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14:32: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贸易结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论金融贸易结构优化
【内容提要】
摘要贸易结构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内生产的组织方式,决定获取贸易利益多寡。我国的贸易结构长期以来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贸易主要优势,缺乏在高技术层面上的贸易结构单元和多元化。探讨了如何借助于当前我国金融发展的局面构建我国中高层次的贸易结构。
论文分类
国际经济国际贸易行业经济新经济学中国经济国债研究发展战略税收理论税务研讨财政税收财政政策财税法规财政研究金融研究证券金融证券投资债务市场地方战略银行管理公司研究经济学理论保险学西方经济经济贸易保险信托计量经济财务分析期货市场
摘要贸易结构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内生产的组织方式,决定获取贸易利益多寡。我国的贸易结构长期以来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贸易主要优势,缺乏在高技术层面上的贸易结构单元和多元化。探讨了如何借助于当前我国金融发展的局面构建我国中高层次的贸易结构。
关键词金融发展贸易结构高级生产要素金融效率
贸易结构优化研究论文
摘要贸易结构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内生产的组织方式,决定获取贸易利益多寡。我国的贸易结构长期以来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贸易主要优势,缺乏在高技术层面上的贸易结构单元和多元化。探讨了如何借助于当前我国金融发展的局面构建我国中高层次的贸易结构。
关键词金融发展贸易结构高级生产要素金融效率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出强劲趋势,既使国际贸易环境出现各种不利的事件,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及贸易上所获取的利益都出乎经济预言的料想之外,似乎中国对外贸易在现时代的“无约束”发展超脱了现存贸易理论的普遍解释范围,抑或是否中国所表现出来的贸易现象成为贸易理论界中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其实则不然,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改革的进程中,一直坚持自我为中心的贸易方针,即以自我所拥有的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为主导,大力开展出口导向型贸易,以此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兴起。同时以这些新兴产业为依托,更深层次地改良优势产业,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其次,多年来的贸易成果积累了充盈的资本,为产业进行结构升级和优化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无论是从产品规模和质量上,都随着贸易成果扩大而增强,延续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而且也在产品的国际信誉市场上异军突起,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扩充提供了保证。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开放贸易在以劳动力成本为依托的贸易商品延续了几十年,固然已取得不菲的经济效益,从长远看整体国家贸易商品结构也出现了严重倾斜,没有形成一个立体层次的贸易结构,即在高、中、低贸易层次中没有形成一个均衡的结构。而高、中层次的贸易商品在信息和科技为当今经济发展动力的局面中,往往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稳妥而快速地推动我国贸易结构优化是关乎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国家金融体系一直在开放的贸易环境下遵循着计划经济时的经营体制,在对国有的金融界进行大幅度的整合之后,我国的金融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经营市场。本文就是从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中,以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讨论如何借助于金融层面的经济发展力量来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
1贸易结构优化概述
从贸易理论来分,大致可分为静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和动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
静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中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理论:一是以大卫·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其代表观点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而导致价格差的原因则归结于劳动生产率或技术差异;而赫克歇尔-俄林则是从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来讨论国际贸易起因,进而指出生产要素的丰裕和稀缺程度决定生产要素价格差,从而致使商品的国际价格差异。二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该理论的构建框架为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不完全竞争三大分析要素上。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追求产品规模的经济效应和产品差异上的消费效应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又一动因。新贸易理论是在突破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前提下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补充。但这两种理论的出发点都只强调了现存的资源,是在资源总量恒定不变的前提下对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的理论探讨,是一个静态过程。
服务贸易结构升级分析论文
一、服务贸易的特点
一般人们所说的贸易大都指的是商品贸易,是以商品这种实物为媒介的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比较,服务贸易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服务贸易是无形的,是无形贸易的一种,具有不可触摸性、不可储存性和不易运输性,因而导致服务出口方式多样化。
其次,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往往是同时发生的,通常无法将服务进行再转让和套利活动,所以服务的生产和出口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服务的进口和消费过程。
第三,服务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智力,如专利、版权、法律和会计等,且贸易过程中通常不涉及服务所有权的转让,仅与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有关。
