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影响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16:08: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贸易影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贸易影响

贸易便利对农产品贸易影响

一、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将贸易便利化的各指标引入到模型中,以此来探讨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1计量模型构建在国际贸易的研究中引力模型一般包括3方面解释变量,第1方面解释变量是衡量市场规模的,第2方面解释变量是衡量地理位置的,第3方面解释变量是一些虚拟变量。为了测算贸易便利化等相关因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建立如下方程式:LnXcj=a0+a1LnX1j+a2LnX2j+a3LnX3j+a4LnX4j+a5LnX5j+a6LnX6j+a7LnX7j+a8LnX8j+a9LnX9j+u其中a0为常数项,Xcj表示中国对其贸易伙伴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额,X1j、X2j、X3j和X4j分别表示进口国的口岸物流、海关环境、规章制度和电子商务的便利化水平,X5j表示进口国的GDP总量,X6j表示进口国的人均GDP,X7j表示中国和其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本文运用两个经济体政府机关所在地之间的距离来表示,X8j表示中国及其贸易伙伴国是否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其取值为0和1,X9j表示中国与其贸易伙伴是否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其取值为0和1(1表示是,0表示否),u为模型误差项。由于中国的数据为常量,对回归结果没有影响,故将中国的相关数据进行剔除处理。2数据来源说明本文选取的国家和地区是2011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排名前35的经济体,其中农产品出口额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各国(地区)的GDP总量和人均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两国(地区)间距离使用了距离计算器的测算结果,关于选取进口国和地区是否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还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是基于进行对比而选出的,以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贸易的影响。3实证研究的结果与分析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1,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回归比较理想,从总体上来讲该模型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变动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其中,从t统计量来看,当置信区间在0.05的时候,只有X1j和X9j未能通过检验,当置信区间为0.1的时候,仅有X9j仍不能通过检验;F统计量比较理想,均能通过检验;可决系数和调整的可决系数值在0.7左右,可以说明所选数据的70%符合模型要求;至于D-W值,几乎接近2,可以说模型数据不存在相关性。进一步完善模型,对回归模型进行修改,剔除两个变量,一是将口岸物流指标剔除,因为其显著性水平的取值较小时通不过检验,二是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这一虚拟变量指标剔除,得到一个显著影响的计量回归方程。现对包括贸易便利化一级指标在内的9个自变量进行逐一分析,以探讨各个指标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情况。因修改后的模型剔除了变量X1和X9,故讨论X1和X9时的依据是基本模型回归结果,其他变量均参考的修改模型回归结果。研究中可以看出,进口国口岸物流的提升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当进口国口岸物流的便利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时,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将增加1.28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口岸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成本,使得中国出口到贸易伙伴的农产品更容易在其市场上流通。海关环境的弹性较大,两个模型的系数均在2以上。同时,进口国的海关环境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试分析其原因,文中评定进口国海关环境便利化水平时选用的二级指标分别是非常规的付款与贿赂、贸易壁垒的普遍程度和海关程序的复杂程度,这3个二级指标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其一,非常规的付款与贿赂都会增加中国出口商的交易成本,成本的增加就会使得农产品企业的积极性受挫,出口减少。其二,贸易壁垒的盛行也会阻碍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如2013年5月日本厚生劳动省食安输发0510第3号通报指出,2013年中国生产的鲜黄花鱼中的某些批次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的相关规定,因此将加强对于相关产品相关农药残留的监视检查。其三,海关程序的复杂程度,农产品在贸易中属于备受关注的贸易货物,很多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农产品发展,有意阻碍中国农产品的顺利出口。进口国国内规章制度的改善和提升,对出口国的出口有促进作用。进口国的规章制度便利化水平每提升1%,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流量将会增加2.22%。从规章制度二级指标的选取情况来看,可以理解为进口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较为完善,那么该进口国就会有良好的贸易环境,对方有序的法律环境必然会促进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当进口国的国内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提高时,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流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事实上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人们可以较自由地通过国际互联网从事跨国商务活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获取贸易证据的难度。基于这种角度,就可以理解高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模型结果来看,当进口国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增长时,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分别会以0.50%和0.58%的水平增长。究其原因是一国经济规模的增加会促使商品需求增加,随之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也会有所增加。两个经济体的距离必然对农产品贸易造成负面影响,和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呈负相关关系。从计量模型的结果看出,双方的距离每增加1%,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量将会减少0.93%,通过数据强有力地证明了两个经济体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着其贸易的有效进行。为了测算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以及对比区域经济组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对贸易的影响,模型中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两个虚拟变量。就上海合作组织这一指标来看,其和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流量呈现了负相关,而世界贸易组织这个指标却未能通过检验。究其原因,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是中国以及几个中亚国家,所选经济体基本不是其成员,在计量模型的测算中势必会影响其结果。而从世界贸易组织指标来看,由于所选经济体几乎是其成员,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法规对各个成员均有效,虚拟变量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影响不显著,不会阻碍贸易的进行。

