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17:34: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荨麻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儿童荨麻疹研究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82例患儿均来自海宁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及过敏原测试门诊,男87例,女95例,年龄2~15岁,平均6.7岁,病程2个月~5年。所有患儿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制订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儿在3~5天内未使用激素、抗生素和抗过敏药。

1.2方法应用德国摩拉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德国Med-Tronik公司生产),利用随机所带的上千种过敏原样本,包括食物及添加剂、吸入类、接触类、金属、病原菌等。通过远红外扫描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确定信息点,选择测试程序,逐一测定过敏原标本。

MORA-Super变应原检测:患者去除金属物,留取尿液或唾液标本放在MT2杯中:保持安静,把柔性电极放在身体的相应部位,双手各拿一柱状电极双脚赤足踏在镀金板电极上。根据不同年龄、能量象限值选择相应的基础治疗和淋巴排毒治疗,小于7岁用104程序,7~14岁用105程序,大于14岁输入生日信息。检测过敏原:选择ALL-Test程序,通过ELH程序进行检测。在左右手大拇指内侧点左右手中指末节靠拇指侧找检测穴位点,共4个点;调节穴位测量敏感性因子扩大穴位测量值到100。将梅笔(MEBE)放入蜂窝杯内,等数值下降到85时,连接电脑逐个检测过敏原,大类过敏原阳性反应时应用一分二排除法功能寻找过敏原。当检测出患者对某种物质反应超过基础波阈值(100)时可确认为对该物质过敏。

2结果

见表1。182例荨麻疹患者中变应原阳性率最高的是螨虫,占70.88%,其次是鱼类58.79%,其中对一类过敏4例(2.20%),对两类物质过敏24例(13.19%),三类过敏15例(8.24%),四类过敏22例(12.09%),由于同一类过敏原中包含多种过敏原,结果均对两种以上物质过敏。表1182例荨麻疹患者的过敏原种类及阳性率

查看全文

荨麻疹医治观察及护理

过敏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增高趋势,主要与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等因素有关,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对机体产生轻重不等的危害,特别是慢性荨麻疹患者常定时或不定时的在脸上、躯干部及四肢出现多快大小不等、红肿且很痒的皮疹块[1],发作次数从每天数次到数天一次不等,瘙痒难忍,严重影响工作和休息。我院2008年3月~2009年3月通过脱敏治疗结合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护理,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7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09年3月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2]患者147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5例,对照组72例,均为变态反应原皮肤试验阳性者,其中观察组男62例,女13例,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32.14±4.73)岁,病程35~270d,平均(150.46±42.73)d。对照组72例,男60例,女12例,年龄17~43岁,平均年龄(33.36±3.15)岁,病程38~265d,平均(148.72±3.15)d。两组患者过敏原种类及反应程度相同。

1.2方法

过敏原是荨麻疹发生的重要因素,食物可以避免,而有些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它们在空气中漂浮,人们无法摆脱,因此,必须检测过敏原。通常选用最常见和易引起过敏的抗原。

查看全文

消风三子汤治疗荨麻疹论文

【摘要】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各种因素导致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损害。具有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热、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在接触过敏源时,在身体不特定的部位,出现一块块形状、大小不一的红色斑块,伴发痒,如果没有停止接触过敏源并加以治疗,出疹、发痒的情形会加剧。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与丘疹状荨麻疹等。

【关键词】荨麻疹;消风三子汤

笔者在2003~2007年间以消风三子汤加减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14~61岁,平均41岁;病程1周~2年。

1.2诊断标准发病前多有接触致敏物史,晨起或晚睡前出现皮肤风团样皮疹,成批出现,瘙痒难忍,并伴有烦躁。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查看全文

阿司咪唑的不良反应分析论文

阿司咪唑(息斯敏)是一种作用强、长效H1受体拮抗剂,没有中枢镇静和抗胆碱能作用。广泛应用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病的治疗,疗效显著。但在使用中,近来发现一些少见的不良反应,现综述如下。

