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院校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02:47: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美术院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美术院校理论课研究论文
我国艺术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艺术教育有关,而艺术理论教学在艺术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反思当前我国艺术院校理论课长期以来受冷落的现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是我国艺术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美术教育是以美术的专业基础教育、创作能力教育和理论素质教育为内涵的。对学生理论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美术概论、美术历史、美术批评等方面的美术理论课程来完成的。一直以来,美术院校在理论教学上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并由此产生了诸多历史问题。有人认为美术理论是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事情;技法专业学生将理论学习排除在学习计划之外并对自身的理论素养要求过低;一些学校忽视理论教学,在课程结构、课时分配和从事理论教学的人员安排上流于形式等等。有些问题大家因为习以为常而熟视无睹。
不少人感叹现在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从表面上看,理论课受冷落的责任应归咎于学生,因为一切后果好像是由学生直接造成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而且也不可能完全通过学生的醒悟来改变现状。因此,提高美术院校学生对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显得非常必要。除此之外,理论课本身缺乏吸引力也是造成自己受到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美术理论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就是说,美术理论课长期以来受冷落不仅牵涉到理论研究者、教学工作者,而且与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实践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体系都密切相关。我们在分析原因时还得将批评的目光从学生身上移开,跳出传统的思维局限来进行全面审视。
首先,美术理论本体建设上存在问题。一些陈旧的理论体系,让我们在乏味的阅读中找不到学科的内在逻辑关联。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才开始把美术作为一个学科加以研究,其内容包括美术历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美术传播四个方面。但是,“美术基础理论研究似乎还没有真正以‘美术’为基本范畴,来建立起独特的、有机的学科理论,即使曾有所谓《美术概论》教材,但也不能说完全适应了美术学科的理论结构与内在逻辑乃至完整性与有机性建设的要求。”①
某些过时的教学研究。“当时代和艺术发生变化和更新时,我们也必须随之转变和更新我们的艺术观念,否则我们就会对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和身边的新艺术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②艺术总是在创新中获得生命的。如果我们的理论研究只停留在过去,那么我们将失去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兴趣。王南溟在批评当今美术教学研究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过时的教学研究将艺术教学停留在人体美的阶段,或者还停留在人文主义的审美阶段是当代艺术教学的最大障碍,这种教学让学生认为只有这种人文主义审美才是艺术,甚至会对当代艺术的教学产生抵触情绪。”③
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要求将学生从封闭的理论视野中解放出来。从“五四”时期前引入西方艺术到现在,中国美术已经历了几次“革命”和思潮的起伏,这既给中国美术理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材料,也给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点、深刻的反思和方法论启示。新的时代语境下的当代艺术,更需要理论的支持和阐释,以利于解决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识别和区分资本控制下流行的庸俗审美情趣,保持艺术的精神与品格。但是美术教学在与艺术时代嬗变的呼应中显得很被动,究其原因便是我们对当代艺术的教学没有从理论的源头上进行思考,没有从更深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视野上进行价值判断。
美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是作者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摸索与总结,从美院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学科特色入手,阐明了艺术院校的教师应该如何做一名教学艺术家,通过精彩提问与对话交流、情通理达与情理融通、身形并茂与视听多感官结合,建立教与学的互动机制,从而形成良性和谐的课堂氛围。关键词美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互动机制研究美术院校学生大多个性张扬但思维敏捷,自由散慢但情商超群;文化功底薄弱但兴趣比较广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抽象,理论深刻,比较枯燥。久而久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然会产生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创新教学方式,形成互动机制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美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一、精彩的提问,对话交流,用脑互动机制在古代《学记》中早有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谓学问就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问学问既要学还要问,学后方有问,问后才知学。