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22:24: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企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企发展

民企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及其质量,是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实现更大发展的主要瓶颈。据有关研究分析和测算,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为4.5年。很多民营企业在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后,继续向前发展,大都感到“力不从心”。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内部治理及其结构面临严峻挑战。实际也是企业内部治理及其结构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挑战。它表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及其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实现更大发展的主要瓶颈。能否有效克服这个瓶颈,将是我国民营企业能否迅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从这个角度看,今后几年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和企业间的竞争,将主要不是技术和产品乃至市场的竞争,而是企业治理结构及其治理质量的竞争。

一、民企要“脱帽”

主持人:在中国每天都有无数新生力量:民营企业正在成长。成长企业百强榜正好体现了这点,过去三年中,中国最具活力、成长最快的企业也都是来自民营企业,在表象背后,我们的民营企业真的成长了吗,成长后的民企会再是“私企”吗?

郭凡生(慧聪集团总裁):我们从中国大量民营企业做不大、做不持久的现象中怎样破解当中的问题呢?这应该是我们企业家应该讨论的重要方面。到底中国企业缺什么?缺钱吗?我们看到很多有钱的企业破产了,很多没钱的企业却成长了,说到底还是制度的问题。我认为国有企业的垮掉和今天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不仅是人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所以民营企业要想取得持续的发展,一定要考虑自己持久的制度创新。

吕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外有一位学者曾经专门研究过华人家族企业的组织形态,得出的结论是华人企业普遍做不大。分析原因,主要是华人家族企业对家族以外的成员缺乏信任机制,产权结构局限于以血缘和裙带关系为依托,缺乏社会资本向企业集中的机制,华人企业的不同所有者经营者之间缺乏按企业和抉择合作共事的文化传统,缺乏资本集中所要求的人际关系的凝聚力。

牛根生(蒙牛集团总裁):作为去年成长企业百强的冠军,我感觉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阶段是一个高速成长的时期。我们所处的这个阶段也就像日本、韩国、台湾前二十年那样的阶段,那个时期有很多好的企业,以高速的发展取得了今天的业绩。但作为民营企业我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我的企业是私企吗?是哪个个人的吗?不可能。这次在APEC会议上,我说我代表一百万奶牛在参加会议。虽然我的企业小,但是我代表的人数多。

查看全文

试议民企的生存和发展计策

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公司需要以董事会作为经营、决策、管理的核心,董事会需要在企业的整体运行中发挥主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很多企业的董事会制度并不完善,一些董事会很难有效的行使其职能,还有一些董事会被公司的内部人员大量占据,使得董事会成为一种摆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财务控制和管理对于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都没有建立健全的财务控制体系,不能够通过财务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控制,使得企业面临着比较大的财务风险。首先,我国的很多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比较落后,一些企业采用的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没有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入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会阻碍民营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民营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民营企业就必须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尤其是要加强对财务活动的监控和管理。其次,很多民营企业的财务控制的方式仍然是传统的预算监督和会计管理等,没有将财务控制全面的融入到企业的整体管理体系中去。另外,一些大的民营企业在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引入,大型民营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日益多层次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往往非常分散,使得企业难以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统一。与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显得非常落后。首先,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的很多不足,难以吸引到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加盟,使得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相对比较匮乏。企业的人员竞争意识比较薄弱,缺乏经验丰富、有着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高水平管理能力的人才。其次,民营企业的人才结构往往比较不合理。民营企业往往存在着众多的技术人才以及业务人员,但是,企业往往缺乏综合素质高,具备高水平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比较落后。另外,民营企业往往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这些都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一、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

(一)完善民营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对于民营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的民营企业要以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为指导,不断的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优化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为企业能够很好的进行战略管理营造良好的组织架构。企业要以市场化为指导,明晰企业的性质和地位,通过制定公司制度对于企业集团内部的结构进行改革和完善。要促进企业股权多元化,积极的引入外部投资者,包括民营资本和外资,从而提高企业的活力,提高其经营管理的效率。另外,企业要重视发挥独立董事在企业内部治理中的作用。一定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监督作用,提高独立董事的话语权和决策权,避免将独立董事制度形式化和边缘化,让独立董事真正的参与到公司的治理中来。例如,安徽某民营企业于2005年开始引入了战略投资者,一些国有资本和外资资本进入了企业中,使得企业的股权结构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力大大的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以及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企业要制定先进的财务战略

