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裁判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00:25: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事裁判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漫谈民事裁判的范围

[裁判要旨]

裁判的客体及范围限于原告的起诉范围,何时起诉、起诉的内容、对何人起诉、诉讼标的以及请求范围均由原告决定,尤其原告不得声明其请求内容的范围由法院自由决定,法院不得超出当事人的请求范围进行裁判。

[基本案情]

2010年5月27日,被告陆某向原告徐某借款人民币10万元,双方约定:借期(归还日期)至2010年7月6日止。逾期每天需交付滞纳金人民币300元整。该笔债务由被告华某提供担保。2010年8月25日,被告陆某通过中国农业银行向原告徐某汇款人民币15000元,偿还其2010年5月27日向原告徐某的借款。

原告徐某诉称,2010年5月27日,被告陆某由被告华某担保,向我借款人民币10万元,约定于2010年7月6日归还,如逾期则每天交付滞纳金人民币300元。但被告陆某至今未归还借款。请求判令被告陆某归还借款人民币10万元,并承担逾期还款的滞纳金人民币18900元,被告华某对该笔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被告陆某辩称,借款是事实。但我于2010年8月25日通过中国农业银行汇款归还了人民币15000元,现实际欠款为人民币85000元。约定的逾期滞纳金不符合法律规定,最多按银行贷款利息4倍予以计算。

查看全文

民事裁判存在的矛盾及对应策略

根据《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中所提出的裁判文书改革重点和具体要求,民事裁判文书应当叙事清楚、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判决条文言简意赅、无懈可击,树立司法权威,实现民事审判司法的公平与正义。但是实践中的一些民事裁判文书,并不符合最高法院要求,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问题,笔者拟针对一些实际具体的问题进行点滴归纳,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民事裁判文书中出现的瑕疵

(一)有些裁判文书未反映案件受理的时间及庭前调解、证据交换、庭审的概况。裁判文书是对整个民事诉讼的归纳和总结,不管是当事人或是案外人看了裁判文书,都应当看懂整个诉讼活动情况。从立案时间可以知道案件审理的时间限期,了解审判效率的高低。如婚姻案件开庭之前要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是否感情破裂作一个初步了解。庭前是否交换证据,对对方举证的意见及是否提出延期举证、是否申请法院调取相关证据等,这些程序性事项是对证据的审核与认定的前提条件。

(二)部分裁判文书对当事人的诉讼主张和辩称未加概括,方言、土语、口语太严重。有的当事人未找律师书写起诉书,起诉的内容和主张全是方言土语,主审人在起草裁判文书时应当把当事人的诉称高度概括,不要原文照抄,这样才能既不失当事人的本意,又使当事人的主张有条理有次序,让人能看明白。

(三)另一些裁判文书叙事不清晰,没有逻辑性。认定案件的事实要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或者按照事情发展的经过认定,或者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例如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应先把损害的原因、经过、后果叙述清楚,由于当事人主要请求是赔偿,所以要把损害后果详写,如何时住院、出院、诊断的结果,是否构成伤残,住院期间的治疗费用,外出购药是否得到医疗机构的准许,是否需要护工、补充营养等进行认定,这些细节都关系到赔偿的范围数额及依据。如果案件事实有纵向和横向,一般要先纵向、后横向。例如需要认定生活补助费、误工费、护理费等,采用“另查明”的方法来认定,即某地上年度平均生活费、年或日平均收入、最低生活困难补助标准是多少等要据实认定。受害人有几个需要扶养或抚养的人、年龄、需要扶养或抚养期间及标准等也要认定清楚。如果把“另查明”的事实与案件发生的事实一块儿认定显得层次不清,让人看了不明白。另外,在认定事实时法官不应加任何主观的评论性语言,案件认定的事实就是有证据证明的法律事实,它应该是客观的,或者尽量与客观事实接近和吻合。

