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7 01:21: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美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美声民族文化研究

【摘要】中国声乐的教育特点对于我们理解美声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中国声乐的教育特点进行总结,其次对美声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刻挖掘和探究,旨在深化人们对美声民族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关键词】中国声乐;教育特点;美声民族文化

一、中国声乐的教育特点

(一)声乐教学侧重演唱技能的培养。声乐教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演唱技能的培养。技能与声音不同,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肌体动作训练而成。对于学生来说,要想有稳定良好的声音状态和演唱状态,必须通过一整套科学标准、协调一致的动作训练才能达到。演唱技能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需要不断、反复练习才能够把握演唱技能的科学规律,形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声乐课所训练的内容一般都遵循由浅到深、逐步变难的原则,不断强化和完善学生的音域、音色和音量的控制,培养学生独特的演唱风格和发声技术,使学生的演唱技能能够得到全方位培养。(二)音乐知识的传授是基础。在声乐教学当中,很多教师都会反复对学生强调演唱技能的重要性,但这不是说声乐教学就不注重基本的音乐知识教学。我们必须明白,音乐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演唱技能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像歌曲分析、艺术处理等内容都需要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进行细致讲解才能明白。(三)声乐演唱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从时间概念来说,声乐演唱的时间概念明显强于其他学科。比如,其他学科在考试过程中,还有机会和时间进行反复修改,而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时间的控制则是十分严格的。演唱过程中,如果出现声音不理想、技巧不规范或者“开破”等现象,后果将十分严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声乐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时间概念,严格培养学生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能,保证学生在演唱表演或者考试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表演自然。(四)声带和相关的发声器官是声乐教学的“乐器”。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还表现在其所依托的乐器就是人自身的器官,比如声带和相关的发生器官,声音经过内耳道的传递,与通过口腔向体外传送时所产生的震动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得声乐演唱者在实际演唱过程中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演唱者主观上的听觉,与其演唱的客观情况很难达到一个完美统一。有时演唱者觉得自己演唱的声音太小了,而听众觉得很大,从而出现不太理想的演唱效果。目前这也是声乐教学当中的难点所在。

二、美声民族文化的起源及相关特点

(一)美声唱法的文化起源及发展。美声唱法这个词是从意大利语Belcanto直接翻译过来的,它的原义是美好歌唱的意思。从它的原义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美声演唱不是只对声音有较高的要求,它对于演唱者的音准、节奏、风度、仪表和气质都要十分严格的规定和标准。谈起美声唱法的起源,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乐器的发展史。在17世纪的欧洲,为声乐伴奏的乐器只有钢琴,并且当时的钢琴由于没有延音踏板,致使其发出的声音短促,音量很小,演唱风格整体偏轻柔。在尚家骧先生的《意大利歌曲集》中有一首《我亲爱的》,这首歌就是17世纪左右的作品,因此整首歌的演唱十分轻柔缓慢,代表了美声唱法早期的一些典型特征。随着乐器的不断发展,古钢琴不再是唯一的伴奏乐器,弦乐器的出现使得三重奏、四重奏都得以实现,因此木管小乐队、钢管小乐队以及双管大乐队日益发展壮大,人们开始加强对于声乐的发展和声音的技术化处理。人声开始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限度发掘,人们在演唱的时候必须打开喉咙,才能够将优美的人声传递给观众。在文艺复兴时期,美声唱法逐渐呈现出现代化特征,比如强调呼吸艺术、注重声音的高位置、打开喉咙等。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十分经典的作品,如《爱之甘醇》当中有一段咏叹调,被奉为浪漫主义的爱情小调。在20世纪后期,美声唱法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像世界三大男高音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美声演唱风格。(二)美声唱法的要素。美声唱法对于声音的要求很高,要求发声自然,声音宏亮,音色美妙,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特重的起因法、巧妙的滑音、稳定的持续音以及装饰音等。美声唱法的要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嗓音自然优美,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保持声音的均匀与统一。第二,通过严格的技巧训练和演唱技能的培训,能够演唱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乐作品。第三,通过赏析优秀歌唱家的表演,掌握各种美声唱法。

查看全文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声乐也在飞速发展,逐渐完善,而美声唱法也随着全球化趋势传入中国,受到国人的关注和喜爱。两种唱法虽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脉络不同,各有其突出的演唱特点,但二者又存在较多的联系,可以相互促进,互利互惠。因此当前众多音乐研究者倾尽心血探讨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及可以融合的方面,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二者唱法的融合更好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更扎实的演唱功底和技巧,指导民族声乐教学更高效的进行。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声乐;借鉴意义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一直是声乐艺术领域研究和讨论的重要课题,中国的民族声乐和西洋的传统声乐在歌唱技巧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律,同时也各具风格特征,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不仅不会矛盾还能在演唱技巧、咬字吐字、情感表达等方面可互相借鉴。美声和民族声乐因为产生的文化历史环境不同,再加上中西方人的审美需求不同,二者在发音和文字处理上有明显的区别,这些差异也为二者的融合,为民族声乐借鉴美声的优势创造了可能。民族唱法在声音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声音“明亮,高亢,清脆”,这些词汇充分体现了民族声乐具备的独特的色彩特征。