二、结论和展望

1结论在模型研究中,因变量是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自变量是包括贸易便利化的各个因素在内的9个变量。通过计量模型的结果显示,多个自变量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口岸物流、海关环境、规制环境和电子商务的方程式系数均大于1,而其他自变量的系数均小于1,可见贸易便利化的发展程度较其他因变量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影响程度更大。研究发现,各个经济体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差距还比较大,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贸易便利化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贸易便利化程度,但贸易便利化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见各个经济体在贸易便利化方面的道路还很长。2展望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加强与别国的经济贸易合作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改善开展经贸合作的条件,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因此,可以预见,随着中国主要农产品贸易伙伴经济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其农产品贸易便利化程度会不断改善。只要中国在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基础上,不断为双边的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双边的农产品贸易规模会不断扩大,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会有一个长足发展。口岸物流、海关环境、规制环境和电子商务是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中国应采取措施尽量减少这些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创造便利条件。从自身来讲,中国要按照相关法律依法管理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整合海关资源,加强海关建设;规范检验检疫流程,提高标准化水平;运用科技手段,实施电子化工程等。在国际合作中,中国还要积极争取更大范围的合作,安排更加适当的沟通交流渠道和机制,如可以借鉴欧盟做法,建立和完善与贸易伙伴国家海关部门的交流合作机制,逐步实现同伙伴国家海关数据的交流和共享,避免出现口岸阶段性通关不畅。除此之外,还需要中国政府扮演好世界大国的角色,在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进行援助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贸易伙伴的国内口岸物流、海关环境和电子商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一定程度的倾斜,在援助贸易伙伴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提升对方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扩大与这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贸易伙伴之间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

作者:胡小龙布娲鹣·阿布拉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查看全文

中韩贸易协定对贸易的影响

1中韩贸易协定对山东半岛与韩国贸易关系的影响

1.1中韩贸易协定对山东半岛与韩国贸易关系带来的正面影响

(1)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有利于实现山东半岛与韩国的共赢。从近些年的产业产值结构看,山东半岛的第二产业比较发达,而韩国的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从产业要素互补条件看,韩国在资金、移动设备以及高技术等产品上具有出口优势,但是韩国缺少能源、劳动力等,因此山东半岛与韩国可以基于共赢的目的实现贸易的进一步扩大。(2)有助于扩大山东与韩国的贸易种类。据韩国海关统计:2015年1-3月,韩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情况(如表1所示)可知:中国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在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中国继续保持优势。通过实施中韩贸易协定,山东与韩国的贸易种类会更加丰富,比如山东的迪尚集团成功收购韩国著名的上市服装企业Avista公司,为加强山东与韩国金融领域的深度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3)有助于降低山东与韩国贸易的费用。依托中韩贸易协定,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实施双方贸易零关税制度,这样在具体的贸易过程中可以为双方节省大量的经济费用,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以韩国对山东出口的化妆品为例,实施自由贸易协定之后,韩国化妆品有望变得更便宜,这无疑会进一步提高韩国化妆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而且国内还可以享受到韩国医疗整形服务。

1.2中韩贸易协定对山东与韩国贸易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

(1)中韩贸易会造成技术差距进一步扩大。基于中韩贸易协定的签订,韩国高端电子产品进入山东的价格会更低,尤其是高端电子产品在中国的投资会提高山东高端电子技术的发展,但是从长期发展看,如果山东受到中韩贸易协定优惠的影响,而不思进取长期受经济结构精细化分工的影响,比如正是基于韩国高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价格比较低,因此中国企业就满足于当前的发展,而不进行技术创新,其结果是导致国内技术与韩国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双方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大。(2)低质量的产业贸易会导致贸易逆差不断加大。中韩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的状态,虽然山东与韩国的贸易比较密切,但是双方在出口货物的附加值上却存在很大的差距,山东出口韩国的货物以出口量取胜,但是其很难弥补价值上的差额。另外韩国在山东投资的企业,其主要是从韩国进口精密配件,但是生产的产品却主要在中国市场销售,因此这些问题造成山东与韩国贸易逆差虽然有所减少,但是依然存在。

2提升山东与韩国贸易的措施

查看全文

服务贸易政策影响因素

一、引言

传统的贸易理论分析其实是把贸易政策当成了国家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工具,是外生的,而新政治经济学在分析贸易理论时,考虑到公众等方面的因素,其实根本上来说是内生的。因此我们在做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时候要考虑到公共选择,也就是要从政府自身的目标,利益集团等方面着手。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公共的利益表达相对于以前更加突出,但是我国的政治体制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集中制,和西方国家的分权制是不一样的。贸易政治决策主要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在发达国家各种利益集团游说要进行注册登记,是合法的行为,是一个很庞大的团体,对政策的制定实施很有影响力。虽然有各种利益团体存在,利益表达并不是非常明显,主要通过地方政府和中央之间进行联系。相对来说中央政府在服务贸易的决策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关于政治决策对贸易政策影响的模型有阿兰•希尔曼(ALHillman)构建了政治支持模型,以斯蒂格勒(Stigler)与皮斯曼(Peltzman)提出的经济管制理论为基础,将关税税率视为政府在政策抉择上的最优化问题。政府需选定一个均衡关税水平,使来自于利益集团与消费者的总体政治支持最大化[1]。芬德利(Findlay)与威尔士(Wellisz)提出游说支出模型,构造了一个对立利益集团之间的游说竞争模型。格罗斯曼(Grossman)与赫尔普曼(Helpman)提出了影响当权政府的政治捐献模型——“保护待售”模型,认为利益集团的政治捐献应集中于已胜出的当权政府,其目的与动机便是通过捐献直接影响当权政府的贸易政策,政府为实现其自身福利最大化,依赖于获得的总的捐助和选民的福利。许多经济学家基于上述模型对利益集团对政府政策制定的影响做了研究。格罗斯曼与赫尔普曼通过1995年的游说揭露法案第一个收集了关于利益集团联合游说花费的数据,建立数据系统来来记录美国行业部门政治性组织游说的程度。指出行业竞争越激烈,更倾向于一起游说。有更高集中度和产品差别的行业则倾向于独立游说。在最近文献中,特定利益集团也被用来加入模型中,作为一个影响因素使模型更全面。莫妮卡•兴法尔(MonicaSinghal)关于财政联邦主义提出了一个新的理性模型[2],加入了特定利益集团的潜在作用来影响公共基金的分配。巴勃罗•斯皮勒和桑尼•廖)(PabloT.Spiller,SannyLiao(2006)在调查中提供一个框架来理解特定利益集团参加公共政策决定。发现立法者有重要政策制定角色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发展更多明显和直接的利益集团行为。竞争贡献,游说和诉讼之间的权衡也被体制环境的性质影响。强调公共机构环境的作用来理解利益集团策略。我国的许多经济学者运用了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对许多国际和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了合理和全面的分析。高建从小布什上台执政后美国现行贸易政策的特点入手,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指出美国贸易政策带有重商主义,针对美国的贸易政策中国采取的相应对策,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3]。胡海波在《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综述了贸易政策决定的政治经济学模型,并对国内进行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文献进行概括[4],仝娜利用中点选民模型对产生保护贸易政治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数学化推导[5]。

