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13:56: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贸易产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贸易产业

产业内贸易分析论文

一、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产业内贸易的度量有较多的方法,本文选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测定公式来计算和分析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情况。

产品i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其中,Ai——产品i的产业内贸易指数;A——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i——产品i的出口额;M;——产品i的进口额通过对2001—2003年贸易数据进行SITC两位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发现,20012003年我国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已分别达到52.92%、51.57%、50.55%。如果简单地以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还是小于50%来区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那么,除未分类产品(SITC9)~b,2001—2003年我国产业内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分别为58.45%61.49%、59.56%,产业内贸易已占有较高的份额。

以我国23类主要的进出口产品(该类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大于1%)分析,我国进行产业内贸易的主要产品类别包括: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SITC74);陆路车辆(SITC78);摄影器材、光学物品及钟表(SITC88)等(见表1),这三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在三个年度里都在80%以上进出口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比重最高的产品类别是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SrI℃77),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在70%左右。

根据克劳斯(Krause,1987)和帕克(Park,1991)的分类方法,工业制成品按照要素密集度可分为自然资源密集型、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人力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类型①。我国从事产业内贸易的主要产品类别,除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SITC65)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外,其余产品大都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尤其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这反映出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进行着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二、我国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产业内贸易研究分歧论文

摘要:新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是解释相似要素密集度假定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而新Heckscher-Ohlin理论则认为比较优势与完全竞争可以解释不同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将产业内贸易区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分别进行研究使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更为密切一些。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新贸易理论新Heckscher-Ohlin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上的分歧源自于新贸易理论和新Heckscher-Ohlin理论对产业内贸易性质的不同理解。新贸易理论(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分析方法将产业内贸易定义为相似要素密集度(similarfactorintensity)产品的交换。理想状态下的产业内贸易产品被称为“完全的产业内贸易产品”(perfectly-intraindustrygoods),指在任一相同的要素价格下,贸易产品都具有完全相同的要素密集度(identicalfactorintensity)。新Heckscher-Ohlin理论则将产业内贸易定义为同一产业内不同质量产品品种的交换,而不同质量产品品种的要素密集度却是不同的。本文分别对这两种不同类型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观点及争议进行分析。

一、新贸易理论在相似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的产业内贸易研究

新贸易理论在产业内贸易研究方面考虑的是产品的水平差异性,即分析相似或相同要素密集度产品在存在水平差异时的交换,其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内贸易活动主要发生在技术水平、要素禀赋和收入水平都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影响比较大的理论模型包括Krugman(1979)、Lancaster(1980)、Brander和Krugman(1983)等。这些研究的结果认为规模经济、产品多样性、消费者偏好等构成了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Krugman(1979)将基于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Dixit和Stiglits(1977)封闭经济下的分析扩展为开放经济的分析,证明了规模经济和产品水平差异的相互作用是促使国际贸易以产业内贸易形式发生的独立原因。该模型在需求方面假定,每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相同,而且所有品种都对称地进入效用函数,即每增加一单位任何品种的消费带来的总效用的增加是相同的,并且消费的品种越多,总效用增加越多。该模型在供给方面假定,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产品所有品种的生产函数相同并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每一个产品品种只有一个厂商生产,即厂商数目和产品的品种数相同,每一个厂商也都试图分割市场以形成自己的垄断力量。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每个国家消费者可得到的产品品种种类和规模经济的利用程度都受制于各自国家的市场规模。因此,通过国际贸易创建更大的一体化市场,可以使消费者得到更多的产品品种种类,并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利益,从而增进各国福利。该模型认为,在存在规模经济和产品水平差异性的条件下,即使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也能开展产业内贸易活动,并且这种贸易会增进两国的福利。

查看全文

浅析我国石油产业贸易战略

摘要:我国石油产业迫切需要战略性干预。考察战略性贸易政策应从经典的局部均衡前提假设转移到1般均衡的视野下进行。所有旨在促进我国石油产业发展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都应立足于国家经济安全与整体国民福利的提高。选择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应充分考虑到石油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对其他诸多相关产业的正负面综合影响、政策组合因素,以及中国石油产业现行市场结构和现状、WTO议定书框架等其他约束条件。

关键词: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安全国民福利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政府通过实施合适的干预手段改变或维持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某种战略行为,使国际贸易朝着有利于本国获取最大限度利益的方向改进。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在当代国际贸易形势从自由贸易走向战略博弈的背景下,伴随市场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是新贸易理论演进的自然结果。1般而言,战略性贸易政策包括3个主要内容:战略进口政策、战略出口政策以及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1国政府通过对特定产业采取选择性的保护政策,达到从外国企业那里抽取垄断租金,保护本国企业市场或将外国企业逐出本国市场等目的,使本国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战略出口政策是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1国政府通过研究、使用研究开发补贴和出口补贴等手段对本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进行干预,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模型的前提假设与传统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不同,更为贴近全球经济运行现实。其前提条件为寡头垄断、市场分割以及规模经济。

