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19:21: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美国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美国经济

美国经济的增长及影响

本文作者:龚清华严学军工作单位:湖北大学

一、美国经济从繁荣到衰退

从1992年以来,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经济扩张期,出现了少见的繁荣景象,一个新名词“新经济”也随之诞生。在这轮扩张中,各种指标均呈现健康态势,出现了“一高两低”的现象,即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但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却很低。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3.8%,通货膨胀率保持在2%—3%,失业率大幅度下降。在这次新经济中,美国占据着信息产业的优势,信息产业成为美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而且其全球化程度非常高,一两家企业的产品几乎垄断全球市场。然而,美国经济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趋缓。2001年3月,经济就已经步入衰退。按年率计算,2000年前2个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高达4.8%和5.6%;后2个季度分别为2.2%和1.0%。至2001年,头2个季度分别为1.3%和0.3%,第3季度就已出现负增长,增长率为-1.1%,美国经济本身呈疲软走势。“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经济的衰退。“9.11”事件对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将达数千亿美元,损失最大的几个行业有航空、旅游、证券、保险、能源、房地产等。尽管该事件对美国社会和经济都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冲击,但美国政府在2001年第4季度采取的增加财政支出13%,国防开支增长14%的财政政策,使美国经济在第4季度出现回升,该季度GDP增长达到2.7%,2002年第1季度出现了高达5%的增长率。从数据上看,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然而好景不长,2002年9月公布第2季度GDP增长率又回落至1.1%。此外,美国的失业率也一直居高不下。近几个月来,美国失业率均在5.8%到6%之间徘徊,为多年来的最高水平。据2002年9月1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2年7月失业率达5.9%,8月为5.7%。