查看全文

民企融资发展改造与对策

一、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为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有限,流资偏多

中央银行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但各商业银行为了资金安全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户而不愿向民营企业放贷。同时银行大多喜欢大额贷款而忽视额度小、频率高的民营企业贷款。近年来,银行的票据承兑业务发展很快,但同样也是集中于大企业,民营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票据承兑额度。即使商业银行愿意向民营企业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但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制度不健全,加上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不愿意向民营企业开放基建和技改项目贷款,因而民营企业最多也只能获得一年之内的流动资金贷款,很难获得长期的资金贷款。为了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一些民营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从而增加了企业负担和融资成本。由此可见,现有间接融资渠道很难满足民营企业再创业和技术改造、开发高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

(二)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提供的融资渠道有限,门槛过高

中国资本市场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其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融资。目前,证券市场缺少适应各类企业融资需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私人权益资本市场还不能很好地连接资本供给方和需求方,长期票据市场发育程度很低。这表明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机制尚不具备:受所有制和市场规模、制度环境的限制,即使是成功的民营企业,要想利用上市或发行债券、商业票据融资也比较困难;二板市场又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也不可能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民营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有限,很难利用现有正式资本市场融通资金。

(三)非正式金融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风险较大

查看全文

民企转变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面对经济国际化,竞争全球化趋势下的激烈竞争,民营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转变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重点要加快六大转变:一是竞争观念,二是资本运作方式,三是发展模式,四是市场地位,五是产权制度,六是价值定位。

近年来,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版图中的份额不断扩大,民营企业的政治地位也日益提高,民资已与国资、外资呈三足鼎立之势,彻底告别了原有“草根经济”的形象。随着民营企业准入政策和门槛的降低,中外资企业税率的逐步统一,以及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民营企业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但春寒料峭,面对经济国际化、竞争全球化趋势下的激烈竞争,民营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转变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重点是加快六个转变:

一、企业竞争观念:要从无序竞争转向规范多赢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法则,但动物、植物间不纯粹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其中也不乏共生双赢的例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不仅仅是二元式的你死我活关系,最理想的结果是在竞争中实现多赢。近年来,民营企业在竞争观念上实现这个转变,总体看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民营企业争夺国内市场时,从恶性竞争转向区域自治和行业自律。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产品、技术往往以模仿为主,甚至很多企业原本是从同一个母体企业上分裂出来的,这种企业同质化倾向,不可避免产生“价格战”等恶性竞争,既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的步伐,也影响了一个地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温州的鞋业、东莞的电器,都经历了由盛至衰的过程,期间扭转地区形象付出的代价之大,至今让人反思。中小民营企业只有联合起来,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等方式,规范同行业企业的行为,共同营造好诚信、规范、公平的发展环境,打造区域性的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才能取得持续长远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不仅要面对资本实力与技术水平均占巨大优势的跨国公司,而且遭遇到更多的反倾销壁垒。反倾销品种从纺织品延伸到彩电、家具、钢铁、打火机、水产品等等,甚至遭遇到西班牙烧鞋事件。这种环境对民营企业的竞争发展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无序竞争只会两败俱伤,分工合作才能规范共赢。国内民营企业只有凝心聚力,抱成一团,才能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发挥整体竞争力,才能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时形成合力,否则,一损俱损。日前,长三角百家企业针对纺织品“后配额时代”的形势,发表了《长三角纺织服装企业宣言》,倡导合作自律,努力实现互补共赢和合作共荣,这是一个令人期待的起步。从意识转型进程看,民营企业第一个阶段的观念转变完成得较早较好,但第二个阶段的转变才刚刚开始,需要加快推进。

