统一才有可靠保证,党的创新活力才能不断增强,党的建设其他各个方面的改革创新才会更加富有时代气息、更加富有实际成效。进一步说,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更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要使包括党内民主建设在内的党的建设更加符合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的要求,尤其要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让一切有利于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创新理念得到尊重、创新举措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党的创新活力,广泛凝聚全党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形成全党齐心协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局面。

第三,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发展党内民主是我们党的一贯追求,重视党内民主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建党80多年、执政50多年的历程中,始终注重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加强自身建设,党内民主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内民主建设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主动回应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的新期待,大力推进,不断完善,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率先垂范,全党参与,开拓前进,党内民主建设在改革创新中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同时,党内民主建设中也还存在一些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相符合、与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迫切愿望不相适应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依然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以开阔的眼界、开阔的思路、开阔的胸襟,深刻认识党所处环境的发展变化,深入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对党内民主建设的影响,以改革创新精神攻坚克难,不断提高党内民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查看全文

从基层民主看我国乡村精神

追寻“困因”

了解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是研究的意义所在,上述的三个方面问题是目前我国基层民主实施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困境,究其具体原因如下分析。基层民主薄弱的经济基础长期以来没有受到正视,学者们总从民主制度设计本身寻找原因。在现代社会乡村平静的外表下,无不涌动着默默的经济动因,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利益决定了乡村的政治变革。长期以来国家以农村税收为工业积累发展资金,同时输出大量青壮年到沿海大城市打工,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人背井离乡去追寻自己的梦想,缺少具有新思想的年轻人参与,民主文化建设必然缺乏活力与激情,也就摆脱不了回应性低的尴尬。同时,由于中国特殊的户籍政策,处在城市底层的农民工群体更是没有所在地的主人翁意识,长期的两地漂泊也不利于他们主体意识的培养。自由独立的具有自豪感的“乡村精神”,只能建立在富足繁荣的乡村经济之上。在生活安逸和物质充裕的美国,乡镇的骚动其实不多,地方事务也易于管理,他们在乡镇上投放了自己的所有抱负和未来,还让乡镇发生的每一件事与自己紧密相关。如果希望基层民主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加大对乡村经济的政策扶植力度,让民主的基础更加坚实,让人们有着充分的激情去维护自己的政治自由。体制运行上的不畅是学者们一直以来讨论的问题,在中国这样的集权国家各级政府总是强调控制,习惯于指挥。200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引发了众多议论。比较多的讨论集中于以下两点:第一,明确“提倡按照民主程序将村党组织书记推选为村民选举委员会主任”,“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二,首次明确了县党委书记是村委会选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镇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4](P43)不可否认,这样的规定给基层选举制度带来了一些制度化的责任人,让选举更加正规化,但是也给干预和限制基层选举带来了口实。在美国,政治生活开始于乡镇,甚至可以说,最初每个乡镇都是一个独立国,一般乡镇只在各乡镇共享的利益上服从于州。[1](P45)由此可以发现中国的乡村和美国乡村自主性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上级的干预无疑会压缩乡村的自主管理空间,也不利于基层组织民主管理能力的提高,甚至这一体制为个别领导的自利性干预提供了便利。村级“两委”的体制性矛盾在于“两委”分工不清,责任不明,乡村内部管理关系上的问题是因为村干部不了解村民所需所求,村民不了解村级事务的决策过程,广东的“乌坎事件”折射出村级干部缺少民主管理的基本理念,村委缺乏公信力导致干群激烈冲突。其实对于上面所述的三种体制上的问题都在于其没有合适的联动机制,只有硬性的命令与接受,也就不存在充分的了解与交流。运行顺畅的基层民主体制,要求其在上下及其内部关系上就制度的规定合理沟通,区分各自的权力与责任。解决自主参与文化的缺失问题是保证基层民主长期生命力的根本方法,而探索由此培育新的民主文化来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服务也是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加拿大前总审计长奥托•布罗德里克说过一个“拴在木桩上的大象”的故事。游客会问,为什么大象不拔起木桩逃走呢。当地人答说,小时候起,大象就被拴在木桩上,它们知道无法逃走。等到它们长大了,够力气了,本可以轻易逃走,但却没有逃走,因为它们接受了无法逃走的思维定势。[5](P253)正如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群体也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是群体成员内化的、共同的系列行为、情感和心理结构,既有有形的、物质的一面:如人们的行为和惯例,也有无形、隐晦的一面:如人们的信仰和思维。中国的文化中没有“参与”的DNA,究其原因,除了理性选择学派所认为的“人的理性选择”之外还有传统的束缚,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参与的价值理念一直停留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脑海和书本中,对于封闭而保守的中国乡村来说似乎太过于遥远,而没有新型价值理念的广泛传播就不会引发人们对于变革的要求。奥尔森认为:“解决个人理性自利选择的方法,要么是强制要么是选择性激励”,而能够提供这种选择性激励的小团体莫过于自组织,乡村在这方面的基础尤为薄弱。正如罗伯特•普特南指出的那样:“民主传统依赖于存在着民主参与的公民,这些民主参与的公民在各种群体、社团和政府单位中都很活跃,家庭、工作小组、教会、公民团体、街区群体、志愿性组织俱乐部以及社会团体都有助于建立个人与更大社会之间的联系;从集体意义上说,这些小团体构成人们对话和评价的地方。”由此可见,这些小团体对于培养参与意识的重要性,打破旧的传统思维就需要树立新的习惯并加以强化,从基层民主开始鼓励民主参与管理需要持之以恒。完善基层民主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必须先革新文化传统,只有彻底改变文化DNA,民主的制度才会被自觉地高效遵守。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文化氛围,制度的运行就需要高额的监督成本而且会被不断的侵蚀并最终失效。

