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21:12: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间舞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间舞蹈

浅谈民间舞蹈的象征性

摘要:在祖国的中原地带有一座依山傍水的魅力城市——信阳,它坐落于鄂豫皖三省交界之处,美丽的淮河岸边,美好的山水孕育了这篇肥沃的土地,造就了一个“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由于良好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信阳美丽富饶、底蕴深厚的特点,这里不仅有美丽的景色以及多种多样的美食,也有着源远流长的风俗习惯与出色的歌舞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豫南民间风俗特色,而信阳的民间舞蹈作为信阳民间艺术中的特色代表,具有豫南文化的特色象征性,给这座美丽的小城又添了一笔浓厚的色彩。本文将结合信阳民间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来分析领略风格独特的豫南民间文化艺术。

关键词:信阳;民间舞蹈;象征性

信阳位于美丽富饶的淮河岸边,坐落于三省交界处,向来享有“三省通衢”之美称,在历史上始终扮演着一个必不可少的枢纽角色,在历史的长河中接受了千年的洗涤,孕育了极具风格特色的民间文化,这座美丽小城的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同样对于淮河文化具有象征性。由于其优越地理位置,当时的民间舞蹈艺术受到了多个地区、多个时期的特色文化的影响,如:楚辞吴歌的特点、中州戏曲中的特点、甚至是京剧昆曲中的特点,舞蹈中的大部分表演形式以及道具都具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信阳的民间舞蹈艺术是当地文化交融的象征。人们在劳动工作的过程中发明创造了这种独特的艺术,它凝聚着生活在此的历代劳动人民中心血,对于豫南文化艺术有着集中的表现意义。本文将着重对于极具代表性的信阳民间舞蹈中的象征性进行相关分析研究,领略风格独特的信阳民间文化艺术。

一、信阳的民间舞蹈是当地人文气息以及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象征

由于信阳独特的地理位置,民间艺术受全国各地的艺术文化影响深远,在当地拥有多种类型的民间艺术风格。因此,信阳的民间舞蹈中,一大特色就是内容丰富多彩,表达形式上也更为独特多样,具有着许许多多艺术文化的融合创新之美。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几个优秀民间舞蹈作品中,例如《扑蝴蝶》、《火马》、《鹬蚌相争》等作品中,其中用到的花扇,就是模仿蝴蝶美丽的身姿,象征着信阳地区美好的地理环境孕育着美好的生灵;而其中用到的“火马”道具,正是借助独特的表演形式,将信阳人民的热情表现的淋漓精致,象征着人们对于生活的饱满热情。通过这些风格独特的表演道具以及形式,将信阳地区的多种文化交融给表现了出来。其中,在上世纪的80年代的普查活动中,记录信阳的民间舞蹈的舞种超过80种,演出的形式更是突破了120种,以及400余种传统节目,表演道具也不计其数。这些形式多样的民间舞蹈艺术,正是信阳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的而产生的文化艺术多样性,同时凝结着当地的人文气息,是当地独特而又多样的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象征。

二、信阳民间舞蹈艺术中百姓生活、时代气息的象征性

查看全文

彝族民间舞蹈生存论文

文化转型就是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文化的发展产生危机和断裂为寻求新的发展而转向横向开拓。文化转型与世界打破垄断经济和政治势力,进而形成多元文化的局面有关。30年来世界发生了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巨变:电脑主宰大工业生产,高速发展的电脑电讯、多媒体、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世界进入信息时代:殖民体系、“欧洲中心论”已经分崩离析,第三世界的政治、经济力量得到蓬勃发展;发达国家为了获取更大利润,把他们的技术、管理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亦需要他们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经济。一段时间内,稳定和平的世界环境,为人类文化、经济的交流和转型创造了条件,世界形成了多元经济、多元文化并存的新格局。

