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02:29: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美术人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美术人才

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广东高职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改革可以说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相应也造成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的局面,主要出现偏重理论,忽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状况。由此,高职美术教育教学未能与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达成完全一致,依旧仿照本科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模式,缺乏高职美术教育本身该有的一些特色,而进行条条框框的教学。况且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没有真正意义上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去,这样也就难以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美术教育人才。

二、高职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条件达不到实际要求。目前,相关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进行大量的扩招,由于开设美术教育专业实践时间较短,相关学校领导在美术教育认知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进而影响学校财政部门对于这一专业的资金投入,导致一些必要的教学设施配备不完善,如天光教室、专业器材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水平也有所下降。另外,学校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也做得还不够到位,教师的教研水平也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势必也影响到整体的专业教学水平。(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缺乏高职特色课程,学生达不到全面多样化的发展。课程设置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就学生职业性和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这样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之后,不仅保证了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具备了很高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学习能力,也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三)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投入还不够。现阶段,虽然学校具有一定的师资力量,但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缺乏社会锻炼。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还不高,缺乏骨干型人才。美术教师比较缺乏学习意识,教学理念比较落后,部分教师文化底蕴不足,对相关的一些美术理论知识不甚理解。高职院校对于美术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也还不够重视,将大部分财政资金投入到硬件建设,进而忽视了教师培训工作,教师在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也得不到相应提高。(四)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合理。一般大多数高职院校对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都不大合理,都是选择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而学生当时很多也是忙于寻找工作。学生在平时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强化理论教学效果,从而巩固教学质量。

三、高职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本院现有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在因素,鼓励多参与各种美术教育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学生,使其逐渐形成一种温馨、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自己也应该融入到学生集体当中去,这样才能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提供便利。(二)以就业为导向,组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研发团队,调整课程设置结构。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应当顺应社会发展,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美术教育人才,学校就要相应的对美术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这项任务需要高职美术教师和中小学美术教师共同完成,学生也可以参与进来,一起调研、收集并整理资料,达到对课程改革深入研究的目的。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一些专家对团队工作进行指导,最终调整出适合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具体有如下几方面:1.大一开始,高职院校可以在教师组织下,有计划、分批次的、有秩序的参观了解合作企事业的具体情况,如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整个操作流程等,从而进一步感受合作企事业的文化、氛围及员工的工作态度等,一般可以安排在半天到一天的时间。2.在大二期间,按照企事业的意向,可以进行短期的、整班性的教学实习,一般时间可以安排一个月到两个月。通过短期的教学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企事业、认识企事业,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从心理上逐步接受企事业的管理方式,感受企事业的文化氛围,体会企事业职工的劳动强度,实现由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的转变,以便为日后的顶岗实习奠定一定的工作基础。3.顶岗实习,即大三学生根据企事业的需求进行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半年以上,让大学生的准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双向选择进入到对应的企事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完全按照企事业的要求和企事业管理模式进行工作,基本与一线工人一样在各个岗位上进行劳动,待遇也与一线工人基本相同。顶岗实习可以说是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一次好机会,是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最密切接触的一个阶段,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树立竞争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及岗位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后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三)提高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有力保障,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是关键因素。高职院校需要提高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注重加强教师的培训与水平的提升。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美术骨干教师进行专业性培训,到国内外各重点院校及相关企事业组织参加学习各类美展、设计展等,专题培训班等形式。也可邀请一些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鼓励教师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以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项要求。专业的教师只有具备比较专业化的素养,才能够对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师的教学手段,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只有师生教学达到一致,才能更强有力地保障教学质量。(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要盲目追求结果及统一性,根据学院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引导他们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改革评价方式,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应当从多元多维的角度来进行。另外在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方面,应当具有针对性,可以开设一些创造学课程,如《创造心理学》《创造工程学》,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挖掘。如果我们能对学生的这种创新性的本性加以开发利用,将会有利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良性循环的进行,就能更好地运用自身的优势实现高效的学习,达到产学研的一致性。(五)高职美术教育教学在注重技能型培养的同时力。求多元化发展一般来讲,高职美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向社会输送一大批具有专业美术能力和美术功底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在高职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技能的高低,可以说是衡量一个高职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美术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核心。技能型人才培养,也不能一味盲目的追求,应当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需要人才需求市场、技能和理论这三者能够更好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在高职美术教学进程中应结合美术教育的专业性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将人才需求市场、技能和理论这三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保证高职美术教育教学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查看全文

