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04:59: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媒体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媒体文化

媒体文化职责与操守

我们为什么要在探寻主流价值观、传播红色文化的回归之路上坚持,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当代媒体的责任,更是当下时代的需求,是当今国家的战略。

电视媒体承载的不仅仅是大众娱乐,更应该作为一种文化引导、普及和交流的平台来彰显传播的价值。

在泛娱乐化的时代,省级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收视和经营的单纯竞争,它被扩大到舆论和话题的范畴,从一个娱乐八卦的传播者,慢慢变成了制造者,这其中媒体责任的缺失无不令人隐忧。

从2008年至今,重庆广电集团以重庆卫视为平台,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主流文化的探索之路,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着电视媒体的文化转型。虽然这条文化回归之路我们走得有些孤独和悲壮,时常要面临文化传播与经济收入的博弈、媒体的传播意志与市场意志的博弈,但是我们还是要矢志不渝地把这条路走下去。

责任与需求推动电视文化的转型我们为什么要在探寻主流价值观、传播红色文化的回归之路上坚持,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当代媒体的责任,更是当下时代的需求,是当今国家的战略。

电视是现代传媒的主载体,也是文化建设的主平台,作为主流媒体应该承担主流文化建设的责任。但是纵观中国的电视我们有时不免失望——全国卫视竞争愈演愈烈,低俗化之风、泛娱乐化之风,一风高过一风。

查看全文

融媒体时代新闻媒体文化传播路径

摘要: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在概念上有区别,在实践中却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求新闻媒体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坚持客观公正,保证文化传播的真实性;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文化传播的动力;坚持改革创新,提升文化传播的审美性;成风化人、沟通世界,推动新时代先进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展现新闻媒体的使命担当。

关键词:新闻媒体;新闻传播;文化传播

“农历标准的说法应该是‘农历12月26’,说‘腊月二十六’是错的。”这句话来自围绕一档新闻节目进行的讨论。众所周知,农历各个月份都有约定俗成的别称,包含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把握和源自生产生活的审美追求,说它不符合“标准”是无稽之谈。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的语用学研究发现,政治语汇生产中核心语汇的取舍最终会影响话语权的归属①。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同样应该重视核心语汇对认知框架的影响。关于新闻节目中能否使用“腊月”之类语汇的讨论,反映的是新闻媒体对文化传播问题的认识,事关新闻传播领域话语权的归属,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思考。融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造就了全新的媒体平台,“人人都有麦克风”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与受众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如何进行文化传播成为新闻媒体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打破新闻媒体文化传播的传统格局

文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和产物,表现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存在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全过程。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一种类型的文化由其发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就是文化传播。新闻指的是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是服务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这是一个文化过程,其成果也将成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传播本质上就是文化传播。报刊的有机运动理论认为,媒体通过报道某一具体事件的全过程,表现为整个媒体的有机运动,就能使事件的真相逐步清晰地表现出来。每一个事件都具有文化属性,经由新闻媒体报道与未经新闻媒体报道的所有事件的总和就构成了人类文化的整体。由于传播主体必然存在的主观意识,使得经由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影响着人们对未经媒体报道的事件的认知,进而影响文化的发展走向。因此,新闻媒体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做好文化传播工作。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概念不同,但在实践中却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正是因为如此,在传播学发展史上,无论是经验学派的魔弹论、涵化理论、知沟理论,还是批判学派的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都明确指向了新闻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都需要具备文化自觉,并“基于深入理解自身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逐渐明确自身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的位置,主动取长补短,与其他文化携手共建一个得到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②。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国内角度看,兴文化是时代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使命任务,用更多更好的新闻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进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从国际角度看,把新闻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可以促进各个国家和民众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架设起不同文明融合发展的桥梁,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这个角度看,新闻媒体的文化传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媒介技术不断为新闻媒体文化传播赋能。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逐步消解了传统媒体的层级划分和区域界限,促进了万物互联互通,全新的媒介技术将所有新闻媒体都推上了面向整个世界进行文化传播的第一线,文化传播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发展着。在现代媒介技术的支持下,人作为一个整体永远“在场”,任何一个个体随手拍下的一段视频、写下的一段文字都可能瞬间引发全世界的关注和共鸣,引发一个现象级的事件。基于现代媒介技术赋能的人类文化新景观,启示各级各类、各种规模的新闻媒体都要增强文化传播的历史自觉和责任自觉,担负起传播优秀文化的职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能量。综上,文化传播与新闻传播统一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传播文化是新闻媒体的天然职责。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媒体格局被打破,传播者和受众的边界日益模糊,如何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使命成为新闻媒体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把握“三个坚持”,做好文化传播

