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13:42: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贸易保护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分析论文

目前,国际贸易理论与各国的贸易实践已较一致地表明,在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贸易的自由化体系要优越于受控的贸易保护体系。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仍存在着明显的贸易保护政策。虽然贸易保护的直接动机和理由大多只同一些特定的产业有关,但是原因还在宏观经济的发展。贸易保护和宏观经济中可变因素的关系,特别是同汇率的关系,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在对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汇率高估与低估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贸易政策和汇率政策的选择原则与设计框架。

一、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

贸易自由化或贸易保护和宏观经济有密切的关系。许多降低关税和配额的鼓吹者必定会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受保护的产业失去一些就业机会后,如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呢?部分均衡理论表明,减少贸易保护不仅在某些特定的产业中会减少就业机会,也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减少就业机会,并且还会使经常帐户出现赤字。事实上,如果汇率是固定的,而且名义工资的一般水平也是确定的,则上述分析往往是正确的。大幅度地扩大社会总需求,可以消除失业;大幅度地减少赤字,也能消除失业。但是在汇率和名义工资水平固定时,大规模的贸易自由化会使宏观经济失去均衡。

这里缺少一可变因素,即汇率。无论是减少名义工资,还是通过名义上的贬值,实际汇率一定会下降。汇率下降能使以前受到保护的产业部分地恢复其盈利能力,并且更重要的是,以前未受保护或保护程度较低的出口产业和同进口商品竞争的产业也将增加利润,扩大就业机会。新增的就业机会大多是由后一类产业提供的。

在回答“新的就业机会从哪里来?”时,还要考虑更复杂的综合平衡和动态影响。当出口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时,就业扩张是毫无疑问的。出口产业也可能是相对资本密集型的,开始时它新增的就业机会,可能还不如在同进口商品竞争中衰退的产业所失去的多。利润将发生转移,一部分利润用来纳税。如果政府耗用了这项收入,对非贸易型商品(因而对就业)和贸易型商品的需求都将上升。其影响是,汇率将进一步下降,就业扩张。如果贸易自由化的净效用是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高实际国民收入,对非贸易型商品的需求也必定提高,最终该产业将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作为一个极端的例子,当出口产业是高度资本密集型的,并为外国所有时,汇出较大数量的股息将有助于降低汇率,而且会重新保护同进口商品竞争的产业;较高的纳税额供政府用于额外的开支,可增加就业机会;公司扩大积累会导致更多的直接与间接投资,从而可以在很多场合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因此,关键的因素还在于汇率的调整。

该分析有双重含义:第一,在正常情况下,拟议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应当是为调整汇率而提出的。第二,反对减少贸易保护的一般论点是,减少保护会增加失业。这实质上是以部分均衡分析为基础的,它忽视了一般均衡分析。即假若汇率是浮动的,并执行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则更应进行一般均衡分析。假如贸易保护突然撤销,当然会产生一些过渡性的影响,在这一产业的失业不会立即从另一产业得到补偿,因此会出现局部的短期失业。但这也是经济活动中发生任何变化都可能产生的正常影响。

查看全文

对贸易保护策略的研究

一、前言

国际贸易中的经济全球化就要求了各个国家之间取消自身的进出口限制和其他特权或者优惠政策,以实现各国商品的自由进入和输出,从而在市场上形成自由竞争的局面。而贸易保护实质就是各个国家政府通过政治压力等很多强制性的措施对进出口领域的限制,以保护本国产品和服务免收国外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同时给本国的产品或服务提供优惠政策或补贴。

二、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

关税作为贸易保护中的最常用的手段,一直被很多国家使用。尤其在最近几年,关税的作用更被放大,甚至出现了滥用的现象。比如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很多国家都大幅提高了大宗产品的关税,还有部分国家还制订了特殊的附加费用,乌克兰对除了紧急物资之外的商品都额外加证了百分之十三的临时性关税。但是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因为旧有的国际经济体制的限制原因,无法执行实际的关税税率,这就无法起到保护本国产品的作用。很多的非WTO成员更是无视这项规定,在贸易规则方面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很多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时都会通过优惠政策来给国内的各行业创造比较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有效控制的手段双反经常会是很多发达国家使用的贸易保护措施。随着全球各类行业危机的加深和更多的行业逐渐陷入危机,很多国家会在钢铁、汽车、家居等重点行业进行设限。很多国家都会凭借自己在某方面的优势方面对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进行限制。就在美国之前不就实施的食品安全促进法就规定了所有的进口商品都必须要符合美国制定的标准和规定。欧盟年初也发出通告,当中没有在欧盟药监局登记的药品不能进入欧盟。除此之外,还在制定关于弯矩进出口的安全新规章以进一步进行贸易限制。

