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22:56: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商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商法

民法与商法关系及民商法立法模式

摘要:从根本上来讲,民法以及商法并非孤立性的,二者之间体现为特定的内在联系。这是由于,商法立法需要依赖于民法为其提供必需的参照。从民商法的整体视角看,民法与商法体现为彼此影响以及彼此促进的关联性,在此前提下确立了民商法特有的立法模式。因此针对民商法领域而言,应当能够全面明晰与之有关的立法模式,从二者的关联性入手来健全现有的民商法模式。

关键词:民法;商法;相互关系;民商法立法模式

进入新时期后,市场化整体上呈现全方位的演变与转型。在此前提下,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也出现显著转型的趋向。由于受到上述要素带来的显著影响,现阶段的商法与民法更多呈现了分立性与统一性的全面融合。针对现有的民商法模式而言,对其如果要着眼于优化现阶段的整体立法模式,则必须关注于二者之间具备的深层联系,同时也要划分其中涉及到的调整对象、法律价值取向以及法律基本性质,从而运用适当的法规来约束民商领域的各类日常行为。

一、探析二者的相互关系

从根本上来讲,民商法体系内的民法以及商法不能够将其割裂,而是应当紧密衔接成为整体。这是由于,商法本身建立于民法的根基之上,二者也具备交叉性的调整领域。具体而言,民法以及商法体现为如下的内在关联性:首先,商法不能够欠缺民法作为其必要的根基,上述两项法律体现为补充法以及基本法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说,商法构成了补充性的民法要素,而民法本身占据了基本法的核心位置。从现状来看,当前较多的商法条文都含有民事制度以及民事规章,因而很难辨认并且界定上述二者具备的清晰边界。其次,商法在民商事体系中占据了特别法的特殊地位。相比于民法而言,部分学者倾向于将商法归入特别法的范畴。这主要是由于,商法在根本上构成了特殊法,其中包含结合式的商法以及民法模式。第三,当前较多学者倾向于商法本身具备的独立性,而不是将其纳入特别法的范畴。依照上述学者给出的论述,当前只有妥善分离商法以及民法二者,那么才能够紧跟现有的时代趋向与立法趋势。与此同时,选择二者分离的模式也显著推进了独立性的商法学研究。近些年以来,商事领域的各项交易行为都呈现了突显的演变趋向,此种现状也体现了妥善区分商法与民法具备的意义与价值。

二、民商法涉及到的具体立法模式

查看全文

民商法调整问题

民商法是调节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法。它是指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即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民法和商法。民法主要包括物权法、债权法、人身权法、侵权行为法、知识产权法、婚姻家庭法、继承法等;商法(包括商主体法和商行为法)主要包括公司法、企业法、保险法、票据法、破产法、海商法等。民法是基本法,注重交易安全,商法是特别法,注重效率。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固定场所,它既是商品生产的必然产物和实现商品价值的必要条件,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伴生结果。在我国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由于民商法的特定调整对象及民商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整个市场经济立法中,其应当占据核心地位。本文通过对民商法调整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整理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主体调整对象的独立性

商法的调整对象是指商法作为特殊的法律规范体系对现实生活发生作用的范围。由于计划经济时期人们对商品文易独立性的否认以及人们对商法法律地位的轻视,使得商法调整对象的独立性问题呈现一些争论的现象。本文整理发现,不同法系国家的法学家对商法的调整对象表述各有不同。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其一,商法调整的对象是商人或企业,持此类观点的主要是德国等奉行商人中心主义立法原则的国家。其中,商主体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参与商事法律关系,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商行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包括个人和组织。其二,商法调整的对象是商行为,持此类观点的主要是法国等奉行商行为中心主义立法原则的国家。其中,商行为是指商主体的行为,所进行的活动。其三,商法调整的对象是商事法律关系。本文赞同调整对象为商事法律关系,因为商主体及商行为都是通过商事法律关系而进行交易的,这是一种基于营利性行为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民商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所反映的经济关系的核心部分是该社会的商品关系,它在本质上是为一定社会的商品经济关系服务的。