第四,服务贸易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国际间的服务交换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与资本、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密切相关。
农产品贸易结构研究
摘要:山东省地处东北沿海区域,地处黄河流域,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推进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将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大省山东省进行农产品发展分析,针对山东省的农产品贸易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结构变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山东省;农产品;贸易结构
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强盛,地处东部沿海地带,海洋资源丰厚,具备强有力的贸易竞争优势。同时其地处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奠定了山东省发达的进出口贸易。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山东省农产品发展情况,农产品贸易的问题和结果变化进行总结,最后提出一些未来农产品贸易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山东省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1.山东省农产品贸易额现状分析。山东省在我国不仅是经济大省的地位,同时也拥有着农业大省的头衔,农林牧渔业等行业的发展稳定,有着发达的进出口贸易。2016年间,山东农产行业总进出口贸易额高达412亿美元,进口贸易达到298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5.4%;大豆进口量与贸易额尤为高,达到4356万吨,贸易额达到125亿美元,分别下降45.5%和57.2%;粮食进口2230万吨,货值约85亿,分别下降约32%和50%。出口约153亿美元,同比减少2.7%。出口额中,水海产品、加工品最高,达到44亿美元;蔬菜出口则次之,达到36亿美元;肉食类出口达11亿美元,粮食类出口最低,仅1.5亿美元,蔬菜出口约36亿美元,除蔬菜出口仍保持较高增长率以外,其他品类的农产品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总体态势来看,自2000年的近十几年以来,山东省农产品进出口额虽偶有回落,但总体上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2016年1月-6月份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集中在韩国、东盟市场,其中主要农产品有瓜果、蔬菜、花生、肉制品及水海产品。出口增长9.2%,达485.3亿元,占中国的四分之一,连续17年位居中国首位,其中对东盟出口68.9亿元,增长22.4%;对韩国出口51.5亿元,增长11.8%。通过对上述两大市场的对外贸易开展,贸易额得到迅速提升,创造了18亿元贸易额,拉动增长有4.1个百分点。但是,山东省依然在日本市场的出口量最大,其贸易额高达124.1亿元,出口业务相对平稳。大规模的进出口贸易为全省的建设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山东省农产品贸易地区、市场结构分析。改革开发以后,山东省依靠自身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区域资源,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都有了很大的增长。随着经济政策持续调整、完善,山东省农产品市场、贸易区域等机构也得到了适当优化。区域方面,山东省的农产品多年来的进口主要来源于北美国家,尤其美国占了大部分,而农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山东省农产品对外目标市场,传统市场以欧盟、日本、韩国、美国等为主;新兴市场则以东盟地区为主;对这五大目标市场所开展出口规模占比80%左右。从2011年的数据来看,山东省从美国进口的粮食占进口总量的92%,从澳大利亚、东盟、南亚等新兴市场进口增长较快,分别上升了174%、56%、99%,其增长贡献率在省内农产品进口中高达58%。市场方面,尽管山东省劳动力资源密集,但因人口基数高,故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为了保证众多人口的温饱问题,山东省大部分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主要是用于粮食作物的种植,比如:小麦、玉米及水稻等,这类农产品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较低,其他一部分经济作物,比如:棉花、花生、大豆等,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相对比较高。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山东省农业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农业产业化进度快,现代化普及早、范围广,是国内农业强省且农产品出口强有力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其年均出口规模约占国内农产品整体规模的1/4。以山东省2015年前8个月的农产品进出口数据为例,山东省农产品进出口1453亿元,其中进口785.1亿元;出口668.3亿元。3.山东省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及现存问题。现阶段,山东省农产品贸易正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其中水产品、蔬菜及肉制品、花生等占据较大进口份额。由近几年数据显示,在2000年到2015年这5年时间内,山东省的农产品的进口总额增长了139亿美元,每年的增长率在39%左右,出口贸易额方面整体增长117.8亿美元,每年增长率达21%。在2015年这一年中的数据显示植物类所占比例最高,出口约500亿元,进口将近940亿元,高居我国所进出口农产品榜首,且水产品、粮油产品、肉制类、蔬菜、花生等依然为重点贸易农产品。立足于山东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宏观视角,可看出其贸易结构正逐渐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但是仍然存在问题,第一,山东省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一些东部沿海城市,比如青威海、日照,上述地区贸易结构相对良好,且贸易规模趋于平稳状态;而内陆地区所开展农产品对外贸易规模相比较则少之又少。第二,欧盟、日本与韩国等为山东省农产品重点目标市场,由于这些地区属于发达国家,他们有较多的贸易政策及贸易壁垒,出口贸易风险变得较大。第三,山东省农产品当前在海外市场处于较低端的分工链地位,缺乏核心竞争优势,究其原因在于农产品多为初级加工,附加值、科技含量有待提升。
二、山东省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动成因分析
贸易政策促进结构升级论文
论文摘要:贸易政策选择是由一国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演进内生决定的。在经济全球进化中,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会进一步强化贸易政策的产业政策属性。贸易政策应该更多地用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产业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贸易政策产业竞争政策产业结构升级
