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19:14: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美国电影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美国电影宗教文化研讨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和映像。好莱坞之所以能在世界电影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同美国自身“文化熔炉”的特性是不无关系的。好莱坞拍摄的电影内容丰富多样,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伦理、道德、艺术、历史等等,几乎无一例外地跻身于电影的故事与形式之中,几乎涵盖了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电影逐渐成为从不同角度解读美国社会文化的上佳文本。宗教是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电影中也少不了对宗教相关内容的关注及呈现。“宗教电影”(religiousfilm)是美国社会宗教文化特征的生动表现。
一、美国社会的宗教现状及特征
美国是整个西方社会中宗教性最强的国家。美国人认为自己是“依其根深蒂固的信仰和价值观行事,并非受经济和心理因素驱动”①,美国有别于其他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民众对组织性宗教团体的承诺。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早期移居北美的绝大多数是在英国不堪遭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主要定居在新英格兰地区。这些基督新教徒(TheProtestants)把北美大陆视为自己的宗教避难所,是自由之信仰、勤劳以致富的“世外桃源”。17世纪末,在洛克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思想的影响之下,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们首先打响了反对英国殖民者的独立战争,并最终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也由此确立了其作为美国本土主义宗教牢固的基础性地位。19世纪的两次移民潮给美国带来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文化及宗教,形成美国社会宗教多元化的局面。这些随移民而来的“外来宗教”中对美国社会及民众影响较大的是天主教和犹太教。“二战”以后,大批天主教徒步入美国中产阶级行列,并逐渐融入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中。然而,基于美国是由基督新教徒所建立这样一个强大的事实,天主教徒在美国可谓是命运多舛。早期新教移民中的很多人对于欧洲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和宗教迫害都无比痛恨。因此,他们反抗教会专制,要摒弃天主教繁琐的宗教仪式并寻求一种能和上帝直接对话的新教模式,并把这种愿望和主张当成了美国这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对本土主义基督新教的偏袒在国家政治生态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在美国自建国以来的四十四任总统之中,除约翰•肯尼迪一人是天主教徒外,其他均是基督新教徒。天主教徒被排挤于核心利益圈之外,穆斯林或信仰其他宗教的人若想踏足其中更是无从谈起。但是,随着近年来不断涌入美国的信奉天主教的拉美移民数量的增加,美国国内天主教徒的数量也逐渐超过基督新教徒,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也得到改善。2008年,奥巴马总统的当选被认为是美国社会在种族观点问题上的大转变,传统宗教观念也向前迈了一大步,比如现任副总统乔•拜登就是天主教徒。
二、宗教与电影的融合
去教堂或会堂并不是美国人接触宗教、获取宗教知识的唯一途径,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不管他们是不是教徒,无论他们信仰哪种宗教,他们知道的“所有关于宗教的事情都是源于电影”②。许多早期的电影制作人和基督教教士、牧师等神职人员都认为,基于《圣经》内容的影片能够将“娱乐”和“宗教信仰”这两个原本毫无关系的概念相融合。一部拍摄正规、内容严肃的宗教题材影片,既能起到教化的作用,还能给人们启迪。通过电影来“影响人们的人生态度、宗教信仰和行为方式”③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由此,以《圣经》故事为蓝本的历史片、爱情片以及探险片大量涌现。影片中的情节和人物成为后来许多人心目中认定的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史实再现,影片中的对白取代《圣经》中的文字成为人们通用的“宗教语言”。基于电影比宗教文本和传统的传教更为直观、易懂的特性,宗教电影逐渐成为教会认可的“极具教化作用的穷人的圣经”;与此同时,电影也成为学者们探究美国社会宗教文化的上佳渠道:电影向人们展示当前的社会价值所在,并告诉人们如何去改变。学者们宣称,若想知道美国人信仰什么,就去电影院看看正在上映什么。尽管对宗教电影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满,各宗教团体还是会通过电影来传述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并自行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影片。早在1918年,天主教艺术协会(CatholicArtAssociation)就制作了一部表现劳工阶层天主教徒的电影《罪人》(TheTransgressors)。20世纪50年代,基督教电影委员会(ProtestantFilmCommission)资助了一个系列短片的拍摄和制作,目的是通过这些短片来提出有关道德及宗教的问题。从票房的角度而言,这些影片中的绝大多数都不值一提,然而却能全面地反映出教徒们对于自身及其周围世界的看法,社会文化价值堪称典范。
