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00:03: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生新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传播要素

由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各种局限性,众多电视台将公共新闻的理念引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视民生新闻的视角,电视民生新闻和电视公共新闻都是新闻节目,只是在定义上有少许的不同,但是笔者认为电视公共新闻与电视民生新闻相比更具有权威性,公共新闻的诞生更具有公信力,所以说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有着本质的区别,以下就通过几个重要的传播要素来对电视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做比较。

1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共同点

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共同点就是两者的传播媒介相同,所谓传播媒介就是指传播渠道,两者的传播渠道都是通过电视来进行传播,因为电视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都是电视类新闻节目。

2电视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在传者上的不同

电视民生新闻主要是将话语权交给老百姓,将镜头对准百姓生活,让老百姓可以在镜头前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特点是贴近生活,让老百姓成为新闻的主体,反映了平民的具体生活状况,所以电视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了老百姓的代言节目。电视公共新闻不仅仅局限与百姓对身边发生事情的讲述过程,电视公共新闻更重视的是发生事件的本身所诠释出来的道理和解决办法,这样的传者更具有公信力,公共新闻是在民生新闻的基础之上将事情进行深度的剖析,注重的是解决办法,公共新闻关注的不是新闻的内容,而是对事件的深层解读,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成为公共事务的解决者。

3电视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的讯息比较

查看全文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传播要素

由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各种局限性,众多电视台将公共新闻的理念引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视民生新闻的视角,电视民生新闻和电视公共新闻都是新闻节目,只是在定义上有少许的不同,但是笔者认为电视公共新闻与电视民生新闻相比更具有权威性,公共新闻的诞生更具有公信力,所以说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有着本质的区别,以下就通过几个重要的传播要素来对电视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做比较。

1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共同点

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共同点就是两者的传播媒介相同,所谓传播媒介就是指传播渠道,两者的传播渠道都是通过电视来进行传播,因为电视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都是电视类新闻节目。

2电视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在传者上的不同

电视民生新闻主要是将话语权交给老百姓,将镜头对准百姓生活,让老百姓可以在镜头前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特点是贴近生活,让老百姓成为新闻的主体,反映了平民的具体生活状况,所以电视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了老百姓的代言节目。电视公共新闻不仅仅局限与百姓对身边发生事情的讲述过程,电视公共新闻更重视的是发生事件的本身所诠释出来的道理和解决办法,这样的传者更具有公信力,公共新闻是在民生新闻的基础之上将事情进行深度的剖析,注重的是解决办法,公共新闻关注的不是新闻的内容,而是对事件的深层解读,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成为公共事务的解决者。

3电视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的讯息比较

查看全文

民生新闻发展论文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构成了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冲击波,被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第三次革命。从其标志性栏目“南京零距离”创始至今,诸多业内期刊关于民生新闻的讨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这样一种新闻现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文章拟在一些学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结合众多民生新闻栏目的显性表征,力图进一步廓清民生新闻的报道对象、报道题材等基本性概念,审视和揭示其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特性所在,从而在整体上对民生新闻的内涵进行界定,对其在理论认识上的一些误解和实践上存在的农民话语权缺失、背离新闻特性、同质化等误区进行进一步辨析,并试着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

2002年元月1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节目正式开播。这档新闻节目仅仅播出1周就显出其不同凡响;第2周进入AC尼尔森南京地区电视榜;从第36周开始,名列AC尼尔森南京地区电视节目排行榜第一名至今。2004年7月,“南京零距离”平均收视率为8.3%,最高点收视率达到惊人的17.7%,创造国内地方电视新闻收视奇迹。因此研究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电视民生新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盲目克隆,同质化竞争严重。传播的同质化主要表现为在同一传媒市场上大量信息产品风格接近、形式相仿、内容雷同。大量媒体拥挤在一个相对狭小的时段和区域内争相开发民生新闻资源,必然会使竞争恶化、导致传媒市场的混乱。具体表现为:一是地方台各频道之间同题材竞争激烈,一方面造成新闻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导致电视新闻传播市场的结构性失调(大量定位、风格、内容雷同的民生新闻节目在同一时段内争夺受众、分摊广告);二是同一民生新闻节目报道题材狭窄且重复较多,容易使受众产生模式化影响,弱化了观众的收视期待。但目前,这些栏目间的竞争已经从质量竞争沦落到为了金钱的竞争,大量的抽奖环节占据了原本应该给观众传播信息的时段,这种新闻抽奖已经成了一种潮流,正在被其他地方的新闻节目效仿。这份声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全国省会城市各档民生新闻节目问的激烈竞争。

