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23:42: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生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生建设

领导在民生建设推介会讲话

同志们:

一、"大、新"建设成效显著,全市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满意度幸福感、和谐度安全感都明显增强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力成就事业。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民生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倾注真情实感,投入"真金白银",一届接着一届干,求真务实抓落实,在人均财力不足全省平均水平四成的情况下,六成以上的财力花在民生上,有力推动了民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居民收入增加,群众富裕度明显增强。1996年,率先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实现了整体脱贫;200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小康;2004年,生产总值实现了总量过千亿、人均过万元的双突破;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破万元大关;2010年,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是2005年的2.4倍。目前,全市百万、千万富翁不再稀奇,"万元户"逐渐成为时代的记忆,贫穷落后的形象彻底颠覆,沂蒙大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局面。在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市民幸福感位列全国第二位。

二是,保障体系完善,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各类保险扩面提标。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七年年均增长14%以上,"取暖费"补贴标准由每人每年24元提高到1100元;各县区、开发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部纳入国家试点,提前一年半实现了全覆盖。社会救助水平提高。城乡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低保金9.5亿元,保障140.6万人;残疾人和福利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慈善资金达到3.2亿元,我市成功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就业形势持续稳定。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9.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7.8万人,"双零"家庭实现动态消零,城镇失业率连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累计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1708个,新建校舍200多万平方米,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高中教育普及率达90%;职业院校在校生达9万多人,总理对我市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大学获批挂牌,沂蒙人民实现了多年夙愿。医疗改革逐步深化。182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平均降幅超过40%;新农合参合人数和参合率始终保持全省首位;先看病、后交费新型就诊模式成功破题。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先后建成经济适用房507万平方米,新建农村住房45万户,改造农村危房5万户,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27平方米和32平方米,今年作为省唯一地级市代表,参加了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会议。社会保持和谐稳定。95%以上村居实现了无刑事案件、无生产安全事故和治安灾害事故、无群体性上访的"三无"目标,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到97.5%,2010年我市被评为"中国全面小康最具安全感城市"。在8月16日举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启动仪式上,莒南县大店镇的农民群众激动地说:"种地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养老不用愁,感谢共产党、遇到好社会"。

三是,公共服务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增强。民生支出连年实现新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民生投入累计达453亿元,年均增长32%;其中,2010年达13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8.4%,比"十五"末翻了近两番;预计今年民生支出16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0.4%,比全省高出9.4个百分点。城乡基础设施取得新突破。现代滨水生态城市特色日趋鲜明,城区蓄水面积48.5平方公里,沂河湿地成为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曾说:"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不是苏杭、好像苏杭";省委姜异康书记说"不仅是而且是全国革命老区的一张名片";姜大明省长讲"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县城、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加快对接,全市99%的行政村通了硬化路,414万群众吃上自来水,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通上有线电视,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沼气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交通、水利、电力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青兰高速、东平铁路、新客运总站、飞机场一期改造提升、刘家道口水利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沂沭河防洪能力由20年提高到50年一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亮点。重点河流提前一年达到省政府"稳定恢复鱼类生长"的要求,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规模为全国地级市平均水平的6倍,代表省迎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国家考核获得第一名。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82%的行政村实现"五化"达标,气上楼、水治污、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三上"工程加快实施,走出了一条"环境绿色生态、产业特色高效、乡村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建设之路。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刘伟同志认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经验,在新农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文化体育事业得到新发展。在全省率先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钢结构文化广场、全省最高的广播电视发射塔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电影《沂蒙六姐妹》、电视剧《沂蒙》、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等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沂蒙精神、红色文化闻名全国。首创并成功举办了全国红色运动会,成为世界上连续举办国际赛艇和滑水两大赛事的唯一城市,规划建设了全省最大的百里滨河健身长廊,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查看全文

乡镇民政民生建设总结

乡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2011年时间过去将近一半。半年来。依照乡第十五次党代会和乡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部署,认真制定了2011年工作思路,以“实施生态修复重建的民本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民生工程,联村入户帮扶的民风工程”三大工程为重点,认真抓好2011年目标任务和各项工作的落实。现将上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各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山核桃林地生态修复工作

一是割灌机使用率大幅提高。自去年市政府加大对割灌机购置补贴政策,我乡林农踊跃购置,截止目前,全乡林农共购置割灌机1700余台,林间除草基本杜绝使用化学除草剂,改用割灌机除草,有效地保护了林下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强了森林抗旱抗灾能力,提高了森林安全。

