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纵横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06:10: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美学纵横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美学纵横

旅游美学纵横分析论文

旅游是人生的一种社会实践,古已有之。中国是旅游古国。很早以前,就有周穆王西游的记载。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虽然用意是追求人格的完善,以自然山水来作比喻和陪衬,但山水之美能使仁智之乐。到了南北朝时代大山水画家宗炳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圣人能够做到审美与悟道同时并存,从生机活跃的优美的自然山水中传达灵妙的“道”来。虽然讲得很玄妙,但毕竟已承认自然山水的审美作用。宗炳并明确提出“畅神”说,圣人与贤者放情山水,游乐而忘返,它的真正目的何在呢?宗炳说:“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通过旅行游览,使人稀释烦恼,精神舒畅,得到情感愉悦。在宗炳看来,对山水的审美欣赏绝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的感官享受,更重要更本质的是进而飞跃到悟获自然之道宇宙之理的最高层次。他给我们勾划出多么明快完美的中国旅游美学图式!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此风不宜提倡!尽善也,未必尽美也!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起来……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会产生什么激动人心的美感啊!

“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今日在长江三峡的崖壁上,尚可看到当年抗日将领的题刻“驱逐倭寇”。祖国锦绣山川,岂容敌蹄蹂躏!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回想半个世纪前,中华大地,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我炎黄子孙为抗击日军入侵,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绩!淞沪决战,宝山喋血,罗店鏖战,四行仓库八百孤军……今天已经很难寻找当年的遗迹了!笔者日前去浙江南北湖旅游,此处位于杭州湾澉浦附近,正是当年日军登陆点,健忘的人们不肯在此立一块小小的石碑,宁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虚乌有的谭仙城!想起苏联卫国战争后,所有战场遗址都建有高大的纪念碑,无名英雄墓地燃烧的火炬终年不息,鲜花花环常年布满四周,人们永远追思英雄的不朽业绩。可是在我们脚下这块以抗战闻名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块纪念碑,一座雕像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惜如此真、善、美的旅游资源被历史尘土湮灭了!

查看全文

旅游美学纵横分析论文

旅游是人生的一种社会实践,古已有之。中国是旅游古国。很早以前,就有周穆王西游的记载。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虽然用意是追求人格的完善,以自然山水来作比喻和陪衬,但山水之美能使仁智之乐。到了南北朝时代大山水画家宗炳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圣人能够做到审美与悟道同时并存,从生机活跃的优美的自然山水中传达灵妙的“道”来。虽然讲得很玄妙,但毕竟已承认自然山水的审美作用。宗炳并明确提出“畅神”说,圣人与贤者放情山水,游乐而忘返,它的真正目的何在呢?宗炳说:“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通过旅行游览,使人稀释烦恼,精神舒畅,得到情感愉悦。在宗炳看来,对山水的审美欣赏绝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的感官享受,更重要更本质的是进而飞跃到悟获自然之道宇宙之理的最高层次。他给我们勾划出多么明快完美的中国旅游美学图式!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此风不宜提倡!尽善也,未必尽美也!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起来……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会产生什么激动人心的美感啊!

“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今日在长江三峡的崖壁上,尚可看到当年抗日将领的题刻“驱逐倭寇”。祖国锦绣山川,岂容敌蹄蹂躏!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回想半个世纪前,中华大地,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我炎黄子孙为抗击日军入侵,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绩!淞沪决战,宝山喋血,罗店鏖战,四行仓库八百孤军……今天已经很难寻找当年的遗迹了!笔者日前去浙江南北湖旅游,此处位于杭州湾澉浦附近,正是当年日军登陆点,健忘的人们不肯在此立一块小小的石碑,宁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虚乌有的谭仙城!想起苏联卫国战争后,所有战场遗址都建有高大的纪念碑,无名英雄墓地燃烧的火炬终年不息,鲜花花环常年布满四周,人们永远追思英雄的不朽业绩。可是在我们脚下这块以抗战闻名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块纪念碑,一座雕像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惜如此真、善、美的旅游资源被历史尘土湮灭了!

