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论坛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23:53: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生论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生论坛闭幕会上政协主席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首届普“民生论坛”,经过各位专家学者和参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就要圆满结束了。本次论坛主题突出、观点鲜明,气氛热烈、成果丰富。省政协秘书长车志敏同志,省政府研究室研究员、区域发展处处长杨烨同志给我们作了高水平、重要的精彩演讲,中共普委副书记钱德伟同志作了重要致辞,市政府副市长杨林同志通报了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措施及成效。专家的精彩演讲及我市有关单位领导、部分企业家紧紧围绕本次论坛主题所作的很好演讲,让我们对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和成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展示和交流了我市发展绿色经济好的做法和经验,共同探讨了普洱如何走向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产业的举措,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和思考。使我们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各方面人士、各级领导、企业家对绿色经济在未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了共识,对更好的研究和促进我市绿色经济发展,更好地保发展、保民生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之,这次论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此,我代表市政协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市政协举办以“绿色经济与普洱发展”为主题的首届“民生论坛”,紧紧抓住了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就是要积极适应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需求,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适应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举办这次论坛,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大团结、大联合的优势和建诤言、献良策、促发展的优良传统。我们将认真总结本次论坛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创新工作,搭建平台,为全市有识之士提供一个广泛交流、开拓思维、研讨问题、集中智慧、建言献策、畅所欲言的场所,为党委、政府制定完善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提出富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参考意见建议。同时,希望通过这次论坛促进各行各业牢固树立低碳、环保、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经济是二十一世纪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形式,已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绿色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探索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不仅是经济增长的要求,也是参与下一轮全球竟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发展绿色经济,对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普洱具有重大意义,是我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这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仅要保护好、更要发展建设好我市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在发展中按照“环保”、“低碳”、“循环经济”、“健康安全”的发展理念和经济模式切实做好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各方面的工作。我们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每个人都必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与使命,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绿色发展理念共建我们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家园!
(一)要牢固树立环保、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经济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标,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通过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使用能源与资源、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经济,要减少常规污染物排放、保护水资源、改善城市质量、做好城市的交通和垃圾处理,解决好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工作,与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脉相承的。这不仅是政府、专家、企业的事,积极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绿色、环保、低碳、生态,不仅意味着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改变那些习以为常的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各行各业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绿色低碳生活,牢固树立环保、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生产、清洁生产,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和省委省政府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