“脱困”之路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要想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自由民主,必须通过以下途径来重新培育文化氛围。基于完善成熟的基层民主制来培育中国的“乡村精神”,这种新的文化氛围的形成需要各个方面的健全与配合。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9个与农村问题相关的“一号文件”,2006年更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见对于农村建设的重视。繁荣乡村经济首先应该保证村民的基本生活来源并且注重增加经济收入。中央提出农民土地使用承包权的长期不变,但是最近很多地方违法占用农民土地的情况屡禁不止,巨额的土地收益进入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腰包,农民少得可怜的补偿金却是以牺牲自己和后代的生存空间为代价。长期如此乡村如何保持其基本的安定与独立?对此,政府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要保证农民的土地权益,使收益分配更加合理化。在现有农村各种补贴的基础上提高补贴的力度让广大的乡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出台政策积极支持农民的各种创收,如乡村旅游、家庭式的生产加工。其次,健全乡村的各种生活保障制度。乡村的基础设施相对与城市长期得不到资金支持,不利于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活,正在实施的“村村通”工程也不利于落后的乡村吸引相关的配套资金。还要扩大农村医保的范围与保障力度,力求最终建立全民一体化的医保制度。最后,农村教育也要相应扩大投入,这是农村发展的长期保障。繁荣的乡村经济是进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保证,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动力来源于贫穷的乡村,那么在经过三十年的经济建设之后为什么不能建设繁荣的乡村来开启政治体制改革的先河呢?建立恰当的联动机制来代替硬性的命令与接受式管理方式对于形成健康发展的基层民主具有深刻的意义。首先必须要将字面上的民主选举制度落到实处,广东省委书记在两会上回答记者提出的“乌坎事件”最后如何妥善解决时说“我们没有任何的创新,只不过将原来的制度真正落实”,要解决的就是放弃部分地区官员的私利,“操作”带来的“稳定”远不如真正的民主选举有活力,对于已经实施的基层民主更多要做的是去落实和完善而不是人为的阻碍。其次,建立与上级的合理的权力分配制度,基层民主实施这么多年如果上级政府还是习惯于“指导”,那么通过实施基层民主来培养人们的民主意识再向更高层次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呢?由于长期以来权力自上而下的运行,在制度设计上总是习惯于将一切紧紧控制在手中,要培养民主文化,政府必须学会懂得授权,学会放权。只有当乡村实现真正的自我管理才能吸取经验教训而成长。再次,村级“两委”的关系要足够明确,划分各自的责任与管理范围,甚至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将两委合并成一套班子,可以节约成本减少矛盾。最后,要与村民形成积极的互动机制,乡村的规模一般不大,而且事务都是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积极的互动让村民了解村务参与解决可以更好地获得支持从而群策群力,同时可以及时了解村民的需求,这样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信任,有利于培养具有民主意识的国家公民。1.加强宣传教育。要想人们接受并理解新文化,就必须大量的宣传,并公之于众,来激发人们的热情。这里可以借用改革开放中“树立典型”“解剖麻雀”的方法,对于已经做到的地方表示充分的认可以此来推广,同时,提高人们民主意识根本方法还在于教育,而低参与度在于人们思想文化意识的缺失。乡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新思想的传入会培养具有更高觉悟的村民。当人们具有自发的政治诉求打破旧有文化的束缚,积极主动的参与就会显得更加迫切,变革的下步实施也就水到渠成了。2.鼓励地方性民众自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在小团体范围内,信念、价值等因素可以更好地发挥影响作用。相比较城市,乡村自组织是长期以来受到忽视的一段空白,为此,上级政府必须促进农村自组织的发育,使其成为选民们交流的媒介和上下沟通的桥梁,并以积极参与的民主精神引导非正式组织的发展,而且农村长期开放式的人际关系和劳作的协作关系成为他们能够自觉行动的基础,只是农民缺少正式的教育素养和组织能力,这方面大有作为。3.引入有序的参与式管理。目前实行的村务公开等只是停留在让村民了解的阶段,参与式管理要求涉及乡村发展方向的重大决策应该有全体村民的参与,日常政务应该广泛吸收民意,选举产生的村级干部要将尊重民意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政务公开”的政绩工程,村民不仅仅是乡村的居住者更是乡村的主人,当村民体会到参与的实际性也就有着更大的激情和自豪感。当然,参与管理需要一定的秩序,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乡村自组织、积极选举信得过的村干、建言建策的交流会等等来实现有序的参与对建设成熟的乡村民主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独立自由的“乡村精神”需要具有民主意识的乡民,更需要具有自主管理能力的主体。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在中国这样习惯于高度集权的国家,从基层培育民主文化的土壤是艰难而缓慢的,需要勇气去坚持,更需要小心的呵护,但当一种新型文化能最终破土而出的时候是什么力量也无法阻挡的,而它带来的动力足以破除一切障碍。繁荣的乡村经济会带来坚实的经济基础,恰当的联动机制会让基层民主体制的运作更加顺畅,而健全民主文化更是培育“乡村精神”的最终落脚点。按照托克维尔的观点,“它每天都在促进一些小的功绩;尽管它单独并不能使一个人成为有道德的,但是它的训练却可以塑造出许多守纪律的、有节制的、细心的并且能够自控的公民。如果它不能直接使美德成为目的的话,那么它便会使一些无意识地使其转向那个方向的习惯被永久地接受”。[1](P42)从以上各个方面去完善中国的基层民主,在这一制度下渐渐培养的习惯会成为新的“乡村精神”并被广泛接受。

