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09:40: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棉铃虫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棉铃虫综合防治研究论文

摘要:近几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使棉铃虫越冬其数逐年积累。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棉铃虫提供了优越的生存场所。不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杀伤了大量天敌,农田生态失去了平衡。加之,棉铃虫本身抗药性的增强,诸多因素导致了棉铃虫的发生现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农场12连6000余亩地,由于棉铃虫造成的损失就达7万余公斤籽棉,平均蛀铃率1.2%。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危害,首先要掌握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变化规律,根据新的发生动态,采取新的测报技术,为适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防治技术上要协调运用各项综防措施,构造一个有利于益虫生长而不利于棉铃虫生存的综合环境体系。

关键词:棉铃虫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1.棉铃虫的规律

1.1棉铃虫介绍棉铃虫俗称桃虫、青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虫,常造成幼蕾脱落、烂铃等,严重影响棉花的质量和产量。形态识别: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绿褐色或青灰色。复眼球形、绿色。前翅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呈波纹状,外横线很斜,与亚缘线皆呈波浪状,两线间灰色,外缘有7个黑点,肾形纹、环形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在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斑与缘毛间有褐色隔开。卵高0.55毫米,宽0.48毫米,近半球形,顶部稍隆起,底部较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将孵化时有紫色斑。幼虫一般有6龄,有时也有5龄。成长幼虫体长40~50毫米,头黄褐色,有褐色网纹,体色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背线一般有2条或4条,气门上线可分为不连续的3~4条,其上有连续白纹;体表满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长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侧气门前下方的1对毛的连线穿过气门或气门下缘相遇。蛹长14--23.4毫米,宽5--6毫米,纺锤形,初为绿色,渐变为黄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泽。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刺基部分开,腹部第5~7节有7~8排稀而大的马蹄形刻点,滞育蛹化蛹后3-4天,眼面可见斜行黑点4个。

1.2棉铃虫生活习性

棉铃虫属杂食性害虫,棉铃虫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农作物花蕾期与发蛾期是否吻合以及作物长势的好坏。一般来说,水肥足、密植、蕾花铃多的棉田虫口密度大,集中棉区比分散棉区发生重,有密源棉花较无密源棉花受害重。棉铃虫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0%以上,气温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其羽化的迟早和产卵活动,雨量影响土壤中蛹的存活率。棉铃虫成虫有日伏夜出、趋向蜜源植物和光源及化学激素的习性,成虫羽化在上半夜最盛,羽化后部分当晚交配,2天后产卵,雌蛾产卵数量与摄取的蜜源营养有关,一般产卵500粒以上。根据2004-2006年的田间调查,卵多产在生长茂密、花蕾多的棉花嫩尖、苞叶、嫩叶上。二、三代卵也产在棉株上部茎杆、花瓣上。有散产也有集中产卵,在蕾、苞叶、嫩尖以及顶部嫩叶上,一般产卵5-10粒,花瓣上最多产卵3-6个,茎杆上2-5个。因此在生长茂密棉田、地块落卵多,百株卵量40-80粒,幼虫15-30头以上。根据观察,在无外界因素干扰下,棉铃虫自然孵化率达80%以上。棉铃虫初孵幼虫吃掉卵壳,就近转移到棉株中心和叶背面栖息,多集中在生长点、鲜嫩部位取食,进入2龄幼虫以后开始蛀食幼蕾,3龄幼虫以后取食量骤增,除取食蕾花,还蛀食青铃。一生可蛀食8-12个以上蕾铃,幼虫具有转移为害习性,转移多在凌晨4时以后,6时后进入取食阶段,中午1时至下午7时左右,隐蔽在花蕾、铃内及苞叶内栖息,下午8时后又开始活动,夜间11时以后大部分幼虫爬在棉叶上,幼虫虫体展开,平躺在棉叶正面或抓住棉叶边缘,悬空挂在棉叶上。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前,停止取食,然后从棉株上滚落地面,爬至适宜场所入土化蛹。

