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13:57: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办高等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办高等教育

民办高等教育若干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院校有了空前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高速崛起,是对现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深度探讨。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更加合理地优化资源配置,集资办学,最大限度地扩充师资力量,建设管理严格的高质量的民办高等学校。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管理严格

民办学校作为私立学校,近些年来飞速发展。说到民办高等教育院校的历史沿革,在国内外民办高等教育历史发展史上,其都和公立高等教育院校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据调查,1983年的美国私立学校比例为54.4%,1985年的日本私立学校比例为75.6%,1986年的菲律宾私立学校比例为72.4%,这其中还有很多学术水平很高的大学。而我国在解放时期的私立学校约占整个教育体系的39%。由此数据可以看出,民办高等教育院校不分中外,并且在高等教育历史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民办学校高等教育的意义

民办高等教育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河中一条重要的支流,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鉴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现实意义。(1)集合社会各方面力量集资办学。私立学校数量逐渐增多,创造尽可能多的教育机会,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这是中外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最本质的意义。在我国,民办学校大部分生源是高考落榜生,这些学生承受了太多的心理压力,民办高等学校的存在也就成为帮助他们重拾自信、鼓舞他们向前迈步的动力,其发展也减轻了目前我国各大学招生方面的压力,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化。(2)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当今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竞争才会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民办高等学校的数量增加,可以为乡镇企业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技术型人才。而且,民办高等院校具有公立高等院校难以具备的灵活机动的特点,可以和公立高等院校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3)有利于合理调配师资力量。多年来,人们深受终身制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认为只有在公立高等学校才是“铁饭碗”,以至于现在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受到人事劳动制度的条条框框限制,很多企事业单位中需要的人才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员又出不去,不合理的师资结构导致人才很难流动。相比较这个严峻的问题,民办高等院校中这种人事劳动制度的限制相对较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轻,实行聘任制度,打破终身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流动。

二、民办高等教育院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民办高等教育改革路径分析

【摘要】文章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叙述了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做出的突出贡献,分析了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存在问题。探讨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意见措施:从政策层面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保障民办学校举办者合法产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民办高等教育;以特色化办学求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改革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在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历了实践探索、快速增长、内涵发展的历程。改革开放40年,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在新时代面对新要求,需要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新时代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改革探索路径。

一、陕西省民办教育基本情况

截至2017年,陕西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机构)4516所,占全省各类学校数量的18.4%,在校学生达1553647人,占全省在校学生数的20.8%。其中,民办普通高等学校30所(含12所独立学院),占全省普通高校数的32.3%,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75818人,占全省本专科在校生数的25.8%。陕西民办高校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交通、建筑、旅游等行业做出突出贡献,首先,陕西民办高校的年收入约70亿元,学生年消费约30亿元,合计为100亿元。其次,陕西民办高校为全省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承接30个县的教育脱贫、30个村的全面脱贫攻坚任务。最后,陕西民办高校每年为1.5万名贫困生提供免费学习、生活等服务,帮助大批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些案例都表明,陕西省民办高校为积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大力发展新时代可靠接班人做出突出贡献。

二、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做出的突出贡献

查看全文

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化管理研究

摘要:云南由于其自身的地理环境因素,在教学资源方面相比于发达地区略为欠缺,云南省的高等教育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现如今,经过这些年的逐渐发展,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相比于以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高等教育随着多年的艰辛发展,云南省的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渐得到了扩大,与此同时在教学质量上也逐渐得到了一些提高,综合实力也有了加强,云南省在民办高等教学办学层次上也相比以前有所增强,目前民办高校已逐渐成为云南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云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做出了很好的贡献,不过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也面临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就从民办高等教育概念出发,就云南省民办高校高等教育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化;管理研究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如今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在规模、层次、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上逐渐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民办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位置逐渐增强,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属于我国的西部较为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相较为欠缺,云南省的教育水平一直相对比较落后,其在民办高等教育方面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给民办高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不过跟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脚步,云南民办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云南省对民办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家对民办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规范化管理,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本文就民办教学的概念以及目前民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做好对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1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概念

