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意境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06:03: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美学意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美学意境研究论文
摘要: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它高度凝结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和艺术经验。道家的本无之论和佛禅的空观是意境诞生的哲学前提,这种空无之论的“向内转”则是意境生成的直接原因。就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而言,易学一脉的意象是一个认识论或物性论的范畴,它不但与美学层面的意象存在距离,而且不具有向意境过渡的可能性。美学层面的意象源于道家,尤其是庄子;从意象向意境的过渡则靠了佛教和禅宗的助力。
关键词:道禅意象意境
1943年3月,宗白华先生在《时与潮文艺》创刊号上发表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这篇文章区别于中国美学史上对于“意境”的零碎提及和简单判断,真正赋予了它作为中国美学核心范畴的地位。但是,宗白华先生所谈的意境,由于被“艺术”一词限定,这使他言及的“意境之诞生”问题像穿了一件理论的紧身衣,缺乏哲学的视野和历史发生的深度追问。本文认为,对意境这一凝结了中国人哲学智慧和历史经验的美学范畴,除了唯美的、艺术分析的路子之外,哲学的观照和历史成因的分析同样是重要的:它重点涉及意境的哲学发生问题,从意象向意境、境界过渡中出现的理论内涵的变异问题,佛教(禅宗)在意境理论形成中的作用问题,以及哲学本体与美学本体的划界问题。
一.意境的哲学发生
什么是意境?关于这个问题,自王国维始,对它的定义就没有断绝过。但主导性的意见依然存在,即境由心造。从这种关于意境的基本定位看,如果说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理论来自哲学的促动,那么,研究中国哲学如何发现并界定人的心灵,就成为意境研究的一项正本清源的工作。一般而言,中国美学的意境理论肇始于道家,成熟于禅宗。道家的本无之论和禅宗的空观是意境诞生的哲学前提,而意境的生成则直接依赖道禅的空、无本体向“一体之心”的内化。那么,这种内化的途径是什么,或者说,道禅如何通过心的发现而促成了意境的生成呢?下面尝试论之:
首先,在中国古典哲学中,道与佛禅通过对世界本体的追问,分别发现了空、无,并以此作为世界的本相。即老子所谓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P223),《金刚经》所谓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2](P10)。这里,道家的以无为本,佛禅的以空为宗,简单地讲,就是“有”的根源是“没有”,“是”的本质是“非是”。显然,当哲学的本体之思最终以对本体的否定为结局时,这种语义逻辑上的矛盾将使任何进一步的追问都无法进行下去。在这种背景下,道与禅共同选择了“向后转”,即由思考对象世界转入思考作为思考者的人自身。它们共同体认到,对世界本原的追问虽然以空无作结,但这个世界毕竟还留下了思想者本人可以作为思想的凭借。于是,哲学本体论的内化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佛、道作为对象性本体的问题,也就转换为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一心定而万物服”[3](P405)的问题。这种转变,在道家那里表现为庄子对心斋、坐忘的强调,在禅宗那里表现为以无念、净心作为悟道的法门。
文学翻译美学意境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界定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引用美学理论的相关论述,以张培基教授的译作《巷》为个案,从选词与美、音韵与美、意境与美以及补译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采用变通和补偿传达美学意境,达到文学翻译的真正对等,对于与美学有关的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学翻译美学变通补偿
(一)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
张今在总结了古今中外对翻译各种不同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较完备的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community)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或)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是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他还指出:在这个定义中,逻辑映像的移注指的是科技翻译,而艺术映像的移注指的就是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除了传达原作的故事情节等基本信息外,还要传达原作的艺术审美信息,而这却是一个相对无限且难以捉摸的“变量”。谢天振先生曾举李清照的一首《如梦令》为例:“昨夜雨疏风骤……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果翻译时只用一种纯粹解释性的语言传达其“指称意义”:“昨天晚上雨很大,风很大,把室外的海棠花吹打掉不少,但叶子倒长大了。”不相应地用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语言传达原作中的艺术审美信息,则译文显得毫无美感,无法带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也就失去了原作的美学价值,没有完成文学翻译的真正任务,不能称为真正的文学翻译。因此,我们可以把文学翻译简单地定义为艺术创造性翻译,非文学翻译则为“信息传递性翻译”。
(二)文学翻译的美学解析
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美学意境