查看全文

文艺美学构架论文

摘要:文艺美学是传统美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和谐论”文艺美学体系弘扬、发展了古今中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它对艺术审美本质的界定吸收了康德的思想,又超越了康德把美归于形式的倾向,将美与艺术统一起来。“和谐论”文艺美学对美和艺术既有总体的把握,又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作具体探索。文艺美学的方法论与其理论体系运用以辩证思维为统帅的多元综合一体化的方法,构筑了一个纵横结合、网络式、圆圈型的逻辑框架。

关键词:关学思想;文艺关学;和谐论;审美关系

为了使人们便于理解和掌握“和谐论”的理论体系,我把自己在学术上的一些追求概述一下:

一、我认为文艺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既是传统美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20世纪诞生的一个新兴学科,有的同志说它是中国美学家对世界美学一个独特的创造和贡献,是有道理的。因为时一间短,目前学术界对文艺美学的对象、内容和学科定位,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有益的。我根据长期反复地思考,试从研究视角、方法、对象、内容和相关学科的关系等五个方面,界定文艺美学的内涵、性质和学科位置。我认为文艺美学既是哲学美学和艺术部门美学的中介环节,又是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的并列学科。但似乎不是美学与文艺学交叉产生的既非美学、又非文艺学的第三种学科,也不是黑格尔式的艺术哲学之一。

因为传统的艺术哲学只有单一的哲学视角和哲学方法,所以文艺社会学主要是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文艺心理学也主要是心理学的视角和方法,它们都着重从一个方面揭示文艺的本质和规律,而文艺美学则将哲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视角和方法综合起来,力图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现艺术的审美本质和美学规律。它是哲学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新发展。它是整个美学科学的一个构成部分,在学术范围和学科性质上是属于美学学科的,同时它又吸收和融合了文艺心理学、文艺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也可成为彼此互动互补的文艺学的并列学科。

二、在理性的科学认识和感性的伦理实践之间的艺术本质的审美规定上,我也在着力弘扬和发展古今中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古希腊的摹仿再现美学,在自然和人本、客体与主体的素朴统一中偏重于客观本体的认知;古代中国偏于抒情的表现美学,在自然和人本、客体和主体的素朴和谐中偏重于主体心灵的呈现。西方17世纪理性派和经验派的对立,特别是康德之后,在自然与人本、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基础上,日益转向主体情感的表现。从康德开始客观本体日益转向人类理性主体,以后又擅变为柏格森的生命主体。海德格尔则由康德抽象的主体,走向感性的生存着的“此在”(Dasein)。雅斯贝尔斯则由海德格尔原始的主客体未经分化但又非个体的“此在”,走向“我”这一“非知识性”个体的决定论。如叶秀山同志所分析的:他认为“我”不是由因果律决定的,不是“我”的过去决定了“我”的现在,“我”的现在决定了“我”的未来,而是“我”吸收了过去和将来,我是决定性的,“我”自己决定我是(什么)。这种“我”的存在论意义上的个体决定论,把个体主体突现到首要地位。解构主义的德里达,则在否定客体本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否定了一切本质、中心,把一切归于个体主体的虚构,它用主观相对主义勾销了客体、绝对和普遍真理。总之他们拒绝传统的客观的理性认识论,拒绝知识哲学,只强调存在、主体、人、生存的个体的本体性,只承认艺术是“存在的本真的”呈现,是人的主体的“呈现”,而否认艺术的客观性、认识性、真理性。这有部分的真理性,但也似更为极端和片面。因而近现代的中国美学,虽然在西方文化、美学的冲击和影响之下,却没有像西方那样极端,而是在曲折中走向更高的和谐。和谐美学的艺术审美本质论综合了古代和近现代的美学并予以辩证的发展,真正突破了西方近代的二儿对立,审美地把理性的科学认识和感性的伦理实践、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客体再现和主体呈现辩证地和谐地统一起来,力图在二者之间巧妙地恰到好处地把握艺术的审美特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艺术是对世界“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也正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1983年我曾写过《论马克思关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我认为艺术掌握“既不是单纯的物质实践,也不是单纯的精神思维,而是两者的融合”也就是说,“既与感性实践活动的感性、具体、物质性相联系,又与科学认识活动的理性、抽象、精神性相联系,同时在根本上又不同于感性实践和理性认识。它是感性与理性、心理与认识、情感与理智、具体和抽象、物质实践性和精神息识性的和谐统一”

查看全文

气韵生动内涵及其艺术精神浅论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关键词:气韵生动思想内涵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一、“气韵生动”指的是内在的神气和韵味

