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福利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23:17: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生福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生福利改善论文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发生变化的根本表现,就是民生福利得到了极大改善。保证公共产品使用上的公平性、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量力而行增加公共福利供给、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等,是今后改善民生福利的方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民生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或民生福利得到极大改善。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民生福利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到关注的,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是如何演变的,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梳理。
一、关注民生与改革政策的启动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整个经济社会资源都由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控制。本来,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运行的宗旨是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然而,由于我国当时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也由于我国决策层和理论界对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不恰当地采取了所谓“赶超型”的发展战略。为实现这样的战略,我国动员和使用政权的力量,集中社会上的主要资源,优先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重工业。执行这种战略的结果是初步建立了国民经济的基础,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居民的生活水平长期不能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下,有很大比例的人口不能保证温饱等基本生活需要。
由于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及对经济工作和民生福利的长期忽视,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关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关注民生福利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幕开启。导致开启新政策的思想原因,是整个社会对长期思想禁锢的冲破。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认同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党抓住时代主旋律、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路线和执政理念。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路线和执政理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政策立刻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拥护。中国开始走上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正确道路。
探经济发展和民生福利改进的关系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发生变化的根本表现,就是民生福利得到了极大改善。保证公共产品使用上的公平性、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量力而行增加公共福利供给、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等,是今后改善民生福利的方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民生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或民生福利得到极大改善。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民生福利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到关注的,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是如何演变的,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梳理。
一、关注民生与改革政策的启动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整个经济社会资源都由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控制。本来,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运行的宗旨是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然而,由于我国当时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也由于我国决策层和理论界对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不恰当地采取了所谓“赶超型”的发展战略。为实现这样的战略,我国动员和使用政权的力量,集中社会上的主要资源,优先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重工业。执行这种战略的结果是初步建立了国民经济的基础,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居民的生活水平长期不能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下,有很大比例的人口不能保证温饱等基本生活需要。
由于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及对经济工作和民生福利的长期忽视,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关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关注民生福利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幕开启。导致开启新政策的思想原因,是整个社会对长期思想禁锢的冲破。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认同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党抓住时代主旋律、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路线和执政理念。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路线和执政理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政策立刻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拥护。中国开始走上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正确道路。
经济发展与民生福利的改善综述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发生变化的根本表现,就是民生福利得到了极大改善。保证公共产品使用上的公平性、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量力而行增加公共福利供给、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等,是今后改善民生福利的方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民生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或民生福利得到极大改善。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民生福利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到关注的,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是如何演变的,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梳理。