古人云:“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叛我者生。”“零距离”的成功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创办民生新闻栏目的浪潮,但地方台的盲目克隆,使栏目同质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在定位上略有不同,但如果同质化竞争得不到根本改观的话,节目运行成本的上升和经营利润的下降将是必然结果。脱胎于新闻节目同质化竞争的泥淖,民生新闻迅速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但民生新闻的诞生并不是新闻节目同质化竞争的终结,相反,同质化竞争在民生新闻领域更为激烈。民生新闻如何跳出同质化竞争的窠臼,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健康发展,获得新的生机,是学术界应该深入探讨的命题,也是“零距离”们应该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课题。

查看全文

民生新闻传播叙事化

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结构主义学说推动下形成的,它主要研究文学叙事作品和叙述方法,按照1969年托多罗夫在其《〈十日谈〉语法》中对叙事学给出的定义:“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为了发现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叙事学将其触角深入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诸种语境中,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大众媒介也进入了叙事学的研究领域。随着电视新闻的迅猛发展,民生新闻受到了业界和学界前所未有的关注。根据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叙事,新闻是叙事的艺术。“民生新闻是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闻”。百姓的生活、生命、生存、生计等民生素材成为电视民生新闻的源头。相比传统新闻,电视民生新闻在“叙事素材的市井原生性”、“叙事文本的传播多样性”、“叙事立场的民生大众性”、“叙事传播过程的丰富具体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传播叙事优势。本文引入叙事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对电视民生新闻文本传播叙事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不断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品质和品位,进一步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为电视新闻传播叙事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实践操作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有益探索。

一、叙事素材的市井原生性

“叙事素材的市井原生性”包括了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叙事素材的“市井性”,即本土化的特点。传播学中一种受众研究理论———使用与满足论认为,受众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因此,大众媒介要想获得成功,就不仅要尽力了解受众对什么感兴趣,还要了解为什么感兴趣。也就是说,电视新闻要满足电视观众的需求,它所选择的叙事素材首要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人和日常生活中的事,换句话说,就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新闻素材应当是本地电视台所在的城市的真真切切的市民生活,这也更加符合传播的接近性原理。作为一般的受众,依照传播的接近性原理,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他们无论是作为地方台节目的观众,还是作为当地报纸杂志的读者,抑或是作为当地广播的听众,对于他们自己非常熟悉的周围的人和发生在他们自己身边的特别熟悉的事,总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极强烈的心理上的共鸣,而且对于这些人和事,可以说是“特别关注”。随着人们生活的节奏逐步加快,人际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但人们又非常需要了解彼此的生存状况以获得相互认知和自我认知,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在1927年提出的“镜中之我”理论足可以说明这一点。加之民生新闻所创造的高收视率奇迹,它的不同凡响的表现,也使媒体“传者本位”的传播理念向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快速转变,因此,市井原生性的叙事素材以其叙事空间的无限广阔性展示了非凡的魅力,百姓的媒介“使用与满足”需求与媒体的受众本位基本理念也由此达成了高度的契合,这种近乎鬼斧神工般的完美契合,使市井原生性的叙事素材成为各大媒体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民生新闻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叙事素材。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始终用最亲切而又温暖的情怀关注着生活中的炎凉百态。《新闻夜航》的宗旨———“关注您生活中的世事百态,讲述您身边的大事小情”,这不仅仅是节目组对观众做出的郑重承诺,更是办好节目的锐利武器。近些年来,《新闻夜航》一贯坚持“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的报道理念,让平凡普通的“草根一族”成为节目的主角,运用百姓的鲜活语言,报道百姓的鲜活故事,让普通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产生深深的共鸣:使之产生的是扑面而来的本土化的浓郁气息,油然而生的是乡土化的亲切感。《新闻夜航》报道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更名为“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2008年1月1日,民生频道已正式开播,这是全国第一家以“民生”命名的电视频道。百姓市井中发生的原生素材以其“原汁原味”的鲜明本土特色,逐渐成为民生新闻的栏目宗旨和办栏的理念,也为受众所喜闻乐见,成为受众“手心里的宝”。第二,叙事素材的“原生性”,即原创性,这是和本土性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一个特点。从地域的角度说,本地媒体对当地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往往更能从当地的视野出发,也更容易以第一时间获得独一无二的和有当地鲜明特色的相关信息来源。所以,本地媒体获得本地的文化资源是最便捷的,外来媒体很难与之竞争。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曾指责,电视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这种可复制性对民生新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栏目风格的雷同和栏目设置的跟风上。在很多地方一个城市有多档民生类节目,而且节目类型大体相同。而一个城市在一天之内所发生的各类新闻是有限的,因此,往往省台做了的民生新闻,各市县也在做,甚至同一台的不同频道都在做同一则新闻。这就出现了我们经常看到的题材重复、事件相似、人物相同的内容出现在各个民生新闻节目中。在频道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电视栏目出现分众化趋势,使得有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收视率明显下降。叙事素材的市井原生性由于其原生性和不可复制性成为了新闻真实性的强有力保证。而我们以民众丰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现实生活作为叙事素材的源头,不必为新闻素材的问题而“用尽陈王八斗才”,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因为百姓的生活就像是滔滔不绝的河江,源远流长。

