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21:09: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间舞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我国民间舞研究论文
一谈起舞蹈技巧,有些人认为这应该是搞古典舞的人去研究的课题,与民间舞无关,因而不屑一谈;有些人则认为中国民间舞的技巧等同于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无外乎那一套“跳转翻腾”,因而不值一谈。这两种说法让我感到有些尴尬,同时也激发了我的思索欲望。作为一名从事中国舞教育的人,我觉得有必要将关于民间舞技巧的一些问题弄清楚,谈明白。
一、中国民间舞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技巧
我们可以从中国民间舞的根源——各民族原生态,民间舞蹈来分析和寻找答案。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舞蹈,每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技巧。在此,我不做全面地分析和介绍,只想着重地分析一下已被舞蹈学院纳入必修教材的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的原生态民间舞中的技艺性舞蹈。
1.汉族
自古以来,汉族各种民间舞蹈多是在新年、祭祖、庙会、迎神庙会中表演的。表演者在斗妙争能中,各出新招,以博得称赞。汉族民间舞蹈正是在这种技艺求精中不断发展的。
(1)安徽花鼓灯。花鼓灯中的“盘鼓”部分,就是最富特色的技巧表演部分。它分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上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搭摆成各种姿态的技巧表演。中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腰部、腿上、手上的双人武功表演。地盘鼓是鼓架子单人表演技巧,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满地抓”、“豚跳”等。艺人们在展现技巧的同时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专长。他们常常在变幻莫测的拐弯和罕见的技巧中,洋溢着过人的才华和能力。例如怀远的石敬礼(艺名“石猴子”、洪云(艺名“小水子”)、凤台的武佩轩(艺名“气死猴”),从他们的艺名就可以看出他们技巧之精湛和身手之矫健。
民间舞发展论文
一、民间舞的生命力何在
民间舞的本源。民族的社会生活,地方的文化意识与舞者原生心态的真实,具体的舞蹈体现。这也是民间舞的一个美学特征。舞蹈时那负载着特有的生活气息与文化积淀的活泼的原生心态,就是民间舞生命力本原的主要所在。人的生命不是单一体现所能形成,民间舞的生命力也不是单项因素起作用。但人的生命标志主要是心脏的跳动。民间舞的生命力主要在与原生心态的真实流露。
原生心态相对再生心态而言。原生心态的真实流露。
原生心态相对再生心态而言。原生心态是舞者自我的心态的自然流露与舞者情感的尽兴进发。中国的一些民间舞,特别是汉族民间舞有些与众不同。它不是纯自娱性的,多是表演性的、观赏性与自娱性的结合。它们成扮演一些民间熟悉的人物和故事。有较明显的再生新饰人物形象心态的成分。但他们并不认真的去演任务故事,而是借新扮人物形象。抒发自我欢愉之情,过自我舞蹈之瘾,虽然是表演给人看,更为自己玩的高兴,原生新因素大大超过再生心态成分。人们观看民间舞也并不想多看那故事情节,主要欣赏民间舞者特定的动作技巧和风格韵味。从一起凑凑热闹享受乡亲聚会的情趣。舞者与观者都不象对创作性舞蹈和舞剧那样重视再生心态。主要是在玩赏自娱中。二者的原生心态相互碰击冲撞而获得合美欢愉。
民间舞虽说是多种多样多功能的。有宗教祭祀性的、有生活技能传播性性的、有节日婚丧民俗性的。但广泛流传群众爱好的主要是自娱性的原生心态流露的舞蹈。原生心态流露的舞蹈。原声心态丰富多样。有吉有悲有望有怨。但它又有单纯朴实的特点。
民间舞多是节假日民间难得的大聚会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那单纯朴实的欢愉情的释放。因此,重娱乐性是民间舞的一个物质,民间舞主要是舞者强烈的自娱乐感与洋溢着欢娱情的原生心态的自然真实的表现。
民间舞的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民间舞生命力.对民间舞的发展和衰弱及民间舞的复归进行论述.
