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地位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08:58: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主地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主地位

党员民主地位调研报告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十分重视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以维护党员权利为基础,以加强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推行党务公开为重点,以提高党员素质为根本,在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在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方面

一是积极推行党务公开,保证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逐步推行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的要求,2006年自治区党委在中卫市中宁县开展了党务公开试点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全方位实行党务公开,为全区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务公开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增强党务工作的透明度,2007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开通了《党建网》,并与自治区民政厅对《回族自治区村务公开目录》进行了修订,对村级党务公开内容从“党组织基本情况及班子成员的分工和职责,党组织任期目标、任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及落实情况,‘五个好党支部’创建情况,民主评议党员、干部情况,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及发展党员情况,党费收缴的标准和收缴情况”等16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在此基础上各基层党组织也积极探索党务公开的途径和形式,通过会议、党务公开栏、黑板报、新闻媒体、党建网等形式,分固定公开内容、定期公开内容和随时公开内容,对党组织的人事安排、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和党员履行义务、发挥作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公开,增加了基层党务工作的透明度,拓宽了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银川市兴庆区在农村、社区党员和群众中开展了以“党员和群众代表议事、党员集中学习、村(居)务(财务)公开、电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议政日”活动,通过每月定时集中学习、联合上级帮扶部门现场办公等措施,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有效保障了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固原市坚持把党务公开作为公开的重点,以党务公开带动政务、村务和财务公开,要求各乡镇、村普遍实行“五规范一满意”,“五规范”即规范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程序和监督方式,“一满意”即群众对公开的事项要满意。农科院党委在推进党务公开工作中,将党务公开的内容细化量化,纳入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范畴,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二是创新选举制度,保障党员的选举权。为了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创新基层干部选拔方式,我们结合乡村换届,积极在乡镇换届工作中推行乡镇副职“三推两考一选”;在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全面推行村党支部成员“两推一选”和村委会成员“公推直选”,使一大批能力强、群众公认的优秀的年轻同志进入了乡村两级班子。一些市、县还在乡村党组织换届中实行“公推”和“公选”,吴忠市在2006年乡镇党委换届工作中,率先开展了“公推”乡镇党委委员候选人工作,把党委委员由组织确定变为党员公开推荐,通过张贴《“公推”党委委员候选人的公告》,把公推党委委员候选人的职数、资格条件、报名方式、报名时间和地点,事先告知党员群众,报名指定推荐的资格和条件,不内定人选,为符合报名资格条件的党员干部创造了公平公正的选择机会。“公推”党委委员候选人工作改变了过去由组织定调子、代表划圈圈的等额选举办法,使民主决策有了比较、选择的余地,使党员群众全程参与选拔过程,民主权力得到了较好落实。贺兰县在村支部换届选举工作中推行了公选村党支部书记的做法,依照法规,严格程序,经过宣传报名、笔试面试、考察培训、答辩演讲等8个环节,选举产生了12名村党支部书记。

三是完善决策制度,保障党员的参与权。全区各级党组织按照党章和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党委(总支、支部)的议事规则和程序,建立了民主评议党员和发展党员预审公示等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保障党员参加有权参加的各种会议,有效保障了党员正常行使权力。对外出务工和年老体弱党员,党组织作出的决议、决定,以及学习方面的情况,按照规定及时向他们通报,使广大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较好地落到实处。银川市认真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征求意见”的典型做法,建立了窗口单位设置意见箱制度,开通了机关干部效能建设、信访举报、环境保护等多个热线电话,健全和完善了村级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全面实行“一事一议”、“一事一结一公开”制度,将群众的监督权落到了实处。中卫市结合每年党员冬季轮训,积极开展党员“评星定格”活动,通过民主测评、党员互评、组织处理等程序,从执行政策、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等10个方面对每个党员进行民主评议、“评星定格”,并将评定等次进行公示,把每个党员履行义务的情况置于广大党员的监督之下,警示党员,教育群众,使优秀党员有了荣誉感,合格党员有了紧迫感,不合格党员有了危机感。

二、在落实党员主体地位方面

查看全文

民主执政地位巩固交流

坚持民主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实行民主执政才能提高执政能力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些提法和概念,我们党过去都提过,但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与执政联系起来,并且作为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这还是第一次。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民主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流,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大趋势。在当今世界上,实行专制制度的国家正在逐步减少,政党或统治集团实行独裁统治越来越不得人心。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贫穷落后国家,都在向民主的方向迈进,只是步伐的快慢而已。民主执政是当代任何一个执政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是当今时代政党执政的一条普遍规律,更是共产党执政的一条根本规律。我们党必须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执政方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行民主执政,才能有效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巩固执政地位。民主应该是共产党最有号召力的口号,最伟大的旗帜,最根本的追求。共产党人应该最不怕民主,应该最讲民主。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夺取政权,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取得执政地位,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人民翻身得解放,让人民当家作主。

