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18:28: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命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命题

政治德育试题命题论文

命题意图就是试题的设计意图。每个学科的试题命题都有自己特定的命题意图,即要考查本学科的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能力。政治学科的试题命题意图是除了考查政治学科的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即要考查学科觉悟。政治学科试题命题意图中考查的学科知识,就是政治学科的教材知识和时事知识;学科方法,就是政治学科的学科思维方法,主要是抽象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学科能力,就是政治学科高考要求考查的七种能力,即再认能力、理解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综合评价能力、表述能力,主要是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学科觉悟,就是政治学科命题考查的思想性,即考生对时事政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思想政治是非问题的态度和认识水平,表现为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命题意图是通过试题题意体现出来的。试题由命题材料和设问构成。试题的命题材料和设问规定了试题的题意。试题题意就是试题的含义,即试题的规定性。它包括题型、题眼、题问、题旨。题型就是试题类型。目前政治学科高考试题有五种题型:最佳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题型不同,答题方式和测试功能也不同。题眼就是试题命题材料和设问规定的命题角度。它主要体现在命题材料和设问中的关键词语上。它规定了题问内在逻辑关系的思维角度,规定了试题的答题角度。把握题眼,才能避免答题跑题漏点。否则试题解答就如同盲人走路。题问就是试题命题材料和设问规定的试题问题。它通过命题材料和设问中的关键词语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体现出来。辨析题的题问含在命题材料之中。题问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为:直问型和变问型、归纳型和演绎型、抽象型和辩证型、理论型和实际型等。不同类型的题问,有的是相互交织的。题旨即试题的主题、立意,就是试题的中心旨意。它是题意的核心,反映命题的思想性,体现命题的根本意图。把握题旨,答题才能高屋建瓴、通观全局。把握了试题的题型、题眼、题问、题旨,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试题题意,进而明确命题意图。

明确命题意图是为了更好地解答试题。政治学科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是考生解答政治试题的四大要素。在政治试题解答中,知识是载体,方法是手段,能力是核心,觉悟是灵魂。考生解答试题的前提和关键是必须明确试题命题意图要求考查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明确命题意图,也就是确定命题意图。明确试题命题意图中考查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就是确定试题命题意图中考查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也就是确定解题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

明确即确定命题意图的依据是试题题意。政治学科命题考查的学科知识,主要是根据试题题意中的题眼的、题问、题旨确定的。题眼的命题角度规定了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及应用角度,是确定试题考查知识的重要依据。题问的内在逻辑关系规定的思维方式方法及其提供的逻辑思路,规定了试题考查知识的具体内容,是确定试题考查知识的主要依据。题旨规定了试题的主题、中心,规定了试题考查知识的基本内容,是确定试题考查知识的基本依据。另外,试题题型规定了试题考查知识内容的伸缩程度。论述题要比简答题考查的知识内容细致全面些;辨析题考查的知识内容,介于论述题和简答题之间。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2题题眼的主要命题角度是:“农村经济发展”,不是“国民经济发展”。因此规定了命题材料中的“无工不富”的“工”是指乡镇企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业;规定了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乡镇企业知识,不是工业知识。高考中不少考生把握不住这一命题角度,用工业知识答题,使答题跑题。该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命题角度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句话隐含着“发展农业和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的命题角度,规定了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发展农业和发展乡镇企业关系的知识。高考中很多考生忽视了这一命题角度,使答题漏点。该题的题问是: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农村经济发展”,为什么“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把握题眼、题问的基础上,进而可以把握该题的题旨,即考查考生对发展农业和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农业和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的认识。从该题题旨可以折射出试题考查的学科知识的基本内容是:农业的地位作用、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发展农业与发展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发展农业与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把握题眼,依据题旨,结合题型,按照题问的内在逻辑关系规定的思维方式方法及其提供的逻辑思路,折射学科知识,便可确定出此题考查的知识的具体内容是:农业的地位作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农业和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可见,准确确定试题考查的知识,才能使试题答案内容与标准答案内容基本吻合,才能增强试题解答的实效性。