一、关注民生与改革政策的启动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整个经济社会资源都由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控制。本来,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运行的宗旨是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然而,由于我国当时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也由于我国决策层和理论界对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不恰当地采取了所谓“赶超型”的发展战略。为实现这样的战略,我国动员和使用政权的力量,集中社会上的主要资源,优先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重工业。执行这种战略的结果是初步建立了国民经济的基础,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居民的生活水平长期不能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下,有很大比例的人口不能保证温饱等基本生活需要。
由于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及对经济工作和民生福利的长期忽视,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关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关注民生福利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幕开启。导致开启新政策的思想原因,是整个社会对长期思想禁锢的冲破。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认同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党抓住时代主旋律、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路线和执政理念。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路线和执政理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政策立刻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拥护。中国开始走上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正确道路。
民生福利与经济发展论文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发生变化的根本表现,就是民生福利得到了极大改善。保证公共产品使用上的公平性、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量力而行增加公共福利供给、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等,是今后改善民生福利的方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民生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或民生福利得到极大改善。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民生福利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到关注的,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是如何演变的,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梳理。
一、关注民生与改革政策的启动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整个经济社会资源都由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控制。本来,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运行的宗旨是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然而,由于我国当时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也由于我国决策层和理论界对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不恰当地采取了所谓“赶超型”的发展战略。为实现这样的战略,我国动员和使用政权的力量,集中社会上的主要资源,优先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重工业。执行这种战略的结果是初步建立了国民经济的基础,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居民的生活水平长期不能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下,有很大比例的人口不能保证温饱等基本生活需要。
由于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及对经济工作和民生福利的长期忽视,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关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关注民生福利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幕开启。导致开启新政策的思想原因,是整个社会对长期思想禁锢的冲破。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认同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党抓住时代主旋律、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路线和执政理念。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路线和执政理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政策立刻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拥护。中国开始走上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正确道路。
社会福利暨民生工程进展情况汇报
首先欢迎省厅及市局领导来我县督查指导工作,根据市局明电要求,现就我县社会福利工作暨三项民生工程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情况
(一)政策制定情况。根据省厅、市局业务工作安排和民生工程工作要求,我局在年初就积极组织调研、召开基层民政办主任、分管领导会议,调查、了解上年度政策、制定和执
行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并按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2009年市民政局、财政局《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施办法》,草拟了《××县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施方案》。方案中工作目标:一是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行动态管理;二是严格落实五保对象审批制度;三是建立规范完善、资料详实的五保对象基本数据库;四是进一步提高五保供养标准;五是规范五保供养资金发放管理;六是规范五保户供养卡的管理和使用及几点要求和保障措施,有力的指导今年和今后的五保供养工作。
(二)供养标准落实情况。我县严格执行亳政〔2008〕32号文件,经过县政府上会研究批准全县五保8330人,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1500元,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1940元,分散供养实行一卡制分季发放,集中供养的统一由财政专户管理使用。
