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21:55: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古民居装饰艺术成因
皖南古民居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成熟稳定的中国古代建筑流派风格,记载了千百年来皖南地区人民的生存和生活历史,是在皖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皖南文化的最直观载体,是古代皖南社会历史文化的见证。而皖南古民居装饰艺术的形成,则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人文精神因素分不开的。
一、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赋予了皖南民居装饰艺术的灵感
(一)皖南的地形地貌气候因素
皖南,顾名思义,就是安徽的南部。而皖南古民居多集中于安徽的南部山区,这里的地形地貌气候形成了皖南古民居的形制和装饰特点。皖南地区多山的地理地貌环境,使之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闭塞的交通。而在抵抗自然能力不高古代社会,这种地理地貌环境,往往给人一种稳定感。而适宜的四季气候,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古人来此繁衍生息,总之,对于皖南古民居来说,这种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成为皖南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形成的客观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选址、朝向、建筑形式及房屋的建筑结构特征。不仅如此,周遭美轮美奂的自然环境,对于皖南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美情美景也陶冶了皖南人的艺术旨趣。观为皖南民居装饰提供广泛的内容题材和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明显的地方特色。比如在皖南古民居中最常见的装饰作品“三雕”和窗额画中,山水题材的作品往往都是根据皖南地区的典型植如松、杜鹃等制作的“黄山松涛”、“白岳飞云”等景观;而其中人物耕织题材的作品如扣柴、翻土、放牧、担水、捕鱼等都是皖南地区典型生产方式的反映。
(二)皖南的木、石材料提供了皖南建筑丰富的物质资源
皖南的独特皖南地形和气候环境,也孕育了皖南古民居的特色建筑和装饰材料。如皖南古民居中建筑装饰必须的木材,特别适合在皖南的地形和气候环境中生长,这些多年生林木成为了皖南古民居建筑装饰中大量采用木结构奠定了就地取材的基础。皖南地区生长的杉木、银杏、柏木、和楠木,木理通直,坚韧耐腐,是上等建筑用材。得天独厚的资源木材优势,为皖南建筑装饰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用于砖雕的青砖来自于丰富的河道水系资源所带来的多年沉积的精土。而山地的地形环境,使得皖南地区还盛产优质石材,皖南古民居的砖块和石块的来源提供了保障。如黟县青、茶园石、龙尾石等更是用于建筑装饰的上好材料。在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形成的以木材、砖块和石材为材质的建筑装饰艺术的代表——“徽州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成为皖南雕刻艺人们发挥才智的天地,广泛运用于民居建筑的装饰如柱、柱础、门框、照壁、漏窗、石镜、石狮等,在中国传统的建筑工艺作品精湛的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闽北传统民居与装饰特色
摘要:闽北地区地处闽江上游,武夷山东南,西接江西,与江浙比邻.在民居建筑中由于地理、历史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闽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并具有典型的特色.在建筑形态上主要是土木、砖木和砖瓦等结构为主,融合了江南建筑风格和徽派建筑风格,在建筑装饰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本文旨在总结归纳闽北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及装饰风格,为探索古建筑的保护途径及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闽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特色
闽北邻近浙南、皖南、赣西等地,地理位置特殊.伴随着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后,闽北的发展逐渐融合了各地的文化内容,在房屋建筑方面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建筑样式.闽北古村落建筑民居分布广泛,遍布闽北十余个县市,其中以下梅村、政和县、建瓯伍石村、邵武等古建筑民居最为典型并呈现出闽北地区建筑的鲜明地区特色.
