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09:09: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主改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主改革

扩大民主改革交流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中扩大民主

着眼于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推荐环节中扩大民主。针对过去民主推荐中提供资料过少,参会人员知情不够的问题,我们探索根据推荐的岗位职责要求,除提供干部名册外,还发放职位说明书,提供干部的述职述廉、推荐职位职数、人选资格条件、班子结构要求等材料,让参加推荐的人员充分了解干部情况和职位要求,以便其作出理性、准确的选择。在确定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的范围时,坚持知情原则,并适度扩大参加对象,科学合理地确定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干部进行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的范围。如在县(区)推荐县级干部人选,扩大到曾经担任过县(区)副县级以上领导职务的离退休老同志和乡(镇)人大主席。在市直部门推荐县级干部人选时,单位人数较少的,一般扩大到机关全体人员,有的扩大到县(区)对应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客观、公正、准确评价推荐人选,根据参加人员的身份和职业,制发“ABCD”等多类推荐票,分别填写、分类汇总,对推荐结果票数大分散小集中或经过分析有可能存在“拉票”嫌疑的,把第一轮推荐得票相对集中、靠前的人选在原推荐范围内进行第二次推荐。在研究确定考察对象时,对那些敢抓敢管、埋头工作、业绩突出,推荐票相对少一些的人选,也列为考察对象。

着眼于提高考察信息获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考察环节中扩大民主。我们在逐步扩大考察预告内容,提高群众参与考察工作程度和深度的同时,对拟提拔人选在现岗位工作不满两年的考察对象,不仅考察干部在现职岗位上的表现,还要考察在原工作岗位上的表现。推行考察组集体与考察对象面谈,按1:2或1:3比例对推荐票相对集中的人选进行差额考察等,提高识人选人的准确性。市委组织部部务会议在听取干部考察情况汇报时,运用视频播放考察人选情况和考察人选1分钟的即兴发言,让与会人员直观地观察、分析考察人选气质特征和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开展民意调查,把干部选拔的标准、要求和程序交给群众,发挥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将民意调查对象扩大到不同层次、行业、界别的群众代表,充分考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

着眼于丰富和拓宽征求意见的形式和范围,在酝酿环节中扩大民主。对重要岗位拟任人选,在常委会召开前几天,将所要研究的干部情况(拟任方案、考察材料等)提交党委委员(常委),让他们有充分时间了解干部的综合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需要提交人大常委会通过的选任制干部,采取发函信的方式征求人大常委会委员的意见,在函询意见与拟任免职务意见取得一致后,再按照有关规定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任免。根据职位和拟任人选的不同情况,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实际需要,扩大征求意见的对象和范围。如,在市直单位中市管职务的任免前,分别征求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的意见;属于二级单位的副县级职务,征求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非中共党员拟任人选,征求市委统战部门和派、工商联主要领导、无党派人士中代表人物的意见。对拟提拔担任县级职务的干部,在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前,对拟任干部遵守党纪政纪、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方面的情况,书面征求市纪委的意见,书面复函通过,才能作为拟提拔对象人选。

着眼于增强集体决策功能和发挥会议决定作用,在讨论决定环节中扩大民主。市委常委会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时邀请市人大主任、市政协主席列席会议,列席的人大、政协领导,虽然不参加表决,但享有在市委常委会上客观反映情况、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为常委会决策提供参考。党委常委会讨论研究干部任免时,做到“五个不研究”,即没有经过民主推荐的不研究;没有经过组织考察的不研究;程序不对、材料不齐的不研究;出席常委会的成员达不到三分之二的不研究;群众反映有问题的,在没有核实清楚之前不研究。在党委常委会讨论任免干部时,先由组织部负责人介绍拟任免人选的基本情况、考察情况和任免理由,然后逐人讨论,保证每个与会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充分发表意见。意见分歧较大的,则先作出暂缓表决或不予表决的决定。实行常委会、全委会干部任免事项无记名票决制度,对县(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和市直部分部门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或推荐人选,全委会闭会期间,常委会票决之前,要先征求市委委员的意见。常委会票决对象扩大到提任非领导职务和平级调整干部。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扩大民主

