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抵退税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08:40: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免抵退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免抵退税研究论文
【摘要】当谈到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会计处理时,很多人会对免抵退税的含义、计算及其会计处理的理解一知半解。本文从免抵退税与出口退税的关系入手,阐明了免抵退税的内涵,并解析了其他相关内容。
在涉及出口货物退免税的会计处理时,常有人提出,为什么只有在企业当期应纳税额小于零时才能申请出口退税?有出口退税为什么出现在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的贷方,出口产品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是抵减了内销产品的销项税额,但是免的那部分税额是怎样体现的,诸如此类看似令人难以理解的问题。但如果懂得免抵退税的原理、相关会计科目名称的欠缺之处,再加之实例,会使得接触这部分内容就不再感到似懂非懂。
一、出口退税与免抵退税的相互关系
出口货物退(免)税是国际贸易中通常采用的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目的在于鼓励各国货物公平竞争的一种退还或免征间接税的税收措施。我国的出口货物退(免)税是指在国际贸易中退还或免征其在国内各生产和流转环节按税法规定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国家采取出口退税与免税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有三种类型:出口免税并退税;出口免税不退税;出口不免税也不退税。出口货物只有在适用既免又退的税收政策时,才会涉及如何计算退税的问题。我国《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对增值税的退税规定了两种计算办法,即生产企业自营和委托出口自产货物的免抵退税法和外贸企业的先征后退法。从中可以看出,出口退税是国家的一项税收政策,免抵退税是出口货物退(免)税这项政策的一种计算方法而已,两者不处在同一层次。
免抵退税法的免税是指免征出口这一销售环节的增值税,抵税是指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所含的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经过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对未抵顶完的税额予以退税。按照免抵退税法,出口退税的最高限额即免抵退税额是以出口货物的离岸价为基准乘上出口货物的退税率。我们可以把出口货物视同内销环节,只是销售的对象是国外居民而已,如果不考虑征税管理权的越权问题,同样需要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但是出于减轻出口企业资金压力,简化征税环节,降低征税成本,国家视同已经收到出口环节的税收,然后把退税额通过免税、抵税、退税三种退税方式返还给生产出口企业。可见,出口退税限额中的退税金额和免抵退税法中申请的退税金额两者不同,前者等于免税退税额、抵税退税额与经过免、抵退税后剩余的退税额之和。
二、免抵退税的计算
免抵退税探究论文
【摘要】当谈到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会计处理时,很多人会对免抵退税的含义、计算及其会计处理的理解一知半解。本文从免抵退税与出口退税的关系入手,阐明了免抵退税的内涵,并解析了其他相关内容。
在涉及出口货物退免税的会计处理时,常有人提出,为什么只有在企业当期应纳税额小于零时才能申请出口退税?有出口退税为什么出现在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的贷方,出口产品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是抵减了内销产品的销项税额,但是免的那部分税额是怎样体现的,诸如此类看似令人难以理解的问题。但如果懂得免抵退税的原理、相关会计科目名称的欠缺之处,再加之实例,会使得接触这部分内容就不再感到似懂非懂。
一、出口退税与免抵退税的相互关系
出口货物退(免)税是国际贸易中通常采用的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目的在于鼓励各国货物公平竞争的一种退还或免征间接税的税收措施。我国的出口货物退(免)税是指在国际贸易中退还或免征其在国内各生产和流转环节按税法规定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国家采取出口退税与免税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有三种类型:出口免税并退税;出口免税不退税;出口不免税也不退税。出口货物只有在适用既免又退的税收政策时,才会涉及如何计算退税的问题。我国《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对增值税的退税规定了两种计算办法,即生产企业自营和委托出口自产货物的免抵退税法和外贸企业的先征后退法。从中可以看出,出口退税是国家的一项税收政策,免抵退税是出口货物退(免)税这项政策的一种计算方法而已,两者不处在同一层次。
免抵退税法的免税是指免征出口这一销售环节的增值税,抵税是指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所含的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经过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对未抵顶完的税额予以退税。按照免抵退税法,出口退税的最高限额即免抵退税额是以出口货物的离岸价为基准乘上出口货物的退税率。我们可以把出口货物视同内销环节,只是销售的对象是国外居民而已,如果不考虑征税管理权的越权问题,同样需要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但是出于减轻出口企业资金压力,简化征税环节,降低征税成本,国家视同已经收到出口环节的税收,然后把退税额通过免税、抵税、退税三种退税方式返还给生产出口企业。可见,出口退税限额中的退税金额和免抵退税法中申请的退税金额两者不同,前者等于免税退税额、抵税退税额与经过免、抵退税后剩余的退税额之和。
二、免抵退税的计算
免抵退税收报告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把进口环节征收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列为中央财政收入,并由中央财政独立承担全部出口退税,对外进出口贸易的税收责任、利益和风险全部集中在中央财政上。当时由于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大,财政负担压力还不太明显.1993年,我国出口退税仅300亿元人民币,占当年税收收入总额不到10%,财政负担压力还不太明显。但随着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这种压力日益显现,2001年全国出口退税总额超过1000亿元,占不含赤字的中央本级支出的34%,退税压力与日俱增。国家不得不采取指标控制办法来按排退税指标。致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及时总现,一方面使一些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出口型企业,税收成本加重,涉税资金占用较为严重。从而限制或妨碍了外向型企业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使历年欠退税额累积严重,已成为一个较重的财政问题。据统计截止2001年末,国家累计对纳税人出口货物欠退税款超过1000亿元,拖欠退税时期达6到12个月,并且随着外贸形势的越来越好,情况将越加严重。
