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20:29: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媒介素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媒介化与媒介素养论文

关键词:媒介化媒介素养技术艺术道德

[摘要]:

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一方面让人们享受到便利地获取、利用和传播信息的福音,一方面又因个体媒介素养的缺失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其中,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相比,在媒介文化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拥有特殊心理特征的青少年群体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更为严峻。就此,本文从人类普适性的终极追求——“真、善、美”三个角度出发对媒介素养进行了解读,并提出要从技术、艺术、道德三个维度来提升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公民的媒介素养。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达的媒介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媒介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们使用媒介也是为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这二者本来都拥有良好的出发点。然而,科学技术与人类意识发展上的失衡导致媒介在被过度使用的过程中有时会脱离人的掌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媒介素养教育以弥补人们在媒介知识与媒介技能上的不足,就成了当务之急。这其中,青少年和新媒体作为媒介化社会的构成主体及关键所在,势必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对象。并且笔者坚信,不断提升个体媒介素养的行动,本身也体现了人类在信息传播领域内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

一、媒介化社会的来临

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景观,分别取材于乔治•奥威尔的《1984》以及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两位“预言家”都试图从反乌托邦的角度来阐释自己心中的未来图景,然而,奥威尔之悬在人类头顶的极权主义审判之剑并没有如期而至,取而代之的是赫胥黎描绘的技术文化专制时代的降临。

查看全文

外国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批判的思考媒介素养论学习支援型

[摘要]: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媒介素养理论开始传入日本,经过十几年的宣传、导入期的发展,目前,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已进入到与日本信息化社会有机融合的本土化特色研究阶段,并致力于将“媒介素养”推至公共教育领域。如今,科技素养、多媒体素养、情报素养等各种关联“媒介素养”研究的派生词散漫于学术界,“媒介素养”已完全植根于日本社会。这得益于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吸收西方文明的文化传统。本文力图从三个方面概括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进程:(1)来自加拿大的启示;(2)媒介素养教育研究;(3)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Abstract:ThewesternmedialiteracytheorywasfirstintroducedtoJapaninthe1990s.Aftermorethantenyears’publicityandintroduction,thetheoryhasnowbecomealocalizedresearchwhichsyncretizesJapan’sinformation-basedsociety.Itisalsodedicatedtobringingmedialiteracytopubliceducation.Nowadays,derivativesrelatedtomedialiteracyliketechnologyliteracy,multimedialiteracyandintelligenceliteracyarecommonlyseeninacademiccircles.MedialiteracyhascompletelyestablishedinJapan.AlltheseprofitedfromJapan’sculturaltraditionofcontinuouslyabsorbingwesterncivilizationafterMeijirshin.ThispapertriestosummarizethedevelopmenttraceofJapan’smedialiteracyeducationfromthreeaspects:(1)revelationfromCanada;(2)researchonthemedialiteracyeducation;(3)currentsituationofJapan’smedialiteracyeducation.

Keywords:medialiteracyeducation;criticalthinking;theoryofmedialiteracy;supportedlearning

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日本,市民生活被各式各样广告包围、淹没。除了来自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的广告外,繁华商业区的霓虹灯广告与电子招牌、电车里频繁更换的文件夹页式广告和宣传招贴以及电车站出入口处由人派发的各类纸面广告等等,让人应接不暇。可以说,各种媒介已让日本民众着实处在“媒体引导现实生活”之中,人们已习惯于通过各种媒介获得多样信息,以便安排自己的生活,否则将无所适从。

在由媒介制造、掌控的“媒介世界”里,市民通过新闻、广告、电视剧、综艺娱乐的文本(text)言语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暗示,来定义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女性形象及男性形象等等,人们将这些从媒介产品中解读出来,带有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判断的“标准”,运用在塑造人类社会生活模式中,即便这种“标准”无法用某种基准来衡量[1]。这就是媒介对人们生活产生的渗透影响。