1、我国石油产业迫切需要

政府的战略性干预

查看全文

论产业分层和贸易政策的影响

欧盟纺织服装产业分层与贸易政策执行体制

(一)欧盟2005年前后纺织服装产业分层状况纺织服装行业在欧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欧盟各成员国共有280万人在纺织服装行业从业。2004年欧盟纺织及服装业的年产值达1888亿欧元,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出口经济体,但欧盟内部存在明显的纺织服装产业分层现象。从价值增值指标(表1)来看,意大利是主要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国,2004年意大利在纺织、服装产业的价值增值分别为9478亿欧元、7465亿欧元,分别占整个欧盟27个国家部门价值增值的296%和318%。另外,德国、英国和西班牙也是欧盟的主要纺织品生产国,分别列居第2位、第3位和第4位;而法国服装行业的价值增值占整个欧盟27个国家的133%,列居第2位,超过了德国、英国和西班牙这三个国家。纺织品价值增值排名最后5位的是东欧的几个小国家,而服装价值增值排名最后5位的国家还包括挪威和瑞典。从就业的角度来看,纺织品行业就业人数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和西班牙,而罗马利亚从事服装产业的人数占欧盟27国的202%,位列其后的国家分别是意大利、波兰、保加利亚和葡萄牙,排名最后5位的是丹麦、瑞典、塞浦路斯、爱尔兰和挪威。2005年,欧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含27国的集团,虽然一体化程度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最高,但是在统一的贸易政策面前,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是不一致的。这不仅与成员国之间巨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关,而且与成员国之间的产业分层有关。如果欧盟各国在某个产业上的发展水平均等,则欧盟形成统一贸易政策的阻力就较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纺织服装产业来看,欧盟内部已经分化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一个是倡导纺织服装贸易自由化阵营,这一阵营包括瑞典、挪威、爱尔兰、德国及东欧等国家,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基本不存在纺织服装产业,或者该产业的作用微不足道。因此,这些国家能从与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自由贸易中获得自由贸易的低价实惠。另一个是倡导纺织服装产品贸易保护的阵营,这一阵营包括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法国。这些国家目前还存在数量可观的纺织服装产业,但由于欧盟的纺织服装行业已是夕阳产业,因此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大量涌入必将对这些国家的相应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在欧盟内部的纺织服装产业本身缺乏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本优势的前提下,贸易保护能为这一阵营带来更多利益。(二)欧盟纺织服装产业分层、国家决策机制与纺织服装贸易政策欧盟纺织服装产业的分层分化致使欧盟各成员国在实施对中国纺织品的配额政策方面存在巨大分歧,这给欧盟委员会协调各个国家的贸易利益带来了困难。比如,法国是欧盟纺织服装的主要生产地,若欧盟制定统一的纺织服装配额保护政策,则可以有效防止外来竞争对法国产业的冲击,这显然对法国有利,但这一政策肯定会遭到倡导纺织服装贸易自由化阵营的反对。如果欧盟制定统一的纺织服装自由贸易政策,则更符合欧盟内部倡导纺织服装贸易自由化国家的诉求,但同时又会对某些国家(如法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造成极大的冲击。总而言之,欧盟纺织服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欧盟应对产业分化紧密相关,因此产业分化是欧盟制订和实施纺织服装贸易政策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在民主国家中,行政机关的谈判协商必须得到国内其他政府机关(通常是国会)的认可才算有效,因此民主国家的对外贸易谈判通常会受到较多的国内或者区域组织的限制。欧盟是一个超国家组织(SupernationalOrganization),欧盟执委会所完成的谈判协定除了要获得欧盟理事会的认可之外,还不能引起欧洲议会的反对。另外,欧盟理事会由欧盟会员国组成,欧盟理事会需要考虑或反映欧盟会员国的个别利益,因此在决策机制上,欧盟部长理事会的表决多数情况下采用条件多数的原则(QualifiedMajority)①,当欧盟内部存在产业分层现象时,欧盟执委会提案被否决的概率比单个民主国家(如美国)要大。欧盟纺织服装产业分化在欧盟理事会的投票机制就体现了这一原则,这就约束了欧盟执委会在国际贸易中(比如和中国的贸易)的谈判行为。也就是说,欧盟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将纺织服装贸易自由化谈判与降低贸易逆差等议题联系起来,因为这样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损害谋求中欧纺织服装贸易自由化成员国的利益,进而会在欧盟内部引起更大的对立。我们如果将欧盟纺织服装产业分层和民主政治体制下的决策体制综合起来考虑,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欧盟与美国对中国实施的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现象,也可以说明欧盟对中国实施纺织服装配额约束政策时“心慈手软”的原因。

