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18:25: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名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名师培训学习感言

我很荣幸参加了年区中小学“名教师”培训学习。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培训期间,我们听取了几位专家教授的报告,学习了现代教育技术,认真研究了教育教学理论,接受了心理健康指导,从理论上学习了教育科研方法,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本次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是一笔永久的财富。现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个人素质。

俗话说的好:“学无止境。”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创新,人人都需要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就都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一个成功的教育者,更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这次培训,我阅读了大量的教育专业知识的书籍,如《以学定教》《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给我一个班就满足了》等等,使我对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并重新审视和剖析了我的教育教学观,对学生观、知识观、课程观有了一个更新更高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比他课堂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才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主要的来讲。”可见教师要担当历史和时代所赋予我们的重任,仅仅满足于学习和研究过的某一专业,是根本不能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师职业本身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知识和不断增加新知识。科技迅猛发展,新知识迭出不穷,比如:现在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正向交互式、智能化、全球化方向发展,当前的教育已处于一个网络化过程中,如果我们的教师仍墨守成规,不及时看电视、读报纸、上网,第二天进课堂就会遇到学生的挑战,因为如今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阅读时时滚动的社会新闻和日日变化的时空资讯,他们拥有的各种相信几乎已经是一条流动的河。所以,我们要用敏锐的目光,学习、了解、掌握大量的学科知织,使自己成为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深厚的“T”型人才,从专业型教师逐步向综合型、学者型教师过渡,以适应未来社会和教育系统内部的竞争。这次培训,除了知识、理念上的收获,同样也让我感受到了学习无止境,教学无止境。

二、教师要走向科研,走向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想我们教师的教育科研,就是要像苏霍林斯基、陶行知那样,像他们一样学会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把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点点滴滴的想法和感悟记录下来,常常去反思和总结。通过培训,我树立和增强了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认识到了反思的作用,知道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一定离不开反思。反思让我认识了自身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反思也让我认识到了只有努力,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做好一名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设计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没有终点,只有远方。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向自己的课堂实践学习,在修正和反思中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向同行和书本学习,在借鉴和内化中不断提高的过程。可见,科研和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所在。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的落实等,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从而选择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教师。要做到科研、反思,前提是学习。教师不能一味低头教书和批改,应且思且行开展叙事研究,渐行渐进实现教师专业提升。我们要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教育科研是我们成长的必由之路。

三、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教学技能。

查看全文

打造学校名师活动计划

为提升我们的职业精神,让我们的学生生活在肯定与关爱之中;为使我们的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态度、知识、技能的均衡发展;为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一中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一中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经研究决定,学校开展打造名师工程活动,使名师在教育教学中起到引领作用、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现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名师评选条件:

1、师德良好,理想崇高。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具人格有魅力,有号召力。名师最大的师德就是学生在名师的引领下健康成长。

2、在学科领域有影响,有建树。具有先进的、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独到的教学风格,在本学科教学中起到把关作用。工作中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创造条件努力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重视教学常规,敬重教学规律,通过学科教学改革,贴近学科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调整教学关系,减少讲和听,增加说与做。坚持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实现学生多向成才。

2、教育科研,能当示范。着眼教育教学规律,立足身边问题,努力将基础教育领域方向性的课题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融合。关注当今世界、现代中国教育改革潮流和发展趋势。将项目研究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从自己的“痛”开始,从“困惑”和“抱怨”里寻找项目研究的课题。每年至少出一篇高水平(在学校有影响)的教育教学论文、经验总结或科研报告。

3、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开展“名师带徒”活动,每位名师每学年带教不少于1人,指导每位徒弟上不少于1节的研讨课、撰写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学设计、案例及教学总结或论文。每学年在组内或校内承担不少于一场的专题讲座或业务培训。对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做出重要贡献。

4、教学成绩优异,任教学科参加市统考、高考,优秀率、合格率均达到学校所定指标。所培养的学生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各类竞赛中获一、二等奖。

查看全文

名师帮带标兵申报文稿

一、勤勤恳恳工作

我在教学实践中,以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民主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探究,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使语文学科教学逐步走向生活化、情境化,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每次学生评议都名列前茅,更有两次在任高三毕业班课时,以满分的学生评议名列全校第一。连续六年任高三补习班语文课,所任学科每年的高考成绩都位居同年级第一。

