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新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05:06: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媒体新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媒体崛起对新闻影响
新媒体技术革命的发展的推动了全球化的浪潮。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和特性众说纷纭,但一般认为,20世纪后期“,新媒体”作为一个十分宽泛的术语开始出现在媒体研究中。新媒体使得受众的选择权和控制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受众有权选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自己选择的数字设备上播放自己需要的内容。同时,由于新式电子设备的层出不穷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新媒体下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也由传统的单向的不可逆的线性传播渠道向双向互动式的非线性传播方式转变。新媒体的另一个诱人发展是媒体内容创作、出版、传播和消费的“非垄断性”,受众可以通过各种社交网络创造性地参与到媒体传播的各个方面。一般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在于媒体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以及制作的动态化和交互式。新媒体对电视新闻带来的冲击是极其深远和多方面的,限于篇幅,笔者这里着重就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1受众消费模式习惯的改变
首先不妨回顾一下我们已经悄然变化的消费习惯:你曾在笔记本电脑或其他移动设备(例如ipad)上观看过电视节目或电影吗?你在人人网上有超过100个朋友/粉丝吗?今天你发送或阅读“微博”了吗?10年前甚至5年前你可曾想过今天会遇到上述的问题吗?21世纪日益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和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型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涌现加速了媒体产业进化的步伐。其中有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是潜移默化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网络技术和电子设备对受众媒体消费习惯的改变极大地影响了受对媒体消费的期望,受众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成为传播主角,不再是电视机前呆坐的观众,而是电视的参与者、改造者、解构者和重建者,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电视应当为我服务”。这一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受众控制权和选择权的不断增长。作为消费者我们有权选择何时,何地,通过何种方式去获取我们需要的资讯,这在10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新媒体是以网络化、电子化为基础,以交互性和共享性为特征WEB2.0时代的产物。新一代的受众不再是“沙发上的土豆”,而是热情的参与者。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加强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以及广泛的民意表达权。长期以来,传统媒体新闻充斥着浓厚的宣教色彩,和受众极其厌恶的官话、大话、空话、套话,其公信力正急剧流失。而新媒体则由于其天然的“草根”特性,勤于挖掘新视点,善于追踪热点、敢于正视难点、勇于挑战敏感点,具有透明度高、传播迅速、跨平台互动的优势。近年来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热点事件,如“躲猫猫”案“,药家鑫”案“,郭美美”案等无不是由网络发起,随之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从而得到主流媒体的介入,并在网络的持续追踪下,促使相关部门认真细致地进行核查、处理。新媒体下受众的知情权得到空前表达,信息的透明度得到极大增强,甚至就连国家主席和政府总理都开始重视网络的重要功能,几次通过网络与人民进行沟通和交流,借以倾听民意,体察民情,了解民生。不可忽视的另一个方面是新媒体的草根特性也体现在社会热点事件中其强烈的社会人文关怀中。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民众借助网络技术,通过手机短信、QQ、贴吧、博客、微博等方式,在全方位展现遇难者家属的强烈痛苦、温州特警现场的积极抢救、总理的高度关注的同时,对幸存者的后续治疗安抚等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爱心,2岁半小女孩小玮伊获救和治疗始终牵动着网友的心。另一方面,对铁道部事故处理的不透明以及其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缺乏同情心和其极其不专业的“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的”的回答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并最终促使铁道部把王勇平从发言人岗位调离。正是大量充满爱心、热心的民众借助新媒体参与报道、传播,促使铁道部门以更加透明的方式认真处理事故,积极安抚家属,妥善做好赔偿。