一、贸易政策与产业竞争政策的协调
产业竞争政策源于产业组织政策,它是为了获得预期的市场绩效,由政府主导制定的干预和调整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经济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竞争政策的实质是通过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关系,在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的基础上,培育和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产业竞争政策一方面要鼓励竞争、限制垄断,另一方面要避免过度竞争、追求规模经济。
(一)贸易政策与产业竞争政策的冲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原来主要用于调节国内市场关系的产业竞争政策逐渐演变为保证和维持国际竞争环境的一种协调工具。产业竞争政策的内涵与外延远远超出了产业组织政策的范畴,已成为包括产业组织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等方面内容的国际性经济协调政策。
浅论金融贸易结构优化
摘要贸易结构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内生产的组织方式,决定获取贸易利益多寡。我国的贸易结构长期以来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贸易主要优势,缺乏在高技术层面上的贸易结构单元和多元化。探讨了如何借助于当前我国金融发展的局面构建我国中高层次的贸易结构。
关键词金融发展贸易结构高级生产要素金融效率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出强劲趋势,既使国际贸易环境出现各种不利的事件,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及贸易上所获取的利益都出乎经济预言的料想之外,似乎中国对外贸易在现时代的“无约束”发展超脱了现存贸易理论的普遍解释范围,抑或是否中国所表现出来的贸易现象成为贸易理论界中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其实则不然,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改革的进程中,一直坚持自我为中心的贸易方针,即以自我所拥有的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为主导,大力开展出口导向型贸易,以此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兴起。同时以这些新兴产业为依托,更深层次地改良优势产业,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其次,多年来的贸易成果积累了充盈的资本,为产业进行结构升级和优化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无论是从产品规模和质量上,都随着贸易成果扩大而增强,延续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而且也在产品的国际信誉市场上异军突起,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扩充提供了保证。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开放贸易在以劳动力成本为依托的贸易商品延续了几十年,固然已取得不菲的经济效益,从长远看整体国家贸易商品结构也出现了严重倾斜,没有形成一个立体层次的贸易结构,即在高、中、低贸易层次中没有形成一个均衡的结构。而高、中层次的贸易商品在信息和科技为当今经济发展动力的局面中,往往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稳妥而快速地推动我国贸易结构优化是关乎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国家金融体系一直在开放的贸易环境下遵循着计划经济时的经营体制,在对国有的金融界进行大幅度的整合之后,我国的金融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经营市场。本文就是从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中,以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讨论如何借助于金融层面的经济发展力量来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
1贸易结构优化概述
从贸易理论来分,大致可分为静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和动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
静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中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理论:一是以大卫·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其代表观点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而导致价格差的原因则归结于劳动生产率或技术差异;而赫克歇尔-俄林则是从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来讨论国际贸易起因,进而指出生产要素的丰裕和稀缺程度决定生产要素价格差,从而致使商品的国际价格差异。二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该理论的构建框架为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不完全竞争三大分析要素上。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追求产品规模的经济效应和产品差异上的消费效应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又一动因。新贸易理论是在突破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前提下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补充。但这两种理论的出发点都只强调了现存的资源,是在资源总量恒定不变的前提下对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的理论探讨,是一个静态过程。
中韩FTA对贸易结构的影响
一、中韩FTA对两国贸易结构的影响研究