不同民族,由于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的背景差异,自然积淀了彼此不同的文化传说。彝族文化的价值,就在于透过文化的表层形态揭示一个族群整体的人文内涵,从而展现出人类不屈的生命历史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探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民族若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保证该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也就标明了此民族存在的价值。当然,随着世界“多元化”倾向的加速,民族间的交流必不可少,各个民族文化中的“外来影响”增加也是必然的。但这种“冲击”不应是消极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以宏扬本体文化为立足点的,只可惜,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人类走入了很多“误区”,最典型的结果就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越来越少。这不仅说明人类文明遗产的“走失”速度在加快,更说明人类“民族素养”的变化程度加剧,民族观念的自我意识走到了“丧失”的边缘。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正是在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这一新格局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与此同时,我们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时,西方的意识形态必然随之涌入国门,西方文化以不可避免的冲击影响着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彝族民间舞蹈便是其中之一。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很多地方蕴藏着极为丰实的彝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大到祭祖祈神,婚丧嫁娶,小到亲朋欢聚、劳动小憩,都以民间舞蹈的形式抒情达意、自娱自乐,可以说民间舞蹈是他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自然、文化资源丰厚的彝族聚居区,他们在发展富有特色的旅游业,贸易等地方经济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电脑媒介接受的最新信息。当代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信息丰实了彝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西方的迪斯科、霹雳舞、现代舞、卡拉OK等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青睐,传统的彝族民间歌舞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党的文艺政策和民族政策指引下,这些地区的多数领导和有关人士,不是消极防御,更不是闭关自守,而是采取兼收并蓄,本土外来并存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处理这一文化矛盾。比如利用传统的火把节,彝族年,采取歌舞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祭祖祈福、歌舞自娱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向国内外游客、商家展示当地的民族风情,加强双方的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时的民俗节日和民间歌舞,无论从其外在的形态、表演程式以及社会功能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凉山州文工团将彝历年冗长的仪式程序进行了简化,把民间舞《围成圆圈踏歌》加以规范改编,加工后的《达体舞》不仅突出了民间舞原有的风俗特色,还做到了观赏性与参与性并重,得到本民族的认可。90年代初位于中国滇西北高原上的华坪,风光旖旎,民风古朴。肥沃的土地上,居住着彝、傈僳、汉、傣等26个民族,他们习俗各异,聪慧纯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在火把节的夜晚,他们将粗犷的民间舞《打跳》和从西方传入的自由激烈的迪斯科在同一舞台上表演,打破了千年戒律,既娱乐又娱人,形成了华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观。两种不同形态、不同文化内涵的舞蹈出现在同一空间,并为人们所接受,这只能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产物,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结果。

在文化转型期间,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博大的视野去看待分析“异文化”的不同之处,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于是就能跟其他的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和平共处,而不是自我孤立或贬斥他人。把本土民间舞蹈与国外舞蹈进行比较且如此,吸收外来舞种也是如此。正如80年代初,当西方现代舞大量传入我国时,被人们视为“洪水猛兽”,而10年后,现代舞不仅没有被挤出中国国门,在舞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奋斗下,1992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舞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1993年秋在北京舞院创建了第一个现代舞专业。中国现代舞艺术以百花一枝的芳姿,正在这块古老文明的国土上生存、开花、结果。事实证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宽松政策,使之从西方移植的现代舞、迪斯科等文化娱乐形式,已经拥有不断拓展自己的市场,丰实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20年来,对于彝族民间舞蹈如何在多元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问题,是一个认识过程的。12年前凉山州文工团编导们就对彝族民间舞蹈的生命力提出疑问的思潮进行了探讨。当时改革开放已进行了8年,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引起彝学舞蹈界对传统民间舞蹈生命力的反思。12年后,在世纪之交,当我们面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伟绩,面对彝族民族舞蹈的发展现状,以自觉的理性思辩重新审视当年探讨的种种问题时,就这些疑问和困惑就显得清晰而明朗了。越来越认识到,彝族民间蹈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传统文化,彝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民俗事象中传承发展的,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作为某一特定民间舞蹈形态和风格的传延,往往伴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或需要而消失或延续,近几年,城市生活中悄然兴起的《达体舞》、《青年舞》、《打跳》、《押搓》,就是生动的一例。彝族民间舞蹈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处于文化转型期,各种艺术节、文化节、旅游节、文化村等形式,为彝族民间舞蹈、中外民间舞蹈的互相交流、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果我们无视当今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大环境,不顾当前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主动作用,只求在封闭的环境中虚构未受任何影响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将会陷入文化孤立主义的境地。

查看全文

民间舞蹈武秧歌与疯秧歌研究

摘要:黄河三角洲武秧歌和疯秧歌,是临近区域流行的不同风格的两种民间舞蹈,这两种秧歌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在黄河三角洲民间秧歌艺术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将主要对武秧歌、疯秧歌两种秧歌进行比较和研究,包括这两类秧歌的起源、发展、表演形式、艺术风格、音乐风格中的异同,在实地考察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武秧歌、疯秧歌在上述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武秧歌;疯秧歌;艺术风格;比较研究