依据“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材中心问题,课前提问课后留问,使整个教学过程始于提问终于提问,通过教师启发激思明辩,通过对话交流,教学相长;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提出疑问、反问、设问,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通过学与思、学与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并促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从而积极参与教学,教与学互动自如,整个教学过程有的放矢,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具体来讲以下几点值得研究:(一)提问的艺术与方式需要摸索。提问是通过教学艺术殿堂的钥匙,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决定于教学成败。“万事开头难”嘛,开课前好的提问就等于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可谓事半功倍。结课前的提问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发人深思。采用“提问”的方式一定得讲究艺术,提什么问?怎样提问,为什么要提出这一问题,必须准确清晰,切忌随意盲目,必须面向主体学生,灵活互动。短小精焊的提问像磁石一样吸住学生,引人入胜;开门见山的提问可直击主题,一锤子敲在学生的心里,思绪万千;案例分析后提出问题,耐人寻味,感慨倍出……总之,精彩的提问是一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或以疑问开头,或以创境设问或以故事反问等等,教师应当用心摸索,认真研究,但基本应该做到准确严密富于科学性;发散思维富于启发性;通欲易懂,富于教育性;声情并茂,富于感染性;幽默诙谐,富于趣味性;学有所长富于针对性。针对艺术院校学生喜欢表现,富于幻想的特点,根据他们各有所长,专业各异的不同,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找寻他们共同感兴趣,可以产生共鸣的问题,用恰当的方式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价值规律一节时,我大胆地提出了一个通俗易懂但道理深刻的并且应该是他们都感兴趣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明星的身价。大多数学生顿时活跃起来,踊跃参与讨论、各持己见,有的说是名人效应,有的说是市场需求,有的说是媒体妙作,还有说是明星作秀……,那么透过现象如果看待明星价值的本质呢?明星的身价到底由什么决定呢?这是否符合价值规律呢?众所周知依据价值规律的基本原理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由价值决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很显然歌星几分钟一首歌的出场费有时几千有时几万,相当于普通人一年乃至于几年的收入,很难理解价值规律。带着这个问题如何正确理解歌星身价呢?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学生们是懂非懂,在此基础上老师小结:讲清歌星的价值应该是一个价值体系。它不仅表现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长时间复杂劳动的积累价值,还表现在路径依赖或是市场认可、商业运作或是炒作过程、显形或是隐形成本等产生的过去劳动时间的总量价值,最后还表现为垄断价值,有些歌星与众不同、无人能比,属于稀缺人力资源,其个别劳动时间就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取代了社会价值,所以具有较高的垄断价格,此外价格还受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当所谓的追星族、粉丝群体盲目崇拜,市场活跃需求旺盛之时,价格就会大大偏离价值形成价格扭曲现象,尤其是当市场供给不足时必然会有供不应求的假象,各种造势做秀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现象,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失灵”就会出现,因此就会有美声歌手价格不及通俗歌手价格的不正常现象,市场需要正确引导消费群体,理性消费,国家需要宏观调控,监督管理。当全社会的消费群品位提高,素质提升了,文化市场稳健繁荣,歌星的价格就会回归价值,良性和谐的市场才会出现,这就是价值规律。因此各人效应在市场上往往仅是昙花一现,市场它不是万能的,但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永恒的规律,它不仅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始终,而且体现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领域,调节着商品经济的全部运行过程,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整个发展。不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中,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价值规律就存在并发生作用……。最后在下课前再留下思考问题:运用价值规律如何理解当代艺术品的天价?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带着看似懂非懂的问题思考着进入课堂,注意力集中;揣着含混不清的问题思索着离开教室,心有悬念;回到寝室经常是挑灯夜战,讨论热烈、辩论激烈,其乐无穷,不同凡响,求知的欲望愈来愈强,到课的状况愈来愈好,听课的效率愈来愈高,一种良性的教学秩序已经形成,师生热情高涨,一个和谐的课堂开始出现,教学互动酣畅,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原来的最不喜欢的课程可能变成最感兴趣的课程,产生了质的飞跃。(二)总结经验研讨提问方法。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我总结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提问互动教学方法,除比较体统的承上启下提问法、比较式提问法、有趣故事提问法之外,比较新颖的扣人心弦的提问法还有引著经典重难点提问法,案例分析知识点提问法等引著经典重难点提问法是引用经典著作中的重点段落,在讲述、讲解、讲读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发散思维,它包括递进式提出问题和演绎式提出问题两种方式,前者多为纵向,目的在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后者多于横向,目的在于开拓思路,融会贯通。