1.2社交网络的异军突起。美国的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国内的人人,开心,各种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正以“社区”为依托,创造性、全方位地参与到媒体事件传播的方方面面,悄然影响着主流新闻媒体特别是电视新闻。如果单纯以用户数量来衡量,美国著名的脸书(Facebook)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国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交网络以速度和深度兼具的优势给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不急不躁、有条不紊的“垄断性”节目生产方式带来巨大挑战。其中最具冲击的,就是越来越多的普通的民众正参与到新闻的制作、分享、过滤、讨论和传播过程中来。新媒体时代,各种便携式手持设备的普及(iphone,ipad,FlipVideo等),使理论上人人都可以成为电视新闻制作人,传播者和众之间的天然鸿沟趋于逐渐淡化。Twitter和微博能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发送和分享自己看到的情况。这些“大众消息源”的极大地推动者受众和记者一起揭开事件的真相,全方位、立体式地报道重大事件。在2009年1月20日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就职典礼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网站()与Facebook联手推出一项应用,Facebook用户在访问的直播页面,观看就职典礼及其他活动的视频时,还可以与自己的Facebook好友进行互动。据统计,有近2000万用户观看了CNN和Facebook合作的直播页面,产生了100万条交互式信息,开创了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传统媒体和社交网站成功合作的典范。
2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
平面媒体新闻立法
平面媒体是相对于网络、电视等媒体而言的,自从电视、网络等出现之后,较为传统的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在与立体媒体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盛行,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网络、电视等立体媒体获取新闻,因此平面媒体在出版销售和应用普及方面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不过,在面临压力的同时,平面媒体也在寻求着创新和改革,在改变的过程中也在突出着自身的特点和特色。特色就是与众不同,就是人或事物较其他同类或近似的属性所表现出的独特之处。例如经营一家饭馆,如果没有拿手的特色菜,想必这家饭馆的生意也不过平平碌碌;倘若办一张报纸,如果没有吸引读者眼球的特色报道,想必读者也不会买账。因此,平面媒体作为传统媒体要想在网络媒体盛行的条件下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要进行符合自身基础条件之上的革新,这样才能保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一、平面媒体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平面媒体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2000多种,就报纸而言,从中央党报到地方党报,从各行各业的报刊到都市报,每张报纸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特定的读者群。因此,在平面媒体所进行的创新中也应该就相应特定的群体需求做出一些相应的改变,以便吸引更多的读者。不过在我国平面媒体的改革创新中,也一定要重视媒体道德建设,更要维护新闻立法的尊严和权威。但是,也不能否认,在平面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进行创新的时候,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例如报道失实、违背新闻自由原则以及侵害一些人的合法权利等行为,给平面媒体的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在新兴网络媒体的冲击之下,平面媒体在创新过程中涉及到新闻法律法规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活动偏重商业,轻视公益。平面媒体在创新过程中所进行的创新之所以吸引人,是出于公众对于平面媒体长期以来发展状况的信任。但是很多平面媒体所创立的活动过分的重视商业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公益的具体效果,直接导致了公信力下降。其所经营的活动超出了平面媒体日常进行新闻报道的范围,因此也超出了新闻法规的规定范围。第二,平面媒体的改革创新多数缺乏创意,缺乏个性。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不同,网络媒体可以呈现出动态的画面,可以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享受,而平面媒体由于自身特点的限制根本无法与网络媒体媲美。不过很多平面媒体盲目的跟风,与网络媒体承办同样的活动,结果往往得不偿失。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过分追求效益,平面媒体往往刊载一些与事实不符的活动报道或是图片,这样做虽然可以增加其知名度,但是却触犯了新闻法律法规。第三,平面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情况。很多平面媒体通常以追求利益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忽略了平面媒体应该秉持的公德心以及对读者负责的现实状况。明明是一个地区的活动,很多时候就被报道成为“全国”等字样,这样的结果使得广告商和民众都不满意。同时也明确的指出,我国平面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候必须遵守新闻报道相关的法律法规,力求实时准确,这样不仅能够树立平面媒体在受众心中的良好形象,而且还可以在新闻立法的框架之内进行。以上情况说明了平面媒体在极力改变现状,进行自身创新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新闻法规对其新闻报道的行为进行约束。而当前,我国新闻立法实际上完全没有达到平面媒体的发展所能达到的要求。对于新闻立法以及新闻法律法规的完善应该做出系统细致的研究。
