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11:19: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慢性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农合慢性病医药补偿制度

为使患慢性病的参合农民在门诊正常发生的医药费用得到适当补偿,减轻患慢性病的参合农民的经济负担,扩大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面,提高广大农民参合积极性,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文件精神,特制定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性病门诊医药费用补偿暂行办法:

第一条:本办法适用于20**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专家审查,县合管中心认定的患慢性病的参合农民。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定的慢性病为:

1、高血压Ⅲ期

2、脑血管病后遗症

3、饮食控制无效的糖尿病

查看全文

慢性病社区防治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水平,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实施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策略,按照“分类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运用疾病“三级预防”的理念,通过健康教育、膳食指导、身体活动促进、随访管理等关键措施,对辖区内慢性病的居民进行监测,为慢性病人群提供连续、综合、方便可及的防治服务。利用慢性病风险评估技术,明确和量化个人及区域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并按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患者实行分类干预管理,提高人群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水平,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探索慢性病综合防治适宜技术,全面提升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能力和水平。

二、主要目标指标

(一)总目标指标

力争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五星级乡镇占20%,四星级乡镇占40%以上。

查看全文

老年慢性病护理管理疗效评价

[摘要]目的在老年慢性病护理管理中采取连续护理模式的疗效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接收老年慢性病治疗的患者共计72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36例)与参照组(36例),其中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接受连续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97.22%明显好于参照组83.33%,组间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在老年慢性护理管理中应用连续护理模式,可以提升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连续护理模式;老年慢性病;护理管理

老年慢性疾病是针对老年群体长期积累以至于进行性损害病症的统称。在临床上老年慢性疾病主要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典型慢性非传染性病症。现阶段,根据我国临床相关研究发现,老年慢性病的发病概率呈逐年增长态势,老年慢性病发生率高达20%~25%左右,已经成为威胁我国老年群体的主要病症[1]。且老年慢性疾病发病时间过长,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对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家庭等多方面带来不良影响,降低老年患者的生活品质。护理作为临床救治的一部分,对于临床治疗效果可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如若护理方式存在不当等问题,会加重老年患者的病情变化,降低老年患者的生活品质。为了进一步探究老年慢性病护理管理中采取连续护理模式的疗效情况,将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老年慢性病治疗的患者共计72例为研究主体,以期为老年慢性病治疗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接收老年慢性病治疗的患者共计72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36例)与参照组(36例)。其中参照组男性与女性呈比结果为16:20,年龄66~86岁,平均年龄(76.41±3.42)岁,疾病类型:14例为高血压患者,12例为糖尿病患者,8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例为其他病症患者;实验组男性与女性呈比结果为18:18,年龄64~87岁,平均年龄(75.57±3.48)岁,疾病类型:13例为高血压患者,14例为糖尿病患者,8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例为其他病症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均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与家属都知晓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严重肝、心、肾等重要器官衰竭疾病患者;排除精神疾病患者。1.2护理方法。参照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向患者讲解相关老年慢性病的健康知识、用药基本常识,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情况,根据患者的临床护理需求给予一定的护理干预等。实验组患者接受连续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以下几点。其一,组建医护护理团队,此次研究医护团队均由老年慢性病专科医生、专科医护工作者、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康复理疗师等共同组建的专业连续护理干预团队,对患者进行连续护理干预服务,立足于社会阅历、文化程度、病情发展、自护能力等多个角度对患者进行客观评估,展开针对性护理方案计划。其二,健康教育,此次研究运用个体式、针对式以及问答式健康教育形式,对于患者的基本护理需求,根据所提出的有关问题,给予一一解答,并对其展开科学指导。定期为患者发放本院自制老年刊物,以此向老年患者与家属传播健康的医疗知识内容。其三,构建信息档案,主治医师为患者构建详细的信息档案,对老年患者的病情状况、各项指标结果、护理评估等内容加以记录,以此便于专业乱序护理干预团队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各个班次要对患者展开可观的护理动态评估,并做好相应记录工作,将此为参考依据,为患者制定可行性的健康指导计划,在患者出院前3日,为其制定针对性出院护理干预措施,医护工作者结合干预护理错误,对患者与家属展开出院前的健康教育,详细说明用药方法、疾病控制、注意事项、随诊时间等内容,增强患者的自护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其四,定期回访,医护工作者在出院后2个月对患者的院外护理情况进行回访调查,患者出院7日内,医护工作者通过电话回访方式,对患者的恢复情况加以掌握,从而回答患者自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内容,优化患者的护理效果;在出院一个月后,对患者展开追踪随访,由医护工作者与专科医师组建健康指导小组,以此为患者提供长期护理干预;不断优化网络随访机制,加强老年慢性病健康知识宣传,提高患者的治疗警惕,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1.3评价标准。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展开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向患者发放本院自制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其中选项标准以十分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构成,对医护工作者的护理程度、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等多项内容展开可观评价。1.4统计学方法此次研究7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基线数据以及现象对比数据全都应用SPSS专业统计学软件(21.0型号)展开分析整理。患者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均为定性资料,定性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老年慢性病研究论文

