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00:00: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生问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研究论文

一、民生和民生问题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凡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太平;凡民不聊生,必社会动荡。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是一脉相承的。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关注和解决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民生思想的分析

重视民生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相比,它是最科学、最关注人的。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道主义始终是资本主义的重要武器,是与唯心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之相对的,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旧唯物主义忽视人、漠视人甚至敌视人,即便在自称为人道主义者的费尔巴哈那里,所看到的也只是抽象的人,是理想化的爱与友情。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最关注的就是人的发展,最关注的就是人的生活,最关心的就是人的利益。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必须能够生活,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那种脱离了人的活动和社会历史、与人无关的物或自然,是不存在的。与旧唯物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从“抽象物质”出发,而是从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出发,揭示人的社会属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马克思便把哲学的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从而使哲学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因此,马克思哲学抓住了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实践,并从这一根本出发,形成一个思维整体。

查看全文

改善民生问题征文

今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6月7日,国务院同意**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央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将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重大战略举措。选择**作为试验区,是中央对**党委政府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信任,体现了中央对**人民的殷切关怀。全市人民,欢欣鼓舞,信心十足,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众志成城,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中央交给全市人民的光荣任务。

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是要通过改革,建立起统筹城乡的制度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民生问题。因此,建立统筹城乡的制度体系的核心也要彻底解决民生问题,这是统筹城乡的根本目的。

所谓民生问题,就是与国民的生计和生活有关的问题,具体内容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民生问题的多发期、高发期。民生问题是这个时期面临的重大而又关键的问题,民生问题与国家的兴旺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社会发展得越快,民生问题向纵深发展得就越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现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并不意味着旧有的民生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新的民生问题正以全新的姿态日渐突出。如果不重视日益突出的民生问题并切实加以解决,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就会受到影响,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只有代表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党和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社会才能长治久安,社会才可能和谐。针对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明确提出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适时出台了一系列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内容涉及养老、社保、就业、教育、农村和农民等方面,这些政策和措施,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的科学发展观。因此,抓住民生问题,积极化解和应对民生问题,也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目前,我市群众最为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涉及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方面。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就不能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成功的。改革只是手段,增加财富积累、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才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目的和追求。为此,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和中央交办的大事,紧紧抓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创新制度,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破解民生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推进制度建设和创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破解民生难题,切实推进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和创新,对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免费义务教育、城乡合作医疗、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以及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都要通过地方立法或出台政府规章的方式,使其制度化、法制化,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深化改革。改革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解决民生问题和让人民幸福快乐的根本途径。**在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顺应党心和民心,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其核心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重点是深化改革就业、分配、医疗、户籍、养老等方面的现行制度,让人民群众满意,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动力。

查看全文

两会民生问题报告

敬爱的党组织:

认真聆听了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演讲,最近几天里。各位代表委员的议案,其中大都提出了民生的各种议案。相关部委对代表委员民生建议也做出了相应的回应—保证性住房用地: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表示,供应计划本月内编制完成,月底前公布;遏制房价上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时刻准备出台下一步楼市调控政策;公立医院改革: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探索上下联动、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解决“入园难”财政部表示,今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每年3月的这个时候,中国的两会时间”总是万众瞩目中开启—这里发生了什么,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为百姓解决哪些问题…民生视角看两会,两会更具不同寻常的看点。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演讲中提出,必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证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并对以改善民生为支点的社会建设作出了明确安排。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要求。民生所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属性。民心所向,国运所系。党的十七大演讲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单独列篇,用相当多的篇幅论述改善民生问题,饱含爱民情怀,彰显执政为民理念,党的历史,第一次,也是这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演讲的显著特征,以次为标志,每年的两会代表都在提出了力求改善民生的提案。充分说明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充分体现我党足一个“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党。

