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化解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13:06: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矛盾化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矛盾化解

矛盾化解机制调研报告

当前。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这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社会平安发展。近年来,山东省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探索建立了以“平安协会”为载体的社会平安发展新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法,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理、推动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以人为本的矛盾化解机制

现阶段。直接关系社会稳定。然而在这一问题上,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突发事件。有的地方和有的领导干部还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过分迷信权力的作用,习惯于以高压手段处理社会矛盾、应对突发事件,结果不仅难以有效化解矛盾,反而有可能使矛盾激化。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矛盾化解和平安共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2011年2月,汶南镇建立了全市第一家“平安协会”并很快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平安发展方面显示出巨大作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及时总结推广了其做法和经验。短短3年多时间,313个“平安协会”全市各地发展起来,成为促进社会平安发展的重要力量。

平安协会”具有自治组织的性质。平安协会”党委、政府领导下。法律规定范围内协助做好社会治安防范、矛盾纠纷化解、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依法开展活动,由社团登记管理部门审批、群众自愿参与的群众自治组织。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同时接受市综治委的领导和业务指导,增强工作的权威性。党委、政府通过引导、组织和协调,保证“平安协会”正确发展方向,但绝不包办代替。

平安协会”把人民群众作为平安建设的主体力量。平安协会”主体成员由社会各界有较高政治觉悟和较强协调能力的人构成。平安协会”化解矛盾、促进稳定中发挥了避免群众与党委、政府正面冲突的防波堤”作用,其中“三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人员是主力军。由于始终致力于让群众直接参与矛盾化解和社会治理。防止某些突发事件蔓延和矛盾激化的减压阀”作用,增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黏合剂”作用。直接参与矛盾化解和社会治理,又促进了广大群众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提升。

这启示我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众,党执政的基石;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巨大力量。只有真心实意地相信人民群众。才能形成社会平安发展的良好局面。

查看全文

社会矛盾化解研究论文

摘要:现阶段,中国社会矛盾具有频发性、多样性、复杂性、阶段性特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与迫切任务。由于社会矛盾的多变性、事物内部条件的不确定性,客观上增加了矛盾的处理难度,我们要有经常地、不间断地处理矛盾的思想准备,要有足够的耐心。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了化解现阶段中国社会矛盾的三种辩证方法。

关键词:社会矛盾;辩证方法;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目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防治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不和谐因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1]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我们必须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方法,正确分析和恰当处理各类社会矛盾。

一、化解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坚持“多样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但具体矛盾的解决方式,则因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具体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客观世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多种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复杂、多样,规定了矛盾解决的形式和矛盾斗争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2]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社会价值观、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特征,更加需要我们坚持从解决矛盾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借助社会力量,解决某些社会矛盾。从城乡基层到党政机关党政负责人的选配,应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再由组织任命,以缓解群众反映强烈的“少数人任命少数人,被任命人只对上级负责”的干群矛盾。在公路、机场、桥梁、楼舍等重大项目建设上,可采取听证会的方式,公开项目的所有信息,让项目设计方、投标方、发标方、代表方、媒体方、纪检方共同参加听证,以减少领导干部腐败的机会,缓解腐败现象有增无减的矛盾。对于许多利益纠纷与矛盾,可以采取调解方式,使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尽力取得矛盾各方当事人基本满意的处理结果。

查看全文

调解法健全多元矛盾化解机制探究

【摘要】调解一直是中国十分有效的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机制,但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调解制度的设计不够科学、完善,采用的是“分散式立法”模式,调解员待遇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调解的实效。因此,及时制定一部统一的《调解法》,以充分发挥调解在多元矛盾化解机制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制定;《调解法》;多元矛盾化解机制

中国是调解的故乡,调解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在中国被实践了数千年,外国称其为“东方经验”,调解一直是中国十分有效的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机制,调解作为纠纷发生后的最先介入的解决方式,在解决当地民间纠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平息相当一部分纠纷,使其不至于转化为诉讼,它的过滤筛选作用大大缓解了审判机关的工作压力,减轻了审判机关的负担,保证了司法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过滤筛选后的纠纷进入诉讼后通过司法调解也不至于演变成更为激烈的冲突和严重的社会对抗,有效防范了“民转刑”。这套制度的有效运作有力地促进了国家政权稳固、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和谐,其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法治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现有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也严重影响了调解功能的实效。及时制定一部统一的《调解法》,以更加充分有效发挥调解在多元矛盾化解机制中的作用,十分必要。