(二)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行动,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改善全球环境与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绿色经济的生产方式、技术和产业发展在发达国家已取得相当成就,绿色、低碳将成为全球经济和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我们的很多做法与发展绿色经济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和不适应。在新一轮绿色经济大发展中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关系到我们在国内、国际上的科技竞争和市场竞争,关系到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生态的经济产业,是长期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要立足我市发展目标和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加快制定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引导,从建立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积极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全局高度,抓住世界绿色生产、低碳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引导和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现有经济系统的绿色生产改造提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有机食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服务业、植树造林等对环境影响小或有利于改善环境的新型绿色产业,推进传统资源型产业向精细化深加工方向发展,推动包括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合理消费等各领域的发展,创造以生态环保、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效能、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模式转型。
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隆重举行“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我谨代表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对本届论坛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
*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文化积淀深厚的名城,青山碧水的绿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新城。这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生活优越,是最适合人居的城市。有人用这两句话形容*:“*——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是一座来了数次仍想来的城市。”这固然有天然的区域优势,也是四川省和*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坚持抓森林建设的结果。
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从20*年起先后在贵阳、*和*举办了三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论坛的举办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专门为论坛题词:“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指明了城市森林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嘉璐副委员长担任了论坛的名誉主任,每届论坛都发来贺信,本届论坛还亲自出席。创建森林城市活动,已在全国城市起到了推动作用,各地市长也积极参加论坛活动,而且国际上对这个论坛也很关注,已经成为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新的重要活动。第一届贵阳论坛有38个市长参加,第二届*论坛有87个市长参加,第三届*论坛有107个市长参加,本届*论坛已经有124个市长参加,广州等城市希望尽快成为森林城市。这可以看出,论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回顾总结前三届论坛,我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前三届论坛为城市森林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首届论坛的主题是“城市·森林·生态”,明确了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首届论坛之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各地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城市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纷纷成立相应机构,制订和修改城市发展规划,加大城市林业建设的投入,大力推进城市现代林业建设。第二届论坛的主题是“加快城市森林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了城市森林建设在构建和谐城市、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出台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明确了城市森林建设标准和发展方向,使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得到了规范和指导。第三届论坛的主题是“绿色·城市·文化”,提出了城市森林成为城市文化品位与文明素养的标志,了《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申办办法》,论坛全体代表还形成了《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宣言》,倡导“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要赋予城市森林以首要地位;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要赋予城市森林以重要地位;在构建和谐城市中,要赋予城市森林以基础地位”,呼吁“建设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风貌和富有个性特色的森林城市”、“把城市森林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等先进理念,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气象学术交流回顾与展望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同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两岸气候类似,天气相近,互为上下游,经常受到同一个天气系统共同影响,诸如暴雨、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过程。这些气候特点决定了闽台气象的密切关系,所以提高两岸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联合防御各种气象灾害,保障两岸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是两岸气象科技交流合作的主要目标。
一、闽台“气象缘”回顾
