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05:09: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媒体艺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审美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新媒体艺术的现代性精神维度;新媒体艺术的现代性制度维度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人的主体性的立体维度、与传统艺术相同,新媒体艺术总是把情感作为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方面进行阐释、人的主体性的解放维度、人的主体性的体验维度、公共领域的自律化维度、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维度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摘要]现代性毫无疑问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焦点性话题之一。在众多艺术门类中,20世纪末诞生的新媒体艺术通过对各种传统艺术所进行的关学观念的改造,确立了自己现代性的关学方法和原则,形成了新媒体艺术的现代性审美维度。新媒体艺术的现代性审美维度主要体现在其突显的精神性维度和制度性维度这两个方面,而在这两个维度中又分别包含有机联系的若干个重要维度。在精神性维度中,新媒体艺术又包含了人的主体性的立体维度、解放维度、体验维度;在制度性维度中包含公共领域的自律化维度和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维度。新媒体艺术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维度分析,对于我们理解新媒体艺术在当代的复杂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现代性审美维度;精神维度;制度维度

新媒体艺术诞生于2O世纪末,它是以科技发展和全新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类艺术灵感和理性思维融合为一体的、以计算机、数码技术、录像和胶片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而创作完成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新媒体艺术吸纳了此前许多艺术方式之长,集图、文、影像、声音和互动于一体,它体现了艺术家们在技术和机械化的工业文明层面上,试图将尖端科技与先锋艺术观念相结合去探索新的艺术空间,并用新方式去重新感知世界的可能。

新媒体艺术在发展了半个多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品格。尽管它吸纳了音乐艺术、绘画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以及行为艺术等多种艺术的构成要素与表现形式,然而由于它对高科技的依赖和对新型媒介的依托,使得它与传统艺术之间有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突出地表现在:新媒体艺术通过对各种传统艺术所进行的美学观念的改造,确立了自己现代性的美学方法和原则。这就为我们能够从现代性角度对新媒体艺术审美维度的一些问题进行阐释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和依据。

由于新媒体艺术还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状态之下,因而它的审美维度是一个我们无法一下子就能作出简单穷尽解释的问题。所以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艺术的现代性所包含的相互关联的两个基本审美维度,即:精神性维度和制度性维度。

查看全文

小议新媒体艺术的特点

表现的多元化

新媒体艺术最大的特性是其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新媒体艺术之前的艺术作品只能从某一个角度,或者某一种感觉对欣赏者进行刺激,无法提供更加丰富、立体、多元化的艺术情境。而新媒体艺术无疑打破了这种艺术表现和感知的单一性,开启了艺术表现多元化的时代纪元。在新媒体艺术作品中,多种艺术形式和感知行为可以同时进行,并且经过艺术家的精心设计显得和谐、自然。其中,对于视觉和听觉的同步感知在新媒体艺术作品中屡见不鲜,几乎所有影像艺术作品都能够满足人们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的需求。新媒体艺术表现的多元化却不止于此,通过艺术家的设计与创作,新媒体艺术甚至可以实现对包括听觉乃至知觉在内的多元化的艺术表达。在名为合成时代———国际新媒体艺术大展的展厅里展出了一件挪威艺术家西斯塞勒•图拉斯的作品———《摸摸我,嗅嗅我》。作品是一面标记着0到11的十二个数字的白墙。艺术家通过仪器记录下当人们害怕时所散发的体位,并将这些气味通过胶囊植入墙体。当人们碰撞墙壁是就会闻到其中散发出来的味道,0到11分别表示人从没有畏惧感到极端恐惧感的心态变化过程。这样一部别出心裁的作品以独特形式展现了新媒体艺术多元化的表现方式。这部作品成功地完成触觉和嗅觉在时间上的同步,令人们体验到新媒体艺术广阔的表现空间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新媒体艺术正在引领一场伟大的艺术变革,其变革内涵并不在于丰富了艺术家们的表现手段,而在于扩展了艺术家们的表现思路。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打破了原有创作思维的束缚,以更加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角度丰富自己的艺术作品,从而使得新媒体艺术作品以更加丰富、完美的艺术形态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艺术发展的历程中艺术思想的变革决定着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动力。新媒体艺术家们正以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思维,为人们呈现更加丰富、立体的艺术作品。在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们的思想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将对艺术创作的重点由技术层面转向主题内涵的表达和思想情感的表述。在这样一种解放性的艺术创作中,新媒体艺术家们不仅可以采用多种感知角度对作品进行展示,还可以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例如,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风格融入到现代的电影创作中,或者将西方的舞美思想融入到中国的戏曲表演中。总之,多媒体艺术正以多元化的艺术胸怀融合着各种不同的艺术形态,而这便是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艺术特性。

