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事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07:47: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政事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政事业六化六变感悟
实施六化机制,深化经营理念。民政工作产生了六变”格局,使我市民政系统固定资产总量实现了翻番,民政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年以来,市连续获得了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全国婚姻登记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等5个国家级荣誉。
耳熟能详的大都是商业经营、企业经营、产品经营。而对于远离经济主战场的民政工作来说,一谈起经营。似乎与经营沾不上边。那么,民政事业究竟能不能经营?市民政系统近两年的发展变化告诉我承担着社会公益福利工作的民政事业不但同样可以经营,而且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基础设施“由旧变新”原福利院年久失修,1民政事业社会化。环境破烂不堪,供养标准很低。多方筹措资金,采取争一点、省一点、捡一点、换一点、挤一点、干一点的六点精神”用了40万元的钱,干了80万元的事,圆了院民20年的梦。共计改造了7栋平房、5000多平方米的房盖、门窗、地面和3000多平方米的甬路、草坪,使福利院的面貌涣然一新。
多年想改一直没改成。用经营的理念,原殡仪馆规模小、环境差、机制死、管理弱。自筹资金400万元,仅用90天就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省内一流的北华苑殡仪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后,年收益由原来的100万元提高到现在200多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福利机构“由一变二”按照省厅集中建院的要求,2五保”供养市场化。从年开始,利用福利院、公寓闲置床位,将6个乡镇近200名敬老院院民接进城里进行有偿转移供养,乡镇除了将每位老人的国家转移支付资金1500元划拨到福利院和公寓之外,再自筹1000元给福利院和公寓有偿供养。使每个老人供养经费达到每年2500元,这个数字在全省是比较高的此做法,老人享福、乡镇省心、民政获益,三方高兴。受到省厅等上级领导和《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充分肯定。今年市委、市政府在财政、编制紧张的情况下,决定再建一个福利院,并腾出旧公寓,继续扩大农村敬老院院民进城集中供养。为此,今年投资700万元,福利院北侧新建了三栋面积为6300平方米的联合福利院。竣工后,可集中供养院民400人,彻底改善农村五保老人的生活条件、减轻乡镇负担、发展民政事业。
无室内卫生间、无厨房,原老年公寓房间设计不合理。不便老人自主生活。今年,市创新思路,采取收取休养老人房屋折旧抵押金的办法,原公寓南侧正在建设一处3400平方米的新型公寓。既解决了资金投入问题,又降低了老人入住成本,特别是新公寓设计为单元式、小户型,厨房、卫生间设施齐全,深受休养老人好评。原老年公寓腾出后,可集中供养农村敬老院院民300人,实现了农村敬老院院民全部进城集中供养,达到一举多赢的目的
民政事业经验交流
民政事业单位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政部门为民服务、为民解困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市围绕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开展了民政事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有效提升了民政部门服务和管理水平,民政在实现“新**、新奥运”战略构想和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主要思路和做法是:
一、深入分析民政事业单位现状,确立改革发展思路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演进,**市民政局现有各类事业单位100个、企业131家,干部职工约1.4万人。这些单位在承担公共服务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这种政企、政事和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不适应性日益突出,影响了民政部门全面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制约了民政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一)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改革前,市民政局承担的215项行政职能中,有184项由事业单位承担,占总数的85.6%,形成了行政职能的体外循环。同时,市民政局既是全市社会福利事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又直接举办社会福利机构,管办不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另外,还管理着规模庞大的直属福利企业,导致民政部门主要精力被牵制到系统内部的管理上,面向全社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受到制约。
(二)事业单位活力和发展动力明显不足。民政部门事业单位数量多、规模大、种类庞杂,对这些性质和职能各异的事业单位,普遍按照行政机关的模式进行管理,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经营机制不活,发展动力不足,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三)社会力量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政事业发展还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服务市场发育不健全,市场机制只是在局部领域发挥作用,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的渠道不够通畅,关心、支持、参与民政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民政事业健康发展交流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围绕中央确定的纪念活动主题,把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与回顾总结民政事业30年的光辉历程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对于推动民政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时俱进,进一步明确民政工作总体目标和要求