以上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符合现实情况,但是在模型设立上有很大缺陷,他们没有考虑到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西方国家的分权制是不同的,他们把地方政府作为分析的目标,地方政府高度自治。而且把中国内部市场按地区划分,但是中国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国家,中央政府在政策决策过程中占的绝对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选取变量的时候都是从中央政府的角度综合做出判断,并且在选取的也是按服务贸易部门来分类的,而不是按照地区来划分。

二、中国服务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从国内外形势来看,政府的政策导向对于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至关重要。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下面分析影响我国政府制定服务贸易各部门开放度的具体影响因素,这里我们考虑比较重要的和服务贸易关系比较大的因素,按照服务贸易中政策决策过程中的影响方面来分析。

(一)国家自身利益,实现经济和产业发展

查看全文

中美贸易竞争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世界各国在经贸往来中发生贸易摩擦在所难免,中美两国也不例外,中美贸易竞争一直是两国经贸关系中的重要问题。2018年的中美贸易争端对两国经贸关系再次提出了新挑战,美国对中国发起的多次贸易调查必然会对包括山东省在内的诸多经贸大省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中美贸易争端的现状,了解到中美贸易争端的新动向。通过介绍山东省与美国贸易的基本情况,从股票市场、出口商品、海外业务、外贸行业和城市建设五个角度分析中美贸易竞争会给山东省带来的影响,并为政府和外贸企业提供了五大应对策略:完善贸易竞争预警机制;密切关注、大力扶持外贸企业;保持理性,发挥主流媒体的积极作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快经营结构调整;加强合作,主动适应WT0规则。

关键词:中美贸易;山东经济;贸易壁垒;贸易竞争力

一、中美贸易竞争的现状

自1979年建立外贸关系以来,中美两国贸易争端一直不断。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中美贸易竞争更是不断升级,愈演愈烈。2018年初以来,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调查频率之高更是超越以往,中美两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期。随着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加剧,针对与贸易相关产业的反倾销、反补贴和“双反”措施已成为美国对华贸易的重要救济措施,同时上述措施的使用频率也在不断加快。2018年初以来,根据美国的“301调查”报告结果可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已经涉及到诸多领域。由开始的知识产权领域、重工业技术产品领域,逐步扩展到日用品行业和农产品行业,今后甚至会蔓延到电子产品、通信设备、IT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

二、山东省与美国贸易的基本情况

美国连续保持山东省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也是山东省的第三大进口市场和第四大外资来源地。在山东省对美国的进出口贸易中,以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为主。具体情况如下:1.双边贸易情况山东省出口美国的商品以机电产品、纺织服装、农产品和文化产品为主,上述四者合计占山东省对美国出口的76%左右;而山东省从美国进口商品主要为大豆、废纸、水海产品、棉花等。截至2018年初,山东省的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进出口规模和增速创5年来新高,成为拉动山东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2.美国对山东投资情况2016年,山东省新设立美国投资企业76家,增长7%。2017年1月~7月,山东省新批准美国投资企业41家,下降8.9%。美国企业对山东省投资情况,主要分为合同外资和实用外资两种。截至2017年7月,山东省累计批准美国投资企业共6337家,其中合同外资181.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08.5亿美元。目前,已有通用汽车、摩根士丹利、德尔福、雅培等52家来自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在山东省投资。3.山东对美国投资情况2016年,山东省备案核准对美境外投资企业140家,中方投资693.5亿元。2017年1月~7月,对美国境外投资企业55家,备案核准中方投资2.7亿美元。截至2017年7月,山东省累计备案核准对美国境外投资企业668家,备案核准中方投资共150.9亿美元。4.双边经济技术合作情况2016年,山东省在美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7100万元,完成营业额1.03亿元,对外派出劳务235人次。2017年1月~7月,山东省在美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9966万元,完成营业额3.1亿元,对外派出劳务322人次。截至2017年7月,山东省累计在美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31.9亿元,完成营业额29.7亿元,对美国派出劳务1915人次。

查看全文

论国际服务贸易影响因素

随着服务化程度的深化,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1980-2000年,世界货物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5.9%,而商业服务贸易的平均年增长率为7.1%。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动:1980年,国际商业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5.2%,2000年,这一比重提高到18.6%。国际贸易格局之所以发生如此变化,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服务贸易,它们竞相抢滩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包括对家施以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后者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上,领先国家几乎全部是发达国家,如2000年,服务出口总额处于前10位的国家或地区依次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中国香港地区和比利时-卢森堡,这10个国家或地区的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59.3%。显而易见,能否在服务贸易领域占领制高点已经成为决定各国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的服务业发展还相当落后,如果说过去封闭的国内服务市场把我们与国际竞争隔离开来,使我们不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种落后,那么加入WTO之后,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如果我们的服务业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必将感受到市场拱手让人的切肤之痛。本文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决定因素进行,试图解释服务贸易是如何随着经济发展和商品贸易扩张而发展的。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分析框架