欧盟纺织服装非对称性贸易利益集团与配额政策

(一)欧盟纺织服装贸易利益集团欧盟纺织服装利益集团包括:(1)代表零售商或者进口商的对外贸易协会(theForeignTradeAssociation)、欧盟商会(EuroCommerce)和欧盟纺织品零售商国家组织协会(EuropeanAssociationofFashionRetailers)。(2)代表欧盟纺织服装生产者利益集团的组织Euratex。(3)代表消费者利益集团的国家消费者组织(NationalConsumerOrganizations,简称NCO)。NCO在欧盟BEUC(theBureauEuropéendesUnionsdeConsommateurs)组织下协调各成员国在欧盟的利益。(二)欧盟纺织服装贸易利益集团的非对称性与代表欧盟纺织服装生产者利益集团的组织相比,代表消费者利益集团的国家消费者组织NCO是贸易保护的反对者,其政治影响力比较弱小,这是因为:(1)零售商和消费者规模较小、数量较多,在组织中很难规避“搭便车”的行为,从而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组织。(2)消费者利益集团在现实中往往缺乏资源,从而对欧盟政策的影响力有限。(3)由于消费者数量众多,因此单个消费者反对生产者利益集团游说活动的边际收益往往比较低,从而导致消费者缺乏游说的内在动力[6]。欧盟纺织服装产业存在明显的产业分层特点,其生产主要聚集在欧盟某些特定的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法国等,从而导致生产者的组织成本较低,生产者的集体行动较容易实现,这有利于促进纺织生产者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欧盟贸易自由化会导致纺织服装行业的利益受损,当欧盟的纺织服装行业集聚在少部分国家时,纺织服装贸易自由化导致的利益损失将直接体现为该行业利益集团的损失。从而,利益集团比单个生产者更有动力去游说政府,进而影响贸易政策走向[7]。此外,由于欧洲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高昂,因此这些国家很难在纺织服装产品上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企业追逐利润的目标也难以实现。但是,通过利益集团有组织的游说来寻求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①。同时,欧盟(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发达国家)长期存在的纺织服装进口配额体制也使得欧盟纺织服装生产者的组织性很强,因为在配额体制下经常需要以集体行动来增强谈判和协商配额的能力。(三)欧盟纺织服装非对称性贸易利益集团的游说收益在民主政治体制下,游说是贸易利益集团干预政策制定或实施的重要手段。从理论上来说,游说的净收益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贸易利益集团的组织程度;(2)游说的潜在有效性;(3)社会其他利益集团能否接受游说集团的政治结果[8];(4)产业类型。一般来讲,游说者对没落产业游说的积极性更高,因为与新兴产业相比,游说者在没落产业保护游说成功后得到的收益更高。显然,欧盟纺织服装生产者集团拥有良好的组织程度、游说资源充足、游说的潜在有效性高、纺织服装产业在欧盟已是没落产业等优势,故在相同的资源投入条件下,生产者集团得到的游说净收益最大,而零售商次之,消费者最低。所以,欧盟在纺织服装产业即将开放的关键时期,欧盟的非对称贸易集团的游说收益差异将导致欧盟纺织服装生产者比零售商和消费者更有积极性去游说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按照此逻辑,欧盟纺织服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似乎更应该偏向于生产者利益集团,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采取何种贸易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这既取决于贸易集团的非均衡游说努力程度,也取决于游说结果的可接受程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另一个关键因素的影响,那就是特定的政治事件。

