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10:36: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马铃薯产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马铃薯产业

马铃薯产业开发部署意见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县马铃薯产业开发的质量和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使马铃薯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重点产业。现制定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重点,强基础,扩基地、建龙头、促营销,不断发展壮大马铃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马铃薯产业整体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二、任务目标

1、以等22个乡镇为重点,马铃薯种植稳定在30万亩,其中新寨、沙湾、两河口3乡镇冬播1万亩,鲜薯总产达50万吨以上。

2、在全县建设马铃薯示范点38个,其中等县级示范基地11个,等乡级示范点27个,在哈达铺、庞家建立一级种薯繁育基地1500亩,在建立二级种薯繁育基地15000亩。建成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网棚70座。

查看全文

发展马铃薯产业典型经验材料

我们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小兴安岭西南麓,松嫩平原北缘,下辖5镇11乡,148个村,耕地面积318万亩。我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是马铃薯最佳生产区,特别是随着近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薯产业链条逐步延伸,种植技术标准快速提升,薯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薯产业逐步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近年保持在5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实现1.5吨,薯产业企业年创利税500万元。我县在推动薯产业发展中,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依托优势育基地

我县农民素有种植马铃薯的习惯,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薯产业的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出来,面对企业扩大生产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我们把培育马铃薯生产基地作为加速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靠组织引导。县内不断加大对薯产业发展的领导力度,组建了薯产业化发展办公室,成立了马铃薯专业协会,配齐专门人员抓薯产业链条,制定了薯产业发展规划,层层分解马铃薯基地建设任务,运用政策和行政的手段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马铃薯生产,花大气力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二是靠效益吸引。我们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发展薯产业的优势所在和致富典型,动员广大干部深入农户中,给农户算效益账,引导农民认识种植马铃薯效益,改变农民传统种植思维定势。通过市场效益的拉动,近年来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连年递增,中心镇自由村就是受效益吸引的典型,目前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村种植业面积的50%。三是靠发展订单。我们把发展订单种植马铃薯作为解决农民销售后顾之忧的根本措施。年初确定定单的最低保护价格,秋后收购做到随行就市,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生产利益,现在全县订单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四是靠提供服务。我们积极理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并为其牵线搭桥,协调搞好政策、物资、资金等方面服务。今年我县三信公司就为农民无偿提供优质马铃薯种子,在农户中树立了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有效激发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已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乡5个,基地村40个,年种植面积突破50万亩,生产基地的不断育强,为保证企业生产原料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整合实力壮龙头

龙头企业是实现产业牵动力的核心,我们始终把改造、引资、扶持企业发展作为加快薯经济发展关键环节来抓,着力整合薯产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强力打造薯经济的“航空母舰”。一是调整改造老企业。我县淀粉厂(现改制为冰山淀粉公司)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以生产“超过英国赶荷兰”的冰山牌马铃薯淀粉面闻名全国,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生产一度陷入困境。经过1999年投资技术改造和2002年莫斯科太阳公司购买后,企业年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年产精制马铃薯淀粉4000吨,实现利润达100万元,该公司成为我县薯类加工企业的重要力量。二是引资建设新企业。我县通过实施全民招商战略,着力引进国内外薯产业龙头企业,以招商引资的办法,不断提升和壮大薯产业。先后引进并建设了齐齐哈尔三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金龙淀粉厂、奈伦淀粉工业公司等7家薯制品企业。特别是引进的内蒙古奈伦淀粉有限公司是投资达2亿元,年加工马铃薯能力达33万吨的大项目,2004年正式开工建设,今年秋季将全面投产。该项目引进了代表世界领先水平全自动、全旋流瑞典拉森公司马铃薯设备,主要生产马铃薯淀粉、变性淀粉、高吸水膳食纤维、脱素蛋白等。奈伦公司从开工伊始,就与基地紧密对接,今年春季分别与北部乡镇签订20万亩的马铃薯订单,奈伦公司的引进全面壮大了我县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企业技改步伐。我们积极为企业向上争取技改政策扶持,提高企业生产能力。金龙淀粉厂在政策扶持下,引进了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和日本铃木系列生产线。技改后,该厂以农村小粉坊加工的粗淀粉为生产原料,进行深加工,带动了全县大部分小粉坊的加工生产,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卖薯难问题,仅2004年就为农民节省运输成本170万元,有力地全县薯产业的良性运行。目前,全县各类薯类加工企业及小粉坊已发展到2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60万吨以上,薯产业的企业牵动力全面增强。