主题的生活化

新媒体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区别在于新媒体艺术力图打破高雅艺术和大众艺术的差异界限,使更多的人能够在新媒体艺术中享受到解读艺术的乐趣和艺术创作的成就感。新媒体艺术以开放的思想将日常生活和艺术完美地融合起来,以生活化的主题来展现新媒体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在这里,新媒体艺术主题的生活化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片面地追求欣赏和阅读的通俗性,而是力争在主题的生活化和艺术表现的特性化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结合点,将二者更好地融合,实现通过生活化的表达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新媒体艺术本身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时间。艺术家们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将很多只能存在于思想中的创作以新媒体艺术独特的方式通过生活化的主题表现出来。被称为视觉艺术之父的白南准便是一位将生活化的主体通过新媒体艺术展示从而表达深刻内涵的大师。在白南准的作品《电视钟表》中,白南准排列了24台电视,并通过对电视回路的控制使电视的画面产生角度各不相同的电子线条,电子线条的角度正好与24小时的时钟相对应。通过这样一种新媒体艺术形式,白南准把时间以空间的形式定格在24台电视机上,让人们能够在立体的空间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而黑白的画面又烘托了肃穆的气氛,让观众在时间与空间的交织中,进入了白南准所引导的时空冥想。再如,在他的作品《天空的鱼》中,白南准将20台电视挂到天花板上,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屏幕朝向地面,电视中放映着各种鱼的影像。这样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得原本只能在地上展示的鱼脱离了传统观赏模式的束缚,飞到了空中。观众已经不单单地是向前进行观赏,而是可以在整体的空间中以任何的角度进行观赏。作者以这样的艺术表现方式表达了对自然和环境的探索。新媒体艺术表现中主题的生活化可以使得作品更加贴近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告别传统艺术中艺术家孤芳自赏的创作,能够让作品在更加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传播。由于主题的生活化,所以新媒体艺术家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进行更加精心的设计和反复的推敲,从而达到需要表达的艺术内涵。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根植于生活,新媒体艺术以大众化的视角通过自身独特的艺术形式引导人们去关注和思考社会、生活中的普遍问题,所以,更具有艺术生命力。

思想的哲理化

相对于传统的艺术家,新媒体艺术家更加关注社会热点和民众生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媒体艺术家是社会的评论家,甚至解剖家。他们创作的目的就是以激进的形式,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洞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表达他们对社会和人性的控诉,其思想富有很深的哲理。他们往往站在社会的一角,以手中的摄像机为放大镜透析社会的某种病态和人性的某种缺失,甚至利用解构的方法解构主流社会的整个意象结构,讽刺其意象制造和消费的逻辑。在格瑞•希尔《意外事件》中,艺术家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将声音、文本和意象结合在一起,借助语义学和意识的对话,揭示了文字和声音、声音和意象以及所产生联系的周围一切环境与意识的关系,其中的哲理性和思想性至今仍被众多拥趸推崇备至。作品中不断翻飞变化的文字起初如鸟儿一样在空中自由畅翔,而后这些文字在听觉和视觉意象的戏剧性突变下被逐渐吞食,曾经的活跃与跳动最终归于听觉和视觉意象的平静。而在这样一种意象吞食文字的过程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本体论的困惑便呼之而出,即在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过程中,文字、视觉、听觉、意象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的处理。这个作品以深刻的艺术形式记录了这一特定哲学转向过程中人们所遇到的困惑以及艺术家对它的思考。在格瑞•希尔的另一部作品《为什么事情都弄成一团糟》中,同样探讨了语言和意象的关系问题。作品依然保持着希尔的创作风格,通过倒播、文字反写、意象颠倒、秩序颠覆等各种非常规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西方社会在意识转型的痛苦过程中现实意识与历史意识之间的紧张关系。新媒体艺术给了艺术家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新媒体艺术是最贴近普通人生活的艺术形式,所以新媒体艺术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无不对作品赋予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刻思考。正因如此,我们能够在新媒体艺术的诸多作品中看到更加深刻、富有哲理的思想表达。艺术家和普通艺术从业者的区别在于艺术家从不停止思考,从不放弃对人性的探索。而新媒体艺术正是给了艺术家们这样一种丰富、方便的思想表达方式。在新媒体艺术作品中,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作家所表达的思想哲理。而这也恰恰符合了艺术的本质———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将生活内涵高度提炼的社会实践。

查看全文

媒体艺术对播音主持影响研究

摘要: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对播音主持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动态化的、多元化的表现手法会促使播音主持的内容和途径更加丰富。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文章主要对媒体艺术对播音主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媒体艺术环境下播音主持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媒体艺术;播音主持;影响;发展趋向 