欧盟对中国纺织服装配额政策的执行:以法国公投为例

欧盟在2002年2月28日的布鲁塞尔会议上正式制定《欧盟宪法草案》,并于2004年6月18日在欧盟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获得通过,2004年10月29日欧盟25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在意大利首都罗马正式签署该条约。2005年1月,欧洲议会也批准了宪法条约,该条约规定《欧盟宪法条约》必须在欧盟所有成员国批准后方能生效。截至2005年5月27日,匈牙利、立陶宛、斯洛文尼亚、意大利、斯洛伐克、希腊、西班牙、奥地利、德国和比利时等10个欧盟成员国分别通过议会表决或全民公决的方式正式批准了《欧盟宪法条约》。但是,这部寄托着很多欧洲人光荣与梦想的宪法还需要法国的全民公决通过,按照当时的计划,法国在2005年5月29日就欧盟宪法进行公投。由于法国在欧盟内部纺织服装产业分层中处于没落行业的领先者地位,因此法国有潜在的寻求纺织服装贸易保护的需要。当然,纺织服装贸易保护政策能否实施还取决于法国的生产者、零售商或进口商以及消费者利益集团的政治游说影响力。在欧盟宪法公投和全世界纺织服装产业自由化时期,欧盟新闻媒介起到了关键作用。2005年1月1日到2005年5月29日(欧盟宪法公投日),欧盟报纸中关于生产者的消息占绝大多数,所占比例达到66%。2005年5月29日之后,提及纺织服装零售商的文章增加了39%,所占比例达到73%[8],取代了生产者消息在总数上占绝大比例的时期。但是,关于消费者的文章在这两个时期所占的比例都很低。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这说明在欧盟宪法公投之前,媒体围绕生产者讨论得很多,普遍关注生产者贸易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而在欧盟宪法公投之后,媒体将注意力转移到零售商身上,有关纺织服装贸易开放之后零售商的利益及政策诉求被普遍讨论。在法国宪法公投之前,为了寻求法国对欧盟宪法公投的支持,欧盟政府倾向于接受有利于纺织服装生产者的政治主张①。这不仅仅是由于生产者利益集团的组织化程度高,以及退出市场的游说努力要比进入新兴市场更大等原因,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拉拢生产者集团以获得对欧盟宪法投票的支持,进而使得欧盟对保护生产者利益集团的贸易保护政策的可接受性变得更强。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在法国公投(2005年5月29日)即将来临之际,欧盟于2005年4月份要求中国自动放慢对欧盟纺织服装的输入,开始与中国就输欧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扰乱”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实施配额政策的主张,这可能和这一政治事件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欧盟的这一举措理解为欧盟在法国公投前夕为博取最具影响力的法国纺织服装生产者利益集团的好感,获取法国政府和民众对欧盟宪法公投的支持而进行的一项政治活动。然而,事与愿违,法国全民公投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据俄新社报道,约56%的法国民众反对欧盟宪法。欧盟宪法法国公投失败之后,欧盟已经没有理由再继续极力支持保护欧盟纺织服装产业的配额政策。大多数其他利益集团之所以在宪法公投之前接受配额的保护政策主张,原因在于他们寄希望于换取法国最具政治影响力的生产者团体对欧盟宪法公投的支持选票。但是,在公投之后,法国全民公投拒绝接受欧盟宪法这一结果使得除生产者之外的其他贸易利益集团对纺织服装保护政策的支持力度下降。特别是在法国公投失败之后,虽然欧盟政府不可避免地会对纺织服装产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但可能会更加意识到保护零售商或消费者利益的重要性,故欧盟在配额政策执行上体现出了很大的灵活性。欧盟非对称贸易利益集团政治游说净收益状况在法国公投前后也发生了相反的变化。虽然影响政治游说净收益的第一个因素(利益集团的组织程度)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但贸易利益集团游说的有效性在法国公投前后发生了彻底变化。法国公投之前,纺织服装生产者集团的政治游说收益最高,零售商较低;法国公投之后,欧盟政府及其他贸易利益团体对纺织服装贸易保护政策的支持态度发生了逆转,这导致不同贸易利益集团政治游说的潜在有效性和可接受程度发生了方向相反的转变。法国公投之后,纺织服装生产者游说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可接受程度都下降了,形势转而对纺织服装零售商和消费者有利[8]。如图1所示,生产者游说曲线的斜率下降,而零售商政策游说曲线的斜率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政治游说对零售商和消费者更加有利。法国就欧盟宪法公投的失败让欧盟各社会团体很失望,欧盟政府试图在这个特定时期为成本高昂的贸易保护措施(配额政策)进行一些补偿,具体表现为在2005年5月29日之后,政策朝着有利于欧盟零售商、进口商和消费者利益集团的方向发展。实际上,中欧纺织品贸易协定虽然在2005年6月10日就签署了,但一直到2005年7月12日才正式开始执行实施,这段时期是欧盟纺织服装零售商和进口商的关键配额缓冲期。此外,欧盟在这段时间内给了中国数量可观的纺织服装进口配额,大量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进入欧盟,甚至还发生了大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滞留欧盟港口的情况。其实,这些现象都受到特定历史时期欧盟非对称贸易集团政治游说收益的影响。

查看全文

山东对外贸易产业分析

[摘要]欧美国家实行的“再工业化”政策,旨在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实现美国国内实体经济的复苏。此政策将影响我国制造业总体发展战略,我们必须意识到产业只有转型升级,才能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的发展策略会渗透在对外贸易发展政策上,所以文章通过研究山东主要贸易对象欧美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新特点,试图寻找山东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欧美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再工业化;产业转型