(一)解放前:亲如一家,互动频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时任福建省气象局局长的石延汉被派往台湾,负责从日本人手中接管台湾气象局的气象设施并担任台湾气象局局长,同时仍兼任福建省气象局局长一职,陈遵民为福建省气象局局长。石延汉从福建调10~20人赴台任职,因此接收台湾气象局初期的主要气象骨干都是原福建省气象局的人。当时台湾气象局的一些工作作风多沿袭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气象局的做法,除了基本任务为气象资料的审核、整理、出版保存之外,还仿照福建省气象局与中央研究院地理研究所合作设立海洋考察团,在福建东山附近海面进行了调查考察,返回福州后进行闽江口海港调查,同时也在台湾进行了玉山高山考察和拟议中的澎湖列岛的海洋调查。身在台湾的石延汉,每天均由政务电台或无线电话管理福建气象局的有关事务,且寄赠各种图表等图书至福建。当时,两岸部门之间频繁联系,两岸的气象人之间,由于亲戚、同仁友谊或工作需要的关系,也相互寄赠书刊,两岸气象工作交流不断。(二)1949—1972年:全面冰冻,没有来往全国解放以后,两岸关系如三九寒天般冰封起来。解放初期,福建曾利用之前台湾赠送的书籍等材料来收集整理台湾岛及台湾海峡资料做出天气气候分析,还摘录天气图记录,为解放台湾提供了重要的天气数据参考。(三)1972—1993年:重修旧好,建立交流联系纽带海峡两岸气象交流的僵局直到1972年8月14日,总理在当年9号强台风的天气预报稿上批示:“要将这一预报告台湾同胞,以预防台风袭击。”尔后,又亲自审定了福建省气象台对台湾广播的第一次台风警报稿,并在稿子的最后加上一句“祝同胞们晚安”。从此,便拉开了福建省向台湾同胞台风、大风警报的序幕,承担这项预报工作的就是福建省气象台。1973年10月1日起,福建省气象台每天通过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和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台湾海峡地区天气预报,这是福建省气象台首次面向台湾同胞天气预报。台湾海峡天气预报的,不仅成为两岸渔民安排生产的依据,紧闭的大门也在福建省气象部门的努力下,终于开启了。1983年,福建省气象局向台湾气象界发出倡议信,共同为促进“通气”和进行气象科技交流,共谋海峡两岸经济繁荣做出贡献,这是闽台气象界之间的首次书信交流。此后,两岸气象人开始了书信、电话以及学术书刊的交流,双方建立起了交流联系的纽带。1993年1月,台湾气象学会理事长陈泰然应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章基嘉的邀请访问大陆,这是台湾气象界第一位应邀正式来访的学会负责人。
二、两岸气象科技双向交流情况及成效
(一)未三通,先通气1994年3月,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陶诗言率团赴台北参加“海峡两岸天气与气候学术研讨会”,这是大陆气象界学者第一次踏上台湾岛并参加两岸共同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自此拉开了两岸气象科技双向交流的序幕,闽台开始了专家学者的双向互访,实现了两岸气象专家在自己的国土,用共同的语言,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的夙愿。福建气象学者作为两岸合作交流的先行者,气象交流合作起步早、成效高,具有互补性强、领域较广、影响面大的特点。改革开放后,闽台气象交流合作工作,被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誉为“未三通,先通气”。进入20世纪以来,福建省与台湾的学术交流机会逐渐增多,两岸气象界围绕共同关心的气象防灾减灾问题,从理论研究和应用服务等层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促进两岸气象科技水平的提高。根据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福建开展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综合观测、预警预报和服务等系统建设,提升海洋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及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对加强闽台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2009年6月,2009年海峡两岸自然灾害防治交流合作研讨会在福州市召开,这次会议在全国首次搭建起两岸自然灾害防治交流合作平台,建立起海峡两岸气象灾害防治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会议的重要议程是签订《福建省气象台与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开展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技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协议》《海峡两岸2009年汛期气象加密观测试验合作协议》,两岸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两岸专家学者研讨如何防治自然灾害之时,那年第3号台风“莲花”已经生成,并逐渐向东南沿海靠近,两岸专家、学者聚集福建省气象台,终于可以面对面讨论正在南海游荡的热带风暴“莲花”,为闽台气象人合作预报台风天气、提升两岸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造福于两岸人民起到进一步的推进作用。(二)深化气象交流,惠泽两岸民生2012年,两岸业界以推动合作、惠泽民生为目的,首次在“海峡论坛”中筹办气象科技交流分论坛,2014年升级为二级分论坛“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并成长为迄今为止两岸民间气象防灾界最重要的交流嘉年华。至今,气象论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成为两岸民间气象交流最著名的平台,也是海峡论坛富有特色的品牌。刚开始时,台湾一些气象专家学者对民生气象论坛了解不多。随着一届届气象论坛的成功举办,现在台湾经常有知名气象专家主动了解有关气象论坛的情况,并表示很想参加论坛。随着气象交流在广度和深度的打开,尤其是大陆幅员辽阔,气候多样,气象事业发展快速,吸引了越来越多台湾气象同仁的关注。这六年里,两岸气象专家学者们参加气象论坛交流的文章一年比一年多,质量也一年比一年好。在2017年海峡论坛举办过程中,以“创新形式、增强实效、扩大影响”为目标,在形式上注重加强体验式交流和互动性探讨。在内容上,注重时效性,分享两岸各自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播先进的气象理念,共同探讨更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措施。借助气象论坛及相关科技交流,厦门双偏振雷达等福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引起台湾专家的惊叹,也激发两岸气象交流的兴趣,促进了两岸气象科技交流的常态化,互动互惠成为气象论坛的又一特色。六年来,“深化气象交流,惠泽两岸民生”逐渐成为气象论坛鲜明的主题,得到两岸气象界的共识。在气象论坛平台上,两岸气象相关专家和学者分享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好做法和经验,探寻更好的为保障两岸同胞的福祉及生命财产安全的气象服务模式,推动两岸气象交往从交流走向交融,从学术走到应用,从共享走向共创。(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科技交流合作平台随着两岸气象科技交流的不断深化,先后在福建建立了海峡气象研究所和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在闽台气象科技交流合作中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成为两岸气象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气象科研投入、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都实现了新的突破。近年来,两岸人员往来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为广泛,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聘台湾大学终身特聘教授、原副校长陈泰然为技术顾问,台湾大学教授周仲岛为特聘专家。(四)闽台气象交流合作创下诸多“首个”多年来,闽台气象交流合作创下了业界诸多“首个”:首个面向台湾同胞海峡天气预报、首个开展省级两岸联合气象观测试验、首个开展海峡两岸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交换、首个建立闽台科技界研究互访机制、首个建立海峡两岸自然灾害防治交流合作机制等。
三、海峡两岸气象交流的展望
