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中心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16:19: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贸易中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贸易中心转变中金融要素分析
在经济历史进程中,国际贸易的集中与金融业的集中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的相关性。北美和欧洲各国的大多数传统金融中心同时也是贸易中心,这是由于在国际贸易中心营业的公司要进行大量的货币结算,非常适合成为地区间和国际间的清算中心;另一方面,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功能就在于它便于进行国际金融及国际贸易活动,这就要求它必须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的城市。
一、金融发展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开展
(一)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模式
金融领域的发展给一个国家更依赖于外部融资的产业带来比较优势。RajanandZingales(1998)提出的金融发展比较优势假说认为,在具备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的国家,对外部融资高度依存的部门具有较高的增长率。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两个方面。从商品结构上看,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结构升级,进而促进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从地区结构来看,容易出现“马太效应”,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金融越发达的地区,贸易就越发达。
(二)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等。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成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风险和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JuandWei(2005)和HolmstromandTirole(1998)的金融合同模型应用于Hechsch-er-Ohlin-Samuelson(HOS)框架,推出了企业均衡的内—外部资本结构,关于企业贸易的一般均衡理论。该理论认为,金融发展对提高企业竞争力起关键作用。
政府贸易中心建设调研报告
**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重头应该是口岸贸易,关键是要有大宗、多元化、规模化的商品交易;要以全面发展商品交易服务功能为突破口,重点是相关的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服务四位一体,以及相关的为交易服务的物流、信息等功能建设有机推进,才能既顺应世界上国际贸易中心成长发展的规律,又不墨守其发展套路,通过赶超,尽快形成内外贸易一体化的竞争新优势。
一、认清国际贸易中心功能内涵和特征,把握其成长规律
国际贸易中心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商品进行国际交易的集中地,其基本的功能和形式是交易大宗商品,提供相关的交易服务。世界国际贸易中心,是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在全球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伴随20世纪初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的,在世界各国被卷入世界市场的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后,由区域性贸易中心逐步演进而成的。目前分布全球、被公认的国际贸易中心已有30多个,它们是米兰、哥本哈根、里斯本、墨尔本、多伦多、莫斯科等。
商品交易及其交易服务功能,是上述地区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内涵与核心,依其商品交易品种多少、规模大小和交易服务功能强弱来看,可分专门和综合两类或两个层次。作为基本层面的是为数众多的专门商品交易中心,如有色金属:纽约、伦敦、新加坡;天然橡胶:新加坡、伦敦、纽约、吉隆坡;谷物:芝加哥、伦敦、利物浦、鹿特丹、安特卫普、米兰;咖啡:纽约、伦敦、鹿特丹;棉花:纽约、新奥尔良、芝加哥;羊毛:纽约、伦敦、墨尔本。
位居更高一级层面的具有综合性的国际贸易中心,不仅具有多类大宗特色商品交易和交易服务功能,拥有世界最大的大宗农矿商品交易所,而且是主要的国际资本市场所在地,是国际证券交易、债券市场交易、外汇和黄金交易中心,其中主要是纽约和伦敦,身兼数种功能。
概而言之,国际贸易中心是一种区位优势加商品交易的地缘经济格局。现在全球公认的国际贸易中心在功能和形式上有两点共性,其一是交通便捷,其中多数基本上是港口城市,拥有商品进出口的港航便利,极少数非港口城市也是内陆全天候陆空交通枢纽城市,形成了商品交易的区位优势。其二是拥有大宗特色商品交易或交易服务功能,少则一种,多则几种。几个世纪以来,尽管商潮汹涌,世象万千,但只要一个地区保持了商品交易及其服务功能,就能保持基业常青。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同处亚洲的东京和香港,主要依靠资本市场交易和转口服务功能后来居上。上述这些国际贸易中心不仅是著名的国际商品交易与服务场所,而且多数曾经举办过著名的国际博览会。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论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贸易中心是其他中心建设的重要条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率先在上海等城市进行,无疑是贸易便利化的重大契机,这不仅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一步,也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提供了契机。