1欧美国家对外贸易政策

1.1后危机时代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新特点。(1)积极推动双边和区域性发展战略,制定新的贸易规则。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多哈谈判始终未果,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受涌现出的大量区域贸易协定的影响而受损,出现了不利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变化。面对这种形势,美国实施双边和区域性发展战略,从而维护了美国在全球的利益和地位。此时,美国着力推进并扩大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其视作通往FTAAP(亚太自贸区)的桥梁,以实现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布局的最终目的。美国和欧盟是传统的贸易和投资伙伴,经贸依存度很高,美欧之间签订自贸协议的想法由来已久,对当前金融危机下的美国和债务危机之下的欧盟而言,两者的合作意愿愈加强烈,TTP终于被再次提上日程。欧美国家意图通过贸易规则重构多元化的路径,强力推动新的经贸规则的制定,从而维护自己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霸主地位。(2)多措施力促“再工业化”。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由过去经济过分依赖服务业到现在开始重新重视和发展制造业。过去美国将主要精力放在掌握创新和升级核心技术上,将制造环节外包委托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完成。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就业等各种矛盾层出不穷,政府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重新定位并将制造业视为解决就业和经济问题的重要战略措施。(3)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明显。后危机时代,美国经济发展逐步放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也比以前有所下降。处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与保护,美国正转向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美国与中国的进出贸易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于是我国是美国实行贸易壁垒重点打击对象。美国实行“双重标准”,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对中国产品进行各种壁垒的限制。美国对华贸易实行保护政策使得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抬头,这对中国乃至世界贸易发展极为不利。1.2欧盟对外贸易政策。(1)服务业层面。欧盟服务业的比重在全球贸易中只占到20%,究其原因是贸易壁垒的问题。例如:国家与国家之间服务贸易所产生的关税平均比制造业产品关税高20%,同时还面临了准入、开放等贸易壁垒。因此,欧盟采取措施是:一方面,向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贸易伙伴争取更为广泛的市场开放;另一方面,在贸易协定中寻找必要方式避免这些新兴服务业遇到新的壁垒。(2)政府对贸易产业的支持。欧盟国家都不会选择对本国外贸企业进行干预或下达命令,也不采取手段来扶持对外贸易,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尽量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凭借自己的产品、售后服务等优势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同时,着眼于国际市场的现状和发展,政府积极为相关产业的进出口创造合理的必要条件。(3)重视贸易促进体系的建设。贸易促进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贸易服务,进而提高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欧洲尤其是德国特别重视贸易促进体系的完善,积极促进在全球范围建立一个能为本国企业提供服务的网络,进而为德国企业海外业务的拓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服务的内容包括了产品咨询服务、法律和关税的咨询服务、当地市场和经济的分析服务、商务咨询服务等。鉴于大型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强,贸易促进体系的建设将服务的对象聚集在中小企业的身上。通过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的竞争力。(4)与亚太国家的双边自贸协定谈判。就目前世界经济环境来看,亚太地区将是未来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其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版图上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在上述经济形势下,欧盟努力增强与亚太国家的经济联系,强化其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地位。与亚太国家进行双边自贸协定谈判,缔结自贸协定将是欧洲国家未来工作的重点。欧洲国家主要目的是维护自己在亚太地区的既得利益,更希望在新形势下新的经贸规则下保持乃至扩大自己在亚太地区的经贸权益。

2欧美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对山东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启示

2.1处理环境和贸易的关系。在环境和贸易关系中,欧盟坚持为了环境保护,可以实施限制措施,但同时在环境和贸易关系中引入非歧视性原则和适当性原则,使得限制的措施是合理的非歧视的。当环境和贸易出现争议时,采用双轨渠道来协调,即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2.2政府对贸易产业的支持。政府对贸易的管理和干预是为了给贸易企业创造正常的活动和竞争条件,因此政府都不直接对外贸企业进行干预或下达命令,也不采取补贴或优惠手段来扶持对外贸易,而是根据社会市场经济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量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凭借自己的产品、售后服务等优势,巩固和扩大阵地。同时,着眼于国际市场的现状和发展,政府积极为相关产业的进出口创造合理的必要条件。总之,山东要学习欧盟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国内外环境的有利因素的能力。2.3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经济的发展除了政府机构的服务和调控之外,行业协会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欧盟各国的行业协会作用明显,为本地区产业的发挥起到信息服务与咨询的作用,尤其是德国,大多数企业主都会加入行业协会。各协会会定期举办讲座和报告会,产业最新信息,行业内企业交流和咨询。山东的行业协会所起的在提供专业信息和专业咨询方面做得还不到位,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产业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2.4熟悉。WTO规则和各国的相关法律、惯例金融危机以来,山东的出口贸易频繁遭遇贸易壁垒和贸易纠纷,究其原因是对WTO规则和各国的法律不熟悉。从政府层面,山东应该调整贸易政策目标、进出口管制措施,使之与国际接轨,维护本地区的利益。从企业层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认证,获得在国际市场通行的证明。在面对歧视性的贸易壁垒时,也要运用规则、惯例进行积极抗辩,运用合理的手段进行仲裁诉讼,维护自己的权益。2.5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增强贸易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技术创新能力是各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的必备资质。我国一方面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研技术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要学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