【关键词】慢性病

老年慢性病具有病情缠绵、正气虚损、邪气有余、气机不畅、累及脏腑的病变特点。因此,对老年慢性病的护理,必须针对其特点,辨证施护。现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1疏通肝气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全身气机的生理功能,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临床中常可见大怒之人,疏泄太过,肝气上逆血随气上,出现面目红赤,头晕头痛,甚则中风呕血、咯血等,而精神抑郁的人疏泄不及,肝气郁滞,出现胃脘胀痛,反酸吐酸,腹泻腹胀等症。老年慢性病患者,因长期的疾病痛苦,情绪低沉,对治病、乃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常常引起肝失疏泄而并发其他疾病。因此,医护人员应该针对患者的心理,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极做好“疏导”工作,保证患者情绪稳定,畅达乐观,达到精神内守,病安的目的。而且在治疗中,不能因是慢性病多虚而单补其虚,也要注意调畅气机,故古人有“治郁即治虚”之说。如,患者,男,55岁,患胃脘痛数年,半年前在上级医院经胃内窥纤维镜检查确诊为胃窦炎、十二指肠球炎,患者自认为本病是癌症的前期,为不治之症。因此,情绪低沉,不予治疗,坐以待毙,形体日渐消瘦,面色无华,大便不爽,苔白厚,舌质淡,脉沉弦,中医诊断为肝郁脾虚,肝胃不和所致胃脘痛。采取综合治疗,药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剂,同时根据患者心理状况,进行情志护理。首先让其了解胃病与饮食、情志的关系,胃窦炎与癌症的区别等医学基础知识,然后介绍同类病人的治疗和养病的经验,医护人员又给予热情细心的帮助,指导调配适当的饮食,使其“心安而不慎”,树立了信心,配合治疗,结果不到半月,病情大减,体重增加,1个月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2调理脾气

脾主运化,是人体消化和吸收食物,转输和布散水液的主要脏器,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才能防止湿、痰、饮等继发病因的产生。脾为后天之本,在防病、治病和护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老年慢性病,因其正气亏虚,抗病能力低下,在治疗护理中,强调保护脾的功能、促进脾的功能,就更为重要。从实践中体会到,要保护和促进脾的功能,充分发挥脾在恢复正气方面的作用,必须从管理、调配患者饮食入手,针对病情,辨证用食。如有些患者脾胃运化能力较弱,即使是相宜的食物,也不能强迫多食;大病之后,胃气初复的人,宜少吃多餐,选用易于咀嚼消化的食物配餐。亦不能因其虚而过食肥甘厚味,还应禁食生食、过硬、过热的食物。另外,还要注意食物与食物之间,食物与药物之间的关系,对促进脾的功能也十分重要,各种食物和药物,性能各不相同,有相互协同作用,有相互制约作用。性能相使者,食则无妨,并可加强脾胃的功能,扶助正气。如阳虚患者,食羊肉时加生姜同食,羊肉得到生姜的协同作用,其补阳之性增强,若再加入当归,则当归的养血作用更好;阴虚的病人,选择清淡素食,配入青菜、水果之类,少配肉食,以防肉食则复。总之,在饮食上做到“谨合五味,以食养之”,才能达到保护和促进脾胃功能借以恢复正气,治愈疾病的目的。

查看全文

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在养老服务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7月社区慢性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给予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管理效果、管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管理总有效率、管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的效果明显,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管理满意度提高,生活质量提升。