关键词:生命力;原生心态;再生;心态复归;发展。
民间舞从本质上看,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各民族各地区传统的与新兴的、自娱性与社交性的舞蹈的统称。从艺术性分类看。民间舞是与古典舞、芭蕾、现代舞相对而言的。但古典舞有民间舞典范化的成分,芭蕾舞剧里的性格舞也是某些民间舞的类化与规范化,有的现代舞也是择取了某些民间舞的元素给以变异和发展。民间舞在保留传统的固有形式与风格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民间舞会有新的发展。
民间舞的基础与活动基地是在民间。是代表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水平与艺术特色的标志。主要是专业的民间舞表演的艺术质量。因此。我想在探讨民间舞的生命力何在的共同性的规律的同时,主要针对专业团体表演的民间舞为什么有所衰弱?怎么样复归?简略谈些个人看法。
一、民间舞的生命力何在
民间舞的本源。民族的社会生活,地方的文化意识与舞者原生心态的真实,具体的舞蹈体现。这也是民间舞的一个美学特征。舞蹈时那负载着特有的生活气息与文化积淀的活泼的原生心态,就是民间舞生命力本原的主要所在。人的生命不是单一体现所能形成,民间舞的生命力也不是单项因素起作用。但人的生命标志主要是心脏的跳动。民间舞的生命力主要在与原生心态的真实流露。
剖析我国民族传统民间舞赏析意义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风情醇厚、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以其绚丽的风采深得中国各民族人民和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和珍视,被誉为世界舞蹈宝藏中的瑰丽之花。:本文通过对舞蹈作品《一个扭秧歌的人》的欣赏,探讨了风情醇厚、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一个扭秧歌的人》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
风情醇厚、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以其绚丽的风采深得中国各民族人民和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和珍视,被誉为世界舞蹈宝藏中的瑰丽之花。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点,这种历史上各民族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的不等,以及各族各地文化观念,宗教礼俗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因此造成中国民间舞样式之多,内容之广,风格之别,动律之异的鲜明特色。从具有原始图腾痕迹的模拟舞,到带有原始遗风的祭祀舞,以至具有宗教色彩有寺院舞蹈形式或民间风情舞、礼仪舞、庙会、灯会、走会、花会上的舞蹈表演以及专职艺人的出现,并登上艺术性舞蹈表演的舞台,因而中国民间舞构成了中华民族形象的活的文化见证。在辽阔的三江流域和松辽平原广大地区主要居住的是汉族,受其历史和自然条件影响下,形成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并具有地区特点的民间舞蹈,据统计有700余种。其中北方规模较大,比较著名的是秧歌,如东方高跷身歌,山东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号种三大秧歌。还有陕北秧歌、河北秧歌等不下百余种,南方有采茶灯、莲花灯、竹马灯、云南花灯、香山花灯等各种名目的花灯种类繁多。北方的秧歌等各种民间舞蹈多具有粗犷刚强,热情奔放的特点。南方的花灯等民间舞蹈则以优美委婉、秀丽别致见长。两江之中的淮河流域的花鼓灯等民间舞蹈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刚柔并济的特色。居住在草原、高原、山区或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舞各具鲜明特色:草原上蒙古等民族具强悍刚强的风格特点。地处西北的维吾而族则以体态挺拔、动作丰富、表情细腻见长,在康藏高原上的多种古老藏族民间舞蹈形式,风格各异,但总体上看具有古朴优美的特点,并以舞"袖"为共同规律。以手如柳步如鹤著称的朝鲜民族民间舞有潇洒、典雅的风韵。1995年全国第三届舞蹈比赛中,荣获中国民间舞表演一等奖的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舞蹈作品。