(四)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未进行具体概括或罗列。案件认定的事实要有证据来证明,如没有证据证明,事实也就不存在,判决结果就站不住脚。案件认定的事实是法律上认定的事实,有时可能与当时的客观事实不太一致,当然我们追求的是法律事实尽可能的与客观事实一致,但鉴于证据的获取不一定全面和充分,而法律上的事实是由证据来印证的,所以应当允许法律事实与客观真实不一致现象的存在。裁判文书不管是先列举双方提供的证据,通过庭审质证,然后认定案件的事实,还是事实认定之后再列举相关证据,相互印证,只要把案件的事实叙述清楚,又有证据证明即可。不管是采用何种法律文书格式(新的、老的、简易的或普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案件事实叙述清楚,证据罗列清晰,让人看了明白,这样就可达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扎实有力的目的。

查看全文

民事裁判文书的透明性与公信力探析

民事裁判文书是法律的具体化,直接处分当事人的民事权益,是体现法律科学化的重要标尺。目前,随着审判方式的透明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民事裁判文书制作的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加大民事裁判文书中程序表述的透明和对理由部分阐述论证的力度,以提高其公信力和说服力,实现裁判的公正性和正义性,已经成为裁判文书改革的重点。

笔者认为,现行裁判文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民事裁判文书的透明度还存在不足。在民事裁判文书当中对整个案件诉讼活动的全过程以及事实和适用法律的具体内容缺乏公开性,从而在审判内部机制上或多或少地降低了裁判文书中需阐述的各个内容要素完整性的要求,这样就无法充分满足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不利于当事人及社会公众对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有效监督,进而影响了民事裁判文书的说服力和公信力。

第二,民事裁判文书说理不透彻,理由不充分。长期以来,法官多是汪董事买的调查与认定,不重视判决的说理。在审判实践中,对裁判文书的理由论述要求通常是:“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但在今天,随着法制观念的深入和维权意识的增强,社会对公正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仅用“简洁明了”的要求就远远不够了。民事裁判文书的说理存在以下问题:

概括地说,一是民事案件事实认定缺乏证据分析;二是说理不充分缺乏针对性;三是裁判说理缺乏逻辑分析;四是对适用的法律条款缺乏解释;五是判决书说理态度不鲜明。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可以看出当前我们的一些裁判文书的写作公式化、概念化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对裁判文书质量的提高有着诸多不利;同时也会导致某些审判人员缺乏责任心,甚至利用裁判文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为对私枉法、贪赃枉法的行为提供方便,这将成为公正司法的一大障碍。

查看全文

民事裁判检察监督方式的运用

【摘要】我国民事诉讼一般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法院较少依职权进行调查取证,所以有些案件当事人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做出非诚信的诉讼行为,骗取法院作出对其有利的裁判文书,影响了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进一步强化检察院对法院民事诉讼活动的检察以及监督力度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呼声。如何在民事诉讼案件中更好的综合运用检察监督方式,解决非诚信诉讼行为成为了本文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民事诉讼;裁判检察监督;综合运用

在我国司法实践当中,一些案件当事人为了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利用诉讼规则,采取所谓的“诉讼技巧”进行非诚信诉讼,骗取法院作出对其有利的裁判文书,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影响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冲击了司法权威。如何更好的应用民事裁判检察监督方式,解决有关对非诚信诉讼行为进行否定性裁判很有必要。