无论是以广播、电视为主导的传统媒体还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主导新媒体,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主持人的作用和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由此可见播音主持工作的开展对于一个媒体模式的进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媒体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这一个过程当中,媒体艺术也得到了发展,不仅形式更加多样,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新媒体的出现必然会对播音主持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向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如何在这一过程当中充分地发挥优势影响的积极作用,尽可能地减小甚至是规避消极影响的阻碍和制约,成为了当前播音主持行业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环境,本文在对媒体艺术的基本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之上,对媒体艺术对播音主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媒体艺术环境下播音主持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1媒体艺术的内涵界定

媒体艺术主要是指以光学和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媒介,推动基本语言的发展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类别。媒体艺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连结互动。通过信息的连结、融入、互动和转化等环节和流程实现信息的高速传播和交互共享,同时也能够通过互动环节增强人们在感官上的体验,这也是体验式艺术形式的发展趋向。第二,感受真切。媒体艺术通过图像模拟的方式可以使人们对这一艺术形式的感受更为真切,这种动态的图像呈现的方式比起传统的平面艺术要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第三,商业气息。媒体艺术更多的是对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的展示,因此说媒体艺术展会越来越像高新技术产品的展销会。例如像动漫游戏、电影电视、计算机操作、绘画、插画等艺术形式都属于数字媒体艺术形式的范畴。媒体艺术与传统的艺术形式相比更加增强了艺术形式本身与体验者的互动性,是强调以用户的感官体验为主导的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媒体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媒体艺术也得到了发展,不仅形式更加多样,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媒体艺术的发展对播音主持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媒体艺术不但能够促进播音主持的规范化发展,同时也能使播音主持的内容和方式更加多样化。

2媒体艺术对播音主持的影响分析

查看全文

新媒体艺术创作论文

一、作者隐退:创作主体身份归属的复杂性

传统艺术并不太热衷于对新技术的拥抱而执著于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与创作。新媒体艺术则与此相反,它立足于技术进步,以技术变革为进行新的艺术实践可能性之契机,与技术进步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意识到新技术给艺术界带来的强烈冲击及由此引发的深刻意义,积极投入到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去,对传统艺术的一系列艺术原则和审美准则、审美趣味发起挑战,尝试建构与传统艺术美学体系迥异的属于当代的新媒体艺术美学。在新媒体艺术中,作者权威正在逐渐消解,作者隐退于作品之中,创作权发生转移。艺术品的原创者是谁已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作品及其形态本身,贡布里希艺术史观强调,“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1]。那个主宰一切的作者在新媒体艺术中逐渐被解构。这种变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接受美学不无关系。后现代主义解构神话,反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尤其是解构主义颠覆权威,去中心化,追求多元、差异与不确定性的思想和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文学创作中的能动作用及参与文学创作的一系列思想,对新媒体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的创作权向接受者发生转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特点和未完成的、开放性的结构召唤着接受者进入作品之中参与作品的形态和意义建构,引起作品主题、意义和价值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者成为创作者;另一方面,许多新媒体艺术作品并不是由艺术家单独完成而是由多人合作完成的。这些变化极大地分解了创作主体对作品的绝对控制力,接受者与参与者分享其权力,颠覆了传统艺术中“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嬗变,是当代艺术思潮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伴随着艺术品“原创性”的消失一起上路。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到罗兰•巴特惊呼“作者之死”,一些艺术理论家已经注意到创作主体的权威地位的动摇,并作出卓越的理论预示。在本雅明看来,不同的生产方式导致不同的艺术形态或艺术构成方式。现代社会的大工业生产和技术进步导致机械复制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和文化的面貌,导致艺术作品的“原真性”和“韵味”消失。因为“即使是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2]84。

他进一步指出,“一件东西的原真性包括它在问世那一刻起可以继承的所有东西,包括它实际存在的时间的长短以及它曾经存在过的历史证据”[2]86,从手工制作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向大批量复制生产的一模一样毫无个性的艺术品的转换,表现为艺术品个性和原真性的丧失,即使是最完美的机械复制手段也无法实现对艺术品原真性的复制,其直接后果是“韵味”或者“光晕”的终结。这种大批量生产的丧失“原真性”与“韵味”的工业产品(即复制的艺术品)导致原作或原本的权威性消失殆尽,无差别的复制使得人们已经无法甚至不愿意去区分哪一件作品是原作,哪一件作品是复制品,传统艺术的膜拜功能让位于现代艺术的展示功能,韵味式的静观让位于震惊式体验的直接性和即时性。这种无差别、无个性的艺术品成为接受群体直接面对的艺术消费品,结果是艺术消费者对“工业”艺术品的快餐式消费。他们不愿也不会有意识地去追问作品的原创性问题。原创者是谁?原创者是否存在?这些传统艺术的核心问题已不能在他们内心深处激起涟漪,创作主体的核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在数字复制时代,依然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不同的是,新媒体艺术作品更多的是一种动态影像或未完成的开放结构,要求接受者参与艺术作品的创作,召唤其共同完成艺术品。这极大地分解了创作主体对作品的绝对控制力,改变了传统艺术中“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俄罗斯文学理论家米克海•M•巴克廷提出“原创者的危机”(Crisisofauthorship),认为并非只有“唯一”的概念与个体以及其创作过程相联系,这个概念恰恰是在文化艺术中关于作品所具有的“地位”的再定义。[3]185互动多媒体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网络艺术和遥在艺术更是将接受者的反应与参与纳入作品内部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打破传统艺术创作与接受之间的明显界限,解构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身份概念,艺术遂由作者的“独白”转向“对话”。

