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课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05:45: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美学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艺术美学课审美观培养
一、艺术美学的地位
艺术美学课程是数字媒体类高校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艺术理论的基础课程。它对奠定学生的艺术审美欣赏与鉴赏能力,判断艺术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后续的数字艺术作品的制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美学”课程包含两个部分:艺术学和美学;在教育方向上又分为两个分支:艺术教育和美学教育。艺术教育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艺术的技能和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艺术,重在建立学生与艺术本身的联系,重在“技”;美学教育是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深化和提升学生对艺术审美性的理解和体验,把它上升到人生境界的塑造和拓展,也在于通过艺术建立学生与人生世界的联系,在于“道”。没有艺术教育,美学教育是空洞的,没有基础的;没有美学教育,艺术教育是不彻底的,没有结果的。因为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具体的艺术技能和知识,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搭建一座桥梁,使学生从有限的自我通向无限世界,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美学是来自于艺术的人生智慧,掌握这种人生智慧,它不仅使我们在人生之途中更自由主动的学习和理解世界,而且使我们的人生因为美学的理论训练更丰富更深刻地向世界展开。在审美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与美学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1]。怎样既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不同作用,又切实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互相促进,以实现审美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每个从事审美教育的工作者认真研究的课题。美学与艺术欣赏有着密切关系,但美学并不等于艺术欣赏。美学家叶朗先生在《大学生与美学》一文中指出:“从根本上说,美学是对于人生、对于生命、对于文化、对于存在的理论思考[2]”。美学不是普通的艺术理论,美学正是在世界观的层次上为人们提供一种对于人生世界的审美精神。艺术美学知识对学生学好其他基础课以及后续的艺术专业课具有重要意义,对后续的数字仿真动漫类艺术作品的制作课程起到了铺垫作用,艺术更会成为学生终身的精神家园,促使学生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通过艺术美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关于对艺术基本原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艺术理论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对艺术美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教师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工科类学生入学前并没有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没有受过艺术欣赏与鉴赏的熏陶,更谈不上对艺术的审美思维了,因此对艺术美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从审美兴趣培养入手,启发学生对各门类艺术的区分与对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深入理解,将枯燥的艺术美学理论知识讲得清、准、趣、活、启,为下一阶段课程知识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在最终的数字仿真动漫类艺术作品制作过程中遵循艺术规律。
二、艺术美学教育现状
艺术美学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艺术技能或技巧的培训,比如绘画、音乐、舞蹈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和操作一、两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或表演;二是艺术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理论和艺术技能知识,比如让学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特征、艺术的起源等理论知识和历史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切实有效的艺术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使他们有更高的热情、更多的机会参与艺术创作活动,而且把学生从自发的艺术爱好者、欣赏者提升为自觉的艺术活动参与者和艺术鉴赏者。这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化过程,不仅使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关系(态度)产生从被动到主动、从观赏到创作(批评)的变化,而且,它是一个把艺术活动从单纯的娱乐活动深化为培养、塑造学生艺术品格的素质教育行为。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力(观察力)、活跃的创造力(想象力)、宽厚热情的心胸、面向世界的自由精神等积极的心理(人格)素质的综合品格[3]。一个真正从事艺术的创作者必须具备这些素质,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也必须具备这些素质。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次上进入了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竞争,对个体的心理素质以及人格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品格所包含的积极的人格素质,不仅仅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对学生创作艺术作品所显现的人文精神更为迫切。现在社会上功利主义盛行、艺术审美情趣低俗,使得学生们对艺术的审美兴趣很淡漠,更谈不上艺术修养了。许多艺术美学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担忧,觉得艺术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艺术审美鉴别的能力,任重而道远。正如彭吉象教授所言“我们要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因为并不见得都会鉴赏。比如我教电影电视,现在很多孩子并不见得会看得懂电影,他们就是‘看热闹’,分不清好坏,只要大片就去看,其实过去的电影也有很多好作品,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我们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等一大批优秀电影,我们的学生没看到,我觉得我们艺术教育就是要把这些珍贵的、有价值的、有艺术水平的、而且被称得上经典的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4]”。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艺术创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应有的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思考能力;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缺少自己的观点、独立欣赏性差、抄尽收眼底现象十分普遍;在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中艺术理论功底欠缺;“重技术应用、轻艺术理论”现象明显。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的传统授课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前学生的需求。为此我们通过调研,征求学生们的意见,梳理出一套较为合理的教学方式。艺术美学课程是一门充满了各种复杂和深奥理论的课程,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课,所以初期在开始听课的时候,学生们由于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艺术知识储备的缺乏,多少会感觉有些吃力,甚至感觉到枯燥乏味。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逐渐融入到艺术的海洋中。面对工科起点的大学生,要想讲授好这门课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授课技巧和教学方式,我们更多的是采取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方式,启发式教学,通过艺术作品个案分析点评,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三、艺术美学教育方式的五个环节
针对艺术美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对教学方式提出更高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与之相适应。为此,采取以下五个环节,作为具有启发创新性的方法进行艺术美学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
设计美学课论文
【主题】:京剧的发展前景——是博物馆还是舞台?