一、美声唱法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以及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声

民族声乐可以借鉴美声打开喉咙演唱的唱法。打开喉咙演唱,是唱出丰满而圆润的声音的必要途径。打开喉咙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有意识地进行伸出舌头、喉部肌肉向外扩张的练习,这样的练习能够逐步建立起喉咽部的腔体,练出咽壁的力量。民族唱法由于受到独特的语言发音特点的影响,声音比较靠前,喉部肌肉容易紧张,呼吸较浅不深入,这就需要借鉴美声唱法中“打开喉咙”的方法,使多余的肌肉力量在发声时得到解放,充分运用声带歌唱,让声音更为松弛、灵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陈规,忽视知识之间的联系,要以开放的心态,灵活变通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美声在发声方法上的“打开喉咙”演唱的特点,让民族声乐更加圆润灵活。

二、借鉴美声的唱法,促使民族声乐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层次

查看全文

声乐教学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研究

一、高师学校中声乐课程面临的教学问题

(一)声乐教学的选择单一。当前阶段,在声乐教学中,选择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作为教育方向,是音乐教师的研究重点。在声乐教学基础阶段,教师就会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声音特点、发声技巧以及发展方向等选择一个声乐方向,这种单项选择的教学方法,制约了学生声乐发展的空间,也不利于音乐文化的创新学习。现代声乐教学体系更注重二者的融合发展,其中美声唱法来源于欧洲文化,是结合西方语言的发声特点形成的独特音乐艺术;而民族唱法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于民族风俗特色的基础之上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演唱方式。只学习一种声乐唱法,不仅局限了音乐创新发展的进程,也不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系统的完善。(二)教学内容空泛。在高等声乐学校中,受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形式的影响,对演唱方向、发声技巧、歌唱风格等方面,划分不明确,实际的教学内容空泛。学生在声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受固定教学模式的制约。在声乐创作时,可供参考的资料类别较少,一些民族唱法专业的学生对美声学习十分陌生,美声唱法专业的学生很难掌握民族唱法的技巧,降低了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空泛也在一定程度上掣肘学生声乐学习的整体质量。(三)声乐教学体系缺乏整体性。高师院校的部分声乐课程规划不合理,相较于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教学体系更完善,教材编制相对成熟,对教师的教育任务、教学设计与学生阶段性学习要求等都有着教学标准。与此相对应的,民族唱法自由度更高,个人风格特点与民族性表现突出,在教学评价与学生考核方面缺乏成熟的管理体系,使得声乐教学在整体性方面有所不足。

二、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在声乐上的相同点与发音区别

(一)两种唱法的相同点。歌曲演唱包含两个基础,即语言与旋律。在音乐表达方面,语言是歌唱的前提。传统民间歌曲表演中,歌曲中的发音应该兼顾生动与情感两方面。如果民族唱法中缺乏了特有的民族性表达特征,也就不可能传承至今。与此相对应的,在美声声乐的教学阶段,需要用歌词对音乐进行表述,发声注重元音的饱满、辅音清晰。传统民歌演唱强调对呼吸的调节。将眉毛中间的位置称为上丹田,也叫“天”,肚脐到胸部之间为位置称为中丹田,也可以叫做“气”,肚脐以下三指部位称作下丹田,也可以称为“地”。在歌唱的过程中,按照“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贯通,气走丹田”的原则调节呼吸。而美声唱法更注重头部与共鸣腔的协调,通过小腹收缩、放松与横隔膜的控制调整呼吸。(二)民族与美声唱法的发音区别。民族唱法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依托汉字发音,共有四种音调,结合牙齿、舌头、嘴唇、喉咙等部位协调发音,讲究字正腔圆。发音特征表现为:宽咬字、靠前咬字、横向咬字,发音服从咬字,使声音饱满,具有吸引力。美声唱法来源于意大利语,发音简单,音节中包含元音:a、e、i、o、u以及二重、三重结构的元音,发音表现连贯。前一个词的后音节可以与后一单词的前音调相连,语调顺畅。发音特征是:竖咬字、窄咬字,咬字服从发音,因此共振效果较强。美声声乐的表演还注重现场的发挥,使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与演唱更好地衔接在一起,表演效果较好,更容易引起的观众情感共鸣。