对国际服务贸易有不同的理解。按照传统的观点,国际服务贸易被视为服务的进出口,这是一种跨境贸易的概念。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观点,国际服务贸易还应包括由商业存在——简单地说,就是属于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所完成的贸易。由于目前除美国外各国尚未公布关于服务贸易定义的数据,因此本文所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跨境贸易的概念。

出口方是服务的供给者,进口方是服务的需求者。因此,服务贸易的发展是由对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而决定的,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分析框架就是识别国际服务贸易的供给和需求的宏观变量。

(一)影响国际服务贸易供给的宏观变量

查看全文

略谈进口贸易影响因素

一、构造模型

1.变量和数据的选取影响进口贸易主要有以下因素(表1):①人均GDP。该因素与人口有高度相关性,而且有的文献检验结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其实对于安徽省来说,进口贸易如果只是发生在特定产业,那么计算经济规模时引入人口是不合理的,但是安徽省作为一个省份,单纯仅用GDP同其他国家比较更是不现实的,所以本文依旧选取人均GDP作为指标。②消费。以2011年为例,安徽省进口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和饮料及烟类总额27755万美元,占总进口的1.94%,该数据说明两个问题:安徽省进口贸易不是以消费为主,消费可能不是进口的动力因素;进口既然不是用于广大的消费,那么可能用于生产领域。③双边贸易成本。贸易成本分为销售成本、技术成本、关税成本,在实物贸易的方式下,贸易不可能达到没有成本,此外以往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多边阻力的影响,引入双边贸易成本,可以弥补这一计量缺憾。④出口贸易。安徽省作为发展中地区,进口原材料用于工业生产,最终为了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在理论上与进口贸易有间接影响,因为外商直接投资是按支出法核算国民经济的指标,在这里假设外商直接投资最终会以目标国进口的方式来收回资金。⑤汇率。本币对外币汇率降低,本币升值,不利于进口。⑥本地区的开放程度。理论上本地区越开放,进口额越大。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02—2012年安徽省统计数据,其中人均GDP采用GDP平价指数进行调整,进口来源国的人均GDP、各年的进口额、出口额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WorldEconomicOutlookDatabases(WEO)和中文版的世界银行网站,其中世界银行的“经济政策与外债”指标有各国经过购买力平价指数处理过的人均GDP。为了防止虚拟变量陷阱,对距离无量纲化处理,即用GDP数据对距离进行非线性处理,避免多重共线性。在选择出口、进口名义数据时,为了剔除汇率和价格波动的影响,采用GDP平减指数对名义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实际数据。选择进口来源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日本、韩国、南非、德国、俄罗斯、巴西、智利、秘鲁、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15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额占到安徽省总进口额的81%以上,超过75%。计算得到各国家及地区双边贸易成本,前文阐述可贸易份额取值不影响双边贸易成本的测算,而且安徽省是生产大省,进口的货物多是实物而非服务,所以S取0.8是合适的。2.建立模型安徽省是一个工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的省份,有许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比如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政府政策影响、区位因素等都可能成为制约对外贸易的隐形成本,而且这些成本难以估量。随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为了数据处理方便,线性化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lnMij,t=lnF(βXij,t)+ε(1)式中,ε是随机测量误差或者随机性因素,服从标准正态分布;Mij,t代表t年一国对另一国进口贸易总额;Xij,t代表t年贸易引力模型的参数设定,此为k×1阶向量。引入上述分析的影响因素,最终模型设定为:lnMij,t=β0+β1lnYi,t+β2lnYj,t+β3lnEXij,t+β4lnCij,t+β5lnDij,t+β6lnFi,t+β7lnht+β8lndt+ε(2)式中,Yi,t为t年安徽省和各个贸易伙伴人均GDP;EXij,t为t年出口;Cij,t为t年双边贸易成本;Dij,t为t年距离;Fi,t为t年外商直接投资;ht为t年的汇率;dt为t年的对外依存度,β0是与自变量无关的影响量,β1,β2,…β8为系数。

二、计量分析

采用eviews7.2中的pool模版处理随机效应模型,具体结果如下:1.模型分析通过序列图分析,单位根检验应该包含截距项和趋势项,通过level检测,在10%以及5%显著水平下,变量均未通过LLC以及IPS检验,进一步进行一阶差分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安徽省出口总量和外商直接投资没有通过单位根检验,因为此模型已经取对数做线性化处理,故不通过检验的变量可以直接舍去,模型变化为①:lnMij,t=β0+β1lnYi,t+β2lnYj,t+β3lnCij,t+β4lnDij,t+β5lnht+β6lndt+vit-μit(3)在level水平下,变量均未通过IPS检验,同样使用一阶差分检验,变量通过单位根检验。根据上述检验结果,变量之间为同阶单整关系,接下来进行变量的协整检验,建立的模型形式为: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变量滞后阶数为1。协整检验的零假设为不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Pedrom检验、Kao检验、Johansen检验三种方法,对面板数据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除了Panelv-Statistic统计量p值为:0.0860,在10%显著水平下才通过检验外,其余变量p值都接近于0。同时Granger检验中,p值均显著低于5%,所以解释变量是被解释变量的Granger原因。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对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通过Hausman检验,得到p值为1.000,接受原假设,建立随机效应模型。2.回归结果解释在回归结果中,lnYj的系数为负,说明进口来源国家与地区经济越发达,越不会向安徽省出口。Lnh系数结果不显著,说明汇率对安徽省进口贸易影响甚微,因为安徽省与一些国家与地区有长期的合作关系,重点进口这类国家的可贸易物品,不开放的对外贸易环境使一部分国家不会向安徽出口;其次,安徽省的对外贸易受到政府调控的影响严重,进口主要集中特殊部门,这也佐证了前文安徽省进口物品用于消费不足2%的事实;最后,安徽省是内陆省份,运输不便,构成对进口贸易的限制。双边贸易成本LnC结果显著,而且符号为负,说明双边贸易成本成为制约安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安徽通往港口的运输成本决定了贸易的数量和质量,这是一种隐形消耗,众多的学者把这种成本看作价格的内生函数,如今把它们两者区分开,成为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三、结论

