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17:55: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麻醉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麻醉学

网络教学在麻醉学科本科教育的优势

随着网络技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普及应用,网络医学教学越来越多的开展于本科医学教育工作。特别是近一年以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网络教学在日常本科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教学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网络技术手段实施的新兴地、开放式的教学手段[1]。网络教学与传统授课和现有的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模式(Research-basedlearning,RBL)相比较,具有以下优势:可使用电脑或者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客户端、反复多次免费使用、资源共享、可实现非同步学习、师生互动性强以及实时探讨[1、2]。这种因新冠疫情普及化的新兴教学方式突破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更是对教学模式的创新,适应了当今时期高校教学模式面临的重大转变,是信息时期的发展方向,更是未来医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1在麻醉本科教学中开展网络教学的优势

1.1信息同步性更强

临床麻醉本科的教学不仅局限于学生掌握传统书本上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技能,还需要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即了解现代医学的发展历程,了解民族医药学的瑰宝,了解国内外医学发展的最新研究。现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普及,信息的更新速度更是日新月异,网络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麻醉学科的历史演变进程及新技术新手段的在线视频、电子资料。通常这些信息在本科生教材中出现较少,可能与需要经过较长周期的临床论证与实践检验有关,这就使得这部分信息出现相对滞后性。而网络医学教学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学内容通过随时更新的网络信息不断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极大地加强了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本科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局限于更新较慢的传统教材[3],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在及时、快速地了解前沿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获取专业指南和专家共识以更新观念,以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学习,在提高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也为第五年临床实习期提供符合临床实践的基础。

1.2资源共享开放性

旨在培养高层次麻醉学人才是麻醉学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2018年国家七部委为麻醉学科建设发布指导意见时指出:麻醉学科是健康中国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因而,麻醉本科期间的培养重点就着眼于具有良好思想品格与职业道德、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拥有科学思维、善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综合能力,能分析并解决基本的临床实际问题的高层次麻醉医学生[4]。这一培养目标对学校教师团队的业务能力、课程合理地设置和教学条件、教学设备配备所提出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用实践检验了网络教学在麻醉学本科教育的实施情况,凸显了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即汇集国内外多所高校的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的一种在线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通过精心制作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授课内容的选择,形成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其课程资源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多学科,包含各个高校的精品课程,名师精讲非常有助于麻醉本科生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查看全文

麻醉生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麻醉生理学是麻醉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该学科的覆盖面较宽,涉及多学科知识。与医学的基础学科比较,麻醉生理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联系更为紧密,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因此,理论教学中实行麻醉生理学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尤其注重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采取案例式教学、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讲式教学等促使学生早接触临床,以期提高教学质量。课堂外,鼓励大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使生理学与麻醉学知识联系贯通,真正发扬麻醉生理学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作用,培养符合面向21世纪目标和规格的麻醉学人才。