政治学科命题考查的学科方法,主要是根据试题题意中的题问确定的。题问从思维方式上可分为:归纳型和演绎型、抽象型和辩证型。试题题问思维类型不同,考查的思维方式方法不同,答题的思维方式方法也不同。试题题问中抽象型题问主要包括归纳型和演绎型题问,考查的是抽象思维方式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所以要求考生用抽象思维方式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答题。试题题问中的辩证型题问,主要考查辩证思维方式中的历史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具体化的方法(即理论和实际辩证的具体统一的方法),所以要求考生用辩证思维方式中的历史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具体化的方法答题。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第一问是归纳型题问,要求考生用归纳法思维答题;第二问是演绎型题问,要求考生用演绎法思维答题;第三问是抽象型兼辩证型题问,要求考生用抽象思维中的演绎法和辩证思维中的具体化法思维答题。可见,明确试题考查的思维方式方法,把握试题解答的论证方式方法,按照试题命题意图要求的思维方式方法答题,才能保证试题解答的逻辑与标准答案要求的逻辑相一致,才能增强试题解答的逻辑性。

政治学科命题考查的学科能力,主要是根据试题题意中的题型、题问确定的。题型不同,对能力考查的要求不同。最佳选择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四种能力,重点考查比较分析能力;不定项选择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5五种能力,重点考查判断推导能力;简答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7五种能力,重点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辨析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5、7六种能力,重点考查分析判断能力;论述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5、6、7七种能力,重点考查综合评价能力。题问类型规定试题考查的能力。题问类型相同,考查的能力相同。分析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的题问类型变化趋势可见:高考政治试题题问类型趋向变问化,表明高考越来越突出地考查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题问类型趋向辩证化,表明高考越来越突出地考查辩证思维能力。题问类型不同,考查的能力也就不同。一般说来,直问型低于变问型对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论型低于实际型对能力的考查要求;归纳型低于演绎型、演绎型低于辩证型对能力的考查要求。同一道试题,题问类型不同,考查能力的要求就不同。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第一问是归纳型题问,考查的是归纳思维能力;第二问是演绎型题问,考查的是演绎思维能力;第三问是抽象演绎型兼辩证具体化型的题问,考查的是抽象思维中演绎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中具体化思维能力。显然,第一问低于第二问、第二问低于第三问对能力的考查要求。同一题型,题问类型不同,对考查的能力及其程度的要求也不同。例如:1995年高考政治第36题和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都是论述题,但是1995年高考政治第36题考查的基本上是教材知识,知识跨度小,综合程度低,是理论型题问。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考查的是教材知识和时事知识,并要求二者具体结合,知识跨度大,综合程度高,是实际型题问。可见,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与1995年高考政治第36题相比,不仅增加了对辩证思维具体化能力的考查,而且对分析综合评价能力的考查要求程度也提高了。不同题型,题问类型组合不同,考查的能力及重点也不同,尤其是表现在主观性试题上。简答题的题问一般为理论型、抽象型,表明这一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辨析题的题问一般为理论型、辩证型,表明这一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论述题的题问一般为实际型、抽象型兼辩证型,表明这一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和时事知识具体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评价能力,既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又考查辩证思维能力。另外,由于题眼命题角度的转换,使测试难度加大,对各种题型考查能力的要求程度特别是对各种题型重点考查能力的要求程度也就提高了。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5题,命题设问角度由以往要求选出人物转换为要求选出孔繁森事迹。这样不仅提高了对再认能力考查的要求程度,而且也提高了对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程度。又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2题,命题材料规定的隐蔽巧妙的变问命题角度(前面已经说明过,故略)显然比直问命题角度提高了对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的要求程度。可见,考生只有具备试题考查的能力,并明确试题要求考查的能力,在试题解答中有意地体现命题对能力的要求,使能力发挥到位,这样才能使方法运用到位,觉悟体现到位知识应用到位,才能增强试题解答的科学性。

查看全文

申论试题将拓展命题

阅读新大纲发现,2014年新大纲对“四种能力”进行深入的阐释,这里我们不难发现,2014年的申论试题的难度将加大,尤其透露出命题在深度方面的拓展。

近来的申论试题,除拓展命题的宽度外,还明显地拓展命题的深度。申论试题不仅在每类题型中加大深度,而且着重在文章写作一题中加大深度和难度。例如,国家2014年的申论试题第四题:“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要求报考行政执法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该题较之以前的命题明显增加了深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求从总书记“到河南、安徽的考查”中,“思考”出写作文章的主题,这不仅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更需要对重要现实问题的敏锐觉察、深入思考和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把握。该题这样设定,实际是在深入考查考生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敏锐度、理解力和政策水平。