查看全文

服装贸易产业转移因素分析

近年来,欧美经济依旧不及往日,采购商资金紧张及不景气的经济大环境造成消费者转向谨慎的消费方式,再加上需求不足,服装采购商则进一步压低价格[1]。这种背景使得大量订单不断转向成本较低、拥有一定竞争力的东南亚国家[2],导致我国来自欧美的订单大幅缩水,服装出口增长后劲严重不足,使得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着严峻的竞争态势[3]。

1研究现状

针对我国服装贸易产业转移态势,现有文献较多研究中国服装产业区域转移的影响因素,而针对服装贸易产业国外转移的影响因素仅限于定性分析,并且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缺乏定量研究。如范琼[4]通过建立对数模型,运用广义差分法,探讨了影响浙江省纺织产业转移的因素。姜铸[5]从政府、产业转出地、产业转入地3个角度分析了影响纺织产业转移的因素。王革非[6]则提出对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研究应从更高的战略面加以审视。因此,立足于服装贸易产业转出地中国,根据2006-2013年服装贸易产业转移相关的数据信息,建立影响因素评价指标,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中国服装贸易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进行研究,为中国服装贸易产业转移提供思路与借鉴。

2多元回归模型分析

2.1变量选取2.1.1因变量选取因变量即被解释变量。在因变量的选取中,用中国服装出口额来衡量中国服装贸易产业转移的水平。有关中国服装行业贸易产业的数据参差不齐,因而对中国服装贸易产业转移程度的衡量就用联合国统计司对中国服装贸易产业出口额的统计数据来代替。2.2.2自变量选取(1)指标确定经济水平、政策、市场需求、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都会对中国服装贸易产业转出产生影响,结合当前中国服装贸易产业的发展并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选取单位劳动力生产价值指数、人民币汇率和CPI指数作为研究指标,见表1。(2)指标说明单位劳动力价值生产指数从光大证券统计数据和亚洲开发银行统计数据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再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除以人均国民收入,即得到单位劳动力价值生产指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单位报酬的劳动力价值产出能力,通俗的讲就是支付单位报酬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的多少。其指数越大,代表劳动力成本越低;相反,指数越小,劳动力成本越高。人民币汇率通过国家统计局数据得到不同时期的人民币汇率。汇率发生波动会引起进出口贸易流量和贸易收支的变动,而其具体的变动方向和幅度的大小,取决于汇率的变动情况。即当本国货币出现升值时进口量的增加和出口量的减少,进而使得贸易收支条件恶化;当本国货币出现贬值时,进口量的减少和出口量的增加,进而改善了贸易收支条件。CPI指数国家统计局定期的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一个宏观经济指标,用来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情况。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值,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2.2模型建立根据已确定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直接选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1)假设服装出口额变量y与单位劳动力生产价值指数x1、人民币汇率x2、CPI指数x3存在内在联系(yα;xα1,xα2,xα3),α=1,2,…,8。那么这一组数据可以有如下结构式y1=β0+β1x11+β2x12+β3x13+ε1y2=β0+β1x21+β2x22+β3x23+ε2y8=β0+β1x81+β2x82+β3x83+ε烅烄烆8其中,β0,β1,β2,β3是待估参数;ε1,ε2,…,ε8是8个相互独立且服从同一正态分布N(0,σ2)的随机变量。矩阵是多维的算术,用矩阵来研究多元线性回归。故令Y=y1y2y熿燀燄8燅,X=1x11x12x131x21x22x231x81x82x熿燀燄83燅,β=β0β1β熿燀燄8燅,ε=ε1ε2ε熿燀燄8燅。根据表2的统计数据得到Y、X的矩阵。A=XX′,C=A-1=(X′X)-1,B=X′Y,回归系数矩阵b=(X′X)-1X′Y=A-1B=CB。借助于matlab软件求得系数矩阵为b=(-5928.3702-59.848.4)T。所以,服装出口额与单位劳动力价值指数、人民币汇率、CPI指数的多元回归模型为Y=-5928.3+702x1-59.8x2+48.4x3。(2)对模型进行统计性检验,以检验所选变量对服装出口额是否具有显著意义。yα是第α个模型估计点上的回归值,显然Y=y1y2y熿燀燄8燅=1x11x12x131x21x22x231x81x82x熿燀燄83燅b0b1b熿燀燄8燅=Xb=XA-1X′Y总偏差平方和S总=∑(ya-珘y)2,自由度f总=N-1=7,S总=S回+S剩。回归平方和S回=∑(yα-珘y)2,f回=p=3,统计量F=S回/pS剩/(N-P-1)。借助于matlab软件计算F=23.35,查阅F值分布临界表得F0.1(3,4)=4.19。所以F>F0.1(3,4),可认为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多元回归模型是有显著意义的,即单位劳动力生产价值指数、人民币汇率、CPI指数对服装出口额的影响较为显著。(3)针对单位劳动力生产价值指数(劳动力成本)对服装出口额的影响是否显著进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假设多元回归模型中单位劳动力生产价值指数的系数β1=0,cjj为相关矩阵C=A-1中对角线上第j个元素。计算统计量F=bj*bj/cijS剩/(N-P-1),得到F=46.45,查F值分布临界表得F0.1(1,4)=4.54。F>F0.1(1,4),说明原假设“β1=0”不成立,回归模型中的单位劳动力生产价值指数项必不可少,其对于模型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仅从数据上分析,劳动力成本与服装出口额存在联系,其对服装出口产业有较为明显的影响。