在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我还不断强化教科研意识,努力提升自己教科研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习型、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我先后参与了国家级课题“中国汉语文母语教学环境的人文透视与改善对策研究”、“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研究,并被聘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实验研究员”;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十余篇,并有两篇被评为“语文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二、扎扎实实帮带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完善自我人格与提升自我能力的同时,我更注重发挥自身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积极承担指导青年教师任务,努力为青年教师成长供献自己的力量。年以来,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负责帮带、指导、两名青年教师,这两名老师在本学年都担任高三课,其中,老师是第一年上高三。为了使她能更好地胜任高三课程,我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在教学、教研、课堂授课环节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她,特别是为她讲解了进入复习阶段后指导学生学习的要点,使她虽是第一次上高三,却能在教学上做到游刃有余。

我为了使两名青年教师真正有一个大的提高,首先是和他们进行教学互动。在他们没课时,我让他们听我的课,在我没课时,我就去主动听他们的课,通过互相听、评课,让他们对比检查我和他们上课时的不同侧重点,互相取长补短,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其次,以自己对教学的精益态度和对教育的敬业精神感染、影响他们,促使他们尽快提高自己。有一次上课,我为了给学生讲清一个词——“履新”的准确含义,查遍了几部大字典和古汉语字典,还上网查了几家网站的不同说法,最后经综合比较才得出较为准确的解释。他们一开始认为我这样做不值得,说为了一个词耽搁这么长时间,如果都要这样做,哪里有这么大的精力。我就向他们解释:语文不光是天生浪漫,如果把握不住一个一个的词,还怎么向学生讲授她内有的魅力?如果不注重细节,语文就失去了她博大精深的基础。经过我耐心的解释,他们终于理解了要备好一节语文课是要注重每一个细节的道理。通过类似的小事,我以自己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正确理解和对事业的一丝不苟的严细精神感染和带动他们达到对语文学科的深刻理解,从而促使他们真正融入到语文枯燥而双美妙的境界。第三,共同探讨教学研究。青年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强、闯劲足,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缘于此,我通过和他们共同研讨教学课题的方式,发挥他们这方面的优势,培养他们教研的兴趣,促使他们在教研上有所进步。经过他们自身的努力,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多条教学心得,并写成论文在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其中老师还担任了省级课题的研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今年的高考中,老师所任班级的语文课荣获普通班第一名,所带班级超额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老师所任班级的语文课荣获普通班第三名。

查看全文

走近在名师读后感

看完了《走近名师》一书后,我掩卷静思,细思这快30年来的教学工作,回味与学生之间的点点滴滴,许多情绪涌上心头。师爱究竟是什么,我又该如何诠释这份厚重的深情┅┅

师爱是一种依恋的心情,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化雨,浇灌每个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养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质,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我心里,师爱是一种充满睿智和理性的爱,她着手于一时一事,却着眼于学生的一生一世,师爱应是一轮永远不落的太阳,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黄静华老师“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我们每天做的就是这一件件平凡而细小的事,而这些小事却连着千家万户,连着祖国的未来。”盘振玉老师“用大山一样的情怀,让爱在大瑶山中不断延伸”。是啊,应该把自己对学生的爱,融入到日常教育的细微处,让学生从内心体验到爱的那份光亮。教育孩子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每位教育者应该把自己对孩子的爱化作春风细雨,在每一个教育细微处加以引导,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爱,那金子般的闪光的心灵必定会出现在校园里。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直白的语言表白,而是通过平时一个许是不经意的动作,一句温暖心灵的语言,一声简单的问候,也可是批改作业时一句批语,更或是给学生的一张卡片。只有这样,我们的师爱才不造作,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伟大的人格魅力,从而在内心里产生对教师的爱戴,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互通。在细微处。地上有纸,教师主动捡起,学生病了,一句轻轻的问候,带他上医院看病。学生累了,讲个笑话,等等,都是对学生的关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用爱感化每一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帮助和激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爱,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茁壮成长!爱学生是一个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爱。我们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不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要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此时,再差的学生对你老师也会心服口服。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一个他要打交道的具体孩子的爱,尽管这孩子的品质已经非常败坏,经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师都要以自己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我认为,教师爱学生,尤如阳光,洒向每一个角落。不仅要关爱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关心一些在学习上、行为上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用实际行动去关爱学生。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也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翻译的《爱的教育》就有这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想这就是教育的真谛之所在。感谢我选择的职业,因为喜欢,才有了朝气蓬勃的每一天;感谢生活,感谢经历,因为热爱,才有了所有如诗如画的回忆。我爱我的职业,我对我的选择无怨无悔。我愿做一轮永远不落的太阳,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查看全文

名师的标准 执教的范式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迅猛扩大、办学条件快速改善之际,教育部组织开展了教学名师的评选表彰工作,这一措施甚为及时、极为必要,其意义绝不仅限于褒奖先进,更重要的是重新确立了名师的标准,提出了高等学校教授执教的范式。