查看全文

新媒体下企业的媒介素养

企业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的界定“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媒介素养的核心是人的认知能力,它是在假设人们具有认知和理解世界的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的。“具体的公民媒介素养表现为四个方面内容: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4]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学者甚至提出了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网络素养等概念。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不仅强调对信息判断和甄别能力的提高,而且提出了有效的创造信息和利用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在信息量不断增大,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新媒体时代,受众应该学会正确的理解媒介信息,理性地对待媒介信息,同时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而传播者则应该在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精神。(二)企业媒介素养研究作为身处信息化社会的现代化企业,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媒介传递企业信息的能力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必备的素质。我国对企业媒介素养的教育多停留在一些针对企业领导者的培训课程或对员工的普及教育上。对于企业媒介素养的研究也缺乏从定义、内容到教育模式的系统梳理。孙素华在《企业员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中提出了整合社会教育机制、政府监督组织、企业管理体系、公共媒介机构等力量对企业员工进行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建立完善的企业员工媒介素养评价体系、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培训体系;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企业文化等观点。金海燕的《现代企业管理人员和媒介素养》侧重对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媒介素养内容进行了深入探析。其他相关研究则多围绕企业信息素养和市场信息素养等方面展开,可以说关于企业媒介素养的研究少之又少。随着现代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和媒介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武器。“整合营销传播时代的到来,对企业充分掌握客户和潜在客户信息的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企业整合运用媒介传递企业信息,塑造企业品牌和形象的素质提出了进一步要求。”[5]从最简单直接的信息传递、营销手段到今天的整合营销传播,企业也在不断的提升着自己的媒介素养和信息能力。企业媒介素养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析就显得更加重要。

新媒体时代企业应具备的媒介素养内容

新媒体的出现,海量的信息,虚拟的信息环境,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都对企业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恰当的对待和利用媒体资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市场动态,塑造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相反,不当的媒体运用也会使企业身陷负面信息中,无法自救。新的媒介环境下,企业适应新媒体环境,理性对待市场信息,整合运用媒体资源,应对负面信息传播的素质成为企业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一)适应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素质现代企业不仅要及时地了解媒介社会的变革,包括公众媒体的更新,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信息传播效果的控制等等,而且还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这些改变。由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转变为一对一,甚至多对多的信息传播模式;由以大众媒体为领袖的权威信息到网络媒体人人皆是信息者也是信息接受者的转变;由真实理性的信息传播环境到虚拟感性的信息传播环境,信息传播模式和社会信息环境已经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现代企业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素质,宏观上要正确把握信息环境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引起的社会文化的转向。学会在新的信息环境中收集、筛选和处理企业所需要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并且能够适应并利用当下蓬勃发展的商业文化和娱乐文化。微观上,企业必须适应消费者信息接收行为和理念的改变,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企业要了解新媒体信息生产与的规则和技术,并且学会利用高新技术建立企业的市场信息数据库。在适应消费者新的信息接收习惯的基础上,创造更有效的企业信息传播模式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能力。(二)理性对待、筛选信息的素质新媒体的出现,信息技术的提高在拉近企业与客户联系的同时也使信息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混乱。因此,如何理性地对待和筛选媒介信息就成为企业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新的信息环境下,一方面,企业要学会运用媒介收集、整理和评价各种来源的信息,加工处理数据和报告结果,能够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评估和选择新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成果。组织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和潜能提高绩效也是整合营销传播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现代企业还要能够了解媒介的性质,正确地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了解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新动态。媒介信息是企业做出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是企业融入市场的重要工具。在复杂的媒介信息环境中理性并科学的判断和甄别,是企业获取宏观市场信息和掌握客户和潜在客户相关信息的重要素质。(三)整合运用新媒体传播企业信息的能力现代企业借助媒体向目标消费者传递企业信息,塑造产品品牌,树立企业形象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企业的广告宣传和营销活动都离不开媒介的帮助。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传递与企业营销也发生着改变。新媒体的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特点为企业营销带来更多的体验性、沟通性、差异性、创造性和关联性,新媒体营销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如何整合利用新媒体资源更好地与客户沟通,了解市场的需求成为企业营销的新课题。近年来,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微博营销,自媒体营销,网络病毒式营销等营销概念层出不穷。企业一方面要掌握最新的媒体技术,充分利用新媒体特性传递企业和产品信息。另一方面,企业要学会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为自己的营销策略服务。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大众性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为企业传递产品信息,树立企业可信赖的品牌形象。新媒体的互动性和针对性则可以使企业深入到每一位目标消费者生活中,建立与客户的亲密联系。根据企业自身产品特点和发展需求,整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递企业信息,塑造企业品牌是现代企业立足于市场的重要法宝。(四)应对负面信息环境的能力新媒体为企业带来更多新营销机会的同时也为企业公关带来很多麻烦。“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特征,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往往不容易受到控制和有效的监管。”[6]互联网盛行以来,很多企业都经历了互联网负面信息所带来的困扰,例如蒙牛特仑苏事件和修改乳制品生产日期等负面信息在网络上被爆出,将企业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对企业形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负面信息环境,做好危机公关成为企业应对新媒体的必修课。面对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首先要冷静对待并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合理解释或拿出应对的措施。其次在日常的营销中企业也应该更加注重与媒体的关系,注重维护自己的“互联网形象”。最后,企业同样可以巧妙地运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有利于企业的信息,并为自己制造一定声势,以化解负面信息危机。

