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04:16: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媒体报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媒体报道

国内外媒体报道格调

媒体作为国家的喉舌和体现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向,它代表一个政府或利益集团的政策方向与利益取向,正是因为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关系,舆论对抗不可避免的形成。意识形态作为舆论对抗的主要成因,无法在短期内改变,于是我们试图通过分析媒体报道风格对突发事件中舆论对抗的成因进行探讨。

在对待信息来源的态度方面,我们选取了新华网和部分外媒关于七五事件的一系列报道,其中选取新华网12则新闻报道①:其中消息6篇,通讯4篇,特别策划1篇,评论1篇。我们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对报道中所出现的信息来源,转述者身份及转述频度,数据使用情况。进行统计。

通过频度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媒体对这次事件的报道中主要信源是新华社和引用外媒有利于我国舆论倾向的报道。而外国媒体则更倾向于本媒体采访,进行报道。中国媒体在进行报道的过程中,主要运用记者进行间接转述,而外媒则更倾向于直接引语,普通市民的出现频度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的转述者。同时,外媒大量的引用数字,使他们的报道更具有说服力,但是数字来源不明也是他们报道中的不尽完美之处。可见,我国媒体报道在信源的使用方面的倾向,尤其是消息来源,转述者身份与西方媒体有很大不同。而且,我们在数据信息和图片信息的引用规范上还有一定不足:数量少,信源不确定。这种对待信源态度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外媒体舆论对抗的发生和发展、

为了更好的分析突发事件中舆论对抗的成因,我们通过三组报道的文本属性对比进行阐释。

第一组报道选取新华网2009年7月6日《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1)》和中央社台北7月6日对该事件的报道进行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和其他媒体的比较。首先,就报道中关键词出现的有无来看,这两篇报道中有许多相同的词汇:如:“犯罪事件”、“境外指挥”、“有组织”、“有预谋”这说明两篇报道对于该事件的定位和立场都是相同的。其次就报道中个别词汇出现的频度来看,第一篇报道中“犯罪”出现3次,第二篇报道中“稳定”出现4次,从这看出第一篇报道偏向强硬,而第二篇报道语气相对缓和所以这组报道没有形成舆论对抗。或者说是成功的在舆论上占了导向作用,引导受众接受来自我国媒体的正面信息,甚至立场不同的媒体也按照我国媒体的报道倾向进行宣传,从而成为媒体中的意见领袖。

第二组报道《新疆主席接受采访:中国民族政策最成功不会改变》和奥地利《新闻报》当天关于七五事件的报道。从词汇角度分析:在第一篇报道中,高频关键词的出现频度分别为:“最好最成功”4次、“发展”5次、“繁荣”3次。第二篇报道的相同的事件中,“贫困”2次,否定不满类语气强烈的词汇6次。从句子角度分析:前者的段落购成,多是形容词居多的短句并列成长的复合句,如“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不会改变,我们国家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提高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带领所有少数民族共同步入现代社会这个决心不会改变”②;后者则是将强烈感情色彩的直接引语转化成间接引语,用以抒发情感呈现场景。如:一位汉人女子说,「维吾尔人说,我们夺走了他们的家园和工作。他们恨我们,因为我们比他们成功。汉人则指责维吾尔人,要是没有汉人,新疆根本就不会发展得这么好。」一位维族女子说:“留大胡子的男人同样不允许在政府工作,18岁以下的学生不得进入清真寺祈祷,老师、警察和公务员也不可以”③。这两篇报道形成了鲜明的舆论对抗,说明了词汇和语句的使用不当也会使我们的报道可信度下降,在舆论对抗中处于不利地位。

查看全文

媒体报道与高管薪酬探索

数据与研究设计

1.样本数据筛选本文选取2007年到2010年福布斯中国上市公司CEO薪酬榜为样本,总共有157个样本。选择福布斯杂志是由于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能保证所选取样本的客观性。收集了2007年到2010年媒体对于这些上榜的CEO薪酬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全都来自《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在搜索新闻报道时,为了尽可能减少数据的遗漏情况的发生,我们分“题名”、“主题”、“关键字”和“全文”四个方面对CEO的薪酬报道进行了查询。在对查询到的新闻报道进行有效性筛选时,我们先把目标新闻报道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标题直接可以看出是写关于某某CEO的薪酬的,这些报道就直接作为有效的新闻报道纳入数据库。另一种是文章的基调是讲高管薪酬的,但没有花大篇幅对某特定CEO的薪酬进行报道,但文中若对某CEO的薪酬作为例子进行了评价(或觉得过高,或觉得过低),则把此报道也作为对那个CEO薪酬的一次报道计入数据库。2.模型设定本文要研究的是媒体报道与公司高管薪酬之间的关系。为了检验前面三个假设,我们把新闻报道数(Coverage)作为因变量,把影响新闻报道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这些自变量包括第一年薪酬(Compensation),营业收入(Sales),企业总资产(Assert),ROE比上年增加数(ROE),净利润增长率(Profit),行业性质(Industry),企业性质(Firm),经济周期(Period)。所以我们建立如下模型:Coveraget+1=α+β1Compensationt+β2Salest+β3Assett+β4ROEt+β5Profitt+β6Industryt+β7Firmt+β8Periodt+1+εt其中,样本公司所在行业为金融企业时,Industry=1,否则为0;当企业为国企时,Firm=1,否则为0;当新闻报道的年份发生经济危机时,Period=1,否则为0。