一、制定《调解法》的现实必要性

(一)党和国家的要求。党的报告中提出的“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精神;党的四中全会决定中强调“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乡村振兴战略有“治理有效”的要求;在2019年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党和国家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解的优势和功能。(二)制定《调解法》是健全有效的多元矛盾化解机制的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越来越频繁,争议也越来越多,需要有不同的争议解决机制。在现有的和解、调解、仲裁、复议、诉讼五种争议解决方式形成的多元矛盾化解机制中,调解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调解具有成本低,迅速和便利的特点;调解以其常识化的运作程序消除了诉讼程序给当事人带来的理解困难;以通情达理的对话和非对抗的斡旋缓和了当事人之间的对立;调解能弥补法律适用不能的不足,可以根据自主和自律原则选择适用的规范,如地方惯例、商业习惯和行业标准等解决纠纷,在“法律的笼罩下”进行协商和妥协,并可能达到双赢的结果,体现了自认的效益最大化和自治的价值取向。由于没有《调解法》,司法行政部门、乡镇司法所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在实践中,乡镇司法员更多的是被乡镇人民政府抽调参与非法律业务活动,致使人民调解工作因缺乏司法所的有效专业指导而严重被弱化,导致大量的一般纠纷因缺乏调解这一道防线的有效“筛选”而直接进入了法院,以陕西省为例,全省基层法院受案率仅2017年度就上升了24%以上,2018年度在2017年度基础上又上升了20%,基层法院因人少案多苦不堪言。制定《调解法》,确立司法行政机关及乡镇司法所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多元矛盾化解机制,减轻法院的办案压力,使有限的司法资源用在重大、疑难案件的处理上,势在必行。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新组建的司法部主管调解、仲裁、复议工作,其职责要求就是要在建立健全“非诉讼化”的多元矛盾化解机制发挥主导作用。(三)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调解制度的设计不够科学,严重影响了调解优势的发挥和调解实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有关调解的规定散落在有关法律、法规之中,未形成统一规范。我国现有的调解种类有:民间调解(包括人民调解、律师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等)、诉讼调解、仲裁调解、行政调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人民调解、诉讼调解、司法确认作出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对律师调解作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对仲裁调解、劳动争议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作了规定,行政调解则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之中,是典型的“分散式立法”。2.我国现有的法律规范和调解的政策性文件对调解工作的规定不够完善。目前虽然有人民调解、诉讼调解方面的专门性规定,但是在律师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仲裁调解、行政调解、劳动争议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等方面,有关调解的规定和政策性文件依然过于简单、原则,操作性差,缺乏具体规范。同时,依照现有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除合法自愿形成的人民调解协议、法院调解协议有法律效力和仲裁调解协议经仲裁调解书确认具有法律效力外,律师调解协议、商事调解协议、行业调解协议、行政调解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现有的法律并无明确规定,导致了调解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司法确认仅限于人民调解协议,律师调解协议、行政调解协议等调解协议能否进行司法确认并无法律依据,法院也往往以无法律依据不予进行司法确认。3.调解队伍素质良莠不齐,调解组织范围太窄,调解人员的待遇没有规定等现实问题,影响了调解实效。由于我国没有统一的《调解法》,没有统一的调解员资格准入制度。现阶段,我国众多的调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法律水平高低不一的现象十分突出,调解的质量不高。一些乡村的调解人员由于法律水平低,依宗族势力、依落后习惯和民俗进行强制调解的情况还时有发生。调解组织范围太窄,仅限于基层的人民调解组织,县级、市级能否建立调解组织,建立起的调解组织以及商事调解组织具有何种法律地位等问题,均不明确。调解员的待遇、政府采购调解组织的调解服务、调解队伍建设、调解经费纳入政府预算等问题均无法律制度安排,大大影响了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四)符合世界法制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世界法制这个大背景下看,我国制定《调解法》,也并非独创。因为日本早已于1951年就将一系列分立的单项调停法统合为一,由国会制定并通过了统一的《民事调停法》,该法虽后经多次修改,但一直沿用至今。澳大利亚也于1991年出台了《澳大利亚调解和仲裁法》,美国也已于1998年10月颁布了《ADR法》(即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法),美国的《ADR法》所规定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有谈判、调解、仲裁等方式。因此,我国制定《调解法》,也是适应世界法制基本趋势的必然选择。

