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逆差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15:08: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贸易逆差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析农产品贸易逆差对策
摘要:我国自2004年以来农产品贸易年年逆差。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规模特点、结构特点,分析了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有关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逆差绿箱政策绿色壁垒
一、我国近年农产品贸易逆差的特点
1.我国近年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规模特点
我国近年农产品贸易逆差规模逐步扩大。根据农业部、商务部统计,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14.2亿美元,农产品出口额233.9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额280.3亿美元。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差额由2003年顺差23.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2005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62.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75.8亿美元;进口额为287.1亿美元。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34.8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出口额为314.0亿美元,同比增长13.9%;进口额为3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农产品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由2005年11.4亿美元缩小为6.7亿美元,下降41.3%。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进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1.0亿美元,同比增长23.0%。其中,出口额为370.1亿美元,同比增长17.8%;进口额为410.9亿美元,同比增长28.1%。农产品贸易逆差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倍。
2.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结构特点
贸易逆差成因分析论文
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和突出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现了向新经济的成功转型,经济周期超常扩展,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1997~2000年内实现年均增长4.55%的突出业绩。与此相适应,美国的对外贸易也出现了历史上最快的增长。美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大幅度扩张以及由此引发的巨额逆差成为了90年代美国外贸发展最为突出的特点。
(一)进出口规模大幅度扩张
在过去的10年内,美国的商品、服务贸易都取得了快速增长。商品进出口贸易总值从1991年的9079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19960亿美元,增长了2.2倍。进口增长了149%,出口增长了85%,商品贸易逆差则增长了6.7倍。而服务贸易的扩张势头更猛。1992~1999年,全部服务出口年平均增长了6.5%。到2000年,服务贸易至少已占美国出口价值的38%和进口价值的17.5%。
由此可见,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它作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和最大进口国的地位。
(二)美国已形成相对稳定均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
中日贸易逆差刍议
本文作者:杨振工作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中日两国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真实反映两国贸易的特点,是分析两国贸易逆差原因的重要依据(见表2)。通过表2可以看出,日本向中国出口最多的前8项产品均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其比重占日本对中国出口总额的36%,再加上第10项日本传统优势产品汽车,比例达到近40%。可见日本主要是向中国出口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而中国主要是向日本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及部分初级产品,包括服装、金属制品、家具和鱼类等,其比例占中国对日出口总额的1/3,大部分都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通过以上分析,总结造成中日贸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两国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明显。中国对日本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而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多是高附加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两类产品之间价格相差悬殊,造成中日贸易收支不平衡,出现逆差。2.两国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不同。中国对日本出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织品、食品等日用产品,这些产品需求弹性很低,需求量基本是固定的。所以中国对日出口额很难实现大规模的增长。而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汽车、电子设备等高端产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进而需求弹性也相对较大,促进了日本对华出口额持续增长,又由于这些产品单位价格较高,所以造成中日贸易逆差不断扩大。3.日本不断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不断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主要通过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向其出口。比如日本新推出的卫生检验检疫标准,使我国农产品对日本出口遭遇很大阻力,并经常产生贸易摩擦。
衡量一国的比较优势,通常使用巴拉萨(Balasa)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RCA.)。RCA指数是透过贸易来衡量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比较优势以判定各国出口竞争力的强弱或国内各产品竞争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RCA=(Xik/Xi)/(Wk/W)其中,Xik表示i国商品k的出口额;Wk表示全世界商品k的出口总额;Xi表示i国全部出口商品的出口额;W表示世界各国全部商品的出口额。用RCA指数分析中国和日本的比较优势。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和衡量中,当RCA>1时,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当RCA<1时,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比较劣势。RCA指数值越大,则该国该产品越具有比较优势,其国际竞争力就越强。本文参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将中日贸易商品分为以下十大类进行分析(详见表3)。表3显示了中国和日本商品的比较优势,从中可以得出两国产品比较优势如下:1.中国的初级产品SITC0食物和活动物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该项产品的优势正在逐渐削弱。而日本的初级产品均无任何比较优势,这说明日本在资源禀赋上处于劣势。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比较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SITC6制成品和SITC8杂项制品。