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08:30: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众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管人情系民众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市市容管理大队支队,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平凡之中见真情,城管人情系民众》。
如果说我们的城管队员是一块石子,炎炎烈日不曾融化我们的坚强,凛凛寒风不曾改变我们的初衷,用无限忠实的身躯,铺筑着城市中一条条宽阔的街巷。如果说我们的城管队员是一颗星星,我们默默无闻奉献,不与太阳争辉,不与月亮比美,在广阔无垠的夜空中始终恪守那一份职责,闪闪发光,为夜幕中的赶路人照亮行程。
作为城管队伍里的一名普通队员,我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由于我们无怨无悔的付出,被群众亲切地称我们是“城市卫士”。敬业爱岗,我工作在爱民城管这个集体之中,铁血丹心。曾经,我是城管队伍的一名新兵,步入这一行列之前,自己对这项职业无限向往,“身着城管装,治理街和巷”是何等的神气和威武;“日夜勤巡逻,不怕雨与霜”是何等的豪迈和潇洒。可真正踏上这个岗位之后,我才深切体验到了城管工作的酸甜苦辣咸,才感受到了城管工作的艰难与辛苦:没有双休日,没有上下班,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一声令下,立刻要赶到指定现场。所以往往把疲惫留给自己,把家务留给爱人、孤独留给儿女。这些都是对我们城管人工作生活的形象描述,可以说没有一丁点的夸张。有时,我们还要忍受群众的不理解,经常遭受谩骂污辱,甚至拳打脚踢。尽管如此,我从未听到我四周的同志有一句怨言。有时伤口正流着血,包扎后继续投入工作,有的因执行公务,家人受到恐吓和威胁,可我们城管队员没有一人退缩畏惧,一如既往地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我们为了什么,为了党和国家的城管事业;我们为了谁,为了广大群众的安居乐业。说到底,为了一座城市的洁静与美丽。
为了消除被管理对象和我们的对立情绪,塑造崭新的城管形象,建设和谐城管队伍,我们向淮安城管学习,向海地国际维护警察学习,文明执法。城市管理中,我们转变了以往“为了城市管人民”的工作理念,确立了“为了人民管城市”的服务宗旨,关注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理性化执法、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从服务百姓出发,便民、利民、疏堵结合,合理规划、统一管理,分类疏导、分级服务,定点经营、定时经营、保洁经营。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在转变工作观念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无规矩难成方圆,支队先后修订和完善了一系列法务制度、勤务制度、内务制度,对各种违规违纪行为,敢抓敢管,一抓到底。用行动展示着我们城管人忍辱负重、永不言败的群体精神,重塑自我、追求卓越的决心和勇气!
陈独秀的民众观分析论文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陈独秀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最终是否完成这个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呢?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其前期的民众观,看他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如何。同志曾说,看一个人“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只要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就完全清楚了。只有这一个辨别的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1]。本文就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民众观,以为界,分两段来分析。
一
之前,陈独秀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基本上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他虽然去初步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但从根本上看,他还是对人民群众持漠视的态度。
当时的中国,内受封建压迫,外遭列强侵略,黑暗腐朽,民不聊生。作为关心祖国命运和前途的革命者,如果不去关心广大的人民群众,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在这点上,陈独秀的态度是矛盾的、双重的。
一方面,他开始朦胧地意识到“人民”的概念,认为“国家是人民建立的,虽有土地,若无人民,也是一片荒郊,如何能有国家呢”[2]?这里,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指出国家应以人民为主,“民主国家,真国家也,国民之公产也,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也”[3]。这种民本思想是应该予以肯定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陈独秀此时对“人民”的概念还是模糊的,认为是指全体国民,当然也包括部分剥削者在内,他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人民”应该是指广大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