二、《调解法》的基本内容

查看全文

三解三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汇报

为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开展“三解三促”活动的号召,我局以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为工作重点,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深入村了解群众的需求,现将区农林局开展“三解三促”活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矛盾纠纷

我局目前为止,已接到帮扶村村矛盾纠纷事件7起,(已化解4起)一是上房小组陆卫琴因丈夫前几年患白血病,家里花费巨大,现丈夫已去世,自己靠卖水果小生意维持生活,目前生活困难,要求我局帮助申请低保;二是年纪60多岁,家里一个儿子智力低下、一个儿子智力正常,要求申请低保服务;三是的因脑受伤造成痴呆,本人无劳动能力,儿子智力低下,家庭收入少,目前仅靠其妻打零工维持生活,生活困难,要求申请低保;四是的因丈夫去世多年,靠自己打零工生活,家中还有一个15岁儿子在上学,生活相当艰苦,要求申请低保;五是村民反映铁路桥洞内地面常年积水的问题,要求政府尽快解决,便于通行;六是、村民小组要求安装自来水的问题;七是村民反映藕栽种多年后,肉质变硬,表皮陈色,要求我局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与帮助。

二、目前已化解的矛盾纠纷

的家事情,我局上门核实情况,共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三年前丈夫死亡,大儿子正常,自己已婚在外面打工,小儿子因抢劫做牢,还有5年释放,女儿都已成家。自述女儿、大儿子常年不来看望自己,早年享受困难户求助,现自己在网吧扫地800元/月。已核实其上述情况,询问两个邻居与其述说情况一致,目前我局已通知其可申报低保。的所反映的家庭困难已核实,和其儿子办理残疾证明后,可申报低保。的家反映的情况,经我局上门核实,儿子已享受低保,其本人已再嫁他人,且身体健康,不符合享受低保待遇。村民反映的铁路桥洞内地面常年积水的问题,我局已经和市政府沟通协商,争取帮助解决问题。、村民小组要求安装自来水的问题,目前我局通过和市有关单位请示,现在答复安装。针对反映的莲藕肉质问题,我局准备组织的种藕专业户到广昌考察学习。

三、化解矛盾纠纷存在的困难

查看全文

社会矛盾的法律化解解析

本文作者:钟玉清孟玲菊工作单位:中共承德市委党校教学科研部法学组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业绩。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社会还存在着诸多矛盾,有些矛盾还相当尖锐,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并加以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这一矛盾基本面没有改变的前提下,社会矛盾又呈现出许多具体的类型,比如从矛盾对立双方亦即主体的角度,将其划分为干群矛盾、贫富矛盾、城乡矛盾、区域矛盾、劳资矛盾、其他矛盾,其他矛盾包括诸如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又体现为如下一些特征:主体多元化、客体复杂化、规模群体化、类型多样化、当事人寻求解决纠纷的方式极端化、矛盾总量扩大化等。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对社会矛盾进行化解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当前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机制及其评价