实证分析

首先我们做了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在157个样本中,平均每个CEO受到0.86次报道,他们的平均年薪为264.66万元。在这些企业中,金融企业和国企的比例分别为12%和6%。我们用[Backward]方法对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我们利用向后筛选策略,共经过五步完成回归方程的建立,最终模型为第五个模型。依次剔除的变量是“ROE增幅”、“国企”、“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长率”。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这四个变量的偏F检验的概率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因此不能拒绝检验的原假设,这些变量的偏回归系数与零无显著差异,它们对被解释变量的线性解释没有显著贡献,故不应保留在方程中。最终保留在方程中的变量是“总资产”、“经济周期”、“第一年薪酬”、“金融企业”。方程的DW检验值为1.817,残差存在一定程度的正自相关性。依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回归系数,写出回归方程和检测多重共线性。可以看到,当显著性水平为0.10时,“总资产”、“经济周期”、“第一年薪酬”、“金融企业”的t检验P-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因此可以拒绝原假设,认为这些偏回归系数与0有显著差异,应该保留在方程中。同时,从方程的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来看,这四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现象并不明显。所以,我们得出回归方程为:Coveraget+1=-1.044+0.008Compensationt+0.0004Assett+1.752Industryt-0.415Periodt+1从方程中我们发现,第一年薪酬、公司总资产和所在行业是金融企业这三个因素与第二年上市公司CEO薪酬的报道数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而经济周期与媒体对上市公司CEO薪酬的报道数量显示了负相关性,这一点出乎我们的意料。接下来,我们想知道媒体的新闻报道是否对上市公司CEO薪酬起到了抑制作用,从而说明媒体是否在一定意义对公司治理产生着影响。但我们通过Logistic模进行检验时,遗憾地发现,媒体对上市公司的报道数与CEO薪酬的降低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我们发现企业规模、CEO的薪酬和所在企业是否为金融企业这些因素与媒体是否决定对该CEO的薪酬进行报道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然而,我们并没有发现媒体报道会对降低高管薪酬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关于CEO薪酬报道的选取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从而使实证检验的结果产生偏差。媒体关于整个上市公司的报道相对较多,但是真正关于CEO薪酬的报道并不多,所以可能会因为样本量相对太少而影响检验结果的正确性。注释:[1]收录2000年以来中国国内公开发行的500多种重要报纸刊载的连续动态更新的数据库,至2010年底,累积报纸全文文献795万篇。[2]通常这样的一篇新闻报道中会对多个CEO的薪酬进行报道评论,考虑到这样的报道难以区分到底应该归类于某个特定的CEO,而且这确实也对所有提到的CEO的薪酬向社会公众做了报道,此时我们就把里面提到的CEO都算作一次关于其薪酬的媒体报道。因为这样的报道在所有的关于公司高管薪酬的报道中数量上处于大多数,所以为了减少盲目排除这些报道而使研究的准确性受到影响这一弊端,我们做了上述处理。

本文作者:周涛工作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查看全文

媒体报道风险事件的社会责任论文

关键词:风险社会风险放大媒体责任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1944-)在反思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他指出。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我国学界2000年介绍了他的理论。21世纪的前十年风云多变,风险频发,9.11恐怖袭击、SARS的全球流行、印度洋海啸、卡特尼娜飓风、禽流感、中国汶川地震、墨西哥猪流感……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其发生和传播的情景,似乎都被贝克的“风险社会”言中了,因而贝克的理论得以受到关注。现在,人们对于我们进入了风险社会的判断,已经没有很大的分歧。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具备贝尔提到的“全球性的威胁”的程度,有些似乎只是我们感知和判断的失误。去年11月17日的美国《新闻周刊》,盘点出21世纪前10年“夸大的恐惧”,包括计算机千年虫、全球化风险、疯牛病、传统媒体对博客的担忧、西方国家对移民涌入的恐惧等等。