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将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不仅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一步,也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提供了契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贸易中心是其他中心建设的重要条件。贸易对金融、航运等都有极强的带动和辅助作用。从国际贸易转向国内贸易、特别是对长三角的国内贸易,上海一直是最佳的入境点。所以,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是必要和可行的。
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须找准关键点和突破口
国际贸易中心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商品进行国际交易的集中地,其基本的功能和形式是交易大宗商品,提供相关的交易服务。过去数百年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中心,如利物浦、鹿特丹等,都具有便捷的交通位置。而现展起来的国际贸易中心,如东京、中国香港等,则主要依靠资本市场交易和转口服务功能而后来居上。
上海作为滨江沿海的口岸城市,具有有利的区位条件,并且也拥有历史悠久的制造业、金融服务业以及积淀起来的人文和科技文化优势。外高桥保税区是最先发展起来的贸易特殊区域,至今支撑着国内同类区域40%的贸易量。“华交会”、“工博会”、以及即将召开的世博会,都为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事实上,许多已有的国际贸易中心都曾经在历史上举办过世界博览会。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是有条件有基础的。
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联动建设探究
论文关健词:长三南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论文摘要: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服务全国大局,带动周边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脸。在区域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长三角始终坚持国家政策指导方针,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一体化发展。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籍要实现长三角贸易投资的联动发展,依托长三角腹地,实现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对长三角联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长三角区域贾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又将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
一、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概述
贸易投资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贸易与投资的一体化结合不仅可以对贸易波动产生的风险的进行分散,而且FDI通过其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作用,可以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四大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对上海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服务长三角和服务全国,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服务全国,带动周边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三角地区己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军区域。近年来,长三角地区16城市继续克服人民币升值、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贸易摩擦升温等不利因素,积极应对挑战,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的良好态势,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剧增,区域贸易投资发展迅猛。
转口贸易发展研究论文
一、上海发展转口贸易的可贸易性与可转口性要素分析
(一)拥有可贸易性要素优势
首先,上海拥有发展转口贸易的可贸易成本要素。总体而言,与国际水平相比,上海的人工成本、交易成本较低。同时,上海在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空港保税物流园区(待批)开展转口贸易,在关税及其他税收上享有优惠,可大大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
其次,上海拥有发展转口贸易的贸易中心功能要素。具体表现在:一是上海口岸外贸的增速高于上海外贸的增速,形成上海外贸与上海口岸外贸的比值自2003年以来逐步下降。二是上海口岸外贸占全国外贸的比重呈上升态势。从历史数据来看,上海口岸外贸占全国外贸的比重2000年为14.7%,从2001年起上海口岸外贸占全国外贸的比重上升到23.8%,以后一直稳定在20%以上,2006年达23.9%。这一情况表明,随着全国、长三角地区市场国际化的推进,凸现了上海城市的口岸功能作用,推动了上海的贸易中心功能的逐步提升。
上海口岸实际进出口贸易总值增长幅度高于其他指标,表明上海的口岸优势日益明显,其中上海转关的进出口额增长较快是重要原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中转功能日益发挥作用,为上海发展转口贸易提供重要的航运功能基础。
(二)拥有可转口性要素——自然禀赋条件
自贸区服务贸易发展路径选择探讨
[摘要]陕西自贸区沣东园区是西北地区第一个为促进服务贸易发展设立的园区,总结园区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园区发展服务贸易时存在的障碍,提出园区打造数字服务贸易总部经济,依托陕西主导产业输出生产性服务贸易,提出“金融机构+园区+跨境电商企业”“高校+跨境电商企业+文化外贸企业”“园区+园区企业开放共享资源”等模式,以期推动陕西服务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自贸区;沣东园区;服务贸易;发展路
1.陕西自贸区沣东园区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1陕西自贸区沣东园区为“自贸+服贸”发展园区