【目的】:运用美学思想及社会公共态度对京剧进行分析,将流行音乐与京剧进行比较,指出京剧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探讨它的出路在哪里以及今后发展(改革)的可能。
【方式以及方法】:1.网上调查2.向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提出相关问题(例: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京剧?对京剧你了解多少?你认为京剧今后的发展可能?......)3。向相关戏曲学习者和工作者调查
【调查报告】(综合正文与结语)
未来的京剧
——将在何处?
中学生审美教育困境及对策
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审美教育关系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审美教育为着力点分析现实困境、探究困境的产生原因、提出精准性的对策是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学生审美教育的现实困境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指为了培养人在接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并树立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养成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陶冶情趣,提高人们感受美、欣赏美、辨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能在一定的美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美学原理,遵循美学规律,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2]。中学生审美教育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受多重消极因素影响。1.中学生接受的审美知识碎片化。中学生接收审美知识的途径分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途径指的是中学生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感受活动中蕴涵的审美知识。间接途径指的是以课堂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审美知识。两种途径的具体运行中包含着美学知识。所谓美学,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式的综合[3]。恩格斯曾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实的运动。”[4]这句话揭示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的实践过程,是坚持真、拥抱善、践行美的过程。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基础不牢固,难以回答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来,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中学生接收知识难以分辨美与丑,就出现了“奇为美”“怪为美”“酷为美”的错误审美观。2.中学生的审美情感主观化。情感是个体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5]这里的“人类的情感”强调情感对认识的推动作用。中学生审美情感主观化表现为部分中学生对事物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主动作出理性判断,而是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引导。倘若缺少教师的引导部分学生就容易凭主观愿望对事物作出判断。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认为西方国家的美学标准完全适合我国,而我国的美学标准尚未建立起来。这从侧面反映出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缺乏深刻理解,缺少无产阶级的审美情感。部分中学生面对事物作出判断时表现出的以个人的主观感受代替科学判断、“洋文化”至上的审美情感,需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警惕,并及时引导。3.中学生的审美视域局限化。审美视域指的是审美认识的范围程度,它关系到中学生能否在宽领域的比较中对中国人的审美特征作出概括,关系到中学生是否自觉参与审美活动。中学思想政治课要求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包括《生命的韵律:朱自清的美学文选》《人间词话:王国维美学文选》等等。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语文课教师的任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责就是将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点教给学生而不是为学生安排美学类的课外阅读书目。部分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同样存在偏差,认为中学生阅读美学类的书籍不需要拓展到国外和古代的美学书籍。美学教育停留在部分专业研究人员层面,美学知识的大众化、网络化传播程度不高。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一成不变,中学生接受思想政治课的范围有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4.中学生的审美行为功利化。中学生独立意识较强,善于创新,也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产生盲从攀比心理。审美方面,部分中学生一味地追求新奇、酷炫、洋气,不顾家庭情况与同学攀比、崇拜“明星”的言语和穿衣。针对这些问题,部分中学制定了相应校规,但部分家长却认为学校的做法遏制了学生追求美的天性与行为。部分中学迫于舆论压力,不要求学生统一着装,而是希望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加以引导。这样一来,学生的审美行为约束相对减少。部分学生受网络上、社会中错误的价值引导影响产生了拜金行为,部分地区的部分中学出现的群体打架斗殴事件究其原因与中学生错误的利益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中学生审美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中学生审美教育的现实困境绝不是在一个历史时期形成的,而是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解决中学生审美教育的现实困境要从整体出发,而非从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分析中学生审美教育现实困境产生的原因。1.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美学知识教学内容少导致审美知识碎片化。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起主导作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受教学任务重、学生数量多等因素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知识缺少系统学习。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缺乏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导致教师的人格魅力大大下降。而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四大模块中也没有某一专题介绍马克思主义美学鉴赏知识。