一、民事诉讼当事人不诚信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滥用诉权。1.虚假诉讼。虚假诉讼指的是民事诉讼案件的原告与被告二者之间并非真实存在纠纷问题,但二者联合起来虚构案件事实以及证据,向有关法院提起诉讼。或者是被告跟原告二者串通起来,被告故意向原告出具虚假的借条等不真实材料,构成虚假的债务关系,利用法院的调解或者是审判的合法形式,将自身的财产进行转移,或者是逃避自身的债务,损害他人合法权益。2.重复起诉。重复起诉指的是案件当事人在案件系属诉讼之后,到法院作出裁判之前,针对同一案件又向其他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是表现为当事人对于所发起诉讼案件的法院未生效或者生效后对裁判不服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提出上诉或者没有通过相应的法定途径再一次启动再审程序,而是针对此案件再次提出诉讼。(二)滥用诉讼权利、不履行以及不当履行的诉讼义务。实践生活中常见的不诚信诉讼行为:(1)恶意向法官提出管辖权的异议;(2)被告方故意在相应法定规定的时间内不提交答辩状或者是不进行实质性的答辩,在庭审过程中突然提出令对方当事人始料未及的抗辩主张;(3)没有提供任何正当理由,故意拖延举证,造成举证突袭;(4)恶意提出一些没有理论依据的回避申请,或者是不合适的时刻上提出回避申请,以此来拖延案件诉讼的时间;(5)伪造、提供虚假案件证据与资料;(6)诉讼过程中做出反悔以及一些不实事求是的诉讼行为;(7)举证妨碍,指的是不负有证明责任的案件当事人一方通过作为或者是不作为的方式,妨碍有证明责任的案件当事人一方通过作为或者是不作为对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对其案件事实主张的证明。

二、检察审判监督的主要方式

查看全文

民事裁判文书问题对策论文

根据《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中所提出的裁判文书改革重点和具体要求,民事裁判文书应当叙事清楚、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判决条文言简意赅、无懈可击,树立司法权威,实现民事审判司法的公平与正义。但是实践中的一些民事裁判文书,并不符合最高法院要求,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问题,笔者拟针对一些实际具体的问题进行点滴归纳,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民事裁判文书中出现的瑕疵

(一)有些裁判文书未反映案件受理的时间及庭前调解、证据交换、庭审的概况。裁判文书是对整个民事诉讼的归纳和总结,不管是当事人或是案外人看了裁判文书,都应当看懂整个诉讼活动情况。从立案时间可以知道案件审理的时间限期,了解审判效率的高低。如婚姻案件开庭之前要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是否感情破裂作一个初步了解。庭前是否交换证据,对对方举证的意见及是否提出延期举证、是否申请法院调取相关证据等,这些程序性事项是对证据的审核与认定的前提条件。

(二)部分裁判文书对当事人的诉讼主张和辩称未加概括,方言、土语、口语太严重。有的当事人未找律师书写起诉书,起诉的内容和主张全是方言土语,主审人在起草裁判文书时应当把当事人的诉称高度概括,不要原文照抄,这样才能既不失当事人的本意,又使当事人的主张有条理有次序,让人能看明白。

(三)另一些裁判文书叙事不清晰,没有逻辑性。认定案件的事实要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或者按照事情发展的经过认定,或者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例如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应先把损害的原因、经过、后果叙述清楚,由于当事人主要请求是赔偿,所以要把损害后果详写,如何时住院、出院、诊断的结果,是否构成伤残,住院期间的治疗费用,外出购药是否得到医疗机构的准许,是否需要护工、补充营养等进行认定,这些细节都关系到赔偿的范围数额及依据。如果案件事实有纵向和横向,一般要先纵向、后横向。例如需要认定生活补助费、误工费、护理费等,采用“另查明”的方法来认定,即某地上年度平均生活费、年或日平均收入、最低生活困难补助标准是多少等要据实认定。受害人有几个需要扶养或抚养的人、年龄、需要扶养或抚养期间及标准等也要认定清楚。如果把“另查明”的事实与案件发生的事实一块儿认定显得层次不清,让人看了不明白。另外,在认定事实时法官不应加任何主观的评论性语言,案件认定的事实就是有证据证明的法律事实,它应该是客观的,或者尽量与客观事实接近和吻合。

(四)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未进行具体概括或罗列。案件认定的事实要有证据来证明,如没有证据证明,事实也就不存在,判决结果就站不住脚。案件认定的事实是法律上认定的事实,有时可能与当时的客观事实不太一致,当然我们追求的是法律事实尽可能的与客观事实一致,但鉴于证据的获取不一定全面和充分,而法律上的事实是由证据来印证的,所以应当允许法律事实与客观真实不一致现象的存在。裁判文书不管是先列举双方提供的证据,通过庭审质证,然后认定案件的事实,还是事实认定之后再列举相关证据,相互印证,只要把案件的事实叙述清楚,又有证据证明即可。不管是采用何种法律文书格式(新的、老的、简易的或普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案件事实叙述清楚,证据罗列清晰,让人看了明白,这样就可达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扎实有力的目的。