空旷的舞台,昏暗的灯光,一位风烛残年双鬓斑白的老艺人,他蜷缩着身体有些痴狂,有些疯癫,远远地传来阵阵二胡的声音,夹杂着感伤、凄凉,也充满了撩人心绪的幻梦和回忆。在这幻梦中讲述了秧歌老艺人一生的悲喜和他对秧歌的眷恋,那舞动的长绸就是他生命的体现,在这梦幻中他疯狂地舞蹈着,仿佛要将一腔热血全部舞尽。这就是独舞《一个扭秧歌的人》带给我们的强烈的情感冲击。它借一个秧歌艺人的一生,描绘了全部民间艺人的人生况味和悲喜。
在舞蹈语言上这个舞蹈通过明显的身体形态的对比--蜷缩与直立,深刻地描绘了老艺人一生的心路历程。舞蹈一开始,舞者蜷缩着身体,这一体语马上让观众感受到一位老者的形象:他已暮年,岁月的年轮让他再也不能挺直腰背。沉寂的空气中传来一缕悠远的二胡声,撩开他对往事的幻梦和回忆。突然间,这颓然的老者挺身跃起,手舞红绸,顿足踏地,幻梦中他又年轻了,又可以翩翩起舞了。这一对比把舞者的今天和往昔交代得很清楚,观众不禁被带到追寻他往日踪影的过程中去。接着,老艺人在幻梦中仿佛找回了过去,他慢慢地直起身体,他和年轻后生们一起舞动。他腰杆挺直,神采飞扬,英姿飒爽。他已进入忘我的境界,在那个世界里他自由、自在、自如地舞蹈着。他给年轻后生们传授技艺,他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一片激情感染着年轻的舞者们,从他们身上他看到了自己往日的辉煌。幽咽的二胡声再次响起,老艺人无奈地回到了现实,他又蜷缩着身体步履蹒跚地离开了热闹的人群。他双手颤抖着捧起那条伴随他一生的红腰带,热泪盈眶。在这里直立和蜷缩所造成的情感冲击是非常强烈的,身体的"直立"代表着他的年轻时光,代表着他舞蹈的青春,代表着他昔日的欢喜和愉悦,在这"直立"中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追求。而蜷缩却意味着岁月无情地将他抛下,昔日的辉煌、欢乐都离他远去,只有那不减的激情却怎能抵抗身体的衰老。这一缩一伸淋漓尽致地把老艺人一生的悲喜展现在观众面前,这蜷缩和直立中浓缩了他一生的艺术生涯,让人慨叹,让人怜惜,更让人为他对秧歌的一片痴情所打动。
专业团体表演民间舞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民间舞的生命力何在;民间舞生命力的衰弱;民间舞生命力的复归和发展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各民族各地区传统的与新兴的、自娱性与社交性的舞蹈的统称、民间舞的基础与活动基地是在民间、民间舞的本源、原生心态相对再生心态而言、原生心态相对再生心态而言、民间舞虽说是多种多样多功能的、民间舞多是节假日民间难得的大聚会的文化娱乐活动、民间舞本身尚未能与时代节奏同步显得有些扩散拖沓、还民间舞以原生心态、民间舞也要现代化、)民间舞要走向世界,一些国家的民间舞早已超载国界流行于世界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本文论述了民间舞生命力.对民间舞的发展和衰弱及民间舞的复归进行论述.
关键词:生命力;原生心态;再生;心态复归;发展。
民间舞从本质上看,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各民族各地区传统的与新兴的、自娱性与社交性的舞蹈的统称。从艺术性分类看。民间舞是与古典舞、芭蕾、现代舞相对而言的。但古典舞有民间舞典范化的成分,芭蕾舞剧里的性格舞也是某些民间舞的类化与规范化,有的现代舞也是择取了某些民间舞的元素给以变异和发展。民间舞在保留传统的固有形式与风格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民间舞会有新的发展。
民间舞的基础与活动基地是在民间。是代表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水平与艺术特色的标志。主要是专业的民间舞表演的艺术质量。因此。我想在探讨民间舞的生命力何在的共同性的规律的同时,主要针对专业团体表演的民间舞为什么有所衰弱?怎么样复归?简略谈些个人看法。
一、民间舞的生命力何在
论述民间舞生命力发展溯源
摘要:本文论述了民间舞生命力,对民间舞的发展和衰弱及民间舞的复归进行论述.