黄河三角洲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底蕴丰厚,其地理位置较好、自然环境、文化资源较多。历史上的黄河三角洲地呈现过繁荣的景象,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历史背景,促进了秧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歌舞曲艺文化发展中,滨州出现了疯秧歌和武秧歌等多种地方民间舞蹈,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流传盛行已久,且滨州民间艺术形式较多。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两种类型的秧歌发展相对缓慢,武秧歌除滨州本地人了解外,其他地区了解甚少。从目前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中能够看到,很少有学者对武秧歌、疯秧歌进行比较性的研究,现有研究成果较少。除此之外,现有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环境下,民间秧歌在传承与保护中面临很大困境,要将民间舞蹈发扬光大,要实现其传承与发展,就要深入探索,从更深层次对武秧歌、疯秧歌展开研究。

一、武秧歌与疯秧歌的起源

(一)武秧歌。据史料记载,无棣县埕口镇新村武秧歌来源于天津,是当年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时的战争缩影,由于当时祝家庄易守难攻,梁山好汉宋江、吴用等人让所有的好汉装扮成农夫、樵夫混入祝家庄,然后里应外合战胜了祝家庄,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每逢传统节日,人们都要把梁山好汉打扮成各种角色,再按照排兵布阵的阵法,以扭秧歌的形式进行表演,经过代代相传演变成了现在的武秧歌,以前有很多习武的人和京剧的艺人,这些人为武秧歌的传承发展带来了便利。武秧歌就是在这种丰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是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韵味的文化舞蹈。与一般秧歌不同,武秧歌的演员要有武术功底,秧歌队的领头叫“伞头”,以中年男性打扮为主,这个人在秧歌队伍中起到了指挥引领的作用,表演中,“伞头”手持一把伞,边舞边练。紧随其后的是四个生龙活虎的“棒子”和四个“蹦鼓”,这些人都要有一定的武术功底,要以男性青年居为主,这些是秧歌队的主要演员,他们的角色与普通秧歌相同,分别代表是农工商学等各个行业。(二)疯秧歌。黄河三角洲疯秧歌主要流行于无棣县小泊头镇北高村,是当地民间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艺术不在是局限在某个地域,而是受到更多催化逐渐走出本地舞台,疯秧歌也正是如此与多元化的思潮融合,有了特殊的社会地位。疯秧歌在表演的过程中穿插进入了其他的民间艺术舞蹈形式,而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相传疯秧歌是由四季拳发展而来的,北高村高家的四季拳发源最早,到现在已是三十二代。相传该村流传最早就有“四秀拳”等拳术,祖师也小有名号,被称为“白马银枪”的高公讳。此人从小喜爱武术,好打报不平。那是高公讳曾说“年”是一种怪物,每逢临近春天来到时出现,于是,该老人组织了自己的徒弟们扮成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三藏、姜太公、诸葛亮来赶走“年”这个怪物。自民国一十六年,又有村里的村保从天津请来一位叫镇二的教师前来传授戏曲,在村里的老人的提供下,这位师傅把高公讳饰所兴起的以赶走“年”为题材的人物编成了木偶戏,其中里面有孙悟空捉妖、太公封神、诸葛亮妙算。那时最出名的是孙膑大闹五雷阵、走雪山等剧。每逢春节搭台演出,受到了群众欢迎和好评,四里八乡的百姓也来观看。又有高端臣在1920年把此改写成了秧歌,这就是疯秧歌的雏形。

二、武秧歌与疯秧歌艺术风格的异同

查看全文

汉族民间舞蹈风格

1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有龙舞、狮舞、灯舞、绸舞、秧歌等等。现经专家整理加工已进入课堂的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2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莽原,正好引吭高歌,河谷飞平坦的坝子上可以尽情欢舞。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人民在歌舞中欢庆佳节,也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西藏舞蹈与歌唱艺术密切结合,以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