二是林业科技培训不断加强。上半年,我乡邀请安农大、市林业局及农广校的林学专家、林业技术人员在我乡举办林业科技培训班8期,其中现场培训指导3期,免费发放价值1.2万余元的生物农药,受到林农的一致好评。针对化肥使用率过高造成林地质量下降的情况,今年我乡联合部分肥料供应商,加大对乡有机肥的市场投放量,并在全乡开展有机肥使用培训班多期,指导林农科学施肥用肥,全乡有机肥使用率不断扩大。

三是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效果突出。在度建立村、两个生态修复示范点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我乡又在村水坑坞新建一个涉及三个村民组,120多户,面积达400亩的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各示范基地,通过市、乡林业部门指导,认真落实各项修复措施,示范效果明显,从而带动了周围农户生态意识的提高和生态修复面积的扩大,发挥了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的良好效应。

查看全文

加快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以及这些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党关于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二,这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

第三,这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查看全文

加快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部署。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反映了党和国家工作的开拓性和创造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但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领域表现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针对新课题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新要求,并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六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六个方面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着力点。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断,认真落实改善民生的实践要求,我们就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好。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一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又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协调。二是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又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是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既要统筹兼顾,加快推进,又要从实际出发,有重点、分步骤地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四是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关系。既要努力增加投入,使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又要不断深化改革,使增加的投入有效发挥作用。

查看全文

民生文化建设交流材料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明需求是社会主义文明建立的基本任务。必需坚持县政府主导,依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当性的要求,增强文明基本设备建立,完善公共文明服务收集,让群众普遍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明服务。从谋种意义上讲,改善民生不只指满足作人类的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前提,更首要的是指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文明需求。这种需求就是凡间所说的文明民生。民生文明建立必需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转变、新状况,找准着力点,探究新方法,着力推进体系体例机制变革创新,不时提高科学化程度,更好地为具体建立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调和社会服务。

1、要充分发扬县政府的指导效果。随着常识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乡村经济社会不时提高,农民的思想文明认识不时加强,农民在逐渐走上敷裕的还,精神文明需求也在不时扩展,越来越多的群众开端追求更高档次、更高条理的精神文明生活。但从总体上看,过来当地县政府对农民群众享用现代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方面的关注不够。首要显示在基层行政治理体系体例不顺,机制不活,文明步队比较单薄。当前,当地文明系统机构建立滞后,县城两馆建立基本单薄,乡村文明发展不服衡,文明专业人才不足,文明干部治理不足有用机制,制约了乡村文明的建立和发展。特殊是一些乡镇、村指导对乡村文明建立的主要性不足需要的认识,存在着重经济建立、轻文明建立的景象。这些都严厉影响农民群众开展文明活动的积极性。良多当地不乏优异的农民艺术家,但因为得不到乡镇村指导的注重,开展文明活动、组织文明集团等均遭到诸多限制。在改善乡村文明生活近况的工作中,县政府该当负责起乡村现代文明建立中的责任,积极协助农民开展丰厚多彩的乡村文明生活,为乡村文明建立供应坚实的保证。各级县政府尤其是乡县政府,要充分认识增强乡村文明建立关于新乡村建立的主要性,切实做好宣传、教育和指导工作,把增强乡村文明建立列入主要议事日程,真正在思想上注重、行动上落实、财力上支持。县政府指导必需极大地鼓舞农民参加精神文明活动的积极性,这也是坚持乡村社会不变、加强村民凝集力的前提和基本。

2、要切实加强基本保证才能。按国家规则,县乡要有两馆一站,县城要有藏书楼、文明馆,乡镇要有文明站,这属于公益文明事业,是国家的规则举措。但过因由于受经济前提的制约,乡村文明基本设备建立遍及匮乏,乡村文明阵地建立单薄的近况非常严厉,特殊是短少公共文明活动场合,招致农民的良多文明活动无法开展。从我县实践看,虽然普及了乡镇文明站,但其功用效果却没有获得较好发扬。农民对乡村文明活动广场的需求非常激烈,但全县只5%左右的村拥有村级文明广场,只要不到20%的村拥有图书室和文明室。多数村的文明活动都是以农民群众自觉组织为主,大多为天井式活动,场地和设备均非常粗陋。就是这种自觉的农民文娱活动,也常常由于活动场合和活动设备以及运用村委会电费等问题,不得不常常中缀。良多村子即便有群众文明活动场合,但由于短少专人负责组织开展农民文明生活,不克不及按时按需投放运用,很多文明设备发扬不了应有的效果。上级有关部分应坚持乡村文明基本设备建立投入保证准则。乡镇、村一级的基层指导,在抓好经济建立的还,要提高对文明建立的注重,按比例逐年加大对乡村文明事业的投入,不时增强乡村文明阵地建立,坚持健全集图书阅览、科技培训、宣布道育、影视播放、文艺上演、体裁活动于一体的乡村文明活动中间,让农民空闲时间有所去、有所乐、有所学。还组织农业技能、文明生活指导,置办体裁器材,丰厚农民文明生活。乡村文明教育经费有专人负责治理,专款专用,每年有方案地办一些农民真正得实惠的文明项目。