民办高等教育在国内外都存在,关于其概念,国内外就其定义也有所不同。国外关于民办高等教育,被成为私立教育,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关于其定义主要是指那些不是由政府所设立创办的,而是由私人或某些企业所创立的教育机构。国外没有民办教育这种概念,一般称为私立学校,是一种由学校法人设置的学校,学校的主要责任人由包括依照法律规定、经主管当局批准的社团和自然人所构成。从办学主体看,私立学校的举办者有个人、私营企业以及各种民间团体等。在我国关于民办教育,目前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同时不同的时期对民办教育的概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一般了解就是民办教育的创办人主要是各种社会组织以及个人,而不是由国家财政出资。

2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查看全文

地方民办高等教育的前景研究

【摘要】以西安为主的陕西民办高校创造了5个全国第一,被喻为民办高校的“西安奇迹”。其发展方向和趋势是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生就业前景看好,今后应进一步吸引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完成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陕西;发展趋势

陕西地处中国中西部交汇处,文化土壤积淀深厚,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具有吸引全国各地,特别是周边省市区广大青年求学的优势。西安共有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军事院校近百所,教职工6万余人,有一大批门类齐全的专业教师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这都为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目前,陕西拥有各类民办高校37所,在校生人数23.7万人,其中80%分布在西安。全国10所万人以上民办高校,有5所落户西安。在万人以上规模高校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本科高校数、校园占地面积、图书拥有量等指标上,以西安为主的陕西民办高校创造了5个全国第一,被喻为民办高校的“西安奇迹”。在西安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政府和学校敢于因时制宜,突破固有模式,超常规发展,是创造“西安奇迹”的最宝贵经验。

一、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在陕西,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随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增多,这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丰厚的高教资源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强大的发展空间。陕西民办高校的群体优势是实现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化、规范化、上档次的必要条件。全省民办高校的布局是这样的:在66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中,西安占48所,其他地区有18所。五千至万人以上规模的有5所在西安,另有两所院校坐落在西安周边的地市。陕西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比较突出的还有它的治理整顿工作。每隔3年,都要重新审核办学资格,换许可证。近年来全省已注销了400余所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在做调整和关停并转工作中,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细致扎实,注意掌握政策,保持了稳定局面,为民办教育第二次创业,开创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二、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

查看全文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文

一、名称问题

用“民办”来命名非公有制的教育体系,概念不清,弊端颇多。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包含集体所有制和私有经济制的各种组成部分。教育体制改革也从原来政府包办教育的办学体制转变为多层次、多样化的办学体制。经济结构中的民营企业的名称逐步称为私营企业。然而,对非公有制的学校校名始终忌讳“私立”的名称。1993年8月17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第二十二条特别指出:“民办高等学校校名要根据国家关于高等学校名称有关规定确定,一般应与其办学层次相符,同时须在校名前冠以‘民办’二字”。殊不知中央和地方办的高等学校是否须在校名前冠以“国办”或“省、市、自治区办”?校名应与其办学层次相符是正确的,而冠以“民办”二字,给人以“另类”的感觉。名称问题反映了民办高等学校的地位问题。至今,民办高等学校没有像公办高等学校按其层次和性质有对口的领导部门。成立较早的“民办高等学校委员会”是个学术团体,不是直接属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而是下属于中国成人教育学会,据说发起者为此花费了很大口舌才得以批准。依我们看,“民办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但现实离此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由于“民办”的概念不清,导致了冠名的混乱,也导致了办学体制上的混淆,出现了“公办转制的民办学校”、“国立大学”设置的民办二级学院,甚至国营企业离开主营业而举办的各类“民办”学校。它们实际上是国有资产,也是各级政府财产的延伸。从十年来全日制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涵盖了公有制、集体所有制、上市公司、社团乃至公民个人举办的高校,这给“民办”大学的界定上造成极大的混乱。在对外宣传上,“民办”的概念用“社会力量办学”、“非政府财政经费办学”,而极力避开国际通用的“私立”学校名称,造成了在国际交流中,对民办大学性质难以准确鉴别。