总之,面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序和混乱,理智的应对态度和巧妙的应对策略是企业化解负面信息危机的关键。在社会信息化,市场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每个企业都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能够在信息海洋中求得生存并乘风破浪是每个企业都希望做到的。新媒体时代,提高企业媒介素养不仅应该受到重视而且应该尽快付诸实践。企业媒介素养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化过程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才能得到提升和加强。适应新的媒体环境,了解消费者信息接收习惯的改变,运用新媒体传递企业信息,理性对待媒介信息,冷静处理信息危机是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企业应该具备的媒介素质和能力。

本文作者:王谊茜王玉洁工作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查看全文

高职教师媒介素养研究

一、高职教师在媒介素养中的双重角色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普遍参与的系统工程,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教师的作用不可忽略,而是充当着推介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角色。教师作为推介者,通过教书育人来建构社会文化,启迪学生的智慧,担负着向全社会宣传和推广媒介的教育职责,成为了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作为参与者,高职教师自身也需要有示范性作用,需要不断加强媒介素养的学习来提高专业意识和坚定职业操守,更好地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因此,高职教师作为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所针对的对象之一,充当着“推介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角色,既体现着教师在媒介素养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也预示着媒介素养教育的复杂性。

(一)高职教师作为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推介者的原因分析

高职教师之所以能作为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推介者,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决定的,在课堂上,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影响力与日俱增,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不仅高职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自于教师的信息传播,而且高职学生对外界世界的了解也要依赖于教师们的指引。事实上,教师在提供给学生信息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们方方面面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教师被称为神圣的职业,原因在于他的媒介传播能产生巨大的效果,教师传递的信息能提供给学生一种世界观,久而久之,学生就依据教师提供的参考框架来界定并修正个人观念和行为。如今,微时代新技术的变革带来了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方便了教师和学生们对于所需知识的获取和学习,由于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整体媒介素质不高。同时,高职教师获取外界信息的环境较为单一,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较简单,那么在全面提高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教师也应主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能力,也有责任和义务推介媒介素养,将媒介素养知识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从而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批判思维,拓展多方面的信息源,防止偏听偏信,给学生提供一种多元视角和多方思维,让学生在立体化呈现的事实中寻求真相。

(二)高职教师作为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参与者的原因分析

教师作为信息传播者的社会功能,在兼具正面的、积极的功能之外也具有负面和消极的功能。因此,高职教师如果不具备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会影响到所授高职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事实上,西方提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社会大众抵制媒体的负面信息。如今看来,提高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固然重要,但对传媒本身即教师来说也势在必行。因为,高职教师素质在媒介参与方面的缺失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高职教师媒介使用能力较低。教师经常使用的媒介包括互联网、报刊、书籍、杂志、广播和电视等,随着新媒介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使用互联网作为教科研的首选工具,还有许多教师借用互联网的社交网络平台作为了解学生思想和动态的渠道,但教师们对其信任程度较低,以教学、研究为动机接触媒介的机会很少;其二是对媒介内容不能有效把关。对于网络贴吧、社区论坛、微博及微信中各种不明来源的消息、言论,教师们往往选择不轻易相信,网络上的病毒式传播、网络推手、虚拟环境等新名词,许多教师仅仅是听说过,但并不了解,所以加强教师们的职业素养,做好媒介传播的把关人,才能更为有效的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其三媒介使用技术受阻。教师们使用媒介的能力目前多数停留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工具,教师们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课、慕课等新媒体与学生互动较少,甚至绝大数老师从未使用过“微格教室”这一教学手段,而教师们引导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学习和活动更少,所以加强教师们媒介使用能力势在必行。