(三)工作开展情况。在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年检中,对不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及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的,按照审核程序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同时停止拨付其供养经费;对新增符合享受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由本人向村委会申请,经村委会评议、公示、初审、无异议的报镇政府审核,民政局在确定审批前,将预批人员名单打印交镇民政办在镇、村公示栏再次公示,无异议的批准享受五保供养,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报财政部门拨付其供养经费;对暂时不符合五保条件但生活困难的人员,村、镇优先纳入农村低保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全县共核销294人,新增294人,动态管理,做到了应保尽保。
民政局改善和保障民生调研报告
(一)规范城乡救助制度,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在不断强化民政工作“托底”保障职能的基础上,主动做好各种保障政策的衔接和互动,构建多领域、广覆盖、综合性、阶梯式、城乡一体的现代民政民生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安全网”和“减震器”作用。一是不断完善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区逐年提高保障标准,建立了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自1996年和1999年建立城乡低保制度以来,城市低保11次调整标准,现月人均已达390元,农村低保标准经过3次调标后月人均达到140元,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及时有效保障。二是不断完善落实各类专项救助制度。近年来,针对低收入群众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我区相继出台了《城市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实施意见》、《农村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建立健全了临时救助、城乡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系列救助制度。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补助资金534万元,为全区580户贫困户翻建危旧房1095间,修缮645间。开展“一助一”助学工程、“高等教育救助工程”等,累计发放助学金300余万元,使全区1749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511名学生完成了大学学业。
(二)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的生活有了可靠保障。
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步伐,全区各社会福利中心硬件设施建设及软件服务管理均符合新时期形势发展的要求,办院宗旨逐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方向发展。一是加快推进以“公办民营”模式为代表的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出台提高百岁老人生活补贴和城市特困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实施民办养老福利机构新增床位补贴政策,加快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全区70%的五保老人住进了敬老院,五保供养水平与当地人均生活水平同步增长,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水平年人均已达4800元,分散供养老人年人均达4150元。二是扎实推进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在建成社会福利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孤残儿童综合救助政策,新建集抚养、救治、教育、康复、特教为一体的儿童福利院综合楼项目,硬件设施更加完善,软件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加强全区自然灾害紧急救助制度建设。随着形势的发展,全区以分级管理为基础的自然灾害紧急救助制度逐步形成。1998年到20*年的10年间,区财政每年拨付救灾预算款40万元,春荒款、冬救款逐年增加,累计发放金额2820万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有效救助和保障。四是逐步健全应急救助机制。不断加大临时救助力度,使因病、因灾及子女上学等原因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家庭得到及时救助。五年来共投入救助资金400余万元,近3000名临时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五是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福彩”公益形象,不断扩大福利彩票发行规模,将募集的社会福利资金资助敬老院建设及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等各项社会福利事业。
(三)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双拥工作广泛深入发展
一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先后12次调整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到20*年,月人均抚恤补助标准达到855元,实现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随着全区居民人均生活水平提高而适时调整,使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二是大幅度提高优抚对象基本医疗费减免额,出台了《关于*区优抚对象医疗费用减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全区优抚对象医疗减免经费由1997年的30万元增加到20*年的350万元。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送医药下乡活动,优抚对象看病难、就医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三是实施农村优抚对象危房改造工程。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补助资金890.4万元,为304户优抚对象翻建房屋1218间,维修49户195间,优抚对象住房难问题逐步得到改善和解决。四是逐步提高义务兵优待标准。1999年建立义务兵优待金社会统筹机制,保证了优待金的落实,全区义务兵优待标准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7年,全区优待金城镇户口人均10000元,农村户口人均8890元。五是积极探索拓宽新时期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新渠道。对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进行改革,出台《*区城镇退役士兵接收安置暂行办法》,采取安置就业、扶持就业、鼓励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新举措,同时还积极为农村复员退伍军人提供用人信息,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使复员退伍军人得到妥善安置。六是大力推进双拥工作开展。政府重视、全民参与,全区双拥工作取得了新的佳绩。区委、区政府对双拥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满腔热忱地为驻通部队办实事。近五年来,累计为驻通部队补贴粮食4000万公斤、食用油200万公斤、蔬菜及肉类12000万吨、燃料18000万吨,安置随军家属206名,解决部队子女入学、入托800余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3000余人。全区共建立军民共建点135个,拥有675个各类基层群众性拥军服务组织,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双拥服务网络。
二、全区民政工作在改善和保障民生方面新的形势和任务
民政局三个群体调查报告