二、企业资本运作方式:要从会融资转为善理财

从跨国公司的发展经验看,资本运作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裂变式发展的有效途径,阿尔卡特控股上海贝尔,欧莱雅收购小护士,柯达与乐凯的合作,虽然方式不同,但内涵却是一致的。民营企业在资本运作上学历虽浅,但近年来动作快,力度大,一批民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票上市等实现了跨越发展。但令人遗憾的是,相当一批企业在一系列资本运作后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甚至部分企业因而限入困境,A股市场上企业业绩经常变脸即是很好例证。关键的一点,是企业对资本运作的核心理念缺乏深刻的理解,并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一些企业只是绞尽脑汁如何融资,对于如何运用资金做大做强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打算,或频频更改投资项目,或将巨额资金用于委托理财;一些企业热衷于兼并扩张,内部管理机制跟不上,从而消化不良,光明“回奶”事件就是一个例子。这里还涉及到资金使用的成本问题,在当前的融资体制下,上市企业的资金运作成本比较低,导致许多企业热衷上市、不肯借债,上市圈钱后又缺乏资本增值的紧迫性。有人评价,当前我国股市的资本总额主要来源于新股发行而不是已有股票的升值,这充分说明了企业在发展观念上的偏差。从根本上说,融资只有资本量的转移,理财才能实现财富增长。因此善于融资只是企业加快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当资金转化为企业的先进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时,才会发挥其最大作用。目前,已有一些民营企业在从聚财至理财的转变上进行了尝试与探索。一批积聚了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既有着强烈的投资冲动,同时又为了规避风险,就自发组织起来,通过“优势互补、合作开发、盈亏共担”的模式,期望进入一些前景看好但投资总额门槛较高的行业,如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领域。温州财团、苏商联盟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尽管这种发展模式和社会效应褒贬不一,但毕竟反映了民营企业发挥资金优势、做大做强的愿望和实践。

查看全文

党建工作促民企发展交流

一、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着力培育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党的方针政策决定着国家的走向,影响着企业的命运。多年来,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关头,红豆集团坚定“依靠党、跟着党”这个信念,凭借发挥党的政治优势这个法宝,及时从党的方针政策中把握发展机遇,从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攻克重重难关,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依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红豆步入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快车道。1983年,红豆企业遇到困难,所在镇党委从调整企业领导班子着手,派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接手这家企业。这名支书看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发展乡镇企业难得的机遇,动员企业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挑起企业发展重担。为此,党组织一班人,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对企业发展作了重新定位,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拓展经营领域,团结带领广大员工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并实现了当年扭亏为盈、三年产销翻番的目标,使企业在较短时间里步入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快车道。

依靠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红豆跃上了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1998年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红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员工队伍中一度出现了人心浮动、士气不高的情况。在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时期,集团党委充分发挥参与决策、宣传发动、凝心聚力的作用,积极帮助企业转变经营策略,加大市场拓展、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和管理增效的力度,努力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正视企业所面临的困难,看到企业所具有的优势,牢固树立“困难面前找机遇、逆境当中求出路”的信心,带领广大员工“团结拼搏向前看、凝心合力攻难关”。红豆很快走出了市场困境,19**年就实现销售额19.8亿元,同比增长30%。进入新世纪,红豆股票上市,“红豆”商标驰名中外,集团规模超百亿,集团党委围绕“产业报国、共同富裕”的理念,确立了“争先发展不停步,创新发展不动摇”的思路,建议并协助董事局制定“红豆集团十年发展目标”,把发展方向拓展到高效农业和生物制药等领域,使红豆跨入发展新时期。继成功打造“红豆科技工业园”之后,又建立了总投资规模达15亿元的“红豆淮安工业园”,同时,把发展目标投向了高效农业和生物制药领域,通过种植红豆杉,提炼紫杉醇,研发生产药物,从而使企业实现了从“红豆衫”到“红豆杉”的跨越,项目投入运营后,红豆集团年营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最近又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建立了11.08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不仅增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还为上千家企业走出去搭建了发展的平台。