沣东现代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园(以下简称沣东园区)2016年6月成立,成为西北地区首个以服务贸易为主导的产业园区。2017年4月,陕西自贸区成立,沣东自贸产业园位于沣东功能区内,2017年7月,西咸新区正式获批陕西省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区,由沣东园区具体实施[1]。
1.2园区打造多平台,为发展服务贸易增添动力
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挑战。本文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国际贸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出发,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贸易人才需求情况,针对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国家将加强与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各领域开放合作机制,深化内地与港澳互利合作,以创新驱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包括珠三角九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肇庆、中山、江门、惠州、珠海)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国际贸易带来机遇与挑战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交通物流枢纽和国际文化交往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大数据中心、国际化城市新中心、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高端航运服务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各种政策的驱动下,广东省尤其粤港澳湾区的国际贸易相关行业发生了变化,相关改变既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贸易港口与国际物流优势
贸易转型成功分析论文
香港贸易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传统贸易中的本地产品出口更多地转向转口贸易,本地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下降,转口贸易比重大幅度上升。本地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在七十年代曾达到创纪录的81%,是香港贸易的主导模式,其后逐步下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香港制造业的外移,本地产品出口比重跌势加剧,九十年代初只占35.3%,2002年首九个月更跌至8.7%,转口贸易比重则从七十年代的不足两成上升至2002年首九个月的91.3%。从这一戏剧性的转变可以看到:第一,本地产品出口不仅是比重下降,而且还出现总量收缩。2001年本地产品出口总值比最高峰的1992年大幅减少34.4%,倒退到八十年代中的水平,这使得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大幅减少,给香港的劳工市场带来巨大压力,成为近几年失业率急升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本地产品出口转向转口贸易并非简单的结构调整,而是伴随着整体出口水平的扩张和提升以及转口港地位的恢复和发展,转口相当于香港GDP的比重从1978年只有15.5%增加到2001年10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大。第三,转口功能的加强是生产工序北移后本港加工贸易活动范围扩展的结果。2001年香港转口贸易总值中超过80%的货品与中国内地有关,其中约70%为加工贸易。没有加工贸易生产活动范围的北移和扩张,就不会有转口港地位的恢复和发展,近几年香港转口贸易增长放缓,也与本港在内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关系。
贸易转型的另一个特点是转口贸易转向离岸贸易,转口贸易增长放缓,离岸贸易迅速崛起。所谓离岸贸易是指香港从事的无须途经本港的对外贸易活动,它和转口贸易的主要区别在于有关货品是从货源地直接运往目的地,没有在香港清关。长期以来,香港政府并没有把离岸贸易列入外贸统计范围,而是作为服务输出计算这类贸易活动的服务增加值,并列入“有关贸易的服务”项目之中。最近政府才正式统计离岸贸易,并列出1999和2000年两个年度的统计数字。尽管如此,由于“有关贸易的服务”超过八成是离岸贸易,我们仍可从该项目的表现去分析离岸贸易的发展变化。1996-2000年间香港转口贸易每年平均只增加3.8%,但“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却每年劲升11.4%,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与传统贸易业增加值的比率从不足三成提高至44%。另据香港贸发局的统计数字,1997年香港离岸贸易总额约1万亿港元,相当于转口贸易总额的84.5%,2000年离岸贸易额增加到1.4万亿港元,开始超过当年的转口贸易额;三年间离岸贸易额年均增加10.6%,也大大高于同期转口贸易的升幅。离岸贸易的崛起,一方面是由于广东省以外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制造的加快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内地贸易支援服务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港口迅速崛起的直接结果。根据调查,大多数的贸易改在离岸进行主要是为了节省运费,或应客户要求从内地直接付运。但迄今为止离岸贸易处理的货品仍以中低档次的大宗产品为主,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如珠宝和钟表等则仍主要通过香港转口。