查看全文

京剧服饰文化新媒体传播研究

摘要:大数据时代,我国媒体技术正在不断地推进、发展,新兴媒体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而不断涌现,改变了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新媒体融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领媒体发展的主流。京剧服饰文化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如何利用传播方式发展、创新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以互联网、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是对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表现,彻底改变了京剧服饰文化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推进了京剧艺术的传播与传承。高效的传播模式,灵活的反馈渠道是京剧服饰文化在大数据时代的生存之道。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京剧服饰;新媒体;传播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文在《在第三次浪潮》中正式提出“大数据”(BigData)这个概念,直到2009年“大数据”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真正流行起来并被广泛认知。一些和它相关的云存储、云计算也应运而生。由于数据量庞大,不能用单台计算机处理,它需要特殊的技术和设备来有效地处理数据。大数据已经进入全球经济、文化、政治的各个领域。2015年,我国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什么是大数据,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准确的定义。“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超出了传统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不难看出,大数据的特征体现在信息数据量极为庞大,它可以快速地收集、存储、传输不同程度的信息量,通过云计算挖掘和分析与话题相关的各种数据,并且分析事物之间的种种连带关系,在各类数据中能快速地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而大数据的最大特点是大量(Volume)、快速(Velocity)、多样(Variety)、价值(Value)。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影响,传播业首当其冲。新媒体的传播趋势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数据资源化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其次是与云计算的深度结合。而以往京剧服饰文化的传播更多地建立在相对较少的数据资源上,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解读都有其固定的模式。但我们现在生活在大数据时代,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兴起、云计算的普及,在数字技术急速发展的今天,文化艺术的创作及传播已经出现新的气息,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对于京剧服饰文化传播而言,我们可以依托新媒体平台,利用数字技术来采集、加工、保存、制作,通过大数据精准调查受众群体,进而更有针对性地传播。大数据时代对媒体传播最大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改变了媒体传播的性质,新媒体传播原有的及时性通过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而转变为全时性,因为大数据的4V特点,海量、多样化、快速处理成为传播的常态。其次是大数据带给传播媒介的整合,发扬各种媒介的传播优势,取长补短,让传播效果最大化。最后是媒体日益成为重要的数据源,媒体传播产生的大量数据也可成为可观的一笔财富被再开发、再利用。大数据带给文化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重新定义了文化创作方式,拓展了资源内容,丰富了创意生成手段,创造了新的文化生态,改变了传播方式。

1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媒体在英文中表述为Media,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工具。新媒体这一概念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是基于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媒体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而出现,它是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中介,能同时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和传播欲望的媒体形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是新媒体具备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这三个特点让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数据平台,既融合了以往的媒体形式,又显示出信息覆盖面广、规模大、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1.1新媒体的最显著特征是数字化。数字化指的是数字技术,它与计算机是密不可分的,它是指运用计算机将各种信息——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从技术角度出发,新媒体本身就是一种数字媒体,而它的技术手段绝大多数都是依靠互联网实现的。数字化包括信息资源采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存储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传输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加工制作的数字化等。伴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通过接入无线网络,智能手机便成了人们参与新媒体传播的主要渠道。接收设备的便携化与功能多样化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上网,而数字化特点将成为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助推器。1.2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所谓的交互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运用在不同的领域含义是不同的,主要应用在计算机和多媒体领域中,指的是当你点击一个链接时进入一个新的页面。交互是网站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流,网上读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大数据背景下,新媒体传播平台拥有一个更强大的资料库,可供读者查询他们所需的任何特定信息。交互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的特点,更是新媒体传播的核心所在,它的交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传播者与受众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由于大数据时代信息交流的渠道更为广泛与廉价,每个个体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能够进行信息的重新构建与再传播。在这种双向交流的环境中,传播者和接收者的界限变得模糊,形成了一种传者与受众之间“平等”的概念。第二,信息的掌控权掌握在参与传播的个体手中,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信息的选择,可以选择接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对信息进行再加工或者再传播,在这种传播过程中参与者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新媒体的这种交互性强的特点正在逐步构建一套新的传播模式。1.3即时性和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在互联网时布信息的流程简单,传播以及转载速度快,信息的发送和接收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幅提高了传播效率,使信息的时效性得到加强。这样就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公众在第一时间看到相关信息便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同时,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无须复杂的后期合成制作便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传播。从空间角度看,新媒体突破了传播的地域性,它的覆盖面积几乎触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人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平台共享资源信息,传播地域更加宽广,所用时间更短,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1.4个性化服务实现小众化传播。新媒体的本质在于创造一种新的、个体化的公共平台,信息传播由原来传播者主导的菜单式转向接收者点单式的形式,这一形式的转换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从推送到筛选的过程,是传播的主动权的转换,凸显了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个性。一方面,传播中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技术的应用,使人人都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信息的和传播,推动了信息的传播走向——大众化;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等平台,可以随时和任何人进行信息沟通、交流。他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传播的小众化。