二、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着力培育企业发展的人才优势

在企业发展历程中,红豆集团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培养党员骨干当作企业最重要的人才工程。在关键岗位安排上,坚持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重要标准,培育了企业的人才优势。

查看全文

全面认识预期民企治理发展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关于研究范围的批判;关于研究内容的批判;关于研究方法的批判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规模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家数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85.53%、国内学者对民营企业的研究是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而深入的、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企业的绩效取决于涉及契约各方(利益相关者)权、责、利的各种制度安排、我国学者关于民营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焦点大量集中在家族企业上、分析我国现代民营公司可以发现有四种不同的来源、集体企业私有化过程中其产权关系的演变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有几分相似、不同利益主体新设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并不总是家族控制的,来源不同,股权结构亦不同、收购方用现金收购转让方持有的标的企业的股权、不同制度环境下的公司治理结构有不同特点等,具体请详见。

我国现代民营企业产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80年代才有正式合法的身份,但仅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进入90年代,特别是小平南巡以后才真正开始其大发展阶段。三十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截至到2004年底,我国规模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家数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85.53%,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64.76%,真正担当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责。

国内学者对民营企业的研究是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而深入的,2000年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层面和融资层面上,随着民营企业的逐步壮大及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演变,一些大的民营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开始出现,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成功实现上市而成为公众公司,于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将研究民营企业的视角转向了公司治理结构层面。尽管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为人们揭示了当代民营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情况,但很多研究本身却陷入了误区,如不加以批判,会混淆研究范围,误导研究方向,影响人们对民营公司治理结构的全面认识和发展预期。

一、关于研究范围的批判

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企业的绩效取决于涉及契约各方(利益相关者)权、责、利的各种制度安排。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就是利用各种制度安排的互补性质,设计出一种最佳的结构,最大限度地协调与满足契约各方的利益,以提高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效率。在个人业主制、合伙制企业中很少有人谈到治理结构问题,因为这种企业的产权关系简单,权、责、利的配置也不需要特别安排,但当企业发展到公司制时,情况就不同了,现代公司涉及到大量不同的股东、债权人、经理层、职工、社区、顾客、供应商等等方方面面的利益,而且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产权关系日趋复杂,精心设计的制度安排就成为必要了。显然,企业的产权关系越复杂、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越多,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就越重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尽管企业的存在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提出和重视则是最近几十年才开始的。

我国学者关于民营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焦点大量集中在家族企业上。诚然,如果将全部民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看,家族企业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张厚义(2000)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民营企业中,私人股份所占比例在90%以上,其中企业主所占比例高达66%左右,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企业主及其家族成员股份之和占总股份的80%以上,民营企业的家族化特征清晰可见。但如果从治理结构研究的角度看,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大量的家族企业呈现类似于业主制企业的特征,即便形式上为有限责任公司,其产权关系也极为简单,基本不存在治理结构问题。事实上,很多大型家族控制的民营企业集团由于较少涉及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治理结构问题也不严重。真正需要研究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是那些有复杂产权关系、涉及大量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已经上市的由民营成分控制的公众公司。

查看全文

民企经济发展制约瓶颈论文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民营经济的政策在不断改善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政策的呵护下,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实有企业971.46万户,其中99%以上为中小企业;实有私营企业657.42万户,注册资本(金)11.74万亿元。其中,个体工商户2917.33万户,实有资金数额9005.97亿元,户均资金数额3.09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1.09万户,出资总额880.16亿元。民营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新增就业人员、70%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拥有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开发。可见民营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然而,民营经济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其发展的严重因素。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

(一)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所走的道路是极其不平凡的。在企业碰到资金困难时,政府机关和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不能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且常常是久拖不决,造成民营企业在最需要银行贷款时却贷不到。政府在制定有关政策时缺乏统一性和有效性管理,在对民营企业管理中时有疏漏,政府一些部门间缺少协调和配合。政府的职能部门没能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为民营企业在生产、流通、信息领域解决一些问题;而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特别是融资审批时遇到困难时,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此外,行政执法机构的摊派与乱收费仍未得到有效约束,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与长远发展。