一些学者论证用“民办”较之于“私立”更确切、更科学、更广泛,并非仅仅是私人所办,私人所立,更非私有之意,这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私立学校”,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现。

所谓“公立”和“私立”,或者“公办”和“民办”是从资产的所有权来鉴别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私立高等学校在所有权上早已不再是个人所有者的称谓,而是从办学经费的来源区分,主要来自政府的学校叫“公立”学校,主要来自民间的学校叫“私立”学校。那些以创办人命名的私立学校,早已失去学校资产归于个人所有的概念,而是属于学校所有的社团法人——董事会,并建立“基金会”以实行对私立学校的资产管理。像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私立大学的名称仅仅具有一种历史的纪念意义,它们不是个人或家族的私人财产。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创办人大隈重信和庆应义塾大学创办人福泽谕吉的铜像树立在校园里,是表彰他们的历史功绩。拥有大学最高决策权和领导权的董事会(理事会)成员来自创办者、学校领导、社会名流、出资者、热心教育的各界人士,一般并非终身制,私立大学已成为社会教育资源。

查看全文

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1987年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其中,提高人口素质对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河南高等教育体制中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对人才培养,对提高人口素质,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功不可没。

【关键词】加快;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河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民办教育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随着国家出台自学考试制度而得到发展。21世纪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河南省民办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由于河南省是教育人口第一大省,教育基础比较薄弱,民办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在社会认知、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以及总体布局结构上与国内同行相比,仍存在着—定差距。民办高校是河南省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对河南省民办高校的分析,能够剖析出河南省民办教育的发展的现状,找出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1、思想观念陈旧保守。30多年来,民办高校的发展推动着民办教育的快速、稳步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贡献,分析主要受益群体,大多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及国内国有、民营企业。尽管如此,社会上对民办教育还是普遍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部分地区存在重经济、轻教育;重公办教育、轻民办教育的现象;老百姓对民办院校的理解和认识多数是停留在“职业”二字上;各级招生政策的宣传和导向,也会促使学生和家长产生民办教育是“二、三流教育”或者是“落榜生教育”等错误的观念和认识;近年来,高中毕业生选择上大学的人员数量在逐年下降,迫使用人单位片面追求“公办学院、高学历”毕业生。等等这些社会现象都使会促使学生和家长对民办教育失去信心,迫使很多民办院校陷入发展困难,办学难度加大的困境。2、缺乏办学特色。从民办院校出现招生困难,生存压力大来看,目前,部分民办高校专业设置没有突出专业特色,没有充分利用民办院校的优势和特长,往往迫于生存压力,盲目开设新专业,妄想通过专业的时髦性吸引学生,从而达到扩大招生规模,在竞争中达到自保的状态。甚至有的民办高校忍痛割爱,直接停开优势专业,转向时髦专业。造成优势专业萎缩,变得没有优势;非优势的时髦专业异军突起,却又办不出特色。久而久之,整个专业结构缺乏衔接性和系统性,一定会造成教学投入成本加大,教学资源利用率低,一方面加重了办学的经济负担,还会造成生源数量下降,饮鸩止渴的状态。3、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民办高校重点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性,不能总是运用“实践教学压缩制”。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然而,部分民办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数量过低,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设置实践课时。这样的民办高校突出理论教学,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笔试能力,造成专业技术实操含量不高,专业面过窄,专业设置一味强调完整性、系统性,最终培养出来的是高分低能,缺乏职业适应能力,缺乏综合素质的高校毕业生。另外,在教材的选择上,部分民办高校课程设置和选用教材的内容不相符;选择教材版本过时,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出专业知识的最新变化;部分民办高校课程结构与内容之间缺少弹性,缺乏设置合理的选修科目;还有的部分民办高校教材组织结构欠合理,缺乏教学参考书,缺乏有专业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士作指导等现象。4、人才培养模式落缺乏实践和创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能够充分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的特点。也就是专业理论知识要与劳动过程相结合,与社会实践工作相结合。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都要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而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都要基于实践工作的过程要求,进行优化整合,达到在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职业素质的提高。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体现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不符合“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学生接触不到生产实际,缺乏对实践技能的锻炼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成为空话。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某些民办高校,只是徒有虚名。5、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在民办高校中,思想跟不上新模式的变化,教学方法保守落后、教师上课纯理论教学,教师缺乏实践性,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进行“满堂灌”式的技能传授;教师不能带领学生走进生产一线,缺乏对行业发展需求的了解,所传授的的技能都是脱离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的技能,缺乏职业性,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素养。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正所谓“没有优秀的教师,就没有优秀的大学”。然而,“双师型”教师不是在课堂上培养出来的,而是在生产实践的真实环境中,通过大量的实践工作锻炼出来的。在教师队伍的引进中,“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比较突出,这将不利于民办学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6、实习基地利用不充分。民办高校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各院校在校内、校外均会设有实习基地。随着民办院校的发展,实训条件普遍增强,仪器设备的配置规格和档次实现了“高档化”、“精品化”的趋势。但是,据近期调查全国6所民办高校的大型设备得知,设备数量年年增加,利用效率却年年下降。实验室环境在提高,实训设备和仪器档次在提高,而让学生实践教学的参与度在下降。不少学生反映,对于学院的实训设备、仪器只是看见过、听说过,却很少亲自操作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就成了一纸空谈。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因为学院自身没有办学特色,没有专业优势,缺乏吸引力,始终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合作机制,导致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从没有参加过校外实习,没有经历过校外育人的过程,没有经历过实践教学的工作经历,这将不利于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