【关键词】麻醉生理学;教学改革;案例式教学;PBL教学;讲座式教学;教学质量

麻醉生理学的学科覆盖面比较广,除涉及生理学的知识,临床麻醉学、药理学、急救及急诊医学、疼痛诊疗学以及生命复苏等多学科的知识亦包含其中[1-3]。麻醉生理学学时较少(仅28学时),而且该课程与生理学内容大部分重复,这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注重加强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知识的整合,又强调生理学知识在临床麻醉实践中运用,同时必须精简与生理学教材重复的内容,又能够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完整性[4]。实际上,任课教师甚是缺乏关于麻醉生理学的教学经验,对临床麻醉学知识及相关临床案例掌握程度低,没有可借鉴的较为成熟的教学模板,仅凭个人教学经验进行摸索。因此,麻醉生理学在教与学的两个环节上都存有一定难度。怎样衔接好和恰当地取舍关于麻醉生理学与生理学教材的内容,保证教学的质量同时帮学生减负?怎样打破学科的界限,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医学知识进行整合,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使之更好地理解与贯通理论知识?怎样紧密连接理论和实践,更好发挥麻醉生理学作为桥梁联系基础与临床医学的作用,有机结合生理学和麻醉学知识?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将麻醉生理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提高麻醉生理学的教学质量,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麻醉生理学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选取2015级麻醉生理学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麻醉生理学教学改革。在2015级实验班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实行麻醉生理学教学改革促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艺术;其次促进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优化课程结构,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开展案例式、PBL教学模式,先展示教学病例,然后给出问题,要求同学通过查资料完成学习[5-6]。案例设计紧扣所讲授章节的内容,强调生理学知识在临床麻醉实践中的运用,强化术中监测的生理学原理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其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计划1~2次课时间邀请临床麻醉科医生根据麻醉学生理学内容进行讲座[7-9]。提供学生与麻醉专科医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学习氛围,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开阔知识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同时选择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开展具有麻醉生理学特色的实验课,加强麻醉生理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10-11]。尤其注重加强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联系,促使学生早接触临床。另外,按照理论课教学内容合理安排2~3次临床实践课程,提前联系临床医院麻醉科作为见习地点。在完成部分章节理论教学后,针对性安排相应见习课程。见习课程主要围绕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椎管麻醉、静脉麻醉、气管插管术、麻醉后并发症、麻醉后的复苏管理等主要线索展开观摩、学习与讨论[12]。尽早涉及临床可以形象化、实际化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13]。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查阅分析资料并撰写综述,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进入实验室学习等方式早接触科研,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升创新能力[14]。

2麻醉生理学教学改革的优势与不足

查看全文

同伴教学在本科生毕业实习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同伴教学在麻醉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毕业实习的麻醉学专业本科生4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同伴教学组,每组20名。16周后比较2组实习生基本理论知识、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成绩,并评价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结果:与传统教学对照组比较,同伴教学组基本理论知识(83.7±3.5vs86.6±4.0,P=0.021)、临床思维能力(77.2±4.2vs81.5±4.2,P=0.003)和临床技能考核(82.6±4.7vs87.5±3.4,P=0.001)成绩更好,学生对教学方法评价更高(P<0.05)。结论:同伴教学模式显著提高麻醉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教学效果。

关键词:麻醉学;同伴教学法;传统教学;毕业实习

由于基层医院麻醉科人才缺乏的现象可能较其他临床学科更为明显,毕业生分到基层医院麻醉科工作后常常成为临床麻醉工作第一线的主力军。高素质麻醉医师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毕业实习教学。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麻醉学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因此,运用科学合理的麻醉学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同伴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互帮互助、开拓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是让学习能力较强的部分学生先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再将其所学知识和技能传播给其同伴[2]。本研究旨在探索同伴教学在麻醉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麻醉科实习的麻醉学专业本科实习生纳入对照组,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的麻醉学专业本科实习生纳入同伴教学组,每组各20人。2组实习生的性别、年龄和既往课程平均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查看全文

多模式融合教学法在住院医师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多模式融合教学法在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于我院接受常规规范化培训的43名麻醉科住院医师作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于我院接受多模式融合教学法的43名麻醉科住院医师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考核成绩、对麻醉学的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结果培训前,两组的笔试、临床操作及病历书写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培训后,研究组的笔试、临床操作及病历书写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前,两组对麻醉学的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培训后,研究组对麻醉学的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教学模式各项内容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融合教学法可有效提高麻醉科住院医师的考核成绩,增强其对麻醉学的兴趣及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满意度。