南朝·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绘画“六法”,作为人物绘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标准,可见其分量的重要。“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中国绘画讲究笔墨之“气韵”,并以其艺术思想来联通自然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显人性、重人伦的反映,更是中国绘画艺术张扬和倡导的精神、意识之美的体现。总之,“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中国绘画以“养气”为根本,“养气”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及绘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根基。倡导艺术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炼的水准,其中“气”是对艺术家整体生理、心理因素和创造能力的总要求与概括。所谓气者,即神气、意趣,也就是所绘物象的内在精神。中国绘画不追求单纯的自然表象的模仿,而讲究其精神内涵。

查看全文

钢琴作品的音乐表现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要想准确表现出中国钢琴作品的风格与特征,仅仅掌握技术性的东西还是不够的,还应从演奏的思维、音乐的情绪、神韵的把握和美学观点的体现几方面多下功夫,真正表现出中国钢琴作品的音乐内涵。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音乐表现

众所周知,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必须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娴熟地掌握中、外钢琴演奏的基本技术和技巧,但是,仅仅掌握技术性的东西还是不能够准确表现出中国钢琴音乐的风格与特征的,要想演奏好中国钢琴作品,还应在非技术方面多下功夫。

一、演奏思维的把握

“思维是意识的核心,是最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演奏思维是一种对音乐演奏的整体构想,可以看作是指导演奏的内在洞察力。”①

“全方位思维”是一种纵横相结合的综合的思维方式,演奏时,强调音的纵向结合的变化(如和声、织体等),同时也强调横向的流动方式(如旋律声部的进行),讲究清晰的层次感,着重于结构的整体性、均衡性和统一性,具有建筑式的严密性。

查看全文

小议现代设计中美学的形成

世纪交叠的自然美学

人们接受新事物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即使从前感到深恶痛绝的东西,也并不代表将来不会喜欢上。正如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法国,人们开始接受铁材做的装饰品,开始欣赏工业文明下新材料的美感。在那个时期,铁的角色十分有趣。它既是装饰材料,也是结构材料。当时,巴黎有许多设计师们都尝试用新材料诠释新的美学观念,它源于自然的形态,用植物的曲线作为母题。这种美学思潮也被称作“新艺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艺术家们都效仿自然形态、追求不对称和自由的线条。大众的审美被引导到一个有趣的分支上——效仿自然之美。而到了一九零三年,许多欧洲国家开始疏远新艺术,在法国到处可见的曲线装饰过于臃肿和极端,人们又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功能主义。新艺术跨立在两个世纪的分界线上,它的历史意义在于超前的革新方法。新艺术对自然曲线的追求;对日常用品的关注;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主义风格的拒绝都远远超越了以往的运动。新艺术并没有太多借鉴中世纪风格,也没有太过排斥机械化或是新材料。相反,它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和风格将对自然的理解,将美学的概念自由地表述出来,这是顺应历史的,也是为后面现代主义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现代审美的雏形

如果说麦克默多的图案设计是新艺术的先驱,那么他的家具设计则是现代主义运动爆发的导火线。麦克默多那蜷曲的线条并没有运用在家具设计里,相反,他考虑到功能的实用性,因此运用了大量的直线来设计。这一做法对早期的麦金托什影响颇深。麦金托什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英国设计师,他的建筑设计冲破了传统的模式,建筑的体量棱角分明,墙面不加修饰,结构材料裸露在外。这种将立体主义的审美与功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方法,在当时是大胆的创新。麦金托什是不排斥工业化制造的,在他的设计中屡屡出现金属和玻璃,运用多种材料拼凑出几何形式的造型,立体感非常强。然而有趣的是,对麦金托什的美学反响最大的地区并不是他的实践地英国,而是奥地利。当时维也纳分离学派的几个主要成员分别写信邀请麦金托什去奥地利办展览、开讲座。他的美学似乎与奥地利人的传统审美观非常贴近。纵横交错的直线;理性的画面构成;新材料的运用等等。在二十世纪头十年的欧洲大陆,经过了维多利亚风格的“统治”和新艺术风格的熏陶,人们逐渐将视线转移到简约和理性上来,形成了现代审美的雏形。这除了要归功于几位影响深远的设计师以外,还要看到时代的潮流。人们的审美是紧贴时尚的,但有的时尚只是昙花一现,有的却能承启未来。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需要寻找一种形式作为载体,而这种形式感能否被大众审美所接纳尤为重要。

