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网络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13:29: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迷恋网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迷恋网络

迷恋网络防治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网站已有15000多个,网民近2000万,其中,学生占上网总人数的20%。那么,学生上网又是做什么呢?2000年4月1日《北京青年报》在《中学生网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上网60.7%的人数在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0.1%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7.9%的人关注体坛动态,27.5%的人看新闻,24.3%的发E-mail,18.6%的人选择软件,5.7%的关注卫生保健信息。可见,目前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和交友。而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负面影响

影响思想道德观念趋向。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大量的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趋向,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另外,网络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据调查显示,上网中学生当中,有近八成访问过色情网站。另据《华商时报》报道,我国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观看到淫秽影碟或访问过色情网站,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大多来自网络。

影响现实人际交往。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交友的天地。这种交友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以虚拟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狐独、痛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出的虚拟来弥补。而且网上交流是虚拟的平等交流,可以自由选择交流对象。正是中学生内心渴望的一种交往方式,极具吸引力。中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一个重点中学的技小能手,自从迷上网上聊天后,一天短则二小时,长则四五小时,花费不菲还在其次,问题是竟像换了一个人,回到现实生活中就感到狐独,感到不再适应——不愿再与他人交往。心理学家说:他是患了一种“自闭症”,因为网络世界的“自由度”使他有种错觉,似乎可以不再关心现实生活的冷暖、得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研究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每周上网超过5年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中,有25%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影响身心健康成长。中学时代正处于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煅练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长时间的上网,也易倒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疾病,影响身体发育。另外,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学生“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经调查发现:常“泡”在网上的青少年,其写字作文、分析综合、评论欣赏的能力,要比接受传统学习的学生差一些。

防范措施

查看全文

中学生迷恋网络分析论文

一、对我校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

网络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在我校,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有多少?历时六周,对610例在校学生进行座谈会调查,使用网络成瘾自评等心理测评量表,从刚刚完成的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学生网络使用的一些状况。

课题名称:《中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和相关因素分析》

调查时间:2006年10月6日至2006年11月20日

调查对象:苍山一中的610名学生

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进行座谈会调查

查看全文

青少年网络迷恋特征分析论文

为了解中小学生对上网的看法、态度和意见,我们在学校三年级同学中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小学生该不该上网”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答卷252份。结果表明,有87.6%的学生有上网经历。当问到“中小学生可以上网吗?”时,约有70%的同学回答“可以”。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支持中小学生上网,这一结果,和全国各地的同类调查有惊人的相似。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青少年迷恋网络已是一个不争的现实问题。他们作为21世纪的主人,掌握相关的网络知识,并熟练的操作和使用网络,的确十分必要。

然而,正如众所周知的原因,网络又是个繁杂的虚幻的社会,这对于尚未成年,涉及不深的青少年来说,无异是个“陷阱”,特别要提防精神污染、道德污染、心理污染,防止“网络综合症”。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71%的人认为上网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弊大于利,尽管如此,仍有70%的人每天上网平均1小时,约18%的人每天上网平均2小时以上。更令人担忧的是极个别同学为了上网,竟置校纪校规于不顾,翻门越墙,通宵达旦。

其中,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是,虽然说有那么多的青少年迷恋上网,但他们对网络的知识了解甚少,79%的同学回答对网络知识了解较少,近10%的同学对网络知识不感兴趣,只有不到14%的同学说自己对网络知识了解较多。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学生上网的动机不同,目的各异。在回答“促使你上网的原因是什么?”时,竟有67%的人是为了猎奇,而为了学习需要和查找资料的学生仅占17%,另有约15%的同学是为了上网交友。从上网目的看,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同学是为了学习,却有超过五分之四的同学上网是为了消遣和猎奇。由此可见,当前青少年上网的动机和目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也难怪,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老师和家长坚决反对学生上网了。

查看全文

中学生迷恋网络分析论文

影响思想道德观念趋向。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大量的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趋向,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另外,网络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据调查显示,上网中学生当中,有近八成访问过色情网站。另据《华商时报》报道,我国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观看到淫秽影碟或访问过色情网站,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大多来自网络。

影响现实人际交往。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交友的天地。这种交友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以虚拟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狐独、痛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出的虚拟来弥补。而且网上交流是虚拟的平等交流,可以自由选择交流对象。正是中学生内心渴望的一种交往方式,极具吸引力。中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一个重点中学的技小能手,自从迷上网上聊天后,一天短则二小时,长则四五小时,花费不菲还在其次,问题是竟像换了一个人,回到现实生活中就感到狐独,感到不再适应——不愿再与他人交往。心理学家说:他是患了一种“自闭症”,因为网络世界的“自由度”使他有种错觉,似乎可以不再关心现实生活的冷暖、得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研究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每周上网超过5年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中,有25%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影响身心健康成长。中学时代正处于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煅练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长时间的上网,也易倒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疾病,影响身体发育。另外,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学生“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经调查发现:常“泡”在网上的青少年,其写字作文、分析综合、评论欣赏的能力,要比接受传统学习的学生差一些。