三、依靠科技增效益

查看全文

马铃薯产业发展工作办法

为了做大做强我县马铃薯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化程度,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根据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县马铃薯产业开发紧紧围绕建设“甘肃菜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重点县和马铃薯产业县”的发展目标,通过重点培育扶持,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1、种植规模逐年增大。到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0.46亩,其中冬播1万亩、春播24.46万亩、复种5万亩。

2、实现周年栽培生产。根据县内特殊地形地貌和垂直气候分布类型,等乡镇河谷区发展冬播早熟栽培,海拔2000米以上的冷凉区发展春播栽培,呈现一年四季两种两收,周年循环相互补充的生产局面。

3、种植品种布局趋于合理。依托县马铃薯开发中心、农技中心和市农科所马铃薯试验基地,筛选出适应我县不同生态区域的优质马铃薯品种20多个,其中高淀粉丰产型的武薯4号、武薯8号、薯3号、秦于30号、紫花白青引5号,天引薯3号,早熟型品种抗疫的早大白、LK99、贵乌瑞它、大西洋、鲁引3号、中薯3号,以及砸制型专用薯地方品种TP001和丰产高抗高淀粉地方品种TP002,这些品种的选育推广,极大地丰富了我县品种资源,为马铃薯产业良性发展提供了良种保障。

查看全文

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马铃薯;现状;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论述了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实现品种专用化、优质化;完善繁育制度,提高种薯质量;实行规模化种植,营造品牌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健全市场信息网络,帮助农民增收;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素质和效益。

1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1.1种植生产情况

马铃薯是通渭县的粮菜兼用和主栽优势作物。从1999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把马铃薯种植当作压粮扩经、压夏扩秋,科技抗旱的主要措施。至2004年全县马铃薯面积达到3.15万hm2,商品薯总量达50万t,是过去马铃薯总产量的两倍多。2006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重新审视县情,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马铃薯产业的主导地位,做出了培育“四大产业”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当年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3.51万hm2。2007年,在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总量的同时,县委、县政府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当作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提出“一年搭好框架、两年充实内容、三年初见成效”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目标,加快解决脱毒种薯应用率低、品种退化快的瓶颈问题。并邀请定西市爱兰薯业公司进驻通渭西川园区,无偿提供日光温室50座、面积2.40hm2,用于脱毒原原种生产;县农技中心租赁旧店子村耕地,投入资金60万元,搭建网棚100座,开展示范性脱毒原种扩繁;依托省农科院引进脱毒原种50t,在华岭乡老站村、马营镇小营村等冷凉区落实陇薯3号脱毒一级种繁育面积23.33hm2,逐步建成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的马铃薯脱毒良种繁育体系。

2008年,县上在确保完成4万hm2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同时,重点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依托“企地合作”平台,与市爱兰薯业公司协作,利用西川园区日光温室121座建成脱毒原原种繁育基地6.67余公顷,预计年底可生产陇薯3号、陇薯6号、费乌瑞它、大西洋、夏波蒂等品种脱毒原原种1500万粒;借助“院地合作”平台,与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合作,结合省列马铃薯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在平襄镇旧店子和新景乡大寨村建成网室脱毒原种繁育基地20hm2,在华岭乡席家岖、老站、新站、大牛、石勿以及马营镇小营、西山等7村建成一级种繁育基地165.33hm2。

查看全文

小议马铃薯产业经济状况与发展策略

摘要分析马铃薯产业在固原市经济社会中的作用,介绍该市马铃薯加工种植现状,并提出发展对策,以为该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经济现状;对策;宁夏固原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固原市马铃薯产业按照《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要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围绕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种薯繁育、淀粉加工和鲜薯外销三者并举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优化资源配置,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克服各种困难,加大工作力度,使马铃薯产业在固原市农业战略性主导产业中始终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一、马铃薯产业在当地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1.1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固原市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3,宁南山区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是春旱严重,主要作物小麦的产量低于1500kg/hm2,甚至绝收。近年来,在马铃薯产业化项目的带动下,采取压夏增秋、以秋补夏等措施,小麦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25万hm2调整到目前的11万hm2;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2000年的6.67万hm2增加到目前的26.6万hm2,产量达到18t/hm2,作物布局进一步优化,抗灾减灾作用增强。