也是共事经济社会发展效果的基本条件。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作为研究生的就业是赖以生存、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就业关系到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保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就业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新时期的研究生,作为国家的相对高级的知识分子的就业就事管社会,家庭的大局。大学生就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大演讲指出,党章网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地方党委、政肘更是责无旁贷。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就业指导服务活动.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网络。积极协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给予最低生活保证或临时救助积极鼓励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为到基层守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冲比的服务,发明良好条件。

锻炼自身能力,作为研究生的也要注意加强自身素质。为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做好准备!为祖国人民早日作贡献!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查看全文

民生问题思想解放

解放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再一次向全省发出了解放思想动员令,这是新一届省委顺应时代潮流,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更为我们实现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经过30年的发展,我省民政事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抓住发展机遇加快发展各项民政事业,还是应对挑战实现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都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在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只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关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决策、新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服务和保障好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优抚群体基本生活和各项权益上来,才算是抓住了解放思想的本质核心。具体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解放思想必须在革新思维观念上下功夫,理清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目前,我们思维观念不新集中表现在“四个习惯”上,即执行上级指示时,习惯于领导交办什么就做什么,缺乏主观能动性;落实工作时,习惯于一线平推,缺乏攻坚破难的毅力;指导工作时,习惯于在具体事务上陷得太深,缺乏理性思考、宏观把握;评估工作时,习惯于就事论事,看单项成绩,缺乏对综合效益的提炼总结。为此,一是要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新形势赋予了我们民政很多新职能,新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前瞻未来,主动思考、超前谋划。比如,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就应积极思考应急预案该如何修订完善,救灾基础设施建设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如何整合资源、发挥社会整体功效;再比如,随着城乡低保制度的逐步完善,低保边缘群体的困难该怎么解决,等等。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主动研究,潜心探索。二是要变单纯务实为务实与务虚相结合。作为省厅一级的机关,更多的责任在于确定方向、明确目标,制定政策、把关定向,检查指导、发现纠正问题,而不是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花力气。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也会实干,但应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思考问题上。三是要变平均用力为集中财智攻坚破难。从目前情况看,要着力解决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三种问题。第一是多年积累的根本问题,这也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主阵地。比如,基层无人、无设施、无钱办事问题,政策不配套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解放思想就是舍本逐末,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些问题既需要用先进的思想观念引领创新实践,还需要用阶段性成果来强化认识鼓舞信心,既不能避重就轻搞应景做秀,也不能急功近利搞催生速成。第二种是影响发展的瓶颈问题,这是解放思想的大舞台。比如,农村低保对象危房的改造、低保边缘群体的救助、城市三无对象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克服平均主义、按部就班的机械认识,树立“发展需要突出重点,重点突破引领发展”的思想。第三种是常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是解放思想的最经常性的现实课题。比如,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核算、低保动态管理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全局问题,但也必须重视。

二、解放思想必须在改进工作方式上有作为,拓宽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民政工作具有无序性、多元性、社会化的特点,民政工作中最不可取的方法是:“婆婆”管得太多,“媳妇”放不开手脚。为此,一是要树立统筹兼顾的思想,确立全面发展的理念。民政部门是政府应对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的应急部门,这就要求我们随时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及时调整思维,改进工作方式,扎实完成好急难险重任务。同时,我们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有明确的业务和职责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按照“围绕中心工作、遵循全局要求、依据客观实际、突出自身特点、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则,牢固确立“一盘棋”的思想,防止和克服“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的倾向,做到既抓中心又带全盘,不能顾此失彼,单项冒尖,确保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整体提高。二是要树立统筹协调的思想,确立联系互动的理念。各项民政业务虽然具有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特征,但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因此,对内协调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做到时时处处谋大局、想整体,摆正本职工作在大局中的位置,不断强化统一号令、协调一致,共谋发展的主动性和责任感;顾全大局,自觉做到当“主角”不忘协调共事,作“配角”积极尽职尽责,甘作民政事业发展链条上的“螺丝钉”。对外协调,要以开放的、合作的、包容的理念,积极主动的姿态,密切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取得支持理解配合。三是要克服大包大揽的思想,防止越俎代庖的倾向。当前,在抓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竿子插到底”的现象,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事无巨细,导致基层出现“你不放心、我不用心,你不放手、我不动手”的倾向,弱化了基层的功能,影响了基层积极性的发挥。纠正这种现象,需要强化按级负责和区分层次抓落实的观念,大力倡导“统揽不包揽、帮带不替代、到位不越位”的工作方法,站在自己应该站的位置上,有区别、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从不同角度指导基层。