在初步认识到“人民”概念的同时,陈独秀也开始注意人民群众的要求,去关心他们的疾苦,对他们所处的不平等地位表示同情。他曾为平民无故被杀而愤愤不平,曾指出,“中国武治主义,就是利用不识字的丘八,来压迫政见不同的政党;或者设一个军政执法处,来乱杀平民。中国的文治主义,就是引用腐败的新旧官僚来吸取人民的膏血”[4]。这种反对“乱杀平民”、“吸取人民的膏血”的思想要求,无疑是陈独秀一种朴素爱民思想的体现。随后,他又进一步对人民群众遭受苛捐杂税的痛苦表示同情,指出,“今天这样捐,明天那样税,弄得民穷财尽,造成一片贫民的哭声”[5]。显然,陈独秀对人民群众的处境是关注、同情的。关注和同情之余,陈独秀又揭露了造成平民“哭声”的根源:“乃是有钱的人开设工厂,雇用许多穷人替他做工,做出来的钱财,大部分进了他的腰包,把一小部分发给工人,叫做工价。工厂越大越多,那小数开工厂的资本家越富,那无数做工的穷人仍旧是穷。”[6]怎样改变贫穷呢?陈独秀认为,只有“渐渐造成那无产阶级,对于有产阶级的社会革命”[7],明确号召穷苦人民起来进行社会革命。由此可见,陈独秀不仅能够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而且能够为民着想,并指出一条救民之路,尽管不是一条正确之路,但在当时也不可能提出一条正确的救民之路,但是,不管怎样,陈独秀毕竟已在探索,这点应该值得肯定。
公共行政的民众尊严思索
一、公众舆论视野中的不良行政事件
近一年来,国内公共行政领域多有不当事件发生,其中普通群众利益、价值尊严被漠视甚至生命被意外剥夺现象屡次出现,备受公共舆论关注和议论,引发人们对现代干群关系的质疑以及对部分行政官员和公务员的伦理责任、行政素质、行为能力的反思与考问。(一)商丘睢县茶杯门事件及新郑市农妇还骂镇领导被拘事件2010年3月22日,河南省睢县一农民魏克兴找乡长说事时,拿起办公桌上一水杯欲喝水,被乡长喝止。两人发生口角后出现肢体冲突,随后,蒋姓乡长喊来警察,负责办理此案的城郊乡派出所所长张玉辉称按法律程序,认定魏克兴殴打他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县局做出了拘留7日的处罚。当事人乡长蒋某事后声言,不拘魏克兴,他将“没有办法在这个地方干下去”[1]。2010年3月26日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岳庄孙河村64岁农妇曲花枝不满镇政府征地补偿,拒绝丈量土地,镇委副书记安某说其是“母老虎”,农妇回骂一句,当时安某立即变了脸,高喊“给我抓走”,立即从旁边过来一群穿蓝色制服的人,其中有10多人戴着白色的钢盔,像是乡里的治安员。曲某儿子后来获知母亲已被拘留,派出所声言,“具体违反哪一条哪一款,他们说不用告诉家属”[2]。
(二)漯河短信门事件和信阳固始银行行长侮辱门事件
曾任河南省临颍县委副书记的鲁某利用职务之便强行将女职员张某侮辱。此后,调任漯河市文化局长的鲁某又经常利用手机短信或电话等形式用污言秽语对女当事人进行性侮辱、暗示。该女曾向相关领导反映问题,而时任的县委书记找受害当事人谈话说:“市委培养一个县级干部不容易,不可能因一女的毁了他,你要调整心态,忘掉过去。临颍县不在乎多你一个上访的。”[3]2010年3月25日晚,河南省信阳固始县某企业老板宴请中国银行固始县支行行长闵某和固始县副县长张某。在该县一茶楼内,闵某酒后“顿生邪念”,以劝酒为名对一起的3名女子“抱住乱摸一气”,这一行为在遭到对方强烈反对后,闵某“恼羞成怒,一把将陈某(其中的一名女子)按倒在地,狠抓陈的胸部和下身,并揪住陈某头发多次将头部撞地”;旁观者反映,事情发生时,固始县副县长张某一直在场,并没有制止,而是“扬长而去”[4]。
(三)上访农民“被精神病”事件
河南省漯河市大刘镇东王村村民徐林东,因帮助邻居因宅基地纠纷上访状告乡政府,2003年10月,不堪徐林东“找麻烦”的郾城大刘镇政府,把正在北京上访的徐林东抓回来,送到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关起来;2009年12月7日,大刘镇政府又将其转移到漯河市精神病医院。被关6年多,被捆绑50次,被电击55次,两度逃跑,几度自杀未遂。2010年4月22日,徐林东家属提出接其出院时,漯河市精神病医院副院长称,家属无权把他接走,只有乡政府才有这个权力[5]。
民众义务植树方案
严格执行造林绿化年度目标管理,单位要加强对造林绿化工作的领导。强化措施,层层落实造林绿化任务;绿化委员会实践其绿化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切实担负起宣传发动、组织协调、检查监督、评比惩处的重要职责。
依照市建设“生态和我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总体要求,年全民义务植树及造林绿化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乡村”为载体,突出重点工程,创新造林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工作措施,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存环境,推动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主要工作
(一)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推行义务植树基地化,年我区将深入贯彻落实《省义务植树条例》和《市全民义务植树实施方法》大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绿活动。义务植树工作要以提高植树成活率和义务植树尽责率为突破口。完善管理制度,落实责任,丰富形式,把这一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年全区计划安排义务植树工5.5万人次。为提高义务植树效果,确保成活率,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一是公司化运作,专业工程队造林,基地化管理。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和植树任务,结合森林生态城工程建设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坚持以质量为中心,五云山义务植树基地合理选择树种,适地适种,专业工程队施工,实行包栽、包活、包管护责任制,确保基地植树成活率在85%以上。二是迅速掀起全民义务植树高潮,所有适龄公民都要积极参与,每人植树3-5棵。三是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要积极投身到全民义务植树高潮中去,带头完成义务植树任务并开展义务奉献活动。