三、美国宗教电影的特点
美国电影的青少年形象探析论文
摘要:青春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在近些年出现的美国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形象大钵可以概括为积极的、浪漫的、堕落的以及颠覆性的青少年形象等几种,这些形象的出现和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连。由于好莱坞成熟的商业体制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力,好莱坞青春片这一美国类型电影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普通观众的视野。实际上,除了好莱坞之外,在世界范围内都曾出现过一些引起人们关注的青春电影,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青春电影更是进入了一个高产期。本文从当今美国青少年心理特征及社会环境的角度剖析了美国年轻人在校园电影中的形象及其所折射出的美国年轻人生活态度及生活状态。
关键词:青春类型电影;青少年形象;心理特征
在美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中,青春类型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者成长型电影)一直备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尽管几乎从未被视为影迷中最富洞察力的骨干群体,青少年却无疑是最为有力的好莱坞青春电影票房的保证。这些主要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尽管故事风格不同,表现手法多样,但却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美国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状态。而当代的美国年轻人,作为多元化的一代,在美国青少年电影中也折射出了不同类型,风格迥异的青少年形象。最容易为观众拍手称赞的青春电影为青春励志型电影,它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怕挫折,并充满热情的青少年形象。在这种类型中,青春成为主题,青春片是一种并不纯粹的电影类型。如果把它放到一个世界性的类型参照系中.它既不像西部片那样有着明显的视觉符码,也不像歌舞片那样有着固定的外部表演模式.甚至也不像喜剧电影那样谈得上有稳定的风格效果。在青春片那里,只有一些通常的母体式的主题类型或某些常见的环境标志。如家庭、校园。确切地说,青春片更接近于一种题材,而励志则成为叙事的主线,成为主体的行为动机。这类电影多以喜剧为主,尽管剧情有时落人俗套.却丝毫影响不了人们对于此类电影的热衷。作为涉及机能与情感的作品,好莱坞青春电影尊奉着一条体现在所有幽默中的心理规律,即它们令观众身心放松。这也成为青春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青春励志片之所以近几年来在美国、日本等国大受欢迎,并受到极大地关注。这和它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密切相关。人物角色的错位,必然产生一定的喜剧效果。贬低、不一致、机械作用和解脱之感。都是笑的源泉.而这些源泉绝不是详尽无遗的了。不过,在这些源泉当中。最巨大的源泉无疑是不一致。俄国著名哲学家别林斯基(v.G.Belinskiy)在诗的分类中也曾说过:“喜剧的内容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是主观幻想的世界或者似乎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现实的世界。”喜剧的主人公是离开了自己精神天性的本体性的人们.“喜剧的实质是生活的现象同生活的实质和使命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在喜剧中便表现为自我否定。在青春励志片中,就出现了这种“不一致”.作品的内容都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从而产生了喜剧效果。
以爱情为主线的美国青少年电影也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校园电影。在动人的校园爱情故事中。这类电影给我们塑造了充满活力并纯情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而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上个世纪90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