交通局救捞论坛会议讲话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南海之滨、万泉河畔隆重举行第四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在此,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和李盛霖部长,向远道而来的各国、各地区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关心交通救捞工作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国际救捞论坛由交通部救助打捞局主办,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论坛以交流经验、互通信息、加强了解、促进合作、共同发展为宗旨,在救助、打捞、潜水、造船和海洋工程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跨国家、跨行业、跨部门的国际盛会。举办中国国际救捞论坛,对于提高国际救捞行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各国应对水上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救捞自1951年创立至今,先后成功救助水上遇险人员42000余名,救助遇险船舶3100余艘,成功打捞沉船1600余艘,在保障水上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清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政府履行相关国际公约以及双边海运、搜救协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进一步提高救助打捞能力,20*年这支队伍成功实施了体制改革。改革后的中国救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建立了“关口前移,站点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的动态待命救助值班制度,初步形成了海上立体救助体系,并正在以“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技术精湛”为目标,着力加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化建设,为成为世界一流的专业救助打捞队伍而不懈努力。
跨入21世纪,各国政府和人民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国政府则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己任,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新的形势为包括中国救捞在内的世界救捞同行创造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救捞行业必须树立新思维、培育新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救捞行业全方位创新,以更好地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
中国国际救捞论坛,是推动科技创新、交流创新成果的一个重要载体。大家既可以在论坛上自己的创新成果,又可以将其他国家和单位的先进技术带回去,结合自身实际,实现利用和再创新。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过成功的范例:中国救捞通过与中国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的合作,成功地走出一条“边学习、边建设、边救助”的独特的救助飞行队建设之路;通过与英国皇家救生艇协会的合作,成功引进英国救助艇投入中国沿海救助之中。这次论坛后美国海岸警卫队还将对中国救捞进行考察并考虑双方的进一步合作。近年来,中国救捞还积极参与国际救捞联合会、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事务,宋家慧局长在今年6月份的国际海上人命救助大会上当选为唯一来自亚洲的董事。这些范例说明,中国救捞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发展的中国救捞也将在世界救捞行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由此可见,交流与合作,必将使包括中国救捞在内的所有救捞同行受益匪浅。希望大家以这次论坛为契机,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深入挖掘“应急与创新——人命救助、财产救助、环境救助”这一主题的深刻内涵,继往开来,增进友谊,相互借鉴,互通有无,促进科技进步成果在救捞实践中的应用,减少水上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命、财产和环境损失,为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政协个人工作总结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的喜庆之年,也是我区政协工作的全面提升年。开年以来,区政协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建设都市经济核心区”目标,坚持“与党委同心,与政府同向,与群众同心,与委员同力”的工作方针,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现将区政协前五个月主要工作向常委会作简要报告。
一、精心筹备,政协全会取得成功
办好一年一度政协全会,是政协工作的头等大事。今年的二届三次全会,政协领导高度重视,要求严,标准高,春节后上班的第二天起,主席彭彰松亲自部署,副主席陈清学主抓,政协机关全体人员分工协作、行动一致、加班加点、充分准备,取得了好于往年的大会效果。一是材料质量高。关于《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政协办、提案委两名负责人构思早、动笔快,春节前就开始精心撰稿,几易其稿,经主席会议、常委会议研究通过,立意较高、务实求新、催人奋进,得到了委员们的高度肯定。对其它29个会议材料,秘书组对照程序认真组稿,反复斟酌,数遍核稿,确保了所有材料程序无误、内容无误、结果无误。二是会务组织细。对会务的宣传、食宿安排、资料发放、选举工作,会务组和组织组提前谋划,精心安排,无一错漏,选举圆满成功。特别是将委员开、闭幕式座位安排张贴于委员的资料袋上,提前告知的细致举措,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各组召集人和新老工作人员尽心尽力、敢于负责、全心服务,为大会的成功举行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会议气氛浓。由于组织到位,本次大会委员到会率高、参政议政热情高涨,开、闭幕式缺席、请假仅22人次,委员到会率达93%,会场隆重热烈、秩序良好。与往届相比,今年大会分组讨论气氛更浓、效果更好,其中医药卫生组、工商联组、教文体组、农业组小组讨论委员全部到齐,其它各组平均到会率接近80%,特邀的区委、区政府领导也都按时到达小组参与讨论。委员们围绕大会报告和全区经济发展、民生民情、社会稳定等热点问题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并就如何规范珠物流行业管理等问题形成了好的意见和建议。四是会议成效大。本次会议,协商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计划、财政、法院、检察院等工作报告,补选了区政协二届委员会秘书长和常委1名,表彰了2008年度优秀政协委员、优秀提案和提案办理先进单位,一致通过了提案审查报告和各项决议,圆满完成大会预定各项议程,是非换届全会中议程最多、时间最紧、成效较明显的一次。
二、务实工作,建言献策实现突破
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是政协的主要职责和最大作为。今年,由于发动较早、部署具体,我区提案与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实现突破,委员“关注民生、替民代言”的意识和水平大大提升。
提案工作有提升。一方面,提案的数量和质量创最好水平。全会期间,委员们通过听取报告、协商议政,加强了对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提交提案的积极性与务实精神明显增强,共提交提案135件,立案132件,比去年增长43%,多数提案有理有据、格式规范,其数量与质量创历年来最好水平。其中,涉及“灯亮、路通、车畅”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城市管理及其它民生问题的提案占总数的70%,反映了委员们“为民代言、替民解忧”的政治责任感与民本情怀。全会后,提案法制委对提案进行了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并分送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领导。另一方面,政府对提案办理重视程度有提高。4月17日,在区政府全会上,区政府领导对委员提案进行了高规格的交办。会上,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刘达祥代表区政府就今年的提案办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承诺对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实行“区政府主管领导、区政府办牵头、承办单位具体抓”的三级负责制,确保提案办结率和与代表、委员“见面率”两个100%。5月18日至5月21日,区政府组织专人,对17个单位的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进行了走访和督查,政协副主席陈清学和法制提案委主任程端秋全程参加。通过督查,政府与政协对重点单位提案办理情况有了一个全面了解,加强了政协与各承办单位的沟通,促进了提案办理进度和办理质量的提高。