另一种情况是,新媒体艺术在创作方式上出现新变化,突出地显现为艺术家与技术人员等其他人员的合作。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对高科技的依赖,它要求完美地将艺术与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这就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挑战,在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知识学科的系统化,像达芬奇式的全才已被历史淹没。“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加深的分化过程,宗教———形而上学的宗教观被不断细分的专业领域和知识所取代。———伴随着现代社会剧烈的分化过程,———这一分化过程既给艺术家带来了限制,又给他们带来了自由。”[4]分化过程带来的限制主要是指艺术家很难做到“跨行”或“跨领域”进行艺术创作,“自由”则主要是指艺术家可以像其他专业领域里的人一样封闭在自己狭窄的专业领域里从事艺术创作。新媒体艺术的实践则要求超越这种社会分工和专业细分所带来的“限制”与“自由”,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进行艺术实践,这潜在地昭示着新媒体艺术家必须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并将其运用于具体艺术实践中。这何以能够?面对这样的现实,艺术家们认识到通常单凭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很难完成一件艺术作品,新媒体艺术不同于架上艺术和雕塑艺术可以由艺术家独立完成。对于许多新媒体艺术家来说,要想将其艺术构思和创意借助于最新的媒体技术表达出来,就需要与其他人合作,当然,与专业技术人员和科学研发人员的合作往往是实现其艺术构思与创意的最佳选择。

英国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新媒体部主任BenJaminWeil一语中的地指出:“艺术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艺术家的观念,然后再由技术提出最为巧妙和聪明的解决方法并将其完成。”[5]在当代新媒体艺术实践中,这不失为一种解决策略。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意味着有多个作者,这不可避免地消解传统意义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作者身份及其权力,作者隐退于创作权的分解之中。针对这种情况,有人甚至提出“主要创作者”[3]191的概念,认为作者已不是作品独一无二的创作者,作品是作者与其他参与者/互动者共同完成的,只不过,他是“主要创作者”。这表征着作者权的衰微———作者的权威地位被众多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打破与分享。

二、新媒体艺术创作媒材的非物质化倾向

查看全文

新媒体艺术声音及构思

新媒体艺术是伴随着互动技术、网络技术、Flash动画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三维视觉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兴盛的一门新兴艺术领域。其触角很快便伸入美术、艺术设计、音乐等传统艺术的领域,还迅速拥有了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巨大的受众群体。新媒体艺术不同于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其作品包含虚拟现实、多媒体、3D电影等形式。新媒体艺术强调的是人与艺术作品的视、听、触、嗅等多感官、多维度的互动体验。比如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是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环境,用户可以走进这个环境(用鼠标控制浏览方向)并操纵场景中的对象,人们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仿真技术等仿造和创造的人工媒体空间,进入一种真实的环境,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个空间是虚拟的,但又是真实的,其图形渲染是实时的,这种“实时性”导致了在虚拟场景中的人机“可交互性”。声音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之一,在新媒体艺术中声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新媒体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声音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作用

新媒体艺术主要是通过视听觉、触觉等身体感官的刺激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视觉和听觉是一个整体性的联觉,没有听觉,视觉便不完整;只有听觉信息没有视觉信息,新媒体艺术也不能全方位的模拟真实的世界。声音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刺激

新媒体艺术通过背景音乐、声效、语声等给受众提供符合客观现实的听觉信息,缺少了这些信息大脑便不能恰如其分的“感知”现实与虚拟的世界。正是由于新媒体艺术中一些逼真的音效设置,比如,虚拟坦克训练中的爆炸燃烧音效,才使被训人员如同身临其境地处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中。达到其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高的训练价值的目的。新媒体艺术中的阶段性背景音乐还可以缓解受众的压力,增加其参加训练的兴趣和乐趣,对失败者还有一些鼓励性的音乐。

(二)结构性作用

查看全文

传播学新媒体艺术研究

当前社会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然到来。艺术设计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内容,与时代息息相关,在新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想要寻求更好的发展,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是不可避免的,通过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不仅能够赋予艺术设计时代的理念,与此同时还能够促进艺术设计的转型,对艺术设计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一、从时代的角度深化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