青春电影是关于青春的,所有上文提及的影片都包含年轻的角色以及他们特殊的问题和生活方式。很明显,影片中的这些设置都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的。然而,和日本唯美、青涩、浪漫的青春电影有所不同,美国的青春类型影片非常注意将校园文化和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和优美动感的舞姿;可以欣赏到在年轻人中受欢迎的流行音乐和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口头语:而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显得浪漫又不失幽默和时尚。很显然,好莱坞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美国电影中的青少年形象塑造探索论文
摘要:青春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在近些年出现的美国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形象大钵可以概括为积极的、浪漫的、堕落的以及颠覆性的青少年形象等几种,这些形象的出现和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连。由于好莱坞成熟的商业体制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力,好莱坞青春片这一美国类型电影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普通观众的视野。实际上,除了好莱坞之外,在世界范围内都曾出现过一些引起人们关注的青春电影,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青春电影更是进入了一个高产期。本文从当今美国青少年心理特征及社会环境的角度剖析了美国年轻人在校园电影中的形象及其所折射出的美国年轻人生活态度及生活状态。
关键词:青春类型电影;青少年形象;心理特征
一、在美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中,青春类型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者成长型电影)一直备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
尽管几乎从未被视为影迷中最富洞察力的骨干群体,青少年却无疑是最为有力的好莱坞青春电影票房的保证。这些主要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尽管故事风格不同,表现手法多样,但却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美国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状态。而当代的美国年轻人,作为多元化的一代,在美国青少年电影中也折射出了不同类型,风格迥异的青少年形象。最容易为观众拍手称赞的青春电影为青春励志型电影,它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怕挫折,并充满热情的青少年形象。在这种类型中,青春成为主题,青春片是一种并不纯粹的电影类型。如果把它放到一个世界性的类型参照系中.它既不像西部片那样有着明显的视觉符码,也不像歌舞片那样有着固定的外部表演模式.甚至也不像喜剧电影那样谈得上有稳定的风格效果。在青春片那里,只有一些通常的母体式的主题类型或某些常见的环境标志。如家庭、校园。确切地说,青春片更接近于一种题材,而励志则成为叙事的主线,成为主体的行为动机。这类电影多以喜剧为主,尽管剧情有时落人俗套.却丝毫影响不了人们对于此类电影的热衷。作为涉及机能与情感的作品,好莱坞青春电影尊奉着一条体现在所有幽默中的心理规律,即它们令观众身心放松。这也成为青春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青春励志片之所以近几年来在美国、日本等国大受欢迎,并受到极大地关注。这和它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密切相关。人物角色的错位,必然产生一定的喜剧效果。贬低、不一致、机械作用和解脱之感。都是笑的源泉.而这些源泉绝不是详尽无遗的了。不过,在这些源泉当中。最巨大的源泉无疑是不一致。俄国著名哲学家别林斯基(v.G.Belinskiy)在诗的分类中也曾说过:“喜剧的内容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是主观幻想的世界或者似乎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现实的世界。”喜剧的主人公是离开了自己精神天性的本体性的人们.“喜剧的实质是生活的现象同生活的实质和使命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在喜剧中便表现为自我否定。在青春励志片中,就出现了这种“不一致”.作品的内容都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从而产生了喜剧效果。
以爱情为主线的美国青少年电影也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校园电影。在动人的校园爱情故事中。这类电影给我们塑造了充满活力并纯情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而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上个世纪90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表现形式分析论文
一、导言