二、加快推进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彻底清除保守观念。民办高等教育要发展,应首先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紧密围绕经济社会需求进行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各民办学院发展的根本任务,才能走出困境,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民办学院还要倾听市场的心声。彻底改变缺乏办学理念的新意,不认真研究社会发展需求,用公办高等教育的方法解决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出现的新问题。不能忽视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不能忽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2、争取特色办学。民办教育办学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为核心,围绕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民办教育的优势,设立相关产业链上的专业点特色,突出“特色”办学的特点。设立细目专业并不意味着工商学院脱离“工商”本色,而是结合了“工商”特点的设立的细目专业。例如:同样是会计专业,可以是突出“会计英语”的特点;同样是建筑专业,可以突出“园林建筑”或“绿色环保建筑”的特点。围绕当前社会工商结构变化设立专业,不仅要立足于现代产业领域所需专业,还应根据未来产业链拓展情况发展新型专业。根据与工商业相关的多领域、多环节发展需求,在产前、产中和产后诸多环节设立专业,使工商学院的每个专业都能体现出工商业的行业特点,体现出XX工商学院的办学特色。3、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体现与工作实际的一致性,还要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教学方法要将“教、学、做”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学习中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团结互助,增强集体观念。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彻底改变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沿用“老三段”的模式,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完善职业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同时,对于课程内容设计“换汤不换药”的问题要彻底根治,加强课程本身的严密性、完整性、系统性以及权威性。在教材的选用上,找有专业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士作指导,民办高校课程设置和选用教材的内容要相符;选择教材版本要新,内容新颖,能反映出专业知识的最新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之间要有弹性,选修科目要设置合理,为教师订购丰富教学内容的参考书。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立足于民族、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等需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对学生单纯的专业对口教育,逐渐向加强基本素质教育转变;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逐渐向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转变;改变以往只注重共性教育,逐渐向注重个性教育、因材施教转变;改变以往只注重学科的系统性,逐渐向注重素质教育工程的综合性转变。在抓好“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落实实践教学,优化教学体系,规范教学管理,打造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办学以人才为本;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教师结构不合理,与一个学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有关系。要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教师下基层参加社会实践的制度,鼓励年轻教师在提高学历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只有人事管理机制、管理办法科学合理,才能激发教师参加实践工作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实现学院教师队伍的科学发展。各民办学院必须制定合理的用人制度,加大外引教师资源的力度,加快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可以制定优惠政策,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校内建立“企业校园工作室”,在企业建立“专家咨询站”“名师流动站”等各种途径,不断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要把能工巧匠和企业专业人员“请进来”,请到学院任教,给学生传授企业最新的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把年轻化、高学历、缺乏实践技能的教师“送出去”,送进企业一线。这些年轻教师学历高,出校门进校门,基本处于高理论低实践的教学状态,对其进行充分地实践锻炼,最终形成在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相协调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6、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学校要建设足够的校内仿真、模拟或完全等同于工作现场实际的实训基地、实习农场,扩大开放范围,延长开放时间,提高利用率。高职学院还要探索灵活有效的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共同建立集生产与教学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实验室。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按照职业标准学习技能。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苦于经费不足,力不从心,无法保证实践教学所需场地和设备,学生技能培养无法落实和兑现,校内育人主体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查看全文