少数思想政治课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缺乏深刻认知。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存在的价值缺乏系统认知就使得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所教授的美学知识碎片化。2.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互动不足导致审美情感主观化。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因素影响认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是真理,都是正确的,学生很少对教师所讲的问题提出质疑。师生缺乏深入交流,部分中学生的印象中思想政治课的考核就是知识点的背诵,其道德教育功能大大下降,并没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3.部分部门对中学生审美教育环境缺乏监督导致审美视域局限化。中学生审美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主客体相得益彰,也需相关部门起到监督作用。部分地区教育部门以提高本地区的应试教育质量为目的,对部分学校出现的审美教育课程设置不足问题视而不见。地方保护主义助长了部分中学长期空置思想政治课的现象。无论是课题申报、制度安排、科研经费、人员安排都相对较少,导致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部分教育部门检查审美教育的实施情况时,往往有固定的检查者、检查路线和应对话语,部分检查者提出的意见对改进和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效果并不大。缺乏监管尚未得到完善导致在具体实施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的审美视域局限化。4.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扩展不够导致审美行为功利化。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学生服务社会的表现。部分学校和家长因缺少资金、为学生安全着想尽可能少进行或者不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有的中学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基本上局限在某一地区,跨区域、跨国界的程度不高。有的中学资金上有优势,邀请了专家讲座,组织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但学生的能力有限,对专家所讲授的内容难以理解。部分中学为了鼓励学生参与以上各种活动,将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纳入到学分,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被动参与,产生了有利益就去,没有利益就可以选择放弃等行为。这些行为带有功利化的色彩,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极为不利,违背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三、中学生审美教育的提升
课程思政下建筑美学的教学思考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建筑美学教学该如何开展,以更好地发挥建筑美学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是思政教育与建筑专业有机融合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话题,是建筑美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而由王静、朱逸茜、刘敬超等人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22年7月出版的《建筑美学》一书,则在阐释建筑美学基本概念、建筑美学发展史纲以及建筑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反思当前建筑美学的教学方式、内容、模式等,对课程思政视域下建筑美学教学的开展具有一定启发性。
一、互相合作、相互促进,共建基础课程
“思政美育+建筑美学课堂教学”,紧扣培固思想之源的育人要求,而通过将“四史”与建筑经典作品的巧妙结合,将思政与建筑领域工匠精神的有机结合,可做到以美为体,以史为魂,以气为引,向学生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不朽功勋,向学生展示建筑的气质与内涵,推动“课程思政”与“筑美学课堂教学”同行同向。对此,本书为“课程思政”与“建筑美学课堂教学”同行同向指出建议,试图为相关人员了解、开展建筑美学课程思政提供有益参考。可将“四史”学习融入《建筑绘画》《建筑美学》《建筑设计》《建筑构造》《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建筑鉴赏》等课程教学,加深学生对红色革命文化与建筑文化的了解,激励青年学子朝着正确方向进行艺术创作;通过讲解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武汉剧院、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主楼、广州中苏友好大厦等红色建筑展现党的奋斗历程、优良作风,做到从专业创作角度去开展党史教育、专业课教学。另一方面,借助视频、音频阐发具有中国气派和华夏风韵的传统建筑,建筑设计、建造过程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美育培养融为一体,创新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元素的获得感,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二、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实践教学
走出理论课堂的思政课与建筑美学,走入校园活动、基层活动的思政课与建筑美学课紧扣实践性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将建筑美学教学与思政教育从理论课堂拓展社会课堂,从校园内延展至校园外,积极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扩展视野、巩固知识、丰富体验、提升动手能力,既可创新教学方式与模式,又契合现代人才培养导向。而本书以此为导向,回答了如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实践,如何有效开展建筑美学实践教学等问题。其一,建筑类院校要积极开展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等实践活动,例如在校园内开展“共赏一次建筑展”“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技术鉴赏展”等活动,在基层中开展传统建筑考察活动、民族建筑调研活动、民族建筑美学探讨活动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建筑之美。其二,建筑类院校与社会力量通力合作,建设多个实践基地,并在实践基地开展“访建筑、看发展、拓视野”等艺术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深入基层、观察家乡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建设情况,提升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其三,拓展线上公益服务实践平台,例如开创“建筑美学鉴赏云课堂”,将疫情危机转变为思政育人、建筑美学教学模式创新的契机。
三、以文培元、互融互通,拓展教学载体
音乐鉴赏课对大学生美育教育的作用
