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11:16: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慢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慢性咽炎护理

1临床症状

咽部不适,有异物感,痰粘滞感,总感到咽部有咽不下又吐不出的东西,刺激性咳嗽,咽部干燥、发胀、发痒、堵塞等,但较少有咽痛。常以咳嗽来清除分泌物。清晨常吐出粘稠痰块,易引起恶心,当用力咳嗽消除咽部分泌物后,症状可短暂缓解。

2主要治疗

治疗慢性咽炎不要滥用抗生素,因为慢性咽炎并非细菌感染。滥用抗生素对于慢性咽炎有害无益,可导致咽喉部正常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但如果患者有发热,检查咽部黏膜急性充血、肿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升高,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但只需3~5天,急性症状消失后应停药。同时患者注意休息,多饮水,进流质食物。

2.1雾化吸入治疗。此疗法可使药物直达肺部,因局部药物浓度高,起效快,所需药量少,全身不良反应小,故适用于慢性咽炎的治疗

方法1: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12.5万单位(半支),氢化可的松注射液10mg,0.9%氯化钠注射液20ml。每次20min,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好转率可达90%以上。

查看全文

小议慢性疼痛的治疗问题

摘要:疼痛是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疾病和创伤都伴随有疼痛存在。特别是晚期癌痛和慢性顽固性疼痛,医药论文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有效的止痛治疗,尤其是对于晚期癌症和慢性顽固性疼痛病人的治疗,已经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晚期癌痛患者,静脉或口服阿片类药物是唯一能够部分缓解疼痛的方法,但是这样又带来了诸多的副作用,如起过度镇静、呼吸抑制、便秘以及成瘾等。

关键词:慢性疼痛基因治疗定义

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的出现,给癌痛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它同样存在着难以长期维持、增加感染机会、费用较高等问题。寻找更方便、有效、作用持久且经济、安全的镇痛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克隆细胞移植川和异种组织细胞移植的出现,为慢性疼痛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近年来,又提出了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来处理慢性疼痛问题的新思路工,并且已有许多科学家开始对这方面进行了深人细致的研究。

一、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

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1993年给人类基因治疗下的定义为:“通过对活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而进行的医学治疗。这种改变可在活体外进行,然后应用于人体,或者直接在人体内进行”。从该定义可知,存在两种基因治疗方式:即间接体内法(exvivo)和体内法(invivo)。前者是通过选择适当的靶细胞,在体外进行基因转移,筛选可表达外源基因的细胞,再将这些细胞转移至体内。这是基因治疗前期最常用的方法,其优点在于将细胞移植回体内前,可以对细胞进行检查和优化。但该方法仅局限于可移植细胞,如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等,同时仍需对可能发生的免疫反应进行检查。该方法的另一缺陷是细胞移植回体内后其基因表达关闭,必须开发和寻找合适的启动子。另外该法还面临着如何长期保持移植细胞功效的问题。体内法则是直接在体内改变与修复遗传物质。目前对其研究日益增多,可能将成为基因治疗最有前途的方法。基因治疗中要将某一目的基因转移到靶细胞,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

基因治疗载体可分为病毒型和非病毒型两类。病毒型载体包括:逆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和疤疹病毒。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经过改造的、具有穿膜特性的病毒作为载体,定向地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然而由于人体自身具有抗病毒的免疫系统,使用病毒载体作为媒介来传递DNA时就不得不面对宿主的免疫反应。非病毒型载体包括:脂质体、裸露DNA和DNA包装颗粒,范围从裸DNA显微注射、电激法、基因枪技术等各类物理学方法到聚阳离子赖氨酸或阳离子脂质体。