二、美国经济走势分析:美国经济将步入增长性衰退

对于美国经济未来走势及全球经济前景,许多学者作出了各种各样的预测。有两种观点大相径庭。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经济将在2002年下半年增速强劲,全球经济也将走出低谷;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将进入长期衰退,复苏日子还长。笔者认为:美国经济将步入增长性衰退(growthrecession)。增长性衰退是世界银行使用的一个概念,即世界经济增长率在2.5%以下的就叫增长性衰退。另外,国民经济研究局也给出了一个定义,指总产出、收入、就业、贸易缓慢增长的循环期通常持续1年或1年以上。美国经济走势将步入增长性衰退,这种增长性衰退表明一国经济虽然呈下坡趋势,但并非经济严重衰退或大萧条,经济总体看来还是保持在正增长,经济增长率并未出现负数,只不过增长速度缓慢,增长率持续在2.5%以下。美国经济将进入增长性衰退,原因有以下几点:1.周期性发生经济危机的规律的作用。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看,这一规律从未改变过,即使二战以后实行凯恩斯主义,也未能使经济摆脱周期性危机的困扰,无论是哪一种经济类型的国家,不论是成熟市场经济还是转型经济,都受到周期性经济规律的制约,无一例外,只不过由于世界经济环境的不同和各国政府政策的不同,不同国家的不同周期其长度和波动的幅度有所不同而已。美国经济在1945年2月到10月间也经历了一次衰退,美国二战以后经历衰退期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1个月。20世纪美国经历最长一次经济衰退是从1929年8月到1933年3月,长达43个月。本次美国经济突然经历从经济大繁荣走向衰退也正是经济周期作用的结果,说明美国经济仍是有周期的,进行周期调整是正常的。每一次的经济扩张都为它自身的破坏埋下了种子。经济扩张幅度越大,经济衰退程度就越严重。因此,认为美国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超常繁荣的“新经济”,就可以改变经济周期的困扰而保持持续增长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2.经济结构失衡的结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进行经济结构大调整,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繁荣期,新技术发明应用引起的投资高潮,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2000年信息业产值已占美国GDP的8%以上,对美国经济增长贡献高于35%,此外还提高了公司利润和股票市值。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往往过高地估计投资回报率,又过低地估计投资风险,因为在经济高涨期很少有投资项目不赚钱,所以正常性投资便立即转向过度投资,特别是那些高回报、高风险的高技术领域的过度投资。这样便使得美国经济结构严重扭曲。一方面,在实体经济上,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泛起一股网络泡沫,美国作为网络技术和设备的主要供应商,资金自然过度投资到这一领域。这样一来,便造成了热门行业如信息通信产业生产严重过剩,在这种局面下,美国经济出现调整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表现在资金过分流向证券市场,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引发一系列地区先后发生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的投资者对经济前景不乐观,将美国当成资金的避风港,纷纷将资金投入美国股票和债券市场,使美元和美国股市一路上扬,这种局面造成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股市泡沫膨胀,对美国实体经济造成无形的打击,最终必然导致新的经济调整。3.“9.11”事件导致消费者和生产者巨大的信心危机,恐怖事件引起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由恐怖事件引发的政府开支对常规需求几乎不起作用。美国政府虽然在“9.11”事件后立即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连续大幅度降息和支持航空业、重建纽约、反恐怖等政府开支和减税计划,但这些传统的宏观政策只对稳定和恢复金融市场起了一定的作用,对经济刺激作用很小,对解决信心危机和不确定性的作用很小。未来美国的走向取决于是否还会发生相关的恐怖袭击。如果美国再一次受到恐怖分子攻击,将会使美国国内的信心危机继续恶化,则美国会进入一个较长的混乱和衰退期,并使全球经济进入一个较长的衰退时期和全球经济金融格局的较大调整。另外,还有人担心,下一轮恐怖袭击将会发生在网络上,因为电子袭击更容易发动,袭击者无须在美国领土内,也不必动用飞机大炮,如果恐怖分子能使整个国际网络瘫痪,其后果将不堪设想。4.严重的美国企业问题。尽管企业的盈利下降、企业破产、企业分拆等问题多是美国经济从繁荣到衰退,股市从繁荣到泡沫破裂的结果,但是这些问题广泛而较长时间的存在,也对美国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企业会计问题是市场经济制度的问题。如果说去年的“9.11”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美国公众对其安全的信心,进而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有一定打击的话,那么从去年底开始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对美国经济的打击可能远甚于“9.11”事件。因为企业的会计问题动摇了市场经济的基础。去年底,安然公司破产案震动美国朝野。随着安然公司破产的内幕一步步被揭开,安然公司的大众内幕交易,尤其是账外交易问题以及安达信在审计中存在着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疑虑。今年以来,美国又爆发了一系列公司丑闻,会计行业除安达信外,还有安水、毕马威、普华永道;金融行业有美林证券、瑞士信贷第一波斯顿银行等世界级的投资银行。2002年6月,美国的施乐公司、世界电信公司再度爆发假账丑闻。这些著名大公司的假账案不仅扰乱了美国股市,也引发了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无疑,美国股市和美国经济都面临重建投资者信心的挑战。5.国际经济环境普遍不景气。与海湾战争时的那次衰退相比,目前步入衰退的美国面对的是一个普遍不景气的世界。10多年前,美国处于衰退时,欧洲和日本的经济都还不错,亚洲更显示出前途无量。然而,今天的日本与10年前相比面目全非,它已进入10年以来的第4次衰退。亚洲的多数经济体亦陷入衰退困境,其程度和持续的时期可能要超过1997年的金融危机。欧洲的经济也十分暗淡,欧元的最大效用还未发挥出来。总之,日本,欧洲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与美国同时出现下滑,恶化了国际经济环境,增加了美国经济调整的难度。此外,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繁荣导致了如电信部门等热门行业生产过剩,要消化这些过剩能力及库存,尚需较长时间。信息产业调整需要时间,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技术和相关产业还有个发展过程。在这次经济衰退中,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消费者一直没有节制消费,个人消费开支在衰退期间并未大幅下降。因此,以往那种靠消费开支反弹来带动经济快速复苏的格局难以重现。尽管失业人数似乎已稳定下来,但是失业的困境却在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失业已达数月,更多的人已用光了救济金,然而创造的新就业机会又过少。就业前景不明朗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工资收入和消费开支。由于这些影响因素,美国经济复苏将是缓慢的,也难以在短期内出现强力反弹。

三、美国经济增长性衰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查看全文

小议美国经济好转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经济,房地产市场,高增长,高通胀

摘要:由于美国量化宽松措施引发的通胀压力增大与热钱肆意流动,已经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这也将对美国是否“一意孤行”造成压力。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较为明显,内生动力逐步加强,唯有房地产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美国经济沿着复苏道路前行的步伐有越来越坚实的迹象,因此美国继续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的必要性在降低。

