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种质量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11:45: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棉种质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探索棉种色选机对棉种质量的作用
摘要:棉种色选机对提高种子质量有很好的效果,从棉种色选机对异色种子、种子发芽率及棉种经济效益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棉种色选机对棉种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棉种色选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棉种色选机;棉种;质量
棉花品种因受品种特性、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条件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棉种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品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若棉花品种差,则造成棉种成熟度较差,未成熟红籽增多,不孕籽、秕籽增多,不发芽的铁籽增多,导致种子发芽率严重下降,进而影响产品[1]。为此,新疆金博种业中心为了大力提高棉种加工质量,提高棉种商品性能,于2006年率先从英国索特克斯(SORTEX)公司引进(Z+2V)棉种色选机,解决了人工粒选棉种中的红籽、白籽、黄籽及破籽等问题,对提高种子质量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棉种色选机是利用棉种色别之差原理,对加工好的成品种子进行红籽、白籽、黄籽的色选,留下黑褐色的合格种子,其粒选种子效率达3.5t/h。通过棉种色选机处理过的种子,既使种子色泽一致,提高了棉种商品性能,又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2]。现将棉种色选机对棉种质量的影响介绍如下。
1棉种色选机对异色种子的影响
由于受各种原因影响,致使所生产加工出来的棉种中异色种子所占比例较大,据多年种子检验结果表明:棉种中异色种子所占比例最高可达18%~25%,这类种子外观质量极差,在市场上不具备种子的商品性,无法进行种子销售和推广精量播种技术,只有通过人工粒选后才能进入种子市场经营销售。而棉种色选机的应用,告别了人工粒选种子的时代。
剖析棉种色选机对棉种质量的作用论文
摘要:棉种色选机对提高种子质量有很好的效果,从棉种色选机对异色种子、种子发芽率及棉种经济效益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棉种色选机对棉种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棉种色选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棉种色选机;棉种;质量
棉花品种因受品种特性、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条件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棉种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品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若棉花品种差,则造成棉种成熟度较差,未成熟红籽增多,不孕籽、秕籽增多,不发芽的铁籽增多,导致种子发芽率严重下降,进而影响产品[1]。为此,新疆金博种业中心为了大力提高棉种加工质量,提高棉种商品性能,于2006年率先从英国索特克斯(SORTEX)公司引进(Z+2V)棉种色选机,解决了人工粒选棉种中的红籽、白籽、黄籽及破籽等问题,对提高种子质量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棉种色选机是利用棉种色别之差原理,对加工好的成品种子进行红籽、白籽、黄籽的色选,留下黑褐色的合格种子,其粒选种子效率达3.5t/h。通过棉种色选机处理过的种子,既使种子色泽一致,提高了棉种商品性能,又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2]。现将棉种色选机对棉种质量的影响介绍如下。
1棉种色选机对异色种子的影响
由于受各种原因影响,致使所生产加工出来的棉种中异色种子所占比例较大,据多年种子检验结果表明:棉种中异色种子所占比例最高可达18%~25%,这类种子外观质量极差,在市场上不具备种子的商品性,无法进行种子销售和推广精量播种技术,只有通过人工粒选后才能进入种子市场经营销售。而棉种色选机的应用,告别了人工粒选种子的时代。
论析棉种色选机的推广运用技术
摘要:棉种色选机对提高种子质量有很好的效果,从棉种色选机对异色种子、种子发芽率及棉种经济效益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棉种色选机对棉种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棉种色选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棉种色选机;棉种;质量
棉花品种因受品种特性、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条件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棉种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品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若棉花品种差,则造成棉种成熟度较差,未成熟红籽增多,不孕籽、秕籽增多,不发芽的铁籽增多,导致种子发芽率严重下降,进而影响产品。为此,新疆金博种业中心为了大力提高棉种加工质量,提高棉种商品性能,于2006年率先从英国索特克斯(SORTEX)公司引进(Z+2V)棉种色选机,解决了人工粒选棉种中的红籽、白籽、黄籽及破籽等问题,对提高种子质量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棉种色选机是利用棉种色别之差原理,对加工好的成品种子进行红籽、白籽、黄籽的色选,留下黑褐色的合格种子,其粒选种子效率达3.5t/h。通过棉种色选机处理过的种子,既使种子色泽一致,提高了棉种商品性能,又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现将棉种色选机对棉种质量的影响介绍如下。
一、棉种色选机对异色种子的影响
由于受各种原因影响,致使所生产加工出来的棉种中异色种子所占比例较大,据多年种子检验结果表明:棉种中异色种子所占比例最高可达18%~25%,这类种子外观质量极差,在市场上不具备种子的商品性,无法进行种子销售和推广精量播种技术,只有通过人工粒选后才能进入种子市场经营销售。而棉种色选机的应用,告别了人工粒选种子的时代。
农业执法依法行政工作总结
2014年以来,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在自治区、州农业局及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政府正确的领导下,立足本职工作,结合实际工作,团结拼搏,齐抓共管,量化工作任务,细化工作程序,积极推动了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全体干部齐心协力和奋力拼搏,完成了2014年执法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2014年依法行政工作。