二是要求考生“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或“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在这里,无论是“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还是“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都要“见解”要“深刻”。而“见解”要“深刻”,就要深入挖掘所论主题“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展开阐述重视粮食安全的理由和依据,从而体现文章的深度。这是有相当难度的。

近年的申论试题深度在不断加大,已不限于以往的考查难度,而是不断拓展命题的深度,2014年的大纲通过对几种能力的要求看,已对考试的命题趋势加以透露,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对给定资料的把握的要求,抽象程度更高;其次,对问题理解的要求,内容更为深刻;再次,对问题分析的要求,视角更为多元;再其次,对解决方案的要求,措施更为切实周密;最后,对文字表达的要求,更为朴素干练。

查看全文

德育命题研究论文

每年高考结束后,我们发现生源差不多的学校,高考成绩却很不平衡。有些学校生源条件较好,但却考不出好成绩;有些学校生源条件较差,考得反而不错。显然,责任在于“教练”,即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教师教得好坏,除教学态度外,则主要取决于他的命题能力。可以说教师的命题水平有多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有多好。凡平时深入钻研教材、重视时事政治的学习研究、课堂提问和测试命题新颖活泼的教师,他所指导的学生一般来说考得就较好;反之,平时不善于启发提问、课堂教学满堂灌、联系实际说不清、命题形式呆板的教师,他所指导的学生是很难考出好成绩的。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年年埋怨高考政治试题难,其实质反映了这部分教师的平时教学与高考命题很不适应。那么,我们怎样提高自己的命题能力呢?这是每个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要认真研究高考政治试题

政治教师要做到两个“心中有数”:一是对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心中有数,二是对高考政治试题及其答案的特点心中有数,从而提高自己平时命题的仿真性或模拟性。

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具有以下特点:时事选择题要求考生对国内外重大时政的掌握要具体、准确、全面。其他选择题中绝大部分都是以问题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有部分选择题则是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哲学选择题题肢跨度大,要求考生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题干,排错排异,能力要求逐步提高。总之,Ⅰ卷中的70分选择题更加构思巧妙,富有时代气息,形式新颖活泼,如出现了一材多用的连环选择题。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过去那种诸如“政治的本质属性是……”、“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等于……”此类以考查再认再现能力为主的选择题已经陈旧、过时,平时训练应向能力考查靠拢。主观性试题则是变换角度考热点问题,如农业、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年年都热,又几乎年年都考。既考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又考综合运用书本知识和时事知识的扩展式论述能力。大题的考查鲜明地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和舆论宣传热点。

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的答案特点是:简答题既考基础,又考能力,以后者为主,答案虽言简意赅,但要求考生灵活迁移教材观点;辨析题则多以“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型为主,答案要求对所给命题辩证分析,合理成分与错误因素的剖析要有根有据;材料(表格)论述题要求考生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统一;所有主观性试题的答案组织,总是要求或理论和实际、或原理和方法论、或宏观和微观、或正面和反面辩证全面地考虑。据此,政治教师在平时就要学习这种命题方法,发挥高考样题的示范指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二、要重视时事政治的学习

查看全文

行测真题命题模块比对

2014年4月25日公务员笔试在万千考生的奋笔疾书中落下帷幕。此次考试聚集了辽宁、宁夏、云南、海南、湖南、天津、重庆、内蒙、山东、江苏、**、广西、西藏13个省(市、自治区)。在2014年9月13日的六省联考中,**与福建、海南、重庆、辽宁使用的是同一套题目,而就今年的真题情况来看,**与**省使用的是同一套题目,与天津、重庆、辽宁、海南、湖南、云南、广西、山东九省试题内容相同,仅模块顺序不同,下表是2014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结构与2014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结构的比对。

2014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结构2014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结构

题型(以试卷顺序排序)题量题型(以试卷顺序排序)题量

总题量120总题量120

01常识判断单选题2001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10

02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10片段阅读20

查看全文

申论试题命题深度

阅读新大纲发现,2014年新大纲对“四种能力”进行深入的阐释,这里我们不难发现,2014年的申论试题的难度将加大,尤其透露出命题在深度方面的拓展。

近来的申论试题,除拓展命题的宽度外,还明显地拓展命题的深度。申论试题不仅在每类题型中加大深度,而且着重在文章写作一题中加大深度和难度。例如,国家2014年的申论试题第四题:“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要求报考行政执法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该题较之以前的命题明显增加了深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求从总书记“到河南、安徽的考查”中,“思考”出写作文章的主题,这不仅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更需要对重要现实问题的敏锐觉察、深入思考和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把握。该题这样设定,实际是在深入考查考生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敏锐度、理解力和政策水平。