1闽北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
建筑的形态是整体的建筑形制,包括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的使用及其建筑风格等内容.“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于创新形式.”[1]闽北传统民居建筑就是基于当地自然、物理等条件下,逐渐发展并形成具有闽北地区区域特色的建筑形态.1.1建筑结构,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为主.闽北地区的建筑取材于当地建筑素材,并适用当地生活和审美特色,因此,闽北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建筑为主.闽北的土木结构民居是以土为基,以木为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中,“土”代表中央代表承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木”代表春天和东方,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同时土和木最适宜作为建筑材料.因此,中国古建筑大多以土为基,以木为柱或梁作为房屋支架,构建成可供居住的空间.土木结构的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架构方式,是我国广大民居采用的最主要形式.在闽北的传统民居中,土木结构的建筑主要是全木穿斗结构架构框架,外墙取材于当地的黄土垒砌而成.福建政和县澄源乡南部的上榅洋治地更楼就是典型的土木结构的建筑,治地更楼在北宋时期因抗击贼匪入侵并擒匪首而获得朝廷赐名“更楼”,清朝时期朝廷钦此“礼仪之乡”匾额悬于楼上,更楼共三层,属于碉堡式四方形建筑,也是我国古建筑中的典型的土木结构建筑.闽北砖木建构的民居是砖为墙,木为骨的建筑.砖木结构的建筑是闽北地区建筑的形式之一,以砖、木为主要原料,整体建筑结构呈现出立砖斗砌,木柱板壁,青瓦屋顶.闽北砖木结构建筑外部以高大的封火墙为主,民居都设置了四方天井.砖木结构的民居是下梅民居的独特风格.如,具有下梅村标志性古建筑邹氏家祠、下梅村的古民居和邹氏大夫第等都是典型的砖木构建的民居建筑,另外福建北部邵武中书第也是主要的砖木结构的建筑.1.2建筑形制,一重天井一重厅为主.闽北传统民居在建筑形式上可分为厅堂、住房和庭院三种空间模式,每种空间模式相互排列构成整体院落,呈现出一重天井一重厅的建筑形制.布局上大多以一条中轴线为中心两边基本对称,且规则、整齐的,具有秩序感和美感.一座民宅内一般以座北朝南的房屋为正房或正厅为中心,两边设有厢房、书房等,院落多为天井式,天井下一般都摆设花架、石桌、水池等供养花、休憩.闽北的民居融合了中原地区土坯土墙的住宅形式,布局遵守等级森严的封建宗族制度,房屋多为正北朝南一井一厅的形制,大户民居一般为二厅三进或三厅四进等多进制院落,各院落之间筑有高大的风火墙,各厅堂和房屋有廊道相通.建瓯伍石村古民居伍石茶庄就是多进式院落,由三个院落相连,布局以中轴对称分布,面阔三间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的空地为天井;下梅村的古民居屋宅大多以内庭为中心安排各种功能空间,形成丰富的空间组合层次,除阁楼外,宅屋一般不超过两层.[2]闽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屋整体布局的结构主要以一重天井一重厅为主但山区的古民居多为两层高脚厝栏式建筑,二楼为居住室,一楼都为厅或活动区域.下梅村的商户门店的建筑也多为高脚厝栏式,前店后屋,店门与住屋相连.有的巨富商贾和达官贵人等“三进九栋”式青砖瓦房.1.3建筑风格,融合徽派建筑特色形成区域特色.闽北与江浙比邻,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受徽派建筑的影响较明显.徽派建筑的特点是粉墙(白墙)黛瓦马头墙,结构特点以砖石木为原料,木架构为主,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墙,堂内雕梁画栋.闽北传统民居则融合了徽派建筑的青砖灰瓦或青砖黑瓦、马头墙、墙线错落有致.如,伍石茶庄就是吸收了徽派建筑的特点,黑瓦青砖、房顶有歇上顶、硬山顶和马鞍等,形成高低相间、错落有序的江南建筑群落.闽北民居建筑的风格虽受临近的江西、浙江,受徽派建筑影响较深,但表现出自己的特色.闽北民居周围外墙常作封檐处理,或以马头墙形式出现,但院内檐墙仍作悬山.有的民居虽是白墙黑瓦但屋脊平直只有檐角翘起.如永安安贞堡;庭院的设计上,由于地形条件限制闽北民居也没有开阔的庭院,采用天井式布局,外用砖砌空斗砖墙作围护,外观封闭,具有鲜明的边界文化特色.[3]
2闽北传统民居装饰的特色
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一、适应地域环境的建筑形态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所有的有关人类活动的事物都离不开地理条件的影响,也因此,在对于房屋的构建方面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下面,就让我们说说东北地区的房屋建造的特点。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在此居住的人们已经养成了一种能够与此相适应的生活习惯。第一,受民族因素的影响。对于房顶的建造上,每个民族的人们都有不同的方式,大部分的满族人都使自己居住的房屋有一个坡度较大的房顶,原因是满族人的居住地大部分都处于降雪量丰富的地区,这样的房顶建造形式有利于排雪,对于房屋的寿命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第二,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在该地区中,有些地方居民不分是哪个民族,他们都将自家的房屋建成平顶式,这样的房屋能够抵抗强风的侵袭。因此,不论是三角式的房顶构造或是平顶建造,它们的形成都是为了能够在一个环境中生存下来而发明的。除了这些,满族人喜欢将纸贴在窗外,甚至可以说就连一个地方的动物生存的场所建造都与所处的地理因素息息相关。