工业化的艺术

艺术与工业的结合是历史的趋势,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审美与技术相互制约和推进,对老一套风格的反叛与设计师们师对新材料的征服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桥梁是用铁建成的。而后,不仅铁和混凝土这两种材料慢慢地浮出了水面,像混合型的新材料也被大众接受。混搭的材料在结构和审美方面都具有优势。如霍夫曼设计的斯托克莱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论是建筑的外立面还是室内的空间布局,几何形的样式都能看出设计是基于功能和工业化。一九零七年在德国创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是工业设计的起源地。里面的设计产品包括茶具、电水壶、玻璃制品和电扇等。德国人以自己骄傲的理性审美将工业化的艺术运动推向了高潮,一切都是以批量生产为前提的设计,满足大众的需求。艺术已经不再为少数贵族和资产阶级服务,无产阶级也能享用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在二十世纪之初,我们工业化的艺术终于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这一步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几经周折才使美学观念得到的转变,最后通过不计其数的设计实践造就出来的。就如上面写到关注新材料、崇尚机器、提倡工业化设计思想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并不在少数,但他们离新材料建造的建筑、机器化的外观、批量生产的设计产品仍然有一段距离。显然,这种设计思想的转变和实现,是必然要基于当时审美的改变和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时代的局限来自传统美学和传统技术,打破它们是设计师们敢于推陈出新的勇气。

查看全文

剖析舞台美术新的发展趋势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入世”以后,我国各行各业都与国际接轨,进入全球大循环之中,艺术当然也如此,作为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舞台美术,同样如此。

因为考察中国舞美的新发展,就要面向世界,站在世界舞美的高度。那么,世界舞美呈现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多元化

多元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又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一)舞美构成要素的多元化

舞台美术原本就由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灯光、音响效果等多种要素构成,并且涵盖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实用美术乃至建筑、园林、音乐等各种艺术因素。而现在,除上述多元化因素之外,又囊括了广告宣传、海报制作、节目单设计等等。可谓是舞台艺术“大综合”之中的“小综合”,其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查看全文

传统元素平面设计论文

一、香港平面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传承

传统元素的使用上由于使用方式和理解上的不同,也使得传统元素在传承以及使用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状态。在很多的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传承是以一种较为直接的方式来进行表达的,它的优点在于直接运用在人们思想里对传统图案、文字、符号、颜色等的固有理解,来快速的实现对信息的有效传递。比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该标志的主题图案运用的是中国古代钱币的图案造型并结合以中国传统图案“中国结”为素材进行创作的。通过将传统钱币图案元素的运用很好的体现出了作为一个银行标志所要体现的行业特征,并且巧妙的将吉祥的“中国结”和中国喜闻乐见的红色也一并进行了巧妙的展示。而在这些图案的中间,又将“中国银行”的首写字“中”融合到了一起。传统元素的传承当然不仅仅都是将传统的图案、文字、符号、颜色等通过不同手段与媒介进行直接展示和运用,很多则是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和思想的继承来展现这些传统元素背后的灵魂传承。传统中国文化的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都潜移默化的对香港平面设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在众多的设计作品中都有体现。在这些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当中,又以中国传统书画所展现出来的表现手法和方式与平面设计最为相近。例如中国传统理念里有“疏能跑马,密不透风”之说,这种有着均衡而又有韵律感的设计构思方式在很多设计作品中都能找到影子,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基本要求。在平面设计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这些运用于当时传统绘画语言中的美学观,对香港平面设计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为很多设计师提供了创作的灵感与养分。