关键词:多模式融合教学法;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临床高层次医师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医师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至关重要。麻醉科住院医师不仅需掌握麻醉相关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突发事件处理方式,还需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及决策能力。案例教学法(CBL)以案例为导入,其优势在于促使理论、实践有机结合,重点在于培养学员的理解及思考能力[1];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以提问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其优势在于促使学员全面思考,培养其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循证医学(EBM)强调循证支持及循证证据的搜集,重在培养学员查阅资料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景模拟重在引导学员进行模拟技能训练,使其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4]。CBL、PBL、EBM、情景模拟均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常用的教学模式,但单独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难以满足麻醉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多模式融合教学法是将多种教学模式进行融合,始终坚持“以学员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每种教学模式的优势,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5]。本研究以2020年参加规范化培训的麻醉科住院医师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多模式融合教学法的应用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于我院接受常规规范化培训的43名麻醉科住院医师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3名,女20名;年龄22~25岁,平均(23.67±1.73)岁;本科28名,研究生15名。选取2020年于我院接受多模式融合教学法的43名麻醉科住院医师作为研究组,其中男25名,女18名;年龄22~26岁,平均(24.32±1.85)岁;本科27名,研究生16名。两组住院医师均可完成医院教学安排的课程计划,且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规范化培训,每周安排1次理论授课及病例讨论,在临床操作带教中统一示教,课堂提出问题,学员进行归纳总结,带教老师及时回答学员提出的问题并嘱其在课后进行自主复习。研究组接受多模式融合教学法,包括CBL、PBL、EBM、情景模拟4种教学模式,具体如下。①带教老师授课前3d根据教学内容、重点及目标制作幻灯片,确定讨论主题,内容包括麻醉相关临床病例、麻醉期间呼吸管理、麻醉相关基础知识、麻醉技能、呼吸机操作及管理、麻醉复苏抢救等。授课前1d带教老师根据麻醉理论知识选择典型病例,学员集中提出临床常见问题,最后完成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等。②带教老师根据学员提出的问题选出典型问题进行讨论,并根据病例特点对学员提出问题,学员带着问题自主查阅文献资料及相关书籍,解决带教老师提出的问题,学员根据病例信息自行制定麻醉方案,同时提供理论支持,培养独立诊治及评判性思维能力。③带教老师向学员讲授临床流行病学、医学文献检索、文献评价等EBM相关知识,以特定病例为切入点,要求学员根据病例中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查找有关证据,并严格评价其真实性、有效性,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结论。④将学员分为5~6人一组,带教老师选择极具代表性的病例指导学员进行情景模拟,学员轮流扮演外科医生、护士、麻醉医师、患者,以麻醉医师为核心角色,扮演前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病情发展过程、临床特点,复习相关知识,做好充分准备,扮演麻醉医师的学员仅得到术前信息,术中若出现并发症等异常情况应推断相关信息并做出处理,其他角色配合执行,直至麻醉成功。情景模拟后有带教老师进行总结及讨论,麻醉医师扮演者评价自己的麻醉处理过程,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点评。⑤情景模拟后进行小组讨论,根据病例提出需掌握的知识点、重难点,学员之间进行讨论,深入体会情景模拟过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相关书籍整理相关内容,总结病例中哪些问题已被完美解决,哪些问题仍未解决,在下次课程上继续讨论。所有住院医师均接受为期3个月的培训。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从考核成绩、对麻醉学的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3个方面评价不同教学模式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1)考核成绩。考核成绩包括笔试、临床操作及病历书写3个方面,以试卷的形式进行笔试,用于评价两组住院医师培训前、后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内容包括基础知识题、理解记忆题、临床应用题及综合分析题,总分100分;从麻醉前方式、使用麻醉药物、麻醉技能及麻醉问题处理4个方面评价两组住院医师培训前、后的临床操作,总分100分;比较两组住院医师培训前、后的病历书写成绩,总分100分。(2)对麻醉学的兴趣及学习积极性。采用麻醉科自制麻醉学兴趣调查表从喜爱程度、希望成为麻醉师的迫切程度、希望深入学习麻醉知识等方面评价两组住院医师培训前、后对麻醉学的兴趣;采用学习积极性调查表从主动查阅资料、主动咨询麻醉知识、主动行麻醉操作训练等方面评价两组住院医师培训前、后的学习积极性。各调查表满分均为100分,信、效度较高,内部一致性良好。(3)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采用麻醉科自制教学模式满意度调查表从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内容评价两组住院医师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各项内容包含“是”与“否”2个选项,“是”即为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100%。该调查表的信、效度较高,内部一致性良好。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麻醉护理学在医学实践的应用

【摘要】麻醉是现代手术中的重要工具,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麻醉学和护理学在实践的医疗过程中开始产生大量的联系,麻醉护理学囊括了患者的手术过程与恢复过程,将患者的治疗进行了整体化的观察研究,在全面了解患者治疗情况的基础上帮助患者更有效的治疗疾病。笔者以多年麻醉治疗临床经验,试着浅析关于麻醉护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麻醉学;护理学;手术麻