与传统的艺术设计相比较而言,新媒体艺术所涵盖的内容更加多元化,除了基础的艺术信息之外,还会涉及到媒体技术信息、数字技术信息等高科信息,而这些信息一方面赋予了艺术设计作品更高的价值,另外一方面还能够借助信息技术的传播作用,提高人们对艺术设计成果的感知和接受能力。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度也有所提升,而艺术文化则是充实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作为艺术工作者,需要能够充分的认识到人们对艺术设计的要求,有效的运用新媒体技术将自己的艺术成果与受众进行沟通。交流,使艺术设计能够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进而打开市场。可以说,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艺术设计在新时代的探索过程。依靠新媒体技术的支持,能够将艺术设计元素应用于生活百态、服装设计、媒体资讯等领域之中,并在网络平台上得以快速的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增添浓厚的艺术气息,并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从此处看来,艺术设计人员需要能够立足于时代的发展,运用新媒体技术完善艺术设计内容,使之能够发挥出视觉传达的作用,确保艺术设计的质量和审美价值。

二、以受众的需求为基础进行新媒体艺术设计

在当前社会的各行各业发展中,新媒体技术已经深度融合,人们对于各种媒体的接受能力也都有明显的进步。艺术设计人员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借助新媒体技术对艺术设计的视觉传达信息进行传播。当然,受到行业、教育背景、审美观以及对新媒体的接受能力等因素存在差异的影响,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接受能力同样也会存在着些许的差异。新媒体艺术设计需要能够综合受众的差异性,需要将新媒体技术的多重功能充分的利用,从而让新媒体艺术设计能够被广大的受众所认可。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新媒体传播对象的审美情趣、生活背景等,从而设计出有吸引力的艺术品,譬如在构图上,不仅要注重传统的线条、色彩、结构等搭配,还要注重艺术设计的节律感。充分的利用新媒体技术,传达艺术产品索要表达的思想,让受众不仅在视觉上得到冲击,同样还能够深入其中,明晰设计的出发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让受众的心理获得愉悦感和享受感,从而对艺术产品产生兴趣。

三、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艺术设计作品的内涵

查看全文

互动媒体艺术形式革新

人类艺术的载体或者说形式,总是在不断的延续与革新中向前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观念的变化,慢慢地出现了一些以新的科技或者产品为载体的艺术形式,比如:计算机图形图像包含的二维数字绘画、3D建模与角色动画、影视后期特效制作以及一些多媒体装置艺术,互动媒体艺术,次世代游戏艺术等等。那么下文主要尝试对其中的“互动媒体艺术”之核心“互动”的理念及其形式意义做出一些简单的溯源与探讨。

1.“艺术”的认知在一本解剖书上看见过作者引用的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开始我们画我们看得见的东西,到后来我们画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我想这个很好地总结了一个艺术家所经历的前两个阶段:最开始,在小的时候,我们临摹,看见好看的东西就照着描下来。然后我们接触到了专业的理论与指导,有了更客观的审美标准,了解了结构以及学会了分析一些事物的规律与本质,由此开始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再按部就班地描摹现实。然而到了最后,第三个阶段,其上升为一种生命的存在,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状态。突然想起禅语有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这是悟道者必然经历的一个认知的过程,与艺术认知的三个阶段都不尽相似。

2.“形式”的意义任何艺术作品它最终所要表达的都是一种思想内涵,而形式只是让观者更容易理解其内涵,或者说让这种内涵表达得更加完整与恰当的一种途径。当然任何形式都可以用来表达一种思想内涵,但是每个人都会想找到一条表达自己思想的形式,如何在众多的途径中找到自己的那条捷径,这是一个很漫长与艰难的过程,很容易就会陷入前人的脚印或者被卷入时代的漩涡。禅语又有云:“旗未动,风也未吹,是人的心自己在动。”这里何不把“旗”理解为艺术创作的本质,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中永恒不变的思考。“风”,可以理解为文化差异,时代潮流,舆论,世俗,审美,科学技术,以及诸多因素影响下呈现出的一种事物的表象,也可以说是形式上的一种体现。从它的本质上来说,它永远是服务于我们的主观思维,形式始终是要发自内在的体现,所以它也可以看做是“未吹”。而“人的心”简单地来说就是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只有它才在不断地变化。先前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就是以文学,绘画,音乐,戏剧,建筑,雕塑等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为主。虽然大师们在这些领域作出的作品与贡献是感人与伟大的,但是单单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客观地讲,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在各种能够表现艺术思想的媒介大量涌现并将一些不同的传统艺术形式综合起来呈现的时候,这些单一的表现形式就体现出了自身的一种局限性。也许有人要说了,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内在的思想。在《导演功课》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大意是:“艺术家的本职工作是把最简单的工具应用到完美,而不是去学习应用更多的工具。”其实我很赞同这句话。但是什么是“简单的工具”,这里“简单”是针对你所能应用的能够合适地自我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具”,他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综合,并不是单指某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如果某种“简单的工具”已经不能再表达我们的思想的时候,那么还是要去学习与应用新的工具,熟练使用之后其自然会成为新的“简单的工具”。我们将抽象的,理想状态下的一种意识形态转换为另外一种相对具体的形式呈现的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已经破坏了它的唯一性,原始性与完整性,最终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相对完美的,适当的方式展现出来,达到一种知觉上的传达。比如视觉,听觉,触觉等等,让别人去感觉这件作品所要表达的东西。