此外,房屋的建造还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所以东北地区的房屋墙体都要比南方地区厚的多很多,过厚的墙体是为了是降低室内所受外界寒冷的影响,在该地区,墙体的建造要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温暖的需求。大体上来看,由于北风的强硬和寒冷,人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北面的墙体都略厚许多,一般来看,北面的墙的厚度约为45cm—50cm;南面的墙的厚度大约为40cm—42cm;山墙大多数都是由砖砌而成的,它的厚度大约为37cm—38cm。在窗户的建造方面,该地区几乎每个民族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窗户都是朝南而开,侧面和北面几乎不开窗,但也有一些家庭开了一个小窗,以用来通风通气。第三,对于房屋的外观而言,因为受到气温的影响,使得墙体搭砌过厚,使房屋看起来过于厚重。第四,对于房屋的内部构造而言,“炕”——这个北方独有的且独具特色的发明建造,女真族是最早使用“炕”的,也可以说是现在的满族人首先发明使用的。最早的时候,不论在哪,只要有房子,几乎都有一铺长炕,而后,又出现一种环炕,炕,这不只是只有满族人使用,其他各民族人都在使用,但各民族之间对于炕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也促进了东北地区各民族人民之间相互交流、借鉴、学习、进步。
二、体现民族文化的住居方式
建筑文化在我国的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事物的建造正是用实践践行着文化。所以说,每个民族的建筑特征的形成都是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不论是地理上的,或是人文上的,都对各民族建筑特点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满族人而言,在他们的观念中,认为西南为最好,所以将房间中的西屋视为最好,甚至在建房时由西向东而建,将西面的房屋视为最好的房间,这样的房间也多数有父母居住,以示爱戴尊重。所以,位于西面的“炕”,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坐的,家中来的客人多数坐在南或北面的炕,甚至不能够在西面的炕上乱放东西,假若有一些不懂规矩的客人坐了西炕,主人会十分不高兴,甚至会将他的行为认作成对自家祖宗的不尊敬。除此之外,教会也对东北地区的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满族人十分信仰萨满教,每当他们进行膜拜之时,都会将西屋作为每次活动的地点,他们认为这样的地点和场所才是圣洁的。与满族人不同的是,汉族人则是认为东面的屋子是最好的,他们将西屋用作装置一些废物,东屋是给父母们居住的地方。这样的一种差异也为东北地区的民居情况增添了一笔色彩。除此之外,汉族人会将中心的地点看做成十分珍贵的地点,这样的位置通常是用来安顿宾客或者用于人们平时活动。对于朝鲜族的人们在居住方式上的特点而言,他们通常习惯让长辈居住大的、好的房间,他们十分注重尊卑长幼的问题,这样的一个特点,可以说是受我国的儒家思想影响颇深,此外,即使在屋内的摆设等方面也同这种思想理念息息相关。
三、彰显建筑文化的传承交融
一种建筑的形成是一个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体现,它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与象征。在每个时期,人们都是在享受着老一辈人的建筑智慧,在享受享有的同时进行着改进,这样的行为不仅继承了我国的古老悠久且又极具智慧的建筑文化,而且也在此基础上实践创新。此外,东北地区还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移民地点,闯关东等事件,使得许多外来民族进入东北地区,这为该地区的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人们之间的沟通与学习,该地区的建筑文化有了显著地进步与发展。满族人——作为该地区的最早居住的人们,最早的生活方式十分落后,但随着朝鲜族人们的进入,使得满族人们开始学习“后来人”的生活方式,直到今天,他们的房屋的构建都在使用“后来人”的方法。在该地区居住的汉族人们,他们也是通过移民的方式来到这里,在他们到来的同时,又将中原的文化带到这里,这对该地区的建筑文化、生产生活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特别是在明朝之后,众多的汉族移民都是从齐鲁一带而来,他们将手工业生产带到该地区,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这样的移民活动为东北地区建筑、经济、文化带来了众多的良好的变化,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积极地影响。
古民居保护工作方案
第一条为加强对安吉古民居的保护,促进古民居保护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安吉古民居(以下简称古民居),是指本县境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宅、祠堂、寺庙、礼堂、楼、台、亭、阁等代表性建筑物及构件。
第三条古民居保护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保护古村风貌为前提,以保护历史村落为基础,以保护历史环境为核心,以保护院落完整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监督检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加、群众参与古民居保护的工作格局,建立古民居保护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动发展的机制。古民居保护的基本原则是,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第四条古民居受国家法律保护。集体和私人所有的古民居,其所有权受国家法律保护。古民居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