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8篇

第一篇

摘要: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思考,涉及到从学前美术教育到中小学美术教育再到大学美术教育的衔接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材建设,并关注它们之间衔接问题,是使美术教育可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美术教育;艺术;审美美术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体现学科的特色,它要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相结合。美术教育须将理论上的阐述,折射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发展与需求更加符合艺术的规律。美术教育的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前美术教育到中小学美术教育再到大学美术教育和研究生美术教育,他们之间的衔接极为重要。

从基础教育而言,我国现阶段的学前美术教育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课程安排,现有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也缺少系统性,有些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重复,高中美术课程也与大学美术课程的衔接脱节。这些问题虽然可以通过教师个性化的表述予以改变,这些个性化的表现虽然也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学习的热情,但从教学内容的本质上来看,个性化的表现因为不具有普遍性,故对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而言并不会起到多么有效的提升作用。由于从学前美术教育到中小学美术教育直至大学美术教育缺乏衔接和交流,故极不利于学生美术认知水平的提高,从这一点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当下美术教育的缺憾。在学生的成长阶段中,学前教育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遗憾的是我国至今还没有一套系统的美术教材供学前学生使用,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相对于学前美术教育而言已受到国家很大的重视,中小学美术教育也有了相对成熟的美术教材,这些教材也成为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由于我国实行“一纲多本”制,各地区、学校因为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各中小学之间的美术教学难以规范,艺术的审美标准也难以统一。

从学前美术教育到中小学美术教育及到大学美术教育的衔接,除了教材的因素外,学生与教师方面的因素也至关重要。从学生的角度讲,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一是学习心理的问题,二是学习习惯的问题,三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学前教育阶段与小学生阶段的学习心理,从学习动机的角度来看,一般是比较直接的与近期的;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倾向于远期与间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与求知欲会不断的增强,并且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一般可概括为“四性”与“四高峰”。“四性”即敏感性、社会性、动荡性、闭锁性。敏感性是指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已逐渐的敏锐;社会性是指学生已开始受到社会上诸般思潮的影响;动荡性是指学习的兴趣开始多元化,学习的状态也开始波动;闭锁性是指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四高峰”即生理变化高峰、智力发展高峰、社会需求高峰、创造高峰。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教育阶段和与更早期的学前教育阶段相比,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在中学教育阶段必须抓住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有意识地塑造和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使学生在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上实现质的飞跃,以便为其后的大学美术教育的合理衔接打下从上图可以看出天才学生的主要特征为:善于提问(问号多多),非常好奇,全身心投入,有稀奇古怪甚至疯狂的主意,像玩似的,追究问题的细节,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喜好和观点��等特征。作为教师从学前教育阶段、小学生阶段、中学生阶段乃至大学生阶段,只要善于引导,用开发心智的方法来教育学生,都有可能将人才的学生培养成天才。故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也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一是教学内容的问题,二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三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问题。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讲,学前教育阶段及小学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宜强调“学生个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突出“情、趣、美”的讲授。从学习评价的角度来讲,此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美术教育则内容更加广泛,它是小学美术教育的延续和发展,在保持小学美术教育特色的前提下,中学教师则更应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宜逐渐加强美术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并侧重美术观点的讲解,使学生在创造力、表现力与知识面上有本质的提升。大学教育阶段除了教学生新的知识与技能外,更要注重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美术教育要把生活作为艺术教育的源泉,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加强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和感受,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查看全文

复合型美术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针对市场经济要求艺术人才多元化、综合化的现实,该文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价值观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复合型美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复合型美术人才培养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形成了认识世界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劳动价值论;揭示了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主题——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总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对于任何社会的思考广泛涉猎人文与自然等其它各个方面,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用社会实践的唯物史观来考察人类的审美活动,思考美的生成,第一次真正解决了美的起源问题,指出了美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创造美”的著名论断,科学地论证了美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

一、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哲学基础

高等美术院校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美术人才的摇篮,也是培养和造就艺术家的源地,。然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人才应该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对于“美是什么”的思考,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没有一个人能给予真正的回答,从帕拉图到黑格尔,从亚里士多德到费尔巴哈,一直都是从理念、绝对精神出发探索美的起源,有“美是关系”、“美是生活”、“美是理念”等等众多说法,[1]从根本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源流关系,都偏离了人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紧密相连,由此,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离开了社会实践主体的关注,美就不存在了。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一审美活动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形式,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凝集和物化了人对现实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审美关系。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考察、认识审美活动,揭示了美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伟大思想,阐明了社会实践是美术创作的源泉和哲学基础;与此同时,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由此推及,艺术人才学会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就是重中之重了。事实上,历代著名的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比如,唐代画家张璪有一句至理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了艺术家的成长必须向大自然学习;清代绘画大师石涛也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经典绝句,他本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绘画大师,关键就在于他一生遍游千山万水,将客观的风物景致,通过主观的感受和理解,熔铸凝炼方才成为独具特色的山水画卷,所以社会生活实践的积累是创作活动的源泉和哲学基础。

