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关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14:18: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贸易关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贸易关系

创建良好石油贸易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特别是对石油的需求,始终都保持着稳定上升的势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已经成为纯粹的石油进口国,这使得中国对海外石油进口产品的依存度逐步的提高,2006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7.0%。2005年,中国从非洲地区进口原油3830万吨,占进口总量的30%,而2006年,中国从非洲进口了3800多万吨石油,占全部进口的28%。尤其是非洲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安哥拉,其所产石油的三分之一都输往中国,已取代沙特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与具有丰富石油蕴藏量的非洲保持良好的石油贸易关系,对保证我国石油的长期供应和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中非良好石油贸易关系的意义分析

(一)能极大的缓解我国巨大的石油缺口压力,保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在上升,而中国自产石油远远满足不了国家持续增长的需求,只有依靠大量的进口,中国才能填补巨大的石油供求缺口。表1是中国原油1990-2004年的人均供求缺口。从进口原油的角度说,当前我国进口的原油40%以上来自中东,其次是中亚,然后是非洲。非洲约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30%多一点。但是,这种局面有必要改变。首先,中东战乱频繁,政治不稳定。其次,中亚、俄罗斯等地石油蕴藏量没有原来我们预计的乐观,即使中哈(哈萨克斯坦)原油管线、中俄原油管线都建成,也不能对其抱有过高的指望。第三,非洲石油蕴藏丰富,与我国关系友好,全球石油投资在2006年迅速流入非洲,利比亚、尼日利亚等国石油产量有望在近年来迅速增加。[1]非洲油源丰富,我们应该将其作为我们重要的石油来源地。

(二)有利于中非经贸关系的巩固与升级近年来,中非经贸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非贸易额2006年达到555亿美元,同比增长40%,而中非贸易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石油,因而构建良好的中非石油贸易关系有利于中非经贸关系的巩固和升级。通过石油贸易,非洲可以从中国获得大量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而中国也缓解了国内石油供求失衡的压力,这可促进两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双赢。

(三)有利于化解石油对外依赖程度增加所产生的潜在石油安全危机中国石油进口需求不断增长,对外石油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的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国际油价的波动,可能会对中国石油安全产生重大,甚至是深远的影响。石油供应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可能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国家对外战略利益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面对这种局面,中国要解决石油供需矛盾只能降低需求或者增加供给。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石油消费增速迅猛的情况下,降低石油需求只能是奢谈。而增加供给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国内石油产量;二是增加石油进口。对缺乏石油快速和长期增产的坚实的资源基础的中国来说,通过提高国内石油产量来解决石油供需矛盾的可行性太差,但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增加石油进口的可行性确实存在,石油进口是解决石油供需矛盾的一条有效路径。增加石油进口会增大中国的石油对外依赖程度,这对中国的石油安全是一个潜在的负面因素,但是石油对外依赖程度大并不等同于石油安全的脆弱性。事实上,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症结并非完全在于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大小,多元化的石油来源可以有效地化解石油对外依赖程度增加所产生的潜在石油安全危机。通过与非的石油贸易,扩大了中国的石油来源,这对化解石油对外依赖程度增加所产生的潜在石油安全危机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构建良好的中非石油贸易关系的SWOT分析

查看全文

FDI外贸易关系实务论文

摘要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与中国外贸总量及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FDI在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对外贸易贸易商品结构

1FDI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学观点

1.1替代论:贸易替代

俄林(Ohlin,B.G)等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区际间因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通过生产要素和商品的国际流动两条途径来缩小,直至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前者称为直接均等,后者称为间接均等。自由贸易代替要素流动,间接促进国际间生产要素价格趋于一致。当国际自由贸易出现阻碍时,国际贸易量就会减少,从而扩大了生产要素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别,进而会促使要素的国际流动。这时资本流动将会替代商品流动,由此达到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

蒙代尔(R.Mundell)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的生产要素的绝对和相对量完全一致,资源实现了最合理的利用和最大限度的福利,并不存在引起要素流动的原因。如果满足要素均等化及两国有相同生产函数的条件,贸易与资本的流动有完全替代的关系。且资本流动越自由,替代国际贸易的作用就越大。资本跨国流动较之商品流动更能自由,更合理地利用世界资本资源,并直接起着使各国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作用。以蒙代尔等为代表的关于FDI对国际贸易的替论有效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个国家之间发生的直接投资。