二、平面媒体新闻立法的意义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号召下,新闻立法首先是我国新闻发展的需要和前提,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难免会出现各种社会问题,迫切需要新闻媒体承担起弘扬社会正气、鞭笞丑恶现象的责任,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开展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促进社会稳定,同时新闻事业也要适应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其次,新闻立法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搞好党自身建设的需要。通过立法使新闻传播活动更为适度有力,确保新闻媒体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宣传对社会有益的内容,为加强和规范党的领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再次,新闻立法是完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监督机制的需要,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需要。只有依法明确各类新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确定新闻监督权的界限,才能维护合法的知情权和表达权,把我国新闻事业推向现代化、法制化,从而使其在社会发展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平面媒体的新闻立法
多媒体新闻探究论文
一、什么是多媒体新闻
提起多媒体新闻,人们难免会将其与图片新闻、音频新闻、视频新闻,甚至动画新闻等媒体新闻表达形式联系起来。多媒体新闻包括上述新闻形式,但不仅仅是这些新闻形式的简单相加。
在此,我们又必要首先来廓清多媒体新闻的定义与内涵。
国内学界有关多媒体新闻的定义不少,但多数只是表述方式的区别,在内涵上没有本质的不同,本文采用孙宝传教授有关多媒体新闻的定义。孙宝传撰文认为,广义的多媒体新闻,是指能在网络上传送的、经数字技术处理的、用两种以上媒体形态同时地、统一地表达的新闻。②狭义的多媒体新闻,必须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在网络上的传播功能,以区别于用CD—ROM等形式储存与播放的电子信息产品;二是具有多种媒体形式的有机“融合”的功能,以区别于将几种媒体形式简单“拼凑”而成的“拼盘”新闻;三是要具有一定的交互功能,以区别于受众只能被动接收的传统媒体模式。③
根据多媒体新闻的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归纳出多媒体新闻的基本特性。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新闻,具有网络新闻的最基本属性,但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突出特点,有学者将多媒体新闻的特点归结为融合、链接、交互、共享,笔者认为,将多媒体新闻与其他网络新闻区别开来的最本质特征是“融合”。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网络传播的特点。
浅析全媒体新闻传播
摘要: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让电视新闻的传播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全媒体时代的出现也使得新闻传播有了新的变化。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改变了以往依靠报纸、广播等媒介进行新闻传播的方式,使得信息的与获取更加快速、便利。研究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途径与方式成为工作的重点。本文主要从全媒体时代媒介的定义与变化、全媒体传播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对新闻传播在全媒体时代中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全媒体;新闻传播;网络
现代技术传媒中,全媒体是常用语。它是在创新的大环境下,计算机技术的利用方式与形态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使得新闻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与功能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统称。传统新闻传播主要通过实体平台来实现,在全媒体新型传播技术媒介的不断冲击下,传统新闻传播效果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传统的纸媒、电视广播不同的是,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渗透性更强,传播面更广,也使得新闻传播更具时效性与可读性。
1全媒体时代媒介的定义
1.1媒介形态发生改变。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我国已进入全媒体时代,落后的传统媒体也由此焕发了新的生机。媒介终端功能借互联网技术发展之便必将更加成熟,最终打破媒介壁垒,完成向全媒体的进化。正是因为新媒体的便捷,使得受众面不断增加。受众的便捷性、自主性、多选择性是新媒体最为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媒体的内容,媒体的主导权将会由媒体人转变为受众,受众在新媒体的大形势下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媒体的主导者,将会享有更高的自主性。1.2获取信息的门槛降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与传播途径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因此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呈现出海量的资讯。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新闻资讯更加能以快速、时效和随意的方式上传到互联网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源头,因此,大大降低了新闻信息的传播门槛。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网络传播借助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人们在全媒体信息传播途径下,获取新闻资讯将不会受到时空限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与,都将更加方便、快捷,服务更加个性化。