1、中韩贸易结构的竞争性。中韩FTA缔结之后,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也做出了新的调整,中国与韩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数额在不断的增大,中国与韩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上具有较强的竞争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贸易结构的变化,由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向为技术密集型。而中国与韩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数量下降,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与韩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竞争性日渐减弱。尽管如此,但是就当前中韩两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中国和韩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分工中还是处于不同的位置,中国主要生产、出口低附加值的产品,而韩国则正相反,其主要生产、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如三星手机、LG电视等享誉世界。所以说尽管两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相似指数总体上逐步增加,但并不能改变两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竞争性的特征。2、中韩贸易结构的互补性。中韩两国的资源特点存在有较大的差异,这也促使两国在贸易结构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而贸易结构上存在的主要特点就在于互补性。在FTA缔结之后,两国的贸易交往更加的频繁和自由,在贸易交往的过程中,二者可以针对产业上的技术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就当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交流,并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方案, 这些行为对于两国贸易结构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者之间的互补性比较强,如上文中提到的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而韩国则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二、中韩FTA背景下两国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1、利用中韩FTA改善对韩贸易结构。当前,中韩两国的资源及经济发展水平等都存在有一定的差异,就我国来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比较好,而韩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占据有一定的优势,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然而,中国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因素的影响生产产品技术含量低,发展处于劣势,贸易持续逆差。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在发展对外贸易时,应当抓住FTA的优势,积极的引入先进的技术,调整经济结构,做好产业转型,改善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寻找适合两国良性贸易互补的新机遇,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 共同实现和扩大两国的经济利益。2、利用中韩FTA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发展对外贸易时,造成贸易结构的失衡根本原因就是产业结构的失衡。中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韩国则已经跻身发达国家,韩国经济发展时间虽然不是十分长,但是其发展势头良好,技术密集型发展在亚洲地区占据较强的优势,而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时间短,起步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以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两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从我国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韩国优秀的发展经验,承接韩国转移的产业发挥自己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上的优势,尽可能的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国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3、利用中韩FTA扩大对外投资服务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中韩FTA是当前我国涉及别国贸易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自由贸易协定。中韩两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多元化和高水平的合作,根据两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尽可能的实现贸易和投资一体化。如可以在一带一路的基础上,扩宽韩国对外投资向中国流入的领域,加强多种类型产业的合作,消除政治隔阂,加强政治互信,加强在联合国、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活动中的合作,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共同谋求两国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之,中韩FTA的缔结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使两国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贸易结构的变化对于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有着较大的影响。相较于韩国来说,我国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其附加值比较低,市场竞争优势还不是十分的明显,在未来只有积极的做好转型工作,创新和研发新技术,我国对外贸易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对外投资与贸易结构研究
一、现状分析
(一)对外贸易现状。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正式开始于改革开放政策提出后,发展现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为规模、商品结构、方式、市场结构。其中,对外贸易规模在市场经济的变动下动态变化,但整体呈递增态势,变化特征明显的两次即改革开放政策和金融危机;对外贸易方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这一贸易形式在进出口贸易中占有较大比重;市场结构方面,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即亚洲,最高比重超过63.10%,其次为欧洲、美洲,从中能够看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相对来说更为紧密。(二)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从总体规模这一角度进行现状分析,我国在此方面以统计制度的形式落实之后,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大幅度上涨,据相关资料显示,最高接近8826.5亿美元,因此位居世界存量前十。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我国进步速度相对较快,并且存量差距在逐渐缩小。从结构角度予以分析,投资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且投资行业较密集;被投资地区的投资率逐渐增多,但不包括欧洲地区;投资方式打破了单一化限制,投资方式较多样。(三)常见问题。分析上述对外贸易现状以及对外投资现状可知,对外贸易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加工贸易所占比例较高,然而这类企业主导于外资企业,因此,不能仅从贸易总额数据分析此时的贸易竞争力;外贸发展过程中对国际贸易高度依赖,间接显示为我国经济发展多以非本国经济市场需求为动力,即我国经济极易受外界影响,进而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会大大降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虽然贸易机会不断增多,但贸易摩擦也相应存在,这不仅会对对外贸易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而且还会弱化我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利于我国外贸市场有序运行。