2新媒体在京剧服饰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查看全文

校园文化新媒体宣传平台研究

与互联网发展一同成长的“90后”“00后”成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对这一代显得尤为明显。如何积极适应新媒体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变化,如何在这个“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结合新媒体建设更加符合时展、更让学生喜欢的校园文化,则是每个校园文化建立者和管理者所要关注的问题。校园文化的根本要回归服务学生,如何让校园文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管理者要积极探索的。本文就“互联网+”时代,结合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进行探讨和分析,进而构建新媒体校园文化宣传平台。

一“互联网+”和新媒体

“互联网+”同现在的网络流行词一样新潮时尚,并不为群众普遍知道和理解。“互联网+”的含义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来剖析,“互联网+”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它用因特网将整个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成一个系统,将信息用最快捷的方式传达给人们。“+”可以理解为增值服务,是互联网结合传统产业带来的更为优质的生产方式。将互联网的优势运用到传统产业中,就形成了一个以大数据为依托,更为高效便捷的网络大环境。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的“新”主要体现在它以现在兴起的互联网数字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人们之间的互相交流为特点。它是依靠互联网技术传播发展的一种创新形式的传播载体。“90后”“00后”是现在学生的主体,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时时刻刻关注周围的消息,也可以随时随地地信息,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使个人成为一个小型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新媒体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数字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化媒体的诞生,使得通讯更加快捷,用户体验更加真实,更具有互动性。

二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新媒体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图书馆的图书借阅系统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学生。新媒体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媒体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网络直播课、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更多的学习资料,也使学校管理更加高效便捷,各种资料的存储备份也更加持久,更便于查找与利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新媒体的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各种文化冲击使得学生的选择与自控能力受到严重的挑战,这就需要加强绿色网络的建设,杜绝不健康信息对学生的荼害。加强新媒体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需要专业的建设服务团队,需要明确校园文化的正确方向,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够满足师生的需求,将新媒体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三在“互联网+”背景下建设校园文化新媒体宣传平台的措施

查看全文

浅谈新媒体下医院文化内涵提升

医院文化是当代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医院改革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医院深层次竞争的核心基础[1]。医院文化建设应顺应新医改深入推进形势,对医院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2]。医院文化需要广泛传播,新媒体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3]。本文通过总结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分析新媒体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总结发挥新媒体提升医院文化建设内涵的价值。

1传统医院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医院文化建设即对医院工作人员核心价值观、人文氛围、内在活力和凝聚力的培养和建设,目的在于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优质医疗服务,为医院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进而推进医院创新发展[4]。传统医院文化建设往往受到辐射的地域性、内容的简单性、传播形式的固定性影响,同类医院的发展模式趋同化;内涵建设往往注重突击性、阶段性而流于形式,过于表面化而缺乏实效性、系统性、互动性、连续性、个性化。新媒体不仅为医院管理者塑造医院文化提供优质工具,亦是现代医院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载体,其可赋予医院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和渗透力,有助于提升医院文化建设层次和内涵[5]。同时,新媒体已成为穿透力、黏性力和影响力必选的传播工具和监督工具,不断提升和促进医院文化建设创新和进步[6-7]。