查看全文

直接投资对贸易关系的影响

内容摘要:本文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关系造成的影响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日贸易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模型探究二者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日本对我国的FDI在短期内是会提升我国对日本的进口贸易,而在长期内则会阻碍其在华出口贸易的增长。然而,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日本在华的进口贸易都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我国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缓解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摩擦。

关键词:中日贸易;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贸易关系;影响机制;投资总量

在中日两国的贸易合作日趋深化、中日贸易存在很大发展空间的背景下,研究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日贸易之间的相关关系,特别是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关系造成的影响,具有极强的经济意义与政治意义。一方面,分析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和中日贸易关系之间的关联能够帮助我国制定与完善对日贸易投资相关的政策与措施,助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两者关系的探究也能够为中日两国和平共处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与物质保障。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日贸易的现状

(一)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发展概况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产生的影响是双向的,它不仅能助推我国经贸的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实现日本的经济增长。与我国改革开放一道,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已经持续多年,并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为中日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般来说,从中日两国建交到现在,日本对我国FDI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即萌芽探索(1979-1990年)、快速增长(1991-2000年)、继续深化(2001-2010年)与优化调整(2011年至今)。在萌芽探索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与相关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总量和规模都比较小,主要集中在环渤海与珠三角地区。数据显示,截至1990年,实际利用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总额为29.9亿美元,投资的行业类型主要是非制造业,占比约为72.3%。在快速增长发展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国内相关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在逐步完善,日本出口企业对我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投资逐渐发展到长三角地区。数据表明,在日本的FDI中,对我国直接投资占比由第一阶段的1.2%上升到3.8%,且在该阶段,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总额实现了由1991年的5.3亿美元上涨到2000年的29.2亿美元的巨大突破。此外,该阶段日本在华投资的行业转向为以制造业为主,占比为74.9%。在继续深化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跟进,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并逐渐向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此时日本投资的产业主要是制造业中的机电机械类。在优化调整阶段,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波动发展。数据显示,2012年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总额同比上涨约16%,随着中日两国领土争端的加剧,投资总额逐步下滑,到2018年才出现明显的回升态势,实际使用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资金总额同比上涨约18.1%,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又有所下降。在该阶段,日本也逐步加大了对我国中西部地区行业的投资力度,数据显示,在2018年计划增加我国中西部地区投资的日本制造业企业占比由44%增长到51%。

查看全文

中俄贸易关系发展论文

在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朱基总理明确指出:“大力开拓俄罗斯、中东、拉美等富有潜力、前景广阔的新兴市场。要把发展对俄罗斯的贸易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组织我国大中型企业和质量好、价格低的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已经提出多年,要下大功夫真正抓落实。至关重要的是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商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了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认真研究中俄贸易关系的现状,分析并解决中俄贸易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将中俄贸易关系推向战略的高度,尽早共同制定中俄贸易发展战略,开辟中俄贸易发展的新阶段。

一、中俄贸易关系的现状

中俄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双边贸易潜在市场巨大。近年来,随着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平稳推进和睦邻友好条约的签署,使双边贸易关系取得稳步的发展。两国贸易发展状况详见表1。

表1我国对俄双边贸易发展走势(单位:亿美元)

注:此表引自《今日俄罗斯市场》第233页,中国对外经贸出版社。

从上表可以看出,1992年至今,中俄两国贸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查看全文

中德贸易关系现状分析论文

一、中德贸易关系的回顾

新中国建立后,中德经贸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建交前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当时特殊的国外环境,除了同北欧和瑞士等少数几个西方国家建交外,我与包括联邦德国在内的西方大国并无外交关系。1957年两国有关机构签订过为期1年的民间贸易协定。中德之间以间接、民间和半官方形式的贸易往来并没有中断过。

2.建交后阶段

在中国加入联合国和国际威望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1972年10月11日中德正式建交。两国国家关系的改善和一系列政府间有关协定的签署,为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机会。

查看全文

中德贸易关系研究论文

一、中德贸易关系的回顾

新中国建立后,中德经贸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建交前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当时特殊的国外环境,除了同北欧和瑞士等少数几个西方国家建交外,我与包括联邦德国在内的西方大国并无外交关系。1957年两国有关机构签订过为期1年的民间贸易协定。中德之间以间接、民间和半官方形式的贸易往来并没有中断过。