1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最根本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优越性。没有人民当家作主,没有民主,还叫什么社会主义呢?正是由于缺乏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经验,我们党才犯了“”的严重错误。邓小平同志正是总结了“”的深刻教训,提出了这一科学论断。这一论断,对于我们坚持民主执政,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不坚持民主执政,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绝对走不通的,是不可能实现的。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民主是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定的“富强、民主、文明”三个奋斗目标之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意义。

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把党内民主看成是党的生命,这充分说明了共产党人对党内民主的重视程度是何等之高。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共产党是由全体党员有机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的主体,是党的主人。只有发展党内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广大党员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加到党的工作和党内事务中来,正确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内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失误,保证党内各种机制的有效运行,才能把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全党的智慧集中起来,把全党的意志凝聚起来,使党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永远站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没有党内民主,党的生命就会停止,就会亡党。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使党永葆青春,就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

查看全文

民主地位与政治建设透析

本文作者:夏云娟工作单位:中共玉溪市委党校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③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果的总结。从各国的经验来看,政治稳定的核心是人民对执政党的信任与拥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按照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进行。一是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贯穿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真正实现人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当家做主的政治理想,为社会的稳定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二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激发出来,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促进安定团结、包容和谐的政治局面的形成,使决策有效执行,各项政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三是通过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接受来自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四是通过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和选举制度,通过推行政务和党务公开,通过扩大媒体和舆论监督,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通过团结各族人民、建立爱国统一战线,切实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这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3、促进群众工作制度化。群众工作是贯穿党和国家各领域的经常性的工作,不能随心所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形式化,搞突击、一阵热,要保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形成制度落在实处。一是着力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养分。坚持政策、措施到群众中去,经验、办法从群众中得,先进典型从群众中来,开展群众工作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二是着力探索工作实践和理论创新。完善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促进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1、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④密切联系群众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群众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说:“共产党员绝不可脱离群众,绝不可高踞于群众之上,做官当老爷,而应当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面前,深入于群众之中,同群众打成一片”。⑤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90多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⑥当前一些干部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专断主义等不正之风。急功近利,不会做、不善做、不愿做群众工作,严重削弱了党的群众基础。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密切联系群众,做到五个加强:一是加强人大、政协、统一战线、民族区域自治、城乡基层群众行使权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能建设。二是加强改善和巩固党群干群、党派之间、民族之间、界别之间、海内外同胞之间的和谐。三是深入基层,贴近实际,眼光向下,重心下移,到城乡社区、工厂企业、边疆农村,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四是强化民生建设,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诉求、站稳群众立场,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担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五是完善沟通协调机制,拓宽联系交流的渠道,增进团结合作、理解信任,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民主政治在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2、坚持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民主政治作为一种政权组织和权力运行的方式,它在凝聚民心、凝结民智、整合民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达到正确的集中;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只有实行高度集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形成强大的政治合力。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体行使权力,把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营造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的氛围;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广泛听取意见,构建听民声、访民情、问民意、集民智的立体大通道;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把广泛民主与集中领导、尊重多数与照顾少数、民主与法制有机统一起来,处理好民主与决策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政治参与、利益表达、工作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功能,把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有效纳入政治体制中,加强社会管理服务,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坚持执政为民。执政为民是立党之本,是党的价值观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⑦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共产党员心里要始终装着群众,党员干部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要当好人民的公仆,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要求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当中去”。⑧执政为民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德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宝。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一是要牢固树立“人民权力为人民”的意识,增强责任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反对腐败,杜绝随意用权、滥用权力的现象。二是要做到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为人民掌好权、慎用权、用好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功能。三是要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各项主张和决策顺民意、得民心,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四是要搭建好民主与创新的平台,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的各种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1、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新形势下面对各种差距、诉求和社会矛盾,一是要努力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着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妥善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三是强化学习与探索,加强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对策研究,高度重视调查研究,通过民情恳谈、团结互助、舆论引导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群众工作。2、构建群众工作新格局。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生命力来自于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为此,一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强队伍建设,重视基层调研,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二是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等的保障机制。三是探索实现民主政治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的新机制新方式,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

查看全文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深入领会这一精神,对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性作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确立党员主体地位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从本质上讲就是尊重党员的意志和民主权利,最直接表现就是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活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在党的事务与决策中发挥主体作用,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