查看全文

淮北棉铃虫的防治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棉铃虫;发生;防治;淮北地区

论文摘要棉铃虫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由于种植制度、施肥水平、气候因素等影响,大田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棉铃虫有不程度的发生,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对淮北地区棉铃虫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和防治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棉铃虫是杂食性蛀果类害虫,是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重发在棉花生长中后期,以幼虫为害棉花的繁殖器官,主要蛀食棉花的花蕾、花及果实,也为害嫩叶、嫩茎、青铃等部位,受害棉蕾苞叶张开变黄,蕾下部有蛀孔,蕾外有粒状粪便;被害棉铃部位易形成僵瓣,造成蕾、花、铃等大量脱落和烂铃;未受害的部位呈水渍状,花蕾、花铃被害后会脱落,青铃被害则造成病菌污染而导致烂铃。棉铃虫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玉米、高粱、番茄、芝麻、菜豆、烟草、花生等多种农作物。

1发生规律

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发育适宜温度在25~27℃左右,相对湿度在75%~90%,在江苏1年发生4~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天羽化为成虫。6~8月偏旱年份有利棉铃虫生长,遇连续阴雨,土壤水分饱和,初孵幼虫成活率低,蛹会大量死亡。淮北一熟制棉区通常第2、3生较重。第1代越冬成虫始见于4月下旬,第2生在7月中旬,第3生在7月底至8月中旬。一般情况第1代棉铃虫不为害棉花,而为害小麦和其他早春作物。成虫产卵为散产,2代多产于上部嫩叶正面,少数产于叶背面。它对寄主有很明显的选择性,在玉米与棉花间作的棉田,喜在玉米上产卵;在各种嗜食寄主之间,则有追逐花蕾期产卵的习性。据调查,秋播推行少、免耕技术后,粮棉混作地区复种指数高,食料丰富,有利于棉铃虫的繁殖;干旱地区灌水或肥水条件好、长势旺盛的棉田,特别是前作为麦田或绿肥的棉田及玉米与棉花相邻的棉田有利于棉铃虫越冬。

2生活习性

查看全文

棉铃虫防治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棉铃虫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使棉铃虫越冬其数逐年积累。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棉铃虫提供了优越的生存场所。不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杀伤了大量天敌,农田生态失去了平衡。加之,棉铃虫本身抗药性的增强,诸多因素导致了棉铃虫的发生现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农场12连6000余亩地,由于棉铃虫造成的损失就达7万余公斤籽棉,平均蛀铃率1.2%。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危害,首先要掌握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变化规律,根据新的发生动态,采取新的测报技术,为适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防治技术上要协调运用各项综防措施,构造一个有利于益虫生长而不利于棉铃虫生存的综合环境体系。

1.棉铃虫的规律

1.1棉铃虫介绍棉铃虫俗称桃虫、青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虫,常造成幼蕾脱落、烂铃等,严重影响棉花的质量和产量。形态识别: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绿褐色或青灰色。复眼球形、绿色。前翅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呈波纹状,外横线很斜,与亚缘线皆呈波浪状,两线间灰色,外缘有7个黑点,肾形纹、环形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在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斑与缘毛间有褐色隔开。卵高0.55毫米,宽0.48毫米,近半球形,顶部稍隆起,底部较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将孵化时有紫色斑。幼虫一般有6龄,有时也有5龄。成长幼虫体长40~50毫米,头黄褐色,有褐色网纹,体色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背线一般有2条或4条,气门上线可分为不连续的3~4条,其上有连续白纹;体表满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长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侧气门前下方的1对毛的连线穿过气门或气门下缘相遇。蛹长14--23.4毫米,宽5--6毫米,纺锤形,初为绿色,渐变为黄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泽。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刺基部分开,腹部第5~7节有7~8排稀而大的马蹄形刻点,滞育蛹化蛹后3-4天,眼面可见斜行黑点4个。