摘要:陆在易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也是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其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情,更有着诗情画意的意境美。本文以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桥》为例,结合陆在易本人的家国情怀和创作背景,对其创作的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陆在易;艺术歌曲;美学;意境
艺术歌曲源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虽然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在众多音乐家的努力下,扎根民族文化的沃土,积极学习西方艺术歌曲写作手法的精华,艺术歌曲在中国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路程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发展到今天,众多音乐家已经创作出了大量的符合我国民族传统、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用中国的语言演唱的中国艺术歌曲,而陆在易先生就是我国当代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一、艺术歌曲《桥》的创作背景
(一)作曲家简介。陆在易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个有着江南水乡风情的小村,自幼喜欢粤剧,学过民族乐器二胡和竹笛,经贺绿汀的指点,先后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大学部进行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先后任职于上海京剧院、上海乐团。从陆先生的这些经历和他从小到大所处的环境来看,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他的艺术创作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底蕴;他热爱祖国,因此他的大量作品都洋溢着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深切关注的赤子之情;他拥有传统文人情怀,因此他的作品热衷于“乡愁”这一中国人传统审美情结。曾获首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的三首艺术歌曲《桥》《盼》《家》就将陆先生的创作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二)创作背景。《桥》创作于1981年,是陆在易先生创作的第一个代表性时期,陆先生的创作生涯有两个代表性时期,即80年代的“阳光歌者”以及90年代被称为“忧患诗人”的时期,80年代的作品多为抒情性、颂扬祖国大好河山一类。歌曲《桥》于当年陆先生到素有“古桥之乡”的江苏吴县角直镇体验生活所谱写的,再加上其本人从小深受江浙民俗文化的影响,创作出的这首艺术歌曲《桥》,可谓是把江南风情的婉转、细腻把握的恰到好处。首发于《上海之声》,曾获第十届“上海之春”优秀作品奖。
二、《桥》的美学意境
空间设计中光与影的美学意境
摘要:以探寻光影之美为基点,针对现代人对光影设计观念的误区,探寻了光影设计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指出光影之美以“自然美”“功能美”为基调,进而衍生出“意境美”的最高标准,真正地从精神层面诠释了对光影美学的表达。
关键词:光影;自然美;功能美;意境美
1光与影的美学释义
1.1中西光影美学对比
在西方,对宗教文化及建筑的探索,逐步发展成人们追求光影的神秘感,这甚至代表了西方文明的审美取向。在东方,光与影不具有单独的象征性,而是隐喻在天、地、人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光影表现往往以一种平和方式介入室内空间,形成对空间禅意表达。
1.2中国美学观
动态影像艺术意境研究
摘要: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动态影像美学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断迭展的影像技术与艺术的表现形式,正在一步步地改变着我们对于动态影像艺术本质的认知与理解。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动态影像艺术的意境特点,比较分析传统美学意境与动态影像艺术所表现的意境,力图对数字化时代语境下动态影像艺术中的意境做出阐释。
关键词:数字化;动态影像;意境;象外之象
数字化时代是数字技术在无形中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信息转化为0和1,数字技术与媒介的变革引发人们对艺术与美认知的流变。在图形、图像、计算机、数字通信技术都高度发达的数字化媒体时代,VR、AR、MR、硬件交互、动作捕捉、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以势不可挡的姿态与艺术相融合,声光电、数字拟象、交互体验逐渐成为当代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数字化的动态影像是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结合体,数字技术创作出的虚拟与真实带给我们震撼的视觉奇观,更让我们看到动态影像无限的表现可能性,迸发出的耀眼的审美价值,和传统艺术审美形态的冲击与重构。以数字化的手段进行模拟性再现,甚至于超越客观现实虚拟造像,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将艺术家的感知、思考、经验、观念融入动态影像之中。故而,在数字化语境下,艺术家们对动态影像的创作不仅仅是紧跟最新艺术形式的迭代,更是对影像中艺术意境的不断追求。
一、表现形式与意境的追求