关键词: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用效果

慢性病管理现已成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慢性病健康管理对于慢性病高发人群、慢性病患者是一种系统全面的优质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避免出现并发症,降低伤残率,提高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1]。以社区为基础实施的服务模式可以实现对慢性病的有效预防,而这也与我国老年人的关怀需求特点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特点相符合[2]。此次研究针对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效果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7月社区慢性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60~73岁,平均(66.1±5.2)岁。研究组男19例,女36例;年龄63~81岁,平均(71.6±7.9)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批准。方法:⑴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模式。⑵研究组给予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①全面调查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以患者实际病情为基础为其提供相对应的管理措施。②对患者进行相对应的健康教育,通过张贴海报、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以及发放手册等方式,向患者宣传与其疾病有关的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③叮嘱患者定期进行体检,及时更新患者的身体状况信息,避免加重其病情。④给予患者日常饮食以及运动锻炼等管理,比如,禁止糖尿病患者食用高脂高糖的食物等,注意营养均衡,指导患者多进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合理安排患者作息时间,为患者设计合适的运动计划,提高其身体素质与机体免疫力。观察指标:⑴比较两组患者管理效果。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病情基本得到控制;③无效:患者病情无任何变化,甚至出现加重迹象[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⑵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两组患者对管理工作的满意程度,≥90分为满意,60~89分为基本满意,≤59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⑶利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F-36)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认知领域、躯体领域、社会领域及角色领域,每项评分为100分,评估分数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比。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查看全文

社区健康教育对慢性病管理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于中山市东凤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13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5例:其中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管理方法进行干预;另一组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生活习惯改善情况及血压、血糖的改变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习惯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血压及血糖的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能显著改善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生活习惯及生活质量,对管理社区慢性病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慢性病;社区健康教育;疾病防治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经济水平得以提高,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与此同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也在不断上升,这对我国居民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1]。不过人们可以通过规律饮食、加强运动锻炼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的规避许多慢性病的发生,然而大多数人,包括慢性病患者都缺乏对疾病的认识,不了解慢性病的危害,也不重视个人生活习惯与这些疾病之间的密切联系,最终导致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因此,增强慢性病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对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社区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活动,是当前基本的健康教育模式,能增长社区居民的疾病相关知识,帮助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各类慢性病[2]。本研究在社区慢性病的管理中采用了社区健康教育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研究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于本中心就诊的13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患有精神性疾病;患有老年痴呆症;具有明显的意识障碍。将所有慢性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22例;年龄47~80岁,平均年龄(56.21±8.63)岁;病程1~14年,平均(8.28±2.43)年;其中高血压患者36例,糖尿病患者2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24例;年龄48~81岁,平均年龄(57.37±7.28)岁;病程1~15年,平均(7.58±3.64)年;其中高血压患者32例,糖尿病患者3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管理方法进行干预,主要包括定期随访,定期检测血压、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和用药情况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健康教育,具体如下。选取本中心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务人员作为本研究中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人员,并进行相关的医学知识培训,增强其专业素养及语言表达能力,以便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1)定期进行随访。每周电话随访并定期组织医生团队入户进行个体指导,了解患者疾病控制情况、用药情况、身心状况及生活质量等,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后续干预措施,对于疾病控制效果不好或者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要求其去社区进行复查。(2)开展健康教育。组织经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方法包括发放健康知识宣传册、组织观看健康教育影片、组织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的发生原因,指导患者规律饮食,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教导患者戒烟戒酒等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等。(3)让患者定期来社区测量血压、血糖等的的变化情况,以便对患者病情的及时掌握。1.3观察指标。分别记录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习惯改善情况、血压和血糖水平的达标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老年慢性病护理管理实施的护理模式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病护理管理中实施连续护理模式的价值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初试时间为2020年1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2月,均为此段时间本院接受的慢性病老年患者共1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例,组中65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作为对照组,余下65例采取连续护理,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各方面数据均得到较好的改善效果,其中以自理能力最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反复发作率明显降低,且患者的依从性较高,接受范围更加广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病护理管理中实施连续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当中,患者的自我效能得到显著的提升,且患者的反复发作率明显下降,健康状况更为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护理管理;连续护理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老龄化时代也在逐渐的来临,对于慢性病管理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1]。慢性病虽然不具有传染性,而且在短时间之内也不会对患者造成生命安全的威胁,但是患者在长时间患病的状态中[2]。身体各功能都会受到一定的损害,还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正常生活节奏和身体健康造成影响[3]。由于慢性病的形成和治疗属于一个长久的过程,在此阶段当中患者的依从性较低,治疗效果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直未能够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鉴于此,本文就老年慢性病护理管理中实施连续护理模式的价值进行探讨,详细讨论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初试时间为2020年1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2月,均为此段时间本院接受的慢性病老年患者共1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例,组中65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作为对照组,余下65例采取连续护理,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女构成比例为42∶23,年龄范围控制在45~78岁,均龄(63.23±3.87)岁;对照组男女构成比例为43∶22,年龄范围控制在46~78岁,均龄(62.96±3.81)岁。两组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对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可作对比讨论。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常规为患者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提供基础的健康咨询服务,跟踪患者的预后康复状况。1.2.2观察组观察组采取连续护理干预,内容如下。①由于患者之间存在文化或者职业方面的个体化差异,患者入院后统一开展健康知识教育,让患者认识到疾病的原理及危害,理解到护理干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可以通过图片或者小视频等生活形象的方式集中宣讲,并对患者提出来的问题耐心解答,增强患者的信任感。护理人员也需要统一进行护理管理,经过培训后方能上岗。组建老年慢性病管理小组,全科医师担任培训责任,增强组内护理小组成员对慢性病的认识,建立会诊制度,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状况展开对应的护理方案。②患者在入院后统一展开阶段性调查,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安排专人辅助照料患者,满足患者的日常所需。随之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科学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结构,督促患者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规律,并且对患者可能影响慢性病康复的危险因素展开分析,并总计出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③为患者制订的护理康复计划当中,需要将详细的康复训练步骤、时间、内容、对象、以及方案综合考量,根据患者的实际展开进行调整,特别是需要长时间卧床修养,运动较少,有高盐饮食习惯的,更是需要保持高度重视。对患者的预后康复统一进行管理,定时进行随访,掌握患者慢性病管理状况,并对花在哪喝的饮食、作息、以及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结合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脚步,建立微信群,定时推送和慢性病管理的知识宣传,提高患者的警觉性。1.3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在不同护理模式下自我效能的改善差异,分别从患者的自理能力、饮食习惯、自主服药、以及压力应对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对比,总分100分,分值和患者的自我效能改善程度成正比。②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状况,分别从患者的反复发作率、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对比。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率(%)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查看全文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