【摘要】音乐鉴赏课作为音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音乐知识素养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以欧洲音乐作品为主要的音乐赏析分析对象,从高校音乐鉴赏课开展的角度重点分析欧洲音乐作品对于学生美育教育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高校;音乐鉴赏课;美育;欧洲音乐作品
一、欧洲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发展
高校音乐鉴赏课作为促进学生审美情操发展的重要课程,需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独有的特点进行课程制定,保证能够在音乐鉴赏课中充分锻炼学生的欣赏点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欧洲音乐作品作为一门涉及历史、人文、音乐史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内容,其综合性和历史性令其能够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欧洲音乐文化的巨大变革与发展。设定欧洲音乐作品作为鉴赏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性、理解性和综合性的考察,对于其自我独立思考和音乐知识分析整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欧洲音乐发展中,从中世纪开始,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还是浪漫主义时期,都有着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所塑造的不同音乐风格。当时涌现出来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家,都需要学生需要利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聆听经典的音乐作品,充分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与特点,这样才能够保证以高校的音乐赏析课为基础,在未来进一步深度探索欧洲音乐作品。
二、高校音乐鉴赏课对美育教育的作用
据上述,当前高校音乐鉴赏课中利用欧洲音乐作品来进行典型内容分析鉴赏必不可少,除了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之外,对于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美育教学也非常重要。从美育教育的角度来说,作为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念的内容,其教学需要充分对音乐中的美好事物进行辨析和探索,利用音乐分析、音乐聆听、音乐欣赏等多种方式来塑造自我健全的音乐审美观念。在音乐教育之中,对于学生的美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领域之中,对于其未来的心理构建、趣味人生和创造力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在现代化的音乐赏析课程中,以欧洲音乐作品为例来进行学生的美育教育,可以充分保证美育教学以经典文化音乐作品为例进行教育的实质化转变,以提升学生的现代美育特点为核心,充分保证欧洲文化中的经典音乐内容能够对学生的自我音乐审美和理论起到提升作用。在相关的欧洲音乐作品赏析课中,为了充分提升学生对于美学观念的认知,教师可以从著名的欧洲音乐家入手,根据当时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来引导学生聆听其一生中不同年龄层次所创作出来的不同作品,无论是曲式结构、创造手法还是作品内容,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和音乐家自我对于审美观念的不断转变和提升。这样的音乐赏析方式是对于学生的不同审美内涵的考验和探索,保证了其利用对比法、聆听法、参与法等多种音乐赏析方法进行探索之后能够深刻理解欧洲音乐作品中的美学特征。对于高校来说,其开设音乐赏析课,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聆听和了解中充分扩展自我音乐知识领域,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自我音乐素养和道德素养也就能够随之提升。一般来说,鉴赏和理论相结合的课程才是美育教学的美学观念传递的核心保障。所以在进行欧洲音乐作品赏析的过程中,先从理论基础上向学生传递欧洲音乐作品的特点,再通过实际的聆听和鉴赏课来塑造音乐形象。这样的结合方式不仅能够坚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还能够以美育教育为核心来提升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保证在实践和创新探索中了解和吸收多元文化,能够激发起学生性格中积极、乐观的特点,从而保证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运用
1概述
现代社会大学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知识广博、宽基础、精专业的教学理念成为高校教育的精神。通识教育的主旨是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出能独立思考、具有独立人格和气质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通识教育应该贯穿高等教育整个教学过程,这一点在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可是通识教育在大学中应以什么形式开展,众说纷纭。各个大学都在努力尝试开展通识教育,形式多样,叫的名字也各不相同,如学校开设的素质教育选修课,其实就是通识课。[1]但是,高校通识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最大的弊病就是流于形式而忽视实质,盲目地模仿国外的形式,以制度的方式将通识课强加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高校规定学生必须选够一定学分的通识课,为了避免和专业课冲突,通识课常常在晚上或休息日开课。学生为了能修满学分和避开与其它活动的冲突,常常不管是什么课,不考虑自己喜不喜欢,选一门好过的,不耽误“事”的课就行了,根本达不到增加学生知识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目的。要在我国开展通识教育,首先要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相关的教学环节,同时营造“人文主义环境”,促进文理交融的发展。[2]
2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也叫通才教育、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它是英语的译文,因此有不同的翻译方法。它实质是非职业和非专业教育,不是为专门从事社会劳动进行的教育,是为培养健全完备的人而进行的教育,是关于人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技能的教育,因此通识教育涉及的学科和专业特别广泛全面。但通识教育并不以掌握某一学科或多学课知识为教学目的,也不是各学科或专业知识的大拼盘。通识教育是以训练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的最高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判断力、洞察力、逻辑思维能力、社会的适应能力等。上述能力是各个学科融会贯通的结果,它是多元化与多样化的产物。因此通识教育贯穿人的整个教育过程,从人的基础教育开始,延伸到大学教育,直至终身教育。但是通识教育走进大学却是近现代才开始的,原因是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导致学术上的分科越来越细化。以物理学为例,我国将物理学定为一级学科,下设8个二级学科,光学、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声学、无线电物理,每个学科下面又有数不清的方向,如凝聚态有材料物理、燃料电池等。知识的细化导致知识人为地被割裂开,失去了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而且培养出的人思维方式也受到局限,学理工科的人只会线性思维,不懂得发散思维,因此对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受到局限,这就是所谓的“偏科”和“偏科”弊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不拘泥于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使各学科间交叉、融合、渗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具有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因此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通识教育与物理教学