3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查看全文

民间舞蹈课程开发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少学校开始研究和开发校本教材,作为艺术类课程,音乐和舞蹈有着良好的素质教育基础,为此,积极开发舞蹈课程教材是很多学校的工作目标之一。衡水市位于河北省,其拥有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间艺术,以衡水安乐秧歌作为舞蹈类的典型代表,除此还包括疯秧歌和打花榜等优秀民间艺术,这些民俗舞蹈特色都是作为舞蹈教材开发的优秀资源。本文以地方民间舞蹈课程的教材开发措施和方向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开发舞蹈教材,激发舞蹈独特的教育功能,在弘扬衡水本土文化的同时,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

关键词:民间舞蹈;课程资源;开发;实施

衡水地区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民间艺术,是舞蹈教材开发的资源宝地,拿最有名的衡水安乐秧歌来说,它不仅可以传承本土文化,更是集中体现衡水地区民俗文化精神的优秀非物质遗产。安乐秧歌离我们有300年的历史,最早出现在衡水市桃城区邓庄乡北苏闸村,其表现形式以歌舞为主,表演内容多以生活故事为主,衡水安乐秧歌还结合了东北秧歌的粗犷豪放以及中原风趣诙谐幽默,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面对新课改的实施,面对国家文化发展的需求,面对如此珍贵的舞蹈艺术瑰宝,作为教育者,有义务也有责任对民俗舞蹈文化进行重组和优化,开发出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实现舞蹈教学的艺术价值、教育价值、情感价值。

一、地方民间舞蹈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一)建设衡水秧歌校本课程迫在眉睫。课程开发,是新课改中一项重要的课程改革任务,为此,衡水学院音乐系积极落实课程改革任务,以衡水安乐秧歌、疯秧歌、打花榜为主等知名民间艺术作为教学资源,开发本地舞蹈教材。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将衡水民间舞蹈设置为地方教材或者校本教材,促进学生接受传统民族文化教育,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同时让河北地区的学生都能学习本地秧歌文化。(二)河北省传统舞蹈文化资源传承的需要。为了实现民族文化教育,学校在教学中不遗余力的融入民族文化教学,希望通过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培养出适应我国未来发展的下一代。而民族文化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对人的素质、人的根本性的教育。衡水民间舞蹈集中反映了衡水本地的文化特色,通过舞蹈传递文化,让文化显得更加生动有趣。舞蹈教学是集舞蹈内涵和精髓为一体的课程,为了让受教育者可以深刻的了解到舞蹈文化,我们有必要开发本地舞蹈教材和校本教材。衡水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课程开发的基本资源,而舞蹈课程资源开发所具备的传承功能,又让本地舞蹈文化再生和重组,使其变得更加系统。(三)地方舞蹈课程资源的特性。1.为什么说是地方舞蹈,一个地区的文化孕育出与其它地方有别的特色习俗和文化,而舞蹈就是特色文化中的一种,发扬地方文化,传承优秀艺术,体现校本教材的特色,积极开发优质教学资源,这是地方舞蹈课程开发的特征化意义。2.地方舞蹈课程资源所具有的特色代表着它不仅适用于本地教学,在中华优秀文化广泛传播的大环境下,本地舞蹈教材还能应用于其他城市的教学。所以,地方舞蹈教材是可以资源共享的,在保护本地文化的同时,还能实现文化传承。3.针对性,舞蹈虽然是艺术教育,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现代教育讲究的是德智体美劳,而如何让舞蹈教育更能体现本地特点,在教学资源的创造和选择上需要更加有针对性。例如衡水有安乐秧歌,山东、东北等地区也有大秧歌,如何体现衡水的特色呢?还是要以特色文化背景为依托,抓住地区的文化背景,同时创新现代秧歌教学,体现新旧结合,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普及和传播秧歌文化,促进学生对本地秧歌的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实现针对性课程开发和教学。

二、地方民间舞蹈课程可开发资源

查看全文

客家民间舞蹈融入舞蹈教学的意义

摘要:现阶段,广东各大高等院校在舞蹈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客家民间舞蹈,而将客家民间舞蹈独特的民间风情融入舞蹈教学中,会显得舞蹈教学更具民族性和创新性。在众多的民间舞蹈中,广东客家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别样的魅力被高等院校的舞蹈教学所运用,进而使舞蹈教学变得更新颖,也提高了艺术学校的舞蹈教学水平。对此,本文首先诠释了客家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随之分析了客家民间舞蹈融入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院校;客家民间舞蹈;舞蹈教学;重要意义