一般认为,“机制”一词系英语“mechanism”的意译,指机械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19世纪的一些生物学家在生物学分析中率先引入了“机制”的概念,用以指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结构及其活动规则。后来,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在各自研究中借用了这一概念,泛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于是就产生了诸如“政治机制”、“道德机制”、“法律机制”等。1.政治解决机制。20世纪以来,政治学家开始把“机制”引入政治分析,“政治机制”概念已被政治学家普遍接受。政治机制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它既包含静态结构,又包含动态的程序;既包含内在的关系,又包含外部的形态;既包含显性的制度,又包含隐性的规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直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基于文化传统、政治体制、法治进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政治制度在很多方面还会受到人治思维、人治文化的影响,这使得我们的政治行为尚不能完全纳入法制轨道,基于上述制度而设计出来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则很容易在人治的道路上徘徊。2.道德解决机制。道德作用的有效发挥一方面有赖于行为人内心自律,一方面有赖于社会舆论的评价。前者是主动遵守道德,后者是被动遵守道德。比较来说,道德主要是通过前者也就是依靠人们内心的自我强制来实现其社会功能的。长期以来,我们在贯彻“以德治国”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不容否认的成就,比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宣传、通过社会道德楷模的树立和宣传等等。但是必须看到的是,道德解纷功能的发挥有赖于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赖于行为人的严格自律,有赖于法律制度的外在强制作为支撑,道德自己无法承担起彻底化解社会矛盾的重任,单纯的道德说教只能回归到人治的老路上去。3.法律解决机制。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以“三大诉讼法”为基本制度框架,以协商和解→调解→仲裁→诉讼为基本流程的矛盾化解机制。当然这一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如何完善这一机制,将在本文第二部分进行阐述。4.关于信访制度。通俗地讲,信访制度的本质就是信访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启动一个较大权力来纠正一个较小权力的错误。信访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系统内部的自我纠偏,其本质仍然是人治的,其价值就在于弥补法律的不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信访制度有被主流化的趋势,信访制度的被强化,使法律逐渐被边缘化,于是又回到了人治的老路上了。综上所述,政治解决机制、道德解决机制、信访制度三者尽管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因其自身的人治属性,我们不能无限夸大、强化其解纷功能。依法治国,就是要使法律机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大显身手,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完善这一机制呢?

二、如何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律机制

1.真正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法律至上就是要使法律在所有的社会规则中居于最高的地位,拥有最高的权威,具有最高的效力,在其他社会规则与法律发生冲突时,其他社会规则都必须服从于法律。这里就需要明确两个问题:(1)“法律至上”的前提是要制定“良法”(或称善法)。法律并非天生就是善的,法有善恶之分,优劣之别。“有法可依”,更要有“良法”可依。(2)“法律至上”不等于“唯法律论”,更不是“法律万能论”。社会的健康和谐是由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道德、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各种社会规则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法律至上强调的是法律与其他各种社会规则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作用,各种社会规则各有领地,各司其职,各行其道,当其他社会规则与法律规则发生冲突时,法律规则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其他社会规则必须服从于法律规则。可见,①法律至上不是法律在“一个人跳舞”,而是法律与其他规则的“集体舞”,不过是法律为这个“集体舞”划定了边界;②法律至上绝不是法律要包打天下,而是说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法律或者法律机制的作用有效发挥会受到其他各种因素尤其是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制约。2.构建以司法为后盾的社会矛盾多元解决机制。如前所述,我国已经确立了以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为基本程序构架的诉讼制度,同时也确立了和解、调解、仲裁等非诉讼纠纷解决制度,形成了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的纠纷解决的基本流程。但是由于传统的、观念的、体制的、立法技术的等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上述纠纷解决机制尚不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替代性纠纷解决”(AlternativeDisputeResolution,简称ADR)机制的广泛应用,被认为是西方社会最近数十年最重要的法律发展之一。在后工业化时代的西方社会,传统的“司法崇拜”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人们试图以正式司法制度外的纠纷处理来代替法院的处理。以调解型第三者纠纷解决模式为理论原型的“替代性纠纷解决”(ADR)机制应运而生。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抓好诚信道德教育,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第二,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第三,加强仲裁机构建设,发挥专业优势,分流社会纠纷;第四,以行政调解为中心,规范行政权力,确保公权力依法运行;第五,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规范信访案件处理程序,维护司法的权威。通过上述机制的建立,经过和解、调解、仲裁层层“过滤”,在纠纷仍然无法解决的时候,诉讼挺身而出,起到“兜底”的作用,使得纠纷在这里得到终局解决,真正体现司法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3.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治理司法腐败,提高司法公信力。我国的司法改革是在依法治国进程中不断推进的伟大工程,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可以说司法改革所涉及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司法的本身,既包括思想观念层面的,也包括体制机制层面的;既包括法律制度建设层面的,又包括司法行为层面的,涉及的面非常广。就人民法院系统来说,已经先后颁布了三个改革纲要,分别是《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1999~2003)》、《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当前正在实施的第三个改革纲要。司法改革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比如人民群众十分重视的治理司法腐败的问题、司法公信力不高的问题等等,这些都必须认真下大力气加以解决。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将政治行为纳入法治轨道。政治与法律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毋庸置疑,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运作模式对这个社会的法制建设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当是努力使政治权力、政治行为等纳入法治轨道,也就是实现政治的法治化。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具体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一直致力于提高执政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了进一步维护法律的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应当进一步规范执政行为,改进领导方式,真正实现依法执政,科学执政。(2)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并不断加以完善。我们必须使人民代表大会真正体现其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和作用,使其在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其应有的权威和职能,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依法治国的伟大构想。(3)加强国家机构的法治化建设,尤其法治政府的建设。从国家机构的设置,到职能分工,到权力运行程序以及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都应当纳入法制轨道。这里要特别强调政府的法制化建设问题,由于政府在各类国家机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多重身份,政府既是改革的执行者,又是改革的对象,既是改革的制度供给者,又是制度的约束对象,这就必须对政府进行有效的规范,避免改革出现偏差,甚至误入歧途。(4)进一步加强国家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好的制度,需要有人来执行,好的机制,需要有人来运转。加强国家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是良好的制度和机制得以良性运行的基本保障。要把好招录人员上的“进口关”、日常工作上的“监督管理关”、违法违纪时的“责任追究关”,确保国家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总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法律绝不能束手无策,无所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法律机制的建立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党执政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随着政府法治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随着国家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查看全文