三、解放思想必须在完善体制机制上求突破,搭建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平台。政策制度既是解放思想的对象,也是解放思想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按照思想认识的客观规律,确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基本规范,又要把那些滞后于时展的制度一一清理出来并结合实际逐步完善。只有这样,思想观念才能摆脱羁绊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当前,要抓好三项制度的建设。一是建立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强卫书记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要以实干论英雄,做到谁不干事谁让位、谁干不成事谁下台。要把省委的指示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包括工作绩效、工作精神、工作能力、工作效益、群众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考核体系,形成靠实绩进步,靠素质立身的良好环境。二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奖惩激励机制缺失,带来的严重影响,突出表面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挫伤了埋头苦干者的工作积极性;另一个就是求稳怕冒,争中游。因而,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三是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再好的制度、再好的决策,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贯彻落实和严格执行,那也只能是废纸一张,废话一片。因此,必须把加强督促检查狠抓落实作为一种水平来提高、作为一种品格来塑造、作为一种政绩来看待。

四、解放思想必须在培育敢闯敢试的勇气和胆识上见成效,凝聚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勇气与才智。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股闯劲,有一种‘冒险’精神,没有一股气啊劲啊,就闯不出一条新路、干不出一番新事业。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要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倡导敢闯敢试的精神,坚决摈弃四平八稳的思想,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意识和旺盛的斗志,做到在其位,思其责,谋其政。提倡具有“闯”的精神,并不是盲目乱闯,而是要仰仗科学思维,跳出本本的束缚、打破框框桎梏、杀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要做到闯,就必须具有敢闯敢试的胆量和广博科学的见识。形成闯的氛围,作为一级组织一定要鼓励、爱护、重用为发展民政事业敢闯敢干、敢于承担责任的干部,对他们在工作中的一些不足和失误一定要给予足够的体谅和帮助;同时也要对怕担责任、不想干事、不愿干事、不敢干事、干不成事、耽误事的人给予严厉的惩处;一定要尽心尽力营造有利于解放思想、鼓励敢干事、干成事的环境;一定要尽职尽责为想干事的创造条件,为能干事的提供舞台,为干成事的争取地位。

查看全文

农村民生问题报道分析论文

一、观念有更新报道有创新

首先,是端正对民生问题的态度。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媒体多元化的冲击,一些媒体为适应市场需求,在确立办报导向时,认为报纸的市场在于城市与经济商业部门,农村中看报纸的人比较少,广告来源也很少,所以,对农村民生工程问题报道流于形式。因此,农村中民生问题的热点、难点等都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

其次,是克服在农村民生报道上的误区。有的媒体只是停留于一般的图解各级党委有关民生问题的方针、政策,写一些地方为农民修路、建房的经验,就算达到预期目标了。报道中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会议的决议、指示多,农民的意见、声音少;走过场与流通于形式的东西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少;单纯的经验多,反映特点的指导少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对农村民生工程问题报道的观念、态度没有确定好。第一线记者泡在农村采访的也很少,即使跑在农村的也较少找准民生问题报道的主体到底在哪里。

如何及时、准确、深刻地报道党和政府关于建设民生工程问题的重大方针、政策,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尽的重要责任。只有真正把目光投向最广阔的农村、最广大的农民。了解他们的困难、情绪、热点、经验和呼声,结合实际解读好、宣传好党对建设民生工程的政策,才能当好广大农民的代言人和民生建设工程发展变化的记录人。