2新媒体对医院文化建设的传导途径

2.1新媒体概述。新媒体为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其通过有线与无线网络、动态与移动平面等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完成对传统媒体的颠覆,正在创造着“新媒体时代”。较之传统媒体,新媒体突出的特点是辐射面广、形象生动、吸引力强和交互性与即时性等。同时,新媒体可通过网络实现实时传播,使信息迅速发酵、扩散,服务受众,影响舆论,传播优势显著[8]。新媒体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传播方式,海量信息的呈现和储存可显著提升工作效率,方便人们生活,缩短人际距离,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9];新媒体融合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表现形式,实现信息传播的多元化[10];新媒体也可将具备共同爱好、共同性格等共同点的个人联系到一起,实现社区化传播[11]。2.2传导途径。2.2.1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时下普及范围较广的新媒体工具,包括具备服务交互功能的服务号、传达资讯的订阅号、建立企业合作和内部链接的企业号3种账号。其中服务号适用于医院对民众及员工的必要信息传达,使信息传播实时便捷;订阅号则适用于医院对文化建设的宣传,符合当下获取“碎片化”信息特点与习惯;企业号则有助于提高院内员工协同效率、简化医院管理流程、提升对医院一线员工的管理能力,亦可加强医院与合作伙伴的关系,适用于医院文化建设。2.2.2医院官网。医院官网是医院公开团体信息、体现医院意志想法的相对严肃的新媒体网络传播平台,具备公开性、专用性和权威性。其是医院推广品牌形象的主要载体,是医院呈现医院概况、权威医疗信息、医院政策、医院文化的主要平台,亦是患者感受医院形象、了解医院水平的重要窗口。2.2.3官方微博。微博作为一种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的分享、交流平台,其不仅操作便捷,还具备强大的即时通信功能。同时微博还具有草根性,无论是应用于个人还是医院、企业等团体,始终保持其传播资讯短小精悍,门槛较低,信息获取可自主选择,影响力与内容质量高度相关等特性。微博适用于医院对文化建设的宣传,并可对医院员工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等积极事件的传播,广泛发掘社会关爱和传播奉献、人道理念。对于医患双方,微博在医患沟通、提升医院品牌形象和价值观方面能发挥良好的桥梁作用。2.2.4手机APP。智能手机应用广泛,手机APP可通过开展预约挂号、叫号、医院导航等简化患者就医流程,开辟患者就诊新途径。也可通过建立医院排班表、电子病历等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集成信息平台等方式优化医院管理,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各项工作无缝衔接,对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医院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

3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医院文化建设内涵的价值作用

查看全文

邮政文化传媒体系研究

邮政基础业务是邮政企业服务社会、向社会开办和提供的最基本业务。作为邮政传统业务及标志性业务,近年来受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技术环境等变化影响,传统经营模式面临极大挑战,部分业务下滑加剧。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推动基础业务向新产业、新领域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是亟需破解的难题。本文旨在贯彻落实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发展策略,探讨如何更好地整合邮政基础业务,并在文化传媒产业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发挥邮政资源优势,构建全新的邮政文化传媒专业体系,实现邮政基础业务转型创新发展。