三、新形势下贸易保护的特点

在过去的贸易保护中,保护的动机通常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幼稚工业或者新生的朝阳产业。但是这些国家在保护了自己国家产业的同时也干预了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很多国家都通过强制手段破坏了自由贸易,使得整个市场秩序自己规定的制度下进行分配,虽然这种分配效率会十分低下,但是这种代价相对于外来经济对本国的冲击来讲是比较小的。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尤为显著,不仅通过旧有的保护措施进行保护,甚至还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和法律对各种经济行为进行干预如使用保障条款或者反补贴税等方式以削减进口商品对本国产品的影响。虽然很多国家都高调反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但是在很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集团都采取了很多贸易保护的措施来保护本国的企业,据世行统计,自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各个国家推出了贸易保护政策主要用于保护本国的金融类行业和限制国外的劳工雇佣等。自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发达国家不仅没有抛弃传统的关税限制和贸易配额等保护方式,反而通过这些条款将贸易保护措施制度化和条款化,同时还将双反和保障措施进行立法以取得在国内和国外的合法性基础。很多国家在国内和国际上出台了各种保护措施,这些贸易保护措施一方面通过滥用救济措施进行保护,主要包括了双反和其他的保障类措施,另一方面利用了关税和非关税的传统型壁垒,还有很多国家利用自身优势打着商品质量的幌子设计了很多新型技术壁垒,同时对一些产品和技术都做了壁垒化处理以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垄断。当中很多的发达国家不仅使用传统的双反政策,还启用了其他优惠政策,而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提高关税和使用贸易禁令的方法来进行贸易保护。百分之九的国家采用了进口禁令的方式进行保护,有差不多一半的国家只是单纯通过提高关税来进行贸易保护。与此同时在2008年我国的反倾销案件数量也有显著增加,反倾销诉讼有近百分之四十三的诉讼案件是针对我国的,这些案件大多涉及了大宗产品,发达国家除了旧的贸易保护方式进行贸易保护之外还通过新型的技术壁垒、实现技术来或者其他方面的垄断来维护本国的产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过程当中,随着国家间贸易竞争的家居,部分国家之间都缔结了经济贸易条款,这些条款体现了经济区域性合作趋势的加强,这些贸易保护也趋向于壁垒化发展。举例来说,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的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除了各个国家之间可以享有豁免权和其他规定的权利之外还能够通过各个国家经济体制定相关或者联系性非常紧密的措施来构筑经济贸易一体的贸易比例额,很多国家在一对多的贸易当中就会因为这种特殊的贸易保护而受到损失。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在区域上的表现趋势取得了很明显的表现,从2008年12月欧盟决定到2013年一直要对中国的螺栓和螺钉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这是我国反倾销案件涉案金额最大的一起;再如美国在生物燃料的出口从双反上更是将价格一提再提;我国光伏能源输出遭遇欧洲双反都体现了区域一体化成为了贸易保护的新的保护伞。

查看全文

论农产品贸易保护

一、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发展及引起的问题

农产品贸易保护是世界各国为保护农业而使用的手段,其侧重点是通过国境与国内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进行保护。它包括边境保护和国内支持两个方面。边境保护是利用各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农产品贸易进行保护;国内支持是指为保证稳定的货源、优质的农产品、舒畅的流通体系、高效的经销网络、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和合理的价格体系而对农产品实施的生产、开发、价格和市场方面的保护,其目的在于提高本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1]。农产品贸易保护是农业保护政策最为突出的代表,而其实施的效果也是整个农业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最终体现。

虽然贸易保护在工业化时代就已经非常普遍,但为了保障工业的发展,对于农业却一直是采取剥夺的歧视态度。直至20世纪,随着部分国家工业化的完成,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后,政策才逐步转向有利于农业的方面,对农业的保护才真正开始,所以对农业的保护通常都是发生在发达国家的。这些国家通过各种保护措施,扶持农业,提高本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表现在贸易上最明显的就是“奖出限入”。虽然这种保护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但由于在发达的经济中,只有很少部分的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并且工资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受食品价格的影响大大减少,因此,对于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几乎不存在有组织的反对力量。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的保护政策开始,到60年代欧共体的共同农业保护政策,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的农业保护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国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本国农产品的供给。在国际贸易上则表现为欧美农产品大量剩余,补贴出口;日、韩农产品生产成本极高,而进口关税壁垒难以逾越。这种情况在80年代达到了一个顶峰,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愈演愈烈,其特性显露无遗。