醉麻醉学是现代医学发展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主要的研究的方向是临床医学麻醉,并且麻醉学已经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麻醉学的运用帮助人们在治病的治疗过程中最大成都的减轻患者的痛苦[1]。随着现代医学麻醉学的不断完善,麻醉学的主要工作内容不再单纯的以手术镇定麻醉为主,而是成为了一门包含危重急救、麻醉护理、临床治疗等多个方面的新麻醉学,而麻醉护理学则是麻醉学实践应用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1对于麻醉护理学的认识

由于麻醉学的不断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医疗思想的作用下,麻醉所关注的内容不再是单一的手术过程,而是要考虑患者在手术中的麻醉情况以及术后的恢复状态等等,所以麻醉护理学将术中麻醉与术后护理两方面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加快了患者的恢复速度。麻醉护士作为手术全过程的护理人员,享有高度自由的操作空间,同时他们也肩负着重要的麻醉责任,麻醉护理人员需要有专业的医学技术,包括在解剖、生理、病理、化学、物理、药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在美国,CRNA是最专业的麻醉护理人员,要成为一名CRNA要通过严格护理教育资格培训。可以肯定的是,麻醉护理学在随着现代医疗水平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会成为麻醉学新的实践应用。

2麻醉护理学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提高麻醉安全与质量措施

【摘要】提高麻醉安全与质量是麻醉医师的职责和使命。近年来,麻醉学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持续关注、深入理解这些新理念新技术是提高麻醉安全与质量的可靠途径。与此同时,追根朔源,在新形势下,麻醉医师更应该敬畏职业、增强服务意识,满足人民享受优质医疗的愿望。遵守规范、重视三基是提高麻醉安全与质量的基本途径。当今医学学科发展逐渐细化,加强多学科合作,以患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为患者寻求最佳方案,有利于患者预后。重视用药安全,采取措施,避免麻醉用药错误是保障麻醉安全的基础。

【关键词】职业服务意识;规范化;麻醉学三基;新理念;多学科合作;避免用药错误

2018年8月17号国家七部委联合签发的“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以下简称21号文件)正式对外。文中强调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是健康中国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适应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并明确指出要提升麻醉医疗服务能力,加强麻醉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保障患者安全[1]。

如何把握历史机遇,迎接挑战,做好麻醉工作,首先我们要有职业敬畏感,要有服务意识。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医学与人文的融合,解除人类痛苦,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处处体现出对人的关爱[2]。古今中外名医大师无一不有高尚的职业精神。他们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关爱之心,在医学事业上全心投入。以人为本、济世救人、仁爱为怀、淡薄名利、尊重患者、关爱生命、不分贫富、平等医治、谦虚谨慎、博采众长、细辨真伪、精益求精、不畏艰险、全力赴救等医学伦理思想对当代医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3]。麻醉医生更是生命的守护者,“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麻醉医师更应该对这份职业充满敬畏感,应该具有更强的服务意识。麻醉医生奋力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无一例患者受到麻醉伤害”[4]。提高麻醉临床安全、提供优质医疗质量是麻醉医师永恒的职责与使命[5]。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疾病谱变化,患者合并疾病更加复杂,外科手术不断发展,种类多,难度大,麻醉医师面临挑战;但近年来麻醉学不断发展,规范化,流程化,学习途径多样化,麻醉学理念不断更新,麻醉技术不断发展,这为麻醉医师增强服务能力,提高麻醉质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我院近20个手术工作地点,散布在中心院区以及城市的不同区域,手术室2~18个不等,在人力资源配置上,重视资质管理,三年以上主治医师经核心领导小组评估后,方能派往不同院区轮岗负责,一线医师由转科医师,基地培训医师,进修医师,本院住院医师组成[6],人员安排同样需要考虑工作地点手术室个数及手术类型特点进行匹配。加强术前访视与评估,提高安全准入。