四是各中、小学校要积极鼓励或组织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植树或爱绿、护绿活动。五是针对各类社会人群的不同特点,不能直接履行植树劳动义务的公民,可以通过以资代劳的方式进行,特殊情况也可以通过绿地养护、古树名木养护等方式进行。通过采取一系列新形式、新手段,以点带面”推动我区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快速、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职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要按照《市全民义务植树实施方法》规定。加强义务植树行政管理,严格属地管理和尽责情况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全民义务植树任务通知书制度和登记卡制度。建立管理工作档案;强化镇、办的职能,推动农村义务植树活动顺利开展;加大对无故不履行植树义务的单位的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义务植树单位的责任意识。
提升政府民众信任支持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和变动机制;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状况及影响因素;在现有环境和条件下,如何提高我国政府的公信力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构建和谐社会已是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同政府能力、满意度、动员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代政府的公信力源于三个方面、我国各级政府的公信力整体上处于下降态势、各级政府的公信力水平是不一样的、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有其宏观的社会大环境、政府公信力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历来受到中外政府的重视、严惩权力腐败和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廉政建设、建设服务性政府,努力提供足够和优质的公共产品、加大力度推进阳光行政和依法行政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不能缺少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本文阐述了现代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动机制,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依据公信力的变动机制。试图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快速、有效、可持续地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方式方法。
构建和谐社会已是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建设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建设的主导力量应该是各级政府,建设和谐社会是主导力量和主体力量相互信任、互为支持和共同配合的长期过程。拥有一个得到广大民众信任与支持,拥有高度公信力的现代政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和变动机制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
政府公信力同政府能力、满意度、动员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公信力不同于政府能力,公信力的评价主体是公众,政府能力只有转化为行为和行为结果才能获得公众的评判。一般而言,政府能力和公信力是正比关系。如果政府能力越强,社会发展越快,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越高,那么政府公信力就越强,但前提是政府能力必须主要去满足广大公众的利益需要。(2)公信力与满意度基本相同。正常社会状况下,公信力来源于公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满意度越高对政府也就越信任:两者稍有差别,满意度更多是公众对政府在物质利益提供方面的感受,而公信力是对多种方面和长远利益的综合感知,特别是在强意识形态下的社会,公信力可能更多地源于对敌人的仇恨和未来美好的梦幻。(3)公信力与动员力有区别,动员力依赖于政府公信力,但政府公信力并不能完全转化为动员力,其中要受到多种中介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组织程度、公民的政治心理等。公民社会发达、社会组织程度高及民众参与意识强,公信力在转化为动员力的过程中就流失得较少。
民众幸福指数与和谐社会提升路径
摘要:幸福感是民众对自身学习、工作、生活所处环境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幸福指数是对这一主观体验的度量。影响民众幸福指数的主要有经济和非经济两种因素。民众幸福指数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联系:幸福指数是区域各方面发展成效的集中体现,是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构建理念的展现。提升幸福指数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内在统一性,其提升路径:(一)着力解决好民众关切的重点民生问题;(二)建立起兼顾公平与效益的民生保障体系;(三)以民众幸福指数提升为导向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四)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建设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国民现代意识与健康意识。