乡镇社会矛盾排查化解调研报告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做法与成绩;我镇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纠纷及其成因;建立化解我镇社会矛盾纠纷长效机制的途径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领导重视,抓建设统一了思想认识、建立机制,抓落实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我镇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纠纷、我镇社会矛盾纠纷的成因分析、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化解矛盾的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合理的组织体系、大力发展经济,构建合理的利益关系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和推行大调解格局,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机制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xx镇地处科右前旗政府南,东、西与乌兰浩特市、吉林省洮南市接壤,这里交通便利,通讯快捷。总面积22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4万亩,全镇辖15个行政村,31个自然屯,总人口2.1万,是一个蒙、汉、回、满等多民族聚集镇。我镇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镇15个行政村都成立了调委会有专兼职调解员83人,特别是2009年各村又成立了综治维稳工作站进一步规范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在此基础上,xx镇综治办形成了这个调研报告。

一、我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做法与成绩

近几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及各村能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引,坚持“一手促发展,一手保稳定”,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主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确保了我镇社会总体上的持续稳定。

(一)领导重视,抓建设统一了思想认识。思想认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力量之源,也是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思想保障。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摆到突出的位置,当做关系党的事业兴衰的大事来抓,从抓什么到怎么抓,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从长规工作到长效机制,我们构筑起新型防控体系。20xx年初在总结20xx年工作中,我们发现全年共调解纠纷100余起,这项工作不仅牵扯了镇党委、政府很大的精力,同时也影响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大局。基于以上认识,镇党委、政府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这几年矛盾纠纷涉及到的部门,率先提出了整合治安资源,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心这一工作思路,着力打造安全的治安环境、交通环境、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按照这一工作思路,结合xx镇的实际情况,我们将维稳办、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经管站等部门纳入调处中心,让他们直接介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在这一工作模式探索中,我们随前旗政法委赴外地考查综治维稳工作,通过学习,我们的工作思路逐渐清晰了,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在旗政法委的指导下,我们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大调解格局的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形成了以部门力量的整合、资源共享、镇村联动、携手调处为主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模式。