早在解放战争期间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关于国家如何走出“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的怪圈时说:这条道路就是民主。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在答中外记者问会上说“我至今还是这样认为,群众能够管好一个村,就能够管好一个乡的事情;能够管好一个乡,就能够管好一个县的事情。应该按照这条道路鼓励群众大胆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使他们得到锻炼。我相信,中国的民主制度会依照中国的国情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这也是任何力量所阻挡不住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封建专制的国家构建民主文化是需要循序渐进的,美国人民独立自由的“乡镇精神”给予了某些有益的启示,民主的文化要求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而我国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应该起始于“乡村精神”的培育。基层民主制度特别是村民自治20多年来的实施奠定了这一基础,在这过程中需要繁荣乡村经济来促进乡村生活的安定,需要优化联动机制来形成新的习惯,并通过健全民主文化来强化这种习惯。当民主被作为一种普世价值逐渐被中国学者接受时,应仔细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国人心中伟大复兴的梦想时,也需要思考庞大GDP背后隐藏的危机,由基层民主的逐步深入而培养起来的“乡村精神”会是支持进行下一步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力根基,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终将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

本文作者:陈路工作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查看全文

公民精神与民主政治分析论文

公民精神的内涵和对民主政治的重要影响

公民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与民主政治关系紧密的主要有三要素:公民的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且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和制约。