2.建交后阶段

在中国加入联合国和国际威望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1972年10月11日中德正式建交。两国国家关系的改善和一系列政府间有关协定的签署,为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机会。

查看全文

中日贸易关系探讨论文

一、扩大中日贸易是两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两国的贸易关系对彼此来说都非常重要,双方贸易互补性极强。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既促进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双赢,使中日双方的经济互补关系在双边贸易发展中得以充分体现。两国在自然禀赋、要素相对价格方面的差异、产业结构发展层次方面的差异既是双边贸易得以发展的内在机制,也使优化双边贸易结构。进一步发展双边贸易,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二、中日两国贸易现状

1.双边贸易增速有所放缓

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历年统计数据中可知:中日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只有89亿美元发展到2006年的2073亿美元,增长了将近23倍。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统计数据2007年日中贸易额达到了2367亿美元,首次超过对美贸易额,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比2006年将近增长了12%,连续9年更新历史最高纪录。1980以来,中日两边的贸易额一直呈增长趋势,除了1998年有些例外。2002年中日贸易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2006年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

1993年至2003年的11年间,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但自2004年以来,美国和欧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05年开始贸易增长速度有所缓慢。2005年、2006年、2007年中日贸易额的增长率分别下降至9.8%、12.4%、11.9%。这其中不乏因为全球或地区经济动荡、政治关系多变、国家政策制定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增长曲线中的断点和增长趋势的不连续。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关系探究论文

摘要:当前,国际贸易的趋势之一是大量使用标准合同。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开展,作为规范贸易当事人的国际贸易合同正在向着标准化、格式化的趋势发展,其对我们固有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以国际标准合同为分析基础,客观地评价国际标准合同,并且提出对保护经济上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国际标准合同示范合同发展中国家意思自治

一、国际标准合同的产生的基础

19世纪初,保险业和铁路运输业等公用事业开始发展,对于这些公用性组织而言,由于相对人的不特定多数性及交易的重复性,为了交易的便捷便开始制定能重复使用的合同约款,标准合同遂开始出现。所以,标准合同是应现代商事交易由双向转向多向、从一次性交易向连续性交易的变化而产生。但是谈到合同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契约自由和杜摩兰(1500—1566)的意思自治说。如果我们把双方当事人的协商一致认为是赋予契约以生命,并将平等、自由与公平等不言而喻的民法原则当成是契约的健康标准的话,那标准合同的出现似乎是扮演了一个“契约杀手”的角色。①但是同时标准合同天生是与传统合同自由、平等的背离,这种背离并不是人为主观所造成的,而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造成的,是客观的,而且这种背离是对形式上的合同自由的修正与发展,它为我们开始通向实质上的合同的自由、正义开启了一扇大门。所以标准合同的出现并非是将全部抹杀现实契约原有的本质,而只是把人们从理想中带回现实中来;相反其还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就如英国的迪普洛面勋爵所指的:“这些合同中的定式条款都是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后而固定下来,它们由那些能够代表某一行业的经常从事此类交易的人制作,经验证明,它们能够促进贸易的发展。”

纵观标准合同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点。标准合同正是在合同自由原则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开始出现的。对于那些一方当事人固定,另一方为不特定多数人双方而言,为避免交易的麻烦,制定内容确定化的文本以便可以重复多次使用,这无疑是最简便的方法。同时标准合同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其仅仅是近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交易日益繁盛,特别是公用事业的大量出现,如保险、铁路运输等,使得标准合同得以兴起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目前普通人订立的合同总数中,标准合同的数量大约占95%以上。一位西方学者甚至认为标准合同占现代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数量的99%,称“我们生活在标准合同的世界里”。所以标准合同已经在公用事业中立稳了脚跟,得到广泛的运用。传统的契约理论渐渐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正如有学者认为“⋯⋯在近代民法中,民法遵循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把一切人都抽象地当作契约主体,不考虑主体间现实经济能力与缔约能力的差别,追求的只是形而上学的平等,至于具体的当事人在现实中处于何种经济环境、相互实力有何悬殊,则非所问⋯⋯”。②对合同自由的追求唤起了人们标准对合同的重新认识,开始了对合同的实质性的自由的深思。