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建立后,村级化解不了的矛盾在一楼信访接待室就能得到工作人员的接待,根据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归属,由职能部门接待处理,避免了以往来访群众直接上楼找领导的现象。既方便了群众,又使领导从处理接访中腾出时间,集中精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

查看全文

司法局矛盾化解工作总结

为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全县农村的落实,着力化解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纠纷,预防和减少新的矛盾。按照“八个进村入户”的要求,我县开展了矛盾化解进村入户工作,全年进村入户化解矛盾纠纷787件,成功754件,成功率达95%以上。同时,防止因民间纠纷激化引起的自杀6件,防止因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13件,防止群体性上访15件。人民调解把大量社会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基层,大大减少了信访量、诉讼量和可能发生的违法犯罪。

一、积极推行“村聘民选”调解员进村入户调解工作。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人民调解员“村聘民选”、“乡聘民选”模式。按照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考察的严格程序,从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五老”中聘请懂政策法律、文化素质较高、在群众中有威信、热心调解事业的同志为“村聘”人民调解员。在发生矛盾纠纷时,当事人可自主选择调解员进行调解。同时,在各乡镇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从每个村委会聘请1名人民调解员。在发生跨村纠纷或“急、大、难”纠纷时,由当事人自主选择“乡聘”调解员调处。目前,我县共聘请1253名村级调解员和160名乡级调解员。

二、创新工作机制,提高矛盾纠纷调处效能

一是严格执行请示汇报制。我局积极为各所设立电子邮箱,要求各所通过电话、电子邮箱、政务网等形式将工作动态向县委、县政府、县政法委、县司法局汇报。每月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当面专题汇报矛盾纠纷排查情况,对特大、复杂的案件进行分析研讨。

二是严格执行定期排查制。坚持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实行村(居)每周、乡镇(街道)每半月一次大排查制度。特别要对重点单位、重点部位以及重点人、重点事、重点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对象,进行重点排查,并逐一建立台帐,落实专人负责,限时结案,做到案结事了。

三是落实联动联调机制。为加强沟通协作,合力调处矛盾纠纷。我局加强了与公安、法院、信访、土地等有关部门矛盾纠纷联动联调工作机制。

查看全文

以机制创新化解社会矛盾

内容提要

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为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佛山市的实践启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社会矛盾,是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的前提;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防止矛盾激化、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切实解决好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是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富裕和谐佛山为目标,把维护群众利益贯穿于党委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始终,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为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把握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动权

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经济社会转型较早,各种社会矛盾也显露得较早。在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佛山市把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社会矛盾作为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的前提,引导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正确分析和认识现阶段的社会矛盾,牢牢把握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动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佛山市委、市政府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入手,引导各级干部坚决克服“只要经济发展了,就可以‘一俊遮百丑’”的片面认识,树立积极做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坚决克服“解决矛盾纠纷的事情有政法部门抓,与己无关”的片面认识,树立积极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同时,就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实际情况,分析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和表现出的特点,为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奠定基础。

查看全文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机关各股室及委属各单位必须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进一步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各股室各单位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抓好工作部署落实,确保该工作有人管,有人抓。

2.要健全工作网络。完善排调工作网络,充实基层排调力量,做到排调力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分布,真正实现全覆盖。