数字时代影像形式构成不再是纯粹的、单一的,计算机赋予了艺术创作者无限的表现可能。学者贾秀清在《重构美学》中提到“造型手段的丰富多彩,造型处理的任意自由,也使造型作为艺术形式出现了全新的呈现样态,并同步引发了新的造型理念出现,而当代艺术形式的审美标准由此发生重构。”相对于传统艺术基于自然艺术材质,数字化动态影像并不受材料表现的限制,运用数字媒体手段,以新媒体形式展现全新的艺术形式。数字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像艺术新风格和传达表现新形式,继而引发动态影像艺术在美学上发展的新浪潮。时至今日,影像仍然是“人认知的延伸”(引用自“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数字技术出现使得动态影像发展处于另一个初起的时期。动态影像艺术的美学是艺术界限的消除、学科间的交叉、多元材质的混合,在感知和互动之间、现实与虚拟之间、感性与理性之间、大众化与个性化之间完成了它的定位和结构。技术手段介入创作,使动态影像呈现内容与影像表意作用比在传统叙事影像中显得更为重要。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钟》里,导演张艺谋与新媒体艺术黑弓团队带来的由24名轮滑演员和24个智能机器人的舞台表演,声、光、影像交互技术的全新动态影像艺术。在影像线条的交错中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中国的高科技、新发展、文化、人文的视听盛宴,在舞台上一条条韵律流动的线条,一抹抹浓重艳丽的色彩,展现中华民族最生机、最自由的运动精神和最鲜明、最独特的民族特色。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材质和表现技法拓宽了艺术与技术融合的领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场境,重构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冲撞了传统审美范畴,更带来了数字时代下“意境”的全新理解。蕴藏在动态影像的背后,是一片广阔的意境的空间,需要受众去慢慢感受、细细体味、用无尽的想象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这也是意境魅力的独特之处。
二、情景交融的影像韵味
意境美在中国画艺术中的运用
摘要:对于传统的美学而言,意境属于重要的范畴,即为情思和景物及生活画面之有机融合,属于以综合功能情景交融境界。而且意境更是中国画之灵魂,是衡量其艺术价值的一种重要标志。因此,探究中国画的意境美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中国画意境的内涵及具体体现,并分析如何在中国画中创造意境美。
关键词:意境美;中国画艺术;灵魂
一、前言
中国画属于一种比较独特的绘画艺术,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并且经过了长时间积累和沉淀之后,中国画形成一种比较特有的审美风格、审美情趣及完整理论体系。中国画不但在追求艺术意境,还是传统美学思想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怎样才能够通过中国画展示意境美,是相关人士探究的重要课题。
二、中国画意境内涵及特征
1、中国画意境内涵
城市公共艺术传承传统美学浅议
摘要:本文以传统美学理念为切入点,论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对中西方传统关学观念的传承,强调西方羡学观念的核在于形式论,而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说、格调说和气韵说占主导。
关键词:美学;公共艺术;西方美学;中国传统美学
1.传统美学观念
1.1表理论
美是一种直觉,直觉就是表现,纯粹的直觉获得纯粹的表现,直觉是具有特殊的目标知觉,是一般意志的实践转化为道德活动。因此,美既不是有用的,也不是愉悦的或者真善的。
1.2朦胧论
禅宗美学在室内设计的运用
摘要:禅宗对于一般人而言稍显陌生,其实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处处体现着东方的古典艺术。禅宗美学是一种静默的美学,将其运用于现代设计,体现为一种智慧美和简洁、质朴的表现方式,能为生活营造一种空灵与美的意境。
关键词:禅宗美学;室内设计
一、禅宗的背景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碰撞后,不断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阐述“空灵”的状态,融合形成中国化的本土佛教。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支柱崩塌,禅宗在这个时候得到迅速发展。
二、禅宗的精髓
1.意境禅宗重视意境,意境受禅宗影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社会形形色色的纷扰中,人们渴望内心的平静,设计师可以打造一种体现禅宗美学的意境,用实物展现无形的精神。2.精神禅宗精神作为一种静默的美好,充满着神秘色彩。人们面对世间万物,不论是完美的还是残缺的,都应该以平常心应对,万物枯荣皆不放于心上,体现出淡泊之心。
传统美学与房地产广告透视论文
论文摘要:对于房地产这样高卷入度的产品而言,广告所依托的美学理念是什么?这是广告从业者和美学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目前大多数的楼盘广告是在克隆国外。在房地产广告中,依托中国传统美学基础,融入更多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这是一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房地产广告的必由之路。房地产广告适时地运用意境之美、含蓄之美,在某种程度上唤醒了人们脑海中的自然美浅象和原有的文化遗传,于是便使广告受众有了想了解该房地产的冲动。中国的房地产广告不必东施效颦地模仿西方,完全可以借助传统中国美学,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
论文关键词:房地产广告;传统美学;意境;含蓄
购置房地产是中国百姓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之一。对于房地产这样高卷人度的产品而言,广告该如何立意才能取得成功?它所依托的美学理念是什么?这是广告从业者和美学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则成功的广告往往极具创造性和思想性。它以巧妙的构思、丰富的内涵,说服引导消费者去欣赏并接受广告宣传的内容,最终的目的是为广告主获得利润。一则好的广告,首先用精美生动的形象留给公众第一视觉印象,使公众感知到广告画面。其次,公众又因为广告本身所潜藏的文化性,使原本物化的产品赋予了灵魂,加注了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在房地产广告中,这一特性表现得尤为突出。意境的烘托,人文情怀的体现,令消费者在感知过程中不仅领略到美的情趣,更引发了内心的向往和追求。
一、怪现象:中国楼盘戴着西方面具