从物理学的发展来看,它具有广泛的各学科的基础。物理学最开始起源于哲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涉及到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是自然科学总论,有人称之为自然哲学,因此在物理学中蕴含着大量的哲学思想。但是现在的物理教学只考虑物理知识的教学,一个定理、一个公式、一段推导、一道习题的讲解,都是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很少有人考虑里面孕育的哲学思想,各个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物理学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关系。只重视物理学的自然本性,忽略了物理学的社会性,这是现代教育的误区。通识教育特别强调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保证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合理性。因此对物理教学有极重要的指导作用。当然素质和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节课的事,它需要长期训练和全方位渗透。通识教育理念必须贯穿在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无论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还是实训,都应该融入通识教育的教学思想。通识教育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素养、美学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因此通识教育思想融入物理教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学校美育与德育
一、新中国的教育继承了我国历代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但是,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真善美与假仇恶往往鱼目混珠,美育尤其是学校美育实际上是名存实亡。粉碎“”后,美育又提到了与德、智、体、劳同等的位置。近几年来,应试教育这根无形的指挥棒把千军万马引向升学的独木桥,于是,美育在许多的学校已形同虚设,甚至被忘得一干二净,原因是考试一般不涉及美育的内容。不仅如此,由于多年来人们对美育的疏远,多数人把学校美育简单地理解为在课表上开设一两节音乐课和美术课(而且这课也一般不上),这样,就使得美育在许多学校里是不仅实亡,而且名也不存。
学校美育虽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是却是一种能力教育,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学家的言行都充分证明了。而近几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对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育观的否定也对我们该如何对待美育以极大的启示,特别是如今坚定地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证明了学校美育不仅仅只是一两节美术课、音乐课,也不是个别学科的简单渗透所能替代的,而应该作为一门与德、智、体、劳既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课程。加强学校美育势在必行。
二、当今学校学生思想状况和德育的困惑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主要任务。间的只强调“红”而忽视“专”固然是错误的。今天,如果我们只强调“专”而忽视“红”也是不恰当的,因为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
然而,走进各种类型的学校,简单地进行一下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想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学习差的学生不思学习,不求上进,或沉湎于三室一厅,或结伙斗殴;而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少是只顾学习,不问他事,以至于教室无人扫,垃圾没人倒,自私和势利充斥着他们的心灵。一个学校的一位物理老师不幸患病住院,诊断为肝癌晚期,当校长把这一噩耗告诉给学生时,这个老师教了三年的班级的学生非常着急的是:他们的物理课谁来上?却没有一个学生询问老师的病情,更无人提出要去看望老师,这种冷漠、自私的心态难道不是德育的失败吗!最近,报纸上登载了作家李钢不久前与一个孩子(学生)关于柯受良飞越黄河等问题的谈话,读了令人触目惊心。当李钢问孩子看电视(飞越黄河)时的感觉时,这个已受过学校教育,本应是纯真无瑕的孩子竟希望柯爱良掉下去,理由是那样更刺激;当李钢问及他的理想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挣大钱”,理由是有钱可以享受,当李钢问他会不会像柯受良那样去冒险,像警察那样去助人为乐时,他是满口否定,认为人只有活着才能享受,助人为乐太傻了……虽然像这样的孩子不会是多数,但这也给我们教育者敲响了一个警钟。
学生的思想状况堪忧,其原因何在?一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导,使有些学校淡化或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走上了一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死胡同。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学校德育的内容死板,方法单一,偏重于苍白无力的说教,很难被学生接受,更难抵御社会、家庭中的一些反面教育的影响。现今的小学、初中,大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班会、团队活动课,制定了一系列的学生守则、行为规范,但其内容大多是学生要怎么样,而不许或严禁怎么样等等,这样学生往往无法接受,不愿接受,或者表面接受而内心不接受。因为你在思想品德等课上和守则、规范中的规定学去做的,对学生不一定有吸引力,而禁止学生去做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当然会产生令不行,禁不止的教育后果。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彻底改变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通识教育在物理教育中的运用
1概述