第二章保护与管理
第五条县文广新局负责领导、组织本县境内古民居的普查工作,县文保所负责建立古民居档案,分别确定推荐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
赣式古民居现状分析论文
一、赣式古民居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现存的赣式古民居主要建立在明清时期,目前随着研究人员的挖掘,使很多边远地区的民居浮出水面,通过国家和当地政府的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民居被妥善的保护起来。并通过媒体、网络、旅游等形式宣传,使赣式民居文化广为流传。江西的古民居主要集中在婺源、赣南等地区。目前婺源县拥有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婺源宗祠、清华彩虹桥、理坑村古民居3处13个点荣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三雕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江西婺源县沱川乡的理坑,建村于南宋初年,是婺源县明清建筑保护最为完整的村庄之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而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称一绝,以体量巨大、防卫功能完备,集家、堡、祠于一体的客家民居中,世人公认的赣南方形围屋是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是有形客家文化中的代表与象征。它是公元三世纪东汉中后期中原地区大庄园主的典型住宅形式坞堡,也就是一种小型的城堡。据梁思成先生研究,北魏至唐代的建筑,在庭院围墙的四角都建有角楼,保存着古代防御性的遗风,但这种四角建楼的布置,在宋代以后已甚少。然而恰恰在此时期,南迁的客家先民为了适应新的特殊的生存环境,为了家族和宗族的安全,高墙大院、聚族而居成为最佳选择,把中原逐渐消亡的建筑形式和技术带到了赣南,因而学术界称赣南方围是汉代坞堡的“活化石”。另外,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分宜邓家老屋,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赣西地区面积最大的围屋。
二、赣式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不同的地区,古民居的特点不一样。在江西众多的民居中,具有建筑特色是天井、围屋、三雕等。首先天井是指上缘由屋顶四向的屋檐或墙壁组合构成,下底铺地面积大于井口,凿内池、留沟防、设路径、安石埠、置盆载种种异制。都具有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等多种建筑功能。居民天井的空间尺度以间为基准,空间形态与明堂厅堂为一体,是一个无具象界面的类井状泛空间。在南方地区采用组合式天井的较普遍,而江西古民居中的天井设计是开合式的,它是我国民居中独特的天井形式,特点是运用活动式格棚调节遮阳、争取良好的室内物理环境又取得丰富的光影效果。它对我国庭院设计有着深远影响。其次是围屋,它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的围屋占地8至10亩,大的要超过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屋往往需要5至10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客家围屋的特点是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又是整座围屋的防御围墙。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闽西的土围楼合称为中国“四大古民居”。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几个县,总数有600座左右。其中以龙南最为集中。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龙南县的围屋有370多座,形状各异,其中“方围屋”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均属全国之最。江西古民居建筑特点再次是三雕。在众多的建筑结构和部位都有三雕,它们雕工精湛,栩栩如生,而且每一副图案仿佛诉说着一个故事,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位于新余市分宜县湖泽镇尚睦村的邓家大屋,该建筑群的门、窗木雕盛行,雕刻技艺精湛,题材丰富多彩。主要内容有楼台亭阁、桥梁、农耕鱼樵、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历史戏剧类题材,极具地方特色,展现当时社会人文面貌,又包含大屋主人的希望及企盼。这些门、楼、阁、窗上的雕塑中,有反映分宜及周边景观的《围屋全貌图》、《魁星阁》、《分宜万年桥》、《华屋连薨》、《廊榭图》、《分宜古城东门图》、《浮桥图》、《宜春台》、《城门与考棚》;有反映分宜人民生产、生活的《耕牧图》、《纺织图》、《捕鱼图》、《射猎图》、《入城图》、《船运图》、《挑夫图》、《船临城下》、《码头装卸图》;有反映文人学子寒窗苦读、科场拼搏的《树下读书图》、《进城赶考图》;还有反映大屋的主人祈求天下太平、幸福的《鸟禽花树图》、《鸟兽率舞图》、《梅鹿图》、《万字锦》等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客家围屋中极为少见。