关键词:生命力;原生心态;再生;心态复归;发展。
民间舞从本质上看,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各民族各地区传统的与新兴的、自娱性与社交性的舞蹈的统称。从艺术性分类看。民间舞是与古典舞、芭蕾、现代舞相对而言的。但古典舞有民间舞典范化的成分,芭蕾舞剧里的性格舞也是某些民间舞的类化与规范化,有的现代舞也是择取了某些民间舞的元素给以变异和发展。民间舞在保留传统的固有形式与风格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民间舞会有新的发展。
民间舞的基础与活动基地是在民间。是代表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水平与艺术特色的标志。主要是专业的民间舞表演的艺术质量。因此。我想在探讨民间舞的生命力何在的共同性的规律的同时,主要针对专业团体表演的民间舞为什么有所衰弱?怎么样复归?简略谈些个人看法。
一、民间舞的生命力何在
民间舞的本源。民族的社会生活,地方的文化意识与舞者原生心态的真实,具体的舞蹈体现。这也是民间舞的一个美学特征。舞蹈时那负载着特有的生活气息与文化积淀的活泼的原生心态,就是民间舞生命力本原的主要所在。人的生命不是单一体现所能形成,民间舞的生命力也不是单项因素起作用。但人的生命标志主要是心脏的跳动。民间舞的生命力主要在与原生心态的真实流露。
情境营造在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舞蹈艺术更加重视,更多的高校也开始开设舞蹈教学课程。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众多舞蹈的一个类型,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信息媒体非常发达的今天,民族民间舞得到了各大平台的广泛推广和传播,让人们认识到了民族民间舞的独特魅力。为了更好的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高校需要采用有效的措施,来强化民族民间舞教学工作。本文就情境营造在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以求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情境营造;高校民族民间舞;民族文化;教学
一、当前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问题
(一)缺乏重视,流于形式。我国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伟大成绩[1]。但由于高校民族民间舞不是高校主要课程,导致学校及老师对于民族民间舞教学的普遍忽视,在教学中,舞蹈教学的开设数量少,甚至在有的学校里,舞蹈课还会被其他的课程占用大量的时间。大多数高校不具备优秀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完善的民族民间舞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历史文化和兴趣的培养,学生无法准确理解高校民族民间舞的文化精髓,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甚至对于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二)教学过程缺乏文化渗透,学生的专业性不强。当前,很多高校在民族民间舞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缺少艺术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育过程太过单一和机械化,有的老师只是在教学生简单模仿,缺乏创新意识和主动创造精神。我国民族民间舞的精髓是民族艺术的表现,需要学生提升民族民间舞的修养,而不是进行舞蹈动作的简单表现。作为舞蹈老师,要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民族民间舞舞蹈教学中,才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强,艺术嗅觉敏锐的学生。(三)缺乏完善的课后检查机制。当前,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还缺乏一套完善的课后检查机制,对于课后检查的重视程度不足,背离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很多传统文化教育都有着非常严谨的教学机制,对于课堂教学和课后检查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而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却忽略了这一点。老师们要知道的是,培养优秀的舞蹈艺术学生,除了要强化课堂教育机制外,还要建立起完善的课后检查机制,才能督促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二、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情境营造的具体应用
(一)首先要健全民族民间舞蹈的特有教学风格。要开展情境教学法,首先要确立民族民间舞的教学目标,健全民族民间舞蹈特有的教学风格。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传授舞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在民族民间舞方面的潜能,突破自身艺术创作的境界。对此,教师要做好下述几点:第一,要对民族民间舞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从简单的基础动作教学逐渐转变为心理感悟和肢体语言感悟相结合的模式,逐渐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学生的艺术素养能够越来越高,对于民族民间舞的表现力也更加突出;第二,要增强文化内涵,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只有使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嗅觉才能更加敏锐,能够将民族民间舞中蕴含的艺术情感发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民族民间舞的兴趣;第三,教师要做好表率作用。