与加变量的贸易引力模型相比,动态的贸易引力模型更具有说服力,而且对于区域对外贸易一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与以往分析不同的是,安徽省出口量并没有通过检验。这说明安徽省的出口与进口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安徽省进口最多的15个国家与地区里,总的出口量只占安徽省总出口量的47.9%。虽然本模型的最终统计结果没有说明扩大出口对进口的影响,但是却表明安徽省在对外贸易中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出口与进口的不协调将成为制约安徽省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外商及港商直接投资一样没有通过检验,说明该变量不是安徽省进口贸易的动力因素,安徽省的进口并不用于外商直接投资部门,这与安徽省的政府政策有关,安徽省重点进口能源产业、生产工业原材料,而这些物品都是国家严格控制的,在下一阶段研究中,可以加入政府因素分析。安徽省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贸易结构失衡,对外开放程度不够,运输成本过高,但是也应该看到,安徽省的进口贸易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与人均GDP增长几近持平,安徽省市场潜力巨大,应进一步开放市场,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对会计影响

摘要: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际贸易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所起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整个国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因此导致会计工作的开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应该如何面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确保会计工作稳步开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笔者将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之上,针对国际贸易对会计影响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国际贸易;企业会计;影响分析;现存问题;建议与解决措施

一、国际贸易对企业会计的影响分析

(一)国际贸易对企业会计目标的影响。决定企业会计目标的主要因素有会计环境以及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目标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目前,会计目标需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受托责任目标和决策有用目标。从导向上来看,受托责任目标偏向于过去,决策有用目标更加倾向未来。在商品社会初期,会计目标的呈现形式是以受托责任目标为主,因为在此阶段,资本市场还没有形成,市场中的关系主要是以委托和受委托的形式存在的。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逐渐发展,资本全球化进程加快,委托与受委托关系在资本市场中也变得模糊不清。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在国际贸易发展迅速的今天,企业会计目标不再是以受托责任目标为主,而是要逐渐向决策有用目标发展。(二)国际贸易对企业会计确认的影响分析。企业会计确认是会计工作开展程序中的首要环节,因此做好会计确认工作对于整个会计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的会计确认工作需要符合相应的标准,如可计量性、可定义性以及相关性等标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际贸易的发展使金融工具更加多样化,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型的金融工具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一些新衍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并不完全符合现有的会计确认标准。此外,当前的会计确认是针对以前的交易事项进行确认,而衍生的金融工具交易活动则是发生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段里,两者存在较大的冲突,从而使得企业的会计确认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新的背景下,会计确认的标准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完善。(三)国际贸易对会计准则的影响分析。会计准则是企业开展会计工作的行为规范,对会计工作的开展起着指导的作用。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家间的贸易活动逐年增多,国家间的会计准则差异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A国的商品到B国上市后,按照A国的会计准则,商品是盈利的,但是按照B国的会计准则该商品却变成了亏损。由于各国间的会计准则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国家的财务报表缺乏可比较性,因此就造成了一些会计工作难以开展的情况。所以,需要在国际上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会计准则,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可比性。

二、国际贸易背景下会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会计文化上的问题。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会计工作领域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世界各国存在文化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各国的会计文化也存在较大的不同。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差异,导致各国的会计工作开展一直得不到实质上的进展。各国会计工作应该与国际会计相接轨,尽量减少东西方的会计文化差异。(二)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国家在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会计体系的时候,肯定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阻抗,其中一个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人们的思想认识。由于各个国家都有追求自身利益的目的,在会计准则制定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一般都是本国的利益。当国际准则与本国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大部分国家都会舍弃国际会计准则而选择本国利益,从而导致会计准则、体系的国际化构建受到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就体现出来了。(三)工作人员素质上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在实际工作中就很有可能忽视会计信息的公允性,或者不考虑会计信息需求者的需求的情况,片面的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这样就很有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从而对企业的会计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四)信息披露上的问题。虽然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且相应的制度也正在不断完善;但是,在信息披露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息披露的制度不够完善,对于信息披露的层次划分也不够明确,披露的监督管理执行力度较弱等方面。这些原因都会导致会计信息披露出现信息不真实、不充分以及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使得会计信息失真,不能确保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查看全文

论国际服务贸易影响因素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分析框架

对国际服务贸易有不同的理解。按照传统的观点,国际服务贸易被视为服务的进出口,这是一种跨境贸易的概念。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观点,国际服务贸易还应包括由商业存在——简单地说,就是属于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企业——所完成的贸易。由于目前除美国外各国尚未公布关于服务贸易定义的数据,因此本文所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跨境贸易的概念。

出口方是服务的供给者,进口方是服务的需求者。因此,服务贸易的发展是由对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而决定的,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分析框架就是识别影响国际服务贸易的供给和需求的宏观变量。

(一)影响国际服务贸易供给的宏观变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直接受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服务区别于货物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生产者与消费者有很大程度的互动,换言之,服务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服务的最终结果的评价。因此,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生产经验,能够高效率地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较强。

根据波特的“国家钻石”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还受国内服务需求的影响。国内服务需求较高,越能推动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也越强。但是,国内服务需求大也可能导致另一个结果,即服务对象主要在国内,出口动机受到抑制,尤其是国内经济规模大的国家更可能以内需为主。