1邮政基础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邮政基础业务发展现状。1.1.1总体收入基本稳定“十二五”期间,经历了外部政策调整影响的阵痛后,函件、集邮业务发展趋于稳定,报刊业务稳中有升。截至2015年,函件收入68.9亿元,集邮收入79.2亿元,报刊收入90.7亿元,基础业务总收入规模为238.8亿元。2011~2015年三个专业收入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1.1.2开展文化传媒产业多领域创新实践函件业务加快文化传媒新业务发展,在多领域取得成果。2015年实现邮政媒体收入4.5亿元,2016年1~11月实现收入7.1亿元,同比增长72.1%.主要创新项目有:媒体资源广告项目、商演会展项目、文创产品项目、电影票务广告项目、互联网新媒体广告项目。集邮业务不断加快转型,如大力推进文化营销,2015年成功推出首届集邮文化季,举办400多场活动,实现收入4.7亿元;全面推动集邮电子商务化,集邮网厅上线2个月交易额达1.4亿元,点击量超4000万次;在邮票选题、图稿设计、印制工艺等方面大胆创新,增强了集邮文化影响力。报刊业务在重点市场也有所突破,如2015年校园报刊新增流转额3.5亿元,商务报刊新增1.6亿元,印广发项目流转额3.5亿元;纸媒与数媒复合发行规模达到2亿元,网上订阅突破1亿元,“中邮阅读”试点快速推进,仅北京市客户就已突破40万。1.1.3经营体制改革渐次推进自集团公司下发经营体制改革相关文件以来,部分省分公司已陆续整合函件、集邮、报刊等专业,三项基础业务初步融合,有效发挥了客户资源、产品资源、渠道资源等优势,取得一定成效。1.2邮政基础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2.1传统业务持续下滑,发展瓶颈依然突出邮政基础业务总体增长乏力,在集团公司总收入中的占比逐年减少,受重视程度降低。业务结构不合理,部分传统业务效益低,可持续性差。1.2.2转型战略方向明确,但战略目标尚不明确目前各省均在推进向文化传媒业务转型,但缺乏具体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措施;经营体制改革全国进度不一,各专业资源未充分整合,核心优势得不到发挥。1.2.3现有业务、组织、人员、运营、支撑不适应新业务发展业务产品体系还没有系统规划和统一研发,大部分新业务都由各省自行开发,呈现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尚未发挥全网优势,做大整体规模;组织机构上没有建立面向市场统一运作的经营主体,经营模式分散;骨干队伍分流到其他专业较多,熟悉新市场的专业人才匮乏;运营机制不灵活,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支撑能力有待提升,如邮政媒体资源广告平台、互联网营销平台等,需要全网系统化建设和投入,才能提升规模效益。

2邮政基础业务向文化传媒业务转型发展分析

2.1邮政基础业务向文化传媒业务转型发展的机遇。一方面,文化传媒产业市场覆盖面广,需求持续扩大,国家扶持政策较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另一方面,市场上形成规模运作的公司较少,区域化特征明显,市场急需大型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据统计,2013年全国从事出版、影视、演艺、广电节目传输和出版物发行的单位户均主营收入低于亿元。而2015年邮政基础业务收入规模已超过200亿元,同时作为国有大型网络企业,大力发展文化传媒业务,面临着十分有利的市场环境。2.2邮政基础业务向文化传媒业务转型发展的挑战。文化传媒产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经营主体淘汰率高;市场产品更新变化快,尤其是新媒体、新技术对传统媒体冲击较大,需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适应市场发展;文化传媒企业需要灵活的资本运营机制,并出现了传统行业企业大规模收购传媒企业的热潮,除此之外,万达、腾讯、阿里等知名企业也纷纷投入传媒业发展。2.3邮政基础业务向文化传媒业务转型发展的优势。邮政拓展文化传媒业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百年邮政品牌深入人心,在客户中有着较好的信誉与口碑;二是邮政拥有强大的网络资源,可以依托网络搭建独具邮政特色的强大媒体平台;三是邮政基础业务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优质客户资源众多;四是邮政拥有独特的产品资源,还占据报刊发行主渠道地位;五是邮政拥有一支优秀的专业队伍,在地面营销中具有较强的推广能力;六是近年来邮政业务不断转型,部分省分公司在文化传媒新领域已取得成功经验,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些都为邮政大力拓展文化传媒业务增强了信心,提供了坚实的业务基础和保证。2.4邮政基础业务向文化传媒业务转型发展的劣势。邮政发展文化传媒新业务也存在一些劣势:对新业务市场规律不够熟悉,缺少研究和顶层设计;体制机制仍不适应新市场变化;缺乏专业人才等。综上所述,文化传媒产业市场广阔,发展机遇好,邮政应适时抓住机遇,大力拓展新的业务领域。邮政发展文化传媒业务不仅可以彰显邮政行业的特点和优势,实现自身加快转型、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还能得到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体现央企作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社会责任。邮政应加强战略研究与规划,按市场发展规律进行业务能力、体制机制、人员队伍等方面调整,才能适应业务转型发展需要。

3邮政文化传媒专业体系构建路径研究和政策建议

查看全文

新媒体下校园文化论文

一、新媒体与校园文化

(一)新媒体

新媒体的概念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这样定义:“新媒体就是注重使用网络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的优越性,进而以网络为平台进行信息传递互动的媒介”。这种媒体形态提供的信息服务主要依托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型信息技术,包括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内容(如网络视频通讯、网站论坛、博客等),以手机为载体的内容(手机信息与游戏、手机电视等),也包括数字电视、楼宇与车载移动电视等。“数字化”和“互动性”是其本质特征。