二、国际标准合同的概念及范围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国际贸易的趋势之一是大量使用标准合同。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开展,作为规范贸易当事人的国际贸易合同正在向着标准化、格式化的趋势发展,其对我们固有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以国际标准合同为分析基础,客观地评价国际标准合同,并且提出对保护经济上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国际标准合同示范合同发展中国家意思自治

一、国际标准合同的产生的基础

19世纪初,保险业和铁路运输业等公用事业开始发展,对于这些公用性组织而言,由于相对人的不特定多数性及交易的重复性,为了交易的便捷便开始制定能重复使用的合同约款,标准合同遂开始出现。所以,标准合同是应现代商事交易由双向转向多向、从一次性交易向连续性交易的变化而产生。但是谈到合同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契约自由和杜摩兰(1500—1566)的意思自治说。如果我们把双方当事人的协商一致认为是赋予契约以生命,并将平等、自由与公平等不言而喻的民法原则当成是契约的健康标准的话,那标准合同的出现似乎是扮演了一个“契约杀手”的角色。①但是同时标准合同天生是与传统合同自由、平等的背离,这种背离并不是人为主观所造成的,而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造成的,是客观的,而且这种背离是对形式上的合同自由的修正与发展,它为我们开始通向实质上的合同的自由、正义开启了一扇大门。所以标准合同的出现并非是将全部抹杀现实契约原有的本质,而只是把人们从理想中带回现实中来;相反其还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就如英国的迪普洛面勋爵所指的:“这些合同中的定式条款都是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后而固定下来,它们由那些能够代表某一行业的经常从事此类交易的人制作,经验证明,它们能够促进贸易的发展。”

纵观标准合同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点。标准合同正是在合同自由原则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开始出现的。对于那些一方当事人固定,另一方为不特定多数人双方而言,为避免交易的麻烦,制定内容确定化的文本以便可以重复多次使用,这无疑是最简便的方法。同时标准合同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其仅仅是近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交易日益繁盛,特别是公用事业的大量出现,如保险、铁路运输等,使得标准合同得以兴起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目前普通人订立的合同总数中,标准合同的数量大约占95%以上。一位西方学者甚至认为标准合同占现代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数量的99%,称“我们生活在标准合同的世界里”。所以标准合同已经在公用事业中立稳了脚跟,得到广泛的运用。传统的契约理论渐渐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正如有学者认为“⋯⋯在近代民法中,民法遵循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把一切人都抽象地当作契约主体,不考虑主体间现实经济能力与缔约能力的差别,追求的只是形而上学的平等,至于具体的当事人在现实中处于何种经济环境、相互实力有何悬殊,则非所问⋯⋯”。②对合同自由的追求唤起了人们标准对合同的重新认识,开始了对合同的实质性的自由的深思。

二、国际标准合同的概念及范围

查看全文

投资与贸易关系对我国的启发

一、投资与贸易的传统关系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替代关系。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最初原因是规避国际贸易中的诸多壁垒。二战以后,各个国家为发展或保护本国经济设立关税,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可以绕过关税壁垒充分利用东道国资源设厂生产,目的是为了克服贸易障碍对资本效率的抵制作用,形成关税引致的投资。这种替代关系实际上是以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来代替商品的国际间流动。

20世纪50年代Mundell建立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所揭示的是,如果直接投资厂商通过实施国际直接投资,能够在相对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的生产要素转换成本基础上,实现对商品贸易的完全替代。传统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式也提出,国际间生产要素自由化流动将加剧国际贸易的萎缩。由此,至今仍有多人担心国内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竞争力衰败而抵制投资自由化政策。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互补关系与创造效应。二者互补和创造效应主要是指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在投资国和东道国之间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扩大贸易的规模。现实中制造行业的国际直接投资所引起的资本、技术、经营管理和人才等的流动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要大于贸易替代效应。

在实证研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基础上,日本小岛清教授在1978年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其核心思想的推论之一为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亦即对外直接投资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应发生于国内处于劣势,东道国尚具有相对优势或潜在相对优势的产业。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实现了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效果,其方式有两种:一是国际分工导致国际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使得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国际贸易量的扩大;二是利润最大化动机使跨国公司不断在海外投资兴建、扩建、并购企业,导致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