查看全文

国外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关键词:媒介教育媒介素养文化研究方法预防方式媒介教育的发展历史媒介教育理论数字化在线教育

[摘要]:

本文意在考察研究媒介教育的本质及其在美国的施行状况。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美国在媒介教育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英语国家的原因。第二部分从三个阶段(预防阶段、面对阶段、转变阶段)对美国媒介教育的历史进行了简单的回顾。第三和第四部分从概念与应用的层面对媒介教育加以分析。最后的第五部分探讨了美国的媒介教育未来将要面对的挑战,所涉及的包括媒介教育的集中与扩展、从运动变为教育干预及新技术带来的影响等。本文的结论是,美国的媒介教育需要不断地进步革新从而达到一个更加令人满意的水平。

引子

在全球媒介日益趋同的二十一世纪,媒介教育新范式对民主发展的重要性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美国媒介教育停滞不前的状况却令人感到意外(Gregorian,2006;Thoman和Jolls,2004)。这有些讽刺意味,因为美国是世界上媒介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却在正规媒介教育的各个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英语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Kubey,2004)。Galician(2004)甚至遗憾地感叹道,美国在媒介教育“这一重要领域里属于第三世界国家”(p.8)。

Kubey(1998,2003)从文化、经济、历史和政治等角度对美国媒介教育落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他指出美国媒介教育发展的四大障碍:地域广阔、文化多样、缺乏推动力和理论范式不同。

查看全文

裕固族媒介素养研究论文

关键词:裕固族媒介素养

[摘要]:

研究聚居在我国甘肃境内的裕固族媒介素养,对于深层次认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信息传播结构、受众素质与媒介素养教育,分析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均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本文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裕固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受众的媒介素养进行阐释和分析。

ABSTRACT:It''''simportanttostudythemedialiteracyofminoritiesinGansufortheinformationcommunicativestructure,thecultivationofmedialiteracyandsocialdevelopmentshouldbevaluedsystimatically.ThisarticlenarratesandanalysesthemedialiteracyofYugunationalityonbaseoftheinvestigationreport.

Keywords:Yugunationality,generalconditionofmassmedia,medialiteracy

中国裕固族在甘肃,甘肃自古是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交往的重要地域,丝绸之路在甘肃省横亘1500公里左右,众多的西域民族在这里与汉民族融合、纷争,除却经济、人口、生产方式的交往之外,文化的交往成为了这一地域民族交往的主旋律。甘肃境内的少数民族其族源、民族的迁徙、民族的形成、民族的文化都颇具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在现代信息社会,研究甘肃境内少数民族的媒介素养,对于深层次认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信息传播结构、受众素质与信息解读能力,分析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均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裕固族是西域民族与汉民族,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代表,具有研究的典型意义。

查看全文

媒介竞争下新闻编辑素养

当前,电视新闻栏目已进入品牌化经营,只有形成独特的风格模式,才能够吸引观众。而电视新闻编辑也开始由过去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入到复杂的“创作”型时代。这种现代运作方式使新闻质量管理处于可控状态,也使节目形成整体风格和鲜明特色。从客观来说,这对新闻编辑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电视新闻编辑要完成好“主导”作用,就必须从自身提高、培养基本能力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编辑制作出有深度、有层次、有思路的优质新闻节目。

一、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明辨是非能力

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变革,社会变动速度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除了应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较深的洞察力、较新颖的思路,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做到略知一二。因此,编辑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明辨是非能力。政治素养在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也是区分电视新闻编辑与文艺、电视剧等其他类别编辑的一个显著标志。我国的电视新闻编辑必须有强烈的政治感,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将主观倾向融于客观报道之中。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编辑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善于见微知著、明辨是非。必须具备“德”“学”“才”。具体指要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较好的文字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近年来,由于我国正面临社会转型期,作为省级电视新闻编辑,碰到关于政策性和舆论导向方面的新闻时,如果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不强,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理解,对那些论点或是过于片面、或是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不相符合的新闻没有严格把关,致使这样的新闻播出,就会产生负面影响,既影响国家政策的实施,又误导广大观众,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对所有稿件必须明辨是非,把好政治关、政策关和策略关。除此之外,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严格遵守新闻规律,恪守宣传纪律和原则,最终通过大量新鲜生动的新闻事实,形成新闻节目的不同主题,以健康向上的新闻产品去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