二、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结构优化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站在获资的行业角度予以分析,由于被投资的行业存在类型差异,因此,不同类型行业面对对外直接投资在贸易结构方面会有不同表现,具体介绍如下:自然资源开发型企业: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会不同程度的引导本国贸易发展。不同行业应用对外直接投资时,往往会以间接或者直接这两种方式为主,直接方式更适用于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但无论哪种方式均会通过产品出口、设备出口、服务出口等方式优化贸易结构。加工制造型企业:贸易替代型对外直接投资应对贸易壁垒的过程中,会产生出口贸易替代效应;贸易创造型对外直接投资会以减少出口量的方式形成贸易创造效应,以此提供贸易发展机会。服务型企业: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进而贸易机会相应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正向影响贸易结构。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增设产品咨询服务;优化服务质量,完善服务设施,进而会起到投资产业出口这一作用;成立服务企业,借此掌握消费者投资需要,树立良好形象,确保贸易活动有序进行。(二)间接影响。1.产业传导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应用主体多为生产程序复杂的企业,由于这一活动会在不同国家、地区同时实施,进而会面临一定竞争压力,基于此,企业务必增强生产水平,提高自身生产能力,通过传导效应优化贸易结构。2.边际产业转移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后,边际产业会被渐渐取代,在此期间,需要合理规划生产要素,以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针对低成本企业转移后,应适当延长产品应用时间,应用大量时间设计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进而贸易结构会间接优化。3.促生新型产业效应。实施对外直接投资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较高),有利于实现先进技术到我国的有效渗透,进而促进我国新型产业发展,实现技术整合这一目标,与此同时,国内企业的发展活力会相应增加。此外,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会再次提高,进而会对新型产业企业起到引导作用。4.资源补缺效应。贸易结构受产业结构影响较大,影响产业结构的关键性因素即所供应的资源,一味获取非再生能源不仅会提高成本,还会减少这类资源数量,应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后,能够促进经济安全发展,能够改善贸易结构。(三)动态影响。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动态影响贸易结构的过程中,首先获取相关样本数据,然后分析不同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将其划分为五阶段,首先为探索阶段,此阶段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这种投资方式的应用主体多为国有企业,此阶段投资具有小规模、少资金这一特点;其次为起步阶段,应用主体范围渐渐放宽,但受影响的政策因素并未消除,投资特点同上述同理;再次为发展阶段,此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受政策限制相对较少;然后为成长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最后为深入发展阶段,对于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优势和不足,对其深入反思,以此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在贸易结构方面的积极影响。最后进行国家对标探究,发展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在生产技术水平、生产要素流动、产业结构等方面会受到动态影响,因此,优化贸易结构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合理调整结构,并做好生产要素引导等工作。
三、政策建议
(一)扩大规模。现如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它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针对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用。要想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务必深入挖掘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在力量,适当扩大投资规模,选用适合的投资方式。再加上,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从对外直接投资这一方面入手,不仅会拓展我国市场,而且还会大大提高投资回报率,这对我国利益维护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投资活动顺利进行。(二)优化结构。分析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大部分企业会忽视投资收益,仅将关注点投放在资金分布、投资比例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低资产利用率。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优化投资结构,确保资金能够稳定供应,这不仅会为先进技术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而且还会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除此之外,还应通过优惠政策实施的方式,引导非国有企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在此期间,转移投资目标于投资效益方面,这对资金利用率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三)优选投资类型。我国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后,由于投资对象存在差异,因此,应树立不同的投资目标,基于此选择适合的投资类型。当投资对象为经济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时,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确保贸易结构在先进设备、先进技术以及优秀人才的引导下全面升级。