三、民族唱法、美声唱法融合教学的意义

(一)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相互促进作用。在美声教学课程中,声部通常被详细地划分为六种,根据不同的声音特色,每一类还可以被细化,这是民族唱法中相对较弱的部分。演唱者的音色与音域受共鸣腔的大小、形状影响,同时歌手音带的宽度、长度与厚度,也是影响音部划分的重要条件。整体共鸣作为美声唱法的另一特征,在整体共鸣持续的时间段内,需要歌手的呼吸与发音之间相互协调,声带、呼吸的振动力量,带动表演者的头部、腔体,形成整体共鸣。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声乐的整体共鸣,可以让演唱的发音更加和谐,使音调与音色统一起来,在保留民族演唱意境优势的基础上,增强表演者的气势。(二)民族唱法的借鉴意义。字正腔圆属于民族唱法发声、演唱的根本特征,与此同时,也是民族声乐文化表现的高度概括。在演唱时,对歌手发音的正确性与准确性有着十分严格的标准。字正腔圆同时也是美声唱法的表演要求之一,中国演唱形式与美声唱法的融合,更突出元音的发音连贯性,使得美声唱法更加细腻。民族唱法注重意境,通过歌曲表述真挚、深刻的情感特质,让观众有着更直观的情感体会。美声唱法将意境融入其中,不仅可以提升音乐的审美情趣,还能够赋予演唱更高的情感价值。

查看全文

声乐歌曲中美声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摘要】美声演唱强调的是技巧与情感的融合,如果只有技巧,而没有情感,听众与歌者则很难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若是只有情感,而没有技巧,那么歌者的情感表达也会受到阻挠。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重点围绕美声演唱的技巧和情感表达两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探讨。

【关键词】声乐歌曲;美声演唱;技巧;情感表达

在众多的声乐表演形式中,美声演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美声唱法源自意大利,在多年的传唱之下也获得了听众越来越多的青睐,从而闻名于世。歌者在声乐表演时运用美声唱法,其实也是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在遵循美声演唱技巧的基础上,再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给听众带来更好的听觉体验。

一、声乐歌曲中美声演唱的技巧

(一)科学的呼吸

在任何形式的声乐表演中,都非常强调气息的控制,尤其像美声演唱这样更加强调技巧的声乐形式,更需要歌者通过气息的调整来增强音色的饱满度,从而更加自然顺畅地向听众传递情感。人体的发声器官是声带,通过气息来实现声带的震动,所以歌者在演唱过程中的声音质量,也是由气息来决定。优秀的歌者可以更加自如地调控气息,让发声更加明亮和通透,而声乐初学者或者普通人则不善于利用气息,所以发声也是非常苍白的。因此,作为表演美声的歌者,必须要重视呼吸技巧,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吸取适量的空气,进而推动横膈膜下移,只有这样才可以发出更加饱满圆润的声音,演唱也会更加轻松。而在呼气的过程中,要控制好速度,做到均匀平缓,这就需要双肋得到大幅度的扩展。一般而言,呼吸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具体如下:第一,胸式呼吸,这也是最为常规的呼吸方式,能够让人的呼吸过程更加顺畅,但是对于歌者而言,胸式呼吸无法实现深度的吸气,吸气量不足,所以所发出来的声音也不够饱满和平稳;第二,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主要通过小腹来实现,吸气时呈现出扩张的状态,呼气时呈现出收缩的状态,对于歌者来说,采取腹式呼吸可以增进吸气的深度,这也是腹式呼吸的优势所在,而缺点在于腹式呼吸会压缩气息停留的时间,导致歌者在养成的过程中发声相对死板;第三,腹胸式混合呼吸,对于美声演唱者来说,为了让吸气更加充分,呼吸更加流畅,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势必会应用到腹胸式混合呼吸的方法。歌者在平时进行呼吸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法:一是急吸急呼,主要通过腹肌和膈肌的快速运动,来实现快速的吸气和呼气;二是慢吸慢呼,让肋骨缓慢打开,控制好吸气量,让气息趋近于平稳,歌者在慢呼慢吸的练习过程中,整个身体都是放松的,这种呼吸方式在抒情歌曲的演唱时经常会用到;三是慢吸快呼,在吸气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打开胸肌和二肋,这种呼吸方式通常会在歌曲高潮部分进行应用;四是快吸慢呼,快速吸气,然后让气体在身体内得到一定的停留,最后再缓慢呼出。