关键词:幸福指数;和谐社会;民众
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对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的满意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决策者获得政策反馈的重要内容。民众幸福指数作为社会生活中大部分民众幸福感的量化统计方式,通过全方位覆盖影响民众生活质量的诸因素,并将其进行科学统筹考量,能够较为合理、准确地反映出社会中民众的生活质量,为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现实依据,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让民众幸福感与社会发展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一、幸福指数的内涵
(一)幸福指数的含义
幸福感是民众对自身学习、工作、生活所处环境满意程度的一类主观感受,既包括物质条件方面,也涵盖精神生活领域。幸福感没有一个精确的标准,但是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幸福体验则内在地包含了整个社会的精神和谐状态。幸福指数是对这一主观体验的度量,将大部分民众主观幸福感受予以量化,由此揭示民众社会生活质量,并对相应的政策抉择给予支持。自不丹国王旺楚克于1972年首次提出幸福指数概念以来,“政策关注幸福并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在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时代背景下,对幸福指数的研究日渐赢得了许多学者的青睐。
社区民众健康指导方案
根据卫生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总体方案》和《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总体方案》要求,结合《今年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方案》以及我市保健康快步走预防慢性疾病活动要求,为推动今年我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深入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成立我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领导小组和行动办公室。
(二)确保我区在今年底前开展保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启动仪式,完成启动工作。
(三)全年至少开展2次“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以下简称“健康一二一”)行动内容的健康干预现场活动。
(四)积极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示范餐厅”的创建活动。于9月15日前至少申报一个“示范社区”或“示范单位”或“示范食堂”(“示范餐厅”)。
民众保险情况摸底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按照中央、省、市的安排部署,今年我区将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同时也将启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为确保我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顺利启动实施,经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对全区应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应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人员以及被征地农民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目的
为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我区无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养老问题。通过此次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区城乡未参保居民以及被征地农民基本情况,为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摸清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参保对象、应享受待遇对象以及区内被征地农民的情况。
县区民众创业意见
各乡镇党委、政府,县委和县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中省市驻吴各单位:
为了充分激发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业活力,大力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民富县强和建设“两个吴堡”的战略目标,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深入而持久地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开展全民创业活动的重要意义