二、原则

1.个人效率是强于社会效率。市场经济中规定市场主体是理性人的角色,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会通过市场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民商法是调整商体与商行为的社会关系,是从个人本为价值出发,关注个体利益的实现程度,从而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民商法中的效率是市场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与竞争对手争取交易对象和交易机会的过程中而存在的,它的个人效率是强于社会效率。因此,在这种状态下,民商法可能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它丢社会效率的追求是在保证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才予以考虑的,要求单个市场主体在追求个体效率时不算还他人的利益和对个人效率的追求,民商法需要调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价值冲突,减缓各个主体行为的合力对社会效率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商法原则的调整。民商法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立法机关制定和认可的有关调整商人从事商事交易活动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成,通过对商主体及形式、种类做出现则,对商主体的游戏规则进行设计来塑造市场的基本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国目前的立法试图用民法的一般原则来适用于商法,“商法本身不能组成部门法体系,而只能适用民法的一般原则,民法的总论,物权制度,债权制度实际上已经对商品经济活动的重要方面都做出了一般规定。”但是,民法与商法存在着诸多根本性的差异。在商法注重对财产交易的关注,同时,商人的本性是追求最大的利润,所以商法更注重于对利的保护,它的目的与宗旨在于促进交易更加快捷、安全,有效。这也是对民商法原则的解释,将商主体法定、强化商事组织原则纳入商法作为基本原则,本文认为稍有不妥。商法更加注重营利,追求效益原则,因此商法应将效益原则作为其首要的原则。商法的效益原则主要是通过促进交易的迅捷性来实现的。因为只有交易迅捷,从事商事交易之人才能通过多次的反复交易而实现营利目的。因此,能够反映商法特质的主要是维持交易安全原则和交易简便、迅捷原则,此两项原则是作为纯粹私法的民法无法在一般性原则中体现的。

查看全文

国民商法研究论文

摘要:WTO蕴涵的精神与民商法的理念基本一致。我国加入WTO后,必须遵守和执行WTO协议及规则,这将会推进民商法理念在中国的复兴。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石的WTO规则对我国民商法的主体制度、物权制度、交易规则、责任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对此的回应为树立防范性、开放性的立法理念,修改、制定相应的民法典、知识产权法、商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

关键词:WTO民商法理念民商立法

WTO是一个容纳140多个成员,包涵系统国际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及协议的总称。其内容包括GATT、TRIMS、TRIPS等各种协定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WTO是由1947年成立的GATT发展而来,当时仅仅是国际间为防止贸易战而达成的一系列临时协议。如今,WTO已形成具有无限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伞状结构,成为驾驭和协调经济全球化的最重要的法律中介。从某种意义上说,WTO已经不仅是一个组织,更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经典象征。具有划时代意义的2001年11月10日,我国加入WTO,这对我国的民商法而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WTO的基本精神与民商法的根本理念是一致的,WTO协议为我国民商法的适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但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民商事立法和司法尚不完善,不能完全适应入世后经济发展和司法审判的需求。因而如何回应WTO对我国民商法的挑战实为民商事立法和民事司法的当务之急。

一、WTO与中国民商法理念

WTO建立的前提是市场经济在各国无可置疑地发挥主导作用。在经济自由主义影响下的WTO始终将自由、平等、公平的基本精神贯彻在其众多的规则、原则中。WTO众多条款表明,WTO的基本精神与民商法的相关理念存在一致性。因此在分析考察WTO基本精神与民商法理念众多契合之处的基础上,反思民商法理念在中国社会的缺失,并就WTO对中国民商法理念复兴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宏观展望,是十分必要的。

(一)WTO的存在基础及其基本精神

查看全文

经济法与民商法互补关系研究

摘要:经济法与民商法既有区别,又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认清二者的不同之处与内在的联系,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做出不同的判断和调整,科学有效地发挥经济法与民商法法律责任互补关系的积极作用,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法;民商法;法律责任互补;探讨