例如讲到商品经济的发展时,我就引用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个段落: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随着商品世界及其交换关系的扩展,人们对于自己曾经创造和熟悉的劳动产品,一旦转变为商品之后,却是感到十分的陌生,“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件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充满了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马克思在揭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秘密”时,曾经讲过一个“中国和桌子开始跳起舞来”的故事:“用木头做桌子,木头的形状就改变了,可是桌子还是木头,还是一个普通可感觉的物,但是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变成了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所以,“我们想起了当世界其他一切地方好像静止的时候,中国和桌子开始跳起舞来。”从这段故事里老师先提出问题“桌子开始跳起舞来”寓意何在?然后讲解原文的历史背景:当时欧洲国家在政治黑暗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一些贵族们热衷于降神术,特别是桌子灵动术,以此乞求神灵的保佑。“中国开始跳起舞来“则是指中国当时爆发了太平天国的革命运动。继而再提出重难点问题:怎样理解“可感觉的物”“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用头倒立”“自动跳舞”“奇怪的狂想”等关键词如何揭示商品秘密?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发散思维,充分想象,也可以狂想,比如为什么有的桌子标价2000元,有的桌子标价20000元,为什么有的画买几千有的几千万……启发诱导、对话答疑,分析或讨论;学生带着疑问听课,老师针对疑问讲解;教学过程井然有序,有的放矢。当然恰当的启发,精辟的讲解也是提问教学是否圆满的重要的一环,正如“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良好的教师靠讲解,优异的教师则示范,伟大的教师善启发。“一节课下来重点突出,难点易懂,受益无穷。[1][2][][]案例分析知识点提问则是教师先进行案例分析,然后根据学科的内在联系设计出一系列的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知识点题问,引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提问方式。它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学生听得明白,记得牢固,用的自如,可谓学以致用。然而这种提问法的关键在于找寻合适的素材或案例,这一点对于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因为他们大多是即兴而发,有感而为的强感性人类,喜欢直观感知视觉效果,形象思维敏捷,比如说法律是没有感情的,一板一眼的,刚正不阿的,那么讲解法律基础时应该如何产生效果呢?通过大量的实践验证法律基础可同样可以讲得生动活泼,激情飞扬,当然课前的准备可能是最关键,精心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经典案例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今日说法》的重点片段,《律师视点》的重点节目,还有文字归纳的典型案例,借助多媒体使每个案例清晰呈现,教师分析并留下相应的知识点问答题供学生思考,效果的却不错。例如在讲授著作权法律制度时,一则案例“何某在日本办画展,期间一日本商人看中了他的作品《落叶》,欲购买此画,何某也有意画展结束时将此画卖给日本商人,双方商定了价格并准备签订合同,但是对于该画出卖后著作权如何处理的问题何某有疑问。提出问题:1、该画是否属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如果是其保护期限有多长?著作人是谁?2、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属什么权利?展览期间应该由谁享有?3、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是否视为作品著作权转移。这个案例中很显然何某是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享受著作权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著作权的保护期一般字作品形成之时至作者死后的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为止。美术作品的展览权当属著作权的财产权,美术作品原件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但是其他作品原件的展览权仍由著作权人享有,也就是说其他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要展览作品原件,必须征得著作权人许可。此画卖出的只是著作权的财产权,它包括复制权,表演权、播放权、展览权、发行权、摄影电视电影录像权、翻译权、许可权及获得报酬权等;著作权的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一般而言著作人身权具有永久性、不可分割性和不可剥夺性,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作者的上述人身权,除非依法律规定给予适当的限制。综上所述,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有效地串联了几乎一节课程的全部知识点并很好地形成了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从中学到有关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几乎全部内容,条理清晰,理解透彻,懂得什么权利是无法放弃、不能剥夺的,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并尊重他人的权利,受益终生。二、情通理达,情理交融,用心互动机制“情”即情感情境。情感投入是在表达思想、表白观点时投入真情实感,以情感人;情境则可以境育情,指的是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师生环境,形成健康的情感友谊,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理”即“理智”、“理性“道理“。理智表达指的是以理性的态度,思考分析,用判断推理的逻辑方式来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态度,达到以理服人的教学效果。具体说来理智是一种思维活动,与情感原本就相互交织,只要人们有意识的加以控制便会自然融合。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理论化,并有较强的科学性及政治导向性,所以教师切忌感情用事,信口开河,应当高度理智,然而结果便是枯燥无味,难已形成效果,教师的教学可谓严谨认真,学生真的头脑昏昏。怎么办呢?“用心”教书是关键,“用心”就是理智与情感的交融。如何做到“用心”呢?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亲其师而信其道”,“身教胜于言教”是任何教学方法都无法比拟的教学方法。其次就是走近学生,以情容情,用“眼神”去洞察学生的心灵,去表达对学生的情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他们的期待与满足。