查看全文

中美声乐教学比较探讨

一、歌唱前的热身运动

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师从西俄勒冈大学声乐教授凯文·哈儿皮(KevinC.Helppie)博士,他是美国国家声乐教育联盟及华盛顿合唱指挥组织的成员,在西俄勒冈大学任教多年,有着丰富的声乐教学经验。在每次上课之前,他都会带领学生一起做一套热身运动,从头颈部运动到肩部运动,再到腰部腿部至全身,并在热身运动的过程中穿插气息的练习。例如在做双臂画圈的运动过程中,当双臂伸展于头顶时保持吃惊的吸气状态,稍事停顿后,在伴随着“斯”的发音中慢慢放下双臂,也可以保持发音让双臂在身体两侧多次摆动,以加强肺活量的练习。这看似简单的一套唱前热身动作,使笔者受益匪浅并深受启发,它不仅活动了喉部的肌肉,也充分调动了全身的肌肉,让这些肌肉都积极的参与到歌唱的运动当中,整个人不再是单独的喉部发音,而是整部歌唱机器的运转。尤其在寒冷的冬天,热身运动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而在我国的声乐课堂中很少有唱前的热身运动,如果能将此项训练加入到我们的声乐课堂中,让学生通过热身运动充分调动起歌唱的肌肉,这将对解决声音僵化的问题有很大帮助。

二、练声曲和歌曲的选择

在美国,很多声乐老师都有自己特有的练声曲。他们有从著名声乐练声曲中摘取的,也有自己创作改编的,有大线条的练习,也有无声的练习,有多字母的练习,还有带英文歌词的快速级进旋律的练习等等,练声曲的花样很多,并且针对不同声部都有很多相对应的练声曲。在凯文·哈儿皮博士的声乐课堂上,他专门把自己的所有练声曲装订成小册子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背会与自己声部相适应的练声曲。同时他认为只有充分活动好嗓子才能更好的进行歌唱,所以在上课过程中,练声曲和歌曲往往占有同等的时间和分量。而在歌曲的选择上,美国的老师则希望学生演唱更多的艺术歌曲,这对年轻学生建立正确歌唱状态有很好的帮助。艺术内涵深厚的艺术歌曲对学生提高音乐修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内的声乐课堂在练声曲上往往过于单一和随意,大部分的重心都放在了歌曲演唱上,弱化了练声曲的功效,如果加强练声曲的开发和练习,让学生在练声曲中体会到更多的声乐技巧,想必对我们的演唱会带来更大的帮助。另外在曲目的选择上,我们的师生也喜欢以大的作品来显示歌唱的能力,学习的功利性较强,对艺术歌曲的学习和演唱上耐心不够,这是我们国内声乐教学上容易出现的问题。

三、鼓励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

美国的声乐课和中国一样,都是采用一对一的教授方式,但美国的课堂气氛相对于中国较轻松、活泼。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讲一些非常幽默的话语,甚至模仿一些动物的叫声和形态,憨态可掬,叫人忍俊不禁;加之美国的学生因为所受教育模式的不同性格也比较放得开,不拘谨,演唱真挚率性,使整个课堂气氛非常融洽。在教学过程中,美国的声乐教师更多地是采用鼓励与赞扬的方式来对待学生的表现,无论学生唱得如何,教师首先是予以鼓励,然后再根据具体问题加以指正。这样,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占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发者。他们认为一个成功的声乐教师不仅是教学生学习科学的发声技术,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并帮助学生确立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实现。中国的声乐课堂气氛较为严肃,学生也比较内敛和含蓄,加上长期以来都有师傅带徒弟、师道尊严的传统,学生要听从老师的要求,不能持怀疑的态度,所谓严师才能出高徒,当练习中出现纰漏时,总是批评在前,指正在后,鼓励不多。当然这与我国的历史传承和教育模式有关。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各有利弊,太多的鼓励式教学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学生,但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形象化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查看全文

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研究

摘要:美声唱法的科学性毋庸置疑,自引入我国以来,美声唱法对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与民族音乐文化呈现出交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以上原因,本文简要分析了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并从气息、吐字、风格、情感、表演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进一步提升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水平,从而充分发挥美声唱法民族化在教学服务及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美声唱法是世界上公认的科学化的演唱方法,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声唱法传入我国,至此之后,国内高校声乐教学中大多以美声唱法为主,其覆盖面越来越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民族文化和语言差异的影响,在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民族化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对语言的元音进行改变以便于歌唱,同时要通过元音来更好的接触语言,这就涉及到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结合。在美声唱法不断普及和推广的背景下,其与民族音乐的融合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赋予了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教学研究价值。基于以上,本文简要探讨了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运用的相关问题。