3、要努力拓宽资金投入渠道。物质民生问题有所改善,精神文明民生缺位。经由近年来的新乡村建立,农民的增收有了分明的结果,其经济情况和生活程度有了极大的改善。当时乡村精神文明生活极为穷困,方式非常单调。农忙时节,村民完毕一天的劳作后,其首要的文明休闲文娱方式是串门聊天和看电视;农闲的时分,一些村民忙于打工赚钱,而另一些人找不到致富路径,无事可做,便以打麻将、玩扑克牌消磨光阴,且多数带有赌钱的性质。据查询,农民在农闲时间“看电视”的比例高达60%,“串门聊天”的比例达10%;“打牌、搓麻将”的比例达25%,而参与体裁活动的比例只要5%。个中乡村老年人群体的精神文明生活最为穷困,42%的乡村老年妇女把“烧喷鼻拜佛”看成精神支柱,其他时间都从事家务劳动,简直无精神文明可言。目前乡村的其它文明生活方式,如扭秧歌、赶庙会、赶集、“文明下乡”,活动的次数和范围都非常有限,一些偏僻村子甚至没有。无论从内容上照样方式上,当前广大乡村文明生活都很穷困和单调,基本不克不及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需求。乡村文明建立是现代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局部,必需有必然的资金作支持。各级县政府应该有专项投入,为各村开展文明活动供应专项经费。县政府在把乡村文明建立列入财务预算并加大投入的还,必需努力拓宽投资渠道,坚持多元化的乡村文明产业融资体系体例,为乡村文明事业昌盛供应资金保证。燃眉之急,要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的贯实,逐渐坚持起多渠道的乡村文明建立投资体系体例,积极开展乡村文明市场,吸纳非文明企业向文明产业投资,坚持一个包括县政府拨付、融资、集资、社会捐助、资助、基金等完善的牢靠的资金保证系统,吸引社会各界特殊是企业界的各类捐资,有组织地指导乡村文艺集团和文艺人才开展健康有益的文明文娱活动,完成乡村文明事业的良性循环。

4、要加速文明创新与发展。随着乡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民物质生活程度的提高,现在的农民不是往日的农民,他们不单单只是在把一切的时间用在田间地头,相同盼望丰厚多彩的生活。很多人忙完了一天的农活,但愿在歇息的时间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如扭秧歌、跳健身舞、唱唱歌;有的但愿村里能组织歌咏竞赛;有的想参与一些摄生、育儿等培训讲座;甚至还有一些人但愿走出村子,赏识和领会异地风景、胜景事迹,参与旅行活动等。因而,关注民生文明,是坚持以人本的文明发展理念的必定要求,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新的文明发展的必定要求。但是,当前乡村民生文明的生活情况没有保证。这首要显示在民生文明的基本传统文明受冲击严厉,未获得应有的发展。现在,在广大乡村传统优异文明上演非常鲜见,这与浅显歌星演唱会和一些从事色情扮演的大棚上演团组的异常火爆构成激烈比照。我县乡村蕴涵着丰厚的文明资源,乡村文明沉淀厚重,独具浓烈的当地特征。傩戏、炎帝文明、神农社、古村子、独角戏、卡梆舞、沙溪唢呐、“打鼓锄茶”等特征民间文明浓烈,必需认真发掘和打造。在新的历史前提下,乡村文明建立与传统文明发扬存在一个矛盾问题,良多当地开展乡村文明建立没有同传统文明维护起来。问题的关键是必需坚持辩证科学而务实的立场,将乡村文明建立与维护传统文明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民间文明,经过对传统文明方式和载体的创新,赋予其新的动力。应该经过文明产业政策指导各地打破当地文明特征,开展丰厚多彩的群众文明活动。各镇村要充分应用传统文明优势,顺水推舟,新陈代谢,应用节假期、农闲等时间和庙会、集市等场合,举行歌咏会、文明上演、戏曲扮演等方式,注重维护和发展有当地和民族特征的优异传统文明,开展多种方式的群众文明活动,将群众喜欢的传统文明、民风文明融入到精神文明生活建立之中。