而日本在该两项上指数均不足1,处于劣势。这说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处于比较优势,而日本处于劣势。2.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中国和日本产品各具有比较优势。日本在SITC5化学制品中有一定的优势,RCA指数接近1;在技术含量高的机械制造及运输装备业,日本比较优势明显,指数始终在1.5以上,说明日本在该产业上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除此之外,在SITC9项商品中,日本比较优势也很明显。而中国在SITC7机械设备项中的RCA指数也在不断提高,已稳定在1以上。通过分析两国的RCA指数,可以看出两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差别较大。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明显,初级产品也有一定优势;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也逐步增强。而日本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上。两国商品的比较优势是由两国的经济水平和技术能力决定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日本一直以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为主,而中国以出口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随着两国贸易额的不断扩大,贸易逆差将持续增加。
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中国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多研发既具有高附加值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只有不断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才能逐步缩小中日贸易逆差。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要继续挖掘已具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潜力,形成对日本规模出口。2.建立自由贸易区,实现贸易自由化。由于两国贸易互补性强,又具有区位优势,学界对中日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呼声日益高涨。中日两国应尽早建立中日自由贸易区,通过自由贸易区形成的区域分工协作机制,加快两国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建立自贸区后,两国将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日本市场将进一步向中国开放,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额将进一步增加,逐步平衡中国贸易收支。3.灵活运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中国可以通过合理运用WTO相关条款,妥善解决中日贸易争端,有效规避日本的贸易壁垒,维护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从而扩大我国优势产品在日本市场的出口份额,一定程度上缩小双方的贸易逆差。
我国贸易逆差分析论文
分析一季度的外贸情况,最令人关注的还是贸易逆差。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8.2个百分点,并且已连续3个月出现贸易逆差,累计贸易逆差84.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4亿美元,增速之快,多年罕见。
中国一直是顺差大国,迄今已持续了10年之久,其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4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综合国力的增强、快速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贸易摩擦日益频繁的今天,持续高额的贸易顺差又似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局部投资过热的背景下,如何看待首季高达84.3亿美元的巨额逆差,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值得关注的结构性因素
从表面上看逆差的产生是因为进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8.2个百分点。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赵晋平表示,分析这个问题,应该着眼于结构性因素,其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从国别结构来看,我国传统的贸易顺差来源的顺差额在增加,传统的贸易逆差来源的逆差规模也在扩大,只是一季度逆差的扩大规模超过了顺差。这说明,进出口的国别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结构性的矛盾进一步扩大。
举个例子来说,当中国向美国出口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时,美国的高端技术产品并不一定来到中国,反而是东亚国家的优势技术产品在中国找到了广阔的天地,结果就是中国维持着对美国的巨大贸易顺差,对东亚近邻的大量贸易逆差,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扩大。
我国玉米国际贸易逆差原因与对策
摘要: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玉米作为全世界分布最为广泛的农作物,在国际贸易领域,玉米的进出口贸易越来越受国际贸易组织的重视。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大,玉米总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0%以上,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我国的玉米一直是自产自销的状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玉米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同时进口量的增加也产生了我国玉米国际贸易逆差。本文针对我国玉米国际贸易逆差进行了解析,同时对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玉米消费量;国际贸易逆差;玉米产量
一、引言
我国玉米国际贸易在2009年出现贸易逆差现象,本文对于玉米供求和国际贸易的状况进行了解析,出现国际贸易逆差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玉米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差、玉米深加工的需求大幅度增长等原因导致的。玉米国际贸易逆差对我国的玉米出口贸易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玉米国际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解析。
二、我国玉米产销及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1.2005-2011年我国玉米产销及国际贸易现状。在短期间内,基于国内对农业的相应政策,使得种植也收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国内的玉米种植面积也在逐渐加大,随之玉米的产量不断呈增长状态。从2005年到2011年,玉米种植面积方面,由25445千公顷到增长到千32160公顷;玉米的产量方面,由13028万吨增长到17000万吨;在消费量方面,由12510万吨增长到17225万吨;在进口量方面,由没有进口量发展到500万吨;在出口量方面由231.8万吨降低到5万吨。从全球的玉米消费量来看,全国各地的玉米作为人们的粮食的数量在逐步减少。随着你人类对生活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致使人类的事物资源发生极大的变化。随着畜牧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粮食加工行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壮大,粮食加工的能力增强,致使国内对玉米的市场需求变得紧张。受玉米生产成本的影响,我国加大了对玉米的收购量。2005-2009年我国玉米的消费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低于国内的玉米产量,使得我国的玉米供销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从2010年以后,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巨额贸易逆差分析论文