二、叙事文本的传播多样性

电视民生新闻所开创的收视率奇迹与它叙事文本的传播多样性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叙事文本的多样性传播,使新闻文本这一形式化的、符号化的、有限的新闻结构,达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电视民生新闻是如何吸引越来越挑剔的电视观众的眼球的呢?笔者认为,一要坚守两个原则,二要采取多样的叙事传播策略。

(一)电视民生新闻必须坚守的两个原则

查看全文

民生新闻困难与出路综述

以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开播为标志,中国电视媒体业掀起了电视民生新闻热。电视以其传播内容的贴近性,传播方式的互动性,传播视角的平民化和播报方式的灵活性迅速拉近了与本地电视受众的心理距离,赢得了可观、稳定的电视收视群体。毫无疑问,电视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境,亟待我们妥善解决。

第一,电视民生新闻内容日渐肤浅。电视有别于传统新闻高高在上和严肃正统的话语风格。它以平民化的视角和价值取向吸引普通观众的注意。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电视媒体往往刻意追求题材的“小”和视角的“低”,致使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日渐肤浅。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量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琐事、杂事充斥我们的电视。一些诸如邻里纠纷,街头打架,夫妻矛盾,被骗被盗的事情频频出现在电视上。这些新闻除了满足一些受众的好奇心、窥视欲以外,并没有为受众的生活提供多少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电视民生新闻大行“新闻娱乐化”之道。

第二,电视同质化问题严重。民生新闻多反映某一特定区域的百姓生活,它平民化的视角和巨大的亲和力让观众找回了“认同感”和“方位感”,使新闻真正回归普通民众。然而,民生新闻的这种地域性虽是优势,但同时也是局限。可想而知,每天发生在一个地方,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毕竟是有限的,在民生新闻栏目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内容和栏目设置的雷同化变得日益不可避免,多个栏目抢同一个新闻题材的事情经常发生。,另一方面,同质化的节目内容容易导致观众的视觉疲劳,使观众多样化的需求仅仅局限在较为单一的层面。此外,在电视民生新闻中,主持人处在节目和观众的中介位置,地位十分重要,这就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要利用自己本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引导广大观众思考如何正确地实现自我需求,如何正确地看待新闻事件。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要注意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和特色,以此吸引受众,带动节目收视地增长。

第三,电视角色常常越位。现在有不少百姓悟出一个所谓的窍门:有事情找记者,想打官司找记者,业主搞开发商必定找记者,小区纠纷找记者等等。许多民生新闻栏目的制片人感叹:“现在的电视新闻媒体与其说是在做新闻,不如说是在做“保姆”。什么寻人、找物这样的小事都来找媒体,有时候连婚介、求职这样的事情都做起来了。”

笔者认为,在当前我们大力提倡法制化社会的今天,作为重要的社会教化力量,媒体在用道德规范社会秩序的同时,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什么事都包办,更不要越俎代庖干预到其他部门的正常运作。要妥善解决当前电视存在的诸多问题,促使这一事业能够长期、健康地发展,笔者认为,应该重点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处理好短,碎,快的新闻与深度报道的关系。在当今这个信息产品高速生产的时代,广大受众不仅需要短小、即时,碎片化的信息,而且需要媒体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社会事务。尤其是当前民生新闻的一部分观众群文化水平不高,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分析能力也不足,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的电视新闻工作者提供适量的深度报道新闻,满足他们思想、行为、决策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电视民生节目要快慢结合,长短合理搭配,张驰有度,除了报道新闻事件的具体现象,还要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把握事件今后的发展方向,努力将电视做细做透,为受众的决策提供依据。