5、要增强乡村文明步队建立。昌盛发展乡村文明,必需靠一支支同心专心一意干好本职工作的乡村文明步队。很多当地乡镇为了共同搞好县政府的各项乡村中间工作,比方方案生育、社会治安综合管治等,个个不得不身兼数职,一朝一夕,文明站干部就成了本地县政府部分的“万金油”,即便想干好工作,努力昌盛乡村文明也是爱莫能助。此外,文明站干部营业不专、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景象非常严厉,并且大局部乡镇文明站干部都是半路落发,无一受过专门学校的培训。还,因为基层文明部分前提差、待遇低,以及编制的制约,长期以来也无法接收年富力强的人员充分到文明站傍边,特殊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少乡镇文明站的工作人员因事业经费紧、经济待遇相对较差,老是不安心本职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景象遍及存在,势必影响到整个乡村文明建立工作。还,乡村文明活动内容难以丰厚,还显示在很多乡村技艺文明教育缺位,无法满足农民本身生活和发展的需求。农民受教育的水平遍及较低,全体文明本质较低下。而当前,现代农业曾经替代传统农业,农业科学常识的普及和农业新效果、新技能的转化与推行速度很快,如许就呈现了一个问题,农民原有的文明常识和才能曾经不克不及完全满足新乡村建立的需求,很多农民分明觉得现有的常识不够用,急迫但愿能有时机持续学习,把握适用的农业技能。在调研中发现,农民急迫但愿提高本身的文明本质和从业常识,提高顺应现代农业和乡村社会的才能。良多农民有激烈的求知愿望,但愿经过各类渠道调查国家大事、国家惠农政策,加强司法常识,学习农业科学技能甚至身体健康保健常识等。他们激烈但愿乡和村里能成立农民夜校或举行农业培训班,教授现代农业科技常识和生产生活常识;成立乡级藏书楼,经过报刊、书本多调查一些致富路子。但当时我国乡村针对农民的专业文明需求的培训学习活动很少,技艺文明教育处于缺位形态,农民的这种需求遍及得不到满足。如斯等等。针对上述问题,必需注重乡村文明从业人员的培育,发扬乡村文明强人、文艺主干的积极效果,提高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积极发掘当地文明艺术资源,扶持民间文艺集团,发展农民业余文艺上演队,培养优异民间文艺人才,鼓舞和支持他们昌盛乡村文明事业。抓农民本质提高,创始乡村包括社会伦理思想、品德风气、文明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各方面的“大文明”建立的新格式,留意面向全体农民执行具体发展。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历程中,真正尝到文明的甜头,逼真领会到文明的价值。

查看全文

城建局民生工程建设报告

为全面落实我区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区城建局2012年认真实施了廉租房、公租房、杨庄棚户区改造及桥等民生项目的实施,现将具体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民生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一、廉租房建设

(一)2011年度实施情况

2011年市政府要求区政府自建廉租住房400套,共20000平方米。其中分配到吴山口廉租房项目为10000平方米,实际建设5栋,185户,9252平方米,总造价744万元,目前3栋正在进行三层主体施工,2栋正在进行一层主体施工;分配到新安小区廉租房项目10000平方米,实际建设8栋,312户,建筑面积为15894.41平方米,中标价为1898.8680万元,目前正在进行二层主体施工。

(二)2012年度实施情况

查看全文

总工会民生工程建设意见

为认真贯彻省委十二届三次全委会《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和市委《关于全面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服务职工民生,促进“四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广大职工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省市委提出的要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委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扎实推进“创业创新,促以港兴市、全面跨越”总战略的重大举措。工会组织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要把关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作为一项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当前,各级工会要组织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认真学习市委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委重大决策战略部署上来,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民生,关爱职工,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服务职工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工会服务职工民生的总体目标

围绕市委全面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职工为本的理念,把服务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抓好“积极促进就业”、“增加职工收入”、“加强帮扶救助”、“保障安全健康”、“繁荣职工文化”等五项改善职工民生工作,让广大职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真正实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工会改善职工民生的基本原则

查看全文

探索加快促进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同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不平衡,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失业率显著上升、贫困人口增加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想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协调。只有大力发展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中国社会才能真正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民生

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我们似乎是一直在认为经济目标优于社会目标,经济发展几乎成为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的代名词。好像只要是能把经济效益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一时间,经济效益问题成为一切事情的判断尺度和评价标准。在这样的情形下,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其协调发展也开始被许多人所关注。