一、中美贸易现状
中美贸易逆差指的是从1993年以来,中美贸易中美国所处的逆差状态。中美自1979年建交以来,特别是1997年和1998年两国元首实现互访,中美两国确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以及1999年11月15日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美双边谈判结束以来,双边贸易发展迅速。据中国海关统计,中美双边贸易额从1978年的9.9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116.3亿美元,增长了213倍,美国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但是,随着中美双边贸易的迅速发展,中美双边贸易的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中方统计,由1993年开始美方出现逆差62亿美元,到2007年上升到1633.2亿美元,12年间增长了17.5倍。同时,随着双边贸易量的不断攀升,中美贸易逆差还在继续扩大。
二、美国对中国巨额贸易逆差的根源不是人民币的低估
2004年4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专门针对人民币问题的《舒默修正案》,威胁如果中国不把人民币升值15%—25%,将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征收2715%的关税。美方一些人士认为,美国对中国巨额贸易逆差的根源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只要人民币升值了,中美贸易逆差状况就可以得到改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983-2004年的人民币汇率与美中贸易逆差的扩大有内在联系,但无法解释1993-2004年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中美进出口相对价格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中美贸易顺差仍存在不断扩大的现象,更无法解释2005年7月21日汇改后,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中美贸易顺差仍加速扩大的现象。这足以说明汇率的变化与贸易逆差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表面上来看,一方面,由于受“J曲线效应”的影响,造成进出口商无法快速对人民币升值做出反应。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过小,不足以造成贸易顺差的速减。那是否意味着只要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够大,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看见我国“双顺差”格局的好转呢?从历史来看,过去一年多来,虽然人民币累计升值,贸易顺差却仍然持续扩大。这说明,中国出现贸易、资本“双顺差”格局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并不能仅仅依靠汇率的变动来解决。
从出口方面来看,人民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的传导机制受到阻碍。中美贸易顺差更多的是结构性的贸易顺差,美国虽然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不断上升,但对东亚地区的逆差却未同步上升。这是全球特别是东亚地区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过去美国对韩、日等的逆差实际上由于产业转移的缘故被转移到了中国。事实上,中国对不少周边国家地区一直保持着逆差。中国只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环。由于经济全球化,中国通过进口原材料,在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进行加工,然后销售到美国等成熟的市场。所以中美的贸易顺差是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的结果,是其他国家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的结果,这是由国际分工决定的,而汇率的变动很难改变这一格局。人民币的升值,只能稍微提高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但相对于别的国家来说还是要廉价很多,其他国家不会因此而减少向中国进口劳动力,而且中国国内也存在大量的劳动力,因此不可能使贸易的顺差减少。
农产品贸易逆差对策论文
摘要:我国自2004年以来农产品贸易年年逆差。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规模特点、结构特点,分析了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有关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逆差绿箱政策绿色壁垒
一、我国近年农产品贸易逆差的特点
1.我国近年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规模特点
我国近年农产品贸易逆差规模逐步扩大。根据农业部、商务部统计,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14.2亿美元,农产品出口额233.9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额280.3亿美元。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差额由2003年顺差23.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2005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62.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75.8亿美元;进口额为287.1亿美元。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34.8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出口额为314.0亿美元,同比增长13.9%;进口额为3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农产品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由2005年11.4亿美元缩小为6.7亿美元,下降41.3%。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进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1.0亿美元,同比增长23.0%。其中,出口额为370.1亿美元,同比增长17.8%;进口额为410.9亿美元,同比增长28.1%。农产品贸易逆差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倍。
2.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结构特点
美国贸易逆差原因论文
摘要:本文从统计方法、政治、经济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并就中国在解决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方面应有的对策给出了自己的学理思考。
关键词:美国对华贸易逆差
中美两国是位居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无论对中美双方来说,还是对世界贸易来说,中美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中美贸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存在严重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即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按照美国的统计,2006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到2326亿美元。即使按照中国的统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也达到1443亿美元。在中美政治关系稳定发展的今天,双方经贸关系的不平衡已经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试在分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应对这一问题的对策。
一、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
