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热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10:11: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马克思主义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马克思主义热社会文化根源论文
【内容提要】近年来在国外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热”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它是西方社会一些有识之士在认识上觉醒的体现,同时也是资本主义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机的结果,更是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热/危机/社会转型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3)06-0090-03
人类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而对于一些深刻的和带有很强现实色彩的理论来说,这个过程则更为漫长。最近几十年西方人(尤其是非“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逐渐清晰进而至于谨慎的认同,就是认识论理论的绝佳范例,同时也是资本主义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机使然。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重新受到一定重视和理解,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在经历反复后具有的进步的发展的性质的表现。
一、有识之士在认识上的觉醒
马克思主义热的社会文化根源论文
【内容提要】近年来在国外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热”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它是西方社会一些有识之士在认识上觉醒的体现,同时也是资本主义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机的结果,更是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热/危机/社会转型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3)06-0090-03
人类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而对于一些深刻的和带有很强现实色彩的理论来说,这个过程则更为漫长。最近几十年西方人(尤其是非“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逐渐清晰进而至于谨慎的认同,就是认识论理论的绝佳范例,同时也是资本主义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机使然。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重新受到一定重视和理解,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在经历反复后具有的进步的发展的性质的表现。
一、有识之士在认识上的觉醒
马克思主义研究热点问题分析论文
【正文】综观2005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其主要研究热点仍集中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具体而言,其特征表现如下:一是继续追踪和深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人物和问题的研究,如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和列斐伏尔等;二是扩展并加强了对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深度挖掘;三是对后马克思主义或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明显的进展。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和流派的研究
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全球化的浪潮和全球范围内的科技革命景观,以及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迫切性,国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似有重“热”之趋向。因此,整理并发掘已有的史料,立足于新的视野,重新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流派,就成为一项摆在面前的重要工作。就过去的一年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覆盖了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列斐伏尔和阿尔都塞等人,也包括了各个思想流派,如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等。既有新译著的面世,也有立足新角度的深入挖掘。
1.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研究
在过去的一年中,对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和晚期列斐伏尔等人的研究是国内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首先要提及的是卢卡奇的一本重要著作《理性的毁灭》,于2005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从意识形态上对德国法西斯主义做了“追究既往”式的思想清算。作者把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责追溯到了非理性主义的思想学说,对自20世纪起的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源流、演变和社会后果等做了系统的考察和批判。作者认为叔本华、尼采等人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在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承担了不可推卸的“思想责任”。卢卡奇的这一观点在我们看来并不陌生,也不一定完全赞同,但此书的出版为国内的卢卡奇研究提供了另一新的材料来源。另外,其他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卢卡奇的思想做了分析。张亮对卢卡奇的研究进行了方法论的反思,在对卢卡奇自传文献产生过程进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其政治辩护的本质和自我遮蔽的不良后果,并为国内研究走出卢卡奇晚年自传的阴影提供了建设性的向度。张双利在《对资本主义危机的末世论的洞见》一文中阐释了早年卢卡奇思想向其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转变的内在历程,以此为基础,作者在现代性批判的论域中,重新阐释了《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物化理论和阶级革命之间的内在关系。作者认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一种末世论的洞见,它既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末日,也预示了末日之后灾难重生的光明道路,唤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革命的阶级意识。张秀芹以“物化、总体性与阶级意识——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为题,仔细地考察了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虽然国内对其研究较多,但对有关其意识形态理论则关注不够;而且卢卡奇本人可能也没有系统的意识形态理论论述,所以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考察卢卡奇,不失为一个较好视野。
2005年有关葛兰西的研究应当引起学界的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而且还因为葛兰西的理论,特别是其意识形态和“霸权”(也有译为“文化霸权”或“领导权”等)理论与我们当今的中国现实社会发生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国内学界对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关注,特别是随着国内近年来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兴起,葛兰西思想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如何理解和翻译葛兰西的"hegemony"概念,本身就包含着对葛兰西思想的不同取向和视野。因此,对葛兰西的思想及其影响给予格外的关注,自有其合理性。周凡和杨海锋都对葛兰西的"hegemony"概念做了辨析。周凡在《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一文中,从"hegemony"的译名,即目前国内将之翻译为“霸权”、“文化霸权”、“领导权”和“主导权”等数种译名出发,结合葛兰西对"hegemony"的使用及其理论扩展,详细考察了葛兰西的"hegemony"一词的意义及其演变。他认为,"hegemony"描述的是某一社会集团争取其他集团对其表示积极赞同,自觉地服从并自动融入到该社会集团的权利结构中来的一种控制方式。葛兰西的"hegemony"的产生既表现为一个负责的历史综合,也表现为一种意义的把握和延伸,而其理论内涵在市民社会、完整的国家和意识形态概念的阐发中得到了深度而充分的展现。因而,将"hegemony"译为“霸权”是恰当的。杨海锋在《葛兰西的霸权概念研究》一文中也比较详细地考察了"hegemony"一词的含义及其延伸意义。此两篇文章都与国内对"hegemony"一词的多种译名有关,也与葛兰西理论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有关。杨海锋还在《葛兰西对克罗齐哲学的批判改造》一文中就葛兰西与历史学家克罗齐的关系做了探讨。他认为,葛兰西批判地改造了克罗齐的哲学,而克罗齐的哲学则构成了葛兰西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化根源论文
【内容提要】近年来在国外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热”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它是西方社会一些有识之士在认识上觉醒的体现,同时也是资本主义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机的结果,更是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热/危机/社会转型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3)06-0090-03
人类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而对于一些深刻的和带有很强现实色彩的理论来说,这个过程则更为漫长。最近几十年西方人(尤其是非“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逐渐清晰进而至于谨慎的认同,就是认识论理论的绝佳范例,同时也是资本主义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机使然。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重新受到一定重视和理解,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在经历反复后具有的进步的发展的性质的表现。
一、有识之士在认识上的觉醒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意识形态主张在高职院校思想阵地上不断争斗。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怎样坚定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立场,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正能引导帮助学生对我国国情,党史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掌握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动力,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以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为研究的重心,首先阐明了高职院校马克思理论教学的现状,其次梳理了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方法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路径
一、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首要任务,以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在学生培养中容易出现重专业、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象。高职院校对马克思理论教学的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态度。以致学生在学习时只为了得到学分,顺利毕业,而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深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摘要:但凡学过马克思主义的人都很清楚地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对于一个学生,或是普通人知道这个就已经足够了,但最为一个热爱马克思主义,情愿为之奋斗终生的学者来说,仅仅知道这个就是太浅薄不过了。我虽然不是学者,但却是一个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青年,因此,想借此机会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实践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在我们党内,第一次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而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也证明了这一点,什么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符合了中国实际,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发展顺利;如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从农村到城市的革命道路等等。什么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陷入僵化的教条,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出现挫折。如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建国后的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地位