新的历史时期的民政工作在改革和发展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涵。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论述,使民政工作职能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进一步得到加强;使民政工作对象由特定群体进一步向社会公众拓展;使民政工作作用在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同时,进一步向提升社会公共福利水平延伸;使民政工作方式由临时性、分散性、救急性进一步向整体制度安排、规范管理的目标迈进;使民政工作机制由政府主导型进一步向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顺应时势,完善思路,务实开拓,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积极进取、争先进位,努力实现“六大转变”,建立完善“六大体系”,逐步形成“六大格局”的总体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安徽民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努力实现“六大转变”一是实现思维方式从传统民政到现代民政的根本转变,进一步突破固守阵地,满足于一般性做好事、办善事的被动状态,着眼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思考谋划民政事业的发展;二是实现民政工作内容的根本转变,从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为主要职责,进一步转变到以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民主政治权利为根本任务上来;三是实现工作布局和工作对象的根本转变,从偏重于特殊群体救助,进一步转变到城乡并举、全员保障的社会救助上来,从面向特殊群体的补缺型社会救助进一步转变到面向全社会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上来;四是实现工作方式的根本转变,由过去临时性、突击性工作为主,进一步转变到推动民政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五是实现工作运行方式的根本转变,由行政手段为主进一步转变到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及市场机制相结合上来;六是实现依靠力量的根本转变,由单一依赖政府进一步转变到坚持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新机制上来。
逐步形成“六大格局”一是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格局;二是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互动的基层社会管理格局;三是家庭为主体、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格局;四是面向公众、多元化投资、多层次发展、专业化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格局;五是以建立完善慈善制度和政策为基础,形成政府支持、社会举办、公众参与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六是以培育发展健全组织为基础、提升能力为核心、管理监督为手段,作用有效发挥的社会组织建设格局。
建立完善“六大体系”一是建立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临时救济为补充,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二是建立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承担制度为基础,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应急措施相配套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三是建立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区服务相配套的社会扶助体系;四是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双拥共建为带动、深化改革为动力,形成国家抚恤与社会优待相结合的优抚安置工作体系;五是以完善政策法规为基础,以增强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功能为目标,建立依法、优质、高效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六是通盘考虑和全面推进民政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管理制度等阶位不同的制度建设,形成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规章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完整制度体系。
政府民政事业发展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推动本市民政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全国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回顾
“**”期间,**民政围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推进民政事业发展,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民政事业“**”期间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形成了政府救济和社会帮困相结合,以生活、医疗、教育、住房救助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体系。“**”期间,共支出各类救助金47.54亿元。到**年底,全市约有56万人享受政府生活救助。全市所有街道、乡镇建立了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四级网络和“一口上下”的运作机制。建立了177个经常性捐赠接收点,广泛开展社会互助活动。对兄弟省市对口帮扶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社会福利事业和老龄工作不断发展。加快养老福利机构建设,全市养老床位数从“九五”期末的2.85万张增加到5万张,建成83家老年人日托服务机构。探索居家养老服务,使5万名困难老人受益,为4万名老年人安装紧急援助呼叫装置。积极推进孤残儿童福利事业,探索了家庭寄养新方式。稳步发展精神卫生福利事业。对流浪乞讨人员实现收容遣送向救助管理的平稳过渡。“**”期间,销售福利彩票50亿元,筹集福利金16.62亿元。健全了老龄工作机构,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得到大力发展,有效推进了“六个老有”。全面完成“星光计划”,新建和改建1700多个社区老年活动室;在全国率先实施老年知识分子志愿者援助西部的“银龄行动”;开展了对纯老家庭的结对关爱活动。
(三)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创建活动,11个区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推进拥军优属法制化进程,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初步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多层次的拥军优属服务体系。深化烈士褒扬工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又上新台阶。探索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计划向市场过渡”的退役士兵安置机制。积极推进军休干部服务管理社会化。
民政事业创新发展汇报
近两年特别是今年,我们在民政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中心,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积极争取领导重视,争取部门协作,争取社会参与,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有效地提升了民政工作地位,增强了改善民生的能力,民政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善用推力,促进民政事业发展