国际化民办高等教育论文

一、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放弃了高考这条唯一的出路,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很多留学生选择来中国进行深造。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出全球高校间的流动、竞争将日趋激烈,我国的民办高校教育面临着生存危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同时,教育国际化潮流的出现,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涌入,也为民办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问题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比较晚,大多数民办高校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无法与公办高校同日而语。所以,民办高校在发展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第一,缺乏经费支持。民办高校发展初期,主要精力是放在扩大办学规模上。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了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但是,由于办学历史短,很多民办高校的发展仍然落后于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所以,民办高校实施国际化发展项目,在没有充足的资金扶持的前提下,一些优质项目是无法落实的。第二,发展意识的局限性。我国大部分的民办高校还没能达到现代大学制度的运行标准,这就导致学校的宏观战略层面对于国际化发展尚未形成前瞻、系统的共识。多数学校的所谓国际化发展也只是停留在与国外高等院校的校际间接待与考察等方面的工作,整个学校各个层面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际化发展意识,没有把教育国际化纳入学校的整体战略发展规划,更没有将国际化融入人才培养工作。第三,国际化师资力量的匮乏。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大多还停留在为了满足办学基本需要的层次上,教师只是对于教授本专业的知识比较了解,对本学科在国际间的发展信息还不甚了解。双语教学及查阅外文文献对于很多专业教师来说,仍然存在很大的难度。同时,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少有机会与国外交流,所以,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意识仍然未实现国际化。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制约了民办高校开展国际间科研、学术、教学等层面的交流活动。

三、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

虽然民办高等教育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民办高校自身灵活的办学体制和机制也为开展教育国际化带来了先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办高校要充分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结合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各自学校的国际化发展策略,不断地探索适合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有效路径。第一、树立全员国际化观念,完善组织建设。无论是从学校董事会,校院二级领导班子还是到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层面,都要转变观念,树立国际化理念,扩大国际视野,并将国际化理念融入各项工作中。首先,从学校的领导决策层面要树立国际化教育教学的理念,要把学校教育国际化工作列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并落实到各级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中。同时要加大对国外民办高校先进管理模式的应用。第二、寻求政府政策层面上的扶持。政府要为民办高校走国际化之路创造更有利的政策扶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国家出台的“扩大教育开放”的重大举措和试点工程中,绝大部分是部属、省属的公立普通高校,如“留学中国计划”、“留学基金委”支持的高校教师派出计划,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孔子学院”等。政府应该通过平等的政策引导、扶持民办高校积极参与到高校国际化交流与发展的进程中。第三,培养具有国际化能力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一个学校的主宰力量,一个学校教师的国际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国际化水平。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能力,一是通过外派骨干教学、科研人员及管理干部出国交流、研修等手段提升现有人员的国际化交流意识和水平,二是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加盟学校的师资队伍,为现有队伍注入新生力量,带动整体队伍的提高。第四、打造特色人才培养,拓宽国际合作模式。民办高校要根据国际化的学科专业发展趋势,不断寻找并完善其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接轨。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办学模式,如中外合作办学、互授学历和留学生教育等办学活动,以此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并通过引进研究生及以上的优势教育资源,提升办学层次。同时通过学术交流、联合承担科研项目等举措提高本校国际声望,推动国际化进程。