为人师表,必须要做到关爱学生,将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和生活中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关爱,并从提升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做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熟练运动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手段,尽可能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使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二)要注重应用教学技巧。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要尊重事实,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利开展,让学生们能够逐渐领悟到民族民间舞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格[2]。首先,舞蹈教学动作不仅要流畅,还要富有感染力,符合当前社会的审美观,蕴含丰富的民族舞蹈艺术精神;其次,要罗列出难点、亮点,分析和总结观众喜欢的舞蹈表现形式,让民族民间舞的受众面更广,能够起到很好的艺术发挥作用;最后,要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应用教学技巧,学生在学习时也要做好记录,让民族民间舞教学能够拥有灵魂。作为教师,要对我国的民族民间舞教学进行深度加工,合理利用肢体语言,将民族民间舞所蕴含的特殊魅力表达出来,带动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三)合理利用情境教学法,增强学生的融入感和艺术感受。我国的民族民间舞的文化传统背景浓厚,在学习民族民间舞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舞蹈肢体动作,还要学习相关的民俗文化知识。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的参观,感受民族的风土人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法,增强学生的融入感和艺术感受。例如,在上孔雀舞、蒙古舞蹈时,老师就可以设立故事情境,将情境和舞蹈知识完美融合,学生在学习到舞蹈知识和技巧的同时,也学习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
民间舞原生态情缘与时代改革
缘起“原生态”一词是从自然科学领域借鉴而来,后被引入到民族学、人类学中,指各民族本来的、原初的、没有经过外来异化的生存方式及其在此方式下形成的各种生活关系,从而延伸出一系列“原生态”文化现象,诸如各民族长期积累的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形态。它们是一个民族原初的生存状态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层面的体现。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艺术学的发生必然与生态不可分离。“生态学”一词的含义是指“研究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如研究某种生物的生活史、数量变动、它们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以及非生物因素对以上各种情况的影响”。[1]那么,“原生态”可理解为: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原有的、较少变异的相互关系。“原生态舞蹈”亦可理解为:舞蹈之间和舞蹈与周围环境之间原有的、较少变异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此关系中延伸出的较少变异或未经改变的原始舞蹈的遗存形态。无疑,任何事物的概念都有其准确的本体内涵与时代外延,然而,概念没有终极指向,每个人对待同一事物的概念会有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任何事物的空间状态都会在时间的流变中发生“移位”。“原生态舞蹈”作为“人”的艺术,是人的思维、观念以及信仰的外化,时间的属性决定了它永远处于变化之中,虽然伴随着时间的演进,其形态的发展有空间的置换,但其根本的出处与本体的文化属性没有改变。所以,“原生态舞蹈”的发展状态必将在变与不变的关系之间验证人类艺术发展的自在规律。无疑,对于“原生态舞蹈”的理解,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因为艺术的繁衍与创造是不断变化的,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发展亦是如此。本文认同并赞赏我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的观点:“我们不要用考古学的标准要求原生态艺术”。在杨丽萍心中,“原生态”的概念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怎么以这个概念的名义去实现自身的艺术创造,并通过创造去发展这个概念的时代价值。所以,所谓的“原生态舞蹈”的概念应该有肉体与心灵之分,情感与理智之别、历史与当下之鉴。我们的身体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是原生态,但是我们的心灵在感受时代脉动;我们的情感有对先人的回望,但我们的理智却是现实的;我们的历史是根性的,但我们的思维却是当下的。本文认为,我们无须把学理的概念强加于艺术家的创造,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创造延伸概念,而不是概念框定实践。什么是“原生态”?也许杨丽萍根本不懂这个概念,舞台上的农民、牧民、信民更不知所云,但是,多年来,杨丽萍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与传承方式践行着自己心中的“原生态”,以自己灵动的身体维护着民间生存的渴望与民族引以自豪的信仰,追溯着自我灵魂的出处。诚然,或者也许杨丽萍打出“原生态”的名义是“说错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她的行为是“做对了”。
一、“民族记忆”唤醒“生态情结”:杨丽萍“心中”的“原生态”