党委政府的重视是民政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近两年,我们在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加大资金投入上下了一些功夫:
(一)积极争取将民政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召开的党代会、人代会、经济工作会等重要会议,我们都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将民政工作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一同部署、一并安排。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出台的《关于解决当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若干突出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见》、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和省委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意见,都以较大的篇幅对民政工作进行了部署。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民政工作给予充分表述的基础上,今年5月份,省政府向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印发了《湖北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省政府文件印发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在我省尚属首次,增强了规划的权威性和执行力,为加快“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按照规划要求,民政事业建设项目纳入各级发改委的年度规划,打破了以往只注重追求财政拨款的传统,为增加民政事业经费投入开辟了新渠道。省发改委首先安排900万元,用于省荣军医院、三个市州救助站建设补助、城市社区建设补助;然后又将社区建设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两个项目建设补助经费连续三年纳入了省级预算内安排投资项目,安排经费1220万元。城市福利机构建设也已列入省发改委今后三年投资项目规划,每年安排投资3500万元。12月10日,我们与省发改委联合召开会议,对十一五时期民政事业建设进行了部署。
(二)积极争取将部分民政工作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近年来,我们争取省政府先后将“福星工程”、“城乡医疗救助”、“农村散居孤儿救助”、“农村低保”、“福彩安居工程”等项目纳入了为民办实事的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全省人民郑重承诺,将部门工作变成了政府中心工作,变民政部门独家操办为有关部门共同协办。同时,省委和省政府督办室将办实事项目作为重点督办内容,每季度公布一次进展情况,年终结硬帐,保证了资金的落实和项目的顺利推进。“福星工程”的实施,使全省21万农村五保对象中的16万人实现了集中供养;城乡医疗救助的启动,缓解了每年3万多困难群众看病难;农村散居孤儿救助的开展,保障了全省2.2万名散居孤儿的健康成长;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维护了110多万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福彩安居工程”的推进,使全省“十一五”期间每年1万户住危房的农村特困群众搬进了新居。
(三)积极争取将民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长快车道。对每年的财政预算申报,我们早研究、早思考、早安排,每年的八、九月份,对新增项目的申请理由、测算说明等具体情况进行反复调研和论证。平时积极邀请财政部门参与民政工作调研等活动,特别是连续三年,邀请省财政厅厅长在编制年度预算前,带领分管厅长、预算处长、社保处长到我厅专题研究年度预算安排问题,了解下年度民政部门新增项目经费情况。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增进了财政部门对民政业务工作的认识了解,增进了民政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对预算经费增长收效显著。2007年,省级财政安排我厅预算经费5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加了近2亿元,增长65.8%。目前,我厅已完成2008年部门预算“二上”申报工作,省级财政安排的预算数达到了6.5亿元,比2007年预算增加了1.5亿元,增长30%。为解决农村福利院工作人员工资没有稳定来源的问题,我们争取省政府今年将全省农村福利院纳入“以钱养事”的公益性服务单位,由县级财政按集中供养对象20元/人月的标准安排,省级财政按集中供养对象10元/人月的标准给予补助,补助经费1920万元。目前正在争取2008年将城市福利机构的公益性服务经费纳入省、市、县财政补助范围。
民政事业改善发展工作计划
(一)年主要任务
全省民政系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基本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和发展公共服务为目标,创造性地落实好《年民政工作要点》中明确的任务,推动全省民政事业再上新台阶。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实施好“民生八大工程”。实施“民生八大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贯彻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施政理念的重大举措。“民生八大工程”既是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德政工程,也是发展工程,所涉及的每个项目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一工程的实施,对于全省民生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于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福祉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民生八大工程”中,民政项目占37%,涵盖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基层政权建设等多个领域,今年又新增加了烈士陵园、殡仪馆建设等新的项目。可以说,抓住了“民生八大工程”,就抓住了民政工作的核心内容;抓好了“民生八大工程”,就奠定了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实施好“民生八大工程”,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各级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思想、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上来,主动出击,抢抓机遇,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扎实有效的措施,确保“民生八大工程”顺利推进。在补助类项目实施中,明年要加快社会救助管理体系建设,以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建立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信息动态管理监控系统,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在工程类项目实施中,明年要落实好新建64个福利机构,10个县级救助管理站,215个城市社区服务站(中心),20个示范性室外活动广场和3011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等项目。要逐级分解落实责任,强化项目监管,确保安全、规范、高标准建设。