为了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国际贸易形势,鼓励和吸引外商在华投资,进一步刺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缓解因内需不足、市场低迷而带来经济增长压力,减轻中央财政退税负担,国家深化了对外贸体制的改革,在涉外税收管理上借鉴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在出口退税制度上的先进管理经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行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办法的通知》(财税[2002]7号文),决定从2002年1月1日起对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的自产货物,除另有规定者外一律实行“免、抵、退”的税收管理办法,取消了“先征后退”计税办法和出口货物超过企业全部销售收入50%以上的才可以申请办理出口货物退税的管理规定。即:出口企业出口货物实现零税率后,只要企业当期应纳税额小于零,就可以申报出口退税。企业可按月计算申报“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不再需要“先征后退”,即不需先视同内销计算申报缴纳增值税,然后再按出口货物销售额申报退税,从而大大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国家的出口退税指标压力。。
一、实行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收管理办法的积极影响
(一)缓解了出口企业资金压力。1994年,我国由于实行税制以后,中央财政用于出口退税资金来源主要是进口环节税收收入,但是前几年由于进口走私偷逃增值税、关税等进口税收情况非常严重,进口环节税收收入增长缓慢,滞后于出口货物退税的增长幅度,退税指标严重不足,大多数企业由于退税不能及时收到,而且出口货物还要视同内销货物进行申报缴纳增值税,严重占用了企业涉税资金,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流量。为了缓解企业的资金困难局面,有的自营出口企业不得不通过外贸收购等到间接出口方式销售货物,这样虽然避免了出口退税难、资金占用时间长的问题,但是又陷了预征6.8%税款而造成的“超税负”占用资金的新矛盾。随着《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重新修订,依法纳税,应收尽收力度不断加强,企业缓欠税管理日趋严格,原有的对有“应退未退税款”的外资企业可以实行“延期纳税”的调控手段现在已很难实行。日积月累的“应收出口退税”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减少了生产型出口企业的现金流量。而且也影响了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及时兑现.国家推行对出口业务实现“免、抵、退”税收管理办法,企业外销收入一方面可以以零税率进行纳税申报;另一方面,生产企业为组织生产而发生的全部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可以抵减内销货物“应纳税额”,企业外销收入在没有收齐单证的情况下,只要货物出口、并在财务上作销售处理后,即可申报抵减内销税款,不仅在时间上使一些单证不齐,但出口真实的企业即时享受“出口免税”政策,而且还可以直接抵减“内销税款”,这样不仅使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时间比以前更及时、更直接,而且大大提高了出口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生产型企业出口货物的税收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
(二)刺激了对外贸易的增长。九四年以后,国家对生产型出口企业实行的“先征后退”政策,要求纳税人在货物出口且在财务上作销售处理后,先视同内销依照缴纳增值税,然后收齐出口货物报关单、外汇核算销单、出口发票等资料后,依照法定退税率计算申报退税,“法定退税率”也因出口形势、退税计划、财政负担能力等原因,不断调整,整体较低,这就产生三个矛盾:一是因指标限制造成出口退税滞后,影响了企业对外贸易业务的资金需求;二是由于“先征后退”加重了出口货物的税收成本,削弱了出口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价格优势;三是由于一些企业为了尽早取得出口退税资金,不得不改直接出口为间接出口(外贸收购出口),从而损失“出口货物贴息”和加付一定数额的手续费等。上术原因将直接影响出口企业发展出口贸易积极性,实行“免抵退”税收管理办法后,就可以根本上改变由于先征后退而造成的涉税资金抵压、成本加重、收益减少的不利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对外贸易的增长。据统计,南京市浦口地区2003年三资企业出口业务收入达5076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3%,其中出口型三资企业平均外销收入比重达62.1%,较上年同期提高8.9个百分点。
(三)减轻了中央财政退税负担。前面进过,国家由于实行了八年的“先征后退”政策,中央财政累计欠退税款超过1000亿元,以至使超期近一年的“应退未退税款”无法兑现,这不仅加重并将继续加重本来就不堪重负的中央财政退税负担,而且还影响国家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预算,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中央将逐步淡化“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收入的增速将有所减缓。减轻中央财政负担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减少中央财政的出口退税支出,一九九九年,我国出口退税货物应退税总量约1040亿元,到2000年增至1380亿元,增幅达33%,按年外贸出口增速加快10%匡算,2003年应退税针达到2300亿元,实行“免、抵、退”办法以后,将有很大一部分出口货物应退税款负担直接在地方分散抵免内销货物应纳税款,从而让地方和中央共同承担出口退税,大大减轻中央财政的退税负担。例如,某企业2003年实现收入1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外销收入800万元,内销收入200万元,当年发生可抵扣进项税额75万元,经计算,当年“应纳税额”=200×17%-(75-[800×(17%-15%)])=-25万元,因为留抵税额25<应退税额80×15%,所以当期应退税额为25万元,该企业当期免抵税额为800×15%-25=95万元,“免、抵、退”办法应退税额比“先征后退”办法应退税额减少79%,按此匡算,中央财2003年直接减少应退税款1092亿元(如果不考虑中央免抵调税款)。这样中央财政就会负担迅速而有效的下降,税收调控经济的杠杆作用也将随之增强。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研究论文
【摘要】审计实务中,发现不少人对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计算和会计处理一知半解,导致会计处理不正确,本文针对此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免抵退税计算免抵退税会计处理
审计实务中发现很多会计人员对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含义、计算及其会计处理的理解一知半解,导致会计处理不正确,出现少缴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情况。下文就免抵退税的含义、计算和会计处理进行解析。
一、免抵退税的含义