一、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涵盖内容众多,例如戏曲、民歌、说唱等都属于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范畴。美声唱法的发音方式科学合理,通常用来衡量声乐演唱水平,由此可见,在保持民族声乐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引入美声唱法是十分必要的,声乐研究者需要对美声唱法民族化问题进行研究。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内涵是以科学的美声演唱发声来提升民族音乐演唱水准,但前提是保证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和神韵[1]。东西方人在生理结构及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性较大,美声唱法民族化需要将美声唱法“嫁接”到民族声乐中,以美声唱法演唱民族音乐作品,探索美声唱法在民族文化背景下运用和发展的可行性,从而创新出新的音乐风格,这才是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核心所在。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许多声乐研究者积极探索,在不丢失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的前提下积极借鉴美声唱法技术,这对于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提升声乐演唱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形成了包含民族神韵和颇具时代特色的音乐风格。在我国老一辈声乐及声乐教学研究者中,不乏探索西方美声发音方式和演唱技巧的先驱者,并在民族声乐文化中融会贯通,例如才旦卓玛、王昆、郭颂等在声乐研究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保持我国音乐民族化和本土化之特点,并积极借鉴美声唱法之精华,对于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美声唱法民族化的研究正式步入了摸索阶段,但个性鲜明的审美特征还未完全形成[2]。德德玛、李双江等歌唱家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摸索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审美特征,与老一辈艺术家相同的是,他们都坚持以民族特色和民族韵味为基础的原则,这也是这些歌唱家及其作品广受欢迎和喜爱的根本原因。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其不仅承担着培养声乐人才的任务,同时肩负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大使命,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积极的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化,发挥其音乐传承价值,创新出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让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之林中保持活力。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运用民声唱法民族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具体运用

查看全文

美声声乐艺术教育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

近年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日益加剧,在这一大背景下,国内外各类声乐比赛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也日益增多,专题讲学、讲座等活动在各大高校轮番开展。随之而来的是歌剧、音乐会等演出活动如火如荼地在各大剧院轮番呈现,这不仅让喜欢美声唱法的听众大饱耳福,同时推动了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和推陈出新。“美声唱法”(BelCanto)按意大利语的字面意思是“美妙的歌唱”[2],产生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意大利。随着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而逐渐完善,在后作为舶来品传入我国。美声唱法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被寻常百姓认为是“阳春白雪”,无法理解其真正的审美意蕴,美声唱法也没有真正契合寻常百姓的审美需求。在我国,美声唱法除了包含地道的欧美歌剧、艺术歌曲等形式的表演,还包括中国化的歌剧和艺术歌曲的表演或演唱。美声唱法在我国的传播过程中,受受众群体的文化素质、艺术鉴赏能力、音乐素养等因素影响,观众主要局限在专业的声乐教学和表演人群以及美声爱好者当中,鲜见普通观众。为何美声唱法在我国“曲高和寡”?为何美声唱法在我国不能走向大众?美声唱法在我国将何去何从?如何在声乐艺术教育普及下让美声唱法真正赢得大众喜爱?如何将声乐艺术与区域文化发展相融合?这些都是迫切需要声乐教育工作者思考、探索的问题。在此,笔者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在声乐艺术教育中,美声唱法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艺术院校是美声唱法在我国主要的传播和教育基地。因此,要想让美声唱法在我国有长足的发展,首先要提高艺术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音乐家薛良在他的《歌唱的方法》一书中这样写道:“不以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二者都不足取。”[1]石惟正在《声乐学基础》中也认为声乐理论可以用正确的审美观念来影响实践,而且还可以达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作用。[2]可见,艺术院校的教师不但要在实践方面提高教学水平,在音乐理论与科研方面也要进行长足的提升,没有声乐理论的充实,也就不会有良好的声乐教学实践。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建校八十余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艺术教育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沈阳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是“根植民族,融入时代,服务社会,引领先进文化”,学院也一直致力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不断总结宝贵的经验教训。声乐歌剧系根据学院办学宗旨和办学方向,把声乐教学、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作为工作重点,课堂教学作为声乐教学中心环节、主渠道、主阵地,不断深化声乐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声音理念,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声音条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训练步骤及曲目,科学地处理基础与提高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加强艺术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的分工合作。在教学之外,引导教师重视声乐理论研究,为声乐教学实践提供方向保障,提供正确的方法,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声乐教材建设,开展声乐相关理论研究,以促进声乐教育学科的发展,加速教学经验和学科前沿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全面提升声乐教学水平,完善培养模式。同时,引进了大量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趋于国际化。除了带领学生进行声音技术训练外,更注重语言、音乐修养、音乐表演、表演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艺术诠释力。还组织了不同形式的教学交流和研讨,形成研究教学、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高水平声乐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不断完善自我、体现教师自我价值的师德师风建设。在课程设置上,学院“对学院模式和课程设置进行了超越”[1],不局限于固有模式,通过艺术指导课、小组课、重唱课、合唱课、形体课、表演课、歌剧排练等形式,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在教材选择上,除了选用教师购回的原版古典作品外,在中国作品选择上,重点以本系教师霍立教授编选的《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为主,让学生接触、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作品,丰富曲目类别,拓宽学术视野。在艺术实践领域,以艺术实践活动为依托,开拓思路、开拓眼界,以多种创新形式、多渠道完善艺术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泛的艺术实践机会,加强对艺术实践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强化专业特点和艺术实践实效,不断改进、创新艺术实践形式,打造艺术实践精品和品牌活动。而且随着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学院积极邀请了许多国内外著名的声乐专家、艺术指导、歌剧指挥家等来院讲学、举办音乐会,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还推动了我国美声唱法的国际化发展。