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是县委、县政府面向“十二五”,站在全局的高度,着眼于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着眼于我县全民创业的巨大潜力和空间,着眼于实现强县与富民的有机统一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首先,全民创业是富民强县的战略抓手。从目前国内形势来看,凡是全民创业发展快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就快,质量就好,人民收入水平就高。2011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403元,较全市5113元低710元,规模以上企业仅为11个,远低于全省34个和全市54个的平均水平。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支撑发展大局的工业大项目,更需要致富千家万户的草根经济。只有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激活各种创业主体,才能带来全民富裕,缩小发展差距。第二,全民创业是吴堡客观县情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但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群众收入低,2011年我县人均生产总值11476元,分别是全市49345元的23.9%、全省26543元的43.2%。面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态势,吴堡要缩小差距、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增强加速发展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最大限度地发动全民创业。这样才能既解决就业、提高人均收入,又能增加经济总量、提升县域经济位次。第三,吴堡的传统精神和未来发展需要全民创业。吴堡人民当中蕴藏着巨大的创业潜力,这已为近两年的发展所证明;未来随着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我县的创业空间将更加广阔,这也是我们最大程度地从资源开发当中获取利益的重要途径。因此,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民创业的热情,使吴堡经济社会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强化扶持为保障,按照“壮大一产、做强二产、提升三产”的思路,大力推动全民创业,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实现民富县强、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
民众参与教育改革发展思考
一、民众参与教育改革的实践前提
民众参与教育改革是一场持续的、结构性的整体变革,要想提高变革的力度和效度,其需具备一定的实践前提。这个前提包括民众参与教育改革是什么、为什么和需要什么三个问题。
(一)民众参与教育改革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学科给予了不同的解读。政治学强调的是公民参与,是“公民透过参与的行为所表现的公民资格、权利与义务”[1]。公民参与主要是指“公民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手段,采取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自觉自愿地介入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决策的政治行为”[2]。社会学的理解是“任何相关的民众(个人或团体)所采取的对政府决策、计划等能够产生影响的具体行动”[3];教育学研究的则是学生参与、教师参与、家长参与和专家咨询。同样,管理学、经济学也有不同的解读。本文采用跨学科的理解,将上述理解统称为民众参与。所以,笔者将民众参与解释为:具有教育参与意愿和能力的行为主体利用相应的平台和手段,为实现自己的利益、理想、诉求和主张而进行的影响教育改革的诸种行为总和。这里的行为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所有的对教育改革活动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人和团体。通常情况下,参与教育改革的主体可分为组织形态的团体(如各种教育公益组织、教育学术组织、教育基金会、家长委员会、媒体团队等)和非组织形态的个体。这里的平台、手段和行为总和既有各种组织机构、运作项目、交流形式,还有文本形态的各种研究报告、政策咨询、教育提案与建议书信、教育申诉与投诉、教育论坛及BBS回贴,也可以有非文本形态的教育言论、行为;既可以在实体空间里存在,也可以在虚拟空间里以舆情的形态存在;既可以是理性的意见表达,也可以是非理性的情绪宣泄;既可以是影响教育改革的正能量,也可能是制约教育改革的潜规则。
(二)民众为什么要参与教育改革,即其行为意图有哪些
民众参与教育改革的意图大体有以下五种。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如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办学、近代陶行知和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运动、当下大量教育公益组织参与教育志愿活动等,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将教育作为一项志业来投入全部身心。二是为了完成本职工作而必须进行的思考与行动,如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日常的工作、学习,尽管非常平常,但却是一种实实在在对教育改革的参与,他们是教育改革的局内人。三是实现自己的一些主张和想法,如介于专业的教育研究者和日常百姓之间的不少媒体人、教育评论家,对教育时事发表意见、见解、批评等,其目的在于传播智者的思想,表达对教育的批判,放大百姓的声音。四是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各种教育产业集团、辅导机构等。五是随性地情绪宣泄或无意识地旁观及议论。来自基层民众的教育争论,教育投诉,教育建议,教育信访,教育行政申请、复议和诉讼则是为了维护或谋求自身权益不被损害或者在利益博弈中实现诉求最大化。其中某些观点就形成了教育舆情,这种舆情可以快速聚焦,形成问题,甚至上升为教育政策议题,也可能只是过眼烟云,有时也就是老百姓对教育的一些牢骚,只是一种心理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