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80年代后,独生子女偏多,他们集万般宠爱于一身,难免娇生惯养,教师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解读他们的困惑,以真诚的情感打动学生,达到情感通达,情理交融的效果,做到心照不宣、心心相映或心有灵犀一点通呢?心诚则灵灵则感人。我们都知道美术院校高昂的学杂费及学习费用,使部分学生面临经济困难,他们不得不半工半读才能维持生计,说实在的从思想政治课的角度来讲应该提倡勤工俭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但他们经常因为打工挣钱,而旷课或不守纪律,怎么办呢?老师当然要以一个教育者兼父者的身份,关心他们,首先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其经济困难,解燃煤之急;其次是共商解决矛盾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最后还可以通过一些哲学、经济学、法律等知识帮助他们适应市场,增强生存能力,自我管理和保护的能力,告诉他们作为当代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大学生活,学会“用心灵去美化天物”,要懂得生活是创新之源,情感是创新之魂,责任感是创新之力,道德是创新之本,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感情的结晶,启迪他们的智商、情商以及财商,可谓一举多得。总而言之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激情是一切艺术之母,要想成为一名艺术院校出色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富有激情是必备条件,否则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顶多也是一位教书匠,成不了教学艺术家。激情教学源于由感而发,源于情真意切,源于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源于对学生的爱……教师必须敞开心扉,情通则理顺。只有情满则意深,情驰则无逐,情异则法别,而情是智慧之神,智慧才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三、声形结合,图文并茂,用视听多感官互动机制“声”指语言声音,声情并存,富有感染力,语调变化,抑扬顿挫,声声入耳。“形”指形象、形状、形态万千。声形结合是以语言的信息传递与直接感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述、讲授、讲解的过程中采用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活动,或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参观的活动。一般说来,语言信息的传递是人类的抽象思维,它往往借助判断推理、概念假设等理论形式表达思想观点,其特点表现为间接性、有序性、能动性和深刻性,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各种事物的“形态”则是生动的、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具有直观性、具体性、行动性,往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迅速形成一个整体的形象认识。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点,它集科学性、理论性、方向性、深刻性于一体,明显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若能科学地运用演示方法,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借助教学媒体手段,将所讲授内容制作成各种实物、模型、图线或挂图,图文并茂,一目了然,学生听课目的明确,教师讲授思路清晰,边讲解边指导边观察,形象生动,教与学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互动,视听艺术完美的结合,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因为根据实验表明,人们仅通过听觉获得知识只能是记忆的15%,通过效觉能获得记忆的25%,而视听结合则能够达到记忆的65%,不仅如此,这种有机结合还能够扩大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节省教学时间,大大提高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尤其是对于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注重视听结合更是其它方法无法可比的。因为他们有感观视觉的天赋,比较注重形象思维,对视觉传达的领悟性一般高于一般普通高校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主题适时播放一些教学辅助篇,穿插播放电视系列教育片,通过形声结合,视听互动往往能够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震撼力。通过这种多感官的协同活动达到追寻记忆,自我教育的目的。例如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精心选取了与教学主题相符的《对话》案例电视片段,通过鲜活的经济学家、企业家、教育家等社会精英人物的所思所想所为,以及他们观察世界风云,驾驭市场经济运势的能力,可谓有血有肉,学生们能迅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如见其形,用心体会;眼耳并用,心脑振荡,产生顿悟,从而引起思想共鸣,能够从社会名流身上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感觉到时代对他们的期待,真正地感悟人生、感化心灵,并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人生缺陷,从而达到洗脑的作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这无疑是任何优秀的教师仅凭一张铜牙铁嘴所无法说教的,它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深奥的哲理形象化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了,无休的说教人物化了……真的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辅助方法。综上所述,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面对艺术院校公共课十分复杂困难的局面,探索出在新形势下行之有效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思路显得格外重要,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互动机制更是重中之重,但愿我们能够共同努力,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探索出一条通往思想政治理论课终极目标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新思路。参考文献1.石云霞.“两课”教学法实践探索.湖北人出版社,20022.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湖北人出版社,2002[][][1][2]