查看全文

民生新闻传播问题及策略

民生新闻的传播价值在于它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对话语权和知情权的渴求、促进公共领域的构建,从而进一步提高受众的公民意识;挖掘、传承、发扬区域文化和培育大众化特征的电视文化。然而,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民生新闻有诸多不足,存在某些传播困境,如出现垄断话语权现象、粗制滥造、内容量多而质乏等,产生了不良的传播效果,对于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十分不利。由此,采取策略完善民生新闻,使之走出传播困境,十分重要。

一、民生新闻的传播困境分析

1.传播主体存在垄断话语权现象现今,在具体实践中,民生新闻传播的主体走进充满刺激性的垄断传播话语权的困境,往往仅凭一家之言妄下论断。这种垄断的话语权,一旦出现矛盾的事件时,就对媒体的依赖极大,而不是寻求合法的法律手段来解决,只是一味地盲目崇拜媒体“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的态度,如对政府和司法等的态度都会有影响。

2.传播内容量多而质乏,过于表面化民生新闻的根本核心是民本取向,这就要求其在传播内容上锁定民众,关注与民众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但事实上,许多民生新闻传播的内容逐渐走向世俗化、庸俗化。具体体现在:主题事项过于繁多,以及大量完全没新闻价值的新闻出现,反复渲染和停留在充满刺激性的人或事件上,激发民众的好奇心理,这些导致民生新闻传播内容肤浅,根本不能真正反映出民生新闻的价值。

3.传播技巧单一,采访与编辑形式弱化这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注重采访的艺术,采访简单、通俗,选择拍摄的新闻素材和角度都很随意。二是目前许多民生新闻在后期编辑中将大量原始镜头随意堆砌,甚至有的被采访者话音未落就切换了镜头,可以说后期编辑十分粗糙。三是表现手法“娱乐化”,即借鉴娱乐手法,对偷盗抢劫、突发事件等新闻报道进行“情景再现”。然而新闻现场的第一手素材如果没及时获得,是无法客观再现的。这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并不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综合上述,我国民生新闻还存在许多传播困境,已或多或少地造成了受众的“审美疲劳”,使得传播效果不佳。由此,为了能更长久地发展,新闻工作者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民生新闻报道,使之尽快走出传播困境。

二、民生新闻的完善策略

查看全文

电视民生新闻成功因素思索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辞海》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此外,我们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速度越来越快,电子技术革新换代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一个新思潮的兴起,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可能马上就会改变人们旧的观念、旧的生活习惯,这自然包括人们对新闻信息、节目内容的取舍态度。

一、民生新闻

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1]。在现实社会里,实际、生活、群众,这三者的有机体是新闻工作的活水源头。新闻媒体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民生大参考》作为河南电视台的一档品牌民生节目,开办于2004年元月1日。播出频率为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覆盖全省,每天晚上19点30准时与观众见面。她定位民生新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关注百姓的生命、生存、生计、生活和情感状态。节目深受百姓喜爱,最高收视率达7.16%,平均收视率5%,收视数据高居全省同类民生新闻节目的前位,2005年、2006年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为全国十佳新闻节目。