查看全文

贸易影响的审视与应付

本文作者:荀克宁工作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

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生命安全、公民地位、社会保障、自由时间、城市公共服务享有水平,等等,成为他们劳动关注与就业选择的重要衡量条件。而那种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工作环境下的枯燥乏味、时空束缚、千篇一律在他们看来已经不合时宜,尤其对于剥夺性的劳动价格报以强烈的抵触情绪。在这种心理预期与现实状况不相合拍的情况下,他们宁可选择自由职业或土里刨食,也不愿意成为企业老板的机器、机器的奴隶。我国目前“用工荒”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工人的觉悟,预示了“人口红利”时代的终结。因此,蓝色贸易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随着产业工人新的劳动诉求而日显,蓝色壁垒也由此水涨船高。

蓝色贸易壁垒对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双重性影响

由于蓝色贸易制度是由发达国家发起的、旨在制约发展中国家的限制标准与贸易壁垒,从主观意义上看,它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首先是负面的;又由于它以维护劳工生存发展环境与条件为核心,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价值趋向与人文关怀,从客观意义上看,对我国的外贸发展又产生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也就是说,就其形式看,它是贸易自由化的障碍,但就其内涵看,它又有利于劳动文明的推进。正是这种阻碍性与合理性的并存,使得蓝色壁垒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影响也就具有了双重性。因此,要辨证认识蓝色壁垒,既要防范并弱化其负面影响,维护我国外贸利益,也要利用其积极作用,带动我国外贸制度的优化,增强对外贸易的制度竞争力。制约性影响1.对出口增长模式形成冲击。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出口采取的是粗放式发展模式,表现为明显的外延扩张性特点,出口总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与消耗。这种外延式与内涵式增长的失衡状况加剧了我国劳动价格的扭曲。由于我国多年来出口依赖纺织服装业、机电制造、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数量的增长,产品技术与品牌含量偏低,创新步伐滞缓,出口优势主要为劳动低廉下的价格因素,因而这种优势也被极致性发挥,表现为用工的超时、超强、超负荷,劳动工资支付微薄,劳动福利支撑脆弱。尤其是外资企业,由于其进入目的就在于劳动剥夺,对劳动的压榨更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导致了自杀伤亡等极端事件,使得与SA8000相悖的劳工问题频频出现,贸易摩擦成为常态,为蓝色贸易制裁落下了口实。因此,在蓝色贸易壁垒的冲击下,我国原有的出口发展模式遭遇到了严峻挑战,以牺牲劳动为代价的出口增长已经难以为继,转换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增长带动因素与发展动力已经势在必然且时不我待。2.对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冲击。我国出口贸易增长迅速,但产业发展模式更新缓慢。表现为产业结构低端、环节低端、产品低端化发展。产业布局仍以劳动密集产业为重,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产业环节多处于中游生产制造环节,产品设计与销售渠道狭窄,上下游链条缺失;产品多为加工出口,呈两头在外格局,获利来源仅为占比很小的加工费用,大量利润被订单方与供货方所赚取。因此,在这一产业发展模式下,出口越多,损失越大,产业发展后劲越小。这一恶性循环导致产业结构优化步履艰难、劳动利益诉求也难以得到重视。面对高矗的蓝色贸易壁垒,原有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逾越,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破解劳动标准提升与产品成本增加的矛盾与困境,出路只能是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合理布局,优化产业链条和产业层级,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出口附加,才能有条件、有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用工矛盾,实现蓝色贸易壁垒的跨越。3.对传统用工模式形成冲击。我国是劳动大国,长期供大于求的用工态势导致我国用工模式的选择单向化,企业拥有用工的生杀大权,而产业工人作为财富创造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由于权利的不平等和缺乏制衡,导致传统用工模式下企业具有绝对支配权。企业可以随意减少劳动报酬,降低劳动条件,以此压低成本来扩大出口,从而尊享人口红利。日前,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对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月收入做出统计。得出人均月收入是1480美元。其中,中国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为656美元,位列第57位①。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新生代劳工的增多,我国传统的用工模式不断遭到诟病。当低工资收入不仅使得劳动力难以实现自身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其温饱与生存的时候,“用工荒”就大面积蔓延。如果说“用工荒”是一种信号,表明以劳动掠夺方式维持出口增长的用工模式已经不适合形势发展要求,那么,以维护劳工权益为核心的蓝色贸易壁垒则成为另一股强劲的冲击波,拍打着传统用工模式的旧船。目前,国际上已经有200多家跨国公司在国际采购中对劳动标准提出了要求,这意味着,面对来自内外两股力量的威慑,不打破旧有模式的藩篱,转换新的用工理念,我国产品要顺利走向世界将越来越困难。4.对政府行政模式形成冲击。不让制度缺位是政府的职责,蓝色贸易制度建设政府首当其冲,要依照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通行规则设计蓝色贸易制度建设的调控政策体系与调控方式,同时在理念培育、产业协调、外贸调控,以及社会保障完善等方面做出积极规划与引导,不断创新行政模式。蓝色贸易壁垒是基于人权之上的,要求政府思维模式一定要从“官本位”转向“民本位”,普及民主理念与强化劳动权益地位。同时,蓝色壁垒约束下的劳工标准提升所需实力又要求政府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集中国力抓好产业布局的调控,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增强投入产出能力;抓好外贸依存度的调控,把握外贸发展节奏,促进外贸与内贸的平衡发展;抓好社会保障体系调控,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劳动权益的保护与社会的和谐。由此看来,蓝色贸易壁垒对政府行政模式形成的冲击也是不可小觑的。积极性影响1.有利于我国紧跟国际贸易发展新潮流。蓝色贸易壁垒作为新的贸易高槛尽管具有明显的商业目的甚至不乏政治利益蕴含其中,但在阻碍着我国外贸出口步伐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国际劳工标准和蓝色贸易正在被全球逐渐接受和认同,其在制度上与国际贸易挂钩已是历史的必然。从这一意义上说,及早认识尽快调整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未雨绸缪,占据主动,不至于被动落后甚至陷于挨打境地。目前,我国以蓝色贸易为由的贸易争端已现端倪,如瑞典家居“宜家”进入我国成都,就对供应商提出了劳工标准问题;美国曾经以我国的PVC玩具生产过程中未采取有效劳动保障措施为由提出了贸易制裁;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正在酝酿一项协议,要求中国所有纺织、成衣、玩具、鞋类等产品的企业必须事先经过SA8000认证,否则将联合抵制进口①。这就告诫我们,蓝色贸易风头正劲,我国出口的门槛将越来越高。顺势而行,积极跟进,是我们的正确姿态与必然选择。2.有利于明晰我国蓝色贸易制度建设的目标与方向。蓝色壁垒核心是社会责任标准,它揭示了蓝色贸易制度的本质要求与基本内涵,认真研究与认识蓝色壁垒可为我国蓝色贸易制度建设提供方向与实施目标。我国要在肯定SA8000的时代性、人道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与把握其精神实质,自觉遵循标准的界定与各项条款,结合我国实际,确立我国蓝色贸易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以保证我国社会责任标准的目标设置能与国际有机对接,建设方向能与国际轨迹相吻合,以此带动我国蓝色贸易出口发展②。3.有利于培植我国出口竞争新亮点。在急剧变化的世界经济新形势下,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全球配置也出现新的变化,市场竞争频现新的亮点。在产品价格、服务、品牌等传统的竞争要素之上,环保、安全、健康等要素跻身市场,继其之后,涉及劳动权益、社会道德等要素也成为市场竞争手段闪亮登场,成为令人瞩目的竞争新手段。在这种新的形势面前,我国要正视并积极跟进蓝色贸易制度建设,有利于加快出口企业自身结构调整与创新步伐,从内部挖掘和寻找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潜力与举措,藉此契机培育企业出口新的亮点,更新企业出口优势,开拓国际市场竞争新局面。4.有利于构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一种制度与规则之所以能盛行,在于其公平与人性的规制设置和显著的约束激励效能。蓝色贸易制度也是如此。蓝色壁垒作为外部推力,可以促使我国出口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感,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确保效率和公平的相对平衡,以此消除劳资对立,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正像CEPAA(经济优先鉴定委员会)的科夫曼所说:利用SA8000过程有其纯经济意义的价值,它有利于提高道德企业对现存的和潜在劳动者的吸引力,会得到更为健康的伙伴和更忠诚的雇员,并进一步转化为企业人才优势③。