美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研究
[摘要]高等美术院校因专业性比较强,多年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重视度不够。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力度的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成为党建工作和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分析红色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同时结合美术专业特点,以期探索一条适合美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我国一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资源形态,特别是在提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之后,需要政府和文化部门充分挖掘、合理保护及整合开发红色文化资源,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积极分析和研究、立项著述及传播推广。特别是在高等美术院校教学体系中,若能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专业创作有效结合,再充分发挥专业院校视觉艺术的特长,将红色文化资源中的人物、事件、场所通过艺术化再现与升华,促进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进一步研究,从而建立较为完善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系,以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大众所接受和理解,使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遗址类红色文化资源
中国共产党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不断奋斗的历程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革命遗迹。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革命遗址、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都记录了那段峥嵘岁月,这些地方也成为了革命者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奉献和铸就历史的见证。如嘉兴南湖上的一条游船,因其见证了党的成立而被载入史册。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从大革命、土地革命阶段到抗日战争、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阶段,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无数个革命根据地,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革命的过程中,还留下了如洛川会议旧址、庐山会议旧址、志丹县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六盘山长征纪念亭、豫旺堡红军西征指挥部旧址等一系记载着革命重要事件的遗址。在革命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革命烈士的旧居、纪念馆等,如同志故居、董必武同志旧居、陈云故居、杨靖宇将军故居、红十四军纪念馆、照金纪念馆、各地革命烈士陵园等,这些有形的红色资源不但为我们的党史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研究资料,同时也让后来者能追忆当年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战斗的场景,强化了后来者热爱祖国的信念,坚定了他们拥护党的决心。
2.精神类红色文化资源
美术教育理论论文
内容摘要:文章从美术理论的角度,针对目前美术界存在的有些理论素质相对欠缺、美术院校对美术理论课程不够重视等问题,对照西方美术教育专家对美术理论观点的比较,说明美术理论课程在我国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美术理论美术教育重要性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从20世纪初发端,经过了渐兴、停止、恢复、发展等阶段的近百年的发展,今天已呈勃勃兴盛之势。但在这兴盛之中,却也呈现出某些问题,这些问题既阻碍着美术院校的发展和完善,又对一些美术从业者和学生的发展存在不利。
一、美术界人士对美术理论还应更加重视
近年来,中国美术界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艺术浪潮,从“85美术”到“波谱”“玩世”“泼皮”“艳俗”等。在这一波波的艺术浪潮中,有些艺术家由于相对欠缺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基奠,缺少对中西方艺术史和艺术背后的整体知识的系统了解,致使他们在这些艺术浪潮中虽不乏创作了固于本土而面向世界的时代力作,也有一些单纯模仿西方艺术样式的矫饰的作品。
叔本华曾说:“人类总免不了会犯同样的错误。”在今天的美术界,有些人仍视美术理论为美术创作的附庸。比如笔者的一个小有名气的艺术家朋友就曾不屑地认为“艺术家所需要的是灵感,是手上工夫,是情感的体验,而不是理论。”笔者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积淀又何来灵感?没有理论知识引导情感表达创作定会显得苍白无力。今天,有些青年艺术家都把自己一头扎进画布而不学习理论知识的现状,并把这些视之为是对艺术的另一种“执著”。然而,笔者看来,他们中有些殊不知这份“执著”有令人扼腕的叹息。
院校油画基础教学论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文件的出台,大力促进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90年代末,国家教育改革大潮的掀起,美术院校扩大规模,各类综合院校也纷纷增设美术类专业,其中不乏油画教育方向。然而,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与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无疑给专门美术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存在差别的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特别是油画基础教学带来挑战。怎样在教育改革大潮中审时度势,迎接挑战,搞好综合院校油画基础教学改革与建设,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一
一个学科的基础教学必然与其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联。油画学科教育的发展,决定着油画基础教学的方向。