史景迁(JonathanSpence)在考察欧美作家描摹中国的小说时,将其分为六类:其一是书写在中国内部的中国人,如赛珍珠(PearlS.Buck)刻画中国农民,英国作家厄内斯特.布拉马(ErnestBramah)写倒霉而幽默的凯.龙(KaiLun),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VanGulik)撰写狄公办案传奇等;其二是写在中国的西方人,如约翰.赫赛(JohnHersey)小说《一块卵石》(ASinglePebble,1956)的叙述者美国工程师,白修德(TheodoreHaroldWhite)笔下的美国飞行员英雄,畅销书詹姆斯.克莱威尔(JamesClavell)的《大班》(Tai-Pan)和罗伯特.爱列根特(RobertElegant)的《王朝》(Dynasty)里面的西人形象;其三是描写海外中国人的世界,如著名人物形象恶魔傅满洲(FuManchu)和华人探长陈查理(CharlieChan),保尔.斯科特(PaulScott)笔下的中国女子蒂娜.张(TinaChang),汤亭亭(MaxineHongKingston)描写的金山华人和移民女性等;其四是把中国作为政治声明的焦点所在,如马尔罗的《人的命运》,布菜希特的《四川好人》等;其五是虚构地描写中国的学者,如赫尔曼.黑塞的《玻璃珠游戏》,哥兹沃西.洛兹.狄金森(GoldsworthyLowesDickinson)的《中国人来信》,卡内蒂的《迷惘》等;其六是描写一种主观想像的中国,如卡夫卡的《万里长城》、谢阁兰的《勒内.莱斯》、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史景迁的类型学划分,同样适用于解读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作为"世俗神话"的美国电影,当然不会放弃中国形象这一经久不衰的刺激,而作为"他者"的中国与中国人,对于个人/文化意义上美国"自我"的构成,可谓必不可少的想象源泉。美国与中国作为历史上的一对"怨偶",在"地球村"与全球化的世界里,会更为频繁地相互关注、遭遇并构造相互的形象。
民族国家(或文化)的差异性进入文学、电影、电视等领域,可以显影为某一民族国家(或文化)所构造的另一民族国家(或文化)的他者形象。
通研究此类异国形象的关键,并不在于核实形象的对错与真假,而是要考掘内在于此类想象的话语霸权,意识形态机制,以及社会政治语境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异国形象的消极一面,可以表现为stereotype,即,定型化、程式化、成规、老套、刻板、固定的形象,它抹煞民族国家或文化个体之具体可感的特征,将其简单化、抽象化、标准化、刻板化为容易把握之物,实际上是具有反智倾向的懒惰行为。毋庸赘言,定型化的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和通俗文化中俯拾皆是,中国形象从人间地狱到世外桃源,中国人形象从天朝良民到流氓恶棍,色彩纷呈,好坏不等,构成了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在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跳荡摇摆的混乱谱系。
定型化的中国形象并非无中生有,早期耶稣会传教士的片断记录以及旅行家的游记,如利玛窦的中国札记、马可.波罗的游记等等,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形象提供了第一批素材,并在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与哲学著述中日益丰富。美国电影里面中国形象的生产,其决定要素包括中美之间的社会差异与文化隔膜,双方相互交流接触程度的深浅,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诉求与文化焦虑,以及不同艺术工作者的世界观和感受力。
二、1905年以前
外国电影话语特色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好莱坞运动电影话语特点跨文化性融合性
[论文摘要]当电影艺术经历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运动等各种风起云涌的电影浪潮时,美国作为一个参与电影最初的创始事业的国家之一,也以其独有的方式进行着自身电影话语的变革,由此带来了新好莱坞运动的开始,显示出跨文化性和融合性,以及其他种种话语特点。它作为美国当代电影的发端,为今后的美国电影的发展预示了许多方向。
美国作为一个参与电影最初的创始事业的国家之一,不仅对电影的早期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电影的发展,使其能够成为我们现今所说的第七艺术。同时。当电影进入其高速发展时期。正经历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运动等各种风起云涌的电影浪潮时,美国电影也以其特有的方式进行着自己的变革,由此也就带来了新好莱坞运动的开始。
新好莱坞运动作为美国当代电影的发端,其为美国电影今后的发展预示了许多方向,也使得美国电影逐渐成为一种不同于他国电影并富有自己特色的电影,当然这也是由各国的文化意识形态所造成的。
对于一部电影而言,美国无论是在最初的经典好莱坞时期。还是到了新好莱坞时期,都是一个极会讲故事的国家,它懂得如何变换着不同的形态来讲故事,来吸引观众。可以说美国对于一部电影究竟应该采用何种话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但是。就这一点来说,美国在其电影本身的变革运动中也是不同的。它对于影片的话语的把握随着新好莱坞运动的到来也开始发生着变化。就如作为新好莱坞运动开始标志的影片《邦妮和克莱德》,它首先带来的就是电影话语的变革,在这部影片中呈现除了与以往影片所不同的元素:(1)邦妮和克莱德的形象不再是之前经典好莱坞中的理想化的典型人物,而是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大胆而富有反抗精神的年轻一代,这种平民化的形象成为电影的主角是在之前的美国电影中所不常见的。同时他们也是电影银幕上首次出现的反英雄的英雄形象,对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传统道德提出了挑战。而不像之前的美国电影都是顺从美国的主流文化思想形态的。(2)在这部影片中融入了法国新浪潮的艺术观点和电影技巧。