科学发展学习创新交流
**省委紧扣中央要求,立足**边疆、民族、山区和欠发达的省情,特色鲜明地提出“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学习实践活动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以“科学发展论坛”为载体,深化省情认识,找准突出问题,共谋科学发展,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
由**省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主办的“科学发展论坛”10月7日在昆明举行。领导小组专门邀请了来自**省发改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信访局等8家与**科学发展关系密切的职能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和政策研究专家,围绕如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如何解决**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分别从各自的领域发表专题演讲,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谈到如何选择科学发展道路的问题,演讲者结合前期调研和思考,从困扰科学发展的难题出发,从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出发,密切围绕“民生”展开阐述。省经委主任刘绍忠认为,**的发展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省发改委主任米东生结合**城乡收入比例差距拉大的现实,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生态建设等十个方面的统筹,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科学发展论坛吸引了许多党员干部到场聆听。听众现场提问,求计问策,与演讲者形成共谋科学发展的良性互动。针对听众提出有关“阳宗海砷污染”的问题,**省环保局局长王建华当即表示,环保部门“正积极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制定了综合治理措施,力争三年内将阳宗海水质恢复到未污染前的状况。”
7个小时,8场演讲,搭建起一个富有实践和指导意义的思想解放平台、时政交流平台。**省委组织部调研员张文旺参加完论坛后说,“这次论坛是一堂生动的省情课程,是一幅清晰的**发展路径图。听了之后更感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显得十分紧迫,又十分具体。”
**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点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目前,省委已全面启动大规模山区综合开发,力争到20**年实现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等目标。同时,继续实施好边疆解“五难”(各族群众读书难、看病难、看电视听广播难、看戏难、学科技难)、“边疆党建长廊”和“千里边疆文化长廊”等工程,确保“富民、兴边、强国、睦邻”。
抓住机遇,做强做大老龄产业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志:
历时两天的中国.罗江银发产业论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次论坛会上,来自生态、养生、保健、文化、旅游、医药、教育、城建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对老龄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发展领域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讨论,特别对罗江开发老龄产业的可行性,以及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为罗江县政府今后规划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找到了又好又快发展老龄产业的路径。由四川老龄办、四川中华文化学会与县级政府联合主办老龄产业论坛会,这在四川是第一次,这次论坛会为四川系统地研究老龄产业迈出了第一步,为推动全省老龄产业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它将写入四川老龄工作史,各位同志也将成为历史人物写入四川老龄志。这次论坛我们将通过《四川老龄工作简报》,将专家们的建言反映给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以及全国老龄办。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们的发言,我们将整理成册,印发给大家学习、研读。论坛会预定的各项议程已圆满完成,我代表主办单位向承办这次论坛会的罗江县各部门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7年3月,“成渝经济区”正式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成都经济区又是中国“增长第四极”成渝经济区的两“核”之一。四川经济总量的44%由成德绵创造,成德绵更是“核”中之“核”。地处成德绵经济带上的罗江县,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机遇。2010年城际列车贯通后,罗江与成都的距离就只有半个小时,罗江在大都市的笼罩下,背靠成都经济区这个强大的整体,怎样做好生态经济立县、旅游文化兴县、绿色产业富民这篇大文章,确实很有研究。在这个大背景下,罗江县委、县政府选择了发展老龄产业这个方向,一是为人口高度密集的成都、德阳、绵阳分流人口,减轻特大城市、大城市老龄人口带来的负面压力,二是面向全省、全国、全球老年市场发展老龄产业,并以此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我认为这个定位是有远见的。
老龄产业包括哪些内容?老龄产业政策优惠包括哪几个方面?老龄产业市场需求有多大?如何引导老年人消费?罗江发展老龄产业的优势在哪里?罗江县政府在老龄产业发展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两天各位专家、学者、领导都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为罗江,也为四川发展老龄产业建言献策,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人口老龄化这么快,这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大关系,计划生育政策是好的,30年间,中国少出生了4亿多人口,宏观上为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历史机遇,但微观上却造成了许多家庭的养老困难。国家虽然制定了许多针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奖励扶助政策,但还远远不够。发展老龄产业,利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资源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这是政府的必然选择。老年人对国家的贡献是很大的,政府有责任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1978年中国GDP只有3600多亿元人民币,改善生活只是一种奢望。