我国的油画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上海土山湾画馆,但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是从20世纪初的“两江师范学堂”设置油画课程开始,至今油画学科教育发展已有百年历史。我国的油画教育体系源于留学西方的画家接受的法国学院写实主义,以及前苏联现实主义油画教育模式。这个传统的教育体系及教学模式为我国油画事业培养了众多具有扎实造型能力的、杰出的油画家和油画教育家,为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和油画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油画教育体系已经愈来愈显现出其局限性,不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综观当今世界美术学科教育发展趋势,“大美术”学科已成为必然。作为起源于欧洲的传统油画教育,在西方已日渐式微。绘画观念的改变,绘画媒材的拓展,“自由绘画”教育取代了传统的油画教育,油画仅作为众多绘画媒材中的一种形态而已。文艺复兴以来,几百年油画的辉煌早已不再。
在我国教育改革大潮中,本着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的基本精神,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公布的新专业目录中,正式把原有的油画专业、中国画专业、版画专业合并为绘画专业。美术院校也随之逐步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各学院相继实行“工作室制”,倡导多元化教学理念,并在学院下设置造型学院,把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纳入其中。造型学院下设基础部,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实施统一教学。二年级上学期到各专业系进行专业基础学习,二年级下学期起直至毕业,再到专业工作室学习。近年来,各专业美术院校纷纷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当代教学模式转型。
写意人物画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通过对当代中国人物画发展动态和目前高等美术院校中写意人物画专业教学现状的阐述,提出了部分高等美术院校中写意人物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中国写意人物画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及分析。
关键词:高等美术院校;写意人物画;教学现状;教育教学改革
中国画在20世纪成就卓著,而其中以人物画更为突出,时代巨变和中西文化的融合乃是人物画变化发展之主因。我们应尽量扩展学术之疆域,突破地域、民族之局限,方能领略艺术之大美。古往今来,真正的艺术大家,无一不是既学传统,亦学西方,二者皆为精通的。反传统者彻底否定传统,照搬西方模式,认为只有彻底否定,方可重立传统。这种自认为立足于“现在”的思想,实则是对中国之“现在”认识匮乏之表现。而以郎绍君为代表的“中西融合”观点既不固守传统,亦不“全盘西化”,避免过于保守和偏激之弊端,这使我们看到:融合乃是长远之历程,切不可急功近利。就现实教学而言,我们高校教师对此体会颇深。
一、高等美术院校中写意人物画教学现状
回顾几十年的教学状况,高等美术院校写意人物画教学成绩显著。同时,大部分高等美术院校在写意人物画教学中亦存在很大的缺陷,究其原因大致如下:一是早期受苏联艺术的笼罩,中国画专业过分推崇素描光影写生,学生以线造型的意识较弱;二是在写意人物画教学中忽视对笔墨语言、形式感和形式法则的研究,忽视对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三是在教学中只强调传统,导致中国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狭窄,对西方艺术不了解;四是学生对写意传统理解的还不够,还处于表面模仿阶段;五是书法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高校往往更关注学生对传统的临摹与写生,对创作课往往强调不足。学生在四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对创作意识的培养,体现在写生中,其作品往往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独特感受。多数院校中国画课程设置单一,学生知识结构简单,对西方艺术的认识普遍不足,不利于学生从更高的视野来审视写意人物画发展的趋势,这一切均使写意人物画的创新和发展步履维艰。
二、写意人物画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艺术院校发展论文
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家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艺术的教育应当高于文化的教育,只训练科学的大脑而没有美的情操和眼光,实际上是一种缺陷。艺术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能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人们无法呼吸,没有艺术的社会与民族均无法生存。艺术及其有助于“人类自我的发现”。“没有艺术的不是完整的”,艺术教育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自十七世纪法国、英国相继开设半官办性质的皇家美术学院开始,有了学院派之称。美术学院的成立,让美术能够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模式下的职业,成为一种可以有意识的系统的人才培养处所,而非过去作坊式的自发传授;美术也借以成为一种可以捉摸出其的独立学科。早在五代两宋时期也有了皇家画院,有了培养和安置画家的官办处所,画家分为画院派与在野派两个派系。从刘海粟、林风眠,到徐悲鸿,到解放后的苏式教育,再改革开改,伴随着西方美术学院制度的影响,中国的学院美术一直左右着整个的审美指向。人类在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科学的思维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美术院校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首先,是其美育的功能和作用。美术院校通过生产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用视觉来欣赏艺术多姿的线条,多彩的色调,多样的造型,精美的构图,深刻的内涵,都会令人们产生丰富的情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的荡漾,并且潜移默化的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得以提升。总之美术院校是以审美感性直观的艺术形象,对社会中的人进行美育教育,即把人所具有的求知,向善、爱美和健康成长的潜能加以开发,并使他们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和全面的发展,从而引善启真,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国民精神素质,使之成为具有崇高情操与富有真、善、美的人。