我院麻醉科团队和临床各专家团队共同制定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择期手术患者院前准备指导意见》,以此为依据术前将平诊手术患者重要器官功能状态调整到最佳,增强围术期安全和降低并发症发生[7],急诊手术迅速评估,识别风险,积极备术。临床麻醉工作中,遵守科室规范化制度,重视三基,加强学科进展追踪是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必要途经。基于此,全面掌握患者疾病信息,制定个体化优质麻醉方案,精准麻醉。重视术后镇痛,力求患者平稳舒适度过围术期,为促进术后患者康复做好麻醉环节。“三基”,医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掌握的。扎实的基本功是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8]。回归基础,夯实基础,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学科新进展新理念。近年来麻醉学有很多理念涌入。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美国国家工程院(NA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及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B)共同发出迈向精准医学的倡议,提出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特征"量身定制"治疗方案。“精准麻醉”的概念随后被提出[9]。麻醉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为精准麻醉提供了物质基础。不同以往,麻醉医生用经验积累后形成的麻醉理念和操作习惯做麻醉,精准麻醉借助于麻醉深度监测、肌松监测、麻醉气体分析、呼末二氧化碳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气分析、血浆胶体渗透压监测、血栓弹力图监测以及可视化技术等手段[10],强调个体化、量化、精细化管理,通过精准的麻醉实施、麻醉管理、麻醉用药,融入个体化因素去实现麻醉平稳、循环和内环境稳定[9]。精准麻醉的意义在于通过监测患者的全要素,将其控制在正常生理波动范围内,使麻醉逐渐脱离经验的范畴而更加接近科学,逐步达到精确,令实际的安全范围逐步加宽[11]。精准麻醉理念使麻醉更加安全高效,熟练掌握运用各种麻醉学新技术新手段对以麻醉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经验麻醉而言,无疑是锦上添花。

“舒适化医疗”理念提倡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生理及心理上的无痛、舒适和愉悦感[12],该理念与21号文件提出的目标高度契合,是提高麻醉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重要途经。舒适化医疗的基础是无痛治疗,无痛腔镜检查、无痛门诊手术极大地提升了门诊患者的舒适感。麻醉学的初衷就是要消除患者手术疼痛,由于现代麻醉药物的发展,特别是全麻患者可以迅速从麻醉与镇痛状态苏醒,关注术后镇痛,首先要重视苏醒期患者镇痛以及镇痛药可能带来的恶心呕吐等副作用,预防为先,避免患者在剧烈手术疼痛中苏醒,恶心呕吐进一步加剧伤口疼痛。加强镇痛管理迎合患者需求,对加速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意义重大。如果说“精准麻醉”“舒适化医疗”更多着眼于点,“围术期医学”理念的提出则代表着一种延伸,麻醉不只是一个独立的中间环节,而是一个连通前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麻醉前患者的器官功能状态需要调整到最佳,提高麻醉安全性,麻醉中的管理需要考虑到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提出麻醉学科发展方向为“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号召麻醉医师在保障术中无痛和安全的同时,同样要将手术后的良好转归作为麻醉学的目标[13]。围术期医疗管理新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以麻醉医师为主导,多学科合作优化诊疗方案,以降低围术期并发症,提高临床诊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的手术诊疗新模式[14]。纵观这些麻醉学领域新理念,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保障生命安全,提升生命质量。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制。危机面前,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利益最大化加强有效沟通。临床学科分类日益细化,当手术患者合并复杂、特殊内科疾病需要专科治疗,或者手术部位涉及多个器官,需要借助科间会诊或全院疑难病例大会诊共同制定方案。科间会诊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会诊质量是衡量医院医疗环节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15]。院内大会诊能够提高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断质量和医疗质量,确保了医疗安全[16]。用药安全是医疗保健服务中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17]。

查看全文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麻醉课程设计论文

一、“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麻醉”课程的时间和形式安排

《临床麻醉学》课程共有38章教学内容,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回顾过去3届的教学进度表就会发现,内容紧凑,章节删减非常困难。前期的绪论和各种基本麻醉方式基本介绍的章节位置无可撼动。CEA麻醉均有强烈的专病麻醉色彩,是麻醉基本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在专科麻醉中应用的最好体现。如果课程安排太早,学员很可能听不懂,吸收不了,效果事倍功半。日常麻醉学授课都是大班课,每个章节3个课时,总计120分钟。CEA麻醉的授课时间相对较短,6次试讲下来,平均约45分钟就可把疾病背景、外科术式、麻醉注意事项等讲授清楚。因此,教研室决定将CEA麻醉以讲座的形式安排在《临床麻醉学》最后一次大班课,适度延长当天上课时间,要求为必修,但目前所讲授内容并不纳入考核体系,学员可以毫无压力认真听课,术后参与讨论。