在我国古代时期,岭南隶属于中国五岭之南。如今,更多的是泛指广东地区。岭南多年以来孕育了众多民间舞蹈,在此之中广东河源地区的客家民间舞蹈最独特,其良好的传承了岭南的文化特色,又同时反映了客家的民俗风情。通过将其融入高等院校舞蹈教学中,可以使舞蹈教学资源更具特色,更加丰富多彩,并为民间舞蹈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与现实比较。

1诠释客家民间舞蹈的背景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当前,在客家文艺表演形式、内容新意不断,呈现出可喜一面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客家文化传承的担忧。客家文化就社会整体而言虽深入人心,但实际上让年轻一代客家人真正领略客家文化的魅力,才是客家文化传承的根本。与大多数民间文化的发展轨迹类似,客家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就是客家文艺表演,其在保留“原味”的同时不断创新,为客家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客家民间舞蹈中以广东河源地区的舞蹈最为盛名,充满着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表演。其不仅突出了传统艺术,也弘扬了地方特色。代表作有《舞春牛》《桃花水母》《天落水》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完美地展示了客家文化和客家元素,并通过结合演员本身的特质,诠释了客家人淳朴、勤劳、善良的品质,成为了河源客家民间舞蹈的一大亮点。

2客家文化融入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

浅谈民间舞蹈与舞蹈教学融合

民间舞蹈承载着民间文化传承的重任,它逐渐地对我国的职业院校舞蹈教学产生影响。促进民间舞蹈与职业院校舞蹈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推动舞蹈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笔者通过分析职业院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促进职业院校舞蹈教学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舞蹈人才,实现民间舞蹈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一、职业院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民间舞蹈内涵欠缺全面认知。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形成了多样化的民间舞蹈文化,但是,由于以往对于民间舞蹈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不够重视,导致了对于民族文化内涵的认识不够清晰,主要表现在:第一,未能认清民间舞蹈内涵的特殊性因素。民间舞蹈由于其在历史上是通过自发的民间组织创作出来的,其传承也主要是靠口述、当面教导等方式,未能形成完整的舞蹈体系。另外,由于其对于表演者的身体素质、专业能力要求较高,使得民间舞蹈的传承较为困难。第二,未能认清民间舞蹈内涵的历史性因素。自古以来,民间舞蹈只是作为地方人民的一种娱乐方式,统治阶级对于这种舞蹈形式不够重视,未能给予其发展的支持和传承方面的保护,导致了现在许多民间舞蹈未能被流传下来。第三,近些年来,人们开始重视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其中,民间舞蹈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一些节日晚会、活动开闭幕式上,民间舞蹈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由于民间舞蹈本身具备一些其他舞蹈所没有的特性,如舞蹈的创作呈现一种“短”、“频”、“快”的特点,而且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而观众则是追求欣赏舞蹈时带给自己的视觉冲击和心灵享受,却很少有人能去深入体会其中的内涵。(二)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舞蹈实践环节。舞蹈的表演和创作,对于职业院校的舞蹈学生要求比较高,不仅是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娴熟的舞蹈技巧,同时,也要求其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然而,目前职业院校在舞蹈教学方面,只是注重学生们模仿舞蹈的效果,忽视了学生们在实际表演中的能力,这就使得很多舞蹈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轻松地学会舞蹈课程,但是真正参与到舞台表演时,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并且严重缺乏新作品创作能力。(三)实践和理论未能紧密结合。当前,职业院校舞蹈教学,明显地与社会对于舞蹈人才的需求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其一,教材无法满足当前教学要求。舞蹈包含的种类多种多样,但是职业院校却缺少专门针对于民间舞蹈的教材。因此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没有可靠的理论依据,这就使得民间舞蹈的教学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很难达到期望中的教学效果。其二,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工作不到位。在舞蹈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舞蹈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指导还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本身对于民间舞蹈的理解程度有限,而且在教学时,其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也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对于学生的指引作用不强,另外,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表演学生模仿,对于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创作,有一定的束缚作用。其三,未能将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民间舞蹈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它更大的作用是民族文化的传播。但是在职业院校舞蹈教学中,往往强调的是舞蹈表演的技巧,而没有向学生教授关于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得学生们所学习的民间舞蹈,只有内容而没有内涵,导致民间舞蹈失去了其文化灵魂。(四)忽视了舞蹈的美与审美、社会功能。民间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其特殊的功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舞蹈的美与审美。民间舞蹈的美,包括其表达内容的美以及表演形式的美,它的美,表现在对观众视觉和心灵的冲击。第二,舞蹈的社会功能。民间舞蹈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对于社会形成一种无形却有力的影响,让社会不断朝着文化氛围浓厚,人员素质高的方向发展。但在职业院校舞蹈教学中,却忽视了这两种功能,使得民间舞蹈失去了其重要的传承意义。