美国经济是不是在逐步向好,美元的表现在未来几个月时间内,会不会有所变化,这都将牵动着各方的神经。美国现在是第一经济大国。从规模上看,中国现在也是第二大经济大国。进入新年以来,美国经济的动向特别引人关注。对美国经济在未来几个月甚至更长一点时间的走向,投资界的意见现在有一些分歧。中美之间经济与贸易联系广泛,在这种情况下,美元的走向如何,美元的发行是不是会维持在适度和稳定的水平上,都是市场关注的目标,更是中国经济关注的目标。

美国是否采取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是最大不确定因素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力广泛,因此在2011年美国是否采取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将会对全球汇率走势、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以及世界各国贸易需求造成深度影响。美国怎么做已是世界经济走向的最主要不确定因素。

去年11月4日,美联储宣布在2011年第二季度以前,进一步购买6000亿美元的较长期美国国债。消息一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市场巨大波动。

查看全文

美国经济危机原因及影响分析论文

摘要:美国经济危机是其新长波运行到顶后以朱格拉周期形式表现的一次调整,美国经济由此将步入缓慢增长的动荡时期。为满足长波扩张对巨额货币供给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美国金融体系进行了以金融创新为主要内容的重构,由此支撑了美国经济长达20多年的快速增长,并极大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但随着长波的演进,不仅内部的扩张动力逐渐衰竭,而且外部的相对竞争力也在快速下降,实体经济对新增货币的吸纳能力减弱,由此金融创新深化所创造的巨大货币供给就只能转向“次贷”和高杠杆的金融衍生产品。当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背离达到一定程度时,经济危机也就不可避免。美国经济危机最终转化为世界经济危机,则是因为各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出现了高度的同步性,是它们之间相互叠加共振的结果。

关键词:经济长波;货币供给;经济危机;金融体系

自2007年初美国爆发以“次贷危机”为契机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以来,“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就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对它的解释更是林林总总。这些解释各有道理,大多是“次贷”风波的直接原因,如过度的货币供给、宽松的货币监管、过高的消费率等;其中有严谨的理论基础、且逻辑分析与历史进程能够做到一致的成果则难以见到。

实际上,如果从一个较长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看,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是极其自然的,是美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这个过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了二战后的第二次长波跋涉,为应付巨大有效需求产生的巨额货币供给要求,美国进行了以金融创新为主要内容的金融体系重构;巨大货币供给推动资本收益和资产价格的不断提高,从而将世界性的资源吸收到美国经济体系中,正是这种长波扩张与货币供给的相互加强,促使美国经济实现了20多年的繁荣,增强了美国的国际地位。但随着长波转换的逐渐完成,内部的有效需求动力逐渐衰竭,外部的竞争压力则逐渐加强,以金融创新为代表的金融体系所创造的巨量货币供给,在资产价格的不断上升中,就只能转向以“次贷”为主的领域。随着实体经济相对萎缩及其利润率的下降,各种以利润为基础的高杠杆的资产价格必然会快速下降,由此导致以金融危机为导火线的经济危机也就不可避免。这是美国经济运行到长波顶峰后的一种间隙性调整,也是美国经济告别快速增长而进入一个动荡性波动时期的标志,由此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作用将逐渐弱化,欧洲、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作用则会不断加强。但因为以“次贷危机”为借鉴的金融体系的重建会极大弱化金融创新活动,货币供给将进入一个低速增长时期,所以动力机制会减弱,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至少10多年的相对低速增长时期。

一、从长波运动看美国经济危机

1长波转换机制

查看全文

小议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本文作者:王小兰工作单位: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3月20日,美国绕开联合国安理会而发动了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战争持续了一个多月,萨达姆政权被推翻,美国控制了伊拉克。5月2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伊拉克战争的发生有其经济背景,而且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也是不能不重视的。这对中国对美国的政策取向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格局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伊拉克战争的经济背景分析

众所周知,在美国布什总统上台之前,美国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连续10多年的较好的经济增长。根据经济周期理论,任何一个经济都存在从繁荣到衰退到萧条,然后从萧条到复苏再到繁荣的周而复始过程。美国已走过经济繁荣,进入到经济衰退阶段。而导致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一是支持美国原来经济高增长的美国信息产业泡沫的破灭;二是9111事件的发生。由于经济的衰退,国内经济的不景气,使得美国失业率上升。民意调查显示民众对布什的支持率成下降趋势,人们报怨政府的不得力,而且对政府越来越不满,这对布什政府当局产生了相当的压力。如何来缓解这种压力,并能促进经济的增长便成为美国政府的当务之急。于是为了转移民众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加上一些外部环境因素,伊拉克战争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二、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的经济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有以下方面的影响:

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和美国经济转型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推动和完善,因而内涵不断丰富,并日益扮演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推动力角色。美国在经济转型的几个关键阶段,都巧妙地借助职业教育政策实现了困境中的突围,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需要进行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型,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转型和发展中的主动调节作用,在发展中实现社会经济的转型。

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经济转型

美国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在推动困境中的经济发展和转型方面大有可为。这里的职业教育并非我们当前理解的种种职业培训,而是一个历史范畴,指以职业或者经济生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在美国历史上的一些关键的转型期,职业教育都对经济社会的脱困和建设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机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对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一、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互动

关于职业教育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毋庸置疑人们对这一范畴的理解存在一个发展过程。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历史范畴。从其发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拥有不同内涵。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是理解职业教育的钥匙。人类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之后,随着分工和科技的大发展,人们难以仅凭经验获得对于工作的知识,不得不根据市场需求来专门培训从事具有相当专业技术知识含量的工作的人,以求缩短获取工作知识的时间,职业教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才出现的。因此,所谓职业教育指的是在市场经济相对发展的情况下,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职业或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等的教育,即以职业或者经济生活为直接服务对象的教育。在市场经济充分发育之前,分工不很发达,教育模式以知识性的普通教育为主,教给人们最基本的读、写、算等的能力,专门进行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不够。随着科技日益进步,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分工日益增加,企业对职工的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普通教育还是教育发展的重心所在,职业教育还完全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增,然而人们心目中的职业教育仍是一种狭义职业教育: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以及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的各种职业院校、中专、技校等,简言之,职业入门培训。之后,职业教育日渐获得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投资,逐渐获得了与普通教育相当的地位,并逐渐向占据主导地位转型。然而与当今美国职业教育理念尚有一定距离:普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职业教育成为教育的重心。这是一种广义职业教育或者大职业教育:不仅包括狭义职业教育,更包括面向长期未来的继续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终身教育。概言之,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职业教育的丰富和发展,二者互为前进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分工和融合,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也越来越大,职业教育不断向广处和深处拓展,直至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个市场经济中的教育都成为职业性教育。职业教育的扩展和深化相应也带来市场经济分工的细化,知识的交叉融合、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的不断涌现,推动市场主体活力日益增强,市场经济发展的种种不均衡逐渐被消除,从而不断完善和前进,最终整个市场经济成为教育、科研的经济。

二、职业教育对美国经济转型的影响

查看全文

美国经济危机成因分析新解释研究论文

摘要:美国经济危机是其新长波运行到顶后以朱格拉周期形式表现的一次调整,美国经济由此将步入缓慢增长的动荡时期。为满足长波扩张对巨额货币供给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美国金融体系进行了以金融创新为主要内容的重构,由此支撑了美国经济长达20多年的快速增长,并极大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但随着长波的演进,不仅内部的扩张动力逐渐衰竭,而且外部的相对竞争力也在快速下降,实体经济对新增货币的吸纳能力减弱,由此金融创新深化所创造的巨大货币供给就只能转向“次贷”和高杠杆的金融衍生产品。当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背离达到一定程度时,经济危机也就不可避免。美国经济危机最终转化为世界经济危机,则是因为各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出现了高度的同步性,是它们之间相互叠加共振的结果。

关键词:经济长波;货币供给;经济危机;金融体系

自2007年初美国爆发以“次贷危机”为契机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以来,“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就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对它的解释更是林林总总。这些解释各有道理,大多是“次贷”风波的直接原因,如过度的货币供给、宽松的货币监管、过高的消费率等;其中有严谨的理论基础、且逻辑分析与历史进程能够做到一致的成果则难以见到。

实际上,如果从一个较长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看,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是极其自然的,是美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这个过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了二战后的第二次长波跋涉,为应付巨大有效需求产生的巨额货币供给要求,美国进行了以金融创新为主要内容的金融体系重构;巨大货币供给推动资本收益和资产价格的不断提高,从而将世界性的资源吸收到美国经济体系中,正是这种长波扩张与货币供给的相互加强,促使美国经济实现了20多年的繁荣,增强了美国的国际地位。但随着长波转换的逐渐完成,内部的有效需求动力逐渐衰竭,外部的竞争压力则逐渐加强,以金融创新为代表的金融体系所创造的巨量货币供给,在资产价格的不断上升中,就只能转向以“次贷”为主的领域。随着实体经济相对萎缩及其利润率的下降,各种以利润为基础的高杠杆的资产价格必然会快速下降,由此导致以金融危机为导火线的经济危机也就不可避免。这是美国经济运行到长波顶峰后的一种间隙性调整,也是美国经济告别快速增长而进入一个动荡性波动时期的标志,由此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作用将逐渐弱化,欧洲、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作用则会不断加强。但因为以“次贷危机”为借鉴的金融体系的重建会极大弱化金融创新活动,货币供给将进入一个低速增长时期,所以动力机制会减弱,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至少10多年的相对低速增长时期。