1.权利意识。包括对自己权利的认知和对他人同样权利的认同。国家权力来自于公民权利,是公民将部分天赋权利转让于国家,委托国家来行使以求更好地保护自身的权利。正因国家的权力不是天然具有的,是由民众授予的,所以国家及其政府就有义务忠实履行这一委托而不可滥用公权力,否则公民可随时收回委托,另择贤能。另外就是在坚守自身权利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有同等的参与政治、表达利益诉求的权利,哪怕他们与自己意见相左,是公民中的少数或弱势群体。公民自觉而理性的权利意识既可通过参与政治有效建构和维系民主制度以选择和监督国家的管理者,又可履行与权利对应的政治义务,服从自己所选择的权力信托者的合法管理,同时宽容地对待政治上的少数派或异端,承认并保护其应有的基本权利。这些都是民主政治的题中之意。而专制政治中的臣民是没有权利意识的,他们或接受君权神授思想,奴化自己,跪着仰视同类,或认同“成者为王败者贼”的“丛林原则”,否定政治对手的基本权利而走向另一极端,这就是专制政治的思想和社会基础。可以说,社会成员是否普遍地具有自觉而理性的权利意识是民主政治和专制政治的界碑,因为这是构成两种政治形态重要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2.规则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民主政治就是由一系列公认的运行规则维系的。民主和自由主要在规则的制定中体现,一旦规则制定并获得通过就必须执行。民主政治是多数人参与的政治,各利益集团乃至每个人的权利和诉求都有表达的机会,这种情况下若没有一定规则是无法有序运作的。其中政治运行的程序就是重要的规则,包括议事程序、立法程序、选举程序、决策程序、职位任免程序、利益表达程序等。公民的规则意识就是指对这些规则的尊重和遵守,如对规则不认同可以通过政治途径在更高层界的程序框架内谋求改变规则,如对规则认同或不能依法改变规则那就得遵守,而不可以以自己利益之得失决定是否遵守既定规则。尊重和遵守规则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否则政治秩序就会混乱,因为没有了规则也就没有了标准,人人都各行其是,民主政治就会崩溃。专制政治是不讲规则的,也没有稳定程序,一切都以专制者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与专制政治相应的臣民也就没有真正的规则意识,就像一群在牧羊者鞭子下哆嗦的羊,完全依据牧羊者的脾性决定行为,躲避惩罚和获得利益是唯一考虑的因素。可以断言,公民规则意识的有无或强弱是考量社会政治形态的重要依据,也是判断一个社会的民主政治是否成熟的标准。

3.责任意识。包括对自己政治行为的责任和对行为所体现的特定价值坚守的责任,前者是指具体的政治行为,后者是指坚守对社会和政治价值信仰的责任。民主政治是公众参与的政治,也是公开的政治,需要每个公民承担相应责任,因为每个公民的政治行为都可能因彼此互动而成为推进或阻碍民主政治的影响因素,因而民主政治也可视为责任政治。在伦理学意义上责任与义务有所不同,义务是外加的,而责任是内生的,是自觉意识到并成为内在需求的义务。民主政治需要公民的责任意识支撑主要有两条理由,其一,政治是影响社会大局和公众利益的事务,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之,否则是危险的。印度国父甘地曾说过,有七样东西可以使人毁灭:没有道德观念的政治,没有责任感的享受,不劳而获的财富,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不道德的生意,没有人性的科学和没有牺牲的崇拜。[1]无独有偶,法国学者路易斯.博洛尔在《政治的罪恶》一书中引用了拉贝莱名言:“学术无良知就是灵魂的毁灭,政治无道德就是社会的毁灭。”[2]政治上的无道德显然包括了责任意识的缺失。其二,与专制政治不同,民主政治是通过人们参与政治时尊重并自觉遵守既定规则维系的,这就需要政治参与者的责任意识支撑。一旦规则被破坏,民主政治便会陷于混乱,因此公民的责任意识比在专制政治体制中显得更为重要。专制政治中的责任意识至多由少数政治精英承担,且多在威权之下被遏制或瓦解,而在民主政治中则囊括了所有的政治参与者。除了政治行为以外,责任意识还包括对特定的社会与政治价值坚守的责任,这是更高层次的责任。将民主政治作为价值信仰,并坚守这一信仰便意味着对阻碍或破坏其价值偏好的专制行为或规则的反对和排斥,无论这种反对和排斥是否需要付出代价。如果公民能达到这样的责任意识层次,那么民主政治便可固若磐石,什么力量也无法将其摧毁。因此公民是否具有自觉的责任意识,也是判断一个社会的民主政治是否成熟的标准。

以上三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的。权利意识能促进规则意识的生长,没有规则或不遵守规则,个人的权利便无法实现。这是因为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社会中,每个人的权利实现都需要他人的相应义务来保障,从而使每个享有权利者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以保障他人的权利,因此一定的规则就显得十分重要。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自然会促进对规则的尊重和遵守,使人们的规则意识得到生长和强化。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同样,规则意识也促进了责任意识的生长,因为有尊重和遵守规则的意识必然会约束自己履行相应义务,这种约束经常化则必然有助于将义务内化为责任感。而责任意识的生长则又有助于规则意识的强化,因为责任意识是将对规则的遵守义务内化为了自身需要。从三个要素的相互关系看,人的权利意识无疑是首要推动力,处于互动的主导地位。