1剥脱性皮炎

项伟峻[1]报道1例过敏性鼻炎患者,予息斯敏10mg/d,3d后全身皮肤陆续出现潮红、肿胀、伴灼热感。加大药量至20mg/d,病情持续加重,双眼不能睁开,结膜充血,颈部糜烂,躯干、四肢大量脱屑。停用息斯敏,经静注地塞米松,补充大量维生素C及对症处理痊愈。1月后患者又自服息斯敏,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及时治疗痊愈。

2癫痫

1例全身皮肤搔痒及皮疹患者,自服息斯敏10mg,间隔2h左右出现四肢痉挛性抽搐,烦燥不安,短暂性意识丧失,伴头晕、胸闷等症。立即肌注安定10mg,静滴能量合剂,2~3h后仍有阵发性发作,又口服苯妥英钠0.1g,每日三次,3天后症状缓解[2]。

3发音不清

查看全文

硫酸镁临床运用论文

1治疗肺心病心衰

据报道,在改善呼吸功能及控制呼吸道感染的基础上,加用25%硫酸镁10~20ml。多巴胺30~4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静脉滴注,30~40滴/分,1次/日,疗程7~10天。停用洋地黄、利尿剂及激素,经治疗肺心病难治性心衰者39例,好转35例,无效4例。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血压,并备10%葡萄糖酸钙应急处理。膝腱反射消失,呼吸少于16次/分和肾功能衰竭者,忌用硫酸镁。何氏报道在氧疗、抗感染、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基础上将肝素50mg,25%硫酸镁10ml加入250ml葡萄糖注射液内静滴,30~40滴/分,1次/日,7天为一疗程。

2治疗支气管哮喘

有人采用硫酸镁治疗12例顽固性支气管哮喘或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患者,收到良好效果。用法:25%硫酸镁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1日/次,20~40滴/分,同时配合应用抗生素及激素。另有人用硫酸镁与多巴胺治疗老年顽固性哮喘。用法:在抗感染、输液、吸氧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25%硫酸镁20ml,多巴胺20mg加入5%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20滴/分,1次/日,连用1~2周。

3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刘氏等应用大剂量硫酸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例,取得显著疗效。用法,25%硫酸镁,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内,静脉滴注,于3小时内滴完,1次/日,10次为1个疗程。吴氏等报道,在休息、吸氧、止痛、抗血管、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溶栓治疗基础上,用含镁极化液(10%葡萄糖溶液500ml加10%氯化钾15ml,加25%硫酸镁10~25ml。加普通胰岛素12u)静滴,1次/日,连用7~10天,硫酸镁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可提高溶栓疗效,减少并发症,明显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

查看全文

探究抗生素不良反应

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已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查看全文

感冒药不良反应管理论文

【摘要】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属于药学栏目,主要讲述了大病去医院,小病去药店,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认同,如今感冒药成为许多家庭的必备药,而且往往不止一种。但由于相当数量的人缺乏相应医药知识,一旦患感冒后急于求成,常常几种感冒药同时服用,错误地认为“多吃一点无妨”。殊不知最常用的药品也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若两种以上感冒药同时服用等于加大药物剂量,不...。本文重点关注感冒药不良反应服用引起等内容,您可以在本页对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进行讨论

【关键字】药学;感冒药;不良反应;服用;引起;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全文】

大病去医院,小病去药店,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认同,如今感冒药成为许多家庭的必备药,而且往往不止一种。但由于相当数量的人缺乏相应医药知识,一旦患感冒后急于求成,常常几种感冒药同时服用,错误地认为“多吃一点无妨”。殊不知最常用的药品也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

目前治疗感冒的药物品种繁多,如:康必得、康得、力克舒、感冒通等。但因药物组成类似,所以药物作用也大同小异。若两种以上感冒药同时服用等于加大药物剂量,不良反应的危险性成倍增加。所有抗感冒药只是缓解感冒症状,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对流感病毒和细菌不起丝毫作用。滥用则适得其反。

1速效感冒胶囊是常用的一种抗感冒药,长期服用会产生依赖性和肝肾功能损害。文献报道,严重者可诱发肝细胞坏死、止痛剂性间质性肾炎、急性乳头坏死等病变,最后导致肝肾功能不全,乃至发展成肝坏死、肝硬变、肝癌和尿毒症等。所以,使用该药应遵医嘱,根据病情按规定剂量服用,不可随意加大服用量和任意延长服药时间,尤其是患有慢性肝脏疾患和肾功能低下及有过敏体质的人。临床实践证明,该药在感冒早期,即患病第1天~2天服用疗效最佳。