1民法与商法的关系

(1)立法技术不同。民法只是对民事主体的行为给予必要的约束,规范的是生活交往中的一般性规则。而商法需要根据法律的规定,制定商事主体的制度,并对商事主体行为进行规范。(2)适用范围不同。民法属于一般法,对于商品经济活动来说,只要从事相关活动是在正常条件下进行的,那么都符合其一般规定;而在民事活动中,还存在着商事活动,商法只适用于这部分的商事活动,在商事活动中,民法只起到补充作用。但是商法与民法也有相通之处,可以互为补充。(3)债权制度不同。就债权制度而言,关于流通领域中的商品交换活动的一般规定由民法来制定,而市场交易活动中的特殊规定与补充规定则由商法制定,商法的适用是以民法债权制度为基础的。商法追求的是营利性、国际性、易变性以及规则的相对强制性。(4)法律体系不同。民法具备完整的法律体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封闭性;而商法只是作为民法的特别法,只是在原理、原则、制度等特殊领域进行不同程度的展开和延伸。商法中公司破产、票据、证券等制度,实际上由企业法、金融法所组成,而这些作为商法体系并不完整。(5)密切程度不同。这里的密切程度是指民法与商法各自同经济法的密切程度。民法调整的是横向的经济关系,而商法调整的是纵向的经济关系,包含着很多技术性的关系。(6)调整范围不同。横向的经济关系由民法调整,企业内部的一些组织关系和管理关系,民法不负责调整;而商法调整的是纵向的经济关系,包含着很多技术性的关系。

2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区别

(1)保护力度不同。经济法所限制的是一些个人权利,基于这一点,从财政、金融等角度出发,那些不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市场行为将会受到经济法的限制。另一方面,经济法对不同市场主体给予不同力度的保护,从而拓宽社会的整体发展空间。而民商法则是从局部市场角度出发,对每一个需要保护的个体都赋予同等的权利并给予最低限度的保护。(2)侧重层面不同。社会震荡会给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经济法从优化经济结构角度出发,为促进利益结构的健康和稳定,通过对利益的协调,侧重于从宏观上来减少破坏程度,所体现的是国家的经济意志。而民商法则侧重从微观上,通过保障自由竞争来促进利益关系,以调整期间所发生经济关系的平等。例如企业等个体之间平等的经济关系,就需要由民商法来调整。(3)立法目标不同。经济法的立法目标是改善管理体制与制度,不但重视经济目标,同时也会重视社会结构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民商法则只重视经济目标,强调个体的交易案例与利益追求,在此过程中不重点考虑社会结构与生态环境,因此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适用范围不同。经济法的适用范围在不同国家,对于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环节、不同企业等,都会给予不同力度、不同方式的干预。而民商法强调的是国际化,即国际通用,其市场机制、日常交易规则在各个国家都基本相同,有着共同的基本准则。(5)稳定程度不同。相比较而言,经济法的稳定性要弱于民商法的稳定性。通过探讨民法与商法的区别,了解经济法与民商法的不同之后,在这一基础上,可以对经济法与民商法法律责任互补关系有一个更充分的理解。

查看全文

民商法与经济法合作前景探究论文

摘要:民商法和经济法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本法,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笔者认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二者在调整范围、调整方法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促进二者的合作,必将大大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关键词:民商法;经济法;合作前景

民商法和经济法作为市场经济两大基本法,有区别也有联系。一直以来,法学界不少学者对二者界限争论不休。不可否认,这类争辩大大促进了两法在各自领域的纵深发展。但是,是否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二者的交流与合作呢?我国立法宗旨是促进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活。我们在划清界限的同时,是否还可以想想二者如何合作起来,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制建设呢?

一、二者合作的必要性

1、经济基础的法律需求

法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和自身特点不仅要求有完善的直接调整市场关系的法制,也要求有健全的维护社会秩序和创造良好社会生态环境的法制;市场主体需要法律的确认和保障,市场活动需要法律规范,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需要法律规制。市场经济的运行对法律理论和法律适用有着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需求。

查看全文

税法与民商法关系研究论文

「关键词」税法民商法关系「正文」

税法作为外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特殊的学科领域,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它贯穿整个国家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调整国家命脉的重要法律部门,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与其他部门法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如宪法、行政法等等都与税法有着紧密的关联关系。下文将就财税法与民商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粗浅的梳理。

首先,在宪政的框架下看二者的关系。

在宪政的层面上,我们已经知道,税法作为规范和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部门,其主要调整对象是国家的税收关系,税收可以看作是政府向公民无偿征收财产藉以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提供公共产品,也就是说,税收构成了政府正常活动的基本经济来源,使政府可以在自生自发的调节秩序面临无力和无序的状态之下仍然能够正常的运转,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