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麻醉”课程的人员安排

作为专病麻醉,并不是职称越高,临床麻醉水平越高。很多教授多年来从事亚学科麻醉,在其他麻醉领域可能造诣颇丰,但是在CEA麻醉领域不一定很强。因此,CEA麻醉的主讲教员必须需要精心遴选,尽量由主持CEA专病麻醉6个月以上的麻醉医师担任,且具有讲师以上级别。从2012年开展CEA麻醉后,相关麻醉的优化从未停止。为了更好地提高麻醉质量,笔者在临床上一直在努力改进麻醉方式、麻醉用药及各种麻醉技能,历次学习班授课的幻灯都有变化。可以说,每一阶段的CEA麻醉都有其时间特性,主讲教员首选预开课期间正在从事CEA专病麻醉的讲师或教授担当。

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麻醉”课程的内容安排

1.CEA患者人群特点及颈部相关解剖。作为背景资料,必须向学生介绍清楚CEA患者年龄普遍偏大,平均年龄>65岁。其中70%以上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缺血等内科基础疾病,30%左右有TIA、反复脑梗等神经系统病史。此类患者的麻醉分级均在ASAIII级以上,属于高危麻醉。如此很容易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麻醉医生很少关注颅内WILLS环,在本次课上就是重点关注内容。此处,应该张挂临床解剖示意图,详细讲解椎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统在颅底组成的前后交通动脉系统。此外,按图讲解颈动脉窦和颈动脉体。前者为压力感受器,位于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血管壁外膜下,能够感知血管壁的张力,对血压和心率进行调节。后者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借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是机体内一种化学感受器,可反射性引起呼吸加快、加深。特别需要跟学生指出的是外科医生进行CEA手术操作时,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窦缓,就与压迫颈动脉窦相关。课后指导学生互摸颈动脉窦,明确其体表定位。

查看全文

个案追踪法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目的:利用个案追踪法提高麻醉护理技能,降低麻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建立质控小组,完善与追踪表内容相匹配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培训质控小组成员学习个案追踪方法,按照每周追踪2例的频次,在10:30~16:00期间,确定麻醉复苏高峰段为追踪时间进行追踪。结果:压疮发生率下降0.6%,精麻药品管理合格率上升11%,输血质量合格率100%,全麻复苏患者导管脱落率下降2.9%,全麻患者坠床发生率为0。结论:个案追踪法有利于提高麻醉护理技能,降低麻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个案追踪法;麻醉;护理

在发达国家,麻醉护士早已是一项传统行业,美国和波兰开展麻醉专科护士教育已有近1个世纪的历史[1]。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逐步完善,护理行业日趋细化,开始向专职化发展,麻醉护士成为我国近年来新兴的护士工作种类。我国对麻醉护士的培养和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2]。个案追踪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访谈其就医过程每个环节,证实医院护理制度、工作指引是否完善以及护理措施是否到位,有助于规范护士行为,防止护理不良事件,提升护理质量[3]。我院自2015年起运用个案追踪法结合按能级分层次培训,在提高麻醉护理技能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追踪患者纳入标准:全麻,ASA评分Ⅱ级及以上。2015年我院全麻手术患者10474例,复苏室接收病人9861例,其中骨科2969例,胸科361例,腔镜手术2229例,其它类手术4302例。我院麻醉复苏室床位11张,护理人员15名,职称包括主管护师2名、护师8名、护士5名,学历为本科11名、大专4名。

查看全文

麻醉生理学理论教学研究

【摘要】麻醉生理学是基础的生理学与临床的麻醉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关于如何提高麻醉生理学教学质量,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尝试将传统讲授法与案例式教学及角色互换等方法相结合使用,这样改革教学方法后,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且培养了临床思维,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麻醉生理学;案例式教学;教学效果