二、积累生活素材和提升专业技术知识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电视新闻编辑应不断进行知识储备,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编辑不一定是专家,但要努力成为一名杂家、社会活动家,不仅要对自己分管的内容、条口和相关知识要非常熟悉,同时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知识都要有所涉猎。电视新闻编辑每天面对的新闻稿件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多个角落,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艺、体育等,可以说是涉及面广,内容繁多,包罗万象。只有博览群书,处处留心,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善于积累生活素材,并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知晓中外,对当地的经济形势,地域特色,民风民情民俗,文化背景等能透彻地把握与理解,才能及时对摆放在自己面前的稿件作出正确的认识、判断和取舍。这样编辑出来的新闻稿件才能贴切当地实际情况,新闻才能受百姓的喜爱。其次,还要有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要注意检查和核对稿件与画面的情节内容和基本事实有无差错,前后有无矛盾,是否合乎情理,有无虚构、添加、嫁接或“张冠李戴”,同时,还要注意把好文字声画关,一组电视新闻的组织,包括稿件的比较选择、修改加工、稿件组合、同期声运用、后期配音合成制作等,是在十分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的,因此要求编辑要熟练地掌握制作标题、内容提要、画面组合、改稿配稿等,要懂得配音、录制、复制、画面处理等技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编播的速度和质量,以及新闻的安全播出。

三、不断提高和树立为受众服务的能力和思想电视新闻观众的多少,决定着收视率的高低,从而影响电视新闻事业的兴衰。

查看全文

教师媒介素养建构策略论文

摘要:本文以分析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为出发点,从识别、获取、分析、评估、传播五个方面提出构建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施策略,最后浅谈了教师媒介素养的意义。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媒介素养;构建

随着广播、电视、计算机等大众传媒的大量应用,社会对媒介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也随之发生根本转变。我们学校更处在信息化浪潮的前沿,学校教师要正确批判对待各种媒介。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学校的人才建设,对于教师自成修养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要正确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大众传播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从字面来看,就是对传媒人进行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其中传媒人的媒介素养直接关系到大众传媒能否垒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其他人的媒介素养也有“言传身教”的影响。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教育(MediaLiteracyEducation),就是要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教师作为传媒人,要对信息社会里各种媒介作充分的认识,能结合所教授的内容,合理组织各种媒体;同时要教育学生对信息的识别、获取、分析、评估、传播等信息活动方面持正确的态度。

(一)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教师

查看全文

媒介素养教教育论文

一、境外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大致历程

综观世界各国与地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最初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维护传统文化的“高级文化性”。二是防范和减少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三是消除大众传媒对公众的不良影响。四是帮助公众更好地利用大众媒介促进自身成长。考察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历程,其教育范式的变迁与人们对大众文化解读模式的变化密切相连,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一是“批判范式”(也称为“免疫范式”)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F.R.李维斯、阿诺德、D.麦克唐纳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研究的先行者们以及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普遍持批判与否定态度,侧重强调大众文化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这一时期的媒介素养教育“事实上是一种反对媒介的教育。”①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率先提出了“文化素养”的概念,并明确指出目的是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②由于对大众传媒的恐惧和不信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就是鼓励学生去“识辨与抵制”大众媒介的不良影响,保护孩子们免受媒介内容的污染。二是“分析”范式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文化界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发生了“从彻底否定到部分肯定,再转变为积极的肯定”③的历史性转向。以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E.P.汤普森等为代表的英国文化学派学者认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在内容上虽有差异,但在审美价值上却无高下之分。在这种观念的推动下,很多学者开始意识到媒体对人类获取资讯的实用性和切身性,媒介素养教育不再鼓励盲目批评,而是着力培养人们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三是“再现范式”(也称为“解密范式”)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研究领域开始出现符号学这一新的研究方法。以斯图亚特·霍尔和约翰·费斯克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文化传播不是一个从传播者到接受者的直线行为,受众的解码方式决定了意义产生的特性。“大众文化是由大众而不是由文化工业促成的。”④到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提出了新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这种新范式下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把大众媒介中常用制码、解码规则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明白媒介产品的意义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来孤立地理解。这种范式在拓展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引发了学者们新的思考,它过分放大了教师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而低估了学生价值观念与审美旨趣的能动性。四是“自主范式”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媒介素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纳入正规的课程教育系统当中,研究者们逐步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者不应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学生的判断,而应该是双方在互动的学习中一起理解媒介内容,帮助受教育者发展一种认识媒介、建设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这时的传播学研究已转向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并着重强调“人的能力的培养”。⑤英国学者马斯特曼将这个过程概括为“从家长制(Paternalism)走向赋权(Empowerment)”,老师的角色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品味仲裁者”,而是与学生一起研究、欣赏媒体。