查看全文

民办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和师资研究

[摘要]根据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及珠海三所独立学院15年的办学经验,广东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民办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一是进行教育体制创新,即建立学院制,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自主权;建立书院制,通过全人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国际视野,利用专业优势传播中华文化等;建立资源共享制,实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分互认、弹性学习制、与国外高校合办本科和硕士专业、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拓展生源类型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二是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即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自我提升和培训;招聘外教,与中方教师比例1∶1;与公办高校或母体共享师资;逐步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接受国内外高校毕业生来校实习;聘请具有行业背景的人员;与社会机构共享师资;短期聘请专家、教授等。最终,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和外部保障机制,保障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师资发展;外语学科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其教育领域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民办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壮大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新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广东的改革发展不断深入,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就为广东的民办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广东民办高等教育应发挥灵活的创新机制,有效地弥补公办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之处,填补公办高等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空白。本文在分析广东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创新机制和师资队伍发展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解决对策,旨在为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为广东及全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一、民办教育的研究现状

2017年9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提到,“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因此,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都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应当在公平竞争原则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但是目前针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公办高等教育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民办高等民办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不足。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大多是以“对于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型”的形式存在的;国外的民办教育发展比较成熟,基本属于“民办教育普及型”和“民办和公办教育双轨并存”的形式。根据新时代和全球化发展趋势,应与时俱进倡导广东民办高等教育的体制创新。(二)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根据教育部。2015年公布的高校名单,全国共有民办高校2845所,广东占50所。专任教师数量大约有10000人。由于民办高校建校时间短、需要自筹办学经费、生源差等因素,导致社会对民办教育的歧视思想依然存在。因此,广东民办高校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三)针对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机构少。针对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机构少,的影响力不够根据郭哲、胡德鑫(2017)对中国知网2006-2016年近10年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统计分析可以得知,民办教育主要研究分布在27个研究机构中,广东只占2个;从论文作者发表篇数及影响力综合来看,民办高校发表文章篇数较多,但质量普遍不高,大多数文章引用率高的作者均来自985重点大学。因此,广东民办高校应加强自身教育体制的本体研究,总结自身实践经验,提升研究层次,提出切实的民办高校的教育模式,供同类高校借鉴。

二、民办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和师资发展研究

查看全文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立法评析论文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逐利性法人财产所有权

论文内容摘要《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立法宗旨是“促进”民办教育,但因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和“民”出资办学的“逐利性”相矛盾,其所设置的法律框架在许多新问题上存在尴尬和困惑,难以真正实践“促进”。如何从公法和私法的结合中探索出一套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实现教育公益性和资本逐利性的最佳平衡和有机统一的法律制度,以保障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近年来,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发展迅速,弥补了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然而同时,相关的立法却存在着不少硬伤,在很大程度上又制约了民办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第一,民办高等教育的界定不明确。由于民办高等教育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教育体制的改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民办高等教育的界定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2条规定摘要:“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这就是说,现行法律对民办高等教育,是从举办者和经费来源两个角度来界定的。应该说,这种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界定从大的方面来看是没有新问题的,但当我们对实践进行了考察之后,就不难发现这一界定还存在些许困惑。现实中大量存在着国、民合作办学现象,如公办大学举办的国有民办二级学院,这些学院该如何归类?有的民办高校,虽然没有用到国家财政性经费,但地方政府为了支持举办者而给予其一定的事业编制,或在其设立之初依托公立学院的名义给予教师资源和管理资源(无形财产)等上的支持,它们又该如何划定?是否可以说只要举办者不属于国家机构,有非财政性经费的投入,而不论其出资比例多少都划归为民办呢?法律都没有具体规定。现行法律仅仅从举办主体即所有权人或投资角度界定民办高等教育,这显然不能应对多元化的实践,由此使得许多民办高校在管理上的法律依据不确定。