3.建设台帐一体化制度。各单位要按时上报摸底表(各半月一次)并做好归帐存底。

二、进一步加大重点突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

查看全文

公诉职能化解社会矛盾调查报告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公诉是我国检察机关核心的标志性职能之一,是检察机关的窗口和形象,承担着指控犯罪、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充分履行公诉职能,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相反,公诉职能履行不到位,还可能会导致新的社会矛盾的产生。比如赵作海、佘祥林这类冤假错案的出现,就不是在化解社会矛盾,而是在形成或者在某一个局部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履行公诉职能化解社会矛盾是当前检察机关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贯彻宽严相济,全力消除矛盾。宽严相济是我国一项基本刑事政策,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之一。宽严相济是指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当前,社会转型期刑事犯罪高发,公诉部门更要严把事实关、证据关和法律关,严厉惩处各类涉黑涉恶犯罪,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努力营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宽严相济中,宽是基础和前提,其更加强调人权保障的价值取向,更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避免矛盾激化,从源头上遏制矛盾的产生。贯彻宽严相济,一是要充分发挥不起诉制度对犯罪的预防、改造、震慑之功能,进一步扩大不起诉的范围,严格依法掌握起诉条件,充分考虑起诉的必要性,可诉可不诉的不诉。二是要对轻微刑事犯罪实行轻缓刑事政策。这类犯罪本身对社会关系破坏不严重,对这类犯罪从宽处理,有利于社会关系的修复,有利于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二、完善办案机制,切实化解矛盾。规范办案行为,完善办案机制,将整个办案活动导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可以有效确保公诉办案综合效果,从而实现以立足公诉职能为基点,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通过创新办案机制和措施,提升执法办案效果,努力构建社会和谐的新型公诉模式。一是要转变办案理念,规范办案行为。执法办案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坚决摒弃机械执法、简单办案的观念和陋习,注重公诉理念的与时俱进,按照高检院“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要求,以理性的思维对待社会矛盾,以平和的态度解决群众诉求,以文明的方式执法,以规范的行为办案,通过践行执法新理念,将执法办案和化解矛盾、参与社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要构建质量管理机制,提高公诉公信力。案件质量是公诉的生命线,是法律权威和司法公正最直观的体现,是消除不稳定因素、切实化解矛盾的底线。构建和完善案件质量管理机制就是要在检察机关内部建立起对案件质量实施制度化、标准化、动态化的监控和管理体系,树立起以“实体公正、程序合法、监督到位、办理及时、效果良好”为内涵的案件质量观,努力追求办案法律、政治和社会等综合效果的提升。三是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矛盾化解的主动性。风险评估机制有利于及时发现、掌握、评判公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到早发现、早疏导、早化解,主动作为,开展矛盾预防和瓦解工作。

三、重视延伸职能,积极调和矛盾。执法办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案件依法作出法律处理,而是要向修复社会关系、预防和减少犯罪、防范办案次生矛盾等延伸,促进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解决。一是要加强诉讼监督,促进廉洁执法。在狠抓自身公正廉洁执法的同时,加强与各部门的配合协调,力争在监督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上取得新成效。公诉更要切实加强对有罪不究、以罚代刑、有罪判无罪、重罪轻判、轻罪重判等问题的监督和纠正,并深挖背后的司法腐败,推动法律监督工作由软变硬,提升整个司法环境的廉洁度。二是要推行释法说理,做到阳光公诉。在公诉工作中通过解释法理、说清事理、讲明道理,使案件的当事人得以充分理解法律,使案件的办理置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增强公诉透明度,提高公诉公信力。三是要推进刑事和解,倡导恢复性司法。刑事和解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后,加害人与被害人直接协商,加害人以认罪、道歉、赔偿等形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的一种司法制度。它能够使加害人体会到犯罪给被害人造成的精神痛苦和物质损失,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改过自新、回归社会;同时,使被害人感受到加害人的悔悟和愧疚之意,经济受到补偿的同时心灵得到抚慰,帮助其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延伸公诉触角,全面预防矛盾。最有效化解矛盾的方法就是力求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地避免矛盾的扩大和发生。传统公诉工作的对象都是已发生的矛盾。新时期、新形势要求我们转变这一观念,积极拓宽公诉触角,充分发挥公诉的社会管理职能,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参与社会综合治理上有所作为。一是要以检察建议的形式帮助有关单位建章立制、加强管理。以办案中发现的问题为切入点,牢固树立社会管理责无旁贷的意识,加强对犯案情况、案发原因、犯罪规律的调研分析,善于发现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的症结所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二是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司法救助是一项社会工程,也是一个协作体系,单凭任何一个部门或单位都无法完成。公诉部门要积极参与司法救助体系的建立健全,围绕在办案中化解社会矛盾的要求,与有关部门紧密联系,积极探索建立经济救助、心理救助、安康救助、监护救助等多样化司法救助体系,努力实现当事人“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合理诉求,实实在在把群众困难解决到位,切切实实把矛盾化解于无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