3.“互动”的游戏影视动画与电子游戏的出现,说明着现代艺术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互动性。而这种互动性的最佳体现就是——电子游戏。没有什么比让一个人在相对真实的空间里去探索并从各个方面了解这个虚拟的世界而更好的表达形式。它包含了几乎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绘画,服装,建筑,平面,文学,音乐,影视动画等等,用所有的这些形式去表达一个世界观,去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当然市面上的游戏大多都以娱乐为主,本来游戏就是用来娱乐的,这点我肯定。就娱乐作品来说在美工,音乐,剧本,动画方面做得优秀的作品还是比较多。但是总会有人意识到这种艺术形式仅仅用来娱乐有点大材小用了,于是有些团队制作了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作品可以称得上体现了游戏的综合艺术性存在,比如,《异域镇魂曲》,《辐射》系列,《寂静岭》系列,《半条命2》系列,等等。其实“互动”存在于任何艺术作品与其观者之间,我觉得这是人类之间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仅有方式。就像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这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当你看到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的时候,感官受到刺激,这种刺激可能是图像,比如单幅的绘画;可能是动作,比如手势;可能是声音,比如音乐;甚至是气味,比如香水,熏香;也可能是前者的综合,比如电影,大型游戏机,那么这里我姑且把文字当做是连续的图画,就像连环画一样,只不过没有连续的图像那么直接。然后你的大脑展开了基于记忆中的知识库的,关于这件作品上各种看似熟悉的元素带给你的刺激的联想,并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系列你对这件作品的各种刺激的结论,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以往的一些艺术形式中,这种互动中的“观众”往往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状态。那么这可能造成的情况就好像是看一部电影,直接看到了结局,而不清楚原因。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剧情解析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是这样始终会跟“观众”产生一种距离感,虽然说距离产生美,但是这里的“距离”可能会导致一些误导,或者是迷惑,从而使“观众”不能更好地去理解作者的意图。那么“互动媒体艺术”就很好地强调了这一点,它强调“观众”的参与,让“观众”从故事的开始就置身其中,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感受,去理解,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对这件作品的认识,然后与作者的观念进行对比,既传达了完善的信息量,又达到了一种互动交流的目的。

4.“科技”的艺术“互动媒体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发展。装置,游戏,影视,等等这些艺术形式都必须有相应的技术支持来呈现艺术家日益活跃的想象力与创新的观念。往往一个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效应,包括我们的艺术行业。从蒸汽机到电子产品,这些科技的发展都不断地刺激着我们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与革新,比如动作捕捉装置,虚拟实境技术,光电涂鸦,等等。大部分的科技互动媒体艺术成果,都不是个人可以独立创造的,必须结合许多跨领域的专业人士才能完成。就像比尔•维奥拉的著名作品《知识之树》,随着人的进退,同步反映树的生与死。艺术家的创意,也必须仰赖程序设计师才能实现。又比如艺术家JohannesDeutsch的互动装置《Cave》就是典型的成果,肢体动作会自动改变虚拟空间,观众可以边玩边欣赏自己创作出的各类型立体抽象空间。当你被拍成影像,你可以带着自己进入《HiddenWorlds》这个立体虚拟舞台来游玩。具备人工智能的卡通角色会随着你的动作和你一同玩耍、表演。林兹未来实验室认为跨领域合作能激发科技应用的潜能,这就是与欧洲优秀的动画家以及人工智能科学家一同努力的成就。尽管科技互动媒体艺术具备科学、艺术、工业的作用,但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大多还是执著于如何开发新的艺术形式,创造社会无形的文化价值,而非资讯工业中具体的产值。在科技互动媒体艺术中,观众的角色变得很重要,大部分作品都必须仰赖观众的参与互动,作品才能呈现出意义。传统艺术只能让观众看,站在作品外面欣赏;科技互动媒体艺术则希望观众能进入作品里面体会艺术的乐趣与观念。

5.“革新”的结语互动媒体艺术归根到底也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以及不同于以往观赏作品中“互动性”的感受。在不断重构与翻新的表现形式之衍变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特征,拓宽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带来了形式上的革新。如果说一个人的知识和经历决定了他的意识形态,那么一件艺术作品的主题与所处的时代就决定了它的表现形式与其发展的趋势。世间的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幻,不断地会出现一些相对“新”的表现形式,它们带着一种未知与神秘的感觉来刺激大众已经麻木或者疲惫的审美需求。但是在变幻的表象背后,那些艺术创作的本质,始终是我们的生活。上帝创造了世界(这里是一个比喻),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互动媒体装置,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是观赏者,每个人都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互动的持续像流水一样生生不息,从而产生了各种不断变化的思想。就如同之前所言禅语有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答曰:“旗未动,风也未吹,是人的心自己在动。