在论美的生成和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关系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不是美的生成之根本,美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2]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界烙下了人类本质力量的深深地印记,创造了“第二自然”,即人化自然。“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伴随着激情和热情的想象、联想和虚构,“按照美的规律”从事艺术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实践与人的感觉以及整个心理能力之间的关系,深刻地论述了人的感觉能力和感觉性质对人的实践的依赖关系,明确地指出:人的感觉包括美感,不仅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且其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及其结果——人化自然,因此人化自然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审美力量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过程。正如奥·科尔在《马克思、恩格斯》一书中阐述的“艺术是人的活动的最高形式,因为只有通过艺术,人才完全地和彻底地肯定了自己是人类的(社会的)存在物。艺术活动的基础,是作为社会实践的结果的自然界(即人化的自然)和人的感觉的人化。由于人的感官的构造不同于动物的感官,而这些感官的对象又不同于动物的感官对象。因此,通过人类的全面发展,这些感官就成了文化的工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才能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艺术才能产生和发展。”由此,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艺术院校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和科学的美学观,学会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是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此外,只有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对艺术本质和艺术生产的诠释,才能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目明心清方可观照到自然万物的最本质美。

查看全文

高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当代社会各种文化充斥,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也应积极融合多种文化。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在茶文化背景下开展高校美术教育能够给学生们的创作带来新的升级,提高教学水平。在本文中,笔者从高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融合茶文化的意义入手,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茶文化背景下做好高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

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传统的高校美术教育显露出诸多不足。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还要积极地创新与再造传统文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在美术教学中有必要引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茶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传统文化,将茶文化引入到高校美术教学中,能够借助茶文化的深厚内涵而实现美术教学效果的提升。茶文化在中国盛行已久,拥有着非常丰厚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内容。茶叶本身为非常重要的饮品,功能性非常突出。茶文化则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行为规范与道德体系。茶文化与美术绘画结缘已久,古代画士多爱饮茶,对茶的静雅有着深刻的认识。

1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美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内容。科学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够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入,高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然而在深入剖析现有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美术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学生没有深入理解美术作品蕴含的深刻含义,对美术这一学科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从思想上意识都美术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对于美术这门学科缺乏学习兴趣,没有端正学习态度。从本质上看,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于美术教育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意识到美术教育本身就带有极高的人文色彩,对学生的文化修养有一定的要求。在开展各种具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其没有充分融合传统文化,导致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文化底蕴,无法深刻理解美术学科知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高校所引入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从学科的特殊性出发,仍沿袭与其他学科一样的教学方法。这一点与美术学科的自身状况存在冲突,并且与美术教学目标也无法对接起来。高校在培养美术人才的时候应融合批判式的教学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实际上,不管是哪一种学科教学活动,都应该重视学生思维理念方面的培养。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艺术修养。在对高校美术教学活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教学方式太过单一,教学活动比较枯燥,缺乏趣味性。这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不高。美术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没有意识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仅仅侧重学科知识传授。针对此,教师有必要加强创新,使得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从教师方面来看,很多教师的思想观念过于陈旧,其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且相当一部分美术教师过分侧重于自身的艺术创作,缺乏必要的教学业务能力。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美术教育没有与时俱进,仍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成效,还与人文教育理念相冲突。针对此,高校在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有必要融合更多的文化内容。茶文化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将茶文化融合到高校美术教育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各种美术创作的真谛。

2高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融合茶文化的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

复合型美术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针对市场经济要求艺术人才多元化、综合化的现实,该文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价值观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复合型美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复合型美术人才培养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形成了认识世界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劳动价值论;揭示了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主题——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总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对于任何社会的思考广泛涉猎人文与自然等其它各个方面,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用社会实践的唯物史观来考察人类的审美活动,思考美的生成,第一次真正解决了美的起源问题,指出了美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创造美”的著名论断,科学地论证了美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