查看全文

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马铃薯;现状;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论述了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实现品种专用化、优质化;完善繁育制度,提高种薯质量;实行规模化种植,营造品牌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健全市场信息网络,帮助农民增收;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素质和效益。

1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1.1种植生产情况

马铃薯是通渭县的粮菜兼用和主栽优势作物。从1999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把马铃薯种植当作压粮扩经、压夏扩秋,科技抗旱的主要措施。至2004年全县马铃薯面积达到3.15万hm2,商品薯总量达50万t,是过去马铃薯总产量的两倍多。2006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重新审视县情,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马铃薯产业的主导地位,做出了培育“四大产业”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当年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3.51万hm2。2007年,在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总量的同时,县委、县政府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当作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提出“一年搭好框架、两年充实内容、三年初见成效”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目标,加快解决脱毒种薯应用率低、品种退化快的瓶颈问题。并邀请定西市爱兰薯业公司进驻通渭西川园区,无偿提供日光温室50座、面积2.40hm2,用于脱毒原原种生产;县农技中心租赁旧店子村耕地,投入资金60万元,搭建网棚100座,开展示范性脱毒原种扩繁;依托省农科院引进脱毒原种50t,在华岭乡老站村、马营镇小营村等冷凉区落实陇薯3号脱毒一级种繁育面积23.33hm2,逐步建成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的马铃薯脱毒良种繁育体系。

2008年,县上在确保完成4万hm2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同时,重点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依托“企地合作”平台,与市爱兰薯业公司协作,利用西川园区日光温室121座建成脱毒原原种繁育基地6.67余公顷,预计年底可生产陇薯3号、陇薯6号、费乌瑞它、大西洋、夏波蒂等品种脱毒原原种1500万粒;借助“院地合作”平台,与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合作,结合省列马铃薯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在平襄镇旧店子和新景乡大寨村建成网室脱毒原种繁育基地20hm2,在华岭乡席家岖、老站、新站、大牛、石勿以及马营镇小营、西山等7村建成一级种繁育基地165.33hm2。

查看全文

关于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

编者按:全州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万亩,比上年增加*万亩;总产量*万吨,增加*万吨;产值*亿元,增加*亿元;预计薯农现金收入*亿元,增加*亿元;全州农民人均从中获得纯收入*元,增加*元。马铃薯产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铃薯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试验,切实抓好技术储备工作。狠抓分级销售,强势打造精品马铃薯。充分发挥州委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支持企业建立专用马铃薯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促进企业和薯农关系紧密结合,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积极发展马铃薯专合经济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为薯农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薯农组织化程度。五是加快推进产品品牌化。加强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监管和*马铃薯地理标志管理使用,加快*马铃薯证明商标注册,引导马铃薯加工企业申报绿色食品。积极争取召开全国大型马铃薯加工营销会议,着力打造“*马铃薯”品牌。2010年是我州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年。经州委研究,现就2010年全州马铃薯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请各地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公务员之家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机制,按照“抓良繁带基地、抓协会带营销、抓企业带加工、抓重点带全州、抓品牌增效益”的思路,大力推进种薯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加快构建现代马铃薯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基地,加强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马铃薯地理标志管理,加快*马铃薯证明商标注册,加大生产原原种、创新良种推广机制、扩大加工营销,推进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整体效益,实现“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努力把我州打造成“中国绿色马铃薯之都”。

二、目标任务

2010年全州马铃薯种植面积计划210万亩,比上年增加7万亩;总产330万吨,比上年增加14万吨;平均亩产1571公斤,比上年增加14公斤;商品率达到55%,一、二代脱毒种薯占种植面积的35%以上。新建或改扩建昭觉、*、*、*、*5个县的良种繁育推广中心,全州生产试管苗1000万苗,力争原原种生产量达到2000万粒,并创新和完善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机制。昭觉、*两县要建成省级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基地强县,*、*、*、美姑、普格、冕宁6个县要创建州级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基地强县,带动全州100万亩专用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