但是,原有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对国际贸易和各国的农业生产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缓慢,秩序混乱。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农产品贸易处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由于农业所具有的基础性地位,关联着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国内政治等诸多因素,所以在GATT(关贸总协定)时代,虽然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但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一直游离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体系之外。尽管经历了长期谈判,可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进展非常有限。这在一方面导致了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相对缓慢,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工业制成品的平均关税已经从40%降到了4%左右,而农产品的关税却仍然停留在40%~50%之间。同一时期,工业制成品贸易总额放大了近17倍,而农产品贸易总额则还不到6倍;另一方面,多边谈判的停滞不前,也使得国际农产品贸易缺乏必要的约束,各国各自为政,国际农产品市场处于无序状态。

2.各国间贸易摩擦加剧,市场动荡。可以说,在GATT时代,各国出台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基本上属于各国内部的事务。但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交叠在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上时,会彼此关联、制约、影响,乃至发生冲突。由于各国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保护高成本的生产和替代进口,并支持不太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出口,这常会破坏出口市场的秩序,使进口市场缩小,竞争加剧,造成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摩擦。在乌拉圭协议达成之前的几十年中,大量的欧美和日美贸易政策的争端都涉及到农产品。而且,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就会对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秩序产生剧烈的冲击,危及到一些国家农产品的供给安全。同时,实施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国家,其保护政策会使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隔离,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严重扭曲,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脱节,使得经济资源浪费巨大。专家测算,如果解除世界农产品价格的扭曲,将可能给世界带来560亿美元的福利。

查看全文

新贸易保护主义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

新老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都是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但两相对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政治上的便利性,技术上的歧视性等特点。具体来说,其主要的壁垒形式有:

1.绿色壁垒。20世纪90年代中以来,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观得到进一步弘扬的背景下,西方学者进而提出了所谓“绿色保护主义”的新概念。即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名,主张对那些凡是可能对环境与健康带来危害的商品和服务加以限制和制裁,从而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为其贸易保护行为寻求名义上的合理性。

2.技术壁垒。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国产品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日益科学与成熟。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依其经济和技术优势而制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认证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名目繁多、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对有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了技术障碍,使其难有作为。

3.其他壁垒。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简称SA8000)是一种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目前,全球大的采购集团非常青睐有SA8000认证企业的产品,这迫使很多企业去申请与维护这一认证体系,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

贸易管理适用于发达国家对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保护,通过政府对贸易活动的干预,达到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其政策主张大多涉及自愿限制出口、补贴、国家贸易垄断等。特别是反倾销措施,具有很强的壁垒效应。

查看全文

贸易保护分析论文

摘要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扩大化是一对矛盾。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贸易保护主义使发展中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同时也指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贸易保护的特点与成因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贸易保护贸易自由

中图分类号F741.2文献标识码A

1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界定,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通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而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超越国界流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传播,跨国公司作用显赫,从而导致各国经济活动高度相关,世界经济整体化和一体化空前突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查看全文

贸易保护研究论文

摘要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扩大化是一对矛盾。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贸易保护主义使发展中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同时也指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贸易保护的特点与成因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贸易保护贸易自由

中图分类号F741.2文献标识码A

1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界定,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通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而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超越国界流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传播,跨国公司作用显赫,从而导致各国经济活动高度相关,世界经济整体化和一体化空前突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查看全文

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调研报告

商务部于10月30日公布了《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9年秋季)》,综合分析了我国当前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与发展趋势。报告指出:今年以来,贸易保护不断加剧,摩擦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那么,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主流趋势下,为何又掀起这一轮贸易保护浪潮呢?笔者认为,这是国际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相互博弈的必然表现,有其复杂深刻的政治、经济、法理根源。