一、加强政治理论及业务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工作水平
结合单位实际工作情况,狠抓政治理论学习。关于“三农”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关于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和其他常委同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央工作座谈会二周年讲话、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双语学习、《党章》、党纪条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等内容。
另外,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植物检疫法》、《维吾尔自治区实施<种子法>办法》、等业务材料。注意加强干部职工业务知识的学习,积极鼓励和支持干部职工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进行课题研究,提高执法水平和为农民服务的本领。
二、强化种子、农药质量监督管理,保障农业用种安全
1、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抽检。
市种业产学研合作交流会讲话稿
推进种业产学研合作,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任务很重。本次经验交流会就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交流,深化研究的一次好机会。希望参加会议的各方面专家和单位能够运用这一平台,总之。深入、坦诚、充分地交流这方面的经验,为促进种业产学研有机结合贡献智慧和力量,促进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持续健康发展。
这里召开全国种业科企合作促进与经验交流会,今天。研究和部署深入推进种业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工作,对加快推动种业科技创新大突破,带动民族种业竞争力大提升,促进农业生产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借此机会,讲三点意见。
一、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
农业生产的源头和粮食安全的关键。粮食连续七年增产,种子是农业生产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业发展功不可没。继续保持农业发展好势头,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种业肩负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种子法》实施以来,通过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加大科研、生产投入,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种业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品种选育水平明显提升。培育超级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使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促进粮食亩产提高到330公斤左右,相比“”时期,平均单产提高了约25公斤。二是良种供应能力明显提升。商品种子供应率由九十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现在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商品供种率达到100%并全部实现了种子精选、包装和标牌销售。同时,种子质量明显提高,因种子质量产生案件明显减少,两杂”种子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三是种子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到近100家,前50强种业企业经营额由3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00多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0%提高到30%以上。
国种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当前。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目标,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依靠扩大面积增产的潜力有限,主要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加快良种培育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从市场竞争看,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市场速度加快,给我国民族种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排名世界前几位的跨国种业公司陆续进入我国种子市场,并呈现出投资重点由园艺作物向粮食作物拓展、投资环节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投资形式由合资向并购发展、投资布局由城市向主产区推进的发展势头。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对丰富我国的品种资源、提升国内育种水平、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起到促进作用,但以其目前的发展势头以及国内种子企业的实力分析,外资的过度介入,将会对民族种业的市场份额产生较大的挤压,并会从源头上对种子市场定价权产生重大影响。
面对加快发展民族种业的紧迫任务,面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对种业发展的新要求。国种业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民族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国种业进入市场尚属初级阶段,企业小散弱,科技创新能力弱,大多数企业甚至没有科研开发实力,缺乏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要素。二是育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国农作物遗传育种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能力不足、育种遗传基础狭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滞后,品种选育与生产相脱节,品种适应性、抗逆性弱,特异性差,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三是供种保障能力不强。种子生产经营已经完全市场化,加上近年来异常气候多发频发,供种安全受到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影响,同时,现有市场监管手段与检测条件落后,影响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的力度,保障良种有效供应的难度加大。