当投资对象为发展中国家时,此时应大大降低投资成本,根据投资需要完成劳动力资源的规范输出活动。与此同时,我国还应与周边国家加强联系和沟通,构建良好的发展关系,进而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能够获得资本优势,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合作关系持续推进。(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虽然我国对外贸易活动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对外贸易不同程度地拉动了国内经济,然而这离不开我国的政策支持。对外贸易早期未能得到资金支持,进而对外贸易发展受到了阻碍,再加上,贸易壁垒方面的障碍随之而来,对外贸易发展会再次受到限制。面对这一现实,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强化政策协调作用,不仅会为对外贸易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会改变当前投资现状。(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由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区域失衡现象,如果这一问题未能合理解决,那么金融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多阻力,受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影响,金融企业接触的工作内容会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金融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因此,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制定适用的改革制度,创新改革形势。与此同时,细分金融行业,针对该行业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问题通过风险预警体系完善、语境系统应用的方式及时预测,通过分析预测结果制定合理的解决对策,合理调整解决方案,确保金融风险大大降低,促进金融行业稳健运行,进而对外直接投资阻力也会大大减少,这对贸易结构升级、经济结构改进具有促进作用。
新疆贸易结构优化
一、新疆贸易结构变动分析
(一)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变动情况
以新疆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基本数据为基础,对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变化近2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从绝对量上看,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增长速度较快,从1985年的29197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94189万美元。相比1985年,2005年的总增长率为2620%。第二,从环比增长率来看,1990年到1994年为止增长率较高,最高年份达到80%左右,在1995年相对于1994年出现负增长,1996年后恢复,并保持快速增长。到2001年后新疆及出口增长势头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增长速度,总量上升速度也很快。第三,进出口总额绝对量增长曲线斜率在2003年后变得更陡,说明进出口总量增长正处于高速增长势头。
(二)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增长的深层原因分析
第一,从出口总量来看,新疆出口总额从1985年的18020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504024万美元。相对于1985年总增长率为2697%,平均年增长率为134.8%,同进出口总量相比,还要高出3个百分点。第二,从新疆进口和出口总量水平变动中可以看出,2002年后新疆的进口量明显增加,且上升速度快于进口总量。进口总量比较稳定,上升速度放缓。第三,进口总量自始至终保持着慢速增长势头。2002年后虽然有一定的增长势头,但是,相比于出口上升速度明显小于出口。总的来讲,新疆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量规模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在1998年和2002年进口总量超过出口总量之外,其他年份,新疆的净出口总是大于零,国际收支总是处于顺差状态。
(三)新疆一般贸易和边境贸易结构分析
贸易结构分析与举措
本文作者:刘明工作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当一个国家出口具有优势的产品而进口本国不具有优势的产品时,进口贸易可以带来贸易利益。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大致是由于进口国获得更好的中间产品、外国企业加入进口国当地的竞争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产生的。劳伦斯和温斯坦通过对日本等国家的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全要素生产率与进口额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并指出进口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国际竞争的加强以及获得更好的中间产品来实现的。贸易与产业结构水平是相伴随的,贸易是否能够经常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生有利的影响是同贸易是否能使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顺利转变或调整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的。根据库茨涅茨的观点,经济的增长应该由总量增加而导致的生产结构的变化而生。有研究认为进口通过进口商品结构合理化促使产业结构优化,进而使得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包含产业结构优化、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等。进口贸易在不同程度上为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增长条件。无论进口制成品或中间产品中包含的技术和R&D投入、生产管理方式和制度创新都为进口国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加快了进口国生产的进步和产业结构改善,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进口国内部生产劣势集中表现在进口商品结构上。由于生产成本限制或资源短缺不能满足需求,进口可以满足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溢出和学习使得进口带来额外效益,对相应的商品的进口意愿产生就是自然的。贸易总量与贸易结构在宏观和微观方面与经济变化密切相关。多年来上海市年进出口总额呈现出较好的增长势态,见图1,尤其是在近几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和需求不旺的影响下,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进出口规模不断增加,进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出口增长(本文中所有数据来源为上海统计年鉴、上海海关统计数据)。上海重点进口来源地已经基本形成,新兴来源地尚有可拓展的空间。