二、民间舞蹈与职业院校舞蹈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重新审视文化元素对职业院校舞蹈教学的影响。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要想实现民间舞蹈与职业院校舞蹈教学的融合,就必须要重视文化元素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民族文化元素的影响。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各个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对于民间舞蹈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重视民族文化对于民间舞蹈的影响,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职业院校舞蹈教学中,有利于促进舞蹈教学的顺利开展。第二,传统文化元素的影响。在历史上,民间舞蹈的传授方式主要是依靠口传身授或口口相传,这种传承的方式,就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在这种传统文化背景之下,民间舞蹈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在职业院校舞蹈教学中,利用好这种传统文化元素,有利于让舞蹈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第三,地域文化元素的影响。我国占地面积广,在不同的地区,其民间舞蹈的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别,或是温婉动人或是热情奔放,多种多样的民间舞蹈形式,来源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地域文化元素,也是能够推动职业院校舞蹈教学的重要动力之一。重新审视文化元素的重要地位,将其运用到职业院校舞蹈教学中,才能做到将民间舞蹈与职业院校舞蹈教学进行融合。(二)加深对民间舞蹈的研究。民间舞蹈是一种极具历史色彩、人文色彩的艺术形式。受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带的民间舞蹈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为了进一步了解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就必须要加深对民间舞蹈的研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来亲身体验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收集相关的文献记录,为舞蹈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要关注与民间舞蹈相配合的民间音乐,正是有了丰富的民乐,才让民间舞蹈散发出如此绚丽的色彩。除此之外,还应当关注从古迹文物中找到的民间舞蹈记录,让民间舞蹈的历史痕迹更为清晰,也从中找出能在职业院校舞蹈教学中应用的素材。(三)丰富职业院校舞蹈教学的教材。教材是进行舞蹈教学的基础,为了实现民间舞蹈与职业院校舞蹈教学的融合,必须要丰富教材,为舞蹈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教材的编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民间舞蹈教材的编纂,应以当代社会民间舞蹈的实践为基础,并且结合目前我国民间舞蹈的发展形势,让民间舞蹈的表演转化为教材中的理论。同时,要突出舞蹈表演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知识,提升其舞蹈表演实践的能力。第二,提炼民间舞蹈的核心元素。民间舞蹈之所以能够形成一种独立的舞蹈种类,主要是因为其核心元素与其他舞蹈形式不同,它具有强烈的民间艺术色彩,其表演时的肢体动作、运动规律有着非常明显的特色。在进行舞蹈教材编纂的时候,应当抓住这些核心元素,突出民间舞蹈中的风格色彩,让舞蹈教材与民间舞蹈的距离更近,使教材的作用更为突出。第三,与国际舞蹈教育接轨。民间舞蹈作为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要想其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迈出国门,走向世界。通过加强与国际舞蹈的交流,让现代化的舞蹈元素与民间舞蹈进行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当代民间舞蹈形式,丰富民间舞蹈的内容,扩大民间舞蹈在世界上的影响,提升民间舞蹈的艺术地位,才能够为舞蹈教学开辟更为宽广的天地。(四)改善舞蹈教学方法。要想真正实现民间舞蹈与职业院校舞蹈教学的融合,教学方法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改善舞蹈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采用高效的课堂教学手段。首先,舞蹈教师应当向学生传授民间舞蹈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们对于民间舞蹈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之后,则应该通过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间舞蹈的发展,让学生们意识到民间舞蹈的多样性。最后,则是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加强对民间舞蹈文化的理解,并且跟随教师,学习民间舞蹈中细节化的内容。第二,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民间舞蹈本来就具有多样性,它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舞者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于丰富民族舞蹈的多样性有着一定的帮助,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发展,根据学生们对于民间舞蹈的不同理解、舞蹈教学实践中的不同表现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培养更加多样化的舞蹈人才。第三,培养全面型的舞蹈人才。舞蹈教学不止是要教授基本的舞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除了让学生学习舞蹈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对在学习中感到压力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形成完善的人格;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增强其舞蹈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成长为高素质、全面型的综合人才。(五)创作对社会有服务作用的民间舞蹈作品。职业院校开展舞蹈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批合格的舞蹈表演人才,为社会大众做出贡献。那么,职业院校就应当从服务社会出发,创作对社会文化发展有益的民间舞蹈作品。一是创作具有时代性的民间舞蹈作品。虽然民间舞蹈是从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长久的沉淀逐渐形成的,但是,未来的民间舞蹈发展绝对不能止步不前,而是要结合时展的大方向,将现代化元素融入到民间舞蹈中,创作出符合当代人民大众审美的作品,让民间舞蹈能够被更多的人接受,才能让民间舞蹈的发展紧跟社会前进的脚步。二是创作有利于提高全民审美能力的民间舞蹈作品。民间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提升人民的审美能力。舞蹈表演不仅是要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也是帮助观众提升审美能力的一种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民间舞蹈这一作用,就必须要创作出有益于提升全民审美能力的作品。通过创作新型的民间舞蹈作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才能拉进民间舞蹈与社会大众的距离,让职业院校的舞蹈教学工作能够更为顺利地开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民间舞蹈与职业院校舞蹈教学的融合。