横向看,世界各国与各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根据香港学者李月莲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阶段:⑥一是媒介素养教育已发展到高级阶段。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等国是其典型代表。在这些国家中,媒介素养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受重视程度高,普及范围广,并在国家或地方的正规教育体系中取得稳固地位,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国家讲求媒介素养教育的规模,强调教育的普及化与终身化,普遍成立有全国性与地方性专职负责机构。同时,非常重视针对家长、教师、学生等进行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二是主要依靠教师推动或外国机构资助的初级教育阶段。三是在教会组织或个别先驱人物倡导下进行的小规模萌芽阶段。四是理论引入与论证阶段。为了迅速适应新型的媒介环境,更好地利用传播媒介为自己服务,人们逐渐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势在必行,并开始对其进行理论引入与可行性论证,但尚无系统、具体的实践活动展开。总的看来,较为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大都集中在大众传播业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则仍处于起步或萌芽状态,甚至尚未开始,媒介素养教育在全世界的普及推广还任重而道远。

二、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境外媒介素养教育经过近80年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大量的理论流派,其中有一些各国学者普遍接受的原理,这些原理充实了媒介素养的概念,共同构成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媒介素养的涵义方面,英国对媒介素养概念的界定一直呈现出道德、文化维护的色彩,一般认为“媒介素养”即一种正确理解、建设性的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能力。在美国,经常被引用的概念则是1992年Aspen媒介素养教育领导协会提出的:“媒介素养是一种获得、分析、评价以及产制各种形式媒体的能力。”⑦学者鲁宾则将媒介素养分为三个层面,即“知识模式”、“理解模式,和“能力模式”。⑧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还给媒介素养做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辩的反映能力。⑨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在1989年的纲领文件《媒介素养资源指南》中,把媒介素养定义为:媒介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对大众媒体本质、媒体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删台湾政大传播学院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的界定为: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近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⑩此定义赋予了公民更高的责任和主动权,即公民对传媒素养有了很好的认知和实践后,可以影响传媒、优化传媒环境。

查看全文

媒介从业素养管理论文

摘要: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提出,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很晚,于20世纪末才刚刚开始。随着媒介全球化和我国媒介市场化过程的加剧,传播媒介的运行机制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已严重滞后,公民尤其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日益成为突出问题。鉴于媒介从业人员在媒介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加强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和大众传播活动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关键词:媒介媒介素养媒介从业人员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使用和解构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媒介素养此一概念最初由英国学者早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英国学者最早提出媒介素养旨在通过倡导开展对公众尤其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强化并提高他们抗拒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流行文化的“低水平满足”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认清并抵制大众媒介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媒介素养教育已在欧洲、大洋洲和亚洲等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由最初的教导青少年如何规避大众媒体文化的消极影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旨在提高媒介受众批判地认知吸纳媒介信息能力的终身教育。

媒介教育虽在全球范围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但是它的称谓和意涵有所不同。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一般称为MediaLiteracy(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一种用来接触、分析、评价大众媒介中所传递的诸多复杂信息的能力。欧洲大部分国家如英国、法国、芬兰等国则称之为MediaEducation(媒介教育或媒介素养教育)。媒体素养教育关注着媒介的本质特性、媒介的基本运作原理和程式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如何通过传递信息从而起到让媒介受众得以愉说享受的功效。而在中国香港特区和台湾等地则交互使用MediaEducation和MediaLiteracy,或称媒体识读教育。

在此,有必要厘清媒介素养教育和媒介素养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媒介素养教育代表整个教育的全过程,而媒介素养则是这一过程的终极目标和结果。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媒介受众具有驾驭媒介信息的素质,破除对传播媒介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和绝对信任,上升到今天对现代传媒的主动选择和相对质疑,从而成为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的现代化“媒介公民”。当然,媒介素养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通过后来的不懈努力习得的。

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和必要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