首先,要健全和完善党内法规体系,保障党员的权利,从党规党法上确立党员的主体地位。

一是强化《党章》的最高权威。以党章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在总纲中明确党员的主体地位问题。坚持党章的权威地位,积极探讨保障党员权利实现的途径,突出党员的主体性地位的党员权利。

二是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按照《条例》的精神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完善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有效措施,激发广大党员的创造活力,丰富党员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的内容和形式。同时还要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条例,切实保障好党员的民主权利。

查看全文

坚持党员主体地位是实现党内民主的关键

党的权力来源于党员,只有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保障党内民主的真正实行,对权力实行有效制约,有效防止腐败现象。党员主主体地位有其理论依据;对党内民主必须有科学的理解;创新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的途径和思路,改变普通党员监督无权的局面,必须完善党内民主的各项制度,以科学的态度改革党内民主制度,进行制度创新。

“要继续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使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把“坚持党员主体地位”放到了与“坚持民主集中制”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强调,这在党的建设史上尚属首次。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这不但丰富和深化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科学论断的内涵,更为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明确了基本原则和努力方向:只有坚持党员主体地位,才能确保党内民主的实现,才能真正实现党内和谐。

一.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论依据

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坚持党员主体地位问题,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加以肯定,这是党的建设中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上,从创立开始就非常重视党员在党的建设中的作用。虽然共产党的创始人并没有明确提出“党员主体地位”问题,但从不同的角度对发挥党员作用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这些阐述是确立和维护党员主体地位的思想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中,创立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内民主制度,这为确立和维护党员主体地位奠定了基础。列宁在党内民主的实践中,使得党内民主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为确立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进行了探索。他们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确立了民主建党原则。恩格斯曾就共产主义同盟组织非常明确地说:“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一切都按这样的民主进行”列宁也曾明确指出:“现在整个党组织是按民主原则建立的。这就是说,全体党员选举负责人即委员会的委员等等,全体党员讨论和决定无产阶级运动的问题,全体党员确定党组织的策略方针。”

第二是强调党员一律平等思想。在*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创立时,马克思、恩格斯为之起草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章程的基本精神,是将党内的生活制度、组织制度完全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在党内党员一律平等,这个思想是确立和维护党员主体地位的思想前提和条件,党员不平等就谈不上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恩格斯认为:“任何一个身居高位的人,都无权要求别人对自己采取与众不同的温顺态度。”为此,他主张党的领导人要认真听取和善于采纳群众的不同意见,不要热衷于强制手段。他认为,在党内没有上下级党员之分,所有党员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正因为如此,恩格斯在晚年,特别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迷信。他在*年9月写的《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答复》中,明确提出在党内每个人都应该从当兵做起,必须自愿把自己列入战士的行列。*“不要再总是过分客气地对待党内的官吏――自己的仆人,不要再总是把他们当作完美无缺的官僚,百依百顺服从他们,而不进行批评。”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在党内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接受监督,党的组织必须对每一个成员进行监督,任何人都不能例外,不能享有任何特权。