表1显示上海进口贸易伙伴主要集中于亚洲和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亚洲占了上海市进口额50%以上,位于东亚的我国台湾省、日本、韩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其次是欧洲地区和美洲;大洋洲、非洲地区的进口占比很小,且年度贸易额变化较大。上海的贸易方式结构现状图2显示上海关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口都呈现出迅速增长趋势,近年的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高于加工贸易总额。上海企业承接加工贸易订单能力较强,加工贸易仍然占据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上海外商投资企业的占据对外贸易绝对优势。图3显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金额占比远远超出总量的一半,外商拥有国外的市场和销售渠道能力较强,国有企业进出口增长较慢,集体和私营企业的进出口能力明显增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商品的进口使得进口国分享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利益,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溢出和模仿,改善进口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进口也将国外优势企业的竞争引入了国内,迫使国内企业不得不改善生产效率,提高竞争力。图4和图5显示近三年上海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平稳。从一个侧面反映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业中,企业对外部的原材料、设备等需求较大。图6显示服装及衣着用品、钻石和手表等消费品进口金额增长显著,市场对此类商品的需求比较旺盛。应注意市场需求的变化,抓住发展时尚产业的良好时机。表2显示2011年在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带动下,铁矿砂、初级形状塑料、成品油、煤、钢材、纸浆、废纸、未锻造的铜及铜材等进口量居前的商品中,进口平均价格涨幅明显。在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波动的压力下,近年来各类商品的进口情况仍然表现出增长状况。图7显示有色金属和金属矿石进口增长比较明显。其中,上海铜的进口数量和增长居首。图8显示能源类商品进口自2009年快速恢复,表现出地区经济对能源的旺盛需求。
建设和完善进口贸易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参照出口促进体系,建立起完善、高效的进口贸易促进体系。改变重出口轻进口的思维方式,制定促进进口贸易发展规划和政策,协调政府各部门间的管理工作,积极处理进口贸易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完善进口贸易服务系统,包括国际航运、货代、租赁、报关、仓储、配送以及商业批发等现代物流业;会计、审计、律师等服务业;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行业。把握国际交易规则,减少进口重要商品的贸易风险要认真研究和熟悉国际交易的规则和特点,主动参与国际商品交易所的交易活动;逐步提高国内商品交易所影响力,改善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的被动情况。要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实行多元化战略,建立能源和资源商品的储备机制。搭建进口贸易平台,努力成为国际文化时尚商业中心积极发挥上海的商贸、机制、港口、产业等优势,充分发挥保税区的功能,积极搭建进口贸易平台,不断创新进口贸易交易模式,建设与完善重要商品的进口贸易的集散基地或中转基地。结合上海在亚洲和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加强与国内4.绩效结果应用主题及目的。以绩效结果应用为主题的阶段,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实行不同岗位的绩效改进及结果应用。这部分的授课过程中,先由主讲教师明确绩效结果应用的内容后,分别就规划专员、招聘专员、培训专员、薪酬福利专员不同岗位绩效改进及结果应用进行案例汇演。各专业老师有重点地配合主讲教师完成以上授课内容。自导自演的汇演形式,既新奇,也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到提升,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学习充满了创意色彩。综之,通过绩效管理这门课的讲授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以提炼不同学科中具有内在逻辑和价值关联的教学内容为重点,以绩效管理的单元任务目标为主题,以在同一时间段内几位教师共同组织教学为组织形式的一种联动式教学模式。培养———锻造出研究型教师队伍1.课题研究中锻造了一支优良的教师科研队伍。我课题组的几位老师,其专业背景各不相同,不同教师掌握着不同的学术资源,他们的求学历程、知识经验、智慧水平、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均存在差异,有着鲜明的个人特征,通过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完善原有的知识体系并产生新的思想。通过在真实情境中的互动,教师不仅能了解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往往能建构丰富的、深藏的、非系统性、缄默性的知识。可以说,知识的建构是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合作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就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最大的援助也是来自其他教师。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就是要构建教师内在、动态、开放的知识体系,使教师在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去创造、融合、共生。基于这种理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我课题组逐步形成并创设了多元互动的教研思路及文化,并把这种开放、融通的视角构建方式运用到学生的授课当中去加以实践和验证。2.课题实践中推动了教师行为的改变,激发了教师投身教育研究的热情。课题实施伊始,有些老师对开展“学科联动”的实验持观望态度,还有的教师对实验感到困惑、迷茫,感到有压力。应该看到,如果教师把学科联动看成是一种威胁,那么他们在情感上就不会接受或认可这项实验,在行为上还可能直接抵制或消极地“应付”。为了避免出现此类问题,我们调动教师积极投身到“学科联动”的实验中来,让他们通过自身经历体验学科联动的成效,自觉更新观念,改变角色,成为联动的主动者和实践者。我们鼓励教师在学科联动的过程中学会联动,体验联动,并逐步打破惯常对自我的学科身份的认定和对其他学科的无知或偏见。教师用现代教育理念驾驭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其间,教师团队创新智慧的教学、科研特色得以形成。(四)促进———提高了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在多元联动课程体系的实践中,我教学团队始终把培养学生创新、职业能力放在首位。注重为学生营造可持续成长的环境,坚持激发兴趣、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意识、综合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