一、从长波运动看美国经济危机

1长波转换机制

查看全文

人民币汇率美国经济比较论文

过去十年时间,中国的人民币基本上采取“钉住”(pegged)美元的汇率政策(1美元=8.27元)。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贸易在全球的扩张,尤其在过去几年,中国逐渐跃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并且增长势头强劲。期间中国的“廉价”消费品涌进世界各国的超级市场,给西方的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直接的提高了消费者的本国货币购买力和实际收入),同时也造就了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尤其是在过去几年石油价格高涨的情况下,中国的无所不在的“廉价”商品-尤其随着美元的贬值,使得西方人所担忧的通货膨胀得以大大缓解。但是西方政客(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对人民币的批评之声却不断加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1、有关汇率的历史事件

20世纪后期和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人民币正成为焦点,不仅在中国本土,而且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人民币也日益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争议焦点,它影响中美的经济、商业及政治关系。我们现在回顾一下历史上关于汇率的几个“事件”:

1、上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赤字不断扩大,美日贸易摩擦日益加剧,1985年9月,在美国的策划下,美、日、英、法、西德密会于纽约广场饭店(PlazaHotel),签约降低美元对日元和欧洲货币的比价,史称"广场协议"(PlazaAccord)。之后10年,日元汇价逐渐从250日元兑1美元升值至1996年的87日元兑1美元。此后十年,日本经济停止了增长,美国经济却获得了持续增长。

2、2003年2月西方七国财长会议召开之际,当时的日本财务相盐川正十郎向其他六国提交了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提案,以逼迫人民币升值。但最终该提案被否决。

3、2005年早期,一些美国政客认为中国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使得中国的出口存在“不公”的价格优势。2005年初,美国参议员查尔斯.舒默(CharlesSchumer)和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LindseyGraham)提出一条议案,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27.5%,否则威胁对中国进口货物加征27.5%的惩罚性关税。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原拟于2005年6月23日举行关于人民币问题听证(后来经过格林斯潘及美国财长斯诺出面作证调解,国会听政推迟到2005年底)。但是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美国、日本等)所争论不休的“问题”。

查看全文

人民币汇率美国经济论文

过去十年时间,中国的人民币基本上采取“钉住”(pegged)美元的汇率政策(1美元=8.27元)。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贸易在全球的扩张,尤其在过去几年,中国逐渐跃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并且增长势头强劲。期间中国的“廉价”消费品涌进世界各国的超级市场,给西方的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直接的提高了消费者的本国货币购买力和实际收入),同时也造就了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尤其是在过去几年石油价格高涨的情况下,中国的无所不在的“廉价”商品-尤其随着美元的贬值,使得西方人所担忧的通货膨胀得以大大缓解。但是西方政客(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对人民币的批评之声却不断加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1、有关汇率的历史事件

20世纪后期和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人民币正成为焦点,不仅在中国本土,而且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人民币也日益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争议焦点,它影响中美的经济、商业及政治关系。我们现在回顾一下历史上关于汇率的几个“事件”:

1、上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赤字不断扩大,美日贸易摩擦日益加剧,1985年9月,在美国的策划下,美、日、英、法、西德密会于纽约广场饭店(PlazaHotel),签约降低美元对日元和欧洲货币的比价,史称"广场协议"(PlazaAccord)。之后10年,日元汇价逐渐从250日元兑1美元升值至1996年的87日元兑1美元。此后十年,日本经济停止了增长,美国经济却获得了持续增长。

2、2003年2月西方七国财长会议召开之际,当时的日本财务相盐川正十郎向其他六国提交了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提案,以逼迫人民币升值。但最终该提案被否决。

3、2005年早期,一些美国政客认为中国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使得中国的出口存在“不公”的价格优势。2005年初,美国参议员查尔斯.舒默(CharlesSchumer)和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LindseyGraham)提出一条议案,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27.5%,否则威胁对中国进口货物加征27.5%的惩罚性关税。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原拟于2005年6月23日举行关于人民币问题听证(后来经过格林斯潘及美国财长斯诺出面作证调解,国会听政推迟到2005年底)。但是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美国、日本等)所争论不休的“问题”。