二是要求考生“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或“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在这里,无论是“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还是“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都要“见解”要“深刻”。而“见解”要“深刻”,就要深入挖掘所论主题“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展开阐述重视粮食安全的理由和依据,从而体现文章的深度。这是有相当难度的。

近年的申论试题深度在不断加大,已不限于以往的考查难度,而是不断拓展命题的深度,2014年的大纲通过对几种能力的要求看,已对考试的命题趋势加以透露,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对给定资料的把握的要求,抽象程度更高;其次,对问题理解的要求,内容更为深刻;再次,对问题分析的要求,视角更为多元;再其次,对解决方案的要求,措施更为切实周密;最后,对文字表达的要求,更为朴素干练。

查看全文

语文命题议论文

在学校里,教师出个题目,让学生作文,这就叫做命题作文。有的同学说:命题作文难。这话不无道理。命题作文作为作文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求我们必须按题目规定的内容写作,不能离开文题去自由挥洒、纵横驰骋;就议论文来说,也就给议论什么和怎么议论都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命题作文往往只有孤零零的几个字,没有材料的启发和暗示,特别在考试时,考生要在短时间内针对命题确定文路,审题自然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现在,先来看命题议论文的题型,归纳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十一类:

论点型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论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足--庸人的哲学》、《勤能补拙》等。

概念型用一个概念提出要论述的问题。如《说习惯》。《谈"穿着打扮"》、《"时髦"小议》等。

关系型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的概念,表明要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个人和集体》、《人格与国格》、《天才·勤奋·条件》等。

对比型用两个可以对比的概念或事物来命题,要求论证两者的对比或转化关系。如《自卑与自负》、《失败和成功》、《电脑和人脑》等。

查看全文

申论试题命题深度

阅读新大纲发现,2014年新大纲对“四种能力”进行深入的阐释,这里我们不难发现,2014年的申论试题的难度将加大,尤其透露出命题在深度方面的拓展。

近来的申论试题,除拓展命题的宽度外,还明显地拓展命题的深度。申论试题不仅在每类题型中加大深度,而且着重在文章写作一题中加大深度和难度。例如,国家2014年的申论试题第四题:“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要求报考行政执法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该题较之以前的命题明显增加了深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求从总书记“到河南、安徽的考查”中,“思考”出写作文章的主题,这不仅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更需要对重要现实问题的敏锐觉察、深入思考和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把握。该题这样设定,实际是在深入考查考生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敏锐度、理解力和政策水平。

二是要求考生“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或“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在这里,无论是“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还是“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都要“见解”要“深刻”。而“见解”要“深刻”,就要深入挖掘所论主题“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展开阐述重视粮食安全的理由和依据,从而体现文章的深度。这是有相当难度的。

近年的申论试题深度在不断加大,已不限于以往的考查难度,而是不断拓展命题的深度,2014年的大纲通过对几种能力的要求看,已对考试的命题趋势加以透露,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对给定资料的把握的要求,抽象程度更高;其次,对问题理解的要求,内容更为深刻;再次,对问题分析的要求,视角更为多元;再其次,对解决方案的要求,措施更为切实周密;最后,对文字表达的要求,更为朴素干练。

查看全文

逆命题是否成立

高三《思想政治》教材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在学习这一知识时,学生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否说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民主?关于这个逆命题是否成立,必须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从社会主义和民主的内在联系来看,这个逆命题成立 民主与社会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1)只有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即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2)民主是社会主义在政治方面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有着重要作用。(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责任感、使命感,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民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和发展,归根结底要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制约。没有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失去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2)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方向性保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从民主的本质和民主产生、发展的过程来看,这个逆命题不成立 民主的本质含义指的是一种国家制度,即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只要有阶级和国家存在,就必然有民主存在。奴隶社会的民主制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种国家制度的民主。奴隶社会民主制的典型形式是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共和制。在奴隶社会,还有一种形式的民主制,即贵族共和制。奴隶制时代的古罗马共和国,实行的就是贵族民主制。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是最普遍、最基本的国家制度。但是,在中世纪欧洲的一些城市国家,如意大利境内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也存在过管理国家的民主形式。民主制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最基本的国家制度。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资产阶级联合广大劳动群众,在反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稳固其统治地位,在统治方式和方法上发生了变化,使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逐步趋向成熟和完善,形成了从普选制到议会立法以至监督政府的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民主制度。资本主义民主是在历史上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中发展得最完备的一种剥削阶级的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从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看,社会主义民主是更高类型的民主。因此,从民主的本质和民主产生、发展的过程来看,不能认为“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民主”。