作者:张冬 单位:河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查看全文

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风格性”探讨

传统的民间舞蹈注重歌、舞、乐的融合,这也是民间舞蹈所具有的特点,在我国民间舞蹈中,仍然保存着原始舞蹈的存在,融入不同的舞蹈风格,在一定环境中得以凸显,进而使民族舞蹈更具有风格特色,发扬光大。我国民间舞蹈,较为重视舞蹈队形的表演以及场面上的震撼,在不同的风格中凸显舞蹈核心。

一、民间舞蹈的风格性产生过程

在舞蹈教学中更为注重欣赏上的宽泛、内容上的升华、效果上的凸显,进而体现民间舞蹈的特色。接下来,笔者对民间舞蹈的风格性进行简要分析,通常来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文化的积累;第二,剖析动作;第三,经典动作的掌握;第四,情景教学;第五,情感的升华。通常情况下,将实际动作作为民间舞蹈教学的依据进行论证。而教师方面,则需要在风格教学中,完成相应的要求以及规范。具体要求为:理论研究、语文表达、舞蹈表演、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能力,在教学中,强调舞者的舞蹈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提升,进而达到风格性教学的目的。

二、风格性教学与文化的融合

将本地区的文化和民族风格舞蹈相互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舞蹈的风格性。换句话说,通过民族文化,对舞蹈风格进行融入以及舞蹈文化与舞蹈律动的融合,进而体现出多样化的民族风格,使民族风格教学得到有效凸显,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主要通过风格性的教学方法实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56个民族的融合彰显了民族风格的不同,而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的文化习惯、文化特点,这也是民族的象征性标志。在这样的条件下,民间舞蹈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间的生活追求、文化形成,而身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教育者,在这样如此多样化的舞蹈风格教学时,怎样更好的凸显不同风格性教学,成为舞蹈教育首要问题之一。民族舞蹈的风格性表达,无论是在外部还是内涵情感上都要有所体现。

三、舞蹈的风格性和地区环境的联系

查看全文

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探究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灿烂的民族舞蹈文化,成为我国乃至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随着人类步入网络时代,新文化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甚至使其一度陷入了边缘化甚至消亡的境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民族舞蹈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将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民间舞蹈教学;传承;探究

民族舞蹈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是我国各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拓展,新文化和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倾向,导致民族舞蹈文化一度陷入边缘化的境地甚至濒临消亡,促使国家、各级政府和民间团体纷纷采取措施来保护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间舞蹈教学,实现民族舞蹈教学与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完美结合。本文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结合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期能传承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一、我国民族舞蹈概述及其特点

(一)我国民族舞蹈的概述

舞蹈是人类在漫长发展历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门艺术,它来源于人们最自然的生活。在人类语言产生之前,人们就通过相应的动作来传递消息,进行交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通过不同的动作姿态来表达不同思想感情的形体艺术。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下,形成了充分反映本民族风格的舞蹈,造就了我国灿烂的文化。

查看全文

国内民间音乐及民间舞蹈在文化艺术的协同

我国的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同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共同承载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群的心态,记录下来不同地域、不同经历人群的生活形态,二者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差异较大,但在发展过程中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甚至在有些作品(音乐作品或舞蹈作品)中达到了不可分割的程度,究其原因,二者在文化艺术上有着本质上的统一。