2、认真抓好以第八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主要任务的基层组织建设。明年的第八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是我省农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级要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加大工作指导力度,采取有关部门“联市抓县”的办法,指导、组织、实施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墙报等各种方式,灵活多样、广泛深入地宣传《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和《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使换届选举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协助各级纪委做好村民监督委员会建设工作,巩固扩大“难点村”治理成果。要积极宣传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加强贯彻落实的督促指导,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做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评比表彰工作。
3、认真落实好各项民政政策措施。近几年,中、省相继出台了一批惠民政策,内容涉及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和优抚安置等多个方面。各级民政部门要坚持“民政为民”的宗旨,以落实好这些政策措施为抓手,切实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明年要重点落实好:(1)农村籍军队退役义务兵养老补助政策,做好对象的审核、认定和政策兑现工作,切实解决好长期以来影响全省稳定的涉军上访问题。落实好《省带病回乡退伍军人认定及管理工作实施细则》,维护好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合法权益。(2)即将出台的新《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抓好宣传贯彻和政策落实,妥善解决好多年来积累的安置遗留问题。要加大对《进一步贯彻落实〈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规定〉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力度,推动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工作深入开展。(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尽快制定我省《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严格落实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全面提高孤儿保障水平。(4)《关于建立高龄老人补贴制度的意见》,规范补贴发放程序,加快督促检查和落实,为高龄老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4、全面提升社会事务管理水平。各级民政部门要以规范管理为切入点,以优质服务为着力点,加强对民政所属设施、场所的管理,促进设施功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管理水平不断上台阶,真正发挥好民政公共服务网络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社会福利工作方面,要适应我省老龄化进程加快的现实情况,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研究出台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养老服务事业。按照省政府要求,市级以上都要建设一个规范化的养老服务中心,尚未安排项目的市要做好前期调研准备,尽快拿出建设规划。要加大福利彩票发行工作,创新发行模式,加强营销宣传,完成年增长10%以上的销售目标。要加强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管理,实现资助项目立项审核、资金管理、评估检查的制度化、规范化。殡葬管理工作方面,殡葬管理是目前我省民政业务的一个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规划引导,明年都要制定、完善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加快殡葬改革步伐。要研究出台有效措施,抓好火葬场、殡仪馆、公墓建设以及占用农田坟墓迁移工作,推动全省殡葬管理健康发展。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方面,要继续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加强社会组织分类管理。要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深入开展社会组织争先创优活动。加大基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建立省社会组织党工委。要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执法监察程序,加大执法监察力度。
民政事业单位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工作回顾;奋斗目标;工作规划;工作要求;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初步建立起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固了基层基础、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民间组织和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提升了社会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大了孤老残幼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加强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继续深入开展双拥活动,促进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加大社会行政管理力度,建立和完善管理、服务与监督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加强民政队伍机构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加快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努力把握机遇,主动融入全局、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坚持求真务实,着力狠抓落实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为了进一步做好民政工作,促进全市民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工作回顾