第二,民办高等教育的定性有矛盾。《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条明确地将民办教育定性为公益性事业。鉴于教育的非凡属性,法律的这一规定毋庸置疑是正确的。法律对民办高校本质属性的这一确定,决定其不应以营利为目的,而要以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以追求社会整体效益为依归。但同时,《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1条又规定,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2004年颁布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更是将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加以明确区分,并予以不同的管理。答应民办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取得“合理回报”,可以说是法律理性的体现,反映了来自于实践的要求;但“回报”尽管不是“营利”,且前面加了限定词“合理”,也不能回避其和“公益性”事业定性的矛盾。不可否认,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举办者的投入中,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于商业性资本,而资本必然带有逐利性,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其投资的主要动机。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调查,90%的向民办学校的投资是谋求营利或回报的投资。也就是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起步之初到现在,呈现出的基本特征是投资办学,而不是捐资办学;即使是那些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举办的民办学校,也有着明显的投资色彩。法律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投资”的概念,但在实质上已经认可了“民”出资办学的“资”具有资本的属性即增值目的。这一“不得已”的认可,由于明显和教育事业“公益性”的本质属性相矛盾,势必导致民办高等教育的立法在许多关键新问题上显现出尴尬。

第三,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不清楚。对于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9条规定摘要:“民办学校应当具备法人条件。”这表明,民办高校只要具备我国法律有关法人成立的条件,就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那么,我国的民办高校法人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法人实体呢?现行的《民法通则》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和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两大类,而民办高等院校无论是哪一类都难以“归队”。

查看全文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存在问题思考

1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办学经费不足,资金来源单一

民办学校的经费来源虽说可通过以下三种渠道:政府扶持、收取学费和投资者投资,但政府对民办高校在财政上的支持仍远远不够,投资者也多数不是大老板,而是一些钱少但对教育有抱负的人,所以,民办高校缺少更多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是以收取学杂费为主,来源比较单一。这种经费来源单一、严重不足的情况,无疑会制约民办高校的大力发展。首先,单一的经费来源和循环模式,使得许多民办高校不得不通过收取较高学费以维持生存。高额的学费必然会导致招生录取人数的减少;其次,严重短缺的经费,使得一些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如教学设备,实验、实训基地等均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这也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再次,经费的不足,也会导致教职员工的工资及相关待遇整体上得不到提高,优秀人才为此翩然离去,很难留住。

1.2招生自主权受限,生源相对不足

目前,民办高校的招生名义上是自主,实际上民办高校自主权未能真正实施,仍受政府控制。如国家在对民办高校招生的管理中,在下达招生计划、确定录取分数线、录取批次、录取标准、录取专业等环节上,层层控制,民办高校几乎没有多少自主权;在实际操作中,众所周知,民办高校的招生考试,实施的是计划招生,到目前为止,还是与全国公办高校招考一样的试卷,录取批次却放在最后,导致了民办高校录取学生的质量远不如公办学校录取学生的质量;再如,民办高校调整、设置和申报新专业,政府也是大权在握,进行严格的规定:专业调整、设置需要报省、部审核备案,申报新专业的审批手续更繁琐、程序漫长,部分专业既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又要经国家教育部门审批等。这都与允许民办高校真正实施自主权背道而驰。

1.3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管理欠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