而对于民商法而言,其贯彻的是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之下的意思自治和契约自由,重在当事人自己来调节其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但是由于这种完全民间的自生自发力量有一种软弱的弊端,无法带来颇为确定的效果,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产权清晰是交易的前提,因此市场经济首先要有明确的物权关系,将主体之间的所有权、用益权等等物权的归属界定清楚,并在法律上加以确认和保护,以使市场自由交易的前提得以成形;另外,在债权和合同关系上,由于市场中不存在合法的强制力量,当一个合同当事人违反了合同条款的时候,另一方一般来说无法通过自力救济来寻求赔偿追究对方的责任,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国家司法的力量来进行强制执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受到侵害以后能够获得救济。

我们发现,在民商法上,在物权法和债权法两个重要的领域,都需要国家权力的介入,而国家权力的经济基础就是政府的税收收入,只有保障税收能够正常和充足的汇集到国库,才能保障国家权力在维护民商法秩序的时候的有力,因此,在这个层面上讲,规范政府税收行为的税法就是国家权力保障民商法秩序的前提保证。

查看全文

浅谈民商法价值取向立法的影响

摘要:在推动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之中,我国的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法律基础的稳定性也不断增强。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之下,学术界和理论界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开始立足于国家法治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以期为推动我国立法质量和法律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商法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备受关注,民商法中所包含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复杂,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具体的价值取向。对此本文以民商法为分析对象,了解这一法律中的价值取向异同,以此对我国民商法的优化以及法律机制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民商法;价值取向;立法影响

一、引言

价值取向主要是指,个人在面对社会环境冲突和各种矛盾关系的过程之中所采取的行为态度和价值立场。因此价值取向对个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化有着关键的作用和价值,如果站在法律的角度对价值取向进行分析,那么主要以立法价值为主体,对于立法价值来说,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之中涉及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时国家需要严格按照律法的具体要求,分析前期的立法目标以及后期的社会效果,保障立法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更好的完成不同的立法期望。其次,在制定法律法规以及落实后期的法律执行过程时追求不同的价值目标,当各种价值目标产生矛盾时,必须要以最高价值取向作为实质的选择标准,保障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其中法律目标是价值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决定因素,只有结合法律目标的具体条件和相关对策,才能够体现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民商法价值取向分析