三、赣式古民居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渐渐被人们所遗忘。虽然,在国家和省市领导的大力宣传和扶持下,民居得到很好的保护。但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保护这些古民居,是如何让赣式古民居的精华与现代建筑设计融合的问题。首先还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赣式古民居的文化,特别是省内各高等艺术院校及中专、高职等,相应的开设一些选修或欣赏课,除了让本地的学子了解赣式古民居的文化,也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了解,进而产生兴趣并从事相应的研究。这样让从事建筑设计及建筑装饰设计的人员对江西古民居的产生背景、文化、特色有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创新。通过调查,目前江西省内各高校的艺术生,对赣式古民居的了解程度极少,根本谈不上任何的认识与研究。所以非常有必要开展这一类的宣传与学习。其次,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朋友都来了解赣式古民居,把这一类文化推出江西、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这样既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又可以把江西悠久的民居文化展示给游客,推动文化的交流。再次,目前已经出版的书籍以及网络对赣式古民居相关内容介绍的较少,专业设计人员或者业余兴趣爱好者查找不到相关研究内容。因此,我们要积极研究已发现的赣式古民居的结构,建筑元素,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把这些精华系统完整的整理出来,通过出版社出版发行,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要大力挖掘暂未被发现的古民居,使这些历史遗产早日浮出水面。
新疆民居装饰特征论文
摘要:新疆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形状各异,样式繁多,各具风格,其建筑装饰是根据本民族的特点、生活习俗、自然环境以及材料来源经过千百年的演化而形成的,是由新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及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表现着鲜明的民族个性,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传统和风格。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民居装饰艺术
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聚居着十三个主体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各个民族之间有着包括语言、宗教、信仰、性格、爱好、习惯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因此民居建筑的用材、结构、形式、工艺、装饰以及空间划分使用等,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个性,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传统和风格,其中以维吾尔族的民居建筑装饰最具特色。
一、新疆少数民族民居的造型特征
1.新疆伊犁民居的装饰造型特征
伊犁得名于伊犁河,最早见于《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伊犁地处新疆的西部边陲,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接壤,这里资源充裕,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是新疆农、牧、林业和旅游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当地的居民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地创造了独特的民居造型装饰,其特点是:建筑大量采用木材、生土,辅以芦苇、麦草、砖块、石灰等土产材料。利用高台基、厚墙、平顶、厚门等形式,将各种用房并列地安排呈一字形,大多数民居建筑以一明一暗或一明两暗为基本单元。居住用房通常为三间,进门一间为明室,是过渡性空间,左边的暗室为主卧室,也承担着客厅的功能,右边的暗室为次卧。在三间之外还建有贮藏室和厨廊,也有的民居房间较多,各室分布于前后两列,并安排挡风的门厅,其内部各室或互相套门相连,或以内廊相连。虽有外廊但整个平面显示了较强的封闭性。
民居环境设计研究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中被迫开放成为通商口岸。上海的地理位置优越,“往来海舶,俱入黄埔编号,海外百货聚集”,城东门外“舳舻相衔,帆樯比栉”,是南北洋海上贸易的最大中转站,也因此成为西方殖民者打开中国大门的突破口。由于上海所受中国传统礼教束缚较少,处于儒家文化的边缘,更易接受西方输入的新事物。上海地方文化“天生”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融入到新的社会形式当中,成为近代都市。上海建筑在开埠前后的变化,反映着中国建筑近代化的变迁,通过研究上海建筑百年历史,可以窥见中国都市近代化的演变与发展。
一、上海石库门的时代背景
上海开埠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注入,租界人口迅速增多,形成最早的房地产市场。在开埠初期,上海人对于列强输入的西方建筑,虽然带有猎奇心态,但内心依旧存在对于洋枪洋炮的民族仇恨。直到“华洋分居”的局面被打破后,华人涌入租界,在当时人口激增情况下,外商将多余的自用屋高价出租,其中带来巨大的利润,刺激了许多洋行商人将兴趣转移到房地产经营中。建筑师采用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结构加砖墙承重的方式,以江南传统的三合院及四合院形式构成单元平面,结合欧洲城市联排住宅的居住式样,创造了早期老式“石库门”建筑,并以某某“里”命名,这是上海里弄建筑的开端,同时是中西方建筑最早的融合。在折衷主义影响下,“中西合璧”的风格使江南传统建筑的地域特征的得到了保护与传承。
二、上海石库门的设计特征