1.2棉铃虫生活习性

棉铃虫属杂食性害虫,棉铃虫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农作物花蕾期与发蛾期是否吻合以及作物长势的好坏。一般来说,水肥足、密植、蕾花铃多的棉田虫口密度大,集中棉区比分散棉区发生重,有密源棉花较无密源棉花受害重。棉铃虫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0%以上,气温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其羽化的迟早和产卵活动,雨量影响土壤中蛹的存活率。棉铃虫成虫有日伏夜出、趋向蜜源植物和光源及化学激素的习性,成虫羽化在上半夜最盛,羽化后部分当晚交配,2天后产卵,雌蛾产卵数量与摄取的蜜源营养有关,一般产卵500粒以上。根据2004-2006年的田间调查,卵多产在生长茂密、花蕾多的棉花嫩尖、苞叶、嫩叶上。二、三代卵也产在棉株上部茎杆、花瓣上。有散产也有集中产卵,在蕾、苞叶、嫩尖以及顶部嫩叶上,一般产卵5-10粒,花瓣上最多产卵3-6个,茎杆上2-5个。因此在生长茂密棉田、地块落卵多,百株卵量40-80粒,幼虫15-30头以上。根据观察,在无外界因素干扰下,棉铃虫自然孵化率达80%以上。棉铃虫初孵幼虫吃掉卵壳,就近转移到棉株中心和叶背面栖息,多集中在生长点、鲜嫩部位取食,进入2龄幼虫以后开始蛀食幼蕾,3龄幼虫以后取食量骤增,除取食蕾花,还蛀食青铃。一生可蛀食8-12个以上蕾铃,幼虫具有转移为害习性,转移多在凌晨4时以后,6时后进入取食阶段,中午1时至下午7时左右,隐蔽在花蕾、铃内及苞叶内栖息,下午8时后又开始活动,夜间11时以后大部分幼虫爬在棉叶上,幼虫虫体展开,平躺在棉叶正面或抓住棉叶边缘,悬空挂在棉叶上。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前,停止取食,然后从棉株上滚落地面,爬至适宜场所入土化蛹。

查看全文

棉铃虫综合防治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棉铃虫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使棉铃虫越冬其数逐年积累。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棉铃虫提供了优越的生存场所。不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杀伤了大量天敌,农田生态失去了平衡。加之,棉铃虫本身抗药性的增强,诸多因素导致了棉铃虫的发生现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农场12连6000余亩地,由于棉铃虫造成的损失就达7万余公斤籽棉,平均蛀铃率1.2%。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危害,首先要掌握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变化规律,根据新的发生动态,采取新的测报技术,为适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防治技术上要协调运用各项综防措施,构造一个有利于益虫生长而不利于棉铃虫生存的综合环境体系。

1.棉铃虫的规律

1.1棉铃虫介绍棉铃虫俗称桃虫、青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虫,常造成幼蕾脱落、烂铃等,严重影响棉花的质量和产量。形态识别: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绿褐色或青灰色。复眼球形、绿色。前翅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呈波纹状,外横线很斜,与亚缘线皆呈波浪状,两线间灰色,外缘有7个黑点,肾形纹、环形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在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斑与缘毛间有褐色隔开。卵高0.55毫米,宽0.48毫米,近半球形,顶部稍隆起,底部较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将孵化时有紫色斑。幼虫一般有6龄,有时也有5龄。成长幼虫体长40~50毫米,头黄褐色,有褐色网纹,体色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背线一般有2条或4条,气门上线可分为不连续的3~4条,其上有连续白纹;体表满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长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侧气门前下方的1对毛的连线穿过气门或气门下缘相遇。蛹长14--23.4毫米,宽5--6毫米,纺锤形,初为绿色,渐变为黄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泽。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刺基部分开,腹部第5~7节有7~8排稀而大的马蹄形刻点,滞育蛹化蛹后3-4天,眼面可见斜行黑点4个。