查看全文

慢性胰腺炎分析论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①急性胰腺炎:共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3~72岁,平均48岁。主要症状与体征:中上腹持续性疼痛,疼痛持续4小时至2天,其中11例伴恶心,呕吐,发病前有饱餐及饮酒史2例,伴黄疸3例。31例血清淀粉酶均高于正常水平(400~1860U/L),平均900U/L。手术、病理、临床诊断:急性间质性胰腺炎17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4例。②慢性胰腺炎:共6例,男4例,女2例,年龄44~75岁,平均58岁,主要症状及体征:间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不适、疼痛,急性发作时突发剧烈腹痛,常伴有恶心、厌油、腹泻等。

检查技术:采用GEHispeedNX/I双排螺旋CT进行扫描,予仰卧位连续容积扫描,层厚5~17mm,扫描范围由膈顶至胰腺钩突下方平扫。其中25例进行增强扫描,非离子型造影剂80~100ml,速率3ml/秒,分别于23秒及65秒扫描,获取胰腺动脉期及胰腺实质期影像。

结果

急性胰腺炎:31例除2例胰腺CT表现正常外,胰腺均呈局限性或普遍性肿胀,其边缘模糊,胰腺实质内点状低密度区10例,增强扫描低密度坏死灶与增强正常胰腺组织形成明显对比,胰管扩张3例,胰头胆总管扩张2例。

胰外侵犯主要表现为胰周不同程度液体渗出积聚,少量渗液积聚胰腺包膜下6例,合并左肾前筋膜增厚2例。累及小网膜囊14例,左肾区12例,左结肠旁沟9例,右肾区3例;右结肠旁沟5例,肠系膜血管根部1例;胰体、尾部假性囊肿6例;并发蜂窝组织炎1例,合并胸水形成2例。脾包膜下积液并脾密度减低1例。

查看全文

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研究

摘要: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证候分类研究内容较多,除了对中医证候概念标准化分类外,在临床实验室指标、临床证候分型、证候分布规律以及系统生物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有效的研究工作,并且使用数学、蛋白组学、统计学、流行病学、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开展了全面详实的研究工作,对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分类学研究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为了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尝试将中医证候分类研究的内涵和外延,赋予创新、发展、科学、规范的思维方法。使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分类研究更加详尽、真实、可信,具有较好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中医西医相结合,优势互补,融会贯通,充分发挥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证候分类;证候分布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2012年全球因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死亡的人数为86.42万人,占疾病病死率的1.5%,位于全球主要死亡原因的第14位。近年来,CKD发病率在不断增加,已成为目前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调查,我国普通人群中CKD的患病率为10%~13%,据此推算,我国CKD患者已经超过1亿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尿毒症患者为100~200万例,而真正接受透析或移植治疗的患者大约为22万例。

1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研究沿革

传统的“证候”定义是患者在特定时间内所表现出来的能反映疾病的病位、病性、程度或发展趋势的一个或一组症状和体征。张仲景《伤寒论》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描述;张仲景《金匮要略》则以“病脉证治”为主线;葛洪《肘后备急方》有“诸病证候”的记载;朱丹溪也有“脉因证治”的观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识证尤为紧要”。可见,辨证论治得以实施的关键是准确的判定证候。自1949年以来,中医界人士对“证”的概念研究进行了不断深入的探讨,相继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包括证的实质、证候动物模型和证候规范化等研究内容。20世纪60年代初期,初步开展了证的实质研究,并且初见成效,比如,肾本质的研究、八纲证的实质研究等。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医界人士全面深入地开展了证的本质研究,其中“肾本质”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1]。1986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医证候规范”研究第二次会议提出了证候的定义和本质及演变过程,为辨证论治提供了依据,也为以后证候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2]。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界人士对证有了不同的观点,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对证本质研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思和诘问。进入21世纪,中医证本质研究有了新的转机,证的研究又重新进入大家的视野,受到大家重视,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中医证候模型的复制、病证结合、以病统证等。