(二)校园文化

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界定目前也形成统一认识。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的一种精神传承与再塑,社会先进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导,大学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底蕴,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导,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学习与活动实践是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宗旨。

(三)新媒体与校园文化

查看全文

浅论媒体技术下钢琴文化的传播

摘要:钢琴作为欧洲的高雅艺术,在传入中国之后一直保持着高雅艺术的特征,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我国钢琴文化的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我国钢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钢琴文化因受到传播环境、方式等影响,表现出传播速度慢、传播受众窄、传播空间局限于地区、审美观念高雅等特点,然后分析了现代媒体技术对我国钢琴文化传播速度、传播受众、传播空间和审美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媒体技术;钢琴文化;传播与发展

钢琴起源于欧洲,于19世纪传入中国,并逐渐进入平常百姓家。在现代媒体技术的影响下,我国钢琴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发生了变化,促进了钢琴文化的广泛传播。

1我国钢琴文化传播的环境与途径

1.1传播环境与过程。钢琴起源于欧洲,由19世纪传入中国,当时欧洲钢琴文化已经达到了浪漫主义的鼎盛时期,而我国钢琴文化刚起步。钢琴传入中国之初,主要是通过宗教传播,作为教堂基督唱诗班圣经朗诵的伴奏乐器,随后引入中国教育中,而且最初的传播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经济条件好、文化素养高的知识家庭,受家庭活动的影响接触到钢琴,随外国传教士学习钢琴。改革开放后,条件好的家庭请钢琴教师在家中教授孩子学习钢琴,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钢琴,特别是艺术特长生加分政策的出现催生了“考级热”,我国目前已有上千万儿童学习钢琴,钢琴文化的传播范围日趋扩大。1.2传播途径与方式。早期钢琴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教堂、学堂和独奏音乐会,中期开始通过教育、社会培训、剧场演出、文艺表演传播,后期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传播。早期钢琴文化的传播方式有面对面的口传心授、乐谱教学和纸质媒介,但是受众少,传播范围小。面对面口传心授,是指钢琴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直接交流与及时反馈,具有双向交流、互动性强、反馈及时的优点,但是传播速度慢、传播范围窄,无法多人共同学习,传播效果较差。乐谱教学是指通过学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钢琴经典音乐,通过准确记录随时随地解读,但是仅有视觉感知,没有听觉感受,传播效果较差,而且要求学习者懂乐谱,非常不利于钢琴文化的广泛性传播。纸质媒体是指通过书籍、杂志等了解钢琴文化,传播量大、范围广,但是无法再现钢琴音乐的听觉效果,不利于欣赏水平的提高。

2我国钢琴文化现代传播呈现的新特点

查看全文

电视媒体弘扬传统文化思考

摘要: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电视媒体弘扬传统文化展开分析。从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寻求历史及现实的契合、故事化载体,通俗化展现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并且借助现有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案例,目的在于研究更为广泛的传统文化传承渠道。

关键词:电视媒体;传统文化;文化类综艺

对于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言,传统文化构成了绚烂多彩的中国文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也对传统文化传承提出了要求。但是受国外文化冲击的影响,一些外来文化不断入侵,这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很大影响,尤其是青少年人群,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多,导致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受到影响。电视媒体作为关注度较高的渠道,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而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各大电视台开始组织一些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综艺节目,使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提高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1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

电视本身具有媒体的优势,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正确认知我国传统文化[1]。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身后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所有的传统文化中难免存在一些“糟粕”,针对这一现象务必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正确认知我国传统文化。当前社会环境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中体现了民族精神,其核心在于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以及自强不息,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电视媒体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制作电视节目,以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例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国家宝藏》这一节目,一经播出,在视频网站的播放量高达29580.19万,占据文化类综艺节目头条平台热度第4。该节目是以中国历史文物为主题,在节目中利用情景剧+现场讲解这种形式,让观众更加详细且立体的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通过情景剧,可以加深对文物历史的了解。此外,节目本身还邀请了梁家辉、撒贝宁、段奕宏以及王刚等影视明星作为嘉宾,借助其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达到宣传我国传统文化的目的。通过这一节目,让更多年轻人认识传统文物,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推动传统文化传承。