大力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扩大选拔方式的民主,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一是打破部门、行业、身份限制。如在2005年公开选拔中企业经营管理者后备人选时允许新经济组织人员参与竞争,推行大范围的市直单位跨部门竞争上岗,允许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竞争。二是打破资历、台阶限制。在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工作中,把副县级职位任职资格放宽到“副科四年以上”,“副高以上职称、研究生学历不受任职资格限制”的范围。在2007年跨部门竞争上岗中,规定“只要具有三年以上工龄就可报考副科级领导职位,有四年以上工龄就可越一级报考正科级领导职位”。三是打破组织推荐报名的单一方式,允许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受理网上报名。四是打破地域限制。如2007年副县级干部的公开选拔,所有职位全部面向全省。同时实行分类报名、服从调剂,适度平衡“热门”职位与其他职位的报名人数,防止简单按职位报名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低分入选、高分淘汰”现象,进入考察时,考试成绩不作为任职的主要依据,防止简单的“唯分数取人”和“高分低能”现象。我们在实践操作中,探索“考任分离”的办法。如我市公开选拔的市管企业经营管理者后备人选,职位不定向,为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集中储备了一批专门人才。我们还通过集体座谈等方式,“面试”专业性较强或班子结构有特殊需要的领导职位。如我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总经理的选拔,由市委组织部组织召开“务虚座谈会”,市委有关领导和组织部长参加,变“考场”为“会场”,让进入组织视野、符合条件的干部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下充分发表专业见解、工作思路。

查看全文

人大民主改革论文

1、人大体制的制度性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人大在法制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自身在设计与结构方面的缺陷,也日渐突出,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代表人数太多,近3000人,(再加政协全国委员会,两会总计五千多人),导致会议成本很高,运作不便,效率却不高;

(2)代表非职业化、非专业化,严重影响立法质量与监督职能。多年的司法实践与暴露出来的立法问题表明:立法水平很低,很不理想,有的法律刚公布,就发现问题需要修改,有的无法执行。监督作用更低。从人大代表的性质来看,作为民意的代表者,其所组成的议事机构的活动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公民权利、社会生活、国家生活和国家建设等许多领域。所以人大代表是否职业化、专业化,涉及到议案质量与工作效率,应当引起关注。从人大代表的权限、职责、工作范围来看,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

(3)代表的产生办法不够民主。就是代表产生的方式:县、区以下的是直接选举,县、区以上的都是间接选举,事实上应当按“民主选举”的宪法原则,应逐步扩大直接选举。这样人民可以直接参与优选代表,代表也应当竞争上岗。这是成本最低的优选法方式。

(4)代表成分大多数为党政官员,工人、农民与广大基层的代表较少,代表性有限,并长期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这样的会议只能相当于党政官员扩大会议。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民主改革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重点讨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存在问题与改革的历史的必然性,特别是从中国两会制度的弊端分析,提出应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议会民主的成功经验,并提出应当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革人大、政协,尽快逐步扩大人民参与和直接选举。2、人大体制的制度性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人大在法制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自身在设计与结构方面的缺陷,也日渐突出,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代表人数太多,近3000人,(再加政协全国委员会,两会总计五千多人),导致会议成本很高,运作不便,效率却不高;

(2)代表非职业化、非专业化,严重影响立法质量与监督职能。多年的司法实践与暴露出来的立法问题表明:立法水平很低,很不理想,有的法律刚公布,就发现问题需要修改,有的无法执行。监督作用更低。从人大代表的性质来看,作为民意的代表者,其所组成的议事机构的活动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公民权利、社会生活、国家生活和国家建设等许多领域。所以人大代表是否职业化、专业化,涉及到议案质量与工作效率,应当引起关注。从人大代表的权限、职责、工作范围来看,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