里弄房是为了适应大批涌入上海的难民而建造,最早的里弄房是两层或三层的“U”型砖混结构,有中央院子或天井连接两翼。这种设计手法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庭院的特征。而里弄房有别于传统住宅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不是以独栋住宅而建造,而是整排为单位,并且为了采光、通风和出入,每个片区都带有弄堂,这种居民区中的小巷子,也成为上海地区独特的居住特征。里弄房的成排布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西式排屋的布局理念。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混合体具有折衷主义建筑的融合思想。
(一)早期老式石库门
农村新民居建设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市农村新民居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第*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要求,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为认真落实省委*次全会和市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村新民居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现制定全市农村新民居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以新建改造农民新居为目标,以优化农村环境面貌为重点,积极引导农民转变生活居住方式,建设具有现代特色、方便农民、经济实用的新型住房;立足节约用地,加大旧村改造力度;坚持统筹协调,同步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逐步把全市农村建设改造成设施配套、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意见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地震局建设部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号)及《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渝府发〔2005〕10号)的有关规定,为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提高农村民居防震保安能力,现就做好我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市是一个中强地震频发的地区,近代和现代曾发生多次中强地震,自1989年以来,已先后发生5次破坏性地震,造成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4亿多元。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广大农村地区民居抗震防灾能力仍较弱,广大群众防震保安意识不强,抗震设防管理队伍不健全,抗震设计缺乏标准,防震保安工程经费投入不足,农民自建房基本不设防。特别是地震多发区的农村民居抗震设计标准低、条件差,抗震防震能力弱,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加强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举措,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科学防震、主动减灾的有效途径。实施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事关民生的大事、为民谋利的实事,势在必行,势必早行。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重要意义,切实承担起工作责任,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确措施,把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作为民心工程来抓紧抓实抓好,创造性地做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
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法制,依靠科技,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的工作机制、保障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增强广大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全面提高农村民居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新民居示范村建设思考
最近,我们到全省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市李庄村进行了调研。他们被确定为示范村后,政府积极引导,广泛发动,农民自愿出资,主动参加,拆迁清理坟头和旧房、修改完善设计图纸,选择新型节能材料,示范村建设顺利推进。5月4日施工队进场施工,按计划到7月底,集中联片的60套样板房全部竣工,过去的“空心村”变成新民居示范村。我们感到,*市积极推进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他们的做法对全省新民居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市推进李庄示范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市委认为,推进新民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广大农民盼望已久的美好愿景。对此,他们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具体措施,成立领导小组推进新民居建设,加大领导力度督办示范村工程。