市民政局是市人民政府主管社会行政事务的工作部门,担负着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等职责。自建市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局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局上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服从和服务于旅游带动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稳定社会的机制作用,为构建平安和谐**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初步建立起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城市低保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市保障对象稳定在3.47万人左右,人均月补差标准达126元。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保障对象80966人,人均月补差标准达42元,基本实现五种对象应保尽保。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灾害救助应急体系不断完善,救灾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累计发放救灾款17558.75万元,救济衣被78.5万件(床),大米6.92万吨,救助灾民和农村特困户610万人次,新建灾民新村11个,扶持灾民和特困户建房2万余间。五保供养工作进一步加强,改扩建乡镇敬老院71所,新增集中供养五保户2886人,集中供养率不断提高。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普遍建立,累计救助0.6万余人次。老区扶贫工作继续推进,共资助老区开发项目270个,累计投入项目资金900余万元,帮助近14万老区群众脱贫致富。教育、住房、就业、科技、司法等专项救助和援助也取得较大进展。
民政事业发展工作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民政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市县党代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和全省民政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的民政工作,分析当前民政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安排部署今年的各项任务。下面,我代表局党组讲三个方面:
一、简要回顾20*年工作
20*年,是我们民政工作历史上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压力与责任同在,挑战与考验相伴。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我们全力以赴组织开展了捐款捐物活动;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妥善解决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面对“5.29”车祸事故这一突发重特大事件,我们稳妥处理使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面对一系列严峻考验和重大挑战,我们民政干部职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和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构建和谐*目标,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求真务实为要求,努力尽为民之责、兴利民之政,民政各项工作在实践中完善提高、在探索中稳步推进,呈现出“常规工作得到提升、重点工作不断创新、难点工作有所突破”的良好态势。
过去的一年我县民政工作可以说亮点纷呈,硕果累累:我县的民政工作在县行业行风综合测评和人民满意机关评比中均获第一名、获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还获得了全市民政工作考核优胜单位(第一名)、省民政工作先进县、省民政政务信息先进县、省退役士兵安置先进单位、省奥运先进婚姻登记机关、省滩坑水电站移民工作先进单位、省老龄工作先进县、省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县级组年度工作示范单位、全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实施方案“优秀方案奖”、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等荣誉。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推进多层次、多方位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确保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思路
一、发展背景
“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握重点,主攻难点,基本完成和超额完成了规划所设定的目标任务,全区民政事业保持快速、有序、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十二五”发展主要成就(相关数据将2015测算在内)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方面。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制度全面落实,救灾综合协调和应急反应能力明显增强。同时,探索建立了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让救助更加阳光透明。城乡低保制度已全面建立,并实现“应保尽保”,纳入保障范围的城市低保对象累计1.39万人次,农村低保对象累计6.99万人次,城市低保标准由340元/人月提高到530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由约210元/人月提高到430元/人月,5年来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13370万元。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时调整五保供养标准,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2400元调至5800元,分散供养的标准由1800元调至4800元。2722名农村五保对象已全部纳入了保障范围,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30%,5年来累计发放五保供养经费近5772万元。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完善,5年来共救助4.28万人次,支出医疗救助金8571万元,极大缓解和解决困难群体看病难问题。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平稳有序。社会经常性捐赠和慈善事业发展迅速,试行慈善资金留本用息的运作模式,与区财政局签订协议,将1000万元慈善母金交给财政运作,留本用息,增强了慈善资金保值增值能力。“十二五”期间共募集慈善基金1800多万元,为社会救助提供了资金和物资支持,创立并完善了“明星之星”、“健行天下”、“心灵之窗”、“慈善保险”、“情暖万家”等多个慈善资助品牌。2015年社会福利企业在职残疾职工达到1800名。“十二五”期间福利彩票销售4.2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200多万元,资助社会福利项目30个。