2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分类方法学研究

查看全文

慢性咳嗽诊疗论文

慢性咳嗽(chronicpersistentcough,CPC)是呼吸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主诉之一,是指咳嗽持续超过3周,经检查未能发现明显肺部疾病。由于许多患者仅仅有咳嗽症状,检查难以发现病因方面客观证据,经常延误诊断,自Irwin提出慢性咳嗽解剖学诊断程序,并经不断完善后,CPC的病因确诊率提高至90%以上,且不断有新的病因发现[1]。

1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比较一致的病因有咳嗽变异型哮喘(coughvariantasthma,CVA)、鼻后滴漏综合征(postnasaldripsyndrome,PNDS)、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reflux,GER)、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bronchitis,EB)等,也有学者把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诱导性咳嗽和心理性咳嗽列在其中。多中心前瞻性探究表明慢性咳嗽32%~82%为单因素,18%~62%为多因素[2]。国外有关文献[3]统计了1258例慢性咳嗽病因分析显示,慢性鼻炎相关性咳嗽占首位34%,其中包括部分副鼻窦炎在内,其次为不典型哮喘25%,食管病变20%.

1.1PNDS

通常指鼻和鼻窦分泌物后滴,反复吸入、刺激咽喉局部反射引起慢性咳嗽,包括各种病因,如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血管舒缩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因此并非独立性疾病,而称为鼻后滴漏综合征。鼻黏膜可具有同下呼吸道相似的炎症反应,它的感觉神经末梢含有刺激气道感觉神经,增加咳嗽反射敏感性、产生咳嗽的神经肽和神经递质,可能是明显或潜在的鼻、鼻炎分泌物滴入喉或呼吸道,刺激该处的咳嗽感受器或通过神经反射机制使咳嗽反射敏感化[4]。

1.2CVA

查看全文

慢性咳嗽治疗研究论文

【关键词】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是一种常见临床症状,用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近年来,虽然诊断措施不断完善,但治疗效果仍不明显,最终导致肺气肿、呼吸衰竭,现就在临床工作中对慢性咳嗽的治疗加以总结,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1慢性咳嗽的治疗

1.1非特异性治疗停止吸烟。对于积液较多的咳嗽病人应以祛痰、排痰治疗为主,慎用主动镇痰药,以防止痰液滞留加重感染。

1.2特异性治疗对于感染引起的咳嗽,予以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因肿瘤引起的解除呼吸道压迫,进行全身式局部放、化疗。

1.3镇咳药物的选择确定慢性咳嗽的病因有困难或针对病因治疗效果较差时可应用止咳药物、中枢性镇咳药,对所有病因引起的咳嗽都有一定的镇咳作用。其中成瘾性镇咳药有吗啡、可待因等,其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应慎重使用。非成瘾性药多为人工合成药,如咳必清。凡是能抑制咳嗽反射弧中其他环节的止咳药物为外周性止咳药。镇咳药用于干咳无痰者,若有痰者与祛痰药合用。

查看全文

儿童慢性咳嗽分析论文

【关键词】儿童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就诊时常见的主诉症状,但病因复杂,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常被认为属感染疾病(如支气管炎),而随意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1]。现对近2年来本科诊治的56例儿童慢性咳嗽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及诊治现状,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慢性咳嗽的认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5年8月至2007年10月,本科门诊及住院胸片正常的慢性咳嗽患儿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1~14岁,平均(9±3)岁。所有病例均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X线胸片检查,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抗体测定,选择性行副鼻窦X线或CT检查、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过敏原检测、最大呼气流量(PEF)测定,部分病例做24h食管pH测定、胃镜鼻咽镜检查。根据以下情况作出初步诊断,并在特异性治疗有效后作出最后的病因诊断。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咳嗽以清晨或体位改变时明显,咽部有异物感(感觉有东西滴入喉咙,经常需要清喉),有鼻塞、流涕和咽痒,鼻窦区有压痛或鼻窦CT提示有鼻窦炎或鼻咽镜提示咽壁淋巴滤泡增生,有慢性咽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或鼻窦炎史。胃食管反流病(GERD):阵发性咳嗽(多发生于进食后和夜间),反酸、中上腹或剑突下不适、胸骨后烧灼感、胸痛,24h食管pH测定及胃镜提示有胃食管反流。咳嗽变异型哮喘(CVA)[2]:持续咳嗽4周以上,清晨和(或)夜间发作,运动后咳嗽加重,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支气管扩张剂诊断性治疗可使咳嗽症状明显缓解,有过敏性病史包括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阳性家族史,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感染后咳嗽:近期有明确的呼吸道感染史,干咳或刺激性咳嗽4周以上,胸片检查无异常,血清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抗体阳性。