查看全文

布什关于美国经济前景的演讲

英语演讲稿

USPresident''''sspeechonAmericaneconomicfuture(August6,2005)

Listentothestory:

THEPRESIDENT:Goodmorning.Asfamiliesacrossthecountryenjoythesummer,Americanscanbeoptimisticaboutoureconomicfuture.Inthepastfouryears,oureconomyhasbeenthroughalot:wefacedastockmarketdecline,arecession,corporatescandals,anattackonourhomeland,andthedemandsofanongoingwaronterror.

TogrowtheeconomyandhelpAmericanfamilies,weactedbypassingthelargesttaxreliefinageneration.Andtoday,thankstothetaxreliefandtheeffortsofAmerica''''sworkersandentrepreneurs,oureconomyisstrongandgrowingstronger.

Thispastweek,welearnedthatAmericaaddedover200,000newjobsinJuly.SinceMayof2003,we''''veaddednearly4millionnewjobs.Theunemploymentrateisdownto5percent,belowtheaverageofthe1970s,1980sand1990s.AndmoreAmericansareworkingtodaythaneverbeforeinournation''''shistory.

查看全文

深究再工业化和美国经济战略的联系

再工业化是指重新重视和发展工业,包括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和发展新工业的过程。与之相时应的概念——去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生产能力,主要是制造业产出和就业比重降低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至今,随着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中国、印度制造业的崛起,美国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基于制造业就业和产出比重持续降低、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投资转向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等问题,已经提出过再工业化主张,甚至有人提出改变中国制造、美国消费的经济格局。2003年美国劳工联合会了《复兴美国制造业》的报告。

报告指出,制造业是美国生产率提高、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者,也是维持国防和国土安全不可缺少的基础。在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再次打出再工业化这张牌。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场演说中指出,美国经济要从过去维系在金融信贷之上的高消费模式,转向出口推动和制造业推动的成长模式。奥巴马还指出,存危机过后要重新平衡制造业和服务业,美国制造业不断会有新的机会。他强调,任何国家未来要在经济上领先世界,必须依赖于数学和科学,特别是能够将最新科学转化为技术生产力的能力。这表明,美国已经把再工业化确定为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虽然面临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但美国的制造世毕竟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制造业。美国拥有世界最高技能的劳动力和最先进的装备,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一百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制造业的引领者。美国依然把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制造业作为立国强国之本的地位没有改变。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26.72%降低到2007年的23.85%,但美国仍是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最高的国家。

当前,制造业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变。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从以大批量、少品种的技术向小批量、多品种的制造方式转变,从强调传统产业分工向产业链全球布局转变,从传统、常规技术向广泛使用以数控、低耗和洁净生产为重点的先进制造技术转变,新能源、生物等新兴制造业成长加快。这既对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工业发达国家将制造业置于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纷纷通过重新布局产业链、控制产业分工高端环节等措施,努力保持市场垄断地位,恢复和保持其制造业的竞争力。美国不少人士认为,全球化、新兴经济体崛起、高油价和发展新能源应该成为美国发挥技术优势、提升高生产率制造业、增强制造业在世界市场竞争力的机遇。可以预见,美国政府和产业界将采取以下行动和措施,加快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第一,把发展制造业、增加制造业产品出口作为减少贸易赤字的重要措施。近年来,世界贸易额中,货物贸易占80%,服务贸易占20%,制造业竞争力对国际收支具有决定性影响。2008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和出口分别为157750亿美元和161200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分别为37300亿美元和34700亿美元,货物贸易约为服务贸易的4倍。2008年美国货物贸易出口13010亿美元,进口21660亿美元,赤字8590亿美元。美国服务业出口5220亿美元,进口3640亿美元,顺差为1580亿美元,服务贸易顺差仅为货物贸易赤字的18.4%。如果丧失了货物出口能力,像美国这样的大国拿什么去交换其他国家的货物?美国各方面普遍认为,如果不能提高国内制造业竞争力,只是依靠政府措施限制国外产品进口,必然会导致国内产品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降低美国人的生活水平。2010年3月,奥巴马总统宣布了一项促进美国出口的新战略,承诺以后5年美国出口翻两番,他领导的政府将努力在全世界创造一个让美国企业和员工得到均等机会的局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