海南日报在报道民生工程中,十分注意更新观念,创新报道。不仅设立了相关的民生版面,又相对集中一段时间有针对性报道全省农村民生建设工程问题,这些“战役性”的报道,主题各异,突破口也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握住了当时的“脉搏”,即克服了过去民生报道表面化、简单化现象,把民生工程进一步融化到如何帮助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如何闯市场,如何实现增收等,反响很大。跑农村一线的记者,观念更新,还就农村民生中涉及到农村中有关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分配不公问题、土地问题、村务公开问题、社区建设问题、发展后劲问题等纳入民生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取得比较显著的社会效果。

二、既要“热脸面”又要“冷屁股”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民生问题关注程度研究论文

【摘要】今年的两会,民生问题越来越得到全国城乡居民的广泛关注,老百姓对党的政策更加关心,得到实惠的中国老百姓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拥护。我们结合这次两会的报道,开展了百姓民生问题关注程度的调查。

【关键词】两会民生调查

为了解我地区城乡居民对全国十一大二次全会有关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我们走访了**、**、**、**、**等乡镇城区有关街道的40户农户和20户城市居民。调查结果表明:今年的两会精神深入人心,群众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改善民生方面的问题关注度达到100.00%。

一、基本情况

被访问的农户,从性别上看,男性占71.67%,女性占28.33%;从年龄上看,18-29岁的占6.67%,30-40岁的占28.33%,41-50岁的占35.00%,51-60岁的占20.00%,61岁及以上的占10.00%;从文化程度上看,小学及以下占26.67%,初中占50.00%,高中占20.00%,大专及以上占3.33%;从职业看,农业占85.00%,非农业占15.00%;从家庭月总收入看,1000元以下的占45.00%,1000-2000元的占41.67%,2000元以上的占13.33%。因此,被调查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

查看全文

媒体在解决民生问题论文

[论文关键词]知情权;话语权;公共参与式新闻;民生新闻

[论文内容提要]民生同公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息息相关,媒体可尝试以“公共参与式新闻”实现民生新闻的实质性突破,在解决民生问题中发挥告知与预警、质疑与监督、代言与反馈、参与与整合等方面的作用,创新公众参与方式、搭建社会善治平台。

高度关注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中发挥媒体作用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传媒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转型的方向及转型的质量都曾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亟需充分发挥媒体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积极作用,以创新公众参与方式、搭建社会善治平台,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和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一、民生与公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

民生事关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其要件在于民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来说,即“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曾经有力地证明:饥荒不可能在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度出现,因为饥荒并非食物总体上的缺乏所致,更主要的是由于贫穷地区的特困人群缺乏获得食物的途径,而言论自由可以将这些问题曝光。问题一旦曝光,舆论和公众的压力将迫使问题得到解决。我国“非典”前期SARS迅速蔓延并导致公众恐慌,同媒体失语、公众知情权遭到破坏密切相关。

(一)民生与知情权

查看全文

领导在政协民生问题提案会讲话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主要有几个鲜明特点:一是选题好。大家围绕教育、食品安全、公共交通、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民族宗教等几个方面发言,都是市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很有实现意义;二是情况了解得清楚,讲得透彻;三是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委员们带着浓厚的感情关注民生,不辞辛劳,深入调研,积极开动脑筋,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多心血。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希望有关部门和单位会后要向主要负责同志汇报,认真研究、及时办理落实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把议政会的成果落到实处。下面,我就人民政协如何进一步关注民生,发挥履职为民作用,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所谓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群众的生计与生活问题,也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就业、衣食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它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向来就是关系国家民族和谐稳定、经济社会繁荣昌盛的头等大事。