现代社会大学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知识广博、宽基础、精专业的教学理念成为高校教育的精神。通识教育的主旨是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出能独立思考、具有独立人格和气质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通识教育应该贯穿高等教育整个教学过程,这一点在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可是通识教育在大学中应以什么形式开展,众说纷纭。各个大学都在努力尝试开展通识教育,形式多样,叫的名字也各不相同,如学校开设的素质教育选修课,其实就是通识课。[1]但是,高校通识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最大的弊病就是流于形式而忽视实质,盲目地模仿国外的形式,以制度的方式将通识课强加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高校规定学生必须选够一定学分的通识课,为了避免和专业课冲突,通识课常常在晚上或休息日开课。学生为了能修满学分和避开与其它活动的冲突,常常不管是什么课,不考虑自己喜不喜欢,选一门好过的,不耽误“事”的课就行了,根本达不到增加学生知识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目的。要在我国开展通识教育,首先要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相关的教学环节,同时营造“人文主义环境”,促进文理交融的发展。[2]
2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也叫通才教育、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它是英语的译文,因此有不同的翻译方法。它实质是非职业和非专业教育,不是为专门从事社会劳动进行的教育,是为培养健全完备的人而进行的教育,是关于人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技能的教育,因此通识教育涉及的学科和专业特别广泛全面。但通识教育并不以掌握某一学科或多学课知识为教学目的,也不是各学科或专业知识的大拼盘。通识教育是以训练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的最高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判断力、洞察力、逻辑思维能力、社会的适应能力等。上述能力是各个学科融会贯通的结果,它是多元化与多样化的产物。因此通识教育贯穿人的整个教育过程,从人的基础教育开始,延伸到大学教育,直至终身教育。但是通识教育走进大学却是近现代才开始的,原因是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导致学术上的分科越来越细化。以物理学为例,我国将物理学定为一级学科,下设8个二级学科,光学、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声学、无线电物理,每个学科下面又有数不清的方向,如凝聚态有材料物理、燃料电池等。知识的细化导致知识人为地被割裂开,失去了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而且培养出的人思维方式也受到局限,学理工科的人只会线性思维,不懂得发散思维,因此对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受到局限,这就是所谓的“偏科”和“偏科”弊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不拘泥于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使各学科间交叉、融合、渗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具有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因此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通识教育与物理教学
从物理学的发展来看,它具有广泛的各学科的基础。物理学最开始起源于哲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涉及到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是自然科学总论,有人称之为自然哲学,因此在物理学中蕴含着大量的哲学思想。但是现在的物理教学只考虑物理知识的教学,一个定理、一个公式、一段推导、一道习题的讲解,都是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很少有人考虑里面孕育的哲学思想,各个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物理学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关系。只重视物理学的自然本性,忽略了物理学的社会性,这是现代教育的误区。通识教育特别强调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保证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合理性。因此对物理教学有极重要的指导作用。当然素质和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节课的事,它需要长期训练和全方位渗透。通识教育理念必须贯穿在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无论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还是实训,都应该融入通识教育的教学思想。通识教育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素养、美学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因此通识教育思想融入物理教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论文
【摘要】风景园林专业肩负着改善人类居环境的重要任务。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文章着重探讨如何将设计课作为主线、将设计美学与技术贯穿其中,建设综合设计课程群,形成“以综合设计为主线,横向联合,纵向渗透,多学科交叉”的整合而开放的课程体系,从而加强教学资源整合,探索新时期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构想。
【关键词】综合设计;多学科交叉;课程群;教学整合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立在宽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其目标是解决在复杂的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本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这一基本特征,作为风景园林师,就需要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此外,本学科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因此在培养体系中,必须把握“工程实践性”这一突出的特性,以“综合设计”为主线,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使学生不仅具备从多学科领域中获得知识的能力,而且具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一、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职业需求解读素质需求