为全面推进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切实提高居民健康素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7〕12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6〕44号)、《省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鲁政办发〔2017〕82号)、《“健康2030”规划纲要》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慢性病防治工作相关政策和决策部署,坚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确保2022年通过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验收。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

(二)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功能,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防治管理服务,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查看全文

人工智能技术在慢性病管理的应用

摘要:随着新一轮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AI)技术在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及辅助诊断领域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有望进一步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本文聚焦康复和慢性病领域的管理及辅助诊断技术,系统性地介绍以康复机器人和慢性病管理系统为代表的智能化应用,为一线医护科研人员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最后展望未来AI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康复机器人;慢性病管理系统;健康大数据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为代表的前沿信息技术受到了康复和慢性病管理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AI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信息进行模拟的过程,其主要分为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其中结构模拟是指仿照人脑结构的机制,研制出类人脑的机器。功能模拟指暂时撇开人脑的内部结构,根据其功能过程进行模拟。当前,AI技术已经发展到新阶段,呈现出深度学习、群智开放等新特征,其在医疗辅助诊断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严重,脑卒中发病率也在不断提升,临床常见的功能性障碍为偏瘫,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运动模式异常、身体关节挛缩僵硬等症状,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体验。在脑卒中患者上肢(下肢)偏瘫康复过程中,基于AI技术的康复机器人,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肢体肌力和平衡能力。此外在慢性病管理及辅助诊断方面,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深度学习技术也表现出独特的性能优势。研究人员基于大数据技术,将AI技术与移动计算和生物医疗设备等技术相结合,通过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大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分析和处理,及时评估患者的疾病风险等级,给出患者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我国研究人员提出慢性病辅助管理和诊断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精准数字化的移动服务,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1]。如何创新性的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及辅助诊断有机结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体验、实现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成为当前医学信息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综述。

1AI技术概述

AI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研究和开发用于进行模拟、延伸和扩展人智能化的关键理论和方法技术,其企图了解智能的本质含义,并生产出能够以AI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化机器[2]。AI包括弱AI、通用AI和强AI。当前,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使用的AI技术主要聚焦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可计算的智能模型。其中机器学习是指机器可以自动学习的算法,从大量数据中自动化分析并得出规律,最后利用规律对未知的数据进行预测的算法[3]。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数据进行表征的学习方法,通过使用包含复杂结构化或非线性变换构成的多个处理层,对数据进行深层抽象的算法[4]。

2AI在康复管理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通知》(鲁政发〔2017〕12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2019年版)〉的通知》(鲁卫疾控字〔2019〕10号)要求,进一步推动全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水平,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长效机制,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开展省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工作。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全面落实《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2019年版)》文件要求,统筹协调,广泛参与,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增长,全面提升我县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水平,努力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的目标。

二、工作目标

(一)政策完善。健全完善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将慢性病防控融入各项公共卫生政策,多部门协同配合,统筹各方资源,加大政策保障。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二)环境支持。示范区建设与卫生城市、健康城市、文明城市建设等紧密结合,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文化、科教、休闲、健身等功能,向家庭和个人就近提供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社会服务,构建全方位健康支持性环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