防范措施

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中小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积极疏导。首先,是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

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树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

查看全文

中学生迷恋网络防范措施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据统计,我国各类网站已有15000多个,网民近2000万,其中,学生占上网总人数的20%。那么,学生上网又是做什么呢?2000年4月1日《北京青年报》在《中学生网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上网60.7%的人数在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0.1%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7.9%的人关注体坛动态,27.5%的人看新闻,24.3%的发E-mail,18.6%的人选择软件,5.7%的关注卫生保健信息。可见,目前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和交友。而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负面,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负面影响

影响思想道德观念趋向。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中学生的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大量的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趋向,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另外,网络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据调查显示,上网中学生当中,有近八成访问过色情网站。另据《华商时报》报道,我国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观看到淫秽影碟或访问过色情网站,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大多来自网络。

影响现实人际交往。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交友的天地。这种交友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以虚拟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狐独、痛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出的虚拟来弥补。而且网上交流是虚拟的平等交流,可以自由选择交流对象。正是中学生内心渴望的一种交往方式,极具吸引力。中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一个重点中学的技小能手,自从迷上网上聊天后,一天短则二小时,长则四五小时,花费不菲还在其次,是竟像换了一个人,回到现实生活中就感到狐独,感到不再适应——不愿再与他人交往。心家说:他是患了一种“自闭症”,因为网络世界的“自由度”使他有种错觉,似乎可以不再关心现实生活的冷暖、得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每周上网超过5年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中,有25%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影响身心健康成长。中学时代正处于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煅练和参与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长时间的上网,也易倒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疾病,影响身体发育。另外,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学生“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经调查发现:常“泡”在网上的青少年,其写字作文、综合、评论欣赏的能力,要比接受传统学习的学生差一些。

防范措施

查看全文

有关学生上网相关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根据2004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18岁以下的网民在互联网用户中所占的比例逐年缓慢增加,在今年的数据中,18岁以下的少年占用户总数的18.8%。

不仅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家庭和学校也购买计算机供孩子学习电脑知识,随着互联网不断在国内蔓延,越来越多中小城市的孩子有机会上网,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从拨号上网到宽带上网,从简单的收发邮件到制作网页,中小城市的青少年不仅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在使用互联网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这种经验是否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人际交流等,为此,们设计了《校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问卷》,设计的目的为研究中学生上网对其身心发展和行为变化的影响。

二、样本:

以初一(五)班46名学生(男生26人,女生20人)、初二(五)班50名学生(男生25人,女生25人)、初三(五)班47名学生(男生21人,女生26人)为样本,发放问卷236份,回收236份,其中有效答卷225份。

三、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查看全文

青少年犯罪的网络诱因研究论文

摘要:迷恋网络的网客大多是青少年,他们涉世未深,心理上很不成熟。许多网络犯罪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主要是不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缺少法律意识,在作案时有的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犯罪。并且青少年的自控、自律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有的行为上出现偏差而导致违法犯罪,在案发之后,无不悔恨难当,但悔之晚矣。涉网犯罪尤其是网络引起的青少年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令人头痛的问题,它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遏制和打击。

关键词:网络;网络犯罪;青少年犯罪

网络时代,广大青少年对网络趋之若骛,纷纷“触网”,据CNNIC的调查,目前,网民中14—35岁的青少年占90.6%,按照这个比例,新余市110万总人口中大约有13万青少年有上网经验,青少年是网络社会中的主要群体。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魔盒,在给人类带来种种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阴暗丑恶的一面,涉网犯罪尤其是网络引起的青少年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令人头痛的问题,它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遏制和打击。

一、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

仅2007年,辖区人口只有20万的某工矿检察院就批准逮捕了因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8件36人,件数和人数分别占去年该院办理的批捕案件的13%和28%,涉网犯罪所占比例让人触目惊心,且有逐年递升之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侵财犯罪比例大

查看全文

中职生上网原因论文

摘要:当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职业学校,上网已成为一种时尚,面对不可阻挡的学生网民,如何透视其心理,分析其利弊,如何正确看待、引导和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也成为学校、家庭、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中职生上网心理分析

1、自卑心理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较重的自卑心理。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部分中职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较差,且表现不突出,现在对学习兴趣也不大,动力也不足;二是中职生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三是受到社会上只有考上高中或大学才有前途等不正确舆论的引导;四是中职生在求职时常常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以上因素使部分中职生认为升学无门,求职无路,性格孤僻,少言寡语,不喜欢、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与同学交流思想、表明态度、诉说感情,而实际上他们又有许多话要说、要倾诉。因而他们就来到虚拟的网络世界,跟任何人闲聊一通,无所顾忌,弥补了精神的空虚,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2、求异心理