部长在种业产学交流会讲话
推进种业产学研合作,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任务很重。本次经验交流会就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交流,深化研究的一次好机会。希望参与会议的各方面专家和单位能够运用这一平台,总之。深入、坦诚、充分地交流这方面的经验,为促进种业产学研有机结合贡献智慧和力量,促进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继续健康发展。
这里召开全国种业科企合作促进与经验交流会,今天。研究和布置深入推进种业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工作,对加快推动种业科技创新大突破,带动民族种业竞争力大提升,促进农业生产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借此机会,讲三点意见。
一、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平安的战略任务
农业生产的源头和粮食安全的关键。粮食连续七年增产,种子是农业生产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业发展功不可没。继续坚持农业发展好势头,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种业肩负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种子法》实施以来,通过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加大科研、生产投入,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种业发展效果显著。一是品种选育水平明显提升。培育超级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使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促进粮食亩产提高到330公斤左右,相比“十五”时期,平均单产提高了约25公斤。二是良种供应能力明显提升。商品种子供应率由九十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现在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商品供种率达到100%并全部实现了种子精选、包装和标牌销售。同时,种子质量明显提高,因种子质量发生案件明显减少,两杂”种子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三是种子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到近100家,前50强种业企业经营额由3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00多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0%提高到30%以上。
国种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实现《国家粮食平安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当前。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目标,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依靠扩大面积增产的潜力有限,主要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加快良种培育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从市场竞争看,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市场速度加快,给我国民族种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排名世界前几位的跨国种业公司陆续进入我国种子市场,并呈现出投资重点由园艺作物向粮食作物拓展、投资环节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投资形式由合资向并购发展、投资布局由乡村向主产区推进的发展势头。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对丰富我国的品种资源、提升国内育种水平、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起到促进作用,但以其目前的发展势头以及国内种子企业的实力分析,外资的过度介入,将会对民族种业的市场份额发生较大的挤压,并会从源头上对种子市场定价权发生重大影响。
面对加快发展民族种业的紧迫任务,面对保证国家粮食平安和建设现代农业对种业发展的新要求。国种业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民族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国种业进入市场尚属初级阶段,企业小散弱,科技创新能力弱,大多数企业甚至没有科研开发实力,缺乏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要素。二是育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国农作物遗传育种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异,突出表示在种质资源维护与利用能力缺乏、育种遗传基础狭窄,理论研究比较单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滞后,品种选育与生产相脱节,品种适应性、抗逆性弱,特异性差,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三是供种保证能力不强。种子生产经营已经完全市场化,加上近年来异常气候多发频发,供种平安受到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影响,同时,现有市场监管手段与检测条件落后,影响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的力度,保证良种有效供应的难度加大。
农业转基因技术运用及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农业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生物技术是二十世纪七十年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括四大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微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中的后起之秀。