二、平民化的新闻视角,平易近人的主持风格

2008年6月,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报道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2]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以人为本、彰显人性已成为社会趋势。新闻报道要处处体现人文关怀。民生新闻要真正做到“与生活同源与百姓同心”,就要贴近百姓生活,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关注民生问题,用“平视”而不是“俯视”的目光看待百姓,更多地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民生大参考》栏目的取材是河南本省的民生新闻。节目以满足群众的衣、食、住、行这四大条件为前提,以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达到生活的自由为目的,选取与百姓生活和生存紧密相关的消费信息、就职谋职、物价变动、社会保障、健康状况、教育学习、劳动权利、财产权利等内容作为传播的重点。这些题材把普通市民提升为新闻的主角,将普通人的特定生存状况当做节目的中心,以更具亲和力的平民化表达赢得了大众的青睐。《民生大参考》栏目在民生新闻报道中体现出民生视野、民生态度和民生情怀。同时注重受众的参与和双向交流,注意探究新闻背后的新闻,提升新闻的品位,既体现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又找到与百姓需求契合的点。民生新闻的内容多是关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尤以小事为主。作为连接电视新闻媒体和百姓的一个环节,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尤其应该注意在语言中体现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具有服务意识,在节目中的具体要求,体现为细说、善问和会评论。《民生大参考》主持人博学睿智、平易近人的主持风格,既让观众喜闻乐见,又揭示了生活的真谛,给了观众很多思考和共鸣。栏目除了主持人的精彩讲述和点评之外,主要配备记者出镜和对观众的采访。此时观众的采访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观众往往会表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语言或幽默、或犀利,一语中的。各种报道方式的结合使得《民生大参考》栏目更吸引人,从而形成了栏目特定的观众群,使收视率只增不减。

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度挖掘新闻内涵

查看全文

民生新闻研究论文

一、民生新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雏形、生成和成长

1.雏形阶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此时民生新闻的某些构成要素开始在新闻传播中萌芽。20世纪90年代初,晚报、都市报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就是民生新闻的萌芽状态,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等。1995年诞生的都市报,一开始就明确定位为“市民生活报”,“全方位报道各市民阶层关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体育等各方面的内容”。其“市民新闻”与后来的“民生新闻”在题材选择与价值取向上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在电视荧屏上,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至今叫《第七日》),都带有了一些民生新闻的品质。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电视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都呈现出了民生新闻的一些特点。

2.民生新闻真正生成的标志是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的《南京零距离》

《南京零距离》之所被新闻界和理论家们公认为是民生新闻的真正开始,就在于这个节目不但发扬光大了都市报、晚报的民生报道,而且将“实用资讯、生活投诉和社会新闻”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民生新闻的典型范例,进而产生了普遍的“示范”效应,一时间,各电视台争相开办起类似的民生新闻栏目,其中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重庆台的《天天630》、福建台的《现场》和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景志刚曾明确指出:“在我们的节目中,既有社会新闻,也有舆论监督,还有生活资讯,甚至时政新闻,反映的都是平民百姓日常状态下的衣食住行,以致于用任何一种传统新闻分类概念来概括都是片面和不合适的……我们需要新概念来概括并确认《南京零距离》这类已大量出现在我们新闻实践中的节目样态的内涵与价值”。他认为,对《南京零距离》及其同类节目“用旧有的诸如‘社会新闻’、‘舆论监督’等概念来概括已严重辞不达意。也许更适合使用的是‘民生新闻’这一概念。因为,这一概念不仅字面上比较切题,而且内容上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这类新闻的平民视角以及民主的价值取向这样一些本质性的内涵。”从这时起,民生新闻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

查看全文

电视民生新闻论文

【论文关键词】民生新闻;本土化

【论文摘要】民生新闻是本土化特色浓厚的新闻,目前,各地风生云起的电视民生新闻立足本土,体现人本,就是地方电视新闻本土化趋势的表现。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具有显著的区别。民生新闻的形式要突出地域特色化,电视本土化的实质,是要十分重视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并且要把这一基本观点作为办好各类节目的出发点。

随着新闻的发展,在全国各媒体涌现出了越来越多以平民视角出发,关注平民百姓日常生活,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的电视新闻,这就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是本土化特色浓厚的新闻,它以地方受众为本位,在区域内具有强大的告知、传递、沟通、控制功能。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的显著区别之一,就体现在它的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类型不同的是,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的实现媒体下情上传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电视民生新闻是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为平民百姓所关注,并与之日常生活、生计相关信息的电视新闻报道。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讯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的最大意义在于,开始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的成功实践。民生新闻立足国情,顺应主流,与现行的新闻政策实行成功对接;其本地化追求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为构建城市认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准确把握民间的文化精神状态,回归民间,锐意创新,使它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