按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五个一”工程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社会化养老工作。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稳步推进,已累计建成省2A级以上居家养老服务站187家,3A级居家养老服务站17家,全区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站覆盖率达100%。以敬老院为依托、以“关爱工程”为契机,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对全区所有敬老院实施了提档升级改造。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初步建成,为城区老人提供“一键通”保姆服务。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事业,努力加快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进程,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热情较高。建成民办养老机3家。2013年,我区还投入1000万元,启动了福利院综合楼项目,新增示范性养老床位150张。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区社会化养老床位数已达老年人口的28.3‰。开展老年法规普法宣传教育和“敬老文明号”创建等活动,落实了老年人免费乘坐城市公交、免费游园、尊老金等各项优待政策。从2011年3月起对全区约3万名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发放尊老金,年发放金额近2000万元。在城区新建了两个老年活动中心。对全区百岁老人百岁生日逐一登门祝寿慰问,在全社会营造了浓烈的尊老敬老氛围。
基层民主和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工人才和志愿者“三社联动、四位一体”,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深入开展了村民自治示范活动,获得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薄弱村”治理工作先进市(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区)等荣誉称号。成功组织了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全区100%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100%的村实行了村务公开,积极探索网上村务公开。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巩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服务管理模式,着力解决51个面积在300㎡以下农村社区两房建设资金难题,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截止目前,农村已有187个社区达到省和谐社区标准。民间组织已从注重数量增长向优化结构、布局合理、质量提高、协调发展的方向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日益明显。加大社区类社会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公益类社会组织的培植力度。设立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通过降低登记门槛、简化登记程序、主动上门服务等办法,共培育登记各类社团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31家。2013年起,出台了全区社区公益创投实施方案,每年落实公益创投扶持资金100万元,稳步推进社区公益创投试验。全面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将评估等级与购买服务、转移职能、资金扶持、财税优惠等政府扶持政策相挂钩,激活社会组织活力。至“十二五”末,全区共有社会团体229个,民办非企业单位421个。健全社工人才激励保障、岗位开发、选拔使用和注册登记等制度,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工程,全区社工人才逐年增加。
民政事业创新发展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区民政工作在区委、区县政府的指导和上级民政部分准确指点下,把保证民生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以报酬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工作主旨。认为民办实事为工作重点,着力改善民生,用科学发展观看法、定位、推进各项民政事业。从保证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三不吝啬面着手,完美社会救助系统,规范社会事务治理,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增强民政步队建立等方面下功夫,推进民政事业发展,促进社会治理调和提高。
一、大力完美社会救助系统,夯实“社会治理创新”基本
坚持以民为本,存眷社会弱势群体,以进步社会救助才能为抓手,不时完美社会保证收集建立,发扬民政工作构建调和社会“不变器”效果。着力抓好四项工作保证坚苦群众生活难看病难等问题。一是城乡低保工作。做好春节时期的走访慰劳工作,共对全区3330户城乡低保户进行走访,发放春节走访慰劳金67万余元,保证坚苦户渡过一个暖和祥和的春节。截止6月,全区城市低保6974人,个中普通常补对象1120户,1600人,十分补对象2256户,5374人,当月发放城市低保金185万余元,1至6月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1109万余元,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105万余元,发放城市低保提补资金48万余元,城市低保的月人均补差达266元。1至6月累计对83名乡村低保户发放乡村低保金6.4万余元,乡村低保的月人均补差达139元。努力做好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二是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开展区医保局、病院、区低保局三方同步一站式结算服务,当前曾经开展此项服务的有南昌市第八病院、南昌市第二中西医结合病院等七家病院。1至做月累计进行城乡医疗救助318人次,累计发放医疗救助金126万余元。三是暂时救助工作。为全区的孤老、低保户发放过冬棉被,做好收购采纳、注销、发下班作。1至6月共进行暂时救助30人次,发放暂时救助金46万余元。
二、着力规范社会事务治理,提拔“社会治理创新”程度
增强推进规范化治理,促进社会发展,发扬民政工作构建调和社会“助推器”效果。一是增强婚姻、收养注销工作的规范化建立。规范窗口注销服务,不时深化婚姻服务,提拔婚姻服务程度,准备启动新人娶亲颁证典礼。截止5月底,共处理娶亲3167对,补领娶亲证629对,离婚证662对,补领离婚证151人,处理收养注销2件,出具未婚证5970件,做到100%及格率。增强应急治理,在恋人节等主要留念日知足适婚青年喜结良缘的美妙愿望。二是增强民间组织注销治理。全市社团、民办非企业单元的注销及格率100%。三是稳固殡葬变革效果。开展整治丧葬陋俗活动。在清明节时期,组织社区开展集体追思会、社区论坛、网上祭英烈等活动,让文明祭扫新风走进家庭。持续执行坚苦群众尸体免费火葬准则,当前已为20位坚苦群众报销火葬费。
三、努力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保证“社会治理创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