一、我国的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同是我国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在对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传承和对生命的理解、诠释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有文字的历史已有五千余年,而音乐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更加古远。1986-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20余支骨笛,其形制精细、规范、统一,上开7孔,经对其中一支骨笛进行试奏与测音,可以准确地奏出七声音阶,其中有5支可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曲调。据测定,其历史距今约七千至八千年,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遗物,这是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能够证实我国音乐文化产生时期的最早的文物实证。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周代,孔子编辑的歌曲总集《诗经》,使305首精选的古代歌辞传承至今,当时这些歌辞都是配乐演唱的。从歌辞结构分析其音乐曲式结构,已有10余种不同的曲式结构布局模式,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不可逾越的重要历史阶段。《诗经》歌辞所表现的社会文化生活,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之开端,对后世音乐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乐器形制和音乐表演形式上我国的音乐文化可谓洋洋大观、百花齐放。中华民族有着广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丰富的音乐品种,与此相应有相当多的音乐作品流传下来,使后人能够品味鉴赏。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方面或要素,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古老音乐文化品种,她自身都不同程度地存留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沉积。

再说舞蹈。舞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她通过在空间上表现的肢体语言,综合音乐、灯光、场景等,来表达一定的历史事件,人物的思想,一些作品的内容等,这是舞蹈作为艺术形式对文化艺术进行传承的本质点。艺术的本源是为了生命、生活而存在,闻一多先生曾对舞蹈作出过一段著名的总结:“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实的表现。”我国有关舞蹈的历史痕迹同样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20世纪80年代,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中出土的距今5000年前的仰韶晚期地画,三个裸体先民右手执棒,两腿交叉,脚尖翘起,头发甩向左侧正在起舞,这种具有左右晃动,两脚中心左右交换的特点的舞姿,反映了原始祭祀的习俗。1972年,在嘉峪关境内发现的距今3500—4000年前的黑山红柳沟岩画,舞者身着长袍,腰带紧束,头带尖帽,或双手叉腰,或一手叉腰,一手曲臂向前。经专家考证,认为这是古月氏、乌孙及羌民族在河西居住时刻画的岩画。这些鲜活的原始舞蹈形态为我们勾画出了先民们的生活风貌。及至后来的宫廷舞蹈、佛教乐舞,以及在各地相继发掘出的石窟壁画飞天舞图,哪一项没有在中国文化长河中闪闪发光,哪一项没有反映中华民族的聪明睿智?再至戏曲、秧歌、龙灯、舞船、社火、锣鼓等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可以说,任何一种形式反映的都是文化,都是艺术,都是人对生命的感悟!总之,我国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作为艺术都是我国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二者有着文化艺术本质上的统一。

二、民间音乐文化与民间舞蹈艺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依赖和补充的共生关系,二者之间互相表现对方的内容和精神实质。据《山海经》里的民间传说:“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尚书社稷》述及当时人们的舞蹈是“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从一些考古资料里,我们通过逐渐发达的绘画与镌刻艺术,可疑获知原始时代乐舞具有的种种艺术魅力和形态概貌,可见,从远古时代,乐与舞就已密而不分了。据古代文献记载①《葛天氏之乐》有“三人操牛尾,投足”而跳的舞蹈和“歌八阕”两种艺术形式在内,其中,“歌八阕”即八首歌舞。另外,古代的《诗经》也是兼含朗诵、演奏、歌唱和舞蹈等表演形式的乐舞②。到夏、商、周时期,民间乐舞逐渐进入宫廷和上流社会,成为宫廷乐舞,谓之“雅乐”。同时,汉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之间也有较频繁的歌舞艺术交流,形成“散乐”和“夷乐”,但不论是哪种形式,都是音乐与舞蹈共存来表现一定的内容。及至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不论是乐舞、歌舞还是歌舞小戏,不管他们发展衍变成什么形式,基本上都没有脱离音乐与舞蹈相结合这种形式。在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前进过程中,二者已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失任何一方,在表现一项内容或一部作品时都会干涩乏味,缺血少肉。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的民间音乐文化与民间舞蹈艺术在文化艺术这一本质点是统一的,二者都是继承和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一定领域不可或缺的载体,在传承我国民族文化中是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