世界著名的性心理学家赫洛克研究表明:个体性心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疏远异性的厌恶期,接近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追求异性的狂热期,正式恋爱的浪漫期。中职生进校时,大都进入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必然引起心理的变化,正处于“追求异性的狂热期”。他们特别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受到异性的青睐。如有的男生头发留很长,目的是要留住魅力,引起女生的注意。而女生喜欢打扮自己以引起男生的注意,也有对男生产生好感、相处的心理。但在现实生活中,男女生单独相见,不免紧张、脸红、心跳加快,说话前言不搭后语。于是,他们选择了网吧,点击鼠标,满足自己渴望与异性(可能是真的异性,也可能是虚拟的异性)交流的心理。

查看全文

解剖青少年网瘾的原因

摘要:青少年网瘾在于评价体系单一,问题家庭增多、网络教育薄弱、社会教育功能缺失等。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少年戒除网瘾的拯救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网瘾;思想政治教育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1000多万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深入分析青少年网瘾的成因,努力消除青少年网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网瘾成因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青少年能够从网络世界感受到信息的生动和美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1.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从小到大只有一个衡量标准的单一评价体系,这是网络成瘾的一个首要因素。这个问题是造成我国青少年心理发展要素不能满足的最主要原因。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中,单一评价体系占据主体思维模式,充斥青少年教育领域。大部分“好学生”在小学以及中学阶段一直处于“学习成绩单一评价体系”中。当这些好学生进入大学或进一步社会化时,遇到大量困难,心理发育需求不能满足,很容易发展成为网瘾青少年。

查看全文

《告别网吧,做文明健康的中学生》演讲稿

《告别网吧,做文明健康的中学生》演讲稿

现在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网络也跟着在社会中流行,融入到了我们生活中去,而且扩张的范围很大,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对“网络”爱不释手。为此,上个星期,老师叫我写有关网络文明的演讲稿,原创:我想就写“告别网吧,做文明健康中学生”为题的演讲稿吧,于是我就中学生告别网吧一事专门调查了几位同学,他们中的一些坚定的摇了头,并说出了一大堆上网的好处,而且反问了我:“你也不是经常上网吗?”,于是,产生了我的几个思考:告别网吧,是不是就等于告别了网络?告别网吧现实吗?我们的中学生在接触网络时,该如何把持自己呢?

老师说过,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网络时代,是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时代,电脑和网络,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四五年级的学生都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网络、查阅资料,学习知识。相比之下,让我们中学生告别网络的做法,我想在座的同学没有一个会同意的。但我们法律为什么又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首先,我们不能把“网络”等同于“网吧”。不接触网吧,我们同样可以接触网络。比如通过:家庭个人电脑、学校电脑室等,当然,这方面的开发和利用,有待学校、老师、家长和我们同学的共同认识基础上逐步实现。第二,表面禁止的同时,深含对我们未成年人的身心保护。我们中学生迷恋网吧,不能自拔,导致学业无成,甚至是猝死网吧的现象时有耳闻,一旦事件发生,我们总认为这是因无知而犯下的错,但也为时已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少犯或不犯同样的错误,让更多的人来关爱我们这些未成人。

但是,目前那些黑网吧,象一个个美丽的陷阱,使许多同学丢魂失魄、丧失意志、无心学习、前途废弃。据调查,学生上网80%以上是打游戏,15%左右是交友聊天,真正查询资料用于学习的为数极少。有13%以上的男生很喜欢上网或迷恋上网,达到了严重影响学习的地步。一到寒暑假,学生们更是肆无忌惮,不少学生生通宵达旦地玩电游、上网。网上游戏、网上聊天和网上色情是网络三个魔爪,是使中学生堕落的三大杀手。由于网络游戏、色情和聊天充满刺激、惊险和浪漫,许多网迷一旦接触,便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网上“三魔爪”又被称作“电子海洛因”,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这么一件事没有?原创:为了搞到钱到网吧里玩游戏,山东省聊城市的三名中学生竟想出了拦路抢劫的办法,仅5月6日到5月11日短短6天时间,他们就作案3起。据这三名中学生交代,他们泡网吧成瘾,但又没那么多钱,只好向家长撒谎要,不行就去偷、去抢。

如何防止让我们中学生上网上瘾,真正做到未成年人不入网吧?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真正重视我们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心理上加以指导,帮助摆脱心理压境,提高心理素质。此外,提高我们中学生的现实交往能力,培养自信心才是摆脱“上网成瘾“的根本。我建议我们学校要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开放电脑室和阅览室,让我们中学生旺盛的精力有“用武之地”。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携手,树立坚定的信念,告别网吧,做文明健康中学生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