伴随时空的自由交叉切换和快慢镜头的运用,还采用了一些花饰框,产生了特吕弗式的画面与言语构成的双点效果和戈达尔式的喜剧性与强刺激的画面相交替的效果。虽然这部影片最初就是为这两位大导演而写的,但当阿瑟·佩恩拿起导演的指挥棒时,电影开始向着一种更加有趣的方向行进着。而影片在叙事结构上的突破,对于无叙事结构的大胆追求也与之前经典好莱坞所要求遵循的戏剧四段式结构相违背。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片段被组接在一起,我们不难说从中多少看到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子。但依然不变的是美国人一向骄傲的美国式的幽默,这也使得《邦妮和克莱德》没有成为大多数的法国新浪潮电影那样的枯燥乏味的影片,而是一个能使人从头笑到尾的影片。(3)这部电影突破了经典好莱坞的类型模式,即一部影片只有一个类型,并且是该类型电影元素的最大化的集合的传统,而是体现了类型融合的倾向。在《邦妮和克莱德》中,从表面上看它是一部强盗片,但细细考究之下。其实它还包含了惊险片、警匪片、传记片、喜剧片、爱情片等多种类型影片的元素。体现了类型融合的倾向。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就已经能看出由新好莱坞运动所带来的一些美国当代电影话语特色的一些端倪。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上:即跨文化性和融合性。
中国电影的国际化战略研究论文
摘要:电影产业跟随世界的趋势要走向国际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幸免也不可逆转。中国电影产业不发展,只能等待世界电影的倾销,因此,中国电影要走国际化路线是必然。可是走国际化路线并不简单,当前,世界电影产业的背景是,好莱坞电影已经称霸全球,而且各个发达国家也把电影产业作为了未来的重点,而中国电影目前落后世界水平很多,面临的竞争巨大。为了实现把中国电影真正打造成一个拥有国际化视角,产业化运作,特色鲜明,吸引世界,成熟强大的电影产业的目标。本文采用广泛收集材料和分析比较的方法,深入分析了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道路上的障碍和发达国家电影产业的优点,最后为中国电影国际化找出策略,即订立国际化的目标,立足做面向世界的电影;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找出适合中国使用的方法;解决中国电影存在的盗版、审查、产业运作问题;最后发掘出中国电影的优秀片种,武侠片和史诗片。
关键词:中国电影;国际化;武侠片;史诗片
绪论
当前的世界电影局势,美国独霸天下,国际化的电影产业不仅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润,还向全世界传播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在国际上树立了一个民主自由强大的完美形象,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国的本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而中国落后的电影产业使得中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都危机四伏,本文所作的研究正在试图挽救这场危机。
一、中国电影必须走国际化路线
(一)电影的爆发力有多强
全球化奥斯卡奖管理论文
全世界的电影奖林林总总有几百种,而美国的电影奖数最多,大约上百种,既有权威机构(如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电影学会)颁发的学院奖等,又有影评人协会(如全美评论委员会、全美影评人协会)颁发的各种影评奖、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颁发的金球奖、主流媒体(如《时代》)评选的“年度最佳影片”,还有行业公会(如美国导演公会、电影演员公会)颁发的各种公会奖,更有与学院奖唱反调、评选烂片的“金酸莓奖”等等。其中最具规模、影响和权威的当推学院奖。该奖又称奥斯卡奖,创设70多年来,倍受全世界关注。现在,每年约有10亿人收看其由电视直播的颁奖典礼。
美国电影的“晴雨表”
每一届奥斯卡奖评选既是对上年度美国电影业绩的总结,并预示来年美国电影的趋向;又颇能显示出美国电影在社会思潮和大众趣味影响下艺术类型、流派、技巧的演变和技术的精进。
纵观奥斯卡奖的历史,它不啻是美国电影的“晴雨表”。每一届评选既是对上年度美国电影业绩的总结,并预示来年美国电影的趋向;又颇能显示出美国电影在社会思潮和大众趣味影响下艺术类型、流派、技巧的演变和技术的精进。特别是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美国社会矛盾加剧,以暴露黑暗现象为主的“新好莱坞电影”不胫而走,其代表作《午夜牛郎》《法国贩毒网》《教父》《骗中骗》《飞越疯人院》等社会片、警匪片均登上了奥斯卡授奖台。这标志着美国电影的总体风格从浪漫主义演变为现实主义。进入80年代,美国家庭危机日趋严重,《克雷默夫妇》《普通人》《母女情深》等片切中时弊而捧得金像。此后美国经济持续景气,电影业日益繁荣,影片题材、类型、风格更加多样化,传记片《莫扎特》、怀旧片《走出非洲》、越战片《野战排》、励志片《雨人》、西部片《与狼共舞》、惊悚片《沉默的羔羊》、二战片《辛德勒的名单》、历史片《末代皇帝》等相继夺魁。90年代后期适逢世纪之交,一些奥斯卡奖最佳影片都缅怀、追溯昔日黄金岁月,如《阿甘正传》褒扬美国传统的价值观,《英国病人》等则把个人命运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展开。此时美国电影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获9项奥斯卡奖的《泰坦尼克号》利用电脑特技,极其逼真地再现了20世纪初那场灭顶之灾。