出口货物退(免)税是国际贸易中通常采用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目的在于鼓励各国出口货物公平竞争的一种税收措施。我国的出口货物退(免)税是指在国际贸易业务中,对报关出口的货物退还在国内各生产环节和流转环节按照税法规定已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或免征应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按照现行规定,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方式主要有免、退税,免、抵、退税,免税三种。免、退税方式主要适用于外贸出口企业;免、抵、退税方式适用于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货物。
免、抵、退税办法的“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和视同自产货物,免征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和视同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的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和视同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经过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对未抵顶完的税额予以退税。
出口货物增值税政策分析
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规定,在我国凡独立核算,经主管国税机关认定为一般增值税纳税人的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出口自产货物,除另有规定外,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
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中并且列出了“免、抵、退”税的具体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如下:
(一)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二)免抵退税额的计算
企业出口产品会计审计现状分析论文
编者按: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计算中,免、抵、退税额应以收齐单证的销售额为基础计算;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应以当期货物出口销售额为基础计算,不论是否收齐单证。但在审计实务中发现很多会计人员对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含义、计算及其会计处理的理解一知半解,导致会计处理不正确,出现少缴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情况。本文就免抵退税的含义、计算和会计处理进行探讨。
【摘要】审计实务中,发现不少人对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计算和会计处理一知半解,导致会计处理不正确,本文针对此进行了分析阐述。
审计实务中发现很多会计人员对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含义、计算及其会计处理的理解一知半解,导致会计处理不正确,出现少缴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情况。下文就免抵退税的含义、计算和会计处理进行解析。
一、免抵退税的含义
出口货物退(免)税是国际贸易中通常采用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目的在于鼓励各国出口货物公平竞争的一种税收措施。我国的出口货物退(免)税是指在国际贸易业务中,对报关出口的货物退还在国内各生产环节和流转环节按照税法规定已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或免征应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按照现行规定,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方式主要有免、退税,免、抵、退税,免税三种。免、退税方式主要适用于外贸出口企业;免、抵、退税方式适用于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货物。
免、抵、退税办法的“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和视同自产货物,免征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和视同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的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和视同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经过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对未抵顶完的税额予以退税。
加工贸易税收制度分析论文
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加工贸易税收制度主要包括保税制度、出口退(免)税制度和征税制度。加工贸易保税制度有全额保税、定额保税和不予保税之分。加工贸易出口退税方法虽然因具体贸易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与一般贸易相比更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工贸易征税制度则对不同贸易方式、不同来源料件、区内区外企业实行了区别的征税待遇。
[关键词]加工贸易保税出口退税税收制度
一、加工贸易保税制度
保税制度是一种国际上通行的海关制度。我国加工贸易税收实践中,对于来料加工方式下,合同规定由外商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辅料及包装材料,海关全额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工出口的成品免征出口环节增值税、生产环节消费税,包括免征工缴费的增值税。但是,进料加工方式下,海关则区别情况对进出口货物实行全额保税、定额保税或不予保税。一般来说,保税工厂、保税集团、对口合同可予以全额保税;其它经营进料加工的单位或加工生产企业,其进口的料、件应根据《进料加工进口料、件征免税比例表》的规定,分别按85%或95%作为出口部分免税,15%或5%作为不能出口部分照章征税。如不能出口部分多于海关已征税的比例,应照章补税;少于已征税比例而多出口的部分,经向海关提供确凿单证,经主管海关审核无误,准予向纳税地海关申请已纳税额返还。此外,对有违反海关规定行为的经营单位和加工生产企业,海关认为有必要时可对其进口料、件在进口时先予征税,待其加工复出口后,再按实际消耗进口料、件数量予以已纳税额返还。
但是,若加工贸易进口货物,无论来料加工或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进口,只要进入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等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等特殊监管场所,均实行全额保税。但是,基于历史原因,我国多数加工贸易企业位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区域之外,因此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进料加工进口货物仍存在不完全保税甚至不予保税的可能。
出口退税管理现状及途径探究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出口退税管理现状及措施探析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当前出口退税管理问题及策略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