(3)代表的产生办法不够民主。就是代表产生的方式:县、区以下的是直接选举,县、区以上的都是间接选举,事实上应当按“民主选举”的宪法原则,应逐步扩大直接选举。这样人民可以直接参与优选代表,代表也应当竞争上岗。这是成本最低的优选法方式。

(4)代表成分大多数为党政官员,工人、农民与广大基层的代表较少,代表性有限,并长期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这样的会议只能相当于党政官员扩大会议。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人大民主改革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重点讨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存在问题与改革的历史的必然性,特别是从中国两会制度的弊端分析,提出应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议会民主的成功经验,并提出应当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革人大、政协,尽快逐步扩大人民参与和直接选举。2、人大体制的制度性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人大在法制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自身在设计与结构方面的缺陷,也日渐突出,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代表人数太多,近3000人,(再加政协全国委员会,两会总计五千多人),导致会议成本很高,运作不便,效率却不高;

(2)代表非职业化、非专业化,严重影响立法质量与监督职能。多年的司法实践与暴露出来的立法问题表明:立法水平很低,很不理想,有的法律刚公布,就发现问题需要修改,有的无法执行。监督作用更低。从人大代表的性质来看,作为民意的代表者,其所组成的议事机构的活动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公民权利、社会生活、国家生活和国家建设等许多领域。所以人大代表是否职业化、专业化,涉及到议案质量与工作效率,应当引起关注。从人大代表的权限、职责、工作范围来看,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

(3)代表的产生办法不够民主。就是代表产生的方式:县、区以下的是直接选举,县、区以上的都是间接选举,事实上应当按“民主选举”的宪法原则,应逐步扩大直接选举。这样人民可以直接参与优选代表,代表也应当竞争上岗。这是成本最低的优选法方式。

(4)代表成分大多数为党政官员,工人、农民与广大基层的代表较少,代表性有限,并长期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这样的会议只能相当于党政官员扩大会议。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大民主改革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重点讨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存在问题与改革的历史的必然性,特别是从中国两会制度的弊端分析,提出应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议会民主的成功经验,并提出应当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革人大、政协,尽快逐步扩大人民参与和直接选举。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会议改革弊端分析人民参与扩大直选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按规律办事,一切理论、制度、主义都要经过实践检验,按其实际效果,分析优劣,再决定取舍。切忌主观片面,封建迷信,思想僵化,固守落后。

当代公众社会客观规律有很多,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必须相适应的原则,人民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主力;民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主要趋势的原则,绝对权力,绝对腐败的规律,任何专制和专制制度是社会问题和腐败的总根源;等等。

本文重点讨论人大民主改革

2、人大体制的制度性弊端

查看全文

大学生百万农奴解放日感悟

当历史进入20世纪中叶,祖国的西南边陲——西藏却仍然处于由管家、贵族和寺院三大领主专政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开启了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西藏上层反动集团逆历史潮流而动,梦想封建农奴制度“永远不变”,1959年3月悍然发动了分裂祖国的武装叛乱。在西藏各族人民的强烈支持和要求下,中央人民政府采取果断措施,解散旧西藏地方政府,领导人民坚决平息了叛乱,并对西藏原有社会制度实行民主改革。

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黑暗、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推翻了以达赖为总代表的三大领主的统治,解放百万农奴,开创了西藏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当家做主人的新时代。为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50载沧桑巨变,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历史雄辩的证明,没有民主改革,就没有西藏社会的发展活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新西藏;只有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不移的地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文明发展道路,西藏各族人民才有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公务员之家:

作为大学生党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党的希望、党的明天。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其他大学生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为我们党的明天增光添彩。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昔日西藏农奴悲惨的生活,对比他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更加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我们过上好日子。