要充分认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民生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马克思写《资本论》,立论的基础就是人首先是要吃饭的。人们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行的基本问题,才能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不仅要吃饭,还要吃好饭、穿好衣、住好房、开好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弊病: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少数私人占有,以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等等。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为什么现代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呢?因为资本主义吸收了、采纳了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如增强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实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等等,使国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就在于始终抓住了土地这个亿万农民最关切的民生问题。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是从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产到户开始的。当然,现在的民生问题就不只是个农民问题、土地问题了。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关注民生,不但把改善民生明确写进十七大报告中,而且写进了新《党章》,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突出了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民生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民生问题不仅是关乎人民群众福祉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民生问题不解决,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发展就不可能科学。民生问题已经成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交汇点和落脚点。

查看全文

民生问题心得体会

为响应上级号召,近一段时间,我部按照要求积极组织“学、树、求”大讨论活动,本人积极的参加了学习讨论活动。本人通过学习讨论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产生了一点想法,认为当前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要着重抓好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经济,二是解决民生。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个观点为大家普遍接受,并付诸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然而,在发展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上可谓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方法各异。但是,笔者认为,无论采取怎样的方法推动经济发展,仍然要结合实际,按照一定的理论模式,进行具体的工作实践。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是一个理论层面的话语。我们可以将这一理论层面的东西,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可以这么说,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省、市、县或者是乡镇,都可以这三种方式作为基本的助推经济发展的方式,都可以围绕这三个方面制定一系列的发展措施,把理论具体化。实际上,现在无论是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增加政府的公共消费,还是进行适当的房地产开发、经营城市,增加居民消费;无论是进行招商引资,引导民间资本的投入力度,还是增加公务员等群体的收入,增加消费;无论是一个国家产品出口,还是一个更小区域的产品外销,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遵循了这一拉动经济发展理论。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地域的大小,都可以用投资、消费和出口(产品销出本地)作为开展经济工作的理论指导,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方法。

下面谈谈解决民生的问题。实际上民生问题即是个经济问题,又是个政治问题,因为其关系到民心的向背。关于民生的具体定义,我未作深入的研究,但是用“关系到群众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来解释,可能不会错。如果这种解释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要解决民生问题,除了解决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等问题外,还要解决我们认为是小事,而对于个体的家庭来说是天大的事、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问题和干部工作方法问题。为什么要提出这几个问题呢?因为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对于家庭这一个体来说往往会因经济上难以承受或是外在因素的影响,放弃法律方面的诉求,近而造成对他人的不满甚至是对社会的不满。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会发现,因代表政府或某个组织的执法、执纪的工作人员的方法不当,行为粗暴,有恃无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紧张,客观上影响了民心的向背和社会和谐。

综上,我们可以说,必须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关键点,切莫轻视民生,两者并重,那么和谐社会定会指日可待。

查看全文

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着力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四川省委、省政府对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用真心、动真情、下真功,努力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坚持科学发展夯实民生基础

改善民生,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来实现。只有不断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为改善民生提供物质基础。近年来,四川省经济社会成就巨大,经济总量增长了1.4倍,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四川作为欠发达省份的基本省情还没有根本改变,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率等仍然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的相对滞后制约着人民生活的改善,目前全省仍有167万绝对贫困人口,每年就业岗位缺口90多万个,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亟待加强。因此,着力改善民生,必须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谋划民生大计,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针对四川实际,通过调查研究,确立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工作主题。同时,着眼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夯实民生物质基础,提出了“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目标任务。这“四个跨越”,统筹一、二、三产业,抓住了四川发展的关键,是强省之策、富民之举。当前,全省上下正在认真贯彻落实这些决策部署,科学求实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发展、心齐劲足促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实施惠民行动解决民生难题

实施“十大惠民行动”。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重点实施就业促进、最低生活保障等“十大惠民行动”。“十一五”期间,规划投入财政资金超过千亿元,努力办好群众急需、群众受益的实事。“十大惠民行动”,件件关系民生、事事体现民意,关键在抓好落实。为此,四川省委、省政府要求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层层分解落实责任,使惠民之举进村入户,落实到社区、落实到村组、落实到人头,让惠民行动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载体,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