二、加强校际间交流合作

美声唱法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声乐艺术教育的实施,其中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于美声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单凭自身的力量与资源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校际间的交流合作是推进美声唱法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同各兄弟院校积极开展交流、借鉴与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实现互利共赢。在校际合作交流过程中,不但能够满足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还能够在互相学习与促进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办学特色。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体系建立得较为完善,其中美声唱法的专业设置也逐步与国际接轨。但是,由于各个高校所处的地区、经历的发展过程、拥有的优势资源都各不相同,教学体系与培养目标均有一定的差异,即不同的高等艺术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高校旨在培养在音乐表演、创作、研究方面均有所建树的复合型人才,有的高校旨在培养音乐教学领域的专业型人才。所以各大高校应该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各高校通过校际间交流合作,能够影响彼此的学术氛围与校园文化,共同将美声唱法的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在保留自身教学特色基础上,汲取其他院校的教学优势,共同推动美声唱法的学科建设,使美声唱法在我国能够取得多元化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院校也进行了扩招,导致学生的数量超出了部分高校的承受能力。面对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多,高校有限的教学资源也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高校之间进行交流合作,提升教学的开放性,共同面对美声唱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校际间交流合作的开展,可以增进高校之间的了解,互相拓展办学思路与办学视野。同时避免恶性竞争,集中力量将美声唱法在我国进行推广。校际间交流合作能够优化高等院校之间的资源配置,降低各自的办学成本,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从而提升我国艺术类高校的教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加大国内外院校间的业务交流力度,开展更多有意义的讲学、展演、比赛、观摩等交流活动,在院校间架起沟通研讨的平台,共同探讨声乐教育教学、专业艺术院校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困惑、问题,长见识开眼界,相互学习、促进提升。可以通过跨校选课、联合培养、互聘教师、科研项目合作等手段,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合作,甚至可以进行共用图书馆、共享练功房等方式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互联网时代,校际间的交流合作不能忽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从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历史看,教育改革可能发端于教育理念的变革,如在世纪末世纪初,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所领导的教育变革,也可能发端于教育方式或教育技术的突破,如夸美纽斯总结并推进的班级授课制。”[1]可见,教育理念的变革能够推动教学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下,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教学理念深受互联网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以其特有的交互性、开放性、资源共享性、流动性[2]等特性,让不同高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我国各大高校的教学模式不尽相同,优势资源也各有所长,互联网技术能够搭建网络平台,实现各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信息资料库共建、精品网络课程共用,从而完成校际间的交流合作。