愿党的明天更加美好灿烂,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查看全文

民族理论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关键词】/民族理论/民族政策

【正文】

中图分类号:C9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00)06—0073—04

民族理论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民族理论反映在、、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著述中,其中以的著述最丰富、系统、深刻,据不完全的统计,自1919年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至1970年《会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诺谈话纪要》共约50年间的著述中,直接提到民族、中华民族、少数民族、民族革命等民族理论的文章有近60篇,这些文章主要是讲国内民族问题理论、政策和策略的,也讲到一些国际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和策略,都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

——揭示了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问题的特殊性。

在具体分析中国民族、国情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认了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总称的概念,他很早就指出了我国少数民族的特殊性,认为少数民族问题,它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查看全文

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策略研究

一、中国民主政治的阶段性

在字面意识上人民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是相近似的内涵,但是,在革命实践中确是全然不同,其主要是因为在两者在政治动员和政治对象上存在差异,中国共产党是将农民阶级作为政治动员的主要对象,这也是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在革命斗争中,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充分的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兴趣和革命的积极性,使得政治纲领和政治实践实现了高度统一,为后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现代民主可以说是程序性的术语,中国共产党认知到,在中国民主政治实践中,制度建设和创新和民主实践进步的重要突破点。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村民自治,自上而下的人民民主政治体系,在开展制度建设的时候,党内民主需要不断地开展党内民主活动,推进权利制衡机制,在党外应该鼓励民主参与和监督,确保政协结构的合理化,制定民主改革决策和民主改革方针。在民主政治理念上,逐渐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是民主政治的前提,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民主实践的过程中,还应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党代表任期制、党代常任制,不断地推进人民民主制度的创新,党内民主制度的创新,执政党对民主政治的创新改革,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保障。在民主思想上要将自由主义民主理论转化为大众民主理论,精英民主到多元化民主的转变。在对不同民主思想潮流的揭示,直接转化了民主政治的特征,例如:自由民主思想潮流朝着宪法、政治、人权的转变,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潮流强调的是社会和正义的结合。各类思想潮流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不断地丰富着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内涵,推动着当代民主的发展。

二、中国民主政治的渐进策略

在现代社会中,横向应该建立政治共同体,纵向应该建立经济阶级,其中的关键因素,能够扩大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力度,在稳定政治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政治制度,使得政治体制的发展和政治参与力度保持统一的步伐。民主政治渐进中最为重要的是政治参与,在民主政治实践中,应该将动员性参与和自主性参与区分开,用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参与方式协调应用,使得民主政治能够表达多数人意愿的同时,确保少数人的利益需求。要知道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中,仅仅依靠执政党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明确民主政治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是社会生活方式的体现,只有将执政党民主和社会主义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民主政治推动力,当代社会需要不断的孕育出社会主义力量,根据中国现阶段,公民政治参与水平,民主政治发展的现状,得到如下图1所示的民主实践民意结构图。民主政治改革的关键在于,要使人民了解政府的导向,确保人民能够全心全意支持政府。满足这类要求的前提是———要保证群众信息的完整性,将政府政务进行合理化、透明化处理,使得人民能够实现自身的监督权利,这也是正是社会的前提,在进行民主体制阶段性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尊重民意,政策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实现民主政治实践的深入,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进行民意综合的过程中,党要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将政府的工作范围扩大,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提升民众的参政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公民社会的利益化、社会阶层的复杂性,民意的表达定然会损失一部分公众的利益,但也不可能得利于任何易一阶层。因此,民意的表达既存在合理性,也存在着不合理性。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下,民主政治建设的合理性是为了确保民主的权利,实现民主政治的效应,执政党应该在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综合民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经过党外的政治协商形式开展民主政治建设,民主阶段性实践的政治合法性为民主阶级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需要明确的是民主政治阶段性是一项动态变化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政治和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公民的政治意识水平也在不断地增加,对政治参与的要求愈加强烈,这类发展趋势要求执政党要进行制度化的建设,满足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基础要求,民主政治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制度化建设。民主的阶段性建设实践需要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现代化转型要求的民主制度,使得人民信任、支持政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民主实践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规范民主政治实践制度,使得组织和程序获得规范、稳定的发展,新的民主制度就是将民主政治的价值推广出来,不断的培育人民群众的参政意识,完善民主政治制度的体系。在进行民主实践的过程中还应该拥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将社会、国家、人民团结在一起,采取渐进式的方式实现社会民主,最大程度的扩大民主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查看全文