三、工作重点

查看全文

产业经济学下马铃薯产业集群的构建

[摘要]支柱产业的确立和培育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任务是不同的。根据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可以界定其正处于第二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成为目前最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马铃薯;支柱产业;产业集群

一、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分析

(一)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

支柱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依据比较优势原理,立足当地资源,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确定当地应该发展的产业类型。比较优势原理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存在着比较优势,如果一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上便拥有比较优势。第二阶段是大力发展加工业实现价值增值。支柱产业的确立,体现的是资源优势,但资源优势不等于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大力发展加工业实现价值增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和经济优势。否则,资源产品在区域经济布局中只能处在产业的低端,在整个价值链条中能够获得的利润十分有限。第三个阶段是形成该产业的产业集群,这是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产业集群就是“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构成的群体”[1]。产业集群是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他们在进入并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大量的产业集群并逐步成型,通过采取企业集聚的方式,形成整个群体的竞争力,联手走向市场,最终聚合成产业链。只有形成了产业集群,该产业才能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强力支撑。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支柱产业成熟的重要标志

查看全文

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趋势

引言

马铃薯是位居小麦和水稻之后世界第三大重要农作物,更是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物。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便宜且营养丰富的食品,也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各式快捷食品,因此,马铃薯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也成为社会文化水平的度量。[1]我国已成为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1/4,总产量占到全世界的1/5,但是单产水平却排在了全世界的第92位,亩产960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虽然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但其贸易状况不容乐观,其产品国际竞争力弱,出口以鲜薯为主,进口以高附加值的淀粉为主,贸易与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匹配。马铃薯产业是我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由于我国马铃薯生产主要集中在山多地少、自然条件艰苦的北方一季作区和西南混作区,马铃薯不仅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也是当地农民的主粮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马铃薯国际贸易是延长产业链、增加小规模生产者现金收入并有利于西部地区扶贫工作的重要产业。国内学者对马铃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生产及种薯品种培育等方面,且研究成果大都较为分散。针对我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研究的文献比较欠缺,仅李勤志针对马铃薯产业进行了经济分析。[2]关于马铃薯的国际竞争力研究、马铃薯进出口贸易等专业性研究几乎没有。谢从华认为发达国家的马铃薯产业已进入成熟、稳定阶段;而发展中国家马铃薯产业因为对食物增长和膳食结构改变的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增长速度在粮食作物中处于前列,马铃薯国际贸易正保持快速增长。[3]因此,我国要在全球化的马铃薯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不仅要保持与资源禀赋相连的比较优势,还要培养马铃薯产业的后天竞争优势,实现马铃薯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化演进。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的发展一方面要看马铃薯供给与需求前景;另一方面要看进出口发展趋势,分析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趋势、提高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成为我国马铃薯产业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中国马铃薯供给与需求分析