2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的特点
新闻媒体自查状况深思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新闻媒体的传播形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新闻媒体的这种发展使人们能够从各种渠道快速的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也使政府及相关利益者对新闻媒体和新闻信息的管理、引导和影响变得更加的复杂和困难,因此政府及相关利益者往往会依靠自身力量有形无形的施压于各种新闻媒体,让其面临各种各样的自我审查,这种自我审查的蔓延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新闻媒体自我审查新闻信息
一、自我审查与新闻自由
自我审查是新闻传媒自我审查之简称。其具体含义犹如我们在某个网站上发表文章,在短暂被导入网站的个人首页后被管理员或者编辑迅速删除,虽然文章本身没有任何不符合规定的地方,但是媒体的管理员或者编辑不太清楚所要发表文章的价值导向,隐约感觉与当前的主流政治或社会价值导向不符,于是为了避免可能带来的麻烦,管理员或者编辑删除这些文章或者不予发表总该是没有太多坏处的。其实持有意见领袖地位的传媒、编辑、记者等,所追求的应该是新闻自由,如果被人以为有严重的自我审查,是不可接受的污名。
新闻自由,或称新闻自由权,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新闻界采集和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由于新闻自由作为一种表意性权利,因此新闻媒体有权传播其所选择的信息或意见。新闻自由的表意性质表现在免于某些禁止报道命令或事前限制措施之权利;即使事实传达有错误,可免受诽谤罪追诉之权利等,这就意味着新闻媒体的报道可以抵制因外界的压力而造成的自我审查。
由于新闻媒体在快速变动的社会中担任传达各种资讯的重要角色,倘若我们的政府可用命令禁止报道某些新闻信息或者要求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与客观事实完全相符,要求新闻媒体在报道或评论前,事先进行过多的自我审查,则新闻媒体业将耗费过大的成本去查证事实,新闻自由传达真实的使命即难以完成。总体上自我审查的存在不利于人们长久自由幸福的追求目标的实现。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传统的事物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所以只有改变传统的一些事物,才能让国民有更好的生活空间。下文首先对全媒体的现状进行陈述,其次对变化进行分析,最后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仅供有此方面研究的学者参考。
关键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途径;研究
传统的媒体时代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其无法彰显自己的个性化,所以慢慢的会失去很多受众。新全媒体的出现,让用户对其更加依赖,并且更加感兴趣,用户可以在里面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从而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下文就对全媒体时代进行详细说明。
1全媒时代新闻传播的现状
在二十一世纪,我国相关学者对全媒新闻进行分析和研究。在2000年时,在浙江学报上登出了第一篇全媒体科技新闻,这是该概念在大陆上第一次出现。在2001年浙江大学的相关学者发表一则关于全媒体的论文,并对全媒体进行全面的研究。此论文对全媒体的理解仅存在于互联网的基本发展,不同媒体的进入,提供相关的一体服务等。虽然此论文所涉及到的内容并不是传媒类和新闻,可是这种思路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参考意见。现如今,我国相关学者对全媒体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针对全媒体的概念,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想法,比如罗教授在相关书籍中曾经提过全媒体,其认为,对比国外的全媒体和我国的现状分析,对其概念进行分析,教授认为全媒体是多样化所结合的结果,其是全新的传播形式。全媒体建立在图形、文字的平面上,传达声音上的听觉和展现动画图像的表现。全媒体和移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等不同媒体的结合所出现的传播形式。
2全媒时代新闻传播的变化
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媒体融合的趋势入手,先对目前我国媒体融合的现状进行了分层次的阐述。然后对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作了分析和探讨。其中把影响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媒体融合促使新闻信源多元化、接收终端一体化、组织方式一体化、经营方式综合化,还有产权融合多样化来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影响
伴随着数字媒体的冲击,媒体融合必然会成为媒体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新闻传播的运作模式已然改变。它不仅仅是停留在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是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新闻传播的受众群体发生了角色转变,他们不止是简单被动的接受媒体信息,同样也是新闻的制作人和传播者。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本文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一、媒体融合的现状