麻醉生理学是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展的课程,属于麻醉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它是联系生理学和麻醉学的桥梁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生理学在临床麻醉、疼痛治疗及急救复苏等方面的应用,并详细讲述麻醉和手术影响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理解出现的相关现象和处理原则,为麻醉学专业后续课程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生理学是二年级第一学期所学课程,它与麻醉生理学息息相关。在麻醉生理学教学中,我们既要带领学生回顾生理学中相关理论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去吸收临床麻醉学中的新鲜知识,让他们学会用临床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学会从整体去寻找关键所在。因此在麻醉生理学的理论教学中我们尝试用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尽量培养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1传统讲授法

目前受各种因素影响,我们的授课方式仍然是以讲授法为主,这是一种老师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体[1]。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它传承至今仍然作为主体授课方式被使用,其优点不可忽视。因为讲授法是以老师多年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为基础的,所以老师可以在非常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将大量系统专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并且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近年来,老师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灵活多变的方式融入传统讲授过程中,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听课热情,另一方面节约了板书的时间,能够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获取的知识量增加。并且在章节讲述前和章节结束后,老师可以用一些图表进行大体展示和概括总结,有利于学生从总体把握重点知识框架。但是,传统讲授法也有着其不可回避的缺点,就是这种教学方法,老师作为传道者以输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整堂课师生互动较为有限,学生参与感差,思考过程少,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为使课堂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尤其麻醉生理学课时较少,28学时,可是书本要求掌握的内容较多,难免讲授速度较快,这些都是造成学生感觉麻醉生理学难学的原因。

2老师与学生角色互换

查看全文

麻醉科转化医学思想运用

人类在20世纪见证了医学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例如抗生素的发明使用、各类疫苗的研制成功、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和蛋白质组计划的实施等,这些成果对人类健康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基础医学研究突飞猛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分离。虽然其间也有很多基础研究的结果逐渐向临床转化,但是这种转化已无法满足l临床医学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需求。在这种大的背景下,转化医学这个全新的理念被提出,其目的就是将基础医学的进展快速转化到临床实践中,为病人服务,为人类健康造福。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是近l0年来国际生命科学界的一大热点,于1996年由国际知名医学杂志《Lancet)首次提出。目的是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在基础研究与患者的诊疗之间,特别是与临床试验建立桥梁联系,更有效地将基础研究发现应用于临床疾病的预防和诊疗,并以临床疾病的问题指导基础研究的走向…。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把握转化医学的本质,就是要注重从临床中发现问题,为基础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目标,并将实验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诊治当中,解决临床问题,切实为临床服务。

2科研选题应源于临床

科学问题的提出必须且只有来自于人体,才能真正体现科学研究的价值。麻醉学科研领域中,习惯的做法是在老鼠、兔子或狗身上展开基础研究。但是必须意识到,基于实验室在非人体水平发现的某种现象提出假说,这些假说通常并不能推及人体,约3/4的基础研究甚至没有进入临床前实验就被弃之一旁。惟有基于临床发现所提出的假说和研究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人体的真实状况]。广大临床麻醉医生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临床现象凝练成具体的科学问题,通过系统的实验室研究获得其规律性,转化为指导临床麻醉工作的知识并能经得起大样本的临床评价。基于这种思想的指导,近年来科研选题的方向,都是尽可能从临床麻醉工作中来寻找。比如说,在临床工作遇到了很多创伤失血性休克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心、肺是这些患者缺血后损伤的首次打击器官。临床麻醉广泛使用的麻醉药物会对这些器官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针对这些疑问选题,以静脉麻醉药异丙酚为干预,选择其临床相关浓度范围,在动物身上开展药物对靶器官缺氧一复氧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异丙酚后处理,能显著减轻大鼠心肌细胞缺氧一复氧损伤;异丙酚预处理,能显著减轻缺氧II型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提高细胞存活率。并推测这种保护作用的相关靶基因及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相关研究结果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发表在Euro—peanJournalofAnesthesiology和Injury杂志。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观察常规使用的静脉麻醉药物异丙酚,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拟行手术患者缺血器官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如果动物实验的结果能够在临床麻醉患者身上得到印证,那么对于科研工作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肯定和鼓励。毕竟,开展的所有医学科学研究最终服务的个体是人,只有成功实现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的对接,完成研究成果的转化,才能真正体现科研工作的价值。

3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