查看全文

主体地位与民主建设探索

本文作者:夏云娟工作单位:中共玉溪市委党校

1、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②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和灵魂,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民主政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治经历了艰辛曲折的探索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这中间离不开广大人民参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今天,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惠民、富民、强民的目标。二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坚持民本、民情、民利的群众观,把人民群众关注的反腐倡廉、食品药品安全、环保、医疗改革、收入分配、就业、住房、社会养老保险、教育资源、司法公正、物价稳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等政治与民生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落实,从而使人民群众政治地位不断提高,衣食住行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民生福利保障不断加强。四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造福人民、成果惠及人民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功能的坚强保障。2、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③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果的总结。从各国的经验来看,政治稳定的核心是人民对执政党的信任与拥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按照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进行。一是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贯穿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真正实现人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当家做主的政治理想,为社会的稳定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二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激发出来,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促进安定团结、包容和谐的政治局面的形成,使决策有效执行,各项政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三是通过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接受来自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四是通过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和选举制度,通过推行政务和党务公开,通过扩大媒体和舆论监督,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通过团结各族人民、建立爱国统一战线,切实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这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3、促进群众工作制度化。群众工作是贯穿党和国家各领域的经常性的工作,不能随心所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形式化,搞突击、一阵热,要保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形成制度落在实处。一是着力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养分。坚持政策、措施到群众中去,经验、办法从群众中得,先进典型从群众中来,开展群众工作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二是着力探索工作实践和理论创新。完善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促进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1、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④密切联系群众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群众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说:“共产党员绝不可脱离群众,绝不可高踞于群众之上,做官当老爷,而应当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面前,深入于群众之中,同群众打成一片”。⑤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90多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⑥当前一些干部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专断主义等不正之风。急功近利,不会做、不善做、不愿做群众工作,严重削弱了党的群众基础。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密切联系群众,做到五个加强:一是加强人大、政协、统一战线、民族区域自治、城乡基层群众行使权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能建设。二是加强改善和巩固党群干群、党派之间、民族之间、界别之间、海内外同胞之间的和谐。三是深入基层,贴近实际,眼光向下,重心下移,到城乡社区、工厂企业、边疆农村,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四是强化民生建设,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诉求、站稳群众立场,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担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五是完善沟通协调机制,拓宽联系交流的渠道,增进团结合作、理解信任,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民主政治在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2、坚持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民主政治作为一种政权组织和权力运行的方式,它在凝聚民心、凝结民智、整合民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达到正确的集中;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只有实行高度集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形成强大的政治合力。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体行使权力,把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营造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的氛围;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广泛听取意见,构建听民声、访民情、问民意、集民智的立体大通道;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把广泛民主与集中领导、尊重多数与照顾少数、民主与法制有机统一起来,处理好民主与决策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政治参与、利益表达、工作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功能,把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有效纳入政治体制中,加强社会管理服务,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坚持执政为民。执政为民是立党之本,是党的价值观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⑦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共产党员心里要始终装着群众,党员干部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要当好人民的公仆,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要求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当中去”。⑧执政为民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德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宝。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一是要牢固树立“人民权力为人民”的意识,增强责任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反对腐败,杜绝随意用权、滥用权力的现象。二是要做到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为人民掌好权、慎用权、用好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功能。三是要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各项主张和决策顺民意、得民心,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四是要搭建好民主与创新的平台,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的各种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1、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新形势下面对各种差距、诉求和社会矛盾,一是要努力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着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妥善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三是强化学习与探索,加强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对策研究,高度重视调查研究,通过民情恳谈、团结互助、舆论引导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群众工作。2、构建群众工作新格局。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生命力来自于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为此,一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强队伍建设,重视基层调研,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二是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等的保障机制。三是探索实现民主政治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的新机制新方式,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

查看全文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深入领会这一精神,对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性作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确立党员主体地位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从本质上讲就是尊重党员的意志和民主权利,最直接表现就是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活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在党的事务与决策中发挥主体作用,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

首先,要健全和完善党内法规体系,保障党员的权利,从党规党法上确立党员的主体地位。

一是强化《党章》的最高权威。以党章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在总纲中明确党员的主体地位问题。坚持党章的权威地位,积极探讨保障党员权利实现的途径,突出党员的主体性地位的党员权利。

二是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按照《条例》的精神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完善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有效措施,激发广大党员的创造活力,丰富党员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的内容和形式。同时还要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条例,切实保障好党员的民主权利。

查看全文

为什么说坚持党员主体地位是实现党内民主的关键

摘要:党的权力来源于党员,只有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保障党内民主的真正实行,对权力实行有效制约,有效防止腐败现象。党员主主体地位有其理论依据;对党内民主必须有科学的理解;创新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的途径和思路,改变普通党员监督无权的局面,必须完善党内民主的各项制度,以科学的态度改革党内民主制度,进行制度创新。

关键词:党员主体地位;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含义;坚持党员主体地位的途径。

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明出:“要继续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使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1)。把“坚持党员主体地位”放到了与“坚持民主集中制”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强调,这在党的建设史上尚属首次。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2)这不但丰富和深化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科学论断的内涵,更为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明确了基本原则和努力方向:只有坚持党员主体地位,才能确保党内民主的实现,才能真正实现党内和谐。

一.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论依据

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坚持党员主体地位问题,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加以肯定,这是党的建设中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上,从创立开始就非常重视党员在党的建设中的作用。虽然共产党的创始人并没有明确提出“党员主体地位”问题,但从不同的角度对发挥党员作用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这些阐述是确立和维护党员主体地位的思想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中,创立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内民主制度,这为确立和维护党员主体地位奠定了基础。列宁在党内民主的实践中,使得党内民主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为确立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进行了探索。他们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确立了民主建党原则。恩格斯曾就共产主义同盟组织非常明确地说:“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一切都按这样的民主进行”列宁也曾明确指出:“现在整个党组织是按民主原则建立的。这就是说,全体党员选举负责人即委员会的委员等等,全体党员讨论和决定无产阶级运动的问题,全体党员确定党组织的策略方针。”