《角斗士》也借助电脑的合成和复制功能,让现代观众置身于古罗马的竞技场。然而好景不长,美国国内枪杀、乱伦、吸毒等肆虐,大制作让位于写实的小制作。《美国佳丽》《交易》等捧走多项奥斯卡奖。“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整个社会遭受到极大冲击,民众恐惧与逃避现实的心理在《哈利·波特》、《指环王》系列里找到了慰藉,魔幻电影大热,《指》第一集囊括13项奥斯卡奖提名,第二集又获得两座金像,第三集更是赢得大满贯,11项提名全部中鹄。去年第77届,奥斯卡的“反罗曼蒂克”(antiromantic,《纽约时报》语)定律又应验了:获7项提名、呈现美国社会阴暗面的《百万宝贝》居然击败了获11项提名、呈现美国黄金时代的《飞行家》。今年第78届正值后“9·11”时代,入围的政治性和争议性题材影片甚多。它们顺应了当今美国民众反思和反伊战的心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当代世界电影也渐趋全球化,如跨国企业购并电影公司,多国集合资金、技术和人员拍国际性题材,许多名导明星纷纷出走到他国拍戏等等。奥斯卡奖从第29届增设最佳外语片,到现在是越来越国际化了。首先,本来只是小奖的最佳外语片由于报名参赛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现已成为一项相当引人注目的重要奖,不亚于各大A级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其次,最佳外语片以外的各项奖、尤其是最佳影片等一些主要奖都已向非英语国家影片和影人开放。例如2000年,《卧虎藏龙》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9项奖提名,最后也中了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摄影外加最佳外语片4项奖。好莱坞一直觊觎中国这个全球潜力最大的电影市场,近年来哥伦比亚等公司资助拍中国片,米拉麦克斯等公司为报名参赛的中国片造势,奥斯卡小金人更是多次邀请中国影人如成龙、周润发、章子怡等出任颁奖人。某种程度上说明奥斯卡奖也是电影全球化的“风向标”。
两极评价毁誉参半
中国电影的国际化战略研究论文
摘要:电影产业跟随世界的趋势要走向国际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幸免也不可逆转。中国电影产业不发展,只能等待世界电影的倾销,因此,中国电影要走国际化路线是必然。可是走国际化路线并不简单,当前,世界电影产业的背景是,好莱坞电影已经称霸全球,而且各个发达国家也把电影产业作为了未来的重点,而中国电影目前落后世界水平很多,面临的竞争巨大。为了实现把中国电影真正打造成一个拥有国际化视角,产业化运作,特色鲜明,吸引世界,成熟强大的电影产业的目标。本文采用广泛收集材料和分析比较的方法,深入分析了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道路上的障碍和发达国家电影产业的优点,最后为中国电影国际化找出策略,即订立国际化的目标,立足做面向世界的电影;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找出适合中国使用的方法;解决中国电影存在的盗版、审查、产业运作问题;最后发掘出中国电影的优秀片种,武侠片和史诗片。
关键词:中国电影;国际化;武侠片;史诗片
绪论
当前的世界电影局势,美国独霸天下,国际化的电影产业不仅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润,还向全世界传播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在国际上树立了一个民主自由强大的完美形象,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国的本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而中国落后的电影产业使得中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都危机四伏,本文所作的研究正在试图挽救这场危机。
一、中国电影必须走国际化路线
(一)电影的爆发力有多强
电影贸易与文化安全研究
一、电影贸易的发展现状
自从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法国一度成为电影行业的世界领袖。1908年,法国百代公司所带领的法国电影就已经占领了美国电影市场70%的份额。然而,卢米埃尔兄弟在把公司的体制引入美国的时候就遭到了抵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美国的经济领域也为它的电影产业提供了蓬勃发展的机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们已经开始把好莱坞当成美国电影业的象征。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等欧洲国家把“好莱坞”视为“外国文化工业”的入侵,对外国进口的影片进行限额,此后,英国、意大利等国家也相继推出限额的政策,用意无疑在于抵制美国电影的“涌入”。然而“好莱坞”却依然势不可挡、长驱直入欧洲市场,到了二十世纪末,美国电影的强势地位更加明显,全球上映的电影有85%是美国制造的,1997年有超过50%的大公司集中在美国。到1998年在欧美影视产业贸易中,欧洲逆差更是达到了66亿美元。根据美国电影协会(TheMotionPictureAssociationofAmerica)公布的2013年全球电影市场数据,全球电影票房在2013年达到了359亿美元,期中北美票房109亿美元,占到全球电影票房收入的30%,这个数据还不包括电影衍生品的市场成绩。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跨国公司也在各自不断的发展壮大。