笔者对国内多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与走访,发现用人单位的需求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一句话,即“上手快、能力强、潜力大、易合作”。具体到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上来,我们需要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风景园林师,在当今的大环境中,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才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就业标准呢?仔细解读用人单位的需求,所谓“上手快,能力强、潜力大”,对于以“工程设计”为主要工作的风景园林师而言,所面临的设计工作内容大体包括:区域层面的景观规划类、城市层面的景观设计类以及社区层面的景观设计类。这要求风景园林设计师必须具备知识储备和基本专业素养(表1)。可以看出,设计是一个综合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多方面能力的考量,具体包括学生的艺术鉴赏及表达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储备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三项基本素养,它们共同决定设计师的综合设计能力,即用人单位的主要考虑目标。
二、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语文审美教育教学论文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内容之一,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体会。1、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传授美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善于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一种感觉上的能力,而且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能力。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与其美学理论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美学理论水平高,审美能力就强。现在学生审美能力总体水平不高,有必要在学校普及美学理论知识。诚然,美学知识的教学主要由美育学科的教师来承担,但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有这个责任,应该为普及美学知识作出贡献。而且美育和德育、智育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并不影响本学科的学习。语文学科历来提倡与美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是必要的、可行的。在语文教学中,以何种形式传授美学知识呢?在卫生部颁发的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途径是范文的学习,传授美学理论知识也要通过范文的学习来传授。然而,语文课毕竟不是美育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寻找最佳的切人点、适当地讲授美学理论知识。2、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人格是一个人的根本之格,人格美能唤起人类最珍贵的感情——敬重;能化为强大的道德力量,激人向上。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正是确立人生价值观时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格美的教育。语文课文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育资源,语文教师可通过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教师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教育时,要遵循美育的规律,按照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进行诱导,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忽视了这一点,那是德育而不是美育。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计好教学程序,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适时诱导学生感受人格美。2、利用课文体裁、语体进行形式美的教育形式相对于内容而言。在这里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形式美是文章的外在美。进行形式美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审美能力。语文课文在体裁和语体运用上,蕴含着各种不同的形式美资源。例如:记叙文中的形象美,说明文中的科技美,议论文中的思辨美,应用文中的庄重美,各具特色,是语文教师进行形式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发掘发现形式美,再指导学生写作创造美的方式进行形式美教育。例如:卫生管理应用文的教学,一般人都认为应用文没有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情感,难以进行美育。然而,笔者认为只要肯挖掘,就会发现美。应用文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形式美,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在讲应用文的结构时,笔者以图示的方式,把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图示出来,引导学生发现应用文结构的均衡美;从应用文表达方式、句式等语体特点上引导学生发现应用文的文雅美、简洁美;从公文的行文规则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公文的庄重美等等。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了应用文的多种形式美,学得愉快,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了艺术享受。学生在感受了应用文的各种形式美后,都有一种创作欲,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进行指导,由发现美过渡到创作美,把应用文理论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每讲完一个类型的应用文,及时让学生练习写作,鼓励学生发挥审美创造力,写出美文。由于写作是学生的自觉行为,所以效果很好。2,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现代设计.美术的社会作用:美术不仅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关,而且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美术的社会作用,除了体现在一般艺术作品所共有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以外,它还具有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实用的价值,那就是人类还要创造出更多更好更美的各种物质产品,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这在工艺美术和建筑中体现得尤其明显。现达国家迅速兴起并获得很大发展的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商业美术、环境艺术等新的美术领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需要更多的美。创造美的任务虽然不完全依靠美术,但是,美术却是创造美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美术的社会作用,归根结底地说,是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