查看全文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推进党内民主的逻辑起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关于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论述中,强调“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反映了党内民主的内在要求。切实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对于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内民主从本质上讲,就是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制度。党员作为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其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反映了党内民主的价值取向,强调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逻辑起点,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内民主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党的创造活力的重要条件。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所在。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党内民主的发展状况可从制度的科学完整性、党员民主意识等角度衡量,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看是否增强了党员对党的事业的主人翁责任感、是否激发了广大党员推进党的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近年来,党内民主建设所取得的一系列新进展,都贯穿和体现了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这个主题。实践证明,紧紧围绕尊重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发展党内民主,就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培养和提高党员的民主素养,营造党内讲真话、讲心里话的良好氛围;就能更好地处理党组织同党员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激发全体党员的创造活力。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党员是党的工作、事业及党的建设的主体。党的事业的各项任务,要通过党员去完成;党的建设的各项措施,最终都要体现在党员身上;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着眼点理应放在党员主体上。没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党在思想上的先进性就没有了现实的依托,党在组织上的先进性就没有了具体的构成要素,党在事业上的先进性就没有了行动主体。广大党员广泛分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中,每个党员都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言论、行动切实符合党的先进性要求,我们党就会永葆先进性。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提高党员自身素质的重要内容。党员的自身素质是党员政治行为能力的总和,包括主体意识、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等。党员主体意识主要指以党的事业为己任的自觉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是党员自身素质的重要内容。党员只有具备主体意识,才能始终把振兴党的事业视为自己的责任,把发挥主体作用视为神圣的权利。对于具有主体意识的党员而言,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党组织的一种要求,更是自身的一种自觉行动和神圣责任,能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性的活动发挥主体作用,对党的事业自觉认同、自觉参与、自觉奋斗,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实施党内有效监督的客观需要。加强党内监督是我们党实现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的迫切需要。广大党员是党的主体,是党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应当以广大党员为党内监督的主体,发挥广大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这有利于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党内监督的合力,推动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查看全文

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宪法中地位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从未倡导过民主集中制原则。马克思充分肯定的巴黎公社实行的,不是民主集中制,而是议行合一。议行合一与民主集中制不是同一概念。列宁是在反对党内小组主义和战争背景下强调民主集中制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不能涵盖宪法的全部内容,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治等宪法基本原则所决定,是宪法的具体原则。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巴黎公社,议行合一,基本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宪法学界对民主集中制原则有诸多错误认识。其一是误把民主集中制原则当成宪法的基本原则;其二是误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倡导民主集中制原则;其三是混淆议行合一制与民主集中制。这些错误认识不仅滞碍了宪法学,甚至也影响到宪法的权威。[①]因此,正确认识民主集中制原则,归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宪法中的应有之位,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民主集中制”的由来

(一)“民主集中制”首先是作为列宁主义政党的组织与活动原则而出现的。

首先正式将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组织与活动原则的是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共产国际章程第5条明确规定:“共产国际及其支部是按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1、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无论基层机关或最高机关都由选举产生(由全体党员大会、代表会议、代表大会和国际代表大会选举);2、党的机关定期向自己的选举人报告工作;3、上级党机关的决议,下级必须服从,保持严格的党的纪律,共产国际及其机关以及党的中央机关的决议必须立即执行”。[②]第3条的规定,明显有别于第一国际章程,集中色彩较浓。这反映了列宁的党建思想。早在1905年,列宁为了克服党内的小组习气,统一社会民主工党的意志,就主张在社会民主工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我们在自己的刊物上一面坚持党内民主,但是,我们也从未反对党内集中,我们主张民主集中制”。[③]在《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一文中,列宁提出了加入共产国际的19项条件,其中第13项要求:“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在目前激烈的国内战争时代,共产党必须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组织起来,在党内实行象军事纪律那样铁的纪律,党的中央机关必须拥有广泛的权力,得到全体党员的普遍信任,成为一个有权威的机构。只有这样,党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④]因此,列宁将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与活动原则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为了克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的小组习气,统一党的意志。1904年,列宁在《进一步,退两步》一文中说:“为了保证党内团结,为了保证党的工作的集中化,还需要有组织上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在一个多少超出了家庭式的小组范围的党里面,如果没有正式规定的党章,没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没有部分服从整体的原则,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⑤]二是共产国际建立之初,苏俄处于内战状态,党的中心任务是赢得战争,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1919年7月,列宁在代表俄共(布)中央委员会致党组织的信中号召:“首先而且主要是全体共产党员、全体同情分子、全体正直的工农、全体苏维埃工作人员,应按战时要求紧张起来,把自己的工作、努力和关心尽量用来解决直接的战争任务,……。所有机关的全部工作都要适应于战争,按战时要求加以改造”。[⑥]战争需要高度集中统一领导。所以列宁所提出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国际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特殊条件下的党的组织与活动原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