贸易转型的第三个特点是加工贸易转向非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比重下降,非加工贸易比重上升。据政府统计,1999-2001年间香港和内地贸易总额平均每年上升7.8%,其中涉及外发加工的贸易额只增长4.6%,非加工贸易却劲升14.3%,加工贸易比重由68.4%降至64.5%,平均每年下降约两个百分点;2002年上半年香港和内地贸易额只增长2.3%,其中加工贸易更下跌7.8%,非加工贸易却急升21.2%。非加工贸易比重不断上升的原因,包括内地企业货品通过香港转口的数量不断增加、跨国公司在内地设立生产基地及直接采购再通过香港出口数量继续上升、香港在内地投资重点转向基础设施和服务业令加工贸易发展后劲不足以及加工贸易货品更多地改为离岸付运等等。由于20年来转口中心的发展得益于加工贸易,因而近几年加工贸易增长放缓也就成了影响香港外贸表现的“诱因”。从理论上讲,非加工贸易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香港的贸易中介地位和功能。近几年香港与内地的非加工贸易增长速度,与内地进出口贸易升幅相差不大,说明香港作为贸易纯中介地位并非像一般估计的那样出现大幅下降,影响香港本地贸易增长的反而是过去带动香港经济起飞的加工贸易。
效应与影响
贸易转型既有正面的扩张效应,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作用。从正面效应看,一是贸易转型的结果使香港贸易形式更趋多元化。包括本地产品出口、离岸贸易、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在内的各种贸易形式层出不穷,形成传统贸易与离岸贸易、加工贸易与非加工贸易并驾齐驱的局面。贸易形态的发展,特别是离岸贸易的崛起,拓宽了香港贸易中心的市场腹地,使香港贸易公司可以不同贸易模式更好地满足各类客户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提升香港的贸易功能,扩充香港贸易中心的能量。二是提升了香港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20年来香港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转口贸易的发展,使香港外贸总量在全球的排名从1980年的第21位大幅提高到1997年的第8位。近几年香港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有所下降,主要是离岸贸易并没有计入贸易统计当中,若加入离岸贸易数字,香港的排名将大大超前。三是贸易转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过去20年转口贸易的发展使进出口贸易成为香港经济的龙头行业,进出口贸易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80年代初的10%左右提高到2000年的18%。近几年离岸贸易的发展则主要体现在香港贸易服务的快速增长。据政府统计,1980-1995年间有关贸易的服务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5%左右,2000年这一比重迅速提高至8.4%,充分反映离岸贸易加快崛起的现实。若加上同期进出口贸易业的增加值,香港全部贸易及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14.6%提高到2000年26.3%。即贸易转型从总体上看不但没有影响外贸在香港经济中的龙头地位,反而不断强化这一地位。1980-1995年期间以转口贸易为主体的进出口贸易至少带动香港GDP每年增长1.2个百分点,占同期GDP平均升幅的两成左右。1996-2000年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24%,超过进出口贸易业的22%和金融业的21%,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由此可见,20年来贸易转型产生的巨大扩张效应有力地推动了香港经济发展,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之一。如果没有贸易转型和发展,就不会有香港今天的贸易中心地位和在困难中仍有亮点的经济表现,近几年香港的经济问题也许会更大和更严重。
煤炭企业经营困境及对策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煤炭市场的整体状况仍然不容乐观,本文首先对当前煤炭企业经营的困境做了介绍,随后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煤炭企业如何走出困境做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煤炭;经营;困境
当前,国际煤炭市场对国内煤炭市场的冲击仍较大。国家层面对煤炭开发总体布局调整带来一定程度的国内煤炭企业竞争的加剧。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国民经济总体增速放缓等大气候的影响。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仍然没有消弭。煤炭下游企业不断地寻求转型发展,对煤炭的消耗量开始出现下降。加之煤炭企业发展观念、理念的落后。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当前我国煤炭市场的整体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尽管此前国家关停了一些低产能、高消耗的小煤矿,但总的来说对于提振煤炭市场信心的作用并不明显,很多煤炭企业,尤其是上规模的煤炭企业,至今仍处在举步维艰的境地。
一、煤炭市场疲软的原因和现状
最近几年以来,煤炭产能过剩现象较为突出,煤炭生产建设步伐加快,小煤窑乱采乱挖的现象仍未杜绝。加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偏缓,需煤企业开工不足,需求下降。煤炭市场的疲软造成了煤炭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剧,大的煤炭企业之间互相争夺用户,竞相降价,小的煤炭企业为维持生存越界无序开采,大小企业拼抢资源,拼抢运力,争夺市场,使出了浑身解数,无序竞争愈演愈烈,损失巨大。煤炭企业市场的困境也造成了企业资金的紧张,加之销售款的拖欠,极大地影响了煤炭企业的正常运营,生产成本的高涨甚至使得多数企业都感到难以为继。当前,煤炭企业都在不断地提质降价,然而由于市场的持续疲软使得煤炭企业经济效益一落千丈,生产成本的不断提升对于企业运营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走出困境、持续发展是摆在煤炭企业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煤炭企业如何走出经营困境
论贸易转型美好前景
特点与表现