1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概况
自1953年英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分子结构双螺旋模型以来,人们对遗传基因密码的了解有了突破性进展,现代生物技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此后,生物技术研究倍受青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应用范围已经涉及到农业,医药,环境,食品和化工等多个领域。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美国等国家投资了上亿美元的资金对人类基因组进行研究,并于今年4月完成人类基因图谱,我们国家承担了全部工作的l%左右。我国的863计划,攀登计划等对动植物的转基因及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人类在生物基因工程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19%年,中国水稻研究所以黄大年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在世界上首次研究出了抗除草剂转基因杂交稻,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杂交稻制种纯度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微生物农药因具有对环境和生态安全的突出优点而受到国内外高度重视。将毒蛋白抗虫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分别导人水稻,使得新种质不仅有显著的抗虫性,而且有较强的抗除草剂效果。控制谷蛋白产生的基因植人“越光”号水稻中,使它的谷蛋白含量减少了四分之三,大大提高了它在食用和造酒方面的质量。瑞士培育出能产生p一胡萝卜素的转基因水稻,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餐桌上的米饭不是白色的而是金黄色的。全世界估计有24亿人口以大米为主食,还有上千万人因铁的摄人量不足而使智力和身体发育受到影响;因维生素A的摄人量不足而在少年时期就失明。并且受影响的人群无法通过食用蔬菜、水果和肉类补充主食中缺乏的铁和维生素。瑞士科学家把黄水仙等植物的基因植人水稻,从而提高大米的营养价值,可以帮助千百万人防止贫血和失明。1995年安徽省岳西县农民因种植假稻种而造成0.7万公顷稻田大幅减产甚至绝收的惨剧,利用基因指纹鉴别技术,真假稻种一天可见分晓。集粮食作物“抗逆、早熟、高产、优质、无污染”为一体的“作物基因诱导调控技术”,在云南生态农业研究所诞生。这项新技术的问世,给21世纪世界农业的持续发展、解决土壤退化、耕地锐减、水资源枯竭等问题带来了希望。1994年,首批转基因植物产品延熟保鲜的番茄和抗除草剂棉花在美国获准进人市场销售。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国外批准商业化应用的各类转基因植物产品已近90种,仅美国和加拿大就超过了50种,其中,大部分都与病虫草害防治有关,例如抗虫(玉米螟)玉米,抗虫(棉铃虫、红铃虫)棉花,抗虫(甲虫)马铃薯,抗病毒的西葫芦、番木瓜,抗除草剂(草甘麟、草钱磷、澳苯睛、磺酞脉、咪哇琳酮)的玉米、大豆、棉花、油菜、亚麻等。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19%年全世界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为200万公顷,1997年猛涨到1280万公顷,1998年又上升到2600万公顷,1999年的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达3990万公顷,比1998年的种植面积增加了44%。美国是世界上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最大的国家,1999年达到了2870万公顷。其中转基因玉米、大豆和棉花的种植面积,已分别占各作物总种植面积的1/4‘1/3。一个新兴的农业高技术种子产业开始形成。生物技术已经显示出对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强劲的推动作用。中国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仅据19%年统计,国内研究和开发的转基因植物达47种,涉及各类基因103种,其中,与病虫草害防治有关的基因约62种。近两年来,研究开发的基因数量和.转基因植物的种类又有增加。目前国内已批准14种转基因植物、30多种产品进人田间试验或环境释放。中国自行研究培育的4种转基因植物、5种产品已通过安全性评价获准商业化应用。其中同抗病虫有关的有3个,即抗棉铃虫的棉花、抗病毒病(CMV)的番茄和甜椒。近年来,转苏云金芽抱杆菌(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的棉花最为引人注目。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上独立研究成功转基因抗虫棉、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2个国家。抗虫棉的育成和推广也标志着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开始进人产业化发展阶段。预计1999年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可超过13万公顷,2000年可达到33万公顷,除可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外,还可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生物基因工程技术,1999年全球转基因农产品的销售额由1995年的7500万美元增长到21‘22亿美元,增长了近30倍。2以洲〕年销售额预计将达到30亿美元。对于植物转基因技术,目前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人们对转基因作物栽培的长期安全性以及对周围生态的影响放心不下。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教授认为这种忧虑大可不必,他指出,克隆和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对医药业、农业等领域都有重要作用。
只要加强监管和遵循科学的道德精神,人类完全可以控制转基因技术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如同人类发明了核能并成功应用于和平目的一样。在农业领域中,将转基因生物技术应用到杀虫、抗除草剂等方面,起到提高产量和质量、减少污染以及提高作物抗逆性等益处。多种相关作物,包括耐保存的西红柿,抗虫的马铃薯,抗虫和抗除草剂的棉花、大豆、玉米已进人市场。在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广泛的美国,两亿多人食用四年多来还没有出现过任何不良影响,其他地区也没有接到有问题的报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与这些发达国家不同,人几基数大且每年仍呈上升趋势,而可耕地面积却没有增加,自身依然要进口粮食等农产品。更重要的是,面对加人WTO的情势,中国必须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才能应对外国农产品的挑战,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因此,中国在关注生物技术安全性的同时,应加快推广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农业生物技术成果。