目前,我国媒体融合影响新闻传播的分析研究还不多,但是,媒体融合趋势已经形成。具体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阐述第一,新媒体的各种类型都已经逐步融入新闻传播。比如网站和搜索引擎,以传统新闻的生产为来源,以新闻内容为参照,进行媒体融合。目前新闻传播途径在网站和搜索引擎上的媒体融合占据较大比例。网站和搜索引擎主要依靠的是PC端,而在手机移动终端上,微博,微信,甚至还有APP软件的应用和使用也大大地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力度和广度。第二,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融合关系可以理解为,新媒体传播信息运用计算机网络对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作协同化的新闻报道。同样,传统媒体反过来运用了数字化网络技术,为自身拓展出新一类的媒体传播渠道。这些新媒体传播渠道可以是移动电视、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等等。媒体融合促使新闻终端的多元化发展和不断创新。
二、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的转型
一、合理规划新旧受众
(一)针对新闻新受众,积极普及全新的媒介消费模式。1.扩大新闻阅读渠道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进入到人们生活中,微信、微博、知乎等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这些新媒体取代了原有的新闻商业门户,成为大众阅读新闻的第一入口[1],大众只需要在智能手机上下载APP,便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但这些创新举措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传统新闻媒体需要充分认识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新闻传播渠道的创新,为受众提供更为丰富的阅读渠道。2.突破新闻传播时间的限制在融媒体时代,新闻真正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传统新闻传播时代,人们需要购买报纸或者定时观看或收听新闻,随着智能设备以及移动网络的普及,新闻传播时间越来越充裕,人们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新闻,突破了新闻传播时间的限制。3.受众在接受新闻的同时还会广泛传播新闻新时代,在微博、微信这种新媒介的帮助下,大众可以将接受到的新闻进行转发,让更多的人阅读到新闻消息。(二)针对新闻旧受众,创新新闻理念以及操作模式。1.积极感知未来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传统媒体在转型上需要创新观念,这就需要明确发展理念,积极感知新技术发展方向以及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媒介理念进行创新。例如传统的纸质媒体在创新时,可以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创建数字化终端,从传统媒体竞争转移到新媒体竞争中来。2.制定多方位的生产流程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转型期间,需要重点考虑手机、网络等多种平台之间的资源共享,这就对新闻生产流程提出了新要求,要一改传统的单向流程模式,实现多维联动。以某新闻媒体为例,该媒体在从传统纸媒向新媒体过渡时,组织发行团队推销报纸及在线产品,其广告团队在点击率、电子商务等活动中获取了大量的广告投放,采编团队不间断的为用户提供新闻素材,从而全面实现了传统媒体的转型。
二、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的创新
(一)主题化新闻与突发性新闻。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正在逐渐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尤其是媒介产品的数字化创新,需要通过分层储存的方式对其进行整合利用。[2]当前社会,对于主题化新闻报道的需求逐渐增加,媒体资产管理以及数字版权管理制度建设势在必行,针对管理人员,需要及时建立内容管理计划,使用现代化数据管理技术,建立一个自己的内容管理平台。新媒体时代,媒介想要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上获取先机,就需要重点关注日常素质内容管理系统。比如专业新闻人士怎样报道突发性事件、怎么体现报道水平等,并融合现代化技术,实现新闻机构突发性事件报道模式的转型。(二)内容生产人员。融媒体时代,媒体内容生产人员包含媒体专业人员和技术专业人员。媒体专业人员除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之外,还要通过新媒体平台提高个人或者所在媒体的声望。[3]而技术专业人员,要将媒体专业人员视为能力来源渠道,.1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媒体融合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开辟一条新渠道,以此推动所在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生产者要接受来自用户的支持,一般是利用社交网络系统建立与用户之间的联系。例如某卫视举办了专门针对粉丝的“粉丝节”,将媒体平台的粉丝作为活动主体,了解粉丝需求,并建立一个密切的交流渠道,为平台发展增加人气,也为用户贡献更多有质量的内容。(三)用户。要达到媒体之间的融合,最为主要的便是区分观众、听众、网民、读者之间的概念。在实现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媒体面对的是需求多样化的用户,而非传统角度的观众、听众,因为当前环境下的互联网竞争已经不只停留在观众层面,而是逐渐向技术方向靠近,而一些新技术的成本越来越低,这就加剧了互联网中各媒介间的竞争,各个媒体竞赛的核心逐渐回归于关系这一本质,即建立、维持、运营关系,并通过关系实现媒体价值最大化。媒体管理用户时,需要注重系统性以及回路的设计。其一,要让用户积极参与至媒介活动中。例如,在很多事件中,往往是事件周边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最先通过微信等渠道快速传播,其传播速度往往先于媒体。通讯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使单一个体的新闻素材质量得到提高,怎样在保障技术、舆论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单一个体实现新闻的爆炸性和快速传播,是当前新闻报道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其二,要能够通过回路设计体现用户体验,使听众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产品,而是融合全新的媒介内容,并以此和用户建立紧密的联系。(四)舆论引导。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还体现为舆论指导方面。未来一段时间内,媒介生态要体现出微特质,通过新媒体将碎片式信息做再次紧密结合,以此实现舆论导向的转型,传统媒体若想在新时期实现自身发展,就需要在微链中积极掌握新闻传播机会,为舆论制造热点。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媒体发展,一方面需要掌握正确的竞争信息解释权,另一方面要在繁杂的微链环境下梳理思路,将舆论信息充分发送至相关平台,使其作为关键节点的传播方,在这一时代,媒体把关突破了以前“一刀切”的模式,而是疏导众多中心节点。疏导转型与创新重点,体现为媒体依靠记者、用户建立的微链,以此对矩阵进行传播,并在关键节点中设置发展战略,对舆论进行正确引导。