香港贸易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传统贸易中的本地产品出口更多地转向转口贸易,本地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下降,转口贸易比重大幅度上升。本地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在七十年代曾达到创纪录的81%,是香港贸易的主导模式,其后逐步下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香港制造业的外移,本地产品出口比重跌势加剧,九十年代初只占35.3%,2002年首九个月更跌至8.7%,转口贸易比重则从七十年代的不足两成上升至2002年首九个月的91.3%。从这一戏剧性的转变可以看到:第一,本地产品出口不仅是比重下降,而且还出现总量收缩。2001年本地产品出口总值比最高峰的1992年大幅减少34.4%,倒退到八十年代中的水平,这使得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大幅减少,给香港的劳工市场带来巨大压力,成为近几年失业率急升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本地产品出口转向转口贸易并非简单的结构调整,而是伴随着整体出口水平的扩张和提升以及转口港地位的恢复和发展,转口相当于香港GDP的比重从1978年只有15.5%增加到2001年10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大。第三,转口功能的加强是生产工序北移后本港加工贸易活动范围扩展的结果。2001年香港转口贸易总值中超过80%的货品与中国内地有关,其中约70%为加工贸易。没有加工贸易生产活动范围的北移和扩张,就不会有转口港地位的恢复和发展,近几年香港转口贸易增长放缓,也与本港在内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关系。
贸易转型的另一个特点是转口贸易转向离岸贸易,转口贸易增长放缓,离岸贸易迅速崛起。所谓离岸贸易是指香港从事的无须途经本港的对外贸易活动,它和转口贸易的主要区别在于有关货品是从货源地直接运往目的地,没有在香港清关。长期以来,香港政府并没有把离岸贸易列入外贸统计范围,而是作为服务输出计算这类贸易活动的服务增加值,并列入“有关贸易的服务”项目之中。最近政府才正式统计离岸贸易,并列出1999和2000年两个年度的统计数字。尽管如此,由于“有关贸易的服务”超过八成是离岸贸易,我们仍可从该项目的表现去分析离岸贸易的发展变化。1996-2000年间香港转口贸易每年平均只增加3.8%,但“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却每年劲升11.4%,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与传统贸易业增加值的比率从不足三成提高至44%。另据香港贸发局的统计数字,1997年香港离岸贸易总额约1万亿港元,相当于转口贸易总额的84.5%,2000年离岸贸易额增加到1.4万亿港元,开始超过当年的转口贸易额;三年间离岸贸易额年均增加10.6%,也大大高于同期转口贸易的升幅。离岸贸易的崛起,一方面是由于广东省以外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制造的加快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内地贸易支援服务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港口迅速崛起的直接结果。根据调查,大多数的贸易改在离岸进行主要是为了节省运费,或应客户要求从内地直接付运。但迄今为止离岸贸易处理的货品仍以中低档次的大宗产品为主,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如珠宝和钟表等则仍主要通过香港转口。
贸易转型的第三个特点是加工贸易转向非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比重下降,非加工贸易比重上升。据政府统计,1999-2001年间香港和内地贸易总额平均每年上升7.8%,其中涉及外发加工的贸易额只增长4.6%,非加工贸易却劲升14.3%,加工贸易比重由68.4%降至64.5%,平均每年下降约两个百分点;2002年上半年香港和内地贸易额只增长2.3%,其中加工贸易更下跌7.8%,非加工贸易却急升21.2%。非加工贸易比重不断上升的原因,包括内地企业货品通过香港转口的数量不断增加、跨国公司在内地设立生产基地及直接采购再通过香港出口数量继续上升、香港在内地投资重点转向基础设施和服务业令加工贸易发展后劲不足以及加工贸易货品更多地改为离岸付运等等。由于20年来转口中心的发展得益于加工贸易,因而近几年加工贸易增长放缓也就成了影响香港外贸表现的“诱因”。从理论上讲,非加工贸易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香港的贸易中介地位和功能。近几年香港与内地的非加工贸易增长速度,与内地进出口贸易升幅相差不大,说明香港作为贸易纯中介地位并非像一般估计的那样出现大幅下降,影响香港本地贸易增长的反而是过去带动香港经济起飞的加工贸易。
效应与影响
贸易转型既有正面的扩张效应,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作用。从正面效应看,一是贸易转型的结果使香港贸易形式更趋多元化。包括本地产品出口、离岸贸易、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在内的各种贸易形式层出不穷,形成传统贸易与离岸贸易、加工贸易与非加工贸易并驾齐驱的局面。贸易形态的发展,特别是离岸贸易的崛起,拓宽了香港贸易中心的市场腹地,使香港贸易公司可以不同贸易模式更好地满足各类客户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提升香港的贸易功能,扩充香港贸易中心的能量。二是提升了香港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20年来香港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转口贸易的发展,使香港外贸总量在全球的排名从1980年的第21位大幅提高到1997年的第8位。近几年香港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有所下降,主要是离岸贸易并没有计入贸易统计当中,若加入离岸贸易数字,香港的排名将大大超前。三是贸易转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过去20年转口贸易的发展使进出口贸易成为香港经济的龙头行业,进出口贸易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80年代初的10%左右提高到2000年的18%。近几年离岸贸易的发展则主要体现在香港贸易服务的快速增长。据政府统计,1980-1995年间有关贸易的服务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5%左右,2000年这一比重迅速提高至8.4%,充分反映离岸贸易加快崛起的现实。若加上同期进出口贸易业的增加值,香港全部贸易及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14.6%提高到2000年26.3%。即贸易转型从总体上看不但没有影响外贸在香港经济中的龙头地位,反而不断强化这一地位。1980-1995年期间以转口贸易为主体的进出口贸易至少带动香港GDP每年增长1.2个百分点,占同期GDP平均升幅的两成左右。1996-2000年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24%,超过进出口贸易业的22%和金融业的21%,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