我国教育界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没有一流的名师,何来一流的学府?这个道理不言自明。但什么样的教授才是一流的名师?标准何在?是著作等身的研究者?是会议专业户式的社会名流?是商业性教学中走红的名人?甚或是靠新闻炒作出名的教授?这些年来,无论是在高校教师的观念中,还是在高校师资管理中的评聘、晋升和社会的评价上,名师的标准却有些模糊,导向不太清晰。而在现实中,名师的标准确实很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一种价值取向和教师的职业理念,不仅是外界评价的尺度和衡量的依据,而且是教师行为的准则和从业的范式,对于广大的高校教师有着重大的引导、示范、激励和鞭策作用。因此,明确界定名师的标准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教育部规定的名师评选条件,便是对名师标准的重新确立和明晰界定。通过名师的评选,可以将这些标准广告于高校教师并以此作为评价的准绳,这对于树立正确的教师从业理念,规范教授的职业操守,纠正教授执业中的不正之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以名师的标准,高校教授应该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优秀的道德品行、深厚良好的人文素养,应该是教育事业的热爱者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以天下为己任,乐于奉献,甘于清贫,耐得寂寞,不随物欲而横流,不被名利所支配,杜绝学术之腐败,远离世俗之浮躁,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严谨治学,匡正学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爱每一个学生,以高尚的师德风范感召学生。

——以名师的标准,高校教授应该应当以三尺讲台为根基,直接面向本、专科生传播人类的文明与知识,为垫厚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懈耕耘。教授的正业是教学,其社会贡献不限于自己著书立说,更为深远和重大的价值则体现在所培养的学生身上。由于本科阶段的学习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奠基性的关键作用,因此,名教授驻足于本科课堂绝非是屈尊,而恰恰是最大的价值实现。

——以名师的标准,高校教授应该具备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应该长期从事于学术性科研或课题研究,并有自己独到的研究成果。一是因为科研是专业教学的基础,若没有科学研究成果,特别是对过去和现存事物的共识和对新事物的合理认知,本科的专业教育就失去了教学内容和生命力;二是因为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高水平的教学和高质量的教育依托于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先进性。名教授执教的最大优势在于他能够驾驭本学科的学术发展脉络与前沿,可以直接把最优秀和最先进的成果及时传播给学生。同时,名教授应当以编写高质量的教材为己任,以认真而严谨的态度投入精力,对教材建设精益求精。例如美国著名学府麻省理工学院的萨缪尔森教授倾其毕生精力于一本《经济学》教材,自1948年问世以来已经修订了17版次以上,成为公认的经济学精品教材而流传于全世界,各国数以千百万计的学生从中受益。

——以名师的标准,高校教授应该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思想,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通过课堂内的讲授与课外指导为学生授业解惑,引领他们进入科学的殿堂。

查看全文

名师成长过程研究论文

[摘要]名师的专业成长历程各不相同,但都有其所必需的内外部条件:高而广阔的实践与展示平台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外界对他们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教师本人在掌握一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体会到幸福人生。名师的成长,需要依托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个人创造性地实践与思考才是根本。

[关键词]教师成长;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发展

名师是其所处时代的教学实践水平的引领者和代表者,他们的专业成长历程、教学经验为研究者研究教学实践提供了切入点。借助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浙江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访问学者”项目,我们对其中5位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极具影响力的中青年教师进行访谈,编辑出版了《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全面而生动地反映这些名师的专业成长历程。结合《丛书》中5位教师的成长经历,笔者对名师成长的内外部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也是比较突出的。

一、有高而广阔的实践与展示平台

展示平台的高度和广度,影响着教师的眼界,也影响着外界对他们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一)优秀教师的传、帮、带

查看全文

名师论坛开幕式致辞

各位来宾、朋友们:

金秋十月,群贤毕至。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省教育厅,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名教师、名校长和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地处东南沿海,陆域面积1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有“山水**、诗画江南”之称。目前有人口4898万。**年全省生产总值1.3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8160元,折合美元,超过3400美元;财政总收入2115亿元,全年教育经费总投入568亿元。

**自古有耕读传家、重教兴学的传统,是一个人文荟萃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全面开发人力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工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全省教育事业实现了蓬蓬勃勃的发展。目前,我省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6%。

**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教育质量急待提高。人民群众在“念上书”之后,下一步对追求“念好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在量的扩张基本完成后,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质的提升上。而质的提升,关键在教师。有了教师的素质的提升,就会有学生素质的提升;有了学生素质的提升,就会有整个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基础教育是教育大厦的基础,是人才成长的基石。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完成这一任务,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熟的教师和校长队伍是关键。一个校长可以改变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可以改变一群孩子。我们的孩子需要更多的优秀教师,我们的事业需要更多的优秀教师。教师的身上,既承载着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承载着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希望。教师的使命崇高而重大,培养教师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查看全文