以积极姿态应对蓝色贸易壁垒

上述分析看出,蓝色壁垒既有其消极性,也有其合理性;既有其约束性,也有其激励性。辨证审视与理性应对应该成为我们的明智选择。也就是既要针对其阻碍贸易自由化发展所带来的贸易不公平进行积极的质疑、谴责和抗御,寻求分歧下的共赢;又要针对其内在合理因素进行自我反思和自觉调整,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加快社会管理创新,加大社会劳动保障力度,尽可能缩短我国向国际劳工标准靠拢的时间与距离。1.正确审视蓝色贸易壁垒。一方面要辨证审视蓝色壁垒的制度基础与形成动因,在认识其贸易保护本性的同时,认识它的合理成分,以调整端正我们的态度;另一方面要辨证审视蓝色壁垒与各种经济要素间的关系,通过权衡考量,寻求相互作用的临界线与均衡点,以此设计我们的策略目标与应对方案。为此我们需要做的一是要加强对于蓝色壁垒的研究。通过对其表现特点以及相关案例的研究,探索蓝色壁垒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蓝色壁垒的经验,从理论与实践上给予深刻揭示与科学判断,为政府与企业决策提供正确引导。二是加强对蓝色贸易问题的广泛宣传。让全社会认识什么是蓝色壁垒,明白劳动权益问题在当下已经不可回避,以提升政府对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重视,督促企业合理调整劳资权益配比,同时也激发企业员工自身维权意识,将蓝色贸易制度建设纳入一个更广泛的活动范畴。2.政府要有积极作为。完善蓝色贸易制度首先是政府职责,要求政府率先行动,做出统筹规划与实施方案设计。一是关注蓝色贸易壁垒。调动各方面因素,利用政府各种机构与渠道跟踪和把握蓝色壁垒发展动态,形成相关数据信息中心,及时为企业提供蓝色壁垒预警。二是争取国际事务话语权。与发展中国家携手,在国际劳工标准的多边谈判中积极反映我们的合理意见与主张,使得标准的制定能更好地反映和适应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三是完善国家标准。根据SA8000要求,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出台新的国家劳动标准。国标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性化,提升与国际标准的对接程度,同时增强国家标准的刚性约束,提高企业违规成本,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四是创新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劳动保障与民生改善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与蓝色贸易制度建设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政府加大蓝色贸易制度创新,进一步丰富制度内涵,通过制度设置有效解决劳动分配不公与权利侵害问题。3.企业要转换管理理念。企业不仅具有经济责任,也应该承担起对劳动、对环境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要顺应蓝色潮流,更新经营理念,将社会责任引入企业文化,树立“自利则生,利他则久”观念,将员工作为“企业根本”而不是“增值资本”,重建企业价值体系,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与文化开明度。为此,企业一是善待员工。首先坚决杜绝企业在用工标准、工资标准、劳动时限与强度标准等方面有悖《劳动法》现象,并积极向国际标准过渡;其次要尊重员工意愿,根据变化了的员工诉求不断调整用工制度和员工待遇,最大限度满足员工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再次重视企业员工精神与文化需求,打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二是善待环境。要以优化劳动环境与生态环境为企业己任,不以损害劳工身体与污染环境为牟利代价,通过理念转换与技术改造手段,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与健康生产方式。三是善待社会。构建敬畏法律法规、恪守市场秩序、尊重衣食父母的企业责任体系,对假冒伪劣产品说不,尤其是对贻害子孙后代的不安全食品、药品坚决说不,以低劳动消耗、高社会责任含量的产品回馈社会。4.积极参与全球认证。SA8000认证同ISO9000认证一样,是对产品在劳动领域里的权威肯定,是通往市场的又一张通行证。就我国来说,它还意味着“廉价劳动”产品形象的改观。因此,我国在紧抓标准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标准认证,从少到多,从点到面,不断扩大获得认证标签的队伍。为此,一是要提高企业对认证工作的认识,消除可有可无想法,放宽视野,将认证工作做为既有利于产品跨越壁垒、又有利于督促企业自律自强的手段,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上新台阶。二是整肃和规范信誉评级单位和相关认证机构,改变目前多而散的现状,使其在认证质量与认证权威上能与国际认证机构保持一致。三是尽可能降低认证成本,通过积极的企业社会责任培训,使其自觉改善劳动待遇与生产条件,降低整改投入;规范认证程序,提高认证效率,节省认证费用;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推进认证工作的开展与实施。5.培育竞争新亮点。对我国而言,无论是改善劳动标准,优化劳动环境,还是进行社会责任标准认证,都需要支付大量费用,由此导致的劳动成本提高而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阻滞企业出口的扩大。这一因果关系成为一些企业对社会责任标准畏惧而却步的主要障碍。由此看来,推进社会责任标准必须要摆脱目前低劳动成本取胜的狭隘策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一是通过开源渠道打造竞争新亮点。向产业结构调整要竞争力,引导产业从低端向高端发展,从单环节向长链条发展,从重型化向轻型化发展,从布局失重向合理均衡发展,从贴牌模式向品牌模式发展,提高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与盈利率;向技术创新要竞争力,抓住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创新机制等关键点,加快产业技术更新,尤其是传统产业的改造与优化,推进企业获利模式从劳动向创新转轨;向管理升级要竞争力,通过经营理念的更新和价值体系的完善,建立具有激励约束效能的管理机制,点燃员工劳动与创造热情;向市场多元要竞争力,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新兴市场开拓,从市场集中走向广域布局。二是通过节流渠道打造竞争新亮点。向消除产业同构要效益,调控产业投资方向,避免出口产品的雷同和自相竞争,增强产品特色;向节能降耗要效益,以先进的节约意识与降耗技术有效堵塞企业跑冒滴漏,优化降耗的技术手段;向减少社会成本要效益,优化企业市场与社会环境,尽量减少企业非经济成本支出;向协作互动要效益,鼓励企业加强与企业等各方力量的合作与资源整合,消除矛盾,形成出口合力。