1.2治疗方法

查看全文

慢性泪道炎治疗论文

[摘要]目的探索运用自制硅胶管逆行泪道插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效果。方法对30例(31眼)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逆行泪道插管术。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取得满足效果。结论逆行泪道插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方法简便,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慢性泪囊炎;逆行泪道插管术

Treatmentofchronicdacryocystitiswithrecessiveplacementofnasolacrimalstent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efficacyofrecessiveplacementofdomesticnasolacrimalstentintreatmentofchronicdacryocystitis.Methods30cases(31eyes)ofchronicdacryocystitishadundergonerecessiveplacementofdomesticnasolacrimalstent.ResultsThefollowupperiodwas6~12monthsafterreplacementandsatisfactorytreatmentresultshadgained.ConclusionRecessiveplacementofnasolacrimalstentwasasimple,effectiveandsafetechniqueintreatmentofchronicdacryocystitis,andworthyofwidelyuseinclinic.

[Keywords]chronicdacryocystitis;recessiveplacementofnasolacrimalstent

慢性泪囊炎是眼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常规治疗方法需行鼻泪管吻合术,费用较高,且面部切口易留瘢痕、术后影响美观。我院自2003年1月至今,采用自制硅胶管逆行泪道插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30例(31眼),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查看全文

慢性疲惫免疫功能探究论文

慢性疲惫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近年来被发现和熟悉的一种疾病,它和健康人体所出现的慢性疲惫有所不同。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4年修订的慢性疲惫综合征诊断标准〔1〕,慢性疲惫综合征被定义为健康人群中发生原因不明的强烈的全身乏力、低热、咽痛、淋巴结痛、头痛、肌肉痛、关节痛和精神神经症状等,并长期持续、反复发作而丧失正常生活能力的一种疾病,是一种疲惫性疾病。近来探究表明,它和血浆粘稠度有关〔2〕。慢性疲惫综合征可出现免疫、内分泌、代谢功能及神经精神的异常。此外,也有学者认为〔3〕,运动能诱发慢性疲惫综合征。不适当的运动诱发慢性疲惫综合征的原因尚不清楚,慢性疲惫综合征很可能和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感染及其引起的免疫紊乱有关〔4〕。

1慢性疲惫综合征和机体免疫功能关系

慢性疲惫综合征和机体免疫功能有关。但因为机体免疫力、性别等不同,其患病率也有所不同〔5〕。有学者调查发现〔6〕,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但和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无关。慢性疲惫综合征和某些免疫性疾病有关,可出现多种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指标异常〔4〕,大部分慢性疲惫综合征患者出现超敏反应〔7〕;慢性疲惫综合征患者可出现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低下〔8〕、抗核抗体(ANA)阳性、免疫球蛋白异常、血液中免疫复合物增高、单核淋巴细胞功能异常、淋巴细胞的亚群及其功能异常〔9〕,以及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异常增高〔10〕。细胞因子在慢性疲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功能,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11〕。慢性疲惫综合征的病因尚未明确。但一直认为它和辅助性T细胞2型细胞(Th2细胞)的免疫活性有关〔12〕。Staines认为,慢性疲惫综合征的一系列功能失调引起有血管活性的神经肽的自身免疫功能紊乱〔13〕。慢性疲惫综合征引起患者免疫功能紊乱,降低患者对毒物的清除功能,用肉毒碱治疗能有效改善这方面功能障碍,缓解病情。有探究表明〔14〕,肉毒碱缺乏能促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进程,从而诱发或加重艾滋病患者的病情;用肉毒碱治疗慢性疲惫综合征患者能抵制淋巴细胞的无序分裂,提高CD4分子表达水平,增强CD4+T细胞的免疫活性。提示慢性疲惫综合征患者的疲惫感是由各种免疫紊乱或感染性疾病引起的一种常见临床表现。TakahashiT等学者〔15〕进行诱导小鼠慢性疲惫综合征疾病模型探究发现,慢性疲惫综合征小鼠的细胞因子IL-10降低,而IL-10通过促进单核细胞表达IL-1γ、IL-1α,有效反抗炎症。