1.2棉铃虫生活习性

棉铃虫属杂食性害虫,棉铃虫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农作物花蕾期与发蛾期是否吻合以及作物长势的好坏。一般来说,水肥足、密植、蕾花铃多的棉田虫口密度大,集中棉区比分散棉区发生重,有密源棉花较无密源棉花受害重。棉铃虫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0%以上,气温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其羽化的迟早和产卵活动,雨量影响土壤中蛹的存活率。棉铃虫成虫有日伏夜出、趋向蜜源植物和光源及化学激素的习性,成虫羽化在上半夜最盛,羽化后部分当晚交配,2天后产卵,雌蛾产卵数量与摄取的蜜源营养有关,一般产卵500粒以上。根据2004-2006年的田间调查,卵多产在生长茂密、花蕾多的棉花嫩尖、苞叶、嫩叶上。二、三代卵也产在棉株上部茎杆、花瓣上。有散产也有集中产卵,在蕾、苞叶、嫩尖以及顶部嫩叶上,一般产卵5-10粒,花瓣上最多产卵3-6个,茎杆上2-5个。因此在生长茂密棉田、地块落卵多,百株卵量40-80粒,幼虫15-30头以上。根据观察,在无外界因素干扰下,棉铃虫自然孵化率达80%以上。棉铃虫初孵幼虫吃掉卵壳,就近转移到棉株中心和叶背面栖息,多集中在生长点、鲜嫩部位取食,进入2龄幼虫以后开始蛀食幼蕾,3龄幼虫以后取食量骤增,除取食蕾花,还蛀食青铃。一生可蛀食8-12个以上蕾铃,幼虫具有转移为害习性,转移多在凌晨4时以后,6时后进入取食阶段,中午1时至下午7时左右,隐蔽在花蕾、铃内及苞叶内栖息,下午8时后又开始活动,夜间11时以后大部分幼虫爬在棉叶上,幼虫虫体展开,平躺在棉叶正面或抓住棉叶边缘,悬空挂在棉叶上。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前,停止取食,然后从棉株上滚落地面,爬至适宜场所入土化蛹。

查看全文

棉铃虫发生防治研究论文

摘要:棉铃虫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由于种植制度、施肥水平、气候因素等影响,大田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棉铃虫有不程度的发生,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对淮北地区棉铃虫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和防治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关键词:棉铃虫;发生;防治;淮北地区

棉铃虫是杂食性蛀果类害虫,是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重发在棉花生长中后期,以幼虫为害棉花的繁殖器官,主要蛀食棉花的花蕾、花及果实,也为害嫩叶、嫩茎、青铃等部位,受害棉蕾苞叶张开变黄,蕾下部有蛀孔,蕾外有粒状粪便;被害棉铃部位易形成僵瓣,造成蕾、花、铃等大量脱落和烂铃;未受害的部位呈水渍状,花蕾、花铃被害后会脱落,青铃被害则造成病菌污染而导致烂铃。棉铃虫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玉米、高粱、番茄、芝麻、菜豆、烟草、花生等多种农作物。

1发生规律

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发育适宜温度在25~27℃左右,相对湿度在75%~90%,在江苏1年发生4~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天羽化为成虫。6~8月偏旱年份有利棉铃虫生长,遇连续阴雨,土壤水分饱和,初孵幼虫成活率低,蛹会大量死亡。淮北一熟制棉区通常第2、3生较重。第1代越冬成虫始见于4月下旬,第2生在7月中旬,第3生在7月底至8月中旬。一般情况第1代棉铃虫不为害棉花,而为害小麦和其他早春作物。成虫产卵为散产,2代多产于上部嫩叶正面,少数产于叶背面。它对寄主有很明显的选择性,在玉米与棉花间作的棉田,喜在玉米上产卵;在各种嗜食寄主之间,则有追逐花蕾期产卵的习性。据调查,秋播推行少、免耕技术后,粮棉混作地区复种指数高,食料丰富,有利于棉铃虫的繁殖;干旱地区灌水或肥水条件好、长势旺盛的棉田,特别是前作为麦田或绿肥的棉田及玉米与棉花相邻的棉田有利于棉铃虫越冬。

2生活习性

查看全文

棉铃虫防治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棉铃虫;发生;防治;淮北地区

论文摘要棉铃虫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由于种植制度、施肥水平、气候因素等影响,大田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棉铃虫有不程度的发生,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对淮北地区棉铃虫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和防治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棉铃虫是杂食性蛀果类害虫,是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重发在棉花生长中后期,以幼虫为害棉花的繁殖器官,主要蛀食棉花的花蕾、花及果实,也为害嫩叶、嫩茎、青铃等部位,受害棉蕾苞叶张开变黄,蕾下部有蛀孔,蕾外有粒状粪便;被害棉铃部位易形成僵瓣,造成蕾、花、铃等大量脱落和烂铃;未受害的部位呈水渍状,花蕾、花铃被害后会脱落,青铃被害则造成病菌污染而导致烂铃。棉铃虫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玉米、高粱、番茄、芝麻、菜豆、烟草、花生等多种农作物。