查看全文

中国畜产品贸易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中国畜产品贸易现状基础上,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研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建立对中国畜产品进出口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畜产品贸易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贸易逆差问题日益严重;区域全面伙伴关系的达成会进一步加重中国畜产品贸易逆差,并将对中国部分畜产品贸易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不同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应有所区别。为应对羊毛和奶产品等畜产品进口冲击,可以考虑设置敏感产品目录或者非关税壁垒等方式,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RCEP;中国;畜产品贸易;影响

RCEP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Com-prehensiveEconomicPartnership,RCEP),是东盟10国邀请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同参加的自由贸易协定,目标是在目前东盟与上述6国建立的5个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减壁垒,扩大货物和服务贸易,促进区域内投资及其他经济技术合作,建设成多领域、高质量和互惠的自由贸易区。作为成员国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中国,都是畜牧业生产大国,RCEP的建立将极大促进区域内畜产品贸易自由化,这将会导致中国畜产品出口竞争加剧,也会带来畜产品进口的增加。近年来中国畜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无论是增速还是进口总量,均远超畜产品出口,由此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日益严重。RCEP协议一旦达成,将对中国畜产品贸易逆差产生深远的影响。就现有研究来看,多局限于单一自贸区对单个畜产品贸易的影响,且对RCEP的研究以定性描述和定量的经济效应分析居多[1-4],关于RCEP对中国畜产品贸易影响的研究缺乏。在RCEP谈判不断取得进展的情况下,有必要全面总结中国畜产品贸易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RCEP的建立对中国主要畜产品贸易带来的影响。

1研究方法

RCEP的概念最早在2011年2月东盟经济部长会议上提出,2012年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等国领导人共同宣布开始RCEP谈判,标志着RCEP建设正式启动。2013年5月在文莱开始了第1轮RCEP谈判,从2014年4月第4轮谈判到2016年8月第14轮谈判,各方围绕RCEP的货物、服务、技术、知识产权、竞争、经济技术合作等一系列议题展开磋商,深入谈论了货物、服务和技术的市场准入问题,并取得了一定进展。2016年10月RCEP第15轮谈判在中国举行,各方完成了经济技术合作章节内容的磋商,这是RCEP完成的第1个章节谈判。2016年12月第16轮谈判在印度尼西亚结束,与会16国代表就中小企业章节达成一致,并在竞争政策章节谈判取得了较大进展。鉴于RCEP由16个成员国构成,中国畜产品贸易不仅涉及了畜产品自身多个种类,还与畜产品相关的其他农产品及工业产品密切相关,局部均2002年的28.51亿美元迅速攀升到2011年的64.16亿美元,增长了125%;近几年来,畜产品出口仍保持较高的增速,但是受到全球贸易增速放缓的影响,2015年畜产品出口了62.71亿美元,与2014年相比减少了13.7%。2.1.

2畜产品进口规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