各国都十分重视自身的综合实力发展,努力发展自身的文化产业,争取自己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比如在亚洲市场,香港的武打、功夫片已经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电影;韩国政府也非常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经过几年努力,其电影在其本国电影市场上已占到54.2%,而韩国的电视剧在整个亚洲区域更是非常成功,据统计,2002年中国引进韩剧67套,2005年已经到了150套;日本电影在70-80年代曾经受到好莱坞的极大冲击,然而90年代以来,日本电影经过重新整合与调整,为自己赢回了市场,本土票房份额达到50%;随之印度也掀起了“宝莱坞(Bollywood)狂热”,近年来,印度电影的海外收入为其赢得了65%的利润额度。在海外,英国电影在本国市场中的份额也从战后5400万人次提高到2004年的1.71亿人次;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澳大利亚的影片、新闻传播业的市场份额也在逐年提高。毫无疑问,美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依然有着绝对的优势和垄断地位。这一现状的成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和一样繁荣的文化市场,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是多年来美国所独特的文化生产、营销模式其所宣扬的文化全球化战略的结果。
二、美国文化的全球化战略
众所周知,美国文化的最早期“雏形”开始于欧洲大陆,然而美国文化形成之初,美国人对于自身的文化特点依然是模糊的。按照法国哲学家拉康的“镜像学”观点,美国文化的发展正是在一次次的身份认同中才逐渐完善、清晰起来的。在经历了政治独立、西部开发、南北战争、经济发展等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之后美国才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以个人主义、独立自由、务实实干为核心的价值观和主流文化思想。两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美国的文化价值观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它不再是满足于“认知自我”的阶段,而是积极的投身于各国的事物当中,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并以此来影响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发展,最终的目的是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从好莱坞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电影正是在美国经济大发展时期得到了快速和产业化的蜕变和发展,并以大公司,大集团的力量,并且依靠美国一以贯之的贸易自由理论强势地对外扩张和发展。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约瑟夫•奈伊(JosephNye)层提出“软实力(SoftPower)”这一概念。在他看来,所谓的“软实力”便是通过精神和道德的诉求去影响和说服别人相信或同意某些准则、价值观,以便产生“软实力”拥有者所希望的结果。由此可见,美国的文化已然通过其强大的经济后盾和全球化的战略不断地向外输出,通过文化交流、对外援助、好莱坞电影等文化产品不断地灌输美国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自由、民主思想。而这一影响将是潜在的和长久的,也将必然在政治和经济上有利于巩固和加强美国的霸权地位,而这正是其最终的目的所在。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除了在物质属性的价值外,它们借由声音、影像、图画、文字等元素交织而成的象征符号与意理信念,则与文化领域有着关联,同时这也与主导社会集体价值与国族文化内涵的政治领域形成一种张力。”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正在通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向外输出它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美国政府已经把文化产品作为它们对外宣传和渗透的重要工具。
三、新形势下的文化安全思考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维护国家的安全,已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主权、领土完整,而是指包括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安全、文化安全在内的整体把握。而长期处于经济霸权地位的美国更是随着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大发展,不断地输出其美国式的价值观和意识心态。面对着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票房的攫取,对中国观众文化心理的影响,中国电影在好莱坞的重围正试图寻找对策,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我们却不能忽视有可能隐藏的的更大的危机—文化定位的缺失及其带来的后续影响,而这正是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我们的电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定要经历一个向好莱坞学习的过程。