三、厘清人才培养与区域文化建设的关系

查看全文

谈美声声乐艺术教育与音乐文化发展

近年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日益加剧,在这一大背景下,国内外各类声乐比赛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也日益增多,专题讲学、讲座等活动在各大高校轮番开展。随之而来的是歌剧、音乐会等演出活动如火如荼地在各大剧院轮番呈现,这不仅让喜欢美声唱法的听众大饱耳福,同时推动了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和推陈出新。“美声唱法”(BelCanto)按意大利语的字面意思是“美妙的歌唱”[2],产生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意大利。随着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而逐渐完善,在后作为舶来品传入我国。美声唱法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被寻常百姓认为是“阳春白雪”,无法理解其真正的审美意蕴,美声唱法也没有真正契合寻常百姓的审美需求。在我国,美声唱法除了包含地道的欧美歌剧、艺术歌曲等形式的表演,还包括中国化的歌剧和艺术歌曲的表演或演唱。美声唱法在我国的传播过程中,受受众群体的文化素质、艺术鉴赏能力、音乐素养等因素影响,观众主要局限在专业的声乐教学和表演人群以及美声爱好者当中,鲜见普通观众。为何美声唱法在我国“曲高和寡”?为何美声唱法在我国不能走向大众?美声唱法在我国将何去何从?如何在声乐艺术教育普及下让美声唱法真正赢得大众喜爱?如何将声乐艺术与区域文化发展相融合?这些都是迫切需要声乐教育工作者思考、探索的问题。在此,笔者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在声乐艺术教育中,美声唱法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艺术院校是美声唱法在我国主要的传播和教育基地。因此,要想让美声唱法在我国有长足的发展,首先要提高艺术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音乐家薛良在他的《歌唱的方法》一书中这样写道:“不以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二者都不足取。”[1]石惟正在《声乐学基础》中也认为声乐理论可以用正确的审美观念来影响实践,而且还可以达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作用。[2]可见,艺术院校的教师不但要在实践方面提高教学水平,在音乐理论与科研方面也要进行长足的提升,没有声乐理论的充实,也就不会有良好的声乐教学实践。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建校八十余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艺术教育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沈阳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是“根植民族,融入时代,服务社会,引领先进文化”,学院也一直致力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不断总结宝贵的经验教训。声乐歌剧系根据学院办学宗旨和办学方向,把声乐教学、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作为工作重点,课堂教学作为声乐教学中心环节、主渠道、主阵地,不断深化声乐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声音理念,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声音条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训练步骤及曲目,科学地处理基础与提高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加强艺术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的分工合作。在教学之外,引导教师重视声乐理论研究,为声乐教学实践提供方向保障,提供正确的方法,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声乐教材建设,开展声乐相关理论研究,以促进声乐教育学科的发展,加速教学经验和学科前沿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全面提升声乐教学水平,完善培养模式。同时,引进了大量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趋于国际化。除了带领学生进行声音技术训练外,更注重语言、音乐修养、音乐表演、表演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艺术诠释力。还组织了不同形式的教学交流和研讨,形成研究教学、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高水平声乐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不断完善自我、体现教师自我价值的师德师风建设。在课程设置上,学院“对学院模式和课程设置进行了超越”[1],不局限于固有模式,通过艺术指导课、小组课、重唱课、合唱课、形体课、表演课、歌剧排练等形式,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在教材选择上,除了选用教师购回的原版古典作品外,在中国作品选择上,重点以本系教师霍立教授编选的《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为主,让学生接触、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作品,丰富曲目类别,拓宽学术视野。在艺术实践领域,以艺术实践活动为依托,开拓思路、开拓眼界,以多种创新形式、多渠道完善艺术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泛的艺术实践机会,加强对艺术实践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强化专业特点和艺术实践实效,不断改进、创新艺术实践形式,打造艺术实践精品和品牌活动。而且随着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学院积极邀请了许多国内外著名的声乐专家、艺术指导、歌剧指挥家等来院讲学、举办音乐会,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还推动了我国美声唱法的国际化发展。

二、加强校际间交流合作

美声唱法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声乐艺术教育的实施,其中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于美声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单凭自身的力量与资源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校际间的交流合作是推进美声唱法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同各兄弟院校积极开展交流、借鉴与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实现互利共赢。在校际合作交流过程中,不但能够满足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还能够在互相学习与促进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办学特色。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体系建立得较为完善,其中美声唱法的专业设置也逐步与国际接轨。但是,由于各个高校所处的地区、经历的发展过程、拥有的优势资源都各不相同,教学体系与培养目标均有一定的差异,即不同的高等艺术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高校旨在培养在音乐表演、创作、研究方面均有所建树的复合型人才,有的高校旨在培养音乐教学领域的专业型人才。所以各大高校应该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各高校通过校际间交流合作,能够影响彼此的学术氛围与校园文化,共同将美声唱法的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在保留自身教学特色基础上,汲取其他院校的教学优势,共同推动美声唱法的学科建设,使美声唱法在我国能够取得多元化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院校也进行了扩招,导致学生的数量超出了部分高校的承受能力。面对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多,高校有限的教学资源也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高校之间进行交流合作,提升教学的开放性,共同面对美声唱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校际间交流合作的开展,可以增进高校之间的了解,互相拓展办学思路与办学视野。同时避免恶性竞争,集中力量将美声唱法在我国进行推广。校际间交流合作能够优化高等院校之间的资源配置,降低各自的办学成本,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从而提升我国艺术类高校的教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加大国内外院校间的业务交流力度,开展更多有意义的讲学、展演、比赛、观摩等交流活动,在院校间架起沟通研讨的平台,共同探讨声乐教育教学、专业艺术院校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困惑、问题,长见识开眼界,相互学习、促进提升。可以通过跨校选课、联合培养、互聘教师、科研项目合作等手段,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合作,甚至可以进行共用图书馆、共享练功房等方式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互联网时代,校际间的交流合作不能忽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从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历史看,教育改革可能发端于教育理念的变革,如在世纪末世纪初,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所领导的教育变革,也可能发端于教育方式或教育技术的突破,如夸美纽斯总结并推进的班级授课制。”[1]可见,教育理念的变革能够推动教学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下,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教学理念深受互联网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以其特有的交互性、开放性、资源共享性、流动性[2]等特性,让不同高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我国各大高校的教学模式不尽相同,优势资源也各有所长,互联网技术能够搭建网络平台,实现各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信息资料库共建、精品网络课程共用,从而完成校际间的交流合作。