(一)民法与商法的内在联系与差异性。民法与商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如果站在法律精神上对两者进行分析那么不难发现,民法和商法的法律根源性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内容和价值追求以及调整对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对两者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分析时可以看出,民法和商法主要以平等主体的权利义务为核心,结合具体法律范围的相关范畴实现紧密的配合,共同构成完善的司法体系。另外在法律力度上,民法和商法对现有的市场主体进行有效的保护,维护社会个体的自由,积极的提供不同的法律指导和法律保障,保障基本价值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对于商事主体来说,在产生商行为时可以严格按照民法主体制度的具体要求和相关规定,和实践过程中的操作原则进行相应的优化升级,商事主体的行为只能够以民法主体制度规范为核心。商法并没有结合物权债权的相关内容提出明确的界定,在对物权和债权进行规定和研究时也可以直接在商法上进行使用,民法可以积极的借鉴商法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相比之下,商法则立足于民法之中的具体原则和相关的操作规范实现法律法规的完善化和实践化,体现法律的指导作用和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商法民法化和民法商法化的趋势非常的明显,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建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借鉴。除了存在许多的相同之处外,民法和商法也有根本性的差异。首先两者的立法价值取向有所区别,民法主要以公平优先为依据和前提,积极的兼顾其他方面的利益和效益,商法则严格按照盈利的具体性质不断提高效率和质量,保障速度和效率的提升,更好的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和作用价值。其次,两者的调整对象也有区别,商法主要以不同商事活动中所参与的各类主体为依据,了解其中的财产关系,更好的突破传统法律管理模式所存在的不足。民法所涉及的调整对象比较广,涉及不同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大部分主要以民事关系为主体,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手段协调多方的利益和关系,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指导。所以,两者在协调不同关系所采取的调整方法有所区别,商法严格按照严格主义和强制主义的具体内容,采取针对性的行销策略,主动体现不同的主体价值和要求。民法则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价值,在等价有偿和平等自愿的前提之上采取恰当的策略和手段[1]。对于市场经济的主力来说,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这也就决定了商法只能够采取严格主义的策略规范不同的内容。如果以主体范围对民法和商法进行分析,那么两者的差异也比较明显,民法所涉及的主题范围比较广,不管是人身关系,组织财产关系还是法人公民关系都可以立足于民法的具体条件进行相应的调整,相比之下商法的限制因素比较复杂,这一法律只能够以从事商务活动的主体为原则,因此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最后,民法和商法的责任制度存在差异,民法直接以过错原则为切入点,了解不同的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方法,商法则直接按照过错责任原则积极的承担相应的责任,另外还涉及许多的刑事责任和不同的行政责任,因此必须要结合问题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二)民法立法价值取向分析。在对民法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公平优先是民法的重要价值体现和意义所在,在构建法治国家的过程之中,我国严格按照价值正义来落实法律法规的管理实践工作,所有的法律都必须要注重利益的协调和矛盾的平衡,在道德规范的引导之下更好的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民法主要以维护社会公众的内心观念和意义为前提,更好的体现公众的潜在意识,在对民法中所涉及的经济利益和公认的价值观进行分析和研究时,民法必须要以合理公正公平的角度进行不断的确认,更好的体现义务与权利之间的相关性,促进利益的合理分担。如果当事人和社会公众能够接受最终的结果,那么就能够更好的体现民法的立法宗旨和公平性原则。对于民法来说,在立法实践的过程之中必须要结合目前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为执法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保障每一个行为人都能够学会调整个人的言行举止,真正的尊重法律并主动的寻求法律的帮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商法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比较强,具体包括等价有偿地位平等,私权神圣和公正合理等不同的法律价值取向。与不同主体的判断和主观感受相比,公平原则存在许多的一致性,主观公平会受到个体感知差异的影响,但是这一点并不能够直接否认最终价值的客观性和公平性,相比之下民法则十分关注社会公平,了解相互公平和个体公平之间的差异和内在逻辑联系,通过对市场交易秩序的分析和研究来更好的体现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2]。对于民法公平优先原则来说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在对该原则的产生原因和基础进行分析和研究时不难发现,公平是民法的核心和最高的价值取向,这一点与复杂的社会经济状况存在紧密的联系。其中商品经济与民法的内在逻辑关系比较紧密,与商品经济相关的所有权制度和合同制度必须要立足于目前经济建设的现实条件,不断的协调各方的利益和关系有利于促进基本法律的大力落实。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经济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基础。作为一种比较典型的司法,民法侧重于保护个人的私人权力,严格按照主体人个人的意志充分的落实不同的法律管理机制,保障个人财产的神圣性和稳定性。因此学术界在对民法教学分析时直接将其作为人们的基本权利保障法,对社会大众的权利和意义都有着一定的保障作用,因此适用性比较广泛[3]。其次,民事活动的社会趋同性比较明显,存在一定的伦理性和高度概括性,这一点也能够更好的体现民法中的公平原则,积极的提供稳定的价值判断取向,维护该法律的伦理性要求,促进公平优先原则的大力落实。

查看全文

经济法与民商法关联

一、经济法与民商法的表层区别

(一)意思自治民商法强调意思自治,经济法强调限制意思自治。民商法作为私法,要求任何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仅依自己的个人意志决定行为的内容,排除任何形式的意志强制。它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在许多情形下,当事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意思排除法律的适用;另一方面,法律责任的追究要以当事人主动行使诉权才能实现。经济法则以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利用国家权力对一切不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市场行为给予限制,总是表现为以限制个人自由去争取社会整体自由,拓宽社会发展的空间。实质上,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法律以个人权利本位到社会权利本位的过程,而社会权利实现的手段就是对个人权利的限制。

(二)市场主休保护民商法强调对所有的市场主体都予以平等保护;经济法强调对部分市场主体予以偏重保护。民商法一般不考虑不同市场主题的强弱关系,对各种市场主体都予以同等力度的保护。对每个人都赋予相同的权利,设置同样的义务。而经济法则认为市场主体在具体人格上是有强弱之分的,不同的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实力是不同的。为了平衡协调不同市场主体实力关系,以实现实质上的公平、正义,经济法对不同市场主体给予了不同力度的保护。