2运动和慢性疲惫综合征关系

众所周知,锻炼身体能强壮身体,对预防疾病起着重要的功能。运动能减少疾病的发生,经常性的有氧锻炼能加强机体免疫功能,反抗疾病,提高生活质量〔16〕。Shephard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自身免疫紊乱的探究表明〔17〕,适当的有氧运动能有效改善免疫功能,调节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某些免疫分子尤其是IL-1,IL-8,CD4+,CD19-,TNF-α和IFN-γ等表达水平,提高机体机能,而且不会加重其临床症状。有规律的有氧运动能直接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力。Hutnick〔18〕等对放疗后乳腺癌患者进行体育锻炼探究,通过耐力测试,实验组进行1周3次的有氧锻炼,练习量为最大限度的60%~75%。结果发现,实验组CD4+CD69+细胞较对照组高,由刀豆蛋白A(ConA)、植物血凝素(PHA)和美洲商陆(PWM)刺激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复合物(dTmp)也较高。结果表明,锻炼有助于放疗后乳腺癌患者激活淋巴细胞,改善免疫功能。高质量的长期性体育锻炼的免疫效果虽然没有明确结论,但对年轻人来说能减少传染病和一般疾病的侵袭〔19〕。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运动并不能加强机体对疾病的反抗力。Boudreau〔20〕等在用磷脂酰络氨酸结合蛋白-碘化丙啶(AnnexinV/PI)法探究小鼠下颌淋巴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功能时,无论进行怎样练习,运动后小鼠的CD3、CD4、CD8表达水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细胞内谷胱甘肽(GSH)水平均下降。剧烈运动时小鼠下颌淋巴结CD8+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高于轻度运动者,而且MMP也较高,但下颌淋巴结淋巴细胞数量降低。过度练习的运动员和某些剧烈运动者也出现下颌淋巴结淋巴细胞数量降低的结果,有可能增加眼部、口腔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TakahashiT等曾通过强迫小鼠过度运动成功诱导小鼠慢性疲惫综合征疾病模型〔15〕。

3运动对慢性疲惫综合征患者康复的影响

查看全文

慢性颅内血肿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本组50例慢性颅内血肿治疗的分析,探讨治疗方法。方法均给予钻孔闭式引流。结果本组无死亡,大部分恢复正常,仅部分病人遗有偏瘫和癫痫。结论慢性颅内血肿一旦发生,应立即引流。尽快解除颅高压,使脑组织膨起,使脑功能得到最大改善。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随着CT、MRI的普及,慢性颅内血肿的发现有不断升高,以往误认为其他疾病,甚至隐匿性的慢性血肿被发现。过去依靠症状、体征和颈动脉造影才能发现,CT、MRI的检查促使这类疾病发现的较早,从而减低了误诊、误治率。本组1990~2008年共收治50例给予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82岁,平均56岁。有明显头部外伤史38例,另有12例无明显外伤史。

1.2症状与体征仅有头痛,进行性加重的一侧肢体偏瘫45例,首发症状癫痫5例。视乳头水肿38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