1民生新闻的选材要贴近百姓生活。

民生新闻的内容涉及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停水、缺水、漏水,失火、被盗、被骗,走失、纠纷、投诉、求助等诸多方面。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的实现媒体下情上传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做具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不能走进误区,比如在选题把握上,不能走极端,即把视角全部放在百姓日常生活上,新闻停留于琐碎和表面,民生新闻也应考虑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在从本地需求出发,做本地的内容的同时,学会找到时政、经济等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与百姓生活的切入点,把时政和经济新闻转变成民生新闻,形成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本土民生新闻。内容为王似乎永不过时,电视新闻也不例外。从地方电视新闻的采访内容看,节目都充分表现出发掘和弘扬本土文化习俗、文化习惯,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同时采用平民化的表述方式,突出了地域接近性的特点。地方电视新闻作为各地的大众主流媒体,采访对象基本上是本地区的,收看观众也是本地区的,因此,为了满足观众了解身边事的欲望,更大程度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地方电视新闻大篇幅地播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新闻,讲他们喜闻乐见的新闻,还有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新闻。这也最真实地回归了新闻的本质。

2电视民生新闻的形式要突出地域特色化

查看全文

谈论民生新闻优势体现

随着民生新闻形式的兴起,民生新闻形态的深入人心,民生新闻的传播媒介不断增多,诸如网络、手机、广播、报纸等。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电视新闻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网络的传播快,电视新闻不再作为受众得到第一手新闻的最佳途径,而且网络的涉及面宽,表达更为自由,人们互动交流的空间也更大。纵然网络如此强大,电视民生新闻仍旧有其长期生存并发展的优势。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形式更易与受众拉近距离,更能体现民生之以民为本的内涵

以辽宁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新北方》为例,大部分的新闻并非生硬的以第三人称为主的报道,而是以采访的形式体现,将老百姓的声音直接引入到节目中来,真正实现公众的话语权。几乎所有的民生新闻都增加了与观众互动的板块,使观众真正感觉到自己就是节目的主体。电视民生新闻也更多提倡让老百姓手中的手机、DV作为虽不专业但可能记录第一手现场画面的工具,从而吸收了非专业的老百姓作为第一传播者,百姓的参与意识得到提升。而百姓的表达必然不同于职业的新闻广播者,这种日常话语的直接进入,观众就会觉得亲近,没有距离感,表达观众心声的同时也更能体现致力民生的民生新闻内涵。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关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性的大事是一种趋势,目前也已被大多数地方民生新闻媒体作为栏目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谈及严肃性话题的时候,电视民生新闻以老百姓自己的话语将国家的大事情讲出来,就明显深入浅出,使受众觉得与自己的生活距离更近,接受起来更为容易。这种表达形式是电视民生新闻所特有的,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具备了生存下去的更坚强的群众支撑。

二、社会生活需要民生新闻来反映,电视民生新闻更能体现出实现媒体社会服务的功能

现阶段人们的维权意识得到增强,而民众遇到困难时,更愿意找到电视媒体,因此民生栏目的电话永远火热,在大众心目中,似乎事件得到曝光就能推进事情的解决,因此电视媒体更多的在体现舆论监督的职能。而真正能体现出电视民生新闻优势的应是其舆论引导职能,而非单纯的批评、表扬等直接曝光。现在更多的民生新闻媒体记者往往被老百姓当做救火队员,去报道哪家供暖公司供暖不好、哪个行政部门办事不力等等。通过报道和沟通,媒体记者可以帮助解决某人遇到的某件事,却不可能做到包打天下,为老百姓解决所有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又是老百姓经常会遇到的,所以就会有更多的人求助于媒体记者,于是电视民生新闻中便经常出现对琐碎的新闻事件的简单重复。长此以往,观众也会觉得栏目内容没有新意,不过是为民排忧解难的工具,使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职能严重偏离正轨。电视民生新闻要做的是帮助普通民众树立正确的媒体使用意识,报道老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增强民生新闻的公共意识和公共因素,帮助人们参与到社会的公共事务中去,自主地行使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这样,才能不断地增加电视民生新闻的厚度与可看性,也才能真正地长期吸引观众的目光。电视民生新闻在报道时既要做到还原事情的真相,更应力图做到给观众指明解决类似问题的步骤和途径,而非媒体记者事必躬亲,这才是电视民生新闻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也是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所在。网上的信息缺少整合,电视媒体却可以在制作民生新闻时,对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采访,引导观众按正确的流程处理事情,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电视民生新闻应努力实现社会告知功能,要让观众更多地通过法律、行政等可行渠道去解难维权,唯有这样,我们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安定与和谐。

三、电视民生新闻可以摒弃媒体一味追求做第一传播者的旧观念,重在对新闻事件的剖析及制作、整合,更易提升节目品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