2.3影响因素分析2.3.1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对中国服装贸易产业转移影响较大。根据回归模型,单位劳动力生产价值指数必不可少,而且对于模型影响显著。而单位劳动力价值生产指数是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除以人均国民收入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该国国民的人均生产能力,即劳动产出能力。当人口老龄化达到一定高度,直接影响到国民的人均生产能力,进而使单位劳动生产价值指数降低。服装加工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低成本的实现最主要是在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但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已经越来越严重,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人口老龄化与产业转移更多表现为正相关关系。通过观察美国和欧洲人口结构数据的历史变化,其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周期存在一定的关系,人口老龄化的变化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周期存在一定的同步性。当人口老龄化达到一定高度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向人口老龄化较低的国家进行转移。劳动力成本优势缺失引起了中国服装出口额的降低。单位劳动力生产价值指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单位报酬的劳动力价值产出能力。根据统计不同国家2006-2013年的人均GDP与人均国民收入,算出不同国家单位劳动力价值生产指数。可以看出,中国的单位劳动力价值生产指数相对于东南亚各国是最低的,且在2008年之后,以每年不低于4%的速度下降,2013年仅为1.81,不及2005年的65%,而东南亚等国家的单位劳动力价值生产指数则很高,2013年孟加拉、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印度和越南的指数仍超过3,其中孟加拉的单位劳动力生产指数为3.32,接近于中国的2倍。可见,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远远高于东南亚等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2.3.2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直接影响到服装出口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利润压缩,对服装出口的影响颇大。服装出口企业的利润与人民币的汇率紧密相关,由于在国际贸易中大多采用美元结算,服装出口企业在服装出口后,大多收到的是美元,然后到银行进行结汇,将美元换成人民币,用于支付原材料费用和工人工资。那么,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则意味着收到相同金额的美元,出口企业所兑换到的人民币变少,在国内物价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其利润会变低。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下跌,在人民币大幅升值的过程中,虽出现过一定的双向波动,而且政府承诺将增加双向波动的弹性,但自2006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超过30%,已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且升值的外部压力仍在,服装出口企业经营成本的持续上升,其利润将进一步被压缩,我国服装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正在不断被削弱。2.3.3通货膨胀CPI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从模型中可以很清晰看到CPI指数对服装出口影响明显。近年来,物价全面持续上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家投入4万亿以防止经济大幅下滑,其在拉动内需,增加消费的同时,也进一步推高了物价,通货膨胀严重,大大提高了服装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造成了企业利润减少,影响我国的服装出口活动。

3结语

查看全文

产业内贸易分析论文

一、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产业内贸易的度量有较多的方法,本文选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测定公式来计算和分析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情况。

产品i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其中,Ai——产品i的产业内贸易指数;A——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i——产品i的出口额;M;——产品i的进口额通过对2001—2003年贸易数据进行SITC两位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发现,20012003年我国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已分别达到52.92%、51.57%、50.55%。如果简单地以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还是小于50%来区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那么,除未分类产品(SITC9)~b,2001—2003年我国产业内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分别为58.45%61.49%、59.56%,产业内贸易已占有较高的份额。