(一)中国马铃薯供给前景

1.马铃薯的国内生产供给。马铃薯供给主要表现为马铃薯的国内生产及国外市场的进口。从生产上来看,中国马铃薯的生产栽培区域为4个: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南方二季作区、西南一季作和二季作垂直分布区(西南混作区),各生态区域气候特征差异较大。[4]其中,北方一季作区是我国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区域,播种面积占全国一半以上,主要包括我国行政区划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其中西北地区是我国马铃薯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平均单产最高的地区。中原二季作区适合早熟马铃薯品种或中早熟品种的栽培,但该区域气温较高、病原繁杂、留种难度大,马铃薯退化严重。南方二季作区属低纬度低海拔区域,气温较高,全年均有蚜虫危害,各种病毒毒源多且复杂,近年来,马铃薯播种面积有了较大幅度的扩大,生产能力逐渐加强。西南混作区是我国马铃薯生产潜力较大的区域,云南、贵州近年来增产迅速,马铃薯的播种面积及产量仅次于北方一作区。对我国马铃薯的国内生产进行衡量,可以2006-2009年全国9个大中城市(太原、呼和浩特、长春、济南、青岛、武汉、重庆、兰州、乌鲁木齐)的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数据,9大中城市分别代表了我国马铃薯的主要种植区域,从主要城市分析中国马铃薯产业4年间X效率水平及其构成效率情况。X效率指在所有数量的资源中能够取得的最大可能产出能力,与之对应的是X低效率。X效率可以分为技术效率(TE)、配置效率(AE)和成本效率(CE)。通过DEA方法,利用DEAP2.1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DEA即数据包络分析法,是用以评价部门间的相对效率,是一种非参数分析方法。DEA模型一般有两个,分别是CCR(CRS)模型和BCC(VRS)模型。由于效率评估研究中的马铃薯样本大多是不同规模的,而且马铃薯往往受管制、宏观经济效应等方面的影响而出现对最优运行规模的偏离,所以本文采用VRS模型。其计算方法为:首先需考虑N个决策单元,例如X个输入变量和Y个输出变量,为方便计算N个决策单元在整个计算过程中的转换效率,可以通过最大化该单元的加权产出与加权投入之比,基本前提是要保证其他的所有个体比率等于1或小于1。通过计算只要是落在决策单元边界上的投入产出将为最有效率的组合,其值为1;否则其值域在(0,1)之间。以上数据表明:由于各生态区域气候特征差异较大,马铃薯产业X效率水平则表现不同。2006-2009年间,呼和浩特、长春和乌鲁木齐的马铃薯技术效率达到最佳状态,长春和乌鲁木齐的马铃薯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亦达到最佳状态,即其值都为1,其余城市马铃薯产业供给还有很大的潜力(见表2)。不同地区的马铃薯生产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共性或相似性,我国马铃薯基本上是集中在生态适宜性最佳、生产基础最好和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生产的。长春、乌鲁木齐的马铃薯生产已达到最优配置,应继续保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优势。呼和浩特、青岛、太原、兰州的成本效率、技术效率及配置效率还可进一步提高。济南、武汉、重庆马铃薯产业X率水平最低,尚没有形成产业优势,马铃薯生产力弱。各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来提高马铃薯的供给能力,我国马铃薯国内供给前景较好,这对马铃薯的出口贸易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刺激效应。

2.马铃薯的国外进口供给。中国马铃薯国外市场供给来源于对国外马铃薯的进口。随着人们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马铃薯加工产品深受国内市场欢迎,特别是马铃薯休闲食品,消费市场极为广阔。但我国加工能力相对落后,需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加工品。国际市场向我国供应的马铃薯主要为马铃薯加工品。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马铃薯粉片、颗粒、团粒及马铃薯淀粉是我国进口的主要产品,德国、荷兰、法国、丹麦、波兰、比利时、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是主要的国外供给国,且进口量逐年上升。这是由于我国国内加工能力相对较低引起的,我国食品行业对国外马铃薯加工品需求量较大,国内加工品与国内巨大的消费需求呈现不对称性,要摆脱对国外马铃薯加工品的依赖还需较长时间。

查看全文

马铃薯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详述了宁夏盐池县大水坑镇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优势,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宁夏盐池;大水坑镇

1盐池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盐池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属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丘陵过渡地带,全镇耕地面积1.6万hm2,其中水浇地133.33hm2。其地理位置、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于种植马铃薯。盐池县大水坑镇土壤以砂壤土为主,土壤透气好,导热性强,白天吸热快,增温高,夜间散热迅速,昼夜温差大,不仅有利于马铃薯对水分、矿物质营养的吸收,促进块茎发育,而且利于光合作用的运转,提高叶片的同化率,利于淀粉的积累,土壤中钾元素相对较为丰富,马铃薯块茎干物质含量高,块茎表皮光滑,薯形整齐,深受外地消费者青睐。

马铃薯产业是全镇确定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盐池县大水坑镇的区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

马铃薯在大水坑镇具有粮、菜、饲兼用,适播期伸缩性大,保收系数高等特点,产品具有淀粉含量高、商品性好等优势,群众种植积极性高。1990—1999年,全镇年均种植马铃薯2000hm2,占全镇年均粮食播种面积的12.5%,平均产鲜薯5955kg/hm2,占全镇粮食总产的17.96%。1999—2008年全县平均种植马铃薯3333.33hm2,平均产鲜薯7153.5kg/hm2,占全镇粮食总产的22.95%。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