1发生规律

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发育适宜温度在25~27℃左右,相对湿度在75%~90%,在江苏1年发生4~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天羽化为成虫。6~8月偏旱年份有利棉铃虫生长,遇连续阴雨,土壤水分饱和,初孵幼虫成活率低,蛹会大量死亡。淮北一熟制棉区通常第2、3生较重。第1代越冬成虫始见于4月下旬,第2生在7月中旬,第3生在7月底至8月中旬。一般情况第1代棉铃虫不为害棉花,而为害小麦和其他早春作物。成虫产卵为散产,2代多产于上部嫩叶正面,少数产于叶背面。它对寄主有很明显的选择性,在玉米与棉花间作的棉田,喜在玉米上产卵;在各种嗜食寄主之间,则有追逐花蕾期产卵的习性。据调查,秋播推行少、免耕技术后,粮棉混作地区复种指数高,食料丰富,有利于棉铃虫的繁殖;干旱地区灌水或肥水条件好、长势旺盛的棉田,特别是前作为麦田或绿肥的棉田及玉米与棉花相邻的棉田有利于棉铃虫越冬。

2生活习性

查看全文

淮北地区棉铃虫防治分析论文

关键词:棉铃虫;发生;防治;淮北地区

棉铃虫是杂食性蛀果类害虫,是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重发在棉花生长中后期,以幼虫为害棉花的繁殖器官,主要蛀食棉花的花蕾、花及果实,也为害嫩叶、嫩茎、青铃等部位,受害棉蕾苞叶张开变黄,蕾下部有蛀孔,蕾外有粒状粪便;被害棉铃部位易形成僵瓣,造成蕾、花、铃等大量脱落和烂铃;未受害的部位呈水渍状,花蕾、花铃被害后会脱落,青铃被害则造成病菌污染而导致烂铃。棉铃虫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玉米、高粱、番茄、芝麻、菜豆、烟草、花生等多种农作物。

1发生规律

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发育适宜温度在25~27℃左右,相对湿度在75%~90%,在江苏1年发生4~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天羽化为成虫。6~8月偏旱年份有利棉铃虫生长,遇连续阴雨,土壤水分饱和,初孵幼虫成活率低,蛹会大量死亡。淮北一熟制棉区通常第2、3生较重。第1代越冬成虫始见于4月下旬,第2生在7月中旬,第3生在7月底至8月中旬。一般情况第1代棉铃虫不为害棉花,而为害小麦和其他早春作物。成虫产卵为散产,2代多产于上部嫩叶正面,少数产于叶背面。它对寄主有很明显的选择性,在玉米与棉花间作的棉田,喜在玉米上产卵;在各种嗜食寄主之间,则有追逐花蕾期产卵的习性。据调查,秋播推行少、免耕技术后,粮棉混作地区复种指数高,食料丰富,有利于棉铃虫的繁殖;干旱地区灌水或肥水条件好、长势旺盛的棉田,特别是前作为麦田或绿肥的棉田及玉米与棉花相邻的棉田有利于棉铃虫越冬。

2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躲在寄主叶背面及花冠处不动,在夜间活动、交配和产卵(散),飞翔力较强。每头雌蛾可产卵600~1000粒,卵多产在棉花顶心和上部边心的嫩叶;嫩蕾及铃的苞叶上。初孵幼虫群集为害嫩叶;2龄幼虫开始蛀入嫩蕾中为害花蕊及顶尖和嫩叶;3~4龄幼虫食量小,以为害幼铃为主,5~6龄进入暴食期,多咬食青铃、大蕾或花朵,为害青铃的从基部蛀食,蛀孔大,孔外虫粪粒大且多。1条幼虫一般能为害6~9个蕾、铃。成虫寿命7~18d,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幼虫有假死性和自残性,老熟幼虫喜欢钻入4~10cm土表层筑土作蛀化蛹。