2寻求历史及现实的契合

查看全文

融媒体营销在陶瓷文化旅游的体现

摘要: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裂变速度和传播速度都呈现快速的成长模式。如何在信息革命的今天把握时机,狠抓营销,帮助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市场拓展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正在成为景德镇旅游行业人士共同思考的新课题。本篇文章尝试站在融媒体的视角下,解读如何拓展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开发设计。

关键词:融媒体;营销策略;陶瓷文化;景德镇旅游

一、引言

2019年7月2日,江西省委书记刘奇在推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座谈会上指出,“要抓住良好发展机遇,打造独具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加快建设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价值,新时代特征,景德镇特色的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子”[1]。由此不难看出,在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市场的营销推广过程中,我们理应把重点放在“讲好时代故事,传播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上。如何把这个核心内容做到宣传润物无声,推广入脑入心,积极地借助融媒体的视角,打造全方位的媒体矩阵,实在是一条十分贴切且巧思的处理发展道路。至少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来进行尝试。建构融媒体传播矩阵,特找准色活动,展开精准营销。挖掘特色陶瓷文化,以文化品牌为载体,准确分析客户需求,用原创文化旅游品牌设计引导消费者进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定制,是拓宽陶瓷文化旅游产品、黏合旅游客户的特别抓手。以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为例,该项陶瓷文化活动品牌是景德镇市举全市之力隆重打造的城市品牌活动。活动在每年的11月份展开,为期10余天,期间包括景德镇市广播电视台、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等院校在内的多家单位承接含开幕式、国内外陶瓷艺术高峰论坛、陶瓷珍品艺术展览等多项重要活动。在活动营销方面,与相关单位通过市场调研、客户来电、活动策划、产品设计、编写招商手册,并通过传统媒体(电视广告、广播等)与新媒体(微信公众、微博等)并行宣传,取得了营销效果的叠加效应。在增加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品牌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助推作用,提升了景德镇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尤其是过程中,全媒体矩阵多方位宣传更是阵容强大。类似这样的融媒体视角下的精准营销推介,让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旅游项目品牌实力得到全方位提升,最直接的证明就是在历年的瓷博会活动期间,景德镇游客接待量都十分可人。事实证明,全媒体、全案例精准营销立足市场需求,提供优质精准的产品,不仅坚持用户至上原则,而且要建立创新高效的团队,凝聚品牌客户深度合作的动力[2]。

二、加强互动来打造陶瓷文化品牌

随着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只有呈现高品位、高质量的营销宣传,才能够吸引人流来到景德镇展开旅游活动。此时,陶瓷文化旅游营销设计应当注重提升把握受众意识、顺应受众需求变化的能力,持续推进陶瓷文化旅游品牌的创新迭代,同时尽最大可能吸引更多的政务资源和商务资源、高校智力资源等聚合互动,打造强势陶瓷文化之旅品牌。以景德镇市陶溪川为例,作为一个大型的创意集散地,创意的火苗在陶溪川四处迸发,创新的潮流也时刻围绕其四周涌动。尤其基地内部建设了抖音大楼,直播的风潮迅速扩散开来,以自媒体或MCN孵化机构为首的创作或营销团队,开始制作一批极有个性的陶瓷文化栏目,他们当中,有的团队走街串巷,寻找陶瓷手工业者,拍摄制瓷人的故事,展开口碑营销;有的团队深挖历史资源,走入各大窑址,探究历史深处沉睡的陶瓷故事和人文秘密,展开价值营销。这些新的营销项目,既有故事又有人物,既有美感又有文化,既有乡土情怀又有城市繁华,既是一部陶瓷文化纪录片,更是一部城市形象宣传片。开展的一系列新型营销活动,以微电影或者微视频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市场的内容,也对推进改善景德镇旅游资源建设、提高旅游服务业服务质量、积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旅游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良好的品牌传播效果,也让景德镇的旅游市场更加锦上添花。在成功品牌效应的拉动下,一大批专攻高品质、高品相的宣传片和专题片应运而生。从主题任务,到征集人物故事,从雕琢陶瓷文化旅游品牌宣传口号,到史料搜集和原创陶瓷文化故事创作、陶瓷文化歌曲创作、MV、MTV制版等,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的营销方法正在获得逐步的推广和应用。通过讲好景德镇陶瓷故事,展示景德镇品牌形象,宣传陶瓷产业的新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