三、厘清人才培养与区域文化建设的关系

查看全文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艺术审美意识也发生了变化。民族声乐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中受到了人们的追捧与喜爱。当前我国许多高等教育院校都开设了声乐专业,在开展实际声乐教学过程中,民族声乐教学缺少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因此,可以通过借鉴美声唱法来完善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声乐教学。在美声唱法的影响下,有效提高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实效性,促进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美声唱法;师范院校;民族声乐;教学借鉴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的就业方向是中小学校音乐教师。因此,其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能够体现出较浓郁的民族风格。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创新,为学生构建出多元化的教学平台。通过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让两者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可以实现两种声乐艺术形式的相互融合与借鉴。在开展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继承民族声乐为目标,通过借鉴西洋声乐艺术,让民族声乐可以向着科学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让民族声乐成为广大民众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基于此,针对美声唱法对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借鉴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实现了美声艺术与民族声乐教学相融合格局。从而可以在其专业中延伸出了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丰富了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理论,并促进了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从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声乐教学方式来进行分析,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起了以美声为主体的声乐教学模式。通过美声唱法的学习,高等师范院校声乐专业学生可以对我国民族声乐作品进行兼顾演唱;2、充分借鉴美声唱法理论。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借鉴了美声唱法教学理论,让学生掌握科学化、系统化的演唱技巧,主以民族声乐为主要演唱内容,有效实现了中西方艺术的完美融合。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之间存在的区别分析

查看全文

美声唱法与民歌声乐教学论文

一、演唱技术的影响与融合

气息上,我国新疆民乐教学中,保存了传统新疆民乐的富有特色的技巧,运用西方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要求学生在歌唱呼吸过程中把气息深深地吸进肚子,保持在腰腹处,就是说在歌唱的时候要时刻保持吸气的感觉。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保持气息均匀、持续、平级、连贯的流动,遇见需要连声唱法时,在句子中间尽量不要就进行换气。传统的新疆民族声乐往往不能做到这点。因为美声唱法是一种以意大利民族语言为基础发展的声乐,在演唱新疆民歌时,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来达到咬字清晰并且歌唱流畅的目的,是不能轻易的做到的。所以在咬字方面,学习了美声唱法后,要求学生要降低喉头位置,靠后字的着力点,提起软腭立起后咽壁。保持咽腔的稳定。通过运用美声,在咬字清晰流畅地演唱新疆民族声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民歌教学上,有人曾说,字有宽窄尖团之分。但都要在一个通道内运行,通道并不因发窄母音而变窄,也不因发宽母音而变散,要始终保持乌通道,全身唱,只要保持在后通道,声音就容易统一。美声唱法对新疆民乐的影响也如是。在共鸣的方面,我国新疆传统民歌主要是口腔共鸣,要求的是对局部共鸣的运用。在新疆民乐教学过程中,借鉴美声唱法对混合共鸣的使用。要求学生打开喉咙,在稳定的通道内发声。将传统的新疆民乐中挤、卡、压的声音克服,保证歌唱出来的声音圆润并且音色被中国大众接受。并根据不同的民乐作品来借鉴美声唱法的的共鸣腔体的运用,表达出不同曲风的新疆民族声乐。将传统新疆民族声乐唱法的特殊性和美声唱法的科学性紧密地结合运用。

二、声乐教学科研的借鉴和影响

随着新疆民族声乐教学的开展,我国的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才开始慢慢发展。随着将美声唱法和新疆民族声乐的有机结合,新疆民乐的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开始良性发展。不仅在研究的方向上越来越广,在课题上也越来越精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研究还是借鉴了西方美声学派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开发出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研究方向,影响意义深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新疆民歌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步,中国的新疆民歌歌唱家通过掌握学习西方的美声唱法,借鉴其科学理论,与新疆的语言发音相结合,完成新疆民歌作品的的演唱,使美声唱法在新疆的本土化才得以顺利实现。

三、结语

新疆民族声乐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上,美声唱法则是建立在欧洲文化传统之上,两者有小同的渊源关系。新疆民族音乐的演唱方式、教学和发展是以传统的新疆民乐的为基础,吸取西方的美声唱法的优势,是新疆本土的歌唱能力得到提高。结合美声唱法的特点,处理新疆民歌的发音特点,使美声唱法具有民族特色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