一、贸易自由化依然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

世界经济的深入发展,全球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区域经贸协定或双边经贸安排日趋活跃,客观上要求国际贸易向开放化和自由化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共同市场、区域性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等全球性和地区性经济合作运动,对促进国际商品、技术与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总体上国际贸易关税持续下降。例如,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按照承诺不断降低关税;欧洲联盟组建共同市场,对内取消关税,对外通过谈判,达成关税减让的协议,以增加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二是非关税壁垒总体上逐步消减。多数国家不同程度上放松了进口数量限制,增加了自由进口的商品范围。三是外汇管制逐步放松或解除。一些发达国家致力于促进货币自由兑换,推进外汇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如近日象征欧洲一体化新里程碑的《里斯本条约》终于获得欧盟27个成员国全体通过,标志着欧盟正式进入新时代;东盟+3(中日韩)框架内的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在加速发展,非洲联盟的经济发展也迈出新步伐;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堡垒将进一步消除,投资更加活跃,这一切必将极大地推动世界自由贸易的发展。

二、贸易保护主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仍将比较盛行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被保护商品范围有所增加,从传统产品、农产品等转向高级工业品和知识信息产品;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如按照保护税率设置阶梯关税,强行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非关税壁垒也有所增加;贸易保护制度趋于系统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保护主义有其深厚的经济和政治根源。一方面旨在解决对外贸易发展失衡问题。迫于国内各种利益集团的压力,一些发达国家时常使用保护主义政策和措施,以反倾销、反补贴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等为武器保护国内市场,迫使别国就范或限制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口。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贸易逆差一直居于高位,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活动日益频繁;既依靠实力迫使他国开放市场,又为本国利益而肆无忌惮地滥用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措施。最近美国滥用所谓法律权利,对中国汽车轮胎实施特保措施、对中国无缝钢管采取“双反”措施等,即是典型案例。另一方面为缓解金融危机造成的高失业率等社会经济矛盾。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增强,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在国内压力下,主要经济体倾向于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将日益加剧。近期,欧盟延长对中国皮鞋反倾销措施,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中国输美金属丝网托盘实施惩罚性关税,巴西对从中国进口鞋类及小汽车用轮胎征反倾销税,阿根廷对中国不锈钢餐具和管道附件采取反倾销措施,都是典型例证。

三、国际贸易必将在自由与保护的相互博弈中发展

查看全文

新贸易保护的特点

1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界定,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通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而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超越国界流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传播,跨国公司作用显赫,从而导致各国经济活动高度相关,世界经济整体化和一体化空前突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效应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资本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但同时我们在考察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效应时,应该注意到其两面性。

一方面,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可以使其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从而增加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对于单个国家来说,可以更为有利地利用自己具有比较利益的要素,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此外,经济全球化利益所产生的经济驱动力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这种调整必将促使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局面,加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

查看全文

小议贸易保护的演进和前景

一、西方工业国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的历史演进

1.亚当·斯密之前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

在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体系创立之前就存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重商主义最早提出贸易保护的观点,尽管不够系统,但其理论的基本点:“鼓励输出、限制输入,发展经济,实现国家财富积累”已经被当时各国政府所采纳。一些贸易保护的手段诸如行政管制、高额关税、退还税款、发放奖金和补助金、特许证等被政府广泛使用。

16世纪后期的英国,重商主义的发展达到高潮。从17世纪开始,一些商人、政府官员、学者先后提出自由贸易的观点,并且在18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发生了两场著名论战:一是关于放宽与法国贸易的限制是否对英国有利。主张自由贸易的和主张贸易保护的两大派别分别创办了各自的杂志来宣扬自己的观点。尽管两派在理论上各不相让,但政府还是执行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而主张放宽英法贸易的条款未能得到批准。二是英、法、德等国的学者围绕国际经济是否存在内在平衡机制所进行的论战。以休谟为代表的学者从货币数量论出发,认为国际经济中存在自动平衡和调节机制,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国际经济会自然的保持平衡,因此,他们主张贸易自由;以斯图亚特为代表的学者则反对休谟的货币数量论,否定国际经济中存在自动平衡机制,主张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这场争论在理论上也是难分胜负,但在现实中各国政府(包括当时比较先进的英国)仍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2.亚当·斯密之后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

理论界一直把1776年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视为自由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标志。作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奠基者,斯密对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观点进行了批判,并鼎力主张对内实现自由放任、对外实行自由贸易,主张降低关税和取消出口补贴和奖励金,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即“绝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对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发展,提出了更为现实的“比较成本说”。绝对成本说和比较成本说构成了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

查看全文

贸易保护主义研究论文

一、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及贸易保护主义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资本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贸易显得愈发重要,也越来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但是对外贸易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国内的产业,这点对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倡导自由贸易,但是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着贸易保护政策,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

贸易保护最初源于重商主义,以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各国竞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后来的凯恩斯的贸易保护学说、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都为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