总之,对于“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民主”这个逆命题,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只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查看全文

常识判断命题思路分析

根据《09年公务员考试大纲》,常识部分涵盖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侧重考查应试者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常识判断重点在于考查应试者在这些方面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

以下两表格清晰地反应了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常识判断历年考查情形:

表一:常识判断十年命题趋势分析表

注:根据09年考试大纲,常识部分涵盖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侧重考查应试者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因此,人文相应地替代为“历史”与“自然”。

表二:法律常识十年命题趋势分析表

注:1.本表格“其他”是指法律常识中法理学、法制史等法律领域所涉及个别试题。

查看全文

副刊文艺创作命题分析

作“大”难,作“厚”更难

认知“大”与“厚”,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要义,也是艺术审美的核心要素。大者,阔也;厚者,深也。“阔”为面,“深”为远。“大”与“厚”既体现为两个方向、两种维度,又呈现为两种层面、两大范畴。从方向与维度上说,前者为横阔与纵深,体现视界与幽远,后者是时空与精神,体现空间与情怀;从层面与范畴上言,前者是自然与心性,呈现为万物与意象,后者是哲学与美学,体现为境界与审美。就绘画艺术的“大”与“厚”问题,潘天寿曾言:左右上下不难,往里难。这就是说,绘画创作在上下、左右表达“面”的方向上,向外延展都不是难题,而在前后表达“深”的层次上,向“内”或向“外”延伸就难了。向“内”是历史纵深,向“外”是未来远方。兹论虽基于绘画语境,但对文艺创作诸门类,均有普遍意义,并且这种“深”,不仅仅体现为内容要素,又常常作为主题思想、本质意涵、真挚情感、灵魂所系,呈现作品思想深度,体现作品审美维度。文艺史上,大凡成功的文化文艺大家,皆在“厚”的方向上用功,以“厚”绘写精品,由“厚”体现力作。“轴心时代”的文化巨擘是这样,近现代以来的文艺大家同样是这样。老子《道德经》,是谓“内圣外王”之学,被誉“万经之王”宏论,仅有五千之言;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一生仅著《红楼梦》;李可染七写“万山红遍”,均于咫尺之境;黄宾虹进入“浑厚华滋”之境,挥写“万千山水”,亦均在案几之内。当下,诸多文艺乱象与流弊中,好“大”远“厚”是突出存在。一段时间里,在展览呈大型、拍卖造天价、“出世”靠“大作”的炒作下,写巨制、绘长卷、拍大剧、制大作、展巨献等“大”作品,不时喧嚣文艺诸坛,但往往“大”为噱头,实则空洞无物、俗不可耐,污染艺坛,传播负能量。诸如唯我独尊、极端利己主义的“巨婴”类创作;一味抄袭模仿、流水作业,只求耳目之娱、低级趣味的快餐式消费;热衷胡编乱写、粗制滥造,恣意胡涂乱抹、牵强附会的文化类“垃圾”;急功近利、极端消费受众之无奈,竭泽而渔、极致拖拉之能事的商业化“运作”;搞形式、弄包装、出声响的造势性“动作”。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问题之症结,就是无视艺术创作中“大”与“厚”之关系,甚至将两者割裂以至对立起来。显然,文艺作品之构成,“大”为外在架构,“厚”是核心根本。没有“厚”,“大”无意义;欲作“大”,须作“厚”;惟作“厚”,方成“大”。如此,作“大”难,作“厚”更难,从“厚”作起,艺术兴焉。