笔者随手翻检近期各大媒体上的房地产广告,发现一个有趣的怪现象:原本是中国的楼盘,面对的是中国的消费者,但广告里中国楼盘却戴着西方面具,到处都晃动着非中非洋、亦中亦洋的面孔。例如:
广告一:“威尼斯花园开创私水居住新纪元。”广告文案说:“威尼斯花园,水、景、宅有机组合的精品别墅,依水而居,尽享舒适贵族品质生活。”一座北京的楼盘,位于干燥少雨的北方,却偏偏取了个水城威尼斯的名字,就算是这楼盘位于温榆河两岸,又怎能跟以舟代步的威尼斯相比呢?该楼盘的开发商近日又模仿意大利的民俗推出了新的促销活动:“嘉年华会,威尼斯千年传统化装舞会,面具掩护下的激情,打破社会的传统规范,狂欢的气氛里,空气里只有音乐,没有语言,令人目眩,透露着舞者无限的魅力。”在北京引进这洋节,完全是因为它“演绎着上流社会的游戏。”
美学艺术留白在园林设计的应用
摘要: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都诞生于中国传统五千年文化艺术的沃土里,现以美学艺术中的“留白”为载体,结合我国山水绘画和古典园林分别量化分析留白艺术在其中的占比以及重要性,发现美学艺术“留白”在中国画里表现手法、意境研究与古典园林创作手法、造园理念的相似,进而探究留白艺术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价值体现。文化历史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笔巨大财富,而留白艺术于我国现代园林设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当代景观设计师要充分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文化中留白艺术的精髓,把握好留白艺术便可赋予现代园林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营造出更好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留白艺术;园林设计;古典园林;现代园林
中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曾在《艺境》中说道:“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然此境不易到也,必画家人格高尚,秉性坚贞,不以世俗利害营于胸中,不以时代好尚惑其心志”[1]。宗白华认为,中国画中的留白手法,是创作者刻意营造的一种意境美,从而更好地表达空间意境,用留白来突出主题,给观者生出无穷遐想空间,获得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与中国绘画一样,中国园林亦诞生在中国传统五千年文化艺术的沃土里。在历史的长河中,二者拥有相同的产生土壤,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构成一种东方独有艺术风格,造就了东方式园林。国画的笔墨简括,画面构图的大面积留白,这种艺术风格换置园林中即是空间上的虚无,讲究意境的营造,常常用写意画论植入园林,在天地间作画,如“步移景异”、“虚实相生”等。创作者造园时注重情景交融,给人一种景在画中、意在画外的情趣美,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要求和审美心理,东方园林景观是中国画的物化形态,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2]。景观设计融入有意境的留白艺术形式,巧妙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想象连接起来,实现绘画中二维的留白艺术转化为园林空间中三维的景观意境,从而升华了园林设计的底蕴,创造出真正赋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
1美学艺术“留白”空间解析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笪重光著作《画筌》中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白纸上泼墨,三笔两点,以无胜有,化虚为实,尽显美韵。在中国美学中,有一个重要艺术表现手法———留白,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审美心理,大致可以理解为预留空白,但留白不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特点。中国绘画的空间表现是物与物之间或物与环境之间的区域,是由创作者通过主观思考,巧妙运用构图、笔墨等独具匠心的绘画手法在画纸上创造出多维的视觉效果和情感空间。中国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等艺术种类都十分讲究留白的应用,中国古典园林在营造空间的法则中重要的一条方法即是“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这“一疏一密”便是对留白艺术的最佳体现[3],而留白在园林设计中的空间构成是以虚实相生的形式存在,不同类型的空间相互联系构成虚实交织的空间序列。著名苏州园林便是巧妙运用留白艺术的典范,“处处邻虚,方方侧景”通过借景、障景、框景等造园手法来强化虚无变化,引导意境营造。留园便是留白艺术的手笔,从大门至“古木交柯”曲折变化,使园内景色若隐若现。空间上留白即为虚空,古典园林空间往往通过欲扬先抑、借景框景等虚空手法来形成景观的阻滞和引导,进而形成特有的意境空间来产生情感。如,网师园中“月到风来亭”,此亭地势较高,3面环水。亭内靠墙悬一面大镜,每到明月初上便可见水中、镜中、天上3轮圆月,构成一道奇景。就亭本身而言,地势突出以及半亭造型已引发观赏者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亭立于水边,水似为虚,水将周边景物倒影水中,虚实相间;然而再设置1块大镜于其中,巧妙的将视野开阔,以小见大,意境似乎穿越了时空,空间也似无限延伸了。设计中留白的大小、位置以及视线所及都是造园者费尽心思寄情于景的空间,用这种特殊的艺术语言,满足观赏者的需求,激发观赏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如,苏舜钦的名园沧浪亭,园内外一水相隔此园,游赏者在街边远观大抵会想园内应该也如园外这般崇阜广水,然而进入园中才发现园内是多山。园外大面积的水运用了留白表现手法,以水的单一性来营造视野上的开阔,取得心灵的通达,创造出释然广阔的空间感,也表达出园主仕途失意后,转意山水间、回归质朴的释然心境。美学艺术“留白”于绘画、园林空间上的运用,是中国人几千年来艺术观念和精神世界的体现。
2园林二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