“三个群体”指困难群体、优抚群体和孤老孤残孤儿等特殊群体。作为社会上最弱势、生存条件最差、发展能力最弱的群体,他们的保障和救助工作,群众关心,社会关注,是党和政府实施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举措的核心性、关键性内容,也是民政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国内经济发展遇到困难、低收入群体生存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三个群体”民生保障,确保他们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保障“三个群体”民生工作的影响分析
目前,我市“三个群体”人数约有6.1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45%。其中,城乡低保对象3.4万人,五保对象10111人,城市“三无”对象、孤儿以及复退军人精神病患者460人,重点优抚对象2.7万人。此外,全市还有低保边缘群众约1.1万人,困难学生1.3万人,残疾人16.8万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的日益加深,对保障民生工作特别是如何保障“三个群体”的基本生活提出了严峻考验。
首先,外贸出口受阻,经济增长放缓,造成保障“三个群体”民生的财政投入增长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需求显著减少,我国外贸出口明显回落。据海关总署统计显示,自2008年11月份以来,我国出口连续4个月负增长,今年2月份出口额仅为649亿美元,同比下降25.7%,贸易顺差缩减至48.5亿美元,环比下降87.6%。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0%,外贸出口占GDP的三分之一,受出口下降影响,2008年我国第三、第四季度GDP的增长速度分别比上季度降低1.1%和2.2%。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财政收入增幅也呈下降趋势,2009年1-2月份,全国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1315.55亿元,下降11.4%。就市来说,在金融危机大环境下,2008年外贸进出口明显放缓,全年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18.05亿美元,增长率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也同比回落了2.8个百分点。在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的情况下,保障“三个群体”民生的财政投入增长压力加大。
其次,就业岗位减少,职工收入降低,造成“三个群体”隐性数量增加。内需减弱和出口下降引发了中小企业“倒闭潮”,一些外资企业也纷纷撤资,就业岗位大幅减少,进而导致农民工“返乡潮”和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调查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求人倍率(岗位数除以求职人数)为0.85,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值,约有2000万流动民工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2008年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同比增加了0.2个百分点。我市也出现了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人数下滑的现象。据统计,自2008年10月份开始,我市外贸企业岗位投放数就开始下降,今年2月底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人数较去年同期减少3.9%。就业岗位的减少造成部分群众收入来源丧失,势必导致困难群体数量增多,“三个群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第三,发展空间缩小,生存压力增大,造成“三个群体”改善自身生活水平的困难加深。“三个群体”多为老、幼、病、残,原本在劳动技能掌握和就业等方面就明显处于劣势,自身发展空间有限,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较大。在当前经济发展相对低迷、就业岗位大幅减少的特殊时期,与普通群体相比,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格外明显。例如部分低保对象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有较多机会通过努力走出低保,但在就业困难时期,发展空间进一步缩小,就业和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大,依靠自身能力走出低保的困难程度进一步加深,弱势地位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救助。
民政厅落实民生汇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生是根本。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排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有效推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重视民生问题,给民政工作的发展带来极好的机遇和强劲的动力。今年以来,在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区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以及自治区党委七届二次、三次全委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围绕保障城乡困难居民生活、上学、看病等民生问题,认真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措施,下大力抓好落实,让困难群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解决了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推动和谐**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自治区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实施“民生工程”的主要成绩
(一)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将广大农牧区特困人群救助纳入制度化轨道。我区目前共有农牧区特困群体23万人,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上半年,在农牧区依然实施的是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共落实救助资金1840万元。自治区党委、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从今年7月1日开始,在全区全面推行农村低保制度的重大决定,并于7月份在日喀则召开了全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现场会,对农村低保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出台了《**自治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推动农村低保工作有序进行。目前,全区农村低保制度已初步建立,23万农牧区特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畴,自治区落实农村低保资金2300万元,地、县配套920万元。顺利实现了农牧区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向农村低保制度的转变。对农村低保对象的救助和有关配套制度的建立等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将于年底前完成。
(二)实施城市低保,保障了城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城市低保工作,今年重点在动态管理、分类施保上下了功夫,大力推进城市低保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按照“应保尽保”、“应退即退”的原则,下半年,全区共清退了不再符合低保条件的150多户、近400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只进不退”、“易进难退”的局面,使动态管理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截止目前,全区城市低保人数达到4.1万余人,累计支出保障金4817.4万元。另外,针对今年肉菜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因素,从7月1日起,对城镇低保人员每人每月增加38元的临时物价补贴,共下拨临时性生活补助资金474万元,临时性成品油价格补贴资金88.3万元。