一、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哲学基础

高等美术院校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美术人才的摇篮,也是培养和造就艺术家的源地,。然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人才应该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对于“美是什么”的思考,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没有一个人能给予真正的回答,从帕拉图到黑格尔,从亚里士多德到费尔巴哈,一直都是从理念、绝对精神出发探索美的起源,有“美是关系”、“美是生活”、“美是理念”等等众多说法,从根本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源流关系,都偏离了人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紧密相连,由此,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离开了社会实践主体的关注,美就不存在了。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一审美活动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形式,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凝集和物化了人对现实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审美关系。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考察、认识审美活动,揭示了美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伟大思想,阐明了社会实践是美术创作的源泉和哲学基础;与此同时,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由此推及,艺术人才学会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就是重中之重了。事实上,历代著名的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比如,唐代画家张璪有一句至理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了艺术家的成长必须向大自然学习;清代绘画大师石涛也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经典绝句,他本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绘画大师,关键就在于他一生遍游千山万水,将客观的风物景致,通过主观的感受和理解,熔铸凝炼方才成为独具特色的山水画卷,所以社会生活实践的积累是创作活动的源泉和哲学基础。

在论美的生成和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关系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不是美的生成之根本,美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界烙下了人类本质力量的深深地印记,创造了“第二自然”,即人化自然。“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伴随着激情和热情的想象、联想和虚构,“按照美的规律”从事艺术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实践与人的感觉以及整个心理能力之间的关系,深刻地论述了人的感觉能力和感觉性质对人的实践的依赖关系,明确地指出:人的感觉包括美感,不仅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且其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及其结果——人化自然,因此人化自然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审美力量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过程。正如奥·科尔在《马克思、恩格斯》一书中阐述的“艺术是人的活动的最高形式,因为只有通过艺术,人才完全地和彻底地肯定了自己是人类的(社会的)存在物。艺术活动的基础,是作为社会实践的结果的自然界(即人化的自然)和人的感觉的人化。由于人的感官的构造不同于动物的感官,而这些感官的对象又不同于动物的感官对象。因此,通过人类的全面发展,这些感官就成了文化的工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才能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艺术才能产生和发展。”由此,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艺术院校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和科学的美学观,学会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是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此外,只有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对艺术本质和艺术生产的诠释,才能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目明心清方可观照到自然万物的最本质美。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与复合型美术人才论文

摘要针对市场经济要求艺术人才多元化、综合化的现实,该文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价值观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复合型美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复合型美术人才培养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形成了认识世界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劳动价值论;揭示了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主题——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总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对于任何社会的思考广泛涉猎人文与自然等其它各个方面,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用社会实践的唯物史观来考察人类的审美活动,思考美的生成,第一次真正解决了美的起源问题,指出了美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创造美”的著名论断,科学地论证了美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

一、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哲学基础

高等美术院校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美术人才的摇篮,也是培养和造就艺术家的源地,。然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人才应该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对于“美是什么”的思考,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没有一个人能给予真正的回答,从帕拉图到黑格尔,从亚里士多德到费尔巴哈,一直都是从理念、绝对精神出发探索美的起源,有“美是关系”、“美是生活”、“美是理念”等等众多说法,[1]从根本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源流关系,都偏离了人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紧密相连,由此,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离开了社会实践主体的关注,美就不存在了。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一审美活动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形式,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凝集和物化了人对现实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审美关系。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考察、认识审美活动,揭示了美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伟大思想,阐明了社会实践是美术创作的源泉和哲学基础;与此同时,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由此推及,艺术人才学会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就是重中之重了。事实上,历代著名的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比如,唐代画家张璪有一句至理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了艺术家的成长必须向大自然学习;清代绘画大师石涛也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经典绝句,他本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绘画大师,关键就在于他一生遍游千山万水,将客观的风物景致,通过主观的感受和理解,熔铸凝炼方才成为独具特色的山水画卷,所以社会生活实践的积累是创作活动的源泉和哲学基础。

在论美的生成和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关系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不是美的生成之根本,美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2]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界烙下了人类本质力量的深深地印记,创造了“第二自然”,即人化自然。“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伴随着激情和热情的想象、联想和虚构,“按照美的规律”从事艺术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实践与人的感觉以及整个心理能力之间的关系,深刻地论述了人的感觉能力和感觉性质对人的实践的依赖关系,明确地指出:人的感觉包括美感,不仅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且其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及其结果——人化自然,因此人化自然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审美力量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过程。正如奥·科尔在《马克思、恩格斯》一书中阐述的“艺术是人的活动的最高形式,因为只有通过艺术,人才完全地和彻底地肯定了自己是人类的(社会的)存在物。艺术活动的基础,是作为社会实践的结果的自然界(即人化的自然)和人的感觉的人化。由于人的感官的构造不同于动物的感官,而这些感官的对象又不同于动物的感官对象。因此,通过人类的全面发展,这些感官就成了文化的工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才能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艺术才能产生和发展。”由此,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艺术院校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和科学的美学观,学会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是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此外,只有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对艺术本质和艺术生产的诠释,才能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目明心清方可观照到自然万物的最本质美。