一、社会建设滞后带来的严重后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由于社会发展同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不平衡,即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的明显滞后,由于只是重视经济建设而轻视了社会建设,从而使社会建设严重缺位等原因,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1978年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可以说中国只搞经济建设,没有社会建设。在此期间,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了追求效率或整体经济增长速度的最大化,当时的当务之急是通过效率机制把社会财富的总量迅速积累起来,加速经济发展。但在市场发展的实践中,投机取巧、坑蒙拐骗、制造伪劣产品、偷税漏税、粗放经营、破坏环境、地方保护等屡有发生,这实际上是长期单一地追求效率所致,是对市场经济的严重破坏。

查看全文

城市规划建设坚守“民生标准”

近几年,湖南省衡阳市城市建设紧扣民生所需,坚守“民生标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路变宽了,城变绿了,灯变亮了,市容市貌变美了。这座千年古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城市规划倾听“民声”

衡阳是湖南南部的一个传统工业城市,与许多类似的城市相似,衡阳的城市规划建设也曾一度迷失“自我”:一方面城市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东拆西补,杂乱无章;一方面过度开发的房地产令城区建筑密度过大,城市负荷急剧加重。衡阳市建设局副局长谢卜生介绍说,到上世纪90年代末,衡阳市的解放东路、人民路、和平南北路等中心城区内,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平均高达6.4万人,远远高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核心区的人口密度;与此同时,作为一个融入山水的南方城市,全市公共绿化面积却远远低于全国城市人均水平,在湖南省14个市州中居倒数第二位。

改善城市面貌已经成为衡阳市政府的当务之急。然而,老百姓期望的衡阳城区究竟怎样?城市面貌改善如何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衡阳市没有盲目设置城市改造规划,政府部门深入街区,倾听民声。

2002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在为衡阳市量体定做城市整体规划之前,做了一次“民声调查”,倾听市民对城市规划设计的意见。调查问卷设计了40多个问题,分批分期发放到居委会,再由居委会发放到社区居民。超过70%的调查问卷回收汇总后,衡阳市政府有关部门集中了市民就城市规划建设反映迫切的四个主要问题:城市绿化面积不足,市民休闲场所缺乏;市区、特别是老城区住宅建筑密度过大,生活空间狭小;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建设的骨架没有拉开,高速公路离市区太远;城市建设没有彰显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色彩淡薄。

在谢卜生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挂在墙上的衡阳整体城市规划图:原来49平方公里的城区,重新规划后扩大了一倍;构筑起了城区大“田”字形道路骨架和“三纵三横三环”的城市交通网络;片片绿地均匀点缀在城市之中,整个城市建设规划呈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显示出勃勃生机。

查看全文

卫生系统民生工程建设自查报告

20*-20*年度民生工程农村卫生体系建设共建楚店、公吉寺、马店、丹城、闸北、店集、临湖、陈大、双庙、标里、张老家、城关、城西、城东、高公、林场、标里、马店、公吉寺、楚店、店集、新兴22所乡镇卫生院和140所村卫生室。利用国债资金、民生工程省资金、县配套资金2*1.8万元,建设34146m2的业务用房。

为确保项目建设安全、质量保障和工程进度,我们成立了民生工程农村卫生体系建设小组,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划分责任,明确分工,按照“四制”、“六统一”要求组织实施。根据涡阳县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开展自查要求,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1、根据涡阳县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办公室要求,我局成立了涡阳县卫生局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涡阳县卫生系统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2、20*-20*年我县共建22所乡镇卫生院、140所村卫生室,其中:20*年建设10所乡镇卫生院,82所村卫生室,20*年建设12所乡镇卫生院,58所村卫生室。所有项目建设均经省发改委批准立项。计划下达后按照建设程序建设,不存在未批先建,不存在擅自改变规划,不存在不按程序变更设计,不存在不按程序进行概算调整,不存在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

3、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用地分为18所卫生院原址扩建,2所卫生院划拨、2所卫生院租赁、140所村卫生室划新建。新建用地有当地政府按政策规定无偿划拨,及时落实建设用地。所有用地均为业务用房,没有改变土地用途,没有任何违规用地行为。

4、图纸设计按照批准计划为基础,结合实际地理位置和业务用房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流程科学、规模适宜等要求设计。并经我局审查和争取卫生院意见,合理合规后使用。建设过程如有变更,建设单位提出申请,有设计部门批准后变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