1、深入调研,反复比选,把“四有”作为选址定村的标准。*市把选址作为推进示范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组织精干力量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对全市615个村进行摸底,反复对比,多方论证,最终确定米各庄镇李庄村为新民居示范村。李庄村距离米各庄镇1.5公里,共有1712人,467户,占地面积2.27平方公里,其中村庄建房区面积0.82平方公里。选择李庄村作为示范村,是因为这个村具备“四有”标准:一是有过硬班子。全村30名党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比较强。党支部书记马增社是河北奥丰工贸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主心骨和领头雁,多次捐资建设村内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是一个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能共事、不出事的村干部。二是有经济实力。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汽车配件和保温材料成了李庄村的特色产业,全村93%的家庭经营工商业,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11家。2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三是有集中联片的空地。由于村民比较富裕,投资建房的欲望比较强,有的到城市买楼房,有的到村边建新房,而村庄中心存留了大量的破旧民宅,这些民房大都无人居住,与此相邻还有一片坟地,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建设新民居示范村可以和“空心村”改造很好地结合起来。四是有科学长远的规划。2005年,村投资10万元,聘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2005年被*市评为文明生态村。几年来,村里严格按照规划建设新民房和公共设施,新民居示范村建设正好与村庄第一期规划相衔接。
2、因势利导,算账比较,把“节地、节能、抗震”的规划图变为施工图。新民居一次性投入较高,每户主体造价13万元,比自建房增加3到5万元成本,因此,有的农民对新民居不够认同。对此,他们着眼于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民算了“四笔账”。一是算全局账——节地。按李庄村现在规划的样板房计算,单体占地189平方米,加上街道、中心绿地,单体平均占地O.55亩。全村467户需占地256.8亩,最多不过300亩,而目前,李庄村占地1009亩,村庄三期建设规划全部实现后,可节省土地709亩。节省的土地,按规划用于建设公园、公共设施和村庄绿化,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二是算长远账——省钱。农村现有民房一般居住周期为20至30年,每代人都要翻建一次。而样板房建设采用CL建筑体系、中空玻璃、地板采暖、沼气池、太阳能等新型节能材料,居住周期至少100年,无需重复建设。从长远看,农民的生活实现了绿色环保节能,生活质量得到空前提高,既经济又实用。三是算眼前账——省心。政府为村民有计划、有组织地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监理,保质保量,居住放心。而村民自己建造新房,需要一年时间,既费尽精力,又耽误生产经营。四是算安全账——放心。新民居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提高了房屋抗震标准。房屋外墙和坡顶使用CL体系,取代了传统的粘土砖瓦,比农民自建房至少提高2—3个抗震等级,能防御7至8级地震。通过算账比较,村民对新民居的认可程度大大提高,参与热情更加高涨。不少村民高兴地说,“新民居就是新生活,一次性投入,几代人受益。”许多没有参加一期工程的村民,急着找村干部参加二期样板房建设工程,日前,二期工程巳列入议事日程。
3、开门设计,集中民智,把农民最满意的户型方案挑选出来、设计出来。为推动农村新民居建设的健康发展,省直有关部门下发了《燕赵新民居》图集,收录了100套新民居户型设计方案。为让村民挑出最满意的户型,隹上最舒适的房子,设计方案须得到最大多数村民的认同。他们抓了三个关键环节。一是为村民讲解图集。对于大多数没有专业知识的村民,看图集好似看“天书”。对此,市建设局的专业技术干部一边展示效果图,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每一套方案的设计理念、居室结构和实用性能。他们为村民当“翻译”,不厌其烦地释疑解惑。农民在与专家的真诚互动中,接受了科学的住宅设计理念。二是让村民选定方案。在专业技术人员详细讲解的基础上,利用“排除法”进行初选。根据大多数村民的意愿,从100套方案中初选了9套户型方案。之后,他们又组织60户村民详细对比9套方案,通过投票,选定了其中两套户型作为示范村的户型设计方案。三是按村民意愿修改。聘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按村民意见对这两套户型方案进行了局部修改。增添了车库,满足了车主的愿望;一楼增添了土炕,满足了北方人爱睡热炕头的习惯。考虑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在建筑材料上,提供了CL建筑体系、砼砌块保温处理两种设计方案,供村民选择。同时,他们根据村民的反映,把原来的坟地规划成了中心花园绿地。经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几经专家修改,示范区内的样板房布局为联排独院式,统一供水电暖,达到了设计规范、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点突出的要求,满足了不同层次村民的需要。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充分采纳了村民的意见,充分尊重了农民的生活习惯,方案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赞誉,为顺利开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