查看全文

夏棉栽培技术

1选用早熟品种

小麦选用春性早熟品种,如豫麦18;棉花选用生育期在125d以内的品种,如中棉所17号、泗棉3号等。根据经验,前茬作物以油菜茬、大麦茬、大蒜茬为好,如果是小麦以豫麦18、偃展4110等春性早熟品种为好,而后茬棉花品种的早熟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很多夏花的棉桃只有在霜前长成或者开絮,才不至于使纤维形成因受低温影响而变劣。在本地常年种植的夏棉品种为中棉所17、泗棉3号等中早熟品种。

2培育壮苗

要使夏棉丰产,必须育苗移栽。育苗时间是5月10日左右,苗龄30d。本地大部分采取塑料薄膜育苗。苗床建在背风向阳、地势高、排灌方便的地方,把配制好的营养土装入直径10cm、高13.3cm的塑料袋内摆入苗床内,及时进行间苗、定苗、追肥、灌水、防治病虫害,保证棉苗健壮成长。

2.1选好种

营养钵育苗下种量不能大,要求发芽率在90%以上而且不能混杂,要特别注意精选。

查看全文

花生病虫害防治论文

1主要病害

1.1花生叶斑病

兴城市花生叶斑病主要以褐斑病、黑斑病为主,均可侵染叶片,也可侵害茎、叶柄和叶托。据各测报点田间调查,6月25日以后始见病斑,发病初期可用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保护型药剂防治。随着降雨次数增多,田间湿度增大,可交替使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世高水分散粒剂等喷雾防治,一般隔7~10d,连续喷2~3次。在花生开花下针期、饱果成熟期结合防病可加入0.2%~0.3%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或1%~2%的尿素水溶液等叶面肥随药喷施,可防止花生后期脱肥,提高花生抗病力,防止早衰,起到了花生增产的作用。

1.2花生白绢病

2007年花生白绢病首次在兴城市发生,是兴城市花生生产上的又一新病害。花生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该病主要危害茎部、果柄及荚果。土壤湿度大时可见白色绢丝状菌丝覆盖病部和四周地面,后产生油菜籽状白色小菌核,最后变黄土色至黑褐色。根茎部组织染病,呈纤维状,终致植株干枯而死。通过调查,兴城市10个乡镇83个村,均不同程度发生花生白绢病。发生严重的红崖子乡发生面积达680hm2,占全乡花生面积17%。严重地块发病株率为30%~40%,病情指数为31.4,发病株轻者减产50%以上,重者绝收。在防治上,花生收获前,清除病残体,收获后深翻土壤,可减少田间越冬菌源;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改善土壤通透条件;选用无病种子,并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适期播种,防止种子留土时间过长,增加病菌侵染时间,加重病害的发生;苗期要进行清棵蹲苗,提高抗病力。在花生结荚初期喷20%的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扑海因1000倍液、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每株喷淋对好的药液100~200mL。

2主要虫害

查看全文

夏棉丰产培育技巧

在正午镇种植夏棉是棉花生产的主体,占棉花种植户的60%以上,指导棉农掌握夏棉栽培技术也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摸索出了一套高产栽培技术。

1选用早熟品种

小麦选用春性早熟品种,如豫麦18;棉花选用生育期在125d以内的品种,如中棉所17号、泗棉3号等。根据经验,前茬作物以油菜茬、大麦茬、大蒜茬为好,如果是小麦以豫麦18、偃展4110等春性早熟品种为好,而后茬棉花品种的早熟就显得特别重要。

因为很多夏花的棉桃只有在霜前长成或者开絮,才不至于使纤维形成因受低温影响而变劣。在本地常年种植的夏棉品种为中棉所17、泗棉3号等中早熟品种。

2培育壮苗

要使夏棉丰产,必须育苗移栽。育苗时间是5月10日左右,苗龄30d。本地大部分采取塑料薄膜育苗。苗床建在背风向阳、地势高、排灌方便的地方,把配制好的营养土装入直径10cm、高13.3cm的塑料袋内摆入苗床内,及时进行间苗、定苗、追肥、灌水、防治病虫害,保证棉苗健壮成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