三、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的转型
(一)拓展媒介渠道。在未来传统媒体的转型过程中,会大量应用媒体OTO思维,将线上和线下视为统一的整体去考虑,由此也为媒介线下渠道赋予了多元化的特点,媒介渠道不再只是停留在传统形式的广播、电视、网站几个小范围内,而是任何个体都可以作为媒介,正所谓“媒介为人体延伸”、媒介包罗万象,任何媒介都可以和人体的某一器官产生关系,任何一个可以使双方建立联系且可以承载文化以及信息的介质,均可以视为媒介,这种介质必将会成为今后融媒体时代下的新兴媒介,到那时即是传统媒介,也是满足时展需求的现下辅媒。(二)丰富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其实就是媒体在服务平台中、在产品的帮助下,以用户即消费者为核心创造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有形态的产品提供独特的体验。[4]例如,在一些综艺节目中,经常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装修、厨艺的比拼,这一类综艺节目便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如使用手机扫描产品二维码、了解该产品是否含有一些有害物质,这种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将媒介产品体验链延长,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体验。(三)拓展媒介衍生品的销售渠道。在融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体现价值的模式都可以被称为双赢模式,借助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在媒体为用户提供丰富体验的同时,用户也会有所回报,成为媒体的忠实观众,还会自愿购买媒体相关产品。例如,可以推出一些以活动为主题的周边产品,在明信片上印上某次演唱会的盛况,在衣服或者帽子上绣上活动标志,让用户通过产品回忆那次活动,这些周边产品可以延伸到多个类型节目中。如旅游类、娱乐类、体育类节目中,媒介衍生产品将线上媒介内容在线下进行延伸,将传统衍生品销售渠道进行拓展,在现如今这个粉丝经济时代下,媒介衍生品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融媒体时代新闻媒体文化传播路径
摘要: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在概念上有区别,在实践中却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求新闻媒体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坚持客观公正,保证文化传播的真实性;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文化传播的动力;坚持改革创新,提升文化传播的审美性;成风化人、沟通世界,推动新时代先进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展现新闻媒体的使命担当。
关键词:新闻媒体;新闻传播;文化传播
“农历标准的说法应该是‘农历12月26’,说‘腊月二十六’是错的。”这句话来自围绕一档新闻节目进行的讨论。众所周知,农历各个月份都有约定俗成的别称,包含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把握和源自生产生活的审美追求,说它不符合“标准”是无稽之谈。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的语用学研究发现,政治语汇生产中核心语汇的取舍最终会影响话语权的归属①。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同样应该重视核心语汇对认知框架的影响。关于新闻节目中能否使用“腊月”之类语汇的讨论,反映的是新闻媒体对文化传播问题的认识,事关新闻传播领域话语权的归属,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思考。融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造就了全新的媒体平台,“人人都有麦克风”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与受众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如何进行文化传播成为新闻媒体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打破新闻媒体文化传播的传统格局
文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和产物,表现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存在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全过程。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一种类型的文化由其发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就是文化传播。新闻指的是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是服务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这是一个文化过程,其成果也将成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传播本质上就是文化传播。报刊的有机运动理论认为,媒体通过报道某一具体事件的全过程,表现为整个媒体的有机运动,就能使事件的真相逐步清晰地表现出来。