查看全文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内民主建设的进程和质量,事关党的活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要不断增强内在活力,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发展党内民主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条件。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只有发扬民主,党才会有旺盛的活力;只有坚持改革创新,党内民主建设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源泉。

第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时展的迫切要求。民主是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和共同追求,建立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社会反霸权、求民主、促合作的呼声日趋高涨,各国人民希望独立自主决定本国的事情,世界各国要求平等协商解决世界的事情,发展中国家争取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已经成为时展的鲜明特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势不可挡。我们必须自觉地把握世界民主发展大势,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继续高高举起民主的旗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勇于革除与时代潮流不相适应、与党内民主原则不相符合的观念和做法,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党的建设要改革创新,党内民主建设尤其要改革创新。这是因为,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生命工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建设好党内民主这项“生命工程”,党的团结统一才有可靠保证,党的创新活力才能不断增强,党的建设其他各个方面的改革创新才会更加富有时代气息、更加富有实际成效。进一步说,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更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要使包括党内民主建设在内的党的建设更加符合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的要求,尤其要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让一切有利于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创新理念得到尊重、创新举措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党的创新活力,广泛凝聚全党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形成全党齐心协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局面。

第三,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发展党内民主是我们党的一贯追求,重视党内民主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建党80多年、执政50多年的历程中,始终注重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加强自身建设,党内民主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内民主建设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主动回应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的新期待,大力推进,不断完善,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率先垂范,全党参与,开拓前进,党内民主建设在改革创新中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同时,党内民主建设中也还存在一些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相符合、与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迫切愿望不相适应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依然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以开阔的眼界、开阔的思路、开阔的胸襟,深刻认识党所处环境的发展变化,深入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对党内民主建设的影响,以改革创新精神攻坚克难,不断提高党内民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查看全文

改革创新精神民主建设思考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内民主建设的进程和质量,事关党的活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要不断增强内在活力,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发展党内民主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条件。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只有发扬民主,党才会有旺盛的活力;只有坚持改革创新,党内民主建设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源泉。

第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时展的迫切要求。民主是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和共同追求,建立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社会反霸权、求民主、促合作的呼声日趋高涨,各国人民希望独立自主决定本国的事情,世界各国要求平等协商解决世界的事情,发展中国家争取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已经成为时展的鲜明特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势不可挡。我们必须自觉地把握世界民主发展大势,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继续高高举起民主的旗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勇于革除与时代潮流不相适应、与党内民主原则不相符合的观念和做法,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党的建设要改革创新,党内民主建设尤其要改革创新。这是因为,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生命工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建设好党内民主这项“生命工程”,党的团结统一才有可靠保证,党的创新活力才能不断增强,党的建设其他各个方面的改革创新才会更加富有时代气息、更加富有实际成效。进一步说,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更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要使包括党内民主建设在内的党的建设更加符合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的要求,尤其要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让一切有利于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创新理念得到尊重、创新举措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党的创新活力,广泛凝聚全党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形成全党齐心协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局面。

第三,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发展党内民主是我们党的一贯追求,重视党内民主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建党80多年、执政50多年的历程中,始终注重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加强自身建设,党内民主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内民主建设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主动回应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的新期待,大力推进,不断完善,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率先垂范,全党参与,开拓前进,党内民主建设在改革创新中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同时,党内民主建设中也还存在一些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相符合、与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迫切愿望不相适应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依然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以开阔的眼界、开阔的思路、开阔的胸襟,深刻认识党所处环境的发展变化,深入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对党内民主建设的影响,以改革创新精神攻坚克难,不断提高党内民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查看全文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保证。这次大会在总结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理论上的一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确立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都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至关重要。同志多次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精辟论述,对我们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今天,我主要围绕学习领会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从五个方面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体会和认识,同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

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这个重要论断,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科学界定,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根本依据。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科学命题,最早是同志在1938年10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他明确指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之所以还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从根本上说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也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他们的学说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之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查看全文

结合六中全会精神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

今年以来,在党委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履职尽责,廉洁自律,各项工作成效明显。下面,我简要地谈一谈自己今年以来的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情况,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帮助。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

一是不断通过自学和参与集中学习的方式,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总书记在纪念建党__周年大会和考察青藏铁路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二是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报告以及某部长在全路运输安全座谈会及全路学习贯彻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我坚持做到深入学习,认真研读,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并积极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参加讨论会等形式,交流心得,相互促进,力求准确把握,进一步提高了理论修养和政治思想素质,进一步增强了实践建设合谐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了为党努力工作、忘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学用结合。在学习中,我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将思想和工作实际联系,将观念和工作实际相融合,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认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立足本职,努力做好自身的分管工作。