打造“名师名校长名校”的体会思考

“十一五”期间,我区以创建教育先进区为平台,最终实现教育强区为目标,部署了两大战略和四项工程,以此来带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其中“人才兴教”战略中明确提出了要倾力打造“三名工程”。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校走向名校才有保障,只有名校长的引领,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为现代化教育品牌学校的打造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建设“三名工程”,就是要精心打造?教育的知名品牌,全面提升?教育的内在品质。优质的教育品牌不仅能帮助社会了解学校,而且还能在学校内部培养一种使命感,给整个学校更明确的方向和更强大的动力。

目前,全市几届名校长评选,我区无一人当选,名师评选,我区仅有??一人。我区教育品牌无论外在的声誉和影响,还是内在的品位和质量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不能较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导致我区一些优秀学生外流他区。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府,有责任改变我区的教育现状,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更应该打造“三名工程”,精心磨砺教育品牌。要提高教育品牌的知名度和含金量,就要加强激励,加大投入,为教师和校长成为名师和名校长搭建发展的平台,鼓励教师和校长修德研教、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成名成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也将为我区推行中小学教师真正的聘用合同制和校长职级制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打造“三名工程”,政府要在激励机制上有所作为。

为了打造“名师名校长名校”工程,我市一些区纷纷设立了专项经费,如?区为了打造名师设置了100万元的专项经费,建立了首席教师制和名师工作室。

查看全文

课改背景下名师缺乏论文

[摘要]自课改以来,在中小学出现了许多名校和名校长,但在全国叫得响的课改名师却并不多见。其原因主要有:统一的备课制度和教学模式,成就了学校却限制了教师;多变的课本繁荣了市场却难为了教师;先进的课改理念明白了专家却困惑了教师;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凸显了学生却淡化了教师。名师必须在理念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做出示范;名师必须熟练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整个学段的教材体系;名师必须有很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并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发展;名师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在中小学出现了许多名校和名校长,这些学校大都以课堂教学改革出名,如江苏省的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等。然而与名校群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全国叫得响的课改名师却少之又少。人们都热衷于到名校参观学习,而名校除了校长有名,教学模式有名,有影响的教师并不多。人们不禁慨叹:现在是名校群起而名师缺失的时代。

一、名师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统一的备课制度和教学模式,成就了学校却限制了教师

在中国教育界喊得最响的一句话是:有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看一下近几年出现的名校,大多都是有一个好校长。校长有创新意识,认真钻研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创立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然后以行政的手段在学校推行。在推行的过程中遇到阻力就“不换思想就换人”,通过各种奖惩制度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甚至硬性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多少分钟,学生练习不能少于多少分钟。这些严厉的管理措施对于促使教师们强行接受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在课改初期,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还不能掌握,通过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老师们强行人规,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感悟,是有引领作用的。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连一些起码的课堂常规都不熟悉,规定一些课堂教学的模式让他们遵循,确实有助于他们的成长,也有助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这种整齐划一的管理措施和统一的教学模式下却难以出现名师,因为名师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我们看到的是校长的思想而不是教师的思想,看到的是学校的统一模式而不是教师的个人风格。到处做报告的是校长而不是教师,教师外出讲课也只能是对学校教学模式的展示和诠释,他们介绍的是学校的改革而不是自己的教学思想;在学校他们只能算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而不是独特的自我,他们会成为名校的教师但难以成为名教师。

查看全文

现代名师特质及成长论文

摘要:新时期中小学名师不但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还应是教育理论的建设者、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教育实践的改革者和教师发展的引领者,应具有崇高的精神力量、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学功底、精湛的研究水平、较强的引领能力、强烈的合作意识等重要品质。中小学名师成长的基本途径包括专业规划、专业学习、教育实践、教育研究、总结反思、交流展示等。

关键词:中小学;名师;教师发展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奠基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才培养的生命线,而这根生命线的给养质量与生命力又取决于是否具有一大批中小学名师(以下简称“名师”)。因此,在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呼唤教育,教育呼唤名师,学生渴望名师。

一、新时期名师的主要内涵

“名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深化。传统意义上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界影响广泛并拥有知名度和追随者的杰出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希望名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诸如成为教育理论的建设者、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教育实践的改革者和教师发展的引领者等。本文认为新时期名师有五种共性特质、五种个性特质及四个成长特点。

五种共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把握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教育本质的能力;二是以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基本内涵的丰富知识;三是对教育原理进行实践分析与应用的能力;四是把文化判断力与信息整合力相结合的教育能力;五是跨越“高原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