其次,是服务的功能和作用。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工业生产竞争激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与美术相互渗透、日益结合,中国美术教育越来越兴旺与繁荣。现代建筑、现代工业、现代商业等都离不开美术,至于工艺品以及工业造型与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在解决生存、进入温饱、小康阶段的中国当代社会的人们,已经从过去单纯追求物质需要转向注重追求精神价值的需求,如何生活得更加美好和艺术,如何生活得更有质量和价值,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这种大潮的推动下,中国美术院校势必走高等艺术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发挥高等艺术教育在知识创新、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再次,是创新的功能和作用。高校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的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的确,作为最具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美术院校,应该始终把为当代中国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且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以感性思维能力见长的创意人才放在首位。一所美术院校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以感性思维能力见长的创造性人才,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但是,就在这个实践过程中,由于社会生活发展的速度渐快,竞争日趋激烈,学院的“滞后与衰退”是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种真实的可能性我们先不置可否,学院艺术显示出它相对发展迟缓的一面却是真实的,相对于其他社会美术而言当代学院艺术处在了一个尴尬的情势之下。
艺术院校发展论文
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家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艺术的教育应当高于文化的教育,只训练科学的大脑而没有美的情操和眼光,实际上是一种缺陷。艺术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能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人们无法呼吸,没有艺术的社会与民族均无法生存。艺术及其有助于“人类自我的发现”。“没有艺术的不是完整的”,艺术教育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自十七世纪法国、英国相继开设半官办性质的皇家美术学院开始,有了学院派之称。美术学院的成立,让美术能够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模式下的职业,成为一种可以有意识的系统的人才培养处所,而非过去作坊式的自发传授;美术也借以成为一种可以捉摸出其的独立学科。早在五代两宋时期也有了皇家画院,有了培养和安置画家的官办处所,画家分为画院派与在野派两个派系。从刘海粟、林风眠,到徐悲鸿,到解放后的苏式教育,再改革开改,伴随着西方美术学院制度的影响,中国的学院美术一直左右着整个的审美指向。人类在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科学的思维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美术院校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首先,是其美育的功能和作用。美术院校通过生产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用视觉来欣赏艺术多姿的线条,多彩的色调,多样的造型,精美的构图,深刻的内涵,都会令人们产生丰富的情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的荡漾,并且潜移默化的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得以提升。总之美术院校是以审美感性直观的艺术形象,对社会中的人进行美育教育,即把人所具有的求知,向善、爱美和健康成长的潜能加以开发,并使他们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和全面的发展,从而引善启真,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国民精神素质,使之成为具有崇高情操与富有真、善、美的人。
其次,是服务的功能和作用。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工业生产竞争激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与美术相互渗透、日益结合,中国美术教育越来越兴旺与繁荣。现代建筑、现代工业、现代商业等都离不开美术,至于工艺品以及工业造型与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在解决生存、进入温饱、小康阶段的中国当代社会的人们,已经从过去单纯追求物质需要转向注重追求精神价值的需求,如何生活得更加美好和艺术,如何生活得更有质量和价值,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这种大潮的推动下,中国美术院校势必走高等艺术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发挥高等艺术教育在知识创新、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再次,是创新的功能和作用。高校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的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的确,作为最具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美术院校,应该始终把为当代中国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且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以感性思维能力见长的创意人才放在首位。一所美术院校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以感性思维能力见长的创造性人才,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但是,就在这个实践过程中,由于社会生活发展的速度渐快,竞争日趋激烈,学院的“滞后与衰退”是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种真实的可能性我们先不置可否,学院艺术显示出它相对发展迟缓的一面却是真实的,相对于其他社会美术而言当代学院艺术处在了一个尴尬的情势之下。