(二)企业信用度低

查看全文

治理制度变革实现民企持续发展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前言;民营企业治理的一般理论;我国民营企业治理制度创新的目标和思路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治理起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它是企业制度不断发展的产物、两权分离是传统意义上企业治理产生的源头、民营企业采用家族治理模式、家族股东“一股独大”,损害了广大小股东的利益、个人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所有权不分、企业主“家长制”作风严重,高度集中化的管理方式排斥人力资本的民主参与和决策、治理主体的创新、治理机制的创新、坚持资本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将是民营企业治理的根本宗旨、科学划分三会权责,实施民主化的管理方式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我国民营企业大都采用的家族治理模式,成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治理制度创新的目标是建立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员工等资本所有者共同治理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其主要包括治理主体的创新与治理机制的创新。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族治理模式;治理主体创新;治理机制创新

前言

全世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民营企业在生生灭灭,只有少数民营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得以延续和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对民营企业实施制度创新是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治理制度创新将构成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环节。

一、民营企业治理的一般理论

查看全文

小议民企境外发展投资问题的探讨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快速增长。2002年,我国非金融对外投资为25亿美元,到2007年底,我国非金融对外投资已达187亿美元,五年时间增长了6.48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投资重要主体。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到2006年底,非国有对外投资主体按注册数计算已经占到了74%。2008年7月,我国外汇储备突破1.8万亿美元,表明我国的国际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长,这是我国民营企业整合国际资源的国力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这是我国民营企业强化利用境外研发资源的指南针和方向标。

一、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发展历程

纵观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2001年。在这一阶段,我国民营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的主要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境外研发机构的定位不清楚,研发方向不太明确。当时我国民营企业主要是在境外建立研发联络点,其职责是收集信息、整合项目、锻炼队伍。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工作总体上是缺乏体系的。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起步较早,主要是因为部分投资领先者华为、创维、华立等公司率先在境外进行研发投资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形成过一小波境外研发投资浪潮。在潮头过后,除华为公司外,多数民营企业对境外研发投资采取了收缩的策略。

第二阶段:2002-2006年。这是我国人世后的第一个发展的五年,这期间是我国家电、机械、服装、机电等行业出口快速增长,占据世界市场份额迅速增加。与此同时,许多出口导向的民营企业强化了境外研发投资。华为、海尔、联想等民营或采用民营机制的企业借势强化了境外研发投资。从行业结构看,我国汽车、纺织、医药、机床机械等行业的民营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逐步增多,主要以新建方式建立境外研发机构为主,而以并购方式建立境外研发体系则比较少见。

第三阶段:从2007年起至今,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上升,与周边世界的不和谐开始出现。而当遍及世界范围的针对中国制造业进行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形成浪潮时,我国民营企业占重要地位的制造业出口战略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国家调整了加工贸易战略,传统的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不再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加之国内劳动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面临转变增长方式的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台了有关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是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新机遇,也是实现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方向。在这一时期,由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及我国医疗事业的较快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在能源、医药方面的研发投资尤其是境外研发投资迅速增长。

查看全文

加快民企经济发展的几个疑问

(一)

新中国已经走过50个年头的历程了。总结50年的历史经验,必须得出一个看法,我们再不能搞以往那种单一的公有制了,而必须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特别要重视以民为主体的经济的发展。

(1)所有制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如何,不仅关系到什么样的经济制度,而且与经济体制有直接关联,还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2)所有制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性质;二是所有制结构,即一个社会究竟由些什么样的所有制构成,它们之间的比重如何,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3)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有经济处于领导地位。这种所有制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这五种经济成分曾明白无误地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中,它们是:国有经济,合作社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从1953年起,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党的总路线变了,要搞“一化三改”。“一化”是工业化。“三改”则是要消灭私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1955年10月讲,要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这后两个绝种运动在1956年就完成了。接着就搞“趁热打铁”,搞高级社,“一平二调”,剥夺农民,化。然后是不断的“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判断的标准是“一大二公”,即公有制规模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公越好。结果,不但出现了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而且最终把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