查看全文

媒体艺术色彩设计研究

摘要:《文心雕龙》中曾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它道出了色彩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作用于我们的行动。只有研究消费者的知觉与情感,探索其心底欲求,把握消费者的心理,设计作品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广大的消费者。同样,从心理上了解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才能够使影视中的色彩设计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喜爱。因此,我们只有研究并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特征,才能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利用与开发,使色彩情感一步步升华,更能表达人们的观念,信仰,勾起人们的情绪。

关键词:色彩;心理效应;情感规律;影视中的色彩;实践中的运用

色彩设计是媒体艺术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用艺术的色彩设计手法,通过视觉传递给受众,使“视觉语言”更加生动化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现代的设计中确存在着一种危险的倾向——我行我素的自由设计,把色彩进行单独的设置。这样往往会使色彩与消费者心理的脱节,设计色彩成为设计者的个人感情色彩的体现,使得作品不被消费者认可,因此,我们要在了解色彩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市场行情及广大消费者的心理。使影视色彩设计与人们的心理相统一,本文从色彩与人的心理作用引出要研究的观点,首先对色彩的特性和色彩情感的一般倾向,以及受众存在的共同心理效应进行了分析,其次从消费心理学方面研究消费者对设计色彩的反应,然后就设计色彩在影视实践中的应用状况与理论相结合进一步探讨,体现色彩设计在影视中的重要地位。

1色彩的心理效应

要认识色彩在观看者观看时所起的作用,首先要了解不同色彩对人的心理效应:既某种色彩能够使受众引起的心理变化。由于受到色彩的视觉刺激,而在思维方面产生对生活经验和环境事物的联想,这就是色彩的心理感觉。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常常根据使用的需要,来选择特征、感觉和相互关联的色彩,进行恰当的组合。第一,色彩有冷暖感。阿金(Acking)和库勒(Kuller)的实验表明颜色可以对人产生某些直接的生理影响,例如红色促使人血压升高,脉搏加快从而造成温暖感,青色促使人血压降低,脉搏减缓从而造成凉暗感。[1]色彩的冷暖感是由于组成色彩的红、黄、绿、蓝引起的视觉反映及心理上的联想形成的。比如选用蓝、绿或青色基调,可以营造一种:“清凉世界”的感觉。第二,色彩有鲜艳感与朴素感。色彩的鲜艳与朴素除了与色调有一定的关系外,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在同一色调的色彩中,明、纯度高的显得鲜艳,明、纯度低的显得朴素。从色彩的类别来看,凡明、纯度高的色调又属偏红、橙的暖色系,均显得鲜艳,给人以兴奋感;凡明、纯度低的洁色、浊色和彩灰色,并且又属偏蓝、青的冷色系,显得朴素,并具有沉静感。第三,色彩有前移感与后退感。色彩在人们心中引发的前移与后退的差别,是由于色彩相互间的比较,形成的视觉上的心理反应,它来自于对于自然景物的联想。一般来讲,暖色和明色给人以前进的感觉;冷色和暗色给人以后退的感觉。色彩在表现上为同一距离浓重、鲜艳的色彩近,清淡明亮的色彩远。第四,色彩有膨胀感与收缩感。阿恩海姆说过:“波长较长的色彩,看上去好像是离观察者很近似的;而一种蓝色的表面看上去似乎离我们远一些。”[2]同一面积、同一背景的物体,由于色彩不同,给人造成大小不同的视觉效果。这种色彩差别,也常常会给人带来轻重的心理效应。

2媒体艺术中的色彩设计与观众的情感规律

查看全文

金山农民画媒体艺术分析

一、新媒体时代农民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无论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无法离开媒体,它就如空气一般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金山农民画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的果实,它的艺术风格明快、质朴,构图饱满、充实,色彩艳丽、浓郁,让现代人领略到当代农民的朴实和精神风貌。在数字媒体艺术与金山农民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不仅能拉近农民画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也能让农民画的审美观念得到广泛的传播。