2阿斯匹林为家庭常备解热镇痛药,但过量服用,可导致血液pH值下降,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可刺激呼吸中枢和呕吐中枢,引起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并因第8对脑神经受刺激而引起耳鸣、耳聋。尤其是儿童应慎用阿斯匹林,避免引起阿斯匹林肝脏毒性或肝炎。还可引起肾脏毒性、造血功能障碍等毒性反应。

查看全文

五皮五藤饮皮肤病治疗效果论文

摘要:早年读医案,读得医家张炳厚运用皮科专家赵炳南老中医五皮五藤饮治疗各种皮肤病,甚感神奇。笔者十几年来治疗各种皮肤病经常用之,每获奇效,现将心得呈现如下,以造福广大皮肤病患者。

关键词:五皮五藤饮;皮肤病;验案

一、方剂组成

丹皮、白鲜皮、海桐皮、地骨皮、桑白皮、海风藤、天仙藤、双钩藤、青风藤、夜交藤。

二、方解

关于方解,医家张炳厚是这么解释的:丹皮性寒清热解毒,味辛散风止痒,活血消肿;青风藤、海风藤、天仙藤辛散、苦燥、温通,既可祛风止痒燥湿,又可温通经络气血;夜交藤养血安神,祛风通络,专止夜间皮肤瘙痒;钩藤清肝与心包之火,即清血分之热,解血分之毒,轻清透热,达邪外出,一杜疹原;更妙的是,以皮达皮,皮属肺,能利水消肿,祛邪给以出路。以藤达络,络通风祛止痒,血行疹消。皮、藤和臻其妙。合用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清中有行,行中有清,效能愈彰。全方共奏祛风胜湿,清热解毒,通络和血之功。

查看全文

临床药师在药学服务中发挥的作用论文

我国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2年1月21日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出:药事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医院药学服务正从“单纯的保障药品供应”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转变。我院临床药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深入临床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积极探索临床药学工作模式。在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过程中可以获得药物治疗的第一手信息,并对其分析评价,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本文以具体的临床实例阐述临床药师在药学服务中发挥的作用。

一、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1.1病例1:患者,男,53岁,因头面部皮肤挫裂伤于2008年5月31日入院,同时诊断有脑震荡。经外伤处理后给予脱水、抗炎等对症治疗。6月1日给予(1)生理盐水250ml、头孢米诺钠1.5g/(2)甘露醇125ml/(3)葡萄糖氯化钠500ml、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25ml/静滴。

据病历记载:患者从6月1-5日一直在沿用上述药物治疗。在6月5日下午2点钟(第四天),静滴液体0.5h后患者出现寒战、体温38.4℃,无呼吸困难、无头痛、头晕、无胸闷憋气,立即给予吸氧、地塞米松5mg静推、非那根50mg肌注、生理盐水500ml、10%氯化钾10ml、地塞米松10mg静滴、当日下午3点钟患者病情好转。

分析: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药物联用禁忌手册》中明确规定甘露醇与头孢米诺钠不可同时配伍。另有文献报道:有两例同时并用甘露醇+头孢噻肟钠第5d后出现肾功能衰竭,停换用地塞米松和青霉素3d后尿量增多、7d后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甘露醇为高渗性脱水剂,静滴后主要经肾脏排出,此药特点是:起效快、脱水降颅内压作用强、效果肯定,不足的是:快速脱水后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受损,心功能不全者可出现心衰,所以建议不要将甘露醇与经肾代谢的头孢类抗菌药物联用。

上述输液反应可能是头孢米诺钠诱发了甘露醇的药物不良反应:寒战、发热(因为同批号的甘露醇从未发生过不良反应)。虽然甘露醇与头孢米诺钠并非同组输液,但是在体内同样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在此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头孢类抗菌药物与甘露醇在联合应用时的不良反应,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查看全文

分析抗生素的副作用

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已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