而我们早期的影视作品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神秘奇观的猎奇心理。但是,如果只是继续模仿好莱坞的商业片模式,并投其所好的为西方人制作古老的东方故事,最终中国电影将失去它作为文化产品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当然,我们的电影可以借鉴好莱坞的制作技术、营销手段和创意模式。台湾电影就曾经积极地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竭力迎合国际影展的审美趣味,然而最终却丢失了本土的电影市场。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而我们国家又在面临着今天这个大变革的时期,在文化的不断碰撞和交流过程中我们的生活也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大时代中,生活在中国人们的心理与精神世界也更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探寻和关照。电影人也应该寻找一种描述世界的新方式记录下中国人最现实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因此,我们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绝不是抛弃自己的文化根源,而是接受其他电影文化的同时也进入世界主流电影的话语体系,与其他电影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电影只有做到“和而不同”才能够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保持自身的尊严和独立性。
中国电影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论文
摘要:文化产业中,电影产业是最为国际化的媒介产业,它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不但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而且其出口额也将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所占的地位,电影贸易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通过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电影产业和贸易整体分析比较得出存在的大致弊端,然后重点通过TC指数和RCA指数比较中外电影贸易竞争力,最终得出中国电影贸易竞争力低下的原因,从而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意见。
关键词:电影贸易;竞争力;TC指数;RCA指数;应对策略
绪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国际贸易规则更为一致,全球化的语境也影响和制约着当前国际文化贸易。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正逐渐在国家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可避免的参加着世界范围内的大对话、大交流、大竞争、大角逐。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强大的社会影响使全世界惊叹和震慑。而文化产业中,电影产业是最为国际化的媒介产业,它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不但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而且其出口额也将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所占的地位。因此电影文化贸易的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息息相关,而本文也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近几年来我国电影业有了历史性的长足发展,正在完成从国际电影贸易赤字向国际电影贸易平衡的转变。据《国际文化发展报告》中数据,2005年中国的GDP增长率为10.2%,而电影产值的增长率大大高于GDP增长率。借助于2002年以来电影发展的惯性,2005年中国电影再次获得空前发展。
但是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关注于中国部分电影的风光,在少数电影风光的背后是整个中国电影海外营销疲软和国际竞争力薄弱的现状。目前,依靠销售海外版权获取海外收益是中国电影的常态,中国电影自身缺乏海外发行能力。现在,好莱坞制造占据了全世界上映的电影的大部分,在好莱坞形成的阴影下,其他国家都可以称之为电影的第二世界甚至第三世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美国电影已经成为“电影”的代名词。以2007年为例,全球电影票房总收入超过了400亿美元,其中近一半的收入来自美国电影市场,排在票房排行榜前十位的也都是好莱坞大片。而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仅占全球票房1%多的市场份额。中国的电影文化贸易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继而导致的问题是中国的文化无法走出去,无法得到大范围的传播,从而大大影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