查看全文

小议教学变革中创新型美术老师人才的培养

摘要:时代在发展,教育改革需要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的培养与高师院校的教育不可分离。文章通过对高师院校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树立新理念、新方法,重视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多元文化及对课程研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分析阐述,归纳了高师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创新美术教师人才

21世纪的中国教育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其主旋律是以创新为核心。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北师大教授林崇德说:“研究创新教育、培养开拓人才。”这也是所有教师的愿望,在教学改革中发掘美术学术优势,培养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迎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浪潮。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美术教师人才的主要场所,而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进入21世纪,随着教师专业化理念的不断发展,教师教育专业化和开放化正成为一种国际发展趋势。我国传统师范教育模式也正经历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刻变革。如改革师范专业教育课程传统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课程,开展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优化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构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适应有利于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的美术专业课程设置是高师美术教育整体改革研究的核心,它涉及到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人才规划和为基础教育服务等问题。而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应配合好基础教育改革,才能逐步培养具有创新理念的美术教师人才。

1.纠正课程设置中“重专业”“轻教育”的倾向

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性人才而言,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更加偏重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而高职美术教育则是以培养优秀美术人才为目标,对于培养专业人才的美术素养与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对目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教育改革路径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以期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不仅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承担的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为我国社会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更加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这也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

一、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现代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与标准。但是,受传统教育思维与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无法真正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教育急待创新改革。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不断地强化教育改革,但是效果一般,未能切实有效的改变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工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现代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育中并没有根据时展构建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大部分往往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学,这样过度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而且还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二是,重整体,轻个体。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注重培养人才的个性化发展,而传统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整体成绩的提升,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成长,这就导致目前美术专业人才大多都缺乏鲜明的个性与特点,创新能力不足,这严重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三是,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缺乏实践教育。目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由于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结合社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且缺乏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美术专业人才不符合社会需求;四是,教学内容与课程缺乏创新。基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缺乏科学完善的理论指导、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特色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这成了影响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五是,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就业指导的指导,无法真正的根据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开展人才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不仅会导致专业人才的紧缺,还会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无法满足岗位要求,就业率逐步下降。

二、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查看全文

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及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高职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改革发展进程不断加快,高职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职业教育院校,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明确教育目标,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方法、教学模式等,发挥出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发展现状;改革对策

高职美术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具有紧密联系。高职美术教育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自主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旨在为社会输出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既体现出普通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要求,又兼具职业教育的目标。

1当前高职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育目标的定位模糊。高职美术教育在经历了扩招改革后,没有及时地补充美术教师数量,也没有真正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相较于扩招后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工作较为滞后。同时,高职院校作为以培养专业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场所,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向都应突出较强的实用性、实践性[1]。而在实际工作中,高职美术教育目标的过于模糊。高职美术教育往往想向普通高等教育靠拢,力求以通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在人才市场中,各大企业均只需要专业型、应用型、技能型的美术人才,从而使得越来越凸显出高职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差异。其二,教学方法滞后。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普及,传统的高职美术教育所采用教学方法已经对其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在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中必须及时地优化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带入课堂中。同时,高职美术教育的教材内容也已经无法符合社会市场的要求,造成高职美术教育的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无法在短期内适应企业的要求,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2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美术教育改革的对策

查看全文

探讨高师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的培养模式

摘要:时代在发展,教育改革需要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的培养与高师院校的教育不可分离。文章通过对高师院校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树立新理念、新方法,重视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多元文化及对课程研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分析阐述,归纳了高师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创新美术教师人才

21世纪的中国教育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其主旋律是以创新为核心。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北师大教授林崇德说:“研究创新教育、培养开拓人才。”这也是所有教师的愿望,在教学改革中发掘美术学术优势,培养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迎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浪潮。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美术教师人才的主要场所,而创新型美术教师人才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进入21世纪,随着教师专业化理念的不断发展,教师教育专业化和开放化正成为一种国际发展趋势。我国传统师范教育模式也正经历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刻变革。如改革师范专业教育课程传统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课程,开展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优化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构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适应有利于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的美术专业课程设置是高师美术教育整体改革研究的核心,它涉及到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人才规划和为基础教育服务等问题。而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应配合好基础教育改革,才能逐步培养具有创新理念的美术教师人才。

1.纠正课程设置中“重专业”“轻教育”的倾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