【正文】
〔中图分类号〕B5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698(2000)04—0005—11
在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千年之际,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地位究竟如何?这不仅是中国人,也是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者都极为关注的问题。
苏东剧变曾经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地位受到严重损害。十年以后,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成功,以及新自由主义的失败和东欧中亚原社会主义国向资本主义转轨受挫,西方世界再次出现马克思主义热潮。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之际,法国巴黎举行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人士参加的大型国际研讨会,这是几十年间都不曾有过的罕见局面。与会者认为,“不能把现实社会主义的失败归咎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不能为斯大林主义负责,正像卢梭不能为罗伯斯庇尔负责一样”。(注:参见《国外理论动态》1998年第10期第2页。)最近,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举行的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网上选举活动,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达尔文、康德等众人之首,被选为千年历史上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被誉为“现代政治思想之父”。日本学者佐岩茂就此认为,千年之交,世界范围内又出现了期待马克思主义热潮的胎动气氛。
20世纪末的马克思主义热已同过去很不相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地位也在人类历史的嬗变中重新构筑。在这个问题上,国外学界研讨热烈,流派纷呈,观点各异,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表现。
一、马克思主义:过时?不过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问题分析论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现状/问题/未来走向
【正文】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359(2003)04-0017-06
在中国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鼎足三分而有其一,而且由于其国家哲学的地位在整个哲学的研究中占住了主导、主流的位置。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水平就决定和代表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这20多年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属于思想解放后提出问题的阶段,主要是围绕真理标准、人道主义与异化等问题进行的,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找到了突破口,扩展了视野,确定了基本的问题域。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属于问题走向凝练,逐渐形成鲜明的理论增长点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人学、社会发展哲学等都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三个阶段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本文旨在对第三阶段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做一个宏观的描述,并试图揭明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预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向。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规律性研究论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研究渐成热点。通过对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问题研究概况及其主要成果进行梳理和评析,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的若干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综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三个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80余年的历史,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2003年在全国纪念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李长春同志强调指出:“要加强对思想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研究,努力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渐成显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概况和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的若干思路。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概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问题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90年代中期以后,渐成关注的热点。从1997年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更掀起热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问题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
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研究还没有系统的专著出现,其研究成果一般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居多,部分散见于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论著中。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1997年以来,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文章共有28篇,其中1997年至1998年2篇,1999年至2001年4篇,2002年至2006年22篇。标题中直接含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字样的文章有11篇。
马克思主义三大关系哲学思考
[摘要]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当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论可以帮助广大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源”与“流”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要意识到“源”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由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变化发展,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性,是与时俱进的,它并非一成不变。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新形势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会受到国外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我们要创造性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性区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联和差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前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诸多境况令人堪忧:一些学者和大众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能适应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已经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有部分人直接将马克思主义等同于意识形态,只是单纯的政治说教,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学术性的研究;还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将其归结为资本主义实质;在具体实践中,马克思主义逐渐“空洞化”和“标签化”。因此,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肩负自己的使命,仔细甄别当前的各种理论思潮,矢志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正确回答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其次要正确解决马克思主义“源”与“流”的关系;最后要厘清“论”与“用”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认真思考这三大哲学关系,坚定不移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且要旗帜更加鲜明的加以坚持。
1正确回答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单向度的学问。有人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传统角度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哲学。诚然,哲学是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是哲学,它涵盖并渗透各门社会科学。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理论工作者将马克思主义碎片化、片段化,将其理解为单一学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其次,马克思主义不是象牙塔的学问。哲学的关键在于改变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理论是前提,实践才是根本。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首创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构建的理论体系并不是完美无瑕的,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初就有着求真务实、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精神。列宁、等人又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就这样,马克思主义被后来的继承者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仍然对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它与时代接轨,立足于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自身。因此,在回答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时,我们不仅要关注理论的创建者是谁,更要关注理论内容本身。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全部体现在创建者的著作中,他们的根本观点、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内核,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生命的源泉。创造性发展是指根据时展的需要,及时摒弃陈旧过时的理论,不断锐意创新,建立并补充新的原理。真正的创造性发展,是解决当代人类发展中的难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本身;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求真务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在实践和创新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正确解决马克思主义“源”与“流”的关系