这些事件后来所以造成社会恐慌,一定程度在于传媒大规模的报道,引发公众过度关注造成的,实际上并没有产生预想的巨大危机,最终无声无息地不了了之。美国决策研究专家保罗•斯洛维奇(PaulSlovic,1938-)指出,大多数公众评估危险,依靠的是直觉判断,即“风险感知”,而他们有关风险的经验主要是来自于新闻媒体。

对于超出经验范围内的事件,公众一般通过大众媒体获得信息。若媒体对于威胁的解释得以广泛传播,就会影响人们对于风险的感知。媒介不仅简单地传递着关于“风险”的定义,而且无形中构建着风险,媒体成为风险制造模式中的一个部分。《新闻周刊》指出的那些“夸大的恐惧”中,媒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思媒体在这一风险放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对于明确媒体报道危机的社会责任,是有意义的。

一、媒体与风险的社会放大

查看全文

媒体报道影响初探管理论文

摘要从经营媒体的角度,而不是从常规的媒体责任和新闻人责任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给媒体带来的影响。论述了揭露性报道带给媒体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提出了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揭露性报道经营媒体

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与此同时,中国的媒体也渐渐走上商业化与市场化的道路,开始注重“经营”,以接受市场的检验,争取读者眼球而非官方的完全满意来维护媒体的发展与生存。中国媒体市场化的趋势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媒体,包括主流媒体、都市类媒体纷纷效仿西方媒体的做法,改变中国媒体替官方进行宣传的传统定位,掀起了中国媒体的“扒粪运动”,这一改变的重要标志就是调查报道类栏目的争相设置,媒体舆论监督职能较充分的发挥。如央视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财经》、《南方周末》等报刊杂志相关栏目的设置成功,使全国各类媒体群起跟之。可以说,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调查报道类新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社会课题和弊案的揭弊作用,有时能够引起官方的注意,甚至进行调查或调整相关政策。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道》就成为了中国民众心目中媒体勇敢揭发黑心企业,替消费者维权的标志。

综观调查报道类新闻,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报道。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最近几年,由于揭露性报道的急剧增多,媒体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耸动性的新闻题材,使得媒体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本文暂且不论及媒体责任与新闻人责任的话题,而是从经营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然后试图阐述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1揭露性报道的正面效应

近年来,各类媒体上的揭露性报道越来越多,如揭露基金黑幕、足球黑哨、黑学术风波、药厂黑幕、矿难调查等。被愚弄的公众愤怒了,纷纷用火药味十足的语言在媒体上口诛笔伐,以图用正义的呐喊重新唤起社会的诚信。事实证明,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媒体在一系列“黑”事件的曝光和解决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净化社会空气、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揭露打击犯罪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媒体市场化进程中,揭露性报道也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查看全文

新闻媒体报道突发性事件的作用论文

摘要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中,媒体的舆论引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为例,在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学特点尤其信息传播学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有效应时该类事件的角度,讨论了媒体舆论引导的主要职责,并对媒体在事件中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媒体;危机事件;舆论引导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系现实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它往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打乱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并造成生命、财产等方面的巨大损失,大致可划分为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两种情形。前者主要涉及地震、洪水、台风、海啸等各类天灾,后者则主要涉及战争、打砸抢烧、恐怖活动等各类人祸。也有的两种情形兼备,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如矿难、瘟疫等。从历史上看,一场损失惨重的突发事件,往往更适合归因于“天灾+人祸”。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区别于日常活动特别是预先安排的所谓“仪式性”活动的基本特点,在于它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具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伴随着极大的风险或灾难,常常造成重大甚至持久的不幸,因而倍受公众关注。

欧洲人权法院对“公共紧急状态”的定义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这里所谓的“公共紧急状态”,大致等同于我国所称的突发性公共危机状态。在我国,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也常被称为“突发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2006年1月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突发事件”的定义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公共危机事件往往具有巨大破坏性。例如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造成8万多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的极大损失。正因为公共危机事件的巨大破坏性,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有效应对,力求最大限度降低此类事件对社会和公众的造成的损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期出现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加之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力的增加,由社会因素诱发和自然因素诱发的公共事件出现增多趋势。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强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必须高度重视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和应对,保持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顺利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作为政府与公众中介的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成为遏制危机扩散、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澳大利亚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RobertJ.Heath)将媒体的作用概括为:

查看全文

媒体司法审判对舆论的影响

摘要:Web2.0的兴盛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信息流通更为广泛,在全民媒体时代下群众成为互联网信息的接收者和者,公民新闻及UCG蓬勃发展,面对社会热点问题中涉及到的司法案件的审判在吸引社会公众的目光,案件传统媒体报道的同时互联网上的媒体也在不断跟进,公众对于大家共同关注的事件将自身持有的意见公开进行表达,形成网络舆论,对司法机关的案件审判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以确保司法案件判决更为公正谨慎,维护互联网络良好舆论秩序,主流媒体应当同网络新媒体相互配合,积极沟通,对社会舆论进行及时引导。