1.自然主义的艺术追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舞蹈是一种记忆的创造。“情感比起感觉,是更深刻更亲切的心理活动。离开单纯的情感时,我们才算进入想象的领地”。[2]从民族情感走向想象的创造,是舞蹈家情感发展的一个过程。杨丽萍舞蹈精神的主旨和文化内涵,与她的民族记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艺术想象不可分。在艺术表达的文化范畴中,首先,她的表述离不开对民族图腾象征的关怀与崇拜,并通过对图腾的体现,表述自我的信仰观,如《雀之灵》。其次,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间生活为基调,通过展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来加强各个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如《云南映像》。再者,是以生命信仰为主题的仪式表述,如《藏谜》。总之,她从自身民族历史的记忆中出走,却从来没有重复过自己的艺术创造。她是一个体现灵性而又具备灵性的艺术家,而灵性的起点与归属都是“生态”情结关照之下的“图腾”、“大地”、“天堂”等文化范畴的表达元素。其创作吻合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对自身民族的认同与理解,并把这种理解附注于艺术实践。即起于图腾崇拜,实践于民间的欢欣,而归望于对生命的信仰。这让我们懂得“舞以宣情”始源于“感”,“舞以尽意”终归于“理”,无论是人理或是天理,都道出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天人合一”的本质观念。从有关云南地区题材的舞蹈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地区的审美情趣、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民族信仰等诸多文化特征,以及地域生态和民俗文化对她的熏陶。杨丽萍曾说过:“我的舞蹈和表演中,我无法摆脱故乡生活对我的施与与影响;无法不对人的、自然的、鲜活的生命给以责无旁贷的、过多地强调,他们简直像长着胳膊长腿的生灵一样缠着我的神经,在细胞里鼓噪。我就是这样地扭动着、扭动着把她们表现出来。”[3]对自然地域的归恋使她的作品体现出了高度的艺术理想与人文主义关怀,这种人文关怀是建立在她承认艺术形态的存在与人类的情感的一致性。她深信:艺术史上任何一种范型都不可能永恒不衰,“原生态”这一命题的提出就是以承认范型间的世代更替,并只有以新陈代谢为前提,才会有民间舞蹈艺术的生生不息。
2.浪漫主义的艺术造像
在《雀之灵》中,“食指与拇指轻捏,其余三指分开的孔雀头,在艺术家杨丽萍高度控制下变换着造型而充满灵动之气,其是舞者心中对孔雀的理解”。[6]本文认为“原生态”民间舞蹈不仅有形式意义的存在,也有个人精神取向的延续。“《雀之灵》正是杨丽萍将傣族孔雀舞提升到了一个精神的境界。这是一个高度抽象化的作品,是一个源于生活又极大地高于生活的具有生命意识的舞蹈。杨丽萍的《雀之灵》从作品到表演都是极端地‘杨化’了”。[7]这种个性化的创作验证了著名学者余秋雨教授提出的观点:“平庸的艺术家和了不起的艺术家的一个重要的差别就是在于她是不是创建了自己的符号”。[8]从孔雀的手指变异,到孔雀开屏,杨丽萍创造着自己的身体符号,而这种符号的出现又是她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自我理解与尊重。综上所述,舞蹈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原生符号,其创作在尊重民族文化属性的基础上,不仅包含着个人成长的感性情结,而且要与时代文化的发展规律相统一。“《云南映象》的成功是一个有着使命感的天才舞蹈家眼中的舞蹈世界。她的仪式理念、审美价值和趋向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同和赞许,因而她是独特而不可照抄的。”[9]在民间艺术创造的道路上,杨丽萍在把握个人的情感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对当代民间舞蹈发展状态的理性思考。在面对民族民间舞蹈被都市化的历史困惑面前,她的创造永远都在民间舞蹈文化的深处思考,这种思考的归宿是在民族身体语言在当代被同化处境中,对乡土文化的重返。从涉及民间风俗到关注民生苦难、从倡导舞蹈文化的高贵到实现民族信仰,她并没有一意孤行,她引领的是新时代下民族文化困境中的民生呐喊,以及对平民化的生活信仰与默求。
民间舞教学的动作与风格透析
摘要:在中国舞蹈教育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民间舞始终是一门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程,而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内在所特有的规定性,形成了民间舞蹈自身特有的风格特点和形态样式,分析研究民间舞动作规格与风格的关系,是完成民间舞教学及其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也是民间舞教学的特定性与本色、教学目的要求所决定的。
关键词:民间舞教学规格风格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几千年优秀灿烂的文明史,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各民族民间舞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进程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其风情醇厚、绚丽多彩的民间舞蹈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构成了我国传统艺术丰富的内容之一,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舞蹈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一、民间舞教学目的和意义