(三)实施灾害救助,保障了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是多灾易灾地区,今年以来,全区共有57个县、367个乡、1296个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雪、洪涝、地震、泥石流、低温冷冻、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受灾群众20.1万人。因灾死亡1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2825公顷,绝收10236.88公顷,倒塌房屋344间,受损房屋842间,直接经济损失14069万元。灾害发生后,各级民政部门高度重视灾民的生产生活,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灾民的实际困难。到目前,全区共落实救灾资金3951.6万元,调拨帐篷391顶,发放灾民救助卡4.43万张,救助灾民17.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875人,房屋恢复重建1006间,有效地保障了灾民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四)实施农牧区五保供养,实现了五保对象“应保尽保”。今年自治区财政厅、民政厅根据我区五保供养对象“应保尽保”问题突出的现实,研究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的通知》(藏财综字〔2007〕74号)。各地按照《通知》要求,及时将我区税费改革以来新增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了供养范围。目前全区有五保供养老人14295名,人均年供养标准1500元,坚持按标施保,所需资金按照地、县财政分担比例已全部落实到位,实现了“应保未保”。今年利用民政部本级社会福利金293万元,对9所敬老院进行了改扩建,使五保对象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
民政局社会救助机制调查汇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深刻论述,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指明方向,也为民政部门加快以民生工作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关爱民生,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积极保障
第十七次全市民政会议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政工作,十分关注民生、民利和民权,各级民政部门求实创新,扎实工作,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密切配合,以民生工作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城市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和应保尽保,五年间,先后3次提高保障标准,累计保障城市贫困人口600.9万人次,发放保障金3.29亿元。2005年7月1日率先在全省建立并实施了农村低保制度,4.8万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标准现已经提高到年人均1080元,累计保障28.9万人次,发放保障金1242.1万元。
强化救灾工作。逐级制定并实施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战胜了2003年、2005年的严重洪涝灾害,率先在全省制定《灾民安置点管理办法》;2007年的生产救灾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五年间累计发放救灾款8146.72万元,保障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
深入开展五保供养和救助工作。全市农村五保对象达1.5万人,分散供养的年人均供养标准提高到1200元,集中供养的人均供养标准提高到2556元以上。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工作全面推开,2006年救助3.1万人次。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由强制性收容遣送转变为自愿救助和无偿救助。
县民政救助指导要点
为推进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圆满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超额完成民生工程目标,现就2013年工作打算如下:
一、加大民政民生工程目标工作力度。从目前的情况看,民生工程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抓落实,但进展不平衡,跟不上物价上涨因素,将继续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力争达到260元。提高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使用率,达到100%。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工作进度,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切实对照年初下达的民生工程目标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都能按要求圆满完成。
二、加强低保规范化建设,认真做好低保半年审核工作。根据年初全省社会救助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加强低保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认真做好低保规范化建设工作。一是把好申报审核关。在坚持“三级评审”、“三级调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交叉评审”、“联合会审”和申请审批程序“三步并作两步”等有效措施,切实监督制约社区(村)权力。完善“三榜公布”制度,将低保对象名单公示到社区和公共活动场所,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健全集体评议制度、监督员制度等工作制度。二是加强动态管理。按照“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动态管理要求,结合半年审核开展一次“拉网式”大清查,严格按照家庭收入确定低保对象,做到该保的一个不漏,不该保的一个不保。定期组织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参加社会公益性劳动,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家庭成员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实行“救助渐退”政策,对于通过就业和自主创业改变家庭贫穷面貌的低保家庭可继续享受三至六个月的低保待遇。三是加强资金发放管理。对历年以来各项社会救助资金的发放情况开展自查,检查是否有资金滞留、延期发放现象,并提出整改措施。城乡低保金要实行按月社会化发放,必须在每月20日前发放完毕;区局将组织工作组进行抽查,对发现问题较多、较为严重、且整改不到位的地方,将进行通报批评并给予适当处罚。四是加强档案管理。鉴于有些地方的原始档案资料老化,补助水平、家庭收入等项目没有及时变更登记和数据录入不全、档案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的现状,目前的工作重点是低保对象原始档案资料的变更登记和档案的网络化管理工作,指导基层和低保对象规范填写。
三、认真做好提标提补工作。根据年初全省社会救助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提高困难群体生活水平,今年还将提高救助标准和人均补差,在市政府提标提补文件下发后,预计6月份将进行低保年审和低保户提标提补工作,拟定7月15号完成,8月15号完成所有数据录入工作。
四、推进医疗救助专项工作。一是继续做好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同步结算工作,在医疗保险平台基础上探索完善医疗救助网络结算平台。二是认真实施“光明.微笑”工程,疗毒症免费血透工作。主动与卫生部门和定点医疗机构联系,及时了解本地白内瘴、唇腭裂患者的筛查情况、手术情况,按照标准及时支付困难群众手术费用和疗毒症免费门诊费用。
五、全面开展社会福利工作,推进福利事业社会化进程。今年依据民生工程目标,区民政局将努力打造区第二福利院,并要求各街道打造一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深化“五位一体”社会化养老模式。在两个福利企业的基础上,力争新办一个福利企业,解决部分残疾人就业,并协调做好困难家庭教育救助、廉租房分配等救助工作,为我区的社会福利工作打好基础。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民生问题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