(三)经济层次民商法侧重从微观、从经济发展所需动力方面,通过保障自由交易、自由竞争以提高效率来促进人们的利益;而经济法则侧重与从宏观、从利益协调方面减少社会经济震荡造成的破坏和优化经济结构,从而提高效率来促进人们的利益。也就是说,在微观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大量经济关系,是企业等活动个体相互之间的平等经济关系,这些应归民商法调整;同时,经济法应侧重规范宏观领域,弱化政府对企业等经济活动个体的直接干预。

(四)目标内容民商法主要重视经济目标,经济法不仅重视经济目标而且还重视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民商法作为典型的私法,在法律本位上奉行的是个人权利本位,它仅仅关注个体的交易安全和利益追求,在民商法的视域内,只有个体而没有整体,市场主体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规定,各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它主要重视经济目标。而经济法作为现代法,奉行的是社会本位观,它除了追求经济目标外,还必须立足与社会整体,立足于人类长远利益,将经济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纳人其研究框架之内,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稳定程度民商法的稳定性较强;经济法的稳定性较弱。民法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罗马法,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公元528年开始编纂《查士丁尼法典》算起,也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积淀成就了民商法理论的完善和成熟,一方面,民商法通过创设一系列晦涩的抽象概念、然后以此为基础范畴构建出民商事主体在市场交易和市场竞争中的基本活动规则,再辅之以弹性极强的民商事原则,从而使其研究框架极为稳固,但另一方面,正是这种理论的完善和成熟才强化了其部门法的封闭性,使其在现代化过程中对新概念,新理论的吸收存在着固有的排斥力。而经济法由于年轻,没有历史包袱,因此它对新观念、新理论具有强劲的吸纳能力,从而使经济法的理论体系不断充实、完善,也导致了经济法的不稳定性。

查看全文

税法与民商法的联系诠释

税法作为外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特殊的学科领域,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它贯穿整个国家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调整国家命脉的重要法律部门,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与其他部门法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如宪法、行政法等等都与税法有着紧密的关联关系。下文将就财税法与民商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粗浅的梳理。

首先,在宪政的框架下看二者的关系。

在宪政的层面上,我们已经知道,税法作为规范和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部门,其主要调整对象是国家的税收关系,税收可以看作是政府向公民无偿征收财产藉以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提供公共产品,也就是说,税收构成了政府正常活动的基本经济来源,使政府可以在自生自发的调节秩序面临无力和无序的状态之下仍然能够正常的运转,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

而对于民商法而言,其贯彻的是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之下的意思自治和契约自由,重在当事人自己来调节其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但是由于这种完全民间的自生自发力量有一种软弱的弊端,无法带来颇为确定的效果,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产权清晰是交易的前提,因此市场经济首先要有明确的物权关系,将主体之间的所有权、用益权等等物权的归属界定清楚,并在法律上加以确认和保护,以使市场自由交易的前提得以成形;另外,在债权和合同关系上,由于市场中不存在合法的强制力量,当一个合同当事人违反了合同条款的时候,另一方一般来说无法通过自力救济来寻求赔偿追究对方的责任,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国家司法的力量来进行强制执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受到侵害以后能够获得救济。

我们发现,在民商法上,在物权法和债权法两个重要的领域,都需要国家权力的介入,而国家权力的经济基础就是政府的税收收入,只有保障税收能够正常和充足的汇集到国库,才能保障国家权力在维护民商法秩序的时候的有力,因此,在这个层面上讲,规范政府税收行为的税法就是国家权力保障民商法秩序的前提保证。

查看全文

民商法与经济法关系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鉴于民商法与经济法关系研究框架过于简单的教训,设计出从基本理论和具体制度两个层次分析民商法与经济法关系的研究框架很有必要。在民商法与经济法之间,其表层区别是由其深层区别所致,其联系主要表现为调整范围交叉、职能互补、取向趋同和要素通用。

【关键词】民商法/经济法/研究框架/区别/联系

民商法与经济法(以下简称“两法”)是规范市场经济的两大法律部门。实现“两法”的协调,是构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问题。我国法学界自1979年以来,一直未停止研究“两法”的关系,但进展不大,迄今少有共识。笔者认为,为了深化对“两法”关系的研究,应当在总结和反思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构研究框架,更新研究方法。本文试图就此作点努力。

一、“两法”关系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西方国家对“两法”关系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经济法产生之后,其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对经济法的论述阶段;对传统私法(民商法)的反思阶段;对“两法”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阶段。在综合研究阶段,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的研究视角各有特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