关键词:网络舆论;媒体;司法

一、张扣扣案件审理始末

张扣扣案又称为汉中新集杀人案,2018年2月15日,陕西省汉中市发生恶性杀人事件,作案人张扣扣在除夕夜当晚潜入其邻居王自新家中用其随身携带的匕首向王连捅数刀导致受害人当场死亡,随后又埋伏在路旁将王自新儿子杀死随后潜逃,由于案件发生在年末除夕夜当晚,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公安机关随即成立专案组全力追捕犯罪嫌疑人张扣扣,2019年2月17日张扣扣投案自首,汉中市公安分局召开新闻会对外公布案件情况。同年9月汉中市检察院对张扣扣故意杀人案提起公诉并最终判处张扣扣死刑,其对一审判决不服提出上诉。2019年4月陕西省最高人民法院驳回原告上诉,维持原判。[1]在张扣扣案件发生后主流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对案件细节和侦破进展进行了全方位跟踪报道,确保民众真实了解案件进程。在案件侦破后对案件中涉及的诸多问题报道不一,引发强烈社会舆论。

二、网络舆论及传统媒体于司法案件报道情况

(一)网络舆论的形成

查看全文

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推介书

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推介书

1、“花海迎宾”——第六届大型广场文艺展演

时间:2005年4月10-12日地点:人民广场

项目内容:此活动为牡丹花会重要内容之一,全市富有特色的艺术形式登台亮相,时间三天,使牡丹花会的文化气氛更加浓烈,使菏泽丰厚的文化底蕴得到充分展现。

合作及回报方式:企事业单位出资,承办单位策划,双方联合举办,互利双赢。利用为出资单位冠名或承办、协办等方式,在现场作广告、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等形式为企事业做形象宣传。

2、“花乡情韵”音乐会

查看全文

影响媒体审判的司法公正论文

一、媒体审判的研究现状

1.从媒体审判的内涵出发。

侧重于国外与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不同之处,通过对比二者媒体审判的差异,提出在我国当前背景下构建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和谐关系的主要措施。另外,有研究表明司法审判要坚持公正公开原则,形成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良性互动,并据此提出改革策略。

2.从经典个案的角度进行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仅针对许霆案,相关研究提出以下观点:第一,在司法审判中强调罪刑法定的原则,从我国刑法罪刑适应的基本原则入手,对案件争论的焦点进行了总结,并对最终量刑结果进行了辩证的评析。第二,一些学者以“许霆案”为背景提出许霆案一审判决量刑不符合实体正义,案件审理过程中程序正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三,还有一些学者关注法官在司法审判中的地位和处境,认为在中国法官实行行政化管理,不利于司法公正。

3.从监督体制的角度进行研究。

查看全文

城市公厕新闻舆情分析研究

一、引言

自“公厕革命”开展以来,我国城市公厕在功能、生态、文化、管理等方面取得极大的改善,但其中的一些问题如关闭、无法使用等仍然没有彻底解决。面对这些关乎民生的“小事”,新闻媒体、社会公众都给予了大量关注,成为推进“公厕革命”进程中的关键舆论议题之一。基于此,本研究以国内新闻媒体对2021年城市公厕无法使用的相关报道为数据基础,通过分析其新闻舆情的话语内容和传播特征,从而了解当前问题痛点及舆论焦点,以期进一步采取更及时、更精准的解决措施。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收集

首先,从海量的互联网大数据中获取2021年城市公厕无法使用等负面新闻报道是本文研究的起点,本研究借助蚁坊软件全网舆情监测系统“鹰眼速读网”,设置了公厕不开放、公厕无法使用、公厕关闭、公厕锁门、公厕破损等关键词组得到原始数据。其次,根据新闻来源、发布时间、地域属性、文本内容几个方面信息作出筛选,剔除重复、主题不相关的数据,以增加样本的可用度和准确性。最后,用图表形式将舆情数据直观呈现,整合分析后得出相应结论。

三、2021年城市公厕无法使用的相关新闻舆情概述

(一)时间演变特征

查看全文

村镇对外宣传奖励办法

各村(居)党总支、机关各科室、学校: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对外宣传工作,全方位展示我镇取得的新成就、涌现的新亮点、创造的新特色,着力提高我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经党委研究,制定镇对外宣传奖励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镇对外宣传工作全局,以宣传、展示、推介为主题,以“建设美好新”为目标,为加快重点中心镇建设步伐,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目标任务

1、各科室、学校外宣任务:各科室、学校全年在《今日》、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各用稿2篇(条)以上,在《日报》、《新华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上至少发表1篇(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