每一个事件都具有文化属性,经由新闻媒体报道与未经新闻媒体报道的所有事件的总和就构成了人类文化的整体。由于传播主体必然存在的主观意识,使得经由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影响着人们对未经媒体报道的事件的认知,进而影响文化的发展走向。因此,新闻媒体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做好文化传播工作。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概念不同,但在实践中却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正是因为如此,在传播学发展史上,无论是经验学派的魔弹论、涵化理论、知沟理论,还是批判学派的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都明确指向了新闻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都需要具备文化自觉,并“基于深入理解自身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逐渐明确自身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的位置,主动取长补短,与其他文化携手共建一个得到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②。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国内角度看,兴文化是时代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使命任务,用更多更好的新闻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进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从国际角度看,把新闻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可以促进各个国家和民众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架设起不同文明融合发展的桥梁,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这个角度看,新闻媒体的文化传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媒介技术不断为新闻媒体文化传播赋能。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逐步消解了传统媒体的层级划分和区域界限,促进了万物互联互通,全新的媒介技术将所有新闻媒体都推上了面向整个世界进行文化传播的第一线,文化传播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发展着。在现代媒介技术的支持下,人作为一个整体永远“在场”,任何一个个体随手拍下的一段视频、写下的一段文字都可能瞬间引发全世界的关注和共鸣,引发一个现象级的事件。基于现代媒介技术赋能的人类文化新景观,启示各级各类、各种规模的新闻媒体都要增强文化传播的历史自觉和责任自觉,担负起传播优秀文化的职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能量。综上,文化传播与新闻传播统一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传播文化是新闻媒体的天然职责。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媒体格局被打破,传播者和受众的边界日益模糊,如何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使命成为新闻媒体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把握“三个坚持”,做好文化传播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策略
[摘要]近年来,自媒体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如何利用自媒体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是传统媒体需要考虑的问题。与此同时,合理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借鉴其成长发展智慧也是自媒体成长与发展的法宝。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劣势以及两者之间互补的影响进行分析,对两者之间的互补性发展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自媒体;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互补性
自媒体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信息技术进步、互联网不断普及的大环境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传播形式,更加符合当前大众对于新闻信息的追求需要,因而受到大众的喜欢。自媒体发展迅猛,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很多传统媒体为了保持自身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优势地位,纷纷开始了自我创新的发展探索。其实对于自媒体与传统媒体而言,并非单纯只具有冲击与被冲击的关系,两者优劣势各异还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对两者的优劣势以及深层次的互补性影响与具体发展策略进行探索,是促进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实现更好发展的关键,需要予以重点关注。
传统媒体及其优劣势
1.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新媒体而言的,是较为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形式。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规范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还拥有着相对稳定的市场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