在工作中,我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决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忠,即对党对人民忠诚,对事业忠心,为人处事诚实。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利益面前,始终把集体利益置于对个人和亲朋的利益之前,分清是非轻重,取大舍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二是正,从自身做起,树立正气。做到公正无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带头反腐倡廉,当好遵纪守法的表率,在班子内部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积极配合“班长”做好工作,对分管工作做到主管而不专断,充分协商解决问题。三是勤,牢固树立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出实招,干实事,鼓实劲,以谋事、干事来凝聚力量。四是廉,淡泊名利,廉洁奉公。对分管部门要求要树正气,不断校正坐标,讲修德,讲廉耻,讲荣辱,注意克服以人划线、任人唯亲的倾向;克服争功诿过、追名逐利的倾向;克服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倾向;克服不讲原则、只讲人情的倾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任何时候都要以人为本,以事业为重,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不计得失,扎实做事,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纯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查看全文

为民主题曲谱写和谐新篇章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为创造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为了人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发展;以人为目的,才是服务的真正目的;维护和保障了人的基本权利,民可富,镇可强。今天仙女镇的建设目标是与之一致的,作为镇政府主要负责人,更要为仙女镇的人民求发展、谋福址、创太平。

一、民生为本。民生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脚落点,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关系到保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关系到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关系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因而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以民生为重的政绩观,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观,以及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大局观。所以,我们在制定工作目标时,必须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谋划工作思路时,必须把镇情、村情、民情放在第一位;在落实工作举措时,必须把基层的拥护、群众的支持放在第一位。

二、民富为纲。民富才能村强,村强才能镇强。我们要以最大的决心、最大的气力推进富民工程。一是产业富民。继续放大花木产业的幅射效应、花木园区的品牌效应、花木大户的带动效应,在培训人员、技术扶持、市场信息上提供服务。二是创业富民。通过兴办个私企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务性收入;通过三大合作,提高资产性收入。三是保障富民。对低收入家庭实行应保尽保,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供养,对因病致穷家庭实行大病救助,对因灾返贫家庭实行社会赞助。同时,抓紧仙女镇慈善基金会筹备工作,创造条件开设“慈善超市、慈善药店”等,使一部份弱势群体得到爱心帮扶。四是财政转移富民。在镇、村两级财政中,提高对老党员、老干部、伤残军人、军烈属等“三老”对象的生活补助和救济标准,逐步提高生活水平。五是帮扶经济薄弱村带动富民。通过实行村企挂钩、部门与村挂钩等形式,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脱贫、致富能力。

三、民享为先。民享就是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在大力推进农村“通达工程”、“彩虹工程”、“草危房改造工程”的同时,深入开展“三清两改一绿”活,继续加大对重点路段、重点河道、示范区的环境整治力度,加大改水、改厕工作力度,加大路边、河边、岸边绿化造林力度,使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全面小康村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同时,发挥好党员志愿者、低保户的作用,做好城区环境正常保洁工作;积极配合市建设部门,加快城区小街小巷的改造速度,为市民创造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民安为基。民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继续推进“五险齐扩”。要充分发挥镇劳动保障、工会、企管部门的作用,加大对以养老保险为重点的“五险”推进力度,不仅在工业企业,还要在建筑、服务业企业;不仅在镇区企业,还要在园区企业、村办企业、个私企业,不留边缘,不留死角。深入开展“四下乡”活动。要依靠镇宣传、文化部门,全面开展“幸福送万家、文化欢乐行”、“送电影、送戏曲、送图书、送展览”四下乡活动,由政府埋单,给农村、社区送去免费的“文化大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做好“三全”工作。以平安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快对技防镇、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护厂队、护村队、护校队伍建设,努力实现全镇域覆盖、全天候监控、全防区联动,为人民群众撑起一把“平安伞”。

五、民强为重。民强是充满活力的象征。要使教育优先让全镇受益。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切实改善办学状况,努力使每一个学生不缀学、不失学、不流学。要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建成。以建设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为抓手,完善配套功能,真正方便于百姓,服务于百姓。要将全民健身遍及城乡。加快实施“村村体育健身工程”,用好乒乓、篮球等体育器材,建好晨练点、健身点,为全民健身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把大病合作医疗越办越好。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优质服务,提高农村大病合作医疗的入户率、参保率,努力实现“即看即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