以我国23类主要的进出口产品(该类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大于1%)分析,我国进行产业内贸易的主要产品类别包括: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SITC74);陆路车辆(SITC78);摄影器材、光学物品及钟表(SITC88)等(见表1),这三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在三个年度里都在80%以上进出口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比重最高的产品类别是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SrI℃77),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在70%左右。

根据克劳斯(Krause,1987)和帕克(Park,1991)的分类方法,工业制成品按照要素密集度可分为自然资源密集型、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人力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类型①。我国从事产业内贸易的主要产品类别,除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SITC65)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外,其余产品大都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尤其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这反映出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进行着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二、我国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加工贸易产业论文

一福建省加工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状况分析

(一)福建省加工贸易的现状

1.加工贸易的概况图1和表1分别反映了福建省加工贸易2003年至2012年的发展现状。从图1可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显著下降,但随着2010年国际市场的全面复苏,福建省加工贸易恢复较快的增长态势,2010年加工贸易总额共计3799681万美元,相比2009年增长了33.96%。综合来说,加工贸易出口额的增长趋势比进口增长明显,但加工贸易的进口也基本维持在较为稳定增长的水平上。而从表1可知福建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与本省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出现了下滑的态势。但福建省主要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依然以加工贸易为主。2.加工贸易的结构福建省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途径包括进料加工出口和来料加工出口。出口结构以进料加工为主。如图2所示,从2003年至2012年,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比重相对于来料加工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较高。进料加工出口额占加工贸易的出口额都在80%以上。3.加工贸易的地区分布福建省加工贸易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平衡,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都远远高于内陆地区。目前本省加工贸易出口额主要是由厦门、福州、泉州、漳州、莆田五个城市所创造,其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99%以上,并且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上亿美元的企业全部集中在沿海城市。而三明、南平、龙岩和宁德四个城市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比不到1%。虽然政府鼓励沿海加工贸易向山区适度转移,但福建省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加工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二)福建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1.产值结构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在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9]。20世纪50-60年代,福建省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其次为第二和第三产业为的排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逐渐超过第一产业,直至21世纪初,福建省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取代第一产业成为主体。如今的产值结构呈现第二第三产业不断上升,第一产业逐渐下降的趋势。随着现代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第三产业比重有超过第二产业的趋势。目前福建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时期,技术进步加快,重工业化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对于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结构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标尺之一,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之一就是使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流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中劳动力结构的演变规律是: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次增加。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福建的经济发展,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步上升,整体趋于合理。福建省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从2000年的46.8%到2012年的25%,下降了21.8%,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从2000年的24.5%和28.7%到2012年的38.8%和36.2%,分别上升4.3%和7.5%。福建省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三)加工贸易作用于产业结构的途径分析

查看全文

大豆产业内贸易现状研究

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大豆是中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中国的大豆生产和贸易曾位列世界第一,但1995年至今中国由原来的大豆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而美国则成为中国大豆的主要进口国家之一。从分析得到,中美的大豆产业内贸易水平很低,接近产业间贸易,为了提高中美大豆产业内的贸易,中国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为贸易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中美大豆产业内贸易水平,使中美的大豆产业内贸易再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中美大豆贸易;产业内贸易

一、中美大豆产业内贸易现状

(一)中国大豆生产现状

目前每年中国的大豆种植面积将近达到1亿亩,大豆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方、黄淮和东北三个区域,东北是春大豆,黄淮是夏大豆,南方为春夏大豆每年的产量约1350万吨。中国大豆种植面积60%左右在黑龙江省,而九三区域则是黑龙江省大豆的主要产区。大豆种植面积在九三区域中达到了1000万亩以上,每年的产量达到150万吨,产量占中国总量的11%左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豆播种面积历史最高点出现在2005年,播种面积为9591千公顷,产量历史最高点出现在2004年的1740万吨,2000—2012年间平均为1516万吨,且近两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未来大豆产量估计将会在1200~1500万吨之间徘徊。

(二)中美大豆贸易现状

查看全文

中国产业国际贸易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理论出发,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环境分析,贸易保护政策的有关概念及其内容,经济危机下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我国调节外汇储备对中国产业调整的举动,案例分析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产业的影响进行研究。

论文关键词:产业;国际贸易;中国贸易政策

一、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环境分析

(一)国内环境分析

1.中国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国际竞争力弱。

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来看,我国工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产业国际竞争力弱。我国主要行业的平均集中率水平也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水平。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国内企业仅万分之三有核心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产业发展受制于人,产业国际竞争力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