党内民主发展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党中央发挥表率作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汇报工作,中央的重大决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征求意见,并且从制度层面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化建设,有力地指导和促进地方和基层组织的党内民主创新试点。党的基层和地方组织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积极主动进行党内民主的试点改革,在竞争性选举、党代会常任制、党的领导和决策体制改革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为党内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全面考察和总结近年来党内民主发展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党内民主发展的一些主要特征。

一、循序渐进,累积创新

党内民主在基层的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村支部竞争性选举到乡镇党政领导公推公选,再到乡镇党委书记和党委班子公推直选,基层党内竞争性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累积创新的过程。公推公选建立了一种干部选拔的竞争机制,但仍然是干部选干部,于是产生了公推直选,公推直选作为对公推公选的一种改进性创新,既体现了竞争原则,又落实了党员的民主权利。四川平昌县乡镇党委书记和党委班子公推直选就是在经历了乡镇领导班子公推公选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而来的。公开选拔作为省、市、县地方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选拔领导干部的一种方式,由于笔试环节不利于选拔出真正能干的人才,而且缺乏民意的体现,于是公开选拔和民主推荐相结合,公开选拔向公推公选演变。例如,2006年4月至8月,江西省对公开选拔的方式进行改进,取消了笔试环节,完善民主推荐环节,通过公推公选产生9名正厅级领导干部。党内民主创新是一个在原有制度基础上扩大民主空间的过程,在创新的基础上再创新,呈现出累积创新的态势。

党内民主的演进和扩大也是一个先易后难,由低到高的过程。进行公开选拔和公推公选的领导岗位先是低职位的领导岗位,然后到较高级别领导岗位,先是副职岗位,然后再是正职岗位,先是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的岗位,然后再是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岗位。徐州市在进行公推公选党委政府副职的基础上,于2003年开始公推公选县区长候选人推荐人选,江西省在公推公选副厅级领导干部的基础上,于2006年公推公选正厅级领导干部。随着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制度设计的改进和完善,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的成本也不断降低。

二、解决问题导向,

而非理想导向

查看全文

村村民自治工作调研报告

一、调查情况概述

(一)村民自治情况

1.村民选举:本届村委会是由村民2005年11月选举产生的。据村干部解释:村书记由党员内部选举决定,而村主任,村长等其他职位由村民选举决定。事实上,一些村民在接受调查时一致反映选举存在内定,走关系等问题,并不能代表民意。有一位村民告诉笔者,好些干部都是由上级政府委任的,村民名义上是被赋予选举自己的干部的权利,实际上村民选出的干部若不是内定的人选,那么选举就被村政府推翻,视为无效的选举,直到村民选出内定的干部为止。甚至有些村民对新任的干部毫不知情。这实质上是上届村干部操纵了选举,致使新选举出来的村干部不得民心,干群矛盾突出。

2.村民大会:笔者调查出在过去的2年任期中,村委会很少召开全村村民大会,9个组共召开过十次村民小组会议,都是跟所要讨论的事务有关小组的单独召开的。村委会绝大多数会议是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来决定本村事务,而据村民透露每个组4-5个村民代表都是村干部指定的。而且指定的都是些“老实”代表,所谓的老实就是开会不怎么提出异议的人。据反映,村干部在会上排除异己

3.村务公开:虽然有村务公开,但成果不鲜明

(二)村民反映的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