二、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信息媒体的交流平台,它所要展现的内容既涵盖应用设计的同时又兼顾着很强的艺术创作成分,所以其表现方式和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相交织、融合的过程。随着传统元素在香港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不断被强化、加深,其与当下的设计需求也更多的被融合到了一起。在这些新的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在设计上传统元素运用时更多的融入了对诸如产品的使用功能、产品制作时的材料构造和工艺技术这些固有需求,也融入了当下大众的审美以及其在消费时的需求等心理因素。传统元素在通过与这些新的现念的融合之后,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使最终的设计在保留原有传统元素外在的表现形式及内在的文化理念的同时,更在设计中展现出了功能的合理化、形式的多元化以及更加直接简明的感受。该招贴的基本元素取用的是传统建筑元素里的地标性建筑——故宫,并在设计中融入了奥运会通过的国际元素五色环和剪影的表现形式。使得整个设计既通过对故宫这一传统北京地标元素的展示来起到对北京这一地域特征的展示,又合理的将传统奥运所体现的五环和色彩进行巧妙的融合,用图形图像的信息直接向世界传达出北京申奥这一视觉语言。平面设计作为一种由很强商业色彩和功利性质的艺术创作,难免会为了达到其商业内容的有效传播而使得其功利性过高而影响到其艺术性,这也是传统元素与其融合时比较常遇到的问题。如果传统的美学理念和形式美感中所传达出来的审美诉求在很多方面与商业宣传方面所要达到的整体设计有不宜调节的因素,那么就要在设计中通过设计师来合理的调配其中的比重,最终使得设计作品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这种融合的比例也更具其用途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公益海报,其商业的功利性较少,这就使得在创作上可以在审美价值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而如商品的包装设计等,考虑到其产品的使用功能、材料特点、宣传要素等较为理性的现代设计理念,使得其中传统元素的使用受到一定的约束。如何通过设计师的巧妙构思,将理性的元素与感性的艺术相融合是一个优秀设计师所应具备的条件。

三、结语

随着香港的回归和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科技的提升和互联网时代,香港和内地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传统元素的传承和融合体现了当下华人世界中民族精神和形象的全新展现。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传统元素在使用中,逐渐总结出了一些传统形式美法则并运用于现代设计中,这为设计者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元素中所展现出的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和哲学思想是设计者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的,而不仅仅停留在对图形、图案等的使用上。这样才能使得设计师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的设计表现形式相结合,进而让传统元素获得新生。

查看全文

深究少儿舞蹈教学中各舞蹈种类的选材

摘要:在舞蹈艺术的园圃中,少儿舞蹈堪称为一朵娇嫩可爱、自然成趣的小花,它盛开在城乡各地,在红砖青瓦之中,在翠雾绿荫这下,散发着宜人的清香。

关键字:少儿舞蹈舞蹈教学舞蹈选材

一、少儿舞蹈教学中的音乐选择

舞蹈音乐应悦耳动听,旋律流畅,具有教育性、趣味性,能启发少儿展开丰富的联想,能发展儿童对音乐的感性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陶冶光儿的性情和品格。音乐的节奏要鲜明、强烈,能引起儿童的动感。节奏的强弱、动静、停顿等都应鲜明。音乐形象应生动具体,乐句最好是整齐的,这有利于少儿对舞蹈形象、情感的表现和抒发。并且少儿思维又要比较具体形象,他们对事物的爱憎直接表现在言行举止上。例如,少儿舞蹈《一分钱》,通过儿童的口,叙述他拾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中这一件小事。曲调天真活泼,充满幼稚雅。歌调完整毫无说教的味道,却非常自然地体现了拾金不昧的美德。音乐形象唤起了孩子对美的向往,从而达到了美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艺术作品的表演中,少儿的道德感、理智感、实践感和美感都受到各种程度的启迪。所以选择形象鲜明、乐曲短小、简单易懂、节奏性强、旋律优美、有感染力、易被少儿接受和激发其情绪的高尚音乐,是搞好少儿舞蹈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舞蹈教学方法

(一)纵线教学法

查看全文

阐述土地与能量循环转化规律

作者:甄李黄岩单位:泰来县国土资源局

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发挥土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是人们进行土地利用活动的主要目的,不当的利用活动会带来土地退化现象,进而对这些功能的发挥产生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说,土地保护就是围绕这些功能的保护而展开的综合治理活动。

1生产功能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资源本身的性质。它体现为自然植被第一性净生产力,意指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所能累积的有机干物质,包括植物的茎、叶和根等的生产量以及植物枯落部分的数量。劳动生产力是施加人工影响而产生的,即人类生产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为对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人类通过对自然的改造,大力发展集约化经营,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满足了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2土地生态系统的交换功能土地生态系统及其环境之间以及土地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之间,通过各类营养关系,相互联系在一起,期间不断地进行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交换功能。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最根本的实现方式,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统一于物质循环中。

3净化功能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功能,包括自然净化和人工净化两种形式。自然净化还原功能是通过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分解和同化作用,使自然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原状的能力。进入土地生态系统的污染物质在土体中可通过扩散、分解、沉淀、胶体吸附、生物和化学降解等作用,使污染物变为毒性较小或无毒性甚至有营养的物质,或者变为难以被植物利用的形态存在于土地中,暂时脱离食物链退出生物小循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