查看全文

民事裁定书(补正裁判文书中的笔误用)

法院诉讼文书样式89

××××人民法院

民事裁定书

(××××)×民×字第××号

本院××××年××月××日对……(写明当事人的姓名或名称和案由)一案

作出的(××××)×民×字第××号民事××书中,文字上有笔误,应予补正,

查看全文

民事裁定书(补正裁判文书中的笔误用)

××××人民法院

民事裁定书

(××××)×民×字第××号

本院××××年××月××日对……(写明当事人的姓名或名称和案由)一案

作出的(××××)×民×字第××号民事××书中,文字上有笔误,应予补正,

现裁定如下:

查看全文

民事裁定书(中止或终结执行裁判文书用)

××××人民法院

民事裁定书

(××××)×执字第××号

……(写明当事人的姓名或名称和案由)一案,××××人民法院(或本院)

于××××年××月××日作出(××××)×××字第××号民事判决(或裁定、

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权利人×××于××××年××月××日向本院

查看全文

民事裁定书(中止或终结执行裁判文书用)

法院诉讼文书样式87

××××人民法院

民事裁定书

(××××)×执字第××号

……(写明当事人的姓名或名称和案由)一案,××××人民法院(或本院)

于××××年××月××日作出(××××)×××字第××号民事判决(或裁定、

查看全文

浅析民事诉讼法与国家根本法的关联

——兼论中国民事诉讼法修订的宪法理念

内容提要:任何人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执时都享有请求独立的、不偏不倚的司法机关公正审判的权利。这一权利就是各国宪法上的裁判请求权。为保障人权,中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应当以裁判请求权的保障为最高理念。在修改中国民事诉讼法的今天,我们应当找出现行的民事诉讼立法在裁判请求权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新的制度设计,来保障公民的裁判请求权得以全面顺利的实现。

关键词:裁判请求权民事诉讼法修订中国宪法

民事诉讼法与宪法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课题,在国际上,有关民事诉讼法和宪法关系的国际性学术讨论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七届国际诉讼法大会将民事诉讼法与宪法的关系作为中心议题进行研讨,国外学者从宪法对裁判请求权(或曰接受裁判权、正当程序权、公正审理权、诉讼权)保护为切入点对民事诉讼法与宪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国法学界关于民事诉讼法与宪法的关系向来不受重视,长期以来,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没有充分意识到民事诉讼法与宪法的密切关系,没有将宪法理念特别是裁判请求权的保护作为构建民事诉讼法理论和运作民事诉讼制度的最高指导原理。在我国,对民事诉讼法与宪法关系的研究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明确民事诉讼法的宪法理念,从而为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修订提供指导原理;它有助于加强人权的司法保障,从而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它有助于提升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品位,扩大民事诉讼法的研究领域,推动民事诉讼法学科的深入发展。关于民事诉讼法和宪法关系的研究,可以从宪法对裁判请求权的保障、宪法对司法组织保障等角度展开,本文着重从裁判请求权保护与民事诉讼的关系来探讨这一问题,并由此揭示我国民事诉讼法修订的宪法理念。

一、裁判请求权: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

裁判请求权是指任何人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执时都享有请求独立的、不偏不倚的司法机关公正审判的权利。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宪法都规定了裁判请求权,从而使这一权利成为一国公民的宪法权利或曰基本权利。如日本《宪法》第32条规定:“任何人在法院中接受裁判的权利,均不得剥夺。”意大利《宪法》第24条第1款规定:“任何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合法利益,均享有提起诉讼的权利。”1789年美国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在宪法中增加了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权利法案”,美国宪法并没有直接规定公民的裁判请求权,这一基本权利主要隐含在有关正当程序等宪法条款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