在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美国对华贸易较大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还有统计方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现有的统计方法夸大了其对华贸易逆差的程度。虽然美国对华贸易存在顺差,但实际上并不像美国宣称的那么严重。由上述数字可知,中美双方统计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差别竟达到883亿美元。造成这一巨大差距的原因显然是统计方式不同所致。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方各自的进出口价格统计不一致。目前中美两国对出口商品都采取离岸价统计,对进口商品都采取到岸价统计。由于商品从离岸到到岸存在运输费和保险费等,使到岸价的费用比离岸价的费用高出约10%。离岸价与到岸价的这一差异表现在中美经贸统计数据中就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进一步拉大。二是双方对中国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统计上认识不一致。中美贸易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以香港为主的转口贸易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如何统计两国贸易中的香港转口份额是评估中美贸易数据的重要因素。目前,中美双方对外贸易进口都是按照原产地原则,出口都是按照直接目的地原则进行统计的。按照这一方法,美国把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在香港转口的增值都计算在中国对美出口范围之内,而经香港转口中国的商品则不列入对中国出口。中国按照多年来的惯例,一直把经香港出口的商品算作对港贸易,进口的美国商品算作从美进口。这种对转口贸易中进出口商品不同的统计方法,扩大了中国对美贸易的顺差。
论贸易逆差发展长期存在
变动特点
综观两岸贸易发展的全过程,可以看出,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发展总体上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1.大陆对台贸易逆差额与台商在大陆投资同步增长。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的发展历史显示,对台湾贸易逆差增长与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发展基本呈正比例变动关系。上世纪80年代以来,祖国大陆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加上实施了一系列吸引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大陆逐渐成为台商投资的热土。截止到2002年底,台商在大陆已设立企业55691家,合同台资金额614.7亿美元,实际投入台资金额331.1亿美元,台湾已经成为大陆吸收外资的第五大来源地。随着台商投资的快速增长,大陆对台贸易逆差也在迅速增加。从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发展与对台贸易逆差的变动曲线可以看出,两者的变动走势有着较强的趋同性。例如,1993年台商在大陆投资金额增长199%,同期,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的增幅也达到122%,显示出投资增长对贸易发展的带动作用。
2.大陆对台贸易呈现逆差的产品较为集中。从大陆对台湾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对台贸易逆差商品主要集中于大陆自台进口的前四大类产品,即机电类商品、塑料橡胶制品、纺织及其制品以及贱金属及其制品,该四类商品的逆差额基本占历年大陆对台贸易逆差总额的90%左右(见表1)。
3.大陆对台贸易逆差地区主要为沿海四省市。地缘性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是大陆对外贸易发展较为突出的特点。东南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在大陆对外贸易中,每年排名前10位的省市占大陆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90%以上。这些特点在大陆对台贸易中也表现得较为突出。从大陆对台贸易的地区分布来看,沿海四省市即广东省、江苏省、福建省及上海市是大陆对台贸易的集中地。上述四省市自台湾进口额都明显地大于对台出口额,四省市的对台贸易逆差额占大陆对台贸易逆差总额的比重为89.8%。其中,广东省为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地,其对台贸易逆差占大陆对台贸易逆差总额的60.86%,其次为江苏、福建、上海,所占比重分别为11.6%、9.5%、7.87%。除此四省市外,其余省市对台贸易金额都相对小得多,对台贸易逆差也不甚明显。对台贸易逆差主要集中于四省市,缘于上述地区是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主要地区。据台湾方面统计,1991年至2001年,台湾对广东、江苏的投资占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4.31%、36.77%,仅此二省就吸收了台商投资总额的71%。据外经贸部统计,上述地区分别居大陆吸引台商投资排名的前四位。
大陆对台贸易逆差发展变化特点:与台在大陆投资同步增长;呈现逆差的产品和地区较为集中。
浅探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原因
摘要:本文从统计方法、政治、经济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并就中国在解决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方面应有的对策给出了自己的学理思考。
关键词:美国对华贸易逆差
中美两国是位居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无论对中美双方来说,还是对世界贸易来说,中美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中美贸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存在严重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即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按照美国的统计,2006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到2326亿美元。即使按照中国的统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也达到1443亿美元。在中美政治关系稳定发展的今天,双方经贸关系的不平衡已经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试在分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应对这一问题的对策。
一、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
在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美国对华贸易较大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还有统计方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现有的统计方法夸大了其对华贸易逆差的程度。虽然美国对华贸易存在顺差,但实际上并不像美国宣称的那么严重。由上述数字可知,中美双方统计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差别竟达到883亿美元。造成这一巨大差距的原因显然是统计方式不同所致。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方各自的进出口价格统计不一致。目前中美两国对出口商品都采取离岸价统计,对进口商品都采取到岸价统计。由于商品从离岸到到岸存在运输费和保险费等,使到岸价的费用比离岸价的费用高出约10%。离岸价与到岸价的这一差异表现在中美经贸统计数据中就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进一步拉大。二是双方对中国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统计上认识不一致。中美贸易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以香港为主的转口贸易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如何统计两国贸易中的香港转口份额是评估中美贸易数据的重要因素。目前,中美双方对外贸易进口都是按照原产地原则,出口都是按照直接目的地原则进行统计的。按照这一方法,美国把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在香港转口的增值都计算在中国对美出口范围之内,而经香港转口中国的商品则不列入对中国出口。中国按照多年来的惯例,一直把经香港出口的商品算作对港贸易,进口的美国商品算作从美进口。这种对转口贸易中进出口商品不同的统计方法,扩大了中国对美贸易的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