二、农民画与数字媒体的结合

1.从农民画中汲取影视创作素材。金山农民画家不拘泥于现实生活中的色彩规律,大胆构想,善于利用丰富的构图、质朴的形象和高明度的色彩,他们作品中每一个看似静止的画面都具有动态的视觉冲击力,将观者带到农村的热闹场景中。每一幅农民画都是民间画家对真实生活的描绘,每一笔色彩的描绘中都凝聚着金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原了当地浓厚的风俗人情。影视创作者可以从金山农民画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从而创作出深入人心的影视作品。如,影视作品《泥土的芬芳》通过还原金山农民画中的故事原型,创作出动人的影像。《泥土的芬芳》将农民画中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和故事作为创作来源,经过一定的抽象加工,把金山农民画中的风土人情融合在影视作品中,每一帧画面中都能体现出农民画的艺术形式。同时,在展示空间上呈现出富有江南气息的风景和画面,提取农民画的点、线、面,构成了效果明快、有感染力的视觉作品。2.数字媒体艺术的场景构想来自农民画。金山农民画在构图上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构图充实、饱满,不太讲究近大远小的透视感,刻意表现一种天真烂漫的童真之气;二是金山农民画的构图大多采用散点式的透视,利用全景构图,打破现实生活的视野束缚,力求营造出实物全貌的真实感。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高性能可视化仿真实验室里,呈现了将数字媒体技术融入皮影戏这一新的影视创作理念。他们通过数字技术创作皮影戏《梁祝》,利用农民画的构图场景和人物形象,实现了用媒体技术自编自演皮影戏的创举。从这一幕幕皮影戏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金山农民画元素,男女主人公的衣着和发饰都采用了金山农民画中质朴的色彩搭配。在金山农民画传统文化元素的再生产中,构思影视作品的人物角色时,尝试将农民画中的人物特点与传统产品再开发的思路结合起来,运用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视野,以现代的影像构成语言和表现手法赋予农民画全新的面貌,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这种创新思维下,金山农民画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金山农民画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发挥农民画的传播功能,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又传承了非遗文化。将金山农民画二维符号编码解构成的新三维语言符号表现在屏幕上,使金山农民画从时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3.影视特效中农民画元素的应用。移动媒介的发展为农民画带来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如,龙门农民画移动商务电子平台利用手机扩大农民画的文化营销,平台的浏览量在短时间内达到了400万。移动媒介通过影视特效的处理,用虚实结合的视觉特效表现农民画质朴、天真的造型特点。金山农民画的造型大多来源于传统民间艺术,同时结合了当地农民对景物的深入观察,这种直观、抽象的艺术元素对于影视特效的借鉴具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金山农民画的设计开发思路也适应当下社会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视觉符号的传播,发挥其文化的传承功能,利用手机等媒介传播金山农民画。开发者可以将农民画的艺术元素提取出来,并应用到影视作品中,使影视作品除了具备传播功能外更能体现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美感。可以把农民画家笔下的动物、人物、景物变化成三维或者四维画面连续播放,使金山农民画成为一种时尚元素,被更多的年轻消费者接受。

三、金山农民画的创新启示

金山农民画这一民间艺术通过产业平台拓展和开发,能够更加顺应这个时代,为农民画开辟新的传播空间和途径,也让数字媒体从中国民间艺术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无论影视剧本创作还是影视特效,这种有机融合不仅大大提高了大众的审美品位,也为农民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我们应该在找回农民画本源的前提下发展农民画的特色,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通过流媒体的广泛传播,结合工业生产的发展,打造一个适合金山农民画的跨媒介的平台。

查看全文

新媒体下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分析

摘要:新媒体时代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媒体艺术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文章就数字媒体艺术在新媒体时代具备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创新数字媒体艺术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在新时代下对数字媒体艺术进行教育创新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有关的单位和工作者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人们带入了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经过不断演变,发展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媒体意识的教育新形态。在新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之下,学生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解和应用程度,与他们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息息相关,也直接影响到了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大计。在新媒体时代,要创新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为国家培养优质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助力人才强国战略计划的实施。

一、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

1.数字媒体的艺术性与科技性兼容从学科的发展角度来看,数字媒体艺术融合了多门学科,是一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了解前沿科技发展,熟练掌握各项媒体和传输技能是学好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功。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工作时,要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将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统筹进行调整,让科技和艺术能够协同作用于学生。2.数字媒体艺术具有交互性数字媒体艺术是伴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通过数学技术,可以将大量的信息快速、便捷传播出去,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反馈[1]。如进行在线交流和沟通。从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来看,它更加具有交互性,直接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实现了人机交互,加强了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联系。相比于传统的艺术媒体,数字媒体艺术聚焦的范围更广,它从各个方面关注了艺术创作,较为全面地从不同的领域诠释了艺术的美感,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价值。此外,受众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经验和理解,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在受众之间以讨论沟通的形式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作,加强了整体层面的互动沟通,让人们爱上艺术世界,在艺术中领略美,创造美,形成对艺术追求的内驱力。3.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融合性数字媒体艺术以传统艺术设计为基础,借助计算机技术,将数学技术融入了艺术之中,形成了新的艺术教育形式[2]。数字媒体艺术多学科融合的性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习动画制作等技能,还要学会沟通,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较高的要求。数字媒体艺术的作品将视觉、听觉、意境等合为一体,是一种融合的教育发展趋势。

二、新媒体时代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进行创新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