艺术院校发展论文
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家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艺术的教育应当高于文化的教育,只训练科学的大脑而没有美的情操和眼光,实际上是一种缺陷。艺术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能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人们无法呼吸,没有艺术的社会与民族均无法生存。艺术及其有助于“人类自我的发现”。“没有艺术的不是完整的”,艺术教育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自十七世纪法国、英国相继开设半官办性质的皇家美术学院开始,有了学院派之称。美术学院的成立,让美术能够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模式下的职业,成为一种可以有意识的系统的人才培养处所,而非过去作坊式的自发传授;美术也借以成为一种可以捉摸出其的独立学科。早在五代两宋时期也有了皇家画院,有了培养和安置画家的官办处所,画家分为画院派与在野派两个派系。从刘海粟、林风眠,到徐悲鸿,到解放后的苏式教育,再改革开改,伴随着西方美术学院制度的影响,中国的学院美术一直左右着整个的审美指向。人类在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科学的思维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美术院校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首先,是其美育的功能和作用。美术院校通过生产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用视觉来欣赏艺术多姿的线条,多彩的色调,多样的造型,精美的构图,深刻的内涵,都会令人们产生丰富的情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的荡漾,并且潜移默化的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得以提升。总之美术院校是以审美感性直观的艺术形象,对社会中的人进行美育教育,即把人所具有的求知,向善、爱美和健康成长的潜能加以开发,并使他们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和全面的发展,从而引善启真,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国民精神素质,使之成为具有崇高情操与富有真、善、美的人。
其次,是服务的功能和作用。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工业生产竞争激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与美术相互渗透、日益结合,中国美术教育越来越兴旺与繁荣。现代建筑、现代工业、现代商业等都离不开美术,至于工艺品以及工业造型与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在解决生存、进入温饱、小康阶段的中国当代社会的人们,已经从过去单纯追求物质需要转向注重追求精神价值的需求,如何生活得更加美好和艺术,如何生活得更有质量和价值,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这种大潮的推动下,中国美术院校势必走高等艺术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发挥高等艺术教育在知识创新、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再次,是创新的功能和作用。高校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的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的确,作为最具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美术院校,应该始终把为当代中国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且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以感性思维能力见长的创意人才放在首位。一所美术院校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以感性思维能力见长的创造性人才,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但是,就在这个实践过程中,由于社会生活发展的速度渐快,竞争日趋激烈,学院的“滞后与衰退”是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种真实的可能性我们先不置可否,学院艺术显示出它相对发展迟缓的一面却是真实的,相对于其他社会美术而言当代学院艺术处在了一个尴尬的情势之下。
人体绘画研究论文
20年代禁止与反禁止论战
于60年代在其批示人体写生模特儿问题的文尾处曾经补充过如下一段文字:“中国画家,就我见过的,只有一个徐悲鸿留下了人体素描,徐悲鸿学过西洋画法。此外还有一个刘海粟。”在忆述这段著名的“批示”之前,不能不追忆起20年代刘海粟曾为此而展开的那场历史性的论战。
那是1925年8月22日,刘海粟当时曾申诉:“民国初元,鄙人开办美专,首置模特儿,开宗明义,亦既宣之。而世人不察,目为大逆,讥笑怒骂,百啄丛集。鄙人为学术尊严计,不惜唇焦舌烂,再四辩白……”继之,他迫于无奈而连续怒撰多篇论战檄文投稿于《时事新报》、《新闻报》。之后,刘海粟又“眼里滚动着愤慨的泪花”,聆听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名人蔡元培醒世迪人的肺腑箴语:“封建气息弥漫着中华,要前进一步,谈何容易!就说这人体模特儿吧,也许还有反复、多次的反复啊!你要有心理准备。海粟呀,人的富有不是金钱,不是一时的成功,而是那些帮助你认识生活的经历。你应该为你如此年轻就有如此的经历而自豪!不要因为它们而馁伤啊!”从此,刘海粟就更以其“阻碍学术之进程,谤毁学者之人格,视人体习作为洪水猛兽。
风声所及,腾笑世界,实为国家之趾”的愤慨控诉,以其“我反抗!我反抗!我们的学校绝不停办!我刘海粟为艺术而生,也愿为艺术而死!我宁死也要坚持真理,绝不为威武所屈”的坚定誓言,来表明自己艺术追求的决心。他面对江西省教育会会长韩志贤、上海总商会会长兼正俗社董事长朱葆三、上海县县长危道丰、以及曾下令禁止穿旗袍和禁止画模特儿的五省联军司令孙传芳之流的“欲查禁模特儿则尤须严惩艺术叛徒、祸首刘海粟”的舆论和武力兼施的“围剿”,毫不屈服,他先在法庭上严词驳谬,后在进步舆论(如“顽固派浅见陋俗,妨碍艺术之进步,颇觉可怜可恨!中国艺术之路,尚赖明哲之奋斗焉……”)的强烈声援下最终取得了胜利。刘海粟在其晚年曾有过如下追忆:
“之前,弘一大师那线条中渗透着北碑笔姿及冲和恬淡韵味,具西方画家难以混同的东方人体艺术虽被毁坏,但前哲对美的锲而不舍的追求却无疑将为后辈艺术家所继承。20年代在与军阀孙传芳因人体模特儿的冲突中,使我体会到一个普通的中国艺术家一朝顺应了历史的要求,能为真善美呐喊几声,给封建思想一些抨击(当然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是莫大的荣幸!”
60年代废除与禁止风波初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