2对宁波市今后发展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几点建议
(l)现代生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必须与传统的常规技术方法相结合,这一点已为目以转抗病虫基因较多,例如抗稻疚病、白越来趁多的实践所证明。以水稻转抗病虫基叶枯病基因,抗除草剂基因,抗旱抗盐基因育种为例,一般来说,某一特定基因的直因,这些都是解决一些栽培上经常碰到的问接导人要比常规杂交育种简便快速,更有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后应的性和预见性。然而,目前对于外源基因在适当进行一些能够提高农作物品质的基因的转基因植物中的整合特点、遗传规律以及表构建与转化,以及一些抗腐烂或贮藏墓因的达调控仍缺乏足够的了解,若要获得具有良植物转基因工作。例如,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好、称定抗病和农艺性状的品系,仍需要育袋装榨菜,雪菜中的防腐剂含t很高,另外种、植保和分子生物学家紧密配合,从大童宁波地区的一些特产,如杨梅,奉化水蜜桃转墓因植株中进行鉴定和选育。在病虫害综等产品,如果通过转基因技术降低防腐剂的合防治体系中,转墓因植物或重组微生物的使用量并提高它们的保鲜时间就可以销往国应用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应用也可外和全国各个地方,能够大大提高经济价能引起植物与病虫等生态关系的新的变化。值。
地区农业局领导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认真贯彻自治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及地区三干会精神,按照“增粮、控棉、扩果、强畜、建大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搞好劳务创收”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力以赴做好备耕春播及抗灾救灾,保证了地区农业生产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农业工作开展情况
(一)粮食安全得到高度重视。
粮食安全储备专款资金普遍落实到位,各项扶持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正在逐步落实。落实粮食总面积240万亩,同比增45万亩;其中小麦121.03万亩(春小麦11.95万亩),小麦同比增29.3万亩,平均亩产435.2公斤,较上年提高9.3公斤,总产达52.7万吨,同比增加13.6万吨,截止7月3日已收购小麦2.5万吨;已播玉米96.41万亩(其中复播74万亩,套种黄豆60.3万亩);已播水稻17.26万亩(其中复播水稻5000亩)。目前正复播玉米、水稻等秋粮作物田管到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二)棉花生产基础进一步巩固
今年地区棉花播种面积350.54万亩(其中长绒棉59.84万亩),果棉间作124.4万亩,占36.4%,以高效节水技术为主体的先进集成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膜下滴灌面积达76万亩,精量播种示范23.5万亩。伴随着高效节水技术的普及推广,2.3米超宽高密度果棉间作带状高密度栽培模式也得到广泛推广。由于4月份的低温浮尘大风天气导致棉花出苗缓慢,长势偏弱。5月中下旬以来气温转高,连续多日出现最高气温32度以上的高温天气,棉花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部分生育指标接近甚至超过了去年;目前,陆地棉逐步进入花期,长绒棉已进入盛花期,生长发育进程比去年明显提前。
生物产业发展计划
生物技术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食物、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最具潜力的技术,当前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正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是生物资源大省,农业生物、医药生物、海洋生物等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具备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但*省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沉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生物产业革命将为解决健康、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提供强力支撑,加速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发展,对*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根据国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和《*省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趋势及现状
(一)世界生物产业发展趋势。
生物产业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应用于生产以及应用于经济社会各相关领域,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称。当前,生命科学正在向揭示生命本质规律和控制生命过程方面发展,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在农业、医药、能源、海洋等领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一批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群正在形成,生物产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及主导产业。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10年全球仅生物制药市场将达到1000亿美元。生物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对人类及社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产业重点发展,纷纷制订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促进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国生物产业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