至简难,至繁更难

艺术创作中,“简”与“繁”是一对特殊矛盾,既属两类艺术语言,也为两种艺术形态。是求简还是追繁,抑或是简繁相宜,始终是横亘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课题。道家哲学中,有“大道至简”之论,依“道”表示“终极真理”,意为真理、规律或原理,往往是极其简单、明了的。显然,“大道至简”与“大艺至简”之“至简”,是哲学概念、美学思想,属于思维、审美范畴,是思想、理念,是世界观、方法论,也是艺术观、境界论,引领与统摄艺术创作,是“道”之境界,而非“技”之层面;是形而上之理念,而非形而下之形态。就艺术创作规律观,从低到高、由小至大,是作家艺术家难以逾越的创作路径,是诸艺术门类的普遍遵循。此“低”与“小”、“高”与“大”,就其本质意义而言,就是艺术创作的“简”与“繁”。中外艺术史上,由“简”作品到“繁”巨制的名家,尤其成为大师、巨匠者,数不胜数。明末清初山水大家龚贤,有“白龚”与“黑龚”之誉,是中国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其创作经历正是从简至繁、由白到黑,而这个过程,是长期艰难而执著的探索与积淀。国画大师黄宾虹的成功,也是“黑(宾虹)”的成功,而早期的“白宾虹”,为晚期“黑宾虹”的前奏与序曲。现代国画大师李可染,其艺术之成功,也同样演绎了这样的过程。不可忽视的是,将“简”仅仅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或形态,并在创作实践中乐此不疲、恣意呈现,成为当下艺术乱象与流弊的又一大根源所在。这类作品往往空洞无物、草率肤浅;缺笔少墨、懦形弱象;潦草敷衍、随意而就,充其量是“小品”,或者根本未完成,成为“烂尾楼”或“豆腐渣工程”。这种艺术创作中缺内容要素、少层次环节,几近没有艺术价值、更无审美价值的所谓“简”作品,大多是心性浮躁的“垃圾”、急功近利的废品。要说明的是,艺术创作需要提炼,提炼的过程是做减法的过程,但提炼不是简单化,更不能为减而减,成为简单与简略之“简”,而远离简朴与简明之“简”。事实上,繁密往往是典型化的需要、浑厚与丰富性的结果,更需艺术概括与提炼,是更高层次上“简”的集合,进而形成“简”的构建,成为繁密与繁华之“繁”。如此,艺术之事,至简难,至繁更难。简是过程,是“间奏”,但“繁”是远方,是“高潮”。始终向着“繁”的目标探索、苦行,至简才有意义,繁密方会到来。

感性难,理性更难

何谓感性?何谓理性?依艺术文明演进论,这两个哲学概念进入美学,成为美学范畴;美学不能少了艺术,故“感性”与“理性”,又成为艺术学的重要概念、范畴与命题。如是,感性与理性,既是哲学的,也是美学的,还是艺术的。说感性、论理性,不能不谈康德。其最早将人类认识事物、体悟世界的能力,由低到高依次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层级,作为认知世界、把握真理的不同“责任”与“担当”。黑格尔认同康德的看法,认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直接性认识;知性认识是通过推论、判断,对事物各个构成部分的单独认识;理性认识则是超越知性经验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认知与体悟能力的名论,当数唐代禅师青原惟信的参禅三境界,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三种境界(层次)与感性、知性、理性之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感性需要积累,积累当须“在场”。在场就是要“身临其境”,走进艺术现场,感触与体验艺术对象。艺术史上,许多大家均有长期深入生活、贴近民众、走进大自然的积累与经历。傅抱石为画好“山河新貌”,进行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李可染一生多次长途写生,一次就长达数月、行程数万里,实现了由“对景写生”到“观景创作”的跨越;吴冠中更是坚持“在场”的实践者,年逾花甲还登黄山、写险峰……反观今日推波艺术乱象者,有的闭门书斋,热衷于象牙塔内冥思苦想、随意涂抹、信笔由缰;有的一味“拿来主义”,复制他人、重复自己,以至拟象翻版、千篇一律;还有的沉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这类现象是典型的远离生活、脱离大众、拒绝“入场”,进而没有任何感性能力的结果。感性重要,知性、理性尤其不可或缺。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统觉”与升华,是跨越感性与知性、进入超验境界的审美能力。换言之,感性若不进入理性,往往不受“统觉”、难以“把握”,进而进入过于“狂傲”乃至“狂野”。中外艺术史上,有过此种“弯路”或“过程”者,并不鲜见,米芾有过,石涛有过,“扬州八怪”也深受之“害”,梵•高、莫迪利亚尼、马蒂斯等,也曾付出“代价”。当下,也有不少创作激情澎湃者,其作品大多“张牙舞爪”“火气十足”,或“相互冲撞”“各自为政”,此谓缺乏理性的必然结果。正由此,感性难,理性更难。获得感性,须深入生活、贴近大众,与艺术对象零距离;进入理性,当积累学养、提高悟性、通达灵性,提升审美境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