在中国舞蹈教育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民间舞始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舞蹈课堂教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训练课,也是培养民族舞蹈或舞剧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专业必修课程。民间舞这门课程所担任的教学任务及目的是:通过系统规范化的教学内容,配合相适应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民间舞基础知识、技术运用方法、基本能力(形态技能、心智技能)等诸多方面得到培养开发和训练,以适应掌握各种民间舞所特有的节奏、动律和风格,提升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为学生在舞台艺术实践和将来从事民族舞蹈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民间舞的课堂教学,是以中国各民族独具风格特点、生活气息浓郁、个性特点突出、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训练价值的教材为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在其他专业课程不能解决的技术技能问题。同时,通过民间舞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民族民间舞的基本技能、美学思想和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其教学目的和训练意义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
苗民间舞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从传统文化中脱胎,在面临当下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呈现出了不同的创作走向。进入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日趋多样,具有鲜明时代印记和个人色彩的民间舞蹈作品不断涌现。靳苗苗作为当今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的编导之一,展现出了自己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独树一帜的看法和立场。本文通过分析靳苗苗的作品,尝试谈论其在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上的另一法则和路径。
【关键词】靳苗苗;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传统文化;文化传统
在传统文化的概念上,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区别。丁守和先生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确有不同。无论从理论上或从事实上看,传统文化要广泛得多。”①林牧先生说:“文化传统,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至今还保留在人们心理和行为中的观念体系、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而传统文化,则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存在过的一切观念体系、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②除此之外,较早提出这个区别的是庞朴先生,庞朴提出:“传统文化是过去的已经完成的那些东西,是‘死的’;而文化传统是……那个活的东西”③。这一概念对于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来说,极为重要。首先是尊于民间舞本身根于传统的特性,其次涉及民间舞面临文化全球化或现代化的冲击时,应该持有如何的态度面对。进入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日趋多样,具有鲜明时代印记和个人色彩的民间舞蹈作品不断涌现。正如在第七届桃李杯民族民间舞比赛后,赵铁春与王昕的总结:“为了寻求开拓编创模式,呈现出几种走向,其一,强调展示民间舞蹈形式传统;其二,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来塑造民间人物形象;其三,为表达编导个人情感和认知,而对传统民间舞蹈进行改编、加工、整合;其四,在传统形式上追求时代审美;其五,从史书文献中提取角色形象。”靳苗苗的民间舞创作较早,最开始是从《有喜》开始的,2002年创作出的《老伴》一举获得第一届全国舞蹈荷花杯金奖,从此闻名于舞蹈界。之后编排的一系列如《水姑娘》《沉沉的厝里情》都推动她成为了当今舞蹈界不可忽视的一颗明珠。
一、对中国女性角色的突出
在早期的《老伴》中,我们就能简单瞥见,靳苗苗主体意识中对于女性角色的认知,在传统社会中,女性与男性的地位悬殊,但是在新时代,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平等观念不断散播,在《老伴》中,女性的这种主体建立,以及男性对女性的尊重,都是新时代的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所带来的。而到了《沉沉的厝里情》《松毛岭之恋》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两个作品都是围绕女性建立起来的,都是身为妻子或母亲,抚育子女、团结家庭,独自肩负起家庭重任的中国传统女性。在靳苗苗的作品中,我们时常能看见“一个女人为了国家为了大爱,坚韧团结的特性”。这个主题或者是建立起来的女性形象,不论及西方的女权主义思想,或是歪曲的女权主义理解。而是在中国传统的女性角色中,放大女性真正的伟大。女性不再是男权社会中柔弱的附属品,而是能够支撑起一个家、一个民族的“女英雄”。如《沉沉的厝里情》以阿嬷和阿公的爱情故事作为引子,阿公作为典型的闽南渔民,常常出海。阿嬷从最初的单纯细腻的少女形象到成家后成为打理家庭生活的大女人,再到后来成为一个坚毅的扛起家庭重担的闽南妇女形象。围绕主题“回家”,将闽南女子的坚韧呈现在舞台上。在靳苗苗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放大,绝不是“花木兰”式的独特,而是既保留了传统女性的特点同时又彰显了中国女性的伟大与独特。这样的女性题材建设在国内舞蹈界中是极其少见的。
二、民间传统文化在舞台上的现实意味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9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