2006年中国GDP达到20万亿人民币,在世界上排名第四。国家财政收入每年以20%的速度增加,国家的经济基础已日益丰厚,再以经济落后和财力薄弱来忽视包括老龄事业在内的社会福利事业,理由是不充分的。社会财富是一代人、一代人积累起来的,今天的发达,有前辈人打下的基础,共建共享,共享共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老年人应当优先,因为老年人等不起。政府在发展老龄产业、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上负有非常重要的责任。一个政府不能谋取国民的福利,不能解除人民的后顾之忧?那这个政府的作用是什么呢?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要统筹兼顾,但在一些地方官员那里没有落实。罗江县委、县政府是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以长远发展为重,以老百姓安居乐业为重,把罗江和成渝经济区融为一体,面向全国,面向未来,举全县之力打造老龄产业,把富民惠民,改善民生放在首要,历史终将证明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是正确的!历史也终将证明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正确的!希望罗江为四川发展老龄产业树一面旗帜!希望罗江早日建成中国老龄产业发展基地!
在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在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在这天朗气清、心旷神怡的美好时节,我们齐聚××之滨,举行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首先,谨让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对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尊敬的吴敬琏先生、谢伯阳副主席、保育钧会长以及莅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省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厚重的湘楚文化,全省国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万,是我国的“××之乡”、“××之乡”、“××之乡”,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GDP总量居全国第××位,整体科技水平居全国第××位,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贡献率居中部六省第××位。
××省连南接北,承东启西,既是内陆通向沿海的枢纽,又是“泛珠三角区”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发展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基础较好、劳动力素质较高,过去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是商家必争之地。近年来,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抢抓天时,巧占地利,兼得人和,实现了总量的不断扩张和质量的渐进提升。“十五”期末,全省共有私营企业××户,注册资本××亿元,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民营经济已经撑起了我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河山”,民营企业成为了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在新的形势下,民营企业要引领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首选战略,是应对未来局势的重大举措,是打破制约发展瓶颈的根本途径。今天举办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旨在为民营企业构建交流平台,共谋发展良策,推动互惠合作。我们湖南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敞开胸怀,规范市场,整合资源,优化环境,促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欢迎全国广大民营企业家看好湖南、投资湖南、兴业湖南,实现互惠双赢。
规范活动工作意见
局属公司级单位:
根据中央和省、市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的通知》(榕委办[2011]44号)的文件要求,现提出粮食系统开展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的实施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重视厉行节约工作,努力精减各类会议和活动,压缩行政事业经费开支等,局成立粮食系统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时可局长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任成员。下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监察室承担日常工作。
二、政策要求
清理和规范工作要严格按照省、市精神,认真对照,严格审核,全面清理,不走过场。
第九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很高兴参加第九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并与在座的中外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代表见面。本次论坛以“中国2020: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为主旨,探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各项社会事业显著进步。目前,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面向未来,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还比较低。实现国家现代化,使全体人民过上富足生活,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今后十几年,中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年翻两番;工业化基本实现,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更好保障;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现代教育体系、卫生服务体系、住房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从根本上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我们